•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 (2人在浏览)

一百三十三、几个小事看中国人的虚伪和冷血与精神分裂
  
  1、有一次,同屋的几个人一起看印尼屠杀、强暴华人的纪录片;看了十几分钟,有个舍友气的看不下去了,气呼呼的出去了,有一个气的大骂政府捐款,然后蒙头睡了;突然一位老兄也看不下去了:“这一顶是美国人拍的,肯定加了水分。没法看了”。我晕了!!看到同胞被屠杀、被强奸,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对刽子手、施暴者的愤怒,而是联想那么丰富!你怎么判断是美国人拍的?即使是美国人拍的,只要是事实就行了,你管谁拍的;至于加没加水分――有人跑来告诉你,你家里男人被杀,女人被强奸,难道你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气愤他有的地方用词不当?!――――按他的思维,当印尼华人遭殃的时候,难道我们因此要在神州大地掀起一波反美高潮?嗬嗬,那可能是比捐款给强奸犯、刽子手更优秀的历史奇观了!
   2、由此我心寒于有的人的冷血和伪善;我联想到同一天播出的二条新闻,一条是在一所有农民工子弟和城里人子弟的中学,城里家长集体要求把农民工子弟学生赶出去,记得其中一个城里人妇女接受采访说:“近墨者黑,(我们的孩子)和这些民工孩子呆长了,肯定会染上坏毛病”,好像她高人一等的样子,亏得大家长的都是黄皮肤黑眼睛,如果真的长得再有那么一点不一样,会产生地地道道的种族歧视;另一则新闻是为印尼捐款的一个妇女(和上面妇女年龄差不多,所以才想比较一下)激动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印尼友人的深切同情。对比对自己人的冷血和歧视与对外人的热情和关切,但愿后者是不知道有印尼人屠杀强暴华人这回事的。
  
   3、美国每年都发表一次中国人权报告。看网友跟贴,大多数是诅咒、唾骂美国人的声音。我的同学也有这样的人;我想了解这些人的思维,我问他:“发表一下报告怎么了,为什么那样骂美国人”。“自己的人权不怎么样,老到处指责别人。”
  我知道他会说校园枪杀、黑人的事,没问有哪些人权不怎么样,只是问:“他们人权不好,就不能说我们的人权了吗?只要说的是事实,我们就当是提醒,我们虚心听取,改进就是了”
   “美国人捏造事实,肯定动机不纯,别有用心”
  “你看过报告原文了吗,上面说的那句话是捏造的?”
  ――――――――――不是原话了,大概那意思。就是这位老兄,拼了命的考托福,整天做梦都想到美国留学。一方面听到带美国字眼的就咒骂,一方面天天喝百事,经常到肯德基,喜欢NBA,喜欢美国乡村音乐――不知道他具体讨厌美国什么;或者,他喜欢甚至崇拜具体的美国,仇恨一个由宣传包装起来的虚幻的美国概念――――不知道这是不是精神分裂。
 
一百三十四、且看毛泽东论民主
    
     魏剑美摘抄
    
     本人前一向就毛伟人的功过是非发表了几句感言,没想到惹出许多是非,这回我学乖了,不发议论,只如实照抄伟人的经典著作,算是学习笔记吧,呵呵。
    
     声明:鄙人所摘抄文字均见于《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既然有饭大家吃,就不能由***一派一阶级来专政。”
    
     “许多国家都挂起了共和国的招牌,实际上却是一点民主也没有。中国现在的顽固派,正是这样。他们口里的宪政,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他们是在挂宪政的羊头,卖***专政的狗肉。我并不是随便骂他们,我的话是有根据的,这根据就在于他们一面谈宪政,一面却不给人民以丝毫的自由。”
    
     --以上摘自《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统一必以团结为基础,团结必以进步为基础;惟进步乃能团结,惟团结乃能统一,实为不易之定论。”
    
     “言论不自由,党禁未开放,一切犹是反宪政之行为。以此制宪,何殊官样文章。以此行宪,何异***专制。”
    
     “政府宜开放党禁,扶植舆论,以为诚意推行宪政之表示。”
    
一百三十五、有历史细节看中华文明是否断层
  
   1、清朝以前,中国史书的编写是由独立的史官完成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当代的皇帝无权查看。这也就是为什么唐太宗老是想知道史书是怎样记载玄武门事件,而始终未能如愿的原因。
  ――只有坚持“真实”的社会才是有前途的社会,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文明;清朝随意篡改历史,即使已经编写的历史也大量修改,现在对待历史的做法,我们大概没有继承真正的中华优秀传统。无论清怎么包装康乾盛世,从外人的态度最能折射问题:日本全面学习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即使现在,你也能从日本政府结构的组成上找到唐朝的痕迹;而日本人的民族性大家都知道,你要是优秀的,他会死心塌地跟着你;你要是差的,他看不起你;从日本对待唐的态度和对待清、以及现在我们的态度差别上,能发现一些问题。
  
   2、终宋一朝都没因言论而杀过人。
   ――――――又一好的传统没有继承;而宋朝坏的传统到继承了不少:“重文抑武”、软弱。这也导致了北宋的命运:由于言论自由,北宋国内政治开明,整个北宋基本没有农民起义(宋江的108人不知算不算),没有内忧;而“重文抑武”、软弱导致了被外族所灭。
  
   3、汉文帝二十三年中,五谷丰登,百姓康乐,天下判死刑者不过数百人,几至「刑措」。汉朝的人把国家建设成什么样子?我们永远不能亲历了,但有些细节可以让我们做出判断。为什么我们自称为汉人,为什么把强大的匈奴击败、又赶走、为什么汉、唐时到过中国的外国人留下的记载都对中华充满赞誉之声,而明清来中国的外国人笔下描绘的中华却不堪入目?为什么春秋战国、乃至秦汉都以华夏为荣,歧视四夷――歧视是不对的,但从侧面说明,那时的中国人是优秀的――现在却相反;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他们都自称也是炎黄子孙,南宋末年,蒙古人把人分四等,汉人三等,南人四等――前者以炎黄子孙为荣,也说明那时中华的形象,后者分人四等,也表达了极端鄙视之情吧。
   满清把古代中国描述成地狱,很容易理解,不然,无法为其入主中原找到合理性;而汉人如果保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是不可能甘心做奴才的;而现在宣传万恶的旧社会,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但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祖先能创造好的国家,我们也能。
  
   4、到底是儒家文化害了中国,还是丧失了儒家文化害了中国?
   儒家亚圣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到底是因为有了浩然之气而落后的,还是没了浩然之气而落后的?我们是因为富贵不能淫二贫弱的,还是贪污腐败而贫弱的?我们是因为贫贱不移而落后的,还是在贫贱中堕落、忍受而变为奴隶的?我们是因为屈服于威武才亡国的,还是威武不能屈而亡国的?
   读遍孔孟之书,以及墨子程朱之书,没有找到亡国的根据,但反观现实社会,却处处与之相反,嗬嗬,是不是讽刺阿。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层的?
 
一百三十六、当今中国十一大歪理邪说(转载加戏疟)
  
  1.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死了许多人,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也在其中。听到这个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万喜良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哭着说道:“老万,你的死跟你丫本人素质不高有关啊!”
    
    --11月30日,七煤公司一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11・27”矿难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井下矿工对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劳动者的素质离我们的要求还差很远。
    
    2、武松醉打蒋门神、替施恩夺了快活林之后,中了张都监、张团练的计,几乎命丧飞云浦。武松杀了张都监的几名爪牙,寻思了半晌,怨恨冲天:“不杀得张都监,如何出得这口恨气!”便去死尸身边解下腰刀,选好的取把将来跨了,拣条好朴刀提着,直奔孟州城张都监的后花园 
    
    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正在鸳鸯楼吃酒,冷不防武松闯了进来,噗噗几刀砍死蒋门神、张团练。武松踏着张都监的脑袋喝道:“你们这帮贼子,为何黑道白道勾结、串通一气害我?” 张都监颤颤巍巍地答道:“说句实话,官匪勾结的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待遇过低了!”
    
    --成都火车站派出所副所长付小华接受采访时表示:“ 出现‘警匪勾结’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police待遇过低” 
    
    
    3、董存瑞牺牲后到了天堂,上帝问他:“你是怎么死的?” 董存瑞说:“为了炸敌人的碉堡,被de-tona-tor包炸死的”;
    
    上帝听后勃然大怒,说道:“胡说!你胆敢骗我?”
    
    董存瑞说:“我没骗您啊!”
    
    上帝说:“你以为我不懂科学吗?谁不知道,爆炸只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你不是被水淹死的、就是被二氧化碳薰死的,怎么可能是被炸死的呢?!”
    
    --吉林石化的人所说:爆炸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不会污染水源 
    
    
    
    4、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女在墓前哀伤地哭泣。孔子手扶车沿听她哭诉,并让弟子问她缘由,妇女说:“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我的丈夫跟着被老虎咬死,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说:“事情都过去了,又何必伤心?”
    
    九说:“不仅如此,这里还有繁重的苛捐杂税”?
    
    孔子道:“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女说:“我怕失去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
    
    孔子于是对弟子道:“小子识之,苛政虽猛于虎,然纳税人的荣誉牛B于苛政也!”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任正隆则认为,起征点太高剥夺了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 
    
    
    
    5、汉朝的淮南王刘安派人进山访仙,从仙翁手里得到了一张仙方。他把自己关进暗房里,炼起仙丹来。八卦炉里炼出一些圆滚滚的仙丹,他一口气吞下5颗,飘飘悠悠飞上天去了!门外的鸡犬一看,也跟着大吃起来,不一会,空中一阵鸡鸣狗叫,原来它们也飞上天了!有人问道:“刘安,你家的鸡犬怎么也跟着成仙了? ”
    
    刘安说:“为了防止拉登发动KB袭击、撞击天庭,我特意实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制,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能及时帮助疏散与救援,这是一个安全上的举措,并不是专门把成仙作为福利”。
    
    --广州地铁线网听政会上,地铁员工家属免费坐地铁引起代表争议,地铁总经理解释,是为了“反恐需要”。
    
    
    
  6、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以此大败曹军。但后来木牛流马却失传了,即便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姜维也不会造。诸葛军师临终前众将问他:“军师,木牛流马这般好用,为何您再也不造了?”
    
    孔明长叹一声曰:“某交通学大学士、大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木牛流马的污染比汽车飞机大,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你们还是等着坐汽车吧!”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国内一家搞环境研究的权威机构经过一番调查与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
    
    
    
    7、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怎么?嫌贵?舍不得银子?” 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血馒头是药,不能当馒头卖!价格不贵,不同意降价!”
    
    --“药品怎么能当馒头卖?”在“看病难,药价贵”呼声高涨时,东盛制药集团总裁陶朝辉却反其道而行之,抛出“馒头论”,坚持“药价不贵,不同意降价”。
    
    
    
    
    8、宋代穷儒陈世美,进京考中状元,被招为驸马。其发妻秦香莲带二子上京寻亲,陈世美翻脸不认人;秦香莲悲痛欲绝,发誓要讨还情债。陈世美勃然大怒,上表朝廷奏曰:臣以为,开封自古就是神圣之地,岂容外地人随便进入?应该建立人口准入制度!同时,对那些恶意讨情之人,应坚决打击!”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两会”上,政协委员张惟英教授提出“建立人口准入制度”的建议:目前北京市的居住人口已超过各种资源的人口承载极限,严重制约了北京的发展,建议摸清北京市实际需要的人才类别,用准入制度进行合理的引入,规范人口流动。
    
    
 
  9、有一日,窦娥碰到苏三、杨乃武、小白菜等人,就问他们:“你们都平反昭雪了吗?”众人说:“都昭雪了”;窦娥又问:“那少奇兄弟、德怀兄弟、志新妹妹呢?”众人说:“也都平反了”。窦娥便道:“我说什么来着,咱们的司法就是公正!那么多案件从错的纠成正的,这难道不是司法公正的体现吗?”
    
    --被无辜关押11年的佘祥林被宣告无罪了,但这一悲剧投石入湖的震荡,远远没有平息。当事人申请国家赔偿、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尚都在公众的持续关注中。种种怨怒未消之下,另一方面却居然频频出现奇怪的言论:4月1日湖北高院向该省法院系统发出通知,要求认真总结避免佘祥林被冤杀的经验;最高法副院长万鄂湘日前在就此案答媒体问时又说:“是否司法不公应该从最后纠正的结果看。这个案件从错的又纠成正的,难道不是司法公正的体现吗?”
    
    
    
    10、一天,周扒皮去找刘文彩,“刘大哥,我们村那些穷棒子们发牢骚,说他们活得太苦、活得没意思”;
    
    刘文彩说:“他们是我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咱们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周扒皮说:“有的长工说他想读书!”
    
    刘文彩道:“咱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成功了,他还嚷嚷个屁!”
    
    周扒皮说:“他们说收租院放高利贷是暴利”;
    
    刘文彩道:“放高利贷就该暴利,谁让他们不幸生在X国了?我们就是要把暴利进行到底!”
    
    周扒皮说:“他们还说现在收入差距过大,存在两极分化 ”;
    
    刘文彩道:“纯属放屁!大家都在同一个经纬度上,又不是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哪来的两极分化?!”
    
    -- 经济学家厉以宁如是说“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11、华盛顿、杰斐逊在美国打败英国要建国的时候,讨论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华盛顿说:“任何国家刚刚家里的时候,适合组成一个威权、专制政府;专制政府效率高,说办什么事,立即就办了。民主国家一件事讨论来讨论去,效率低下”
   杰斐逊说:“说的是啊,深有同感。君不见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那些实行民主的,都穷成啥样了,可见民主是不适合刚刚建国的国家的”
  ――――――――――――――――――
  某些专家鼓吹威权政府、专制政府符合中国国情,动不动拿菲律宾、非洲国家那些失败的国家说道理,却不看韩国新加坡这些和中国文化、民族性格接近的正面例子;把那些国家穷归结为民主,却绝口不提菲律宾、印尼、非洲国家人们的懒散。
 
一百三十二、大愚若智,所以大骗无极
  
  1、 三年花了三个亿的“无极”来了,看得我直心疼,虽然我只花了一百二,两张情侣座的票。我心疼的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民间资本的湮灭,当然还有陈凯歌才华的凋零。我在《中国文化垃圾论》(参见http://blog.sina.com.cn/u/447c598a01000032)里就说过,是陈红让大艺术家变成了一个垃圾出品人。看来我的预言又成立了,即使这是三亿人民币打造的魔幻垃圾。所以我特别希望陈凯歌能和陈红离婚,这样或许还有枯木逢春、老树开花的可能。
  
  2、 影片的营销模式非常棒,市场计划也写到做到,只是剧本和台词忘了贯通润色。陈凯歌就不会自己编剧,上次《刺秦》他就砸在自己编的剧本上了。可他没记性,老以为自己有什么高超的哲学思维似的,结果用北公爵无欢那吐露心扉的一句话给了天下人个大笑柄。哲学弄坏了,就很搞笑。“我被你感动了。”光明大将军如是说。
  
  3、 先来说说对影片的整体感觉吧。导演构造了一个无极世界。这个无极世界和银幕外大街上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啊,和我们古代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啊。除了两个能飞的雪国人,和一个无稽的满神操着一口无稽之谈之外,并无二致。什么神人共居,不过是为张东健的飞翔能力找个理论支撑。什么“你永远也得不到真爱,即使得到也会马上失去”,这句话本身就自相矛盾,语病!
  
  4、 有人说看《无极》一遍看不明白,那是因为看一百遍也看不明白。这里面的情节漏洞、逻辑矛盾实在太多了。在这方面,相信观众们也发现了,而且网上也有很多揭发检举的了。这里就不多废话了,还是循着陈导的思路来说一说他何以达到如此漏洞百出的地步的。
  
  5、 首先,陈凯歌想亲手缔造一个“无极”世界,想必这样的世界既是思想上的“无极”,也是艺术上的“无极”,还是票房上的“无极”。所以他就要把这个无极世界弄得很有视觉冲击力。在开场戏里,我们见到了少年时代的倾城和满神在一片类似沼泽的湖面上对话,从而开启了无极世界的大门。我们有理由期待,无极是一个无比奇幻的世界。
  
  6、 开场戏是光明大将军与蛮人、牦牛的大战。奴隶昆仑引诱牦牛穿越马蹄谷,结果作为蛮人先锋的牦牛阵反倒冲向了蛮人。可没有奴隶昆仑的引诱,低智商的牦牛是否也照样要穿越马蹄谷呢。光明大将军似乎也没有答案。我的理解是,这是光明的一计,引诱牦牛群进入马蹄谷,然后反过来冲击蛮人军阵。好吧,就算如此吧,虽然导演的意图我还是不太清楚。
  
  7、 到了王城勤王那场戏。我们看到了无极世界的首都,和紫禁城有什么不同呢,可能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那是电脑特技制作出来的,而紫禁城是一块砖一块瓦累起来的。王和王妃被逼到了琉璃大屋顶上来和叛军对话,这或许是无极世界的一大特征吧,不走寻常路。
  
  8、 满神到底是谁?难道是导演特地为陈红安排的一个角色,还是无极世界的特色。她像个预言家,可句句皆废话。她像个主持人,可只坚持了上半场。她的可有可无正暗示了无极世界的某种本质。
  
  9、 昆仑为什么会爱上倾城?没有道理可讲。昆仑的行为举止倒是很像阿甘,他以阿甘式的冲动跳入悬崖,像阿甘一样凝视着羽毛。阿甘说,幸福就像巧克力;他说,跟着你,有肉吃。总之,这样的人物的特点就是:傻人有傻福气,最后都得到了爱。昆仑可谓是无极世界的一号人物,他的速度是无极的,他的傻气是无极的,他的武功也是无极的。只是我看不出,他的爱情怎么就无极了?
  
  10、《无极》看似玄幻,实则无一处不现实,可又没有现实世界的智慧。生硬的雪国,只是为了生造出能像飞碟那样飞翔的人物功能。生硬的鸟笼监狱,只是为了能生造出像碟中谍那样直升飞机式的救援行动。那块生硬的馒头,只是为了给北公爵无欢畸形的声音世界观找到一个蹩脚的借口。
  
  11、论感官享受,《无极》似乎在造型、特技、电脑效果方面很有特色,可是这些东西都只是形式上的空虚,没有一个内核能够把它们充实起来。牦牛大战里的牦牛阵,让人想到了古战场。雪国遭劫,怎么又回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光情景。红色的光明大军,有些《汉武大帝》的样子。海棠精舍,简直就是日本民居。昆仑的奔跑,有些《功夫》的意思,毕竟都出自香港特技公司之手。只是,我看不出这些和“无极”有甚关联。它们如此凌乱地摆放在《无极》的小天地里,令人目不暇接,却丝毫不能打动人心。
  
  12、我原本以为“无极”的世界是一个我从未经验到的哲学世界、光影奇幻世界。看完之后,我只能说,大愚若智,愚蠢总是披着智慧的羽衣。《无极》就是这样一部大愚若智的经典之作。它欺骗了那些抱着一肚子智慧、一脑门人文知识、一屁股经验的凯歌迷们的热情,让那些事先捧臭脚的媒体都面上无光。
  
  13、每个看完电影的观众出来以后都会仰天长叹,真不知道陈凯歌这三年都干吗去了,“无
  极”的世界到底在哪儿啊。大愚若智,所以,大骗无极。
 
 一百三十三、大师黄昏综合症
  
  当大师黄昏的时候,一般都会患有大师黄昏。陈大师也不例外,而且和馒头结下了永世的恩怨。
  凯哥的大师黄昏综合症因女人而起,病症在《无极》中登峰造极,又在“馒头”上一发而不可收,“这不是个个人义气的问题”。
  具体来说,凯哥的大师黄昏综合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为美女献身,而非艺术。
  或者说,为形似艺术的女人献出了艺术的贞操。而后,又在这样的女人引导下,走向了商业的殿堂。Kg和洪晃结婚,可说是门当户对地以一个前卫艺术家的身份依附到一个强势集团上去。而与陈红的结合,则是男才女貌的传统观念在作祟。然后就是思想被装进了花瓶里,生发出《吕布与貂禅》、《和你在一起》、《杀死你的温柔》、《无极》这样的垃圾之花。
  
  2、 难以超越《霸王别姬》,剑走偏锋。
  《霸王别姬》是Kg的颠峰之作。而Kg这许多年来都在为能登上第二个颠峰而磨砺,只是磨来磨去始终剑走偏锋。剧本很差,自然无法创造奇迹,一不留神没准儿还成了笑柄。
  《吕布与貂禅》是《霸王别姬》的情节再版;
  《和你在一起》是《霸王别姬》的情感再版;
  《杀死你的温柔》是《霸王别姬》的情色再版;
  《无极》则彻底证明了《霸王别姬》无法再版。
  
  3、 老夫聊发少年狂,听不进批评。
  不仅听不进批评,甚至还到处发函要批评者道歉。这是网络时代,这样的举动实在好笑,有些知不可为而为的意思。更是一种姿态,表明自己所处的地位如何如何不能接受任何的批评。
  
  4、 如电影教父,以为商业电影可以救中国。
  Kg如同电影教父,以为靠商业电影、以好赖屋模式就可以救中国电影的市。可他忘了,他是靠什么起家的。他把自己的看家本事给忘了,那就是人文关怀。他一旦离开了这个,再念什么经都不好使了。
  
  5、 越来越没人味儿。
  《无极》里那些诺言、爱情、幸福感,其实都是没人味儿的人味儿。Kg以为还可以来一把伤痕文学,可又要有魔戒一般的魔幻感觉,结果就馊了。
  
  6、 欺骗消费者,而非影迷。
   这一点毫无疑问。可以通过消协、《消法》、315等多种形式解决。
  
  7、 用虚弱的文化外衣包裹空虚的内心世界,就像圆环套圆环那样。
  
  8、 染发,带墨镜,装酷。
  
  9、 跟一个馒头过不去。
  跟一个馒头过不去的Kg显然是患有多疑症,以为受到了竞争对手的迫害。看Hg那一脸无辜的样子,哪儿像老谋子的同伙儿呢。都说Kg告Hg是掉价,其实他已经就这价了,何掉之有呢。
  
  10、 失去了幽默感。
  失掉了幽默感的大师又何止Kg呢,所以不必着急。
  只是Kg是否更有些像个惹不起的被娇惯的孩子呢。在被采访的时候和他的满神老婆一起对记者发淫威,说一个孩子才出世怎么就咒他死呢。
  
  可鲁迅早就说过,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一百三十四、“看世界杯”之一:他们不代表亚洲,更不代表我们!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特指全球男子足球盛宴。
  中国足球以其特有的矜持,再次缺席。我们的国家队行将就木,以后是国奥队的天下。彻底换人,根本没必要搞啥传帮带。
  参加此次世界杯的亚洲球队有四支:韩国、日本、伊朗、沙特。他们仅仅是亚洲球队,他们从来就没想过要代表亚洲、代表黄种人,更不是代表也在亚洲的中国。这只是亚足联的一厢情愿,还有作为看客的我们中国人的自作多情。集体主义荣誉啊!
  他们打心眼里只代表自己的国家,表面上也是这样。
  沉静下来想,亚洲跟我们又有啥关系呢。要搞团结,直接去联合国就可以了。第三世界联合起来。却不曾听说有什么“全亚洲联合起来”。
  
  像黄健翔那样,在解说日本澳大利亚之战时,希望日本胜,以为这就是亚洲的胜利,即使踢得不怎么好看(赖皮)也行。
  我开始也希望日本胜,是因为我觉得日本队的打法很先进。可是当他们进了一个流氓球以后,我转变了立场。我想到日本队虽然打法先进,却经常能进些流氓球,而且一样地、不知耻地庆祝。
  我想到了上次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杯,想到了大东亚共荣圈。
  中国人看球,心理就是复杂。
  于是我希望澳大利亚能灌几个。
  澳大利亚的小伙子们在希丁克的指挥下,竟然在最后时刻进了三个。黑色X分钟。
  我又回想到中国队曾经遭遇的那些黑色X分钟,不免心头掠过一丝快意。
  可讽刺的是,以后澳大利亚就归亚洲足协,以后也“代表”亚洲了。
  于是乎,黄健翔的说法就显得格外奇特了。
  日本队胜了,难道我们就该高兴?
  澳大利亚胜了,我们该不该高兴呢?
  难道看个世界杯就必须找点儿归属感?
  既然我们中国在亚洲,就该支持亚洲球队?
  这种可怜的归属感只能说明,对足球的理解很衰,还不如那些赌球的。瞧瞧他们,真正享受着足球的亚文化,真正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的归属感不是意淫出来的,这个亚文化也不是虚幻的。
  
  代表亚洲的到底是谁?
  刘翔在奥运夺冠后说,亚洲有我,黄种人。
 
一百三十五、胡戈[HG]越来越像凯歌[KG]了
  
  看过《鸟笼山剿匪记》(简称《鸟笼山》),就发觉胡戈[HG]有些近似凯歌[KG]了。从发布新片前的炒作,到说自己倾家荡产,到片子出来后内容上的陈旧、无极,都是很似曾相识的。
  
  1、恶搞真的能进行到底吗
  虽然HG竭力要把搞笑进行到底,可提着别人的耳朵、杵人家咯吱窝,能笑出来吗。确实,里面有很多包袱和笑料,这些东东已经被网友给一一列举出来了。一会儿影射国际政治、一会儿讽刺大腕愚蠢,一会儿抨击房油涨价。火力分散,使得每个笑料都如过眼浮尘,写得轻易,看得也飘乎。
  总之,很不高明,新意也无。
  
  2、还是那个馒头
  想想当初的KG,一脸的严肃,一身的主题,弄出来的才是无极的笑。这是《馒头》(即《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火的原因。
  而《鸟笼山》还是要挟《馒头》的威名,中间有乔不士的“人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最后又是一桶的大杀器馒头,就显得很虚弱了。
  
  3、孤注一掷的偏执
  花了二十万(如果不是为了宣传诈称的话)拍出来的这DV,除去以无法可依的私人制作去挑战广电总局的市场垄断外,意义不大。
  KG和陈红一起投资并拉资金自己拍摄的,想必是想大赚一把的。至于在HG的攻势下赚没赚到,就另说了。但他们的生活依旧无忧。
  而据说HG已“倾家荡产”。这么去搞一个没啥创意的鸟笼子,其偏执程度和KG不相上下了。
  
  4、透支人气
  HG的人气本来就是一时之虚,跟KG比只是在网络上的。现在他竟然学着KG,以这么糟糕的作品来透支人气,想来他身边真的是没得高参,就是可以当镜子的那种。
  一个网络新星就这么江郎才(财)尽了吗。
  
  5、制作水平简直是糊弄
  在这方面,我们确实错怪KG了。但若是按照性能价格比计算,或许HG还是要高些的。当然,这是可以原谅的。
  但如果这鸟笼子的看点靠的就是那有名的一段“威虎山”歌舞表演,那实在是不可原谅的。
  这样的制作除了免费,又能怎样?
  
  6、呼吁赶紧建立起一套网络明星继续长征的培养机制来,这里面商机无限!
 
一百三十六、老百姓是句骂人话
  
  凡是政府官员、公务员等都在说,老百姓啊……
  可我要问了,谁TMD是老百姓。
  老百姓是谁?就是那些等着官儿们作为、给政策、给帮助,逢年过节给救济、施舍的人。
  一旦得到了些许好处,老百姓还要千恩万谢地感谢被关怀。
  他们一般没有名字,在电视、媒体上被称为:某观众,某群众,某用户,某同志,某战士,某民工,某农民,某采访对象。
  被叫了上千年的“老百姓”们到底还是没脾气,只能被这样一年年地叫下去了。
  
  凡是政府官员、公务员等都会说,老百姓有意见了。
  这话的意思是,老百姓们耐不住性子,发了点儿彪(脾气)。这么没脾气的老百姓都发脾气了,看来事态有些严重啊,形势有些不妙啊,不能再踢中超的皮球了,要踢就踢世界杯。
  老百姓有意见了。这里的“意见”不是批评,不是批判,不是方案,更不是提案,就是意见,就是那种小心翼翼吐出来的口水。
  作为人民公仆的父母官,怎么忍心不去解决一二呢。
  
  凡是政府官员、公务员等都爱说,我们要为老百姓办实事。
  如果他们真的是老百姓的办事员的话,那么就不会说办实事了。难道还要办虚事么。可他们的大部分在办什么事大家很清楚,所以才会有“为老百姓办十件实事”。意思就是说,办十件算达标了,其它的就可以是虚的了。
  还有那些“便民措施”这里就要看这“便民”的“民”是指的谁。如果指的是公民,相信决不会用“便民”。这里的“民”其实还是老百姓,不然何以显得那么像施舍的呢。
  就是说,这些“便民措施”不是按照宪法、法律规定必须的,而是为了方便群众、为了平息老百姓的意见、为了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为了做出些政绩。
  
  于是,老百姓也常说,我是个老百姓啊。
  意思是,我是老百姓,所以我无能为力,只能随波逐流,只能支持我们的政府。
  做一个怎样的老百姓才叫个好老百姓呢。这是一个思想政治问题。以前的5讲4美、4有新人、3好学生,现在的8荣8耻,都是标准。还有计划生育,不随地吐痰,不闯红灯,不光膀子……
  这些教育都是从小就开始了。
  但在我们的学校和社会,独独没有公民教育、民主教育、人权教育。教你如何保障自己的人权,如何才能言论自由,如何才能选举与被选举,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的隐私,如何才能实现民告官……
  所以,老百姓们才甘为老百姓,才不懂得自己是有能有力的,是被宪法和法律赋予了能力的。
  
  老百姓有上百个姓儿,那么古老。为什么在如此现代的和谐社会里,还要在各种公共场合、大众媒体、公务员官员口中出现呢。
  在这亲切的“老百姓”的字眼背后是一个事实:
  “老百姓”是一个没有任何法律定义和定位的词(却被用来形容广大的公民们)。
  就像身份证该叫公民证,因为我们的身份就是中国公民。
  
  那些口口声声“老百姓”的人,他们就不觉得自己可耻呢?他们是怎么学的8荣8耻!
  我不是想做官,我只是不想被叫做“老百姓”。
  就此看来,“老百姓”真的是句骂人话。
  说的,该惭愧。
  听的,该吐!
 
一百三十五补:《鸟笼山剿匪记》的若干拙劣(与拍摄和资金无关,只与创意相关)
  
  1、开始的时候,那个男歌唱家的歌词太没意味了。什么”祝你生活快乐”,看来HG没好好雕琢啊。不如改成“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傻大木”。
  
  2、傻大木的副官在评论电视弱智的时候,说傻大木智商高。既然傻大木智商那么高,为什么不知道电视可以使人弱智呢,还要副官说吗。看来傻大木的智商还不够高啊。
  
  3、警察到鸟笼山搜查,傻大木的手下说这里在生产大杀器不能进。傻大木的手下应该这么说:这里没有生产大杀器的气候条件,你们还是先去咨询气象专家吧。警察说,气象专家,他们的话要反着听。
  
  4、有名拆除炸弹时,闹钟和炸弹之间没有连线。这考官也太马虎了。但不知是谁弱智的结果。
  
  5、乔不士在接见有名时对大杀器的描述太玄,没有为日后揭开谜底(馒头)打下恰当的伏笔。这是编剧的问题。
  
  6、地铁8号线是绝对的商业机密,怎么能直接画在图上呢。如果它不是商业机密,而是要大肆宣扬的话,那么有名为什么不知道8号线呢。就这水平还去侦察鸟笼山么。
  
  7、给傻大木表演的女歌手设计得也很一般。是啊,好不容易出那么个女的,是不是应该在这女主角上面多使点儿墨水呢。至少应该把其中性面孔表达得更充分一些吧。或者就设计个人妖也行啊。
  
  8、傻大木搜到了有名的六级证书,这个情节不合理,而且没意思。
  
  9、在博客里,有名说出了自己即将执行秘密任务。既然是秘密任务,怎么能在博客里直说呢。这和出版“绝对隐私”是一样的可笑。
一百三十五补的补:对《鸟笼山剿匪记》的若干修改意见[恶搞部001号文件]
  
  胡戈(HG)是个好同志,能够在如此拮据的条件下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记录下共和国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巨大事件“鸟笼山剿匪”,还把它免费地与网友共响,是值得广大的恶搞选手和YY天才们学习的。
  以下各条是本部众多享受政府津贴的特级恶搞能手看过《鸟笼山剿匪记》后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1、男歌唱家的歌词
  在开始的时候,那个男歌唱家的歌词太没意味了。什么”祝你生活快乐”,看来没好好雕琢。
  不如改成: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傻大木。昨天我放走了一群爱大米的老鼠……
  
  2、电视如何弱智
  傻大木的副官在评论电视弱智的时候,说傻大木智商高。既然傻大木智商那么高,为什么不知道电视可以使人弱智呢,还要副官说吗。看来傻大木的智商还不够高啊。或者就是副官想拍马屁,但也不能这样反讽上司吧。不好,显得对主官不尊敬。
  建议改为:
  头儿,看看新闻联播好了,关怀一下弱智人群吧。
  
  3、生产的到底是个啥
  警察到鸟笼山搜查,傻大木的手下说这里在生产大杀器不能进。大杀器是在秘密生产的,怎么能就这么说了呢。至少也得逗逗警察才是。
  傻大木的手下可以这么说:
  这里没有生产大杀器的气候条件,你们还是先去咨询气象专家吧。
  警察说,气象专家,他们的话要反着听。难道你们生产大杀器还需要什么气候条件吗?
  手下接着说,当然了,太潮就会发霉的。
  警察说,你们生产的到底是个啥?
  手下说,土掉渣儿饼。
  
  4、拆除炸弹
  有名拆除炸弹时,闹钟和炸弹之间没有连线。这考官也太马虎了。
  这样的弱智情节反映出来的是编剧的衰。毫无创意,而且没幽默。
  建议:
  在闹钟和炸弹之间连上一条特别长、特别长的“粉红丝带”(国际女性防乳腺癌组织标志)。
  
  5、大杀器描述
  乔不士在接见有名时对大杀器的描述太玄,没有为日后揭开谜底(馒头)打下恰当的伏笔。这是编剧的问题。
  可以这样来写:
  乔不士:大杀器据说是一种大量使用能致人于死地的、而且死得很难看。
  有名(有些激动):什么那么厉害?
  乔不士:据说是用一种最常见的原料制作的。
  有名(又有些激动):那不是更恐怖?
  乔不士(佯作镇定):据说制作工艺很不一般,大杀器嘛。
  有名:噢,那我就能理解了。
  
  6、地铁
  地铁8号线是绝对的商业机密,怎么能直接画在图上呢。如果它不是商业机密,而是要大肆宣扬的话,那么有名为什么不知道8号线呢。就这水平还去侦察鸟笼山么。
  建议:
  乔不士可以跟有名这么说:那是一条暗道,到时候我们会通过这条暗道支援你的。
  有名:遇到危急,我能通过这暗道逃跑吗?
  乔不士:等不到那时候了。
  
  7、女歌手
  给傻大木表演的女歌手设计得也很一般。是啊,好不容易出那么个女的,是不是应该在这女主角上面多使点儿墨水呢。
  建议:
  应该把其中性面孔表达得更充分一些,或者就设计个人妖也行。
  
  8、六级证书
  傻大木搜到了有名的六级证书,这个情节不合理,而且没意思。
  建议:
  把‘六级证书’换成〈暂住证〉。
  
  9、博客
  在博客里,有名说出了自己即将执行秘密任务。既然是秘密任务,怎么能在博客里直说呢。这和出版“绝对隐私”是一样的可笑。而且,这样的设计是肤浅的滑稽,不是幽默。
  建议在博客里可以这样写:
  我,就要去搞一项户外运动,已经签了生死协议。等着我更新博客的朋友就为我祈祷吧。等我回来就是博客明星了。
  
  10、大杀器馒头
  大杀器的谜底竟然是馒头,太没想象力了。即使是洗个澡,也不会这样灵感干枯啊。
  而大杀器馒头却是全剧的基石,其它一切的情节设计都基于此。
  已经没法改了,要不就重拍吧。
 
真的要S了
拉了这么长的气~
 
一百三十七、谁来监督一把手
  
  谁来监督一把手,这是一个亘古以来、中国人都没解决的问题。
  
  从传说里看,三皇五帝时期,人人都不想作官,更别说做帝王。因为那时的帝王仅仅是劳累,得不到太多实惠。但还是可见人们趋利的本能心态。于是就禅让,一直到大禹。没人爱做得不到太多实惠的帝王,自然监督就不那么重要。
  
  等到了夏朝,夏桀的暴政被商汤所伐。这是暴力在监督着暴力了。此后,周武伐纣也是这样。在儒学当中,还曾经有过两种观念的交锋,就是这样的讨伐到底是僭越犯上呢,还是替天行道。幸亏皇帝只是天子,而不是天,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以推翻的。
  也就是说,监督着天子的是天。不道、不仁、不智的天子是会被天谴的,然后就是起义,就是天下大乱。
  
  那么,古人理解的天又是什么呢?或许就是道,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但肯定没把人民当作天。人民可以是莫非王土的大地,可以是亦可覆舟的大水,也不会是天。
  但,地法天,天人合一。因此人民的意见、人民的怨愤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像那些古装的电视剧里(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一些朝臣(如纪晓岚)常常十分简陋地把民谣当作民声来看待。虽然滑稽,但也说明了统治者对大地回音的重视。
  
  在朝堂上能监督一把手皇帝的有两种官,谏官和史官。
  谏官可以是丞相、御史这样的,也可以是专门管谏言的。皇帝不听就死谏,皇帝有时候也怕。但因没有弹劾机制,所以也可以不听,或者就敷衍,说那谏官谏得好,以后一定照办。谏官就说,我这是为了祖宗社稷。
  这里于是又出现了一个监督者,或者叫监督机制,那就是:祖宗、祖制。祖宗的理论地位肯定要比现任皇帝大,因为后者的权力宝座来自前者。而前者的前者来自天了。也可以说皇帝这个大家族就是天的血缘家族的一支。于是,祖宗、祖制里也暗含着天的旨意。那么现任的天子,从传承和君权天授来讲,就都要遵守祖制、受其限制与监督了。而具体实施这种监督的,就是那些重臣,尤其是几世老臣(他们的地位可想而知)。
  此外,还有史官可以监督皇帝。史官的监督方式就比较隐晦或者说间接一些,他是通过历史来行使监督权的。皇帝对史官应该是比较尊重和重视的,他们也都希望留个好名声。即使他们想控制现任的史官,让其枉纵丹青,也无法控制后来的史官、改朝换代的史官来指指点点。这是很厉害的,很多皇帝都害怕历史,所以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烧。
  
  如此看来,似乎皇帝受到的监督还是很多的。可这里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如此重要,以致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那就是:监督皇帝是为了维护皇权的,其目的不是推翻,而且也一点不是为了推翻。监督是为了让皇权更好、更完善、更合理。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的奸臣贼子,很多的贪官污吏,很多的冤假错案,很多的奸诈勾当。于是我们还看到了很多的明察秋毫,很多的两袖清风,很多的铮铮铁骨,很多的朝堂栋梁。我们获取这些主要是通过了史书和影视作品。渐渐地,在我们的银屏上,辫子戏、奴才戏多了起来。这些戏的基本主题就是:权、钱、色、奴。
  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权、钱、色、奴当中被演得最淋漓的就是奴了。这和中国蕴涵丰富的奴才史是分不开的。所有英雄的膝盖骨都是软的,都是要像皇权弯曲的。即使是那些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到头来还是要匍匐在新皇权的足下。
  在皇权之上,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是围绕皇权转的。谏官、史官、祖宗、民谣都是用来对付昏君的,是为了把昏君改造为明君。于是人们对皇权开始有了信仰。他们也只能信仰皇权了。
  
  那么朝代更迭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看到了更加神秘的力量。各种命数、气数、指数蜂拥而至,一起来解释这,解释那,东西南北中,总的意思就是说:
  天怒人怨。
  朝代更迭就是一种最最特别的监督。
  
  后来就有了辛亥革命。皇权被推翻了,这是彻底的监督。
  又有了五权宪法,这也是彻底的监督。
  三权(五权)分立,最高的权力被分散了,这样的监督是权力结构上的监督。比起谏官、史官、祖宗、民谣来,是彻彻底底的监督了。
  但这些只是历史潮流当中的一瞬。
  
  自1911年以后,人们喜欢讲究共和、民主了。在野者对当权者也多用这样的武器。那时的××党也是以民主宪政为口号和居于领导地位的国民党斗争的。
  ××党的主要主张是:要民主,要选举,要开放党禁。
  而国民党则说要军队国家化。
  
  ××党的想法是,通过民主主张来使得自己获得合法的政治地位,安全的政治环境,谋求更大的发展。于是,就像模像样地搞起了边区民主选举。但似乎选出来的边区政府主席并没什么实权,不过是粉饰民主的花边。从来没听说那个边区政府主席给××党的军队发布过什么命令,可能也就是拥军拥属一类的吧。
  但××党在对国民党争取民主权利上却是不遗余力的。他们的策略就是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小党派,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牵制国民党。毛泽东制定了旧民主主义的政治策略,就是以拥护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手段,来攻击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本相。
  在这里,我们确实看到了另一种的监督。
  首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党统,类似皇权当中的祖训。只要三民主义没有真正完全地融入现行的宪法、法律、法理当中,它就还是祖训一类的。军政、训政、宪政,三大阶段之后才能实现三民主义。
  而××党对作为执政者的蒋介石的党外监督不仅是政治上的,还是军事上的,舆论上的。这确实给蒋相当大的压力。蒋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他想消灭××党然后再进行宪政。在此,我们确实看到了皇权的身影。也就是,必须在消灭政治上的竞争对手后才能开始开明的政治(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可能而已)。无论××党、国民党,也无论毛泽东、蒋介石,都是1911年之前皇权思想的延续而已。
  
  国民党曾经容纳过××党,让后者掌握过一些权力。承认过后者的军队、后者的地盘,但更多地,还是一种利用。
  ××党在处于政治、军事劣势的条件下,自然也希望能和国民党合作,使自己得到喘息、发展的机会。毛泽东屡次有条件地承认蒋介石是国家和民族的领袖,希望后者带领全民族领导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其条件当然是,在民族内部实现和解,承认××党的合法地位等。
  等到抗日战争彻底、全面地爆发,蒋介石果然兑现了他的部分承诺。××党在敌后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而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则是在空间和人员上不断萎缩。
  他们两家谁都明白: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都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无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宪政、政治协商会议、民族统一战线、国民会议,都不过是实现独裁统治的工具。
  而独裁统治的前提就是:致敌(对手)于死地。
  
  这样看来,监督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依然没有发展起来。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的就是:觉醒的民众和社会舆论。
  在1911年前后,中国陆续出现了很多小殖民地和洋租界。这些地方一般都有西方民主制度的浸淫。而那些被国民党迫害的异议人士,也经常会躲到这里来。像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
  而且那时军阀割据,虽然物流、人流不畅,但可以保护很多异议人士不受迫害,也可以保证一些新思想的流通、传播。
  这在表面上很像当初的春秋战国。
  在实质上,这时要比春秋战国不知进步多少倍。
  为什么春秋战国就那么光明,而军阀时期就那么灰暗呢。同样都是打仗,征伐,同样都要死人。但新思想是不死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思潮兴起。那时的知识分子非常有用武之地。
  于是,就有了知识分子对一把手的舆论监督,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这样的舆论监督通过报纸、杂志、刊物、书籍来到了统治者面前。同时,统治者之间也会利用舆论进行一些相互指责与批判。虽然那时存在着新闻检查制度、出版检查制度,但这样的制度只能在一时一地起作用,而不能实行于全国。
  
  舆论监督的繁荣也就萌芽出了共产主义思想。只是这样的思想却是以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为前提的。也就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这样的民主专政理论有着先天的民主缺陷,少数人就没有民主权利了吗。
  在大多数人的内部,一样会有矛盾(所谓的“人民内部矛盾”),一样会分成多数和少数。那么,少数派就没有民主权利了吗。
  尊重人民外部少数派的民主权利,才能使人民内部少数派一样享有民主权利。
  想刘少奇在被批斗的时候举着宪法红本本儿说,我是国家主席,是人民选举出来的。笑话。他迫害别人的时候丝毫没想到过宪法和人民以及民主,只是祸到临头才这样匆忙地想到了民主。
  不保护别人的民主权利,明哲保身,或者自甘迫害,到头来就是自己的民主权利受到侵害。
  
  马克思与列宁的理论一样没有解决监督机制的问题,他们的理论重在夺取权力而不是监督权力。
  他们的理论总是在美好的设想当中开始,在残酷的现实当中体现生命力,在胜利到来时充满了矛盾。
  至于毛泽东思想,更是一时的理论武器,是不断与时俱进的自我批判。他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表现了一个初出茅庐者的理论热情。但他的理论文章充满着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怪不得能把《矛盾论》写得那么棒呢。
  
  于是,我们看到了古代监督机制的现代转换,如下:
  谏官 ――> 权力机关监督机制,国民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监察部,纪委
  史官 ――> 人文知识分子
  祖训 ――> 宪法
  民谣 ――> 新闻-舆论监督
  但这些监督里,缺乏的还是: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
  
  首先,监察部、纪委都是自上而下的监督,对一把手基本无效。
  当年的国民会议虽然曾有过民主选举,但还是被操纵的选举。
  现在的人民代表大会到底啥样,谁都知道,权力不大,而且没有可操作的弹劾机制。候选人都是××党提名的,代表大多是党员(不是党员的就去政协吧)。
  这样产生出来的执政者是不可能体会到民主选举的意味的。从此角度来说,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其实不是人民选出来的,而是党根据组织部的建议指派的。他们代表不了人民,也就得不到人民的授权,也就不是民主制下的幸运儿。
  可是,又有谁会觉得这很重要,关心自身的所谓政治幸福和行政快乐呢。
  
  可见,不是监察部、纪委在监督一把手,而是一把手在监督监察部、纪委。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在监督一把手,而是也作为党的一把手的一把手在监督人大。
 
再来看宪法的监督职能。
  宪法确实规定了很多人权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规定了执政者受到人大的监督。
  宪法的监督智能是靠人大和所有公民来贯彻执行的。
  人大的监督作用如何,上面已经论述了。
  让广大公民来监督一把手,无异于与虎谋皮。一把手神龙不见尾也不见首,到哪里去监督呢。可见,让广大公民去监督一把手是多么可笑。更可笑的是,我还这么来假设。
  
  那么,新闻舆论监督呢?
  看看《焦点访谈》、《社会调查》就知道,那只是有限的新闻舆论监督。是大官要查小官了,就搞那么一期。基本就局限在县一级的,很难见到一个市政府遭到暴光。当然这也是进步了,可是比起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一大步,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地球人都知道,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所以,新闻媒体的监督实质上是党内监督。
  既然××党在中国搞的是专制,在党内也不会是民主。至于民主集中制,不过是专制的遮羞布罢了。
  那些去地方调查(特别是央视)的记者,其实都是没拿尚方宝剑的钦差。那些小官儿还敢耍横,真是白被党教育这么多年了。中国另一个中央信访办就在梅地亚中心。
  至于各种报纸、杂志,都是被中宣部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对《中国青年报》“冰点”、《天涯》“关天茶舍”以及《南方周末》的整顿,就是极好的舆论监督的反教材。
  “冰点”还是那个“冰点”吗。
  “茶舍”还是那个“茶舍”吗。
  《周末》还是那个《周末》吗。
  尤其是,在我们的媒体上看不到一条解放军、部队的负面新闻、信息,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于是,只剩下(人文)知识分子了。
所以说,(人文)知识分子可以称之为“剩人”。
  本来,人文知识分子是有社会政治批判能力的。这样的批判也是一种很切实的监督。
  人文知识分子交往深广,信息量大,知识也丰富,应该可以担当起监督重任。自古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不是“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了近现代,大量的知识分子都投入到社会改造当中。
  但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也是有目共睹的。
  开始还算激昂的知识分子慢慢地就会变乖的,像丁玲之流。知识分子虽然有着人文情怀,也架不住被经常洗脑。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一个分裂的国家、一个不断有战乱的国家,反而更有立于其独立人格的确立和发扬。
  这是无数事实可以支撑的结论,也是十分悲哀的另一个事实。
  知识分子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也有一个被社会改造的过程。而且后一个过程往往比前一个过程更长、更深入。于是,到头来后一个过程就延续、替代了前一个过程。
  中国知识界、思想界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导致了在人格独立上缺乏内在支撑,大多也就是出世入世两套互为备份一下。
  由于外来思潮(当然也包括马、列)终究不能替代自身的内省和原创,以致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处在彷徨当中。忽左忽右,忽清高忽世俗,忽唯文忽重商,最后造出个“儒商”的名词聊以自慰和解脱。
  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想去监督一把手是不可能的。
  而且,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在1949年以后在经济上是依附于一把手的。谈监督更是天方夜谭。让谈的时候,是开放言路、广纳贤言。不让谈的时候,就是统一思想、创造和谐。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何监督一把手,只能靠他的老婆了。现在中国妇女地位很高的。
  
 
一百三十八、阅读王朔
  
  序言
  
  王朔的小说已成为经典的一部分,被写入文学史的某个章节。他当初或许根本就瞧不上青史留名,或许对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写成的著作抱有天生的歧视。当他从一个反叛者升格到当朝忝列,不知作何感想。
  王朔小说的特点远非“痞子文学”所能概括。如今比他痞、比他酷、比他深沉的小说已浩如烟海。但回哞望去,却依稀可见在那个时代,王朔特立独行的那股子狠劲儿就像一只乘风破浪的快艇,在世人眼中倏攸而过。
  
  
  (一)《橡皮人》
  
    在本文中,“我”进行着原始的金钱积累,而王朔也似乎在积累写作经验,因为在这篇小说里有很多不成熟和明显的编撰痕迹。
  
    比如:在“我”与李白玲的一次对话中(见《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版]“挚情卷”第17页),当“我”对街上的本地姑娘赞不绝口时,李白玲劝我娶一个,“我”说:“可据说,你们这儿流行……”李白玲说:“找港客?”“我”说:“不,性病。”李白玲说:“你的幽默感已经叫人讨厌了。”我读到这里时觉得这个幽默很不幽默,因为它不自然,而是王朔硬编的,没什么味儿。“可据说,你们这儿流行……”这里的“……”很做作。当然,这是一个小问题。
  
    又如:“我”正在宾馆的房间里睡觉,而且在做梦。(见《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版]“挚情卷”第26页)“我”刚才碰见的那个陪着港客的妓女(也是“我”的熟人)杨金丽突然闯进“我”的房间。很奇怪,为什么“我”在睡觉却不插门呢?这让我想起了电影中很多类似的镜头,为了剧情发展需要就不顾艺术的真实性了,比如买东西不用找钱好象商品价格都是以百圆为单位的,人都跑了还非得呼唤一两声却站着不去追,还有就是房不闭户了就像我们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似的道德水平极其高尚了似的。王朔在这里也犯了类似的毛病,至少依我的经验,外地出差住宾馆还睡着觉门是一定要关的。
  
    而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本文的故弄玄虚了。这不过是个倒买倒卖的故事,骗子骗钱的故事,是那时候很普遍的。文中所经常提到的“橡皮人”,很有点怪。我的意思是:王朔本想通过这个能反应点儿人性的故事来说明“我”的与众不同和李白玲的与我心有戚戚焉――“我”和李白玲同属于那种既不流于庸俗(却能混得很开很滋润)又不是伪君子道貌岸然般(却是心中很孤傲和冷漠),这就是所谓“橡皮人”吧。但王朔在表现这一个主题时并未具备足够的(他后来所具有的)功力和手段,从而是本文没能产生王朔所期望的那种语言的震撼力。
  
    小说倒是很生动地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浮躁与拜金的心态和市景生活的侧面,对李白玲的刻画很鲜明,而张璐则显简单浅白。在我看来,小说对当时的生活描写已经不能引起什么共鸣了,因为它实在是选择了一个太过平常简单的典型故事,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是那么的苍老、那么的褪了色、那么的平淡。
  
  
  (二)《刘慧芳》
  
    刘慧芳在夏顺开眼里,是个做人做得很累的尴尬的“圣人”,这位“圣人”除了会打字以外只剩下一无所能而导致的正派。夏顺开好象王朔的右眼似的,王朔在用左眼在文本上俯视勾勒刘慧芳的同时也通过其“右眼”以平行视野的角度观察刺激帮助打动着刘慧芳。
  
    可以看出,电视剧《渴望》和小说《刘慧芳》里,除了刘慧芳这个主人公的形象性格技能基本未变外(我认为这种人物比较好演),已面目全非扩大再经营了。
  
    刘慧芳很显然又是一个被时代耽误的人。她可以说是一无所有,除了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而在夏顺开看来,刘慧芳需要经过挨骂受到刺激后才会翻然觉悟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该往何处去。
  
    在刘“圣人”面前,夏则如一位自命不凡的背负了改造“圣人”理想的使者。但夏“使者”在刘“圣人”面前失败了,其中的原因并非如夏小雨所言时机场合掌握得不好,而实在是出于黔驴技穷。当以力服人的努力又告破产之后,王朔除了将之打发到科威特献身之外其出路何在呢。
  
    刘慧芳也终于讨厌起“圣人”来了,她在夏顺开的照片前骂了句“你他妈才是圣人呢!”(见《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版]“矫情卷”第163页)这是全文最叫座的一笔。
  
    在文末,刘又试图想做回“圣人”,她要许身给那个浑身缠着白纱布纱布里已是焦皮烂肉的夏顺开了。这是纯粹而典型的圣女(--文中说是“圣母”)行为。夏在其皮肉完好活蹦乱跳时没能引起刘的青睐,反而于此弥留人世之时得到了芳心一片,这是本文悲剧性所在。而王朔并没有给刘慧芳一个“显圣”的机会,也不想让夏做什么“圣人”了,在此二律背反(与刘结婚则刘为圣人,拒绝刘则夏为圣人)之际,夏顺开,一个多么富有劳动人民血气志向的人,只有选择死去。
  
  
  (三)《许爷》
  
    如果说王朔在《动物凶猛》里运用“一事多写”(我这里特指:由于记不清或传闻太难统一而把一件过去的事情写成多个故事并放在同一个小说文本中)是一种意识流式的回忆,在《玩的就是心跳》中的“一事多写”是为了配合倒叙手法,那么在本文里的“一事多写”就显得没有什么意思了。无非是写了几个类似于“上海人在日本”或者“北京人在纽约”的故事,而且没有什么文采,也没有体现独到匠心的细节。在这几个故事里,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没什么鲜明的表现,行文既无幽默又不沉重,只表达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气氛而已。
  
    但我觉得文本前半段中对那个“许爷”的前身许立宇的描写还是挺到位的。一个小时候因家庭地位低而受尽屈辱的人在当了当时很吃香的出租车司机后依旧有很深的自卑心理,所以即使“我”和吴建新无论怎样遭贱许立宇的金钱和他本人,许立宇都无动于衷而还是友好如初待若上宾,真可谓忍辱负重,越是想靠吃喝玩乐赢得朋友的尊重就越是被朋友引为可欺负的对象并任意挤兑。最终,吴建新和许立宇闹翻了,“我”也不再和他们一起玩儿了。
  
    我辞去公职,开始了写作生涯。一次打车时,“我”意外地碰到了还做出租车司机的许立宇。“我”已功成名就,而许立宇依然如故。他还是那么自卑,自卑到不想问一问“我”的成就、“我”的作品。“我”也就顺其自然,给许立宇留了电话但并不想继续发展什么友谊。
  
    到这儿,文本写得不错。接下来,在那个半老徐娘邢肃宁的餐馆里,在一阵铺陈之后那个为众多太太们名流们所欢迎的“许爷”终于粉墨登场了。他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开始还有点兴味盎然但越来越没有趣最后以一个很俗的包袱匆匆结了尾。这就是写了有三千字左右的“爱情故事”。我知道,这并非许爷没劲,而是王朔没劲,写不出彩儿来还非得写还非得写得那么冗长就像在抻越来越细的面条。
  
    纵观全篇,前半部有声有色,因为有生活经验在那儿摆着呢。后半部(从第十节起)就显得在那儿强努,没生活基础只能道听途说最后还来个“小说梗概转载”,而且又没有所谓“假做真来真亦假”的曹雪芹功夫,也就只好令我读之淡如水了。
  
  
  (四)《一点正经没有》
  
  王朔必须要阐释一下自己的文学观了。他先降低自己的身份,不待他嘲先行自嘲。
  
    王朔的基本文学观就是“玩”。
  
    这一点没错儿,越是玩就越没精神负担,就越能有真知灼见于斯,不是为了什么意识形态,不是为了什么物质财富。如果这不叫玩儿,这叫什么呀?
  
    但王朔的“玩”似乎与此不同。方言等人是在实在没能耐玩儿什么别的技术专业的背景下,被迫玩儿起文学的,动机就不纯。玩儿吗,就好好玩儿,还非得等到孩子嗷嗷待哺老婆旁敲侧击才硬着头皮拿起笔,这样能玩儿好吗?能玩儿痛快吗?能玩儿精彩吗?
  
    所以,王朔的文学观就没真正建立起来,可以通过方言对安佳说的话来看出来。方言说:“文学,什么文学?野生的还是人工栽培的?多少钱一斤?”“我是要当作家,当作家和文学有什么相干?你真该好好学习了。”(见《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版]“谐谑卷”第71页)学李白是不可能了,李商隐也没戏,诗已经是“尸体”的“尸”了。哲学也尽外国的,中国人就有个毛病,到处寻找圣人,这回好――彻底“哲”到外国去了,“圣”到西方去了。没了,就剩小说了,还有那些小说的私生子们。王朔暂别文坛那段儿,冯小刚亦步亦趋,各种王朔派的编剧导演们风起云涌,影视歌多媒体齐上阵成犄角呼应之势。这都是小说给闹的。王朔通过小说看文学,通过小说的儿子们给人民些娱乐,所以就称之为“小说化的文学观”吧。
  
    在文本中,调侃成了主流,对话成了主线。王朔要干什么呢?表面看来是骂遍天下作家,那些假正经的作家,那些自作聪明自视不凡的作家。其实,他是在为天下作家指出了光明大道。什么光明大道呢?痞化。别把小说神圣了?也别把小说弄成痛苦了?“玩儿几篇小说,哄人民笑笑”完了。什么是“痞”呢?连词典里都解释不清。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69页,“痞”的第一个意思是“痞块”,指身体的一种疾病;另一个意思是“恶棍”。
  
    我理解,王朔的“痞”的意思是病态的否定。
  
    这世界太正常了,正常得都有点儿不正常了,人民不爱看了,来点儿病态吧,可千万别正常死。航班晚点已经正常化了,天气反常也习以为常了,世界也吸毒嫖娼卖淫虐恋同性恋局部战争了,克林顿也情场官场两头分论了,再正常没道理了,再正常就不正常了。
  
    虽然我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可我难道连自己不是谁都不知道吗?那也太悲惨点儿了吧。如果是正常的否定,那这人就是文学批评家,人性批判家,社会评论家,报刊评论员,专栏作家。要是病态的否定呢?那就是流氓,流氓无产者,疯子,天才的疯人。但道理要两面说,正常的说多了,说饱了,说够了,说坏了,说吐了,不妨也病着说说,痞着说说,这有市场啊,这不是市场经济吗?所以又可称王朔的文学观为“痞化的小说化的文学观”。
  
    痞了,就痞到底吧?终于,在古德白那,没能痞好,没痞成,痞不下去了。于是方言只好自慰:“小流氓栽老流氓手里不丢份儿。”(见《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版]“谐谑卷”第127页)真不丢份儿吗?丢大了。怎么办?找法院吧。没成想,法官也是个痞子。这方言可算名正言顺了,痞成了,痞的目的达到了,也不不必再痞了。可惜,法院那场戏编得不好,本来是想显示显示一下笔采文才,可没玩儿好,造句和对联都很糟,没一点儿灵气可言。这就好比披羊皮的时候挺利落的,到了该脱的时候不会了,摸不着道儿了--可见做痞是假装,等招安是真心。当宝康臊眉儿搭眼地想和方言和好,并说:“不是,哥儿们,我也是流氓。……咱流氓对流氓就别太计较。”方言叱道:“呔!谁是流氓?……我们现在是文人了。”(见《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版]“谐谑卷”第153页)能扶正还是赶紧正了吧。老痞着也没啥劲。拿起笔杆子是为了放下笔杆子,痞是为了不痞。所以王朔的文学观只能是“假装的痞化的小说化的文学观”。
  
    假装的痞化的小说化的文学观,就是暂时条件下的假装文学观,市场主义的痞化文学观,多媒体轰动效应下的小说文学观。
  
  
  (五)《空中小姐》
  
    一九八四年,王朔发表了《空中小姐》。这篇小说没什么商业气,情节既欠生动又不曲折,比起《给我顶住》和《过把瘾就死》差远了,后来制作的电影《永失我爱》是小说《空中小姐》和《永失我爱》拼凑的。
  
    在《空中小姐》这篇小说里,王朔的风格初见端倪。他的语言很平实,略带并不成熟的调侃味儿。这是个爱情童话:男主人公当年是白马王子般的海军军人,被十三岁的女主人公崇拜着。这种崇拜情结是他们相爱的基础。女主人公后来成了当时倍儿受羡慕的空中小姐,那时候还没有空嫂一说,飞机上一水儿的漂亮女孩儿。男主人公呢,脱了军装,退伍之日也就是落伍之时。于是男主人公开始游山玩水,消遣解闷。
  
    《空中小姐》里的男主人公从海军基地归来,就像从圣坛走下来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但女主人公还葆藏着对他的“丑小鸭”之情,而在男主人公心里,她简直就是“白雪公主”。
  
    男主人公的自卑之心可想而知,男主人公的矜持之情可想而知。
  
    他们的爱情故事很短,也不惊心动魄,但足以写个小中篇。王朔将女主人公的生命结束于一次飞机事故后,一位空姐女英雄诞生了,冰清玉洁的。没能耐但很自尊的男主人公还没心没肺地活着。自此以后,在王朔的主要小说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崇高、善良、完美的女子了,各种现实主义的人生主题开始填补进来。
  
    《空中小姐》混合了王朔内心的矛盾,这也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女主人公代表了传统,一成不变的善良,既美好又乏味。男主人公是在新生活开始时与女主人公相爱的,他其实并非无能,而是在经历转轨的剧痛。这种剧痛也存在于王朔本人身上,那是一种“没有英雄”的感觉。
  
    就文学发展史而言,王朔的小说还属于伤痕文学的最后一代,因为他“躲避崇高”。上帝死了,英雄去了,该如何生活,该如何依照生活经验写作?
  
  
  (六)我对小说中用词的商榷
  
    (1)《矫情卷》(华艺出版社)中《修改后发表》第521页“刘书友傲然倨座,……”其中“倨”似应为“踞”。
  
    (2)《矫情卷》(华艺出版社)中《我是你爸爸》第283页“马锐没精打采地扛着两副球拍往家走”,其中“两”似应为“一”。
  
    (3)《矫情卷》(华艺出版社)中《刘慧芳》第119页“我不是搬到你价别住了么”,其中“价别”意思是比附近还近的地方,似可加个“儿”成为“价别儿(JieBier)”。
  
    (4)《矫情卷》(华艺出版社)中《刘慧芳》第119页“一句话把刘大妈沤笑了”,其中“沤”意思是戗着说话把人逗笑,似应为“呕”。
  
    (5)《谐谑卷》(华艺出版社)中《千万别把我当人》第311页“爹,您就擎好吧。”其中“擎”似应为“[贝青]”。
  
    (6)《谐谑卷》(华艺出版社)中《千万别把我当人》第387页“把钢笔拔出来,……”。其中“钢笔”似应为“铅笔”。
  
    (7)《谐谑卷》(华艺出版社)中《千万别把我当人》第392页“见着松人压不住火,……”。其中“松”似应为“[尸从]”。
  
  
  (七)《我是你爸爸》
  
    王朔善写小人物,和老舍一样。其实小人物比大人物更值得一写,也更有市场。写小说一般都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如“四大名著”,给作者想给的一群人看的。小人物也比大人物好写,一切“高大全”的人物不知从何时起都变得灰头土脸虚伪可笑了,只有写小人物才能流盼传神灵犀点通。每个人都希望在小说中看到自己和周围人。
  
    小马给老马介绍了个对象――齐怀远(我认为王朔这一命名很是传神),齐怀远是马描写锐的哥们儿铁军他妈。王朔这一段堪称全文的手筋。一切一切老马对齐怀远的感觉都能从一个情节中体现出来:那天齐怀远在家坐东请马氏父子,老马被齐女士半引诱半自招地带进了内室。齐女士佯装醉态一个猛子就扎进了老马的胸前股上,老马冷不丁的接了过来,这时文中写到:马林生……也就是一袋面粉的重量,可怎么就跟托着个……
  
    这是最动人心弦的一笔。它写出了在马林生潜意识里齐怀远的形象。那是一种什么形象呢?
  
    此人对马林生很实惠如面一吃就顶饱,与之结合又容易得很似面袋子一扛就走。
  
    王朔对马林生的描写已近完美无缺,其心理活动昭然若揭。唉唉叹叹顾影自怜之态如在眼前,假模假式装腔作势之情萦绕字间,摆谱作态可怜巴巴夸夸其谈好高骛远这些小人物常见常新的动态勾画也惟妙惟肖。
  
    相比之下,文中把马锐写得像个老气横秋的大人,已经泯灭了幼稚纯情,也毫无小孩儿的天真烂漫。他一说话,就和成人同一水平,虽说如今科技发达、小孩开始掌握越来越大的话语全、各种新闻媒体娱乐消遣也丰富多彩,可小孩终究是小孩整天在那儿跟大人似的走路行动说话思考,很让我觉得看了难以接受,觉得马锐活得比其父还累还不自然。
  
  
  (八)《玩儿的就是心跳》
  
    于是,在王朔的一些小说里,内容就是主题的演绎,最明显的莫过于他的第一个长篇《玩儿的就是心跳》。真的,我是硬着头皮读的,以致到开写本文时还没读完,只好边写边读边读边卖。我一点儿没有心跳过速,当然肯定是心跳了--正常的那种。
  
    这部小说自方言说了那句“青春的岁月像条河,流着流着就成浑汤了”就开始浑浊,线索越来越模糊。那些单摆浮搁谁也不挨谁的一段段回忆,像是王朔为凑个长篇胡乱摘录的,人们日常的娱乐生活又何尝不是为了给人生凑个整儿呢?
  
    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先把人物写得可能如何如何假设如何如何,然后突然没有任何过渡和原由就将刚刚建立起来的可能性完全否定掉,再转入另一番假设与遐想之中。比如文中的“我”寻找早期女友以证明自己在杀人问题上的无辜这件事,“我”被人阴差阳错地误认着,“我”也阴错阳差地误认着别人误导着记忆总之是毫无关系地讲着一件件并不精彩的片段。
  
    曾经沧海,几度春秋,辉煌一时,对这些人生“政绩”不回顾回顾岂不白活一世?但是那些回忆冗长无味,这点儿心跳的人生零头被长篇故事抻得一点儿也不能令我激动了。方言、高晋、高洋、汪若海一伙人个个都咋咋乎乎的,没什么能耐,就好个嘴皮子痛快――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这些故事编造得平淡无奇,对话也事事雷同,某些词汇的“上镜率”太高,令人不厌其烦。
  
    李江云是唤起方言回忆“英雄故事”的“线人”。在最初方言的一帮哥们儿和李江云的调侃中,李江云并没表现出什么机智幽默,而只是一个被取笑的傀儡。王朔猛往她身上包袱,借以显示自己娱乐人民。确实钡霉了点儿,而且还不让李江云有表现机会,使得李江云黯然失色,不像个主角了。这令我想起了时下的贺岁片,和这一样或勿宁说是继承,男主人公像逗哏的,女主人公连个捧哏的都混不上,就像个包袱靶子。这就是男人写的以男人和他们的玩笑为中心的男性小说。
  
    小说还使用了倒叙写法,但写得很失败,失败之处就在于味同嚼蜡、如流水帐,如果能写得如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倒叙破案那样抓人尽读也行,可惜王朔还无此技术。不过若以此比喻一下人生,还算有点儿意思。
  
  
  (九)《痴人》
  
    痴人将永远存在。
  
    在我们的社会里,那些如“司徒聪”的人除了故弄玄虚之外便只会作茧自缚而成为精神病医院的又一个囚禁对象。所以我不认为此文本的戏剧性很强,而实际上我很容易就猜到了其将要发生的事情。而此文本最可评论的是另一些关于人的精神状态的事情。
  
    一切正常人,或如朱秀芬做个饶舌妇或如阮玲步司徒聪的后尘。这又说明了庸碌也是一种精神病态。
  
    阮玲之所以从对司徒聪的世俗化同情到对之的气功的相信并身体力行之,就是因为她觉察到相对于司徒聪而言,朱秀芬等正常人更接近于精神病状态――如朱秀芬敏感、易怒、小心眼、无聊、甚至有洁癖。所以,阮玲唯练气功以自解了。
  
    “我”也如此。“我”的女友是那么正常地被“我”的言辞所勾引,和“我”成了恋人。但这份情感是那么的脆弱,在一次双方各怀鬼胎的交谈中发现了对方的无聊。“我”终于做了司徒聪的后继者(阮玲)的后继者。这样一来,文本揭示了一个主题:对精神病人施行专治的人不过是另一类精神病人而已。
  
    在司徒聪、阮玲和“我”看来,“飞”是最能体现功力的方式了,它也是区别于俗众的最好证明。“飞”还意味着脱离这个死气沉沉的单位和单位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们,脱离这个世界的羁绊和束缚,达到自由之境。
  
    从小说整体看,读来比较压抑沉闷,在那个做着无聊事体的单位里的这群人,只能靠想入非非来自我表现和自我陶醉,只能要么低眉顺眼要么精神异常。
  
  王朔并不是对气功情深意笃,而是借此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活得又有趣又健康。
  
  
  (十)《无人喝彩》
  
   《无人喝彩》写尽了小人物的苦中寻乐和强作欢颜。
  
    李缅宁从一个导弹专家跌落到看宫门,使他只能通过玩电子游戏靠和那些程序编造的假象战斗并连连获胜来寻找些许自信,而且这自信还是虚假的自欺欺人的毫无现实意义的。
  
    肖科平在其音乐事业上并无发展,她平庸地吹着长笛,完全是按照谋生用的曲谱来吹的。她对缅宁的感情也是阴差阳错一时脑袋发热(文中并无深刻交代)。
  
    钱康有钱但精神空虚。当他遇见肖科平时就如猫终于发现了一只久已钟情却才有能力捕捉之的老鼠。钱康并未采用什么欲擒故纵的手段来赢得肖,这说明他还是很老实真诚的也反映了一个凡人在恋爱时的智商情商水平。
  
    韩丽婷看来没什么姿色而且老大不小了,所以她对各种手艺女工格外用心以便博得男人们的赏识。丽婷在与缅宁谈恋爱时很没经验,文中对其温柔无一丝描写,倒好象她是个猛张飞在文末,韩又和一个男人开始新的恋爱时她终于明白了女人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弱不禁风”的软骨柔肠。
  
    无疑,这是一篇等待拍成电影的小说,简直就是电影脚本,里面的人物个性可说是社会的典型分布。
  
    李缅宁才大志疏,昏昏噩噩,属于那种打算在机关一直混下去的类型――“混混儿”。肖科平是个薄命美人儿,又摆不正自己的社会位置,也不时赚些外快。看来,肖的经济地位比李高,肖很难在看得上李了,但肖的艺术气质这时起了作用,她因为缠绵于往事情怀而对李藕断丝连,这就导致了钱康的失败。
  
    钱康在社会上混得如鱼得水任意驰骋,是个暴发户。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以致看上了已徐娘半老的儿时单恋对象肖科平。钱所做的之中最大的败笔就是给肖办了个毫无历史价值的个人独奏音乐会,这是他虚弱本质的集中表现。
  
    韩丽婷作为知青,是被历史耽误的一代。是这四人中思想最复杂的人,她好象王朔打入并埋伏在敌人内部的间谍――在开始她被王朔打扮得温良俭让恭,引起众多的同情,而在最后却露出狰狞,以犀利如刀的语言彻底揭露了李、肖、钱的丑陋与可笑,毫不客气一针见血,把她自打在公园小树林结识李以来所受的屈辱全回报给了这三个社会各界代表。
  
  
  (十一)《动物凶猛》
  
    王朔在这篇小说里写出了少年时代的乐趣(而非童趣),那是一种当人还沉醉于动物心态中、还没有被文明完整修理时的感受,所谓“追忆似水年华”。
  
    文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如一只穿行在文革“灌木丛”的小豹子,只对新鲜的事情嗅上几鼻子并发表一番见解,充满“动物的眼睛看世界”的味道。
  
    从“我”的眼睛来看,正如文革创造了一种特别的领导体制一样,“我”的世界里也同样有秩序有等级:高氏兄弟是山大王,汪若海是贰臣,于北蓓是狐狸精,米兰是交际花。大人是虚伪的正经,学校是无聊透顶,打群架是难忘的战斗,溜门撬锁是心路的历程。
  
    我相信,王朔在写作此篇发挥想象时必定充满了快乐,一方面是对少年那无穷无尽的趣事加以裁减拼合,另一方面也对米兰这个人物怀着无边无际的缠绵。这确实是一种写作时能很快活的题材,从而王朔也能于其中加入新的叙事方式和新的活泼语言了。
  
    我觉得到了最后,王朔开始因难以清楚回忆而放出了意识流。我所说的“意识流”,就是不再分辨哪个是真实的或唯一的过去,而将可能发生的过去全部招呼上,反而是小说更接近真实了,因为无论是谁都不会完整地回忆起少年往事而只能是片段。
  
    在文本结束前主人公在游泳池中遭众人围攻的情形说明了记忆已无法如浮出水面离水上岸般进一步延续小说的情节了,王朔只好就此搁笔。
  
  
  (十二)《浮出海面》
  
    《浮出海面》是王朔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别的爱情故事里,女方或殉职或堕落,男方要么得了不治之症要么就和对方分手,只有《浮出海面》里男女主人公都执意要延续下去,最后男主人公石岜一瘸一拐地从椅子爬上桌子(也不知道怎么上去的),是想浮上去换口气吧。
  
    王朔在这篇小说里使用了分叙手法,上半部的“我”是男主人公石岜,下半部的“我”是女主人公于晶,男女平等对待,谁想说什么都能一吐为快一言而尽。
  
    纵观全篇,事情的来龙去脉既简单又无新意。石岜落魄后在公园湖畔一直睡到天亮,一早碰到了于晶,这个情节很像是硬接上去的。文本简直就是回忆录,纯情纯了半天只有靠“婊子”刘华玲来衬托才勉强支撑着。
  
    王朔对刘华玲的描写是此篇中唯一写得出色的人物。这个为了金钱而嫁了个外国佬的富婆在那个年代还是很有典型性的。一切人物都是应运而生,都是历史的道具,都是时代的作品。
  
  
  (十三)《给我顶住》
  
    在本文里,我终于读到了一个王朔精心策划编造的故事,它很短但有很精致。虽然王朔还是延用了第一人称的“我”,虽然看起来文本更像是第三人称的叙事结构,但我并不把这点作为小说的一个瑕疵。
  
    “我”对营苟庸碌生活是那么地厌倦,而周瑾对“我”又是那么地依恋,看不出为什么她会看上了老关,也许她是觉得生活比老关更加平淡,赵蕾与“我”的计谋是那么的怪诞,又想摆脱羁绊又不愿有道德负担,最后还是“我”的天算战胜了赵蕾的人算,却不知“我”出走又为哪般,到处难道不都是庸常生活的猪圈牛栏?
  
    我认为王朔在最后写出了他心里的所思所想(见《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版]“挚情卷”第500-501页)。当周瑾最后得知这原来是个阴谋时并未生气,而是很幸福地依偎在关山平的怀里,说:“他们想害咱们,没想到却成全了咱们。”
  
    是啊,谁跟谁都一样过,因为“幸福是相似的”。我想,这也是男主人公“我”出走也必将走回来的原因--幸福是一堵墙,像回音壁那样哪个方向都一样回荡着相似的声音。对于出走的“我”而言,这就是最大的不幸。
  
  
  (十四)《过把瘾就死》
  
    我对于《过把瘾就死》印象较深。这不仅因为有了电视剧《过把瘾》,还在于其笔法已经成熟了。
  
    王朔在这部小说里终于说明白了男主人公的真实心理,描述得很细致精彩。男主人公与上司之间的那番口角活脱出作为一个小职员的个性。其后一段富有诗意的内心读白又陡然将他升华为无比的善良和无辜。
  
    男主人公是凡世普普通通的一个,所以连个名字都没分到。也许是为生活所迫,也许是老大不小了,也许是除了结婚别无出路,也许是父母老在耳边唠叨,反正小说没有交代清楚他为什么结婚,为什么选择了杜梅。不过这也为后来的一系列矛盾造成了可乘之机。
  
    没有白马王子,也没有人愿意跟学雷锋装孙子似的做什么白马王子了。没有梁山伯祝英台的奇遇,也就将就着点儿吧。做一个普通人尚费尽心机呢。不过男主人公倒是个满不在乎的人。对待如此爱他的杜梅,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感情可言,就像我们对于大自然一样――大自然对我们的无私给予恰恰成为我们肆意索取的条件。
  
    他的朋友有潘佑军和肖超英。潘佑军为他做了个婚姻的榜样,还对婚姻做了比喻:男人能给的感情质次价高,还是一次性的产品--女人需要的是耐用实在;男人追求女人皆因一口上瘾再也戒不掉了。他的亲密战友肖超英则是个纯粹的配角,男主人公试图通过他回忆一些往旧的军旅岁月恢复点儿自信和勇气。可是越聊越是些懊丧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生不也如此吗?
  
    杜梅是这篇小说以至王朔的言情小说里最光彩照人鲜活夺目的人物了。杜梅有自己的哲学,那就是“爱死你”。杜梅看来没什么亲戚朋友,只有个姨和那个“二房”贾玲。这是作者故意编排的,而且还让杜梅尽接触死人什么的,所以杜梅除了嫁人没有出路。这也是杜梅所以那么投入的一个原因――除了爱情没有出路。
  
  杜梅的事情肯定能引起众多共鸣,不然在电视剧《过把瘾》里饰演杜梅的江珊也就不会走红了。人们不仅需要歌星王菲那样的辉煌耀眼,还需要普普通通的“杜梅”。
  
    杜梅在施尽所有女人的手段而仍然无效的情况下,悍然以暴力胁迫男主人公说爱她。这就为两人的离婚提供了充足理由,任何一个读者都会批准的。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个“娜拉出走以后会怎样”的问题又提了出来。杜梅接下来会怎么样呢?杜梅在这个社会里只有两条路,守活寡或者再结婚,一般来说是后者。当她骑着自行车疯狂地经过男主人公身边时,对于读者真是个意外,但最终还是没逃脱怀孕的厄运。在小说的最后,“我”终于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巨大澎湃,无可比拟,难以形容”,一种“过去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在人类之间的激情”。杜梅的爱的魔力终于把“我”感动了。小说给了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爱情是存在的。
  
    审视一下他们的感情,正如文本所说,“看着一切都吻合,想想从第一天起裂痕就存在。”裂痕早就存在,不仅在领结婚证那天他们吵了一架;而且杜梅原本是男主人公的战友吴林栋的女友,只因吴先于他们在一个黑夜从十米高台跳进干涸的水池壮烈牺牲才成全了他们。
  
    这就是他们之间最初的情感阴影,既晦气又无聊,再被男主人公绘声绘色不厌其烦地逢人便描述,就更显可笑和可怜,好比人在垃圾山边绘制超现实主义的油画一样。所以根本没什么地方“吻合”,凑合罢了。
  
    这就是普通爱情。当然我并非说普通爱情里没有荡气回肠的,而王朔只是选择了另一种比较朴素的普通爱情。
  
    荡气回肠的普通爱情已经在各种英模报告会上反复强调过了,而能把一般的普通爱情写得如此淋漓尽致的却不多。
  
    当经过一番锅碗瓢盆式的争吵之后,两人和好如初,甚至相敬如宾,尽量让对方满意,进出成双,夫唱妇随。杜梅一下子从母夜叉变成个俯首贴耳的丫环了。男主人公则显得那么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其实他们俩各怀着“鬼胎”。这与其说是伪善,不如说是为了最后过把瘾。
  
    小说写到:“(我们)就像童话中两个贪心的人挖地下的财宝,结果挖出一个人的骸骨,虽然迅速埋上了,甚至在上面种了树,栽了花,但两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底下埋的是什么。看见树,看见花,想的却是底下的那具骸骨。”(见《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版]“纯情卷”第371页)王朔在这里写出了普通爱情的尴尬与没路。是啊,如果不是为了要过把瘾,我们又为什么要活着找乐?如果不是想当回主角,又为什么要结婚成家呢?
  
    给点儿理想吧!理想没有,给点儿追求也行。小说在最后终于说出了一切:爱情还有,不多了,非得穷情竭精不然是找不到了--趁着年轻过把瘾算了。
  
  
  (十五)《无知者无畏》
  
  在出完各种版本文集之后,王朔对商业操作已谙熟无比。他决定要开骂了。
  他精心选择了四个对象:
  一个是金庸,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个是鲁迅,中国文学泰山;
  一个是港台文化,被中国艺术家最瞧不上的玩意儿;
  一个是他自己。
  
  他和金庸其实都是俗文化的典型代表。不过一个是后起之秀,一个是老来张狂。所以他们之间的你争我夺只能算人民内部矛盾。他对金庸指责得再犀利,还是不能掩盖他们在本质上的近似。
  
  王朔评论鲁迅的那篇文章仅仅就是个读后感。王朔除了说鲁迅没有长篇外,别无可言,体现其思想的虚弱。
  
  倒是《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写得有声有色,一看便知是弄潮儿所作。我以为港台文化至少坑害了大陆两代人的审美情操。而王朔搞的文化公司其实是在步港台文化的后尘,幸亏没成,不然必然减退其痞子光辉。王朔已经是半个知识分子了,决不能在加上半个商人,那样的话王朔就真的完了。
  
  王朔自我嘲讽的那一篇显然是针对学院派评论家和文史家的。他可以说是很聪明地把自己先期盖棺定论,读起来颇有墓志铭之风。
  
  
   (十六)《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是一部看下去很难的长篇。此前王朔有两个小长篇,《我是你爸爸》和《玩的就是心跳》,其实也只是中篇的结构。如今,当他真的要写一部真正的长篇时(他不是说鲁迅没有长篇吗),他的功力却已经达不到二三十万字那么远的地方了。
  
  这部长篇写的是方枪枪一到六岁的经历,也是王朔要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编年史的体例分批分段卖出去的开始。可是这个开始并没有开好,节奏缓慢,情节拖沓,这仿佛是一般电视剧之类的通病。
  
  而这部小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让人大失所望。
  先是前期商业炒作让人们翘首以盼王朔力作的横空,可当发行之后却不见了王朔的影子。
  说他风格突变,也变得太快了些。说他锐意创新,也新得太没了滋味。
  
   可以从中发现的是,王朔始终在努力完成一部真正的长篇时,他的才华在无谓的想象中蒸发了。他所构建的那个儿童世界其实也是成人世界,儿童的心理并不能被他真正把握。他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把自己逼进了一个死角。
  他在努力,或者说,在努,在挤。
  可是,时代已经等不及了。
  于是他那第二部七到十二岁的长篇只好胎死腹中。
 
一百三十九、上海宝贝有什么
  
  1 将小说与作家分开
  
  王朔曾经说过,以前很多作家是流氓,现在很多流氓成了作家。把流氓换成妓女,我看也不错,现在妓女当作家也挺有写作优势的,生活就是资源。
  凭什么男作家去嫖娼不算回事,顶多是个瑕疵,还说这是体验生活真实之必须。而女作家当回脱星、妓女、妈咪就了不得了,就不能去作协开会了,凭什么呀。
  我要说的是:小说就是小说,作家就是作家,二者应该分离。为什么说可以分开呢?因为小说完全可以用笔名发表,管它到底是谁写的,只要写得好就应该发,就算稿费不知道往哪儿汇寄又怎样?难道还要在文学上也实行个实名制吗?我看没必要吧。
  
  
  2 《上海宝贝》没有想象,千篇一律
  
  每天都在作爱,每天都想作爱,每天都去购物,每天都要约会,每天都该写作,每天都有聊天。昨天不过是今天的原形,明天不过是今天的拷贝。
  感觉不到CoCo和马克作爱时,第一次与分别前最后一次有什么不同,我指的是在文本阅读体验上的不同。当然,不同还是有的,比如地点可能不同、打扮可能不同、心境可能不同,但我没有读出关乎作爱感受方面的不同。
  同样的,在CoCo每次向天天示爱上,在CoCo每次自慰上,在各次派对上,在每一回的会餐上,在CoCo的朋友们身上,看到的都是一成不变的情调、感觉、对话、行为方式。
  整篇小说没有真正的变化,我指的真正的变化是小说中的由内在因推进的那种变化。即使说好小说也可以不以情节取胜,那至少也应该找到一种可变的东西来贯穿始终。否则,小说就不像个小说了,而成了情绪的日记。
  《上海宝贝》恰恰就是没有一个可以贯穿始终的东西,可以产生无穷变化却又不断深入的东西,所以CoCo无论是对待天天的爱情,还是对待马克的欲情,都看不到有什么值得回味的深情。
  作者即使在描写情爱上,也没有能够出现多少细腻的场景。一切都显得粗枝大叶,枝叶上满是无谓书写的各种名词名牌洋文时尚,大大咧咧的,读后产生不了深刻的印象,也没有阅读时的情绪起伏。
  作者的想象力被耗费在场景策划上了,每个场景都需要不同的人物、或者不同的环境、或者不同的服饰、或者不同的谈资,这才使得《上海宝贝》在每一章里都能有新鲜感,能让人看下去。但看来看去,看到的不过是电视频道的不同、购物中心里各个精品专柜的不同、别墅区里各家的不同,此外全是一样,此外全都一样,此外全部一样。
  
  再另类的生活写起来千篇一律没有变化,也让人无法一下子读尽。读者读完了一两章后就会犹豫起来,下不了决心是继续读呢还是放弃。因为在他的心里没有一种力,使他有继续读下去的意志。而这种力的产生,却是来自小说作品的。既然小说本身都没有一种力、一种因能够促使小说发展变化,又如何指望在读者心中有这种或那种阅读力呢?
  显然,小说的内容,究竟是写农民的还是写问题青年的,倒在其次。由于没有了变化,什么样的好的新的内容都只会有前几章的阅读号召力,都只能是阅读上的虎头蛇尾、龙祖鼠孙:赶紧读完吧,要不然白买了。
  
  
  3 《上海宝贝》不是色情文学
  
  什么是色情文学?要举例,首推《金瓶梅词话》。为什么?因为在《金瓶梅词话》里不光有性语汇,而且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性想象空间,从气氛营造、事体铺陈、用词节奏上,都是色情文学的楷模。
  而《上海宝贝》是色情文学吗?它不是。为什么?因为它徒有其表。读者对之的性想象就到其语言描述之处为止了,作爱情节雷同,作爱感受依旧,作爱动机不变,拿什么刺激读者,拿什么超越书纸。干巴巴的,尽管语言用词都湿乎乎的。贫贫的,尽管CoCo挺激动的。这样的让人读了心不跳脸不红的“色情文学”,这样的小孩儿看着大人走过来都一点隐藏起来的意思都没有的,哪有一点儿“金瓶梅”的味儿呢?
  所以,禁《上海宝贝》实在是禁错了,还不如不禁。《上海宝贝》读来不仅不会使人对性爱发生更多的非分之想,其效果恰恰相反,会使人深感作爱索然无味。所以《上海宝贝》甚至能起到禁欲的作用,《上海宝贝》或许对国家的计划生育还会有贡献呢。不过,《上海宝贝》的盗版因禁书而越发猖獗,倒也能对此做些弥补吧。
  
  
  4 反叛,还是皈依
  
  《上海宝贝》里的CoCo会写小说,而且似乎具有强烈的反叛性格,其实CoCo是上海这个发达的商业社会里的大大的顺民。各种名牌时尚琳琅满目展示在读者面前,却又点到为止。小说从不深入剖析任何一种名牌或时尚,这就像是女人去买衣服,只为了打扮打扮,而不是为了研究服装文化。
  CoCo对任何名牌或时尚津津乐道,不做任何思辩的批判。“上海宝贝”们像一群群美丽的泡沫,炫耀着所有人类新式的发明创造,以只作为一个使用者和享受者而自豪。
  CoCo所反叛的仅仅是传统的性观念、性道德、女性观,仅此而已。自从“娜拉”就开始出现的一代又一代新女性们,一直就在寻求着解放的道路,直到今天的CoCo。但小说既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质疑、新的观念,也没有指出什么新的道路,而只是在拼命地作爱。
  还有写作吗?写作是一条道路吗?
  CoCo的写作过程贯穿小说的整个过程,这是十分老套的结构方式,看不出什么奇思妙想。而且CoCo还老是提到原来的著作,这就更像是没话找话。小说也没有为CoCo的写作提出任何目的,就像作爱只是为了作爱,写作也只是为了写作。
  其实,真正值得反叛的恰恰是商业化导致的庸俗、媚俗趋同导致的愚民、重感官轻沉思的风气导致的集体弱智,还有就是《上海宝贝》里所包含的活性死亡――没有变化与激情的时尚生活,以及完完全全拜倒在商业文化之下的奴性。
  《上海宝贝》是表面的反叛,内心的皈依。
  
  
  5 对作家明星的展望
  
  《上海宝贝》及其它相类作品,造就了一批新式的作家明星。文坛有了“新生代”,有了“七十年代”,未来还会有“八十年代”、“晚晚生代”、“大学生代”、“中学生代”、“小学生代”、“幼儿代”、“婴儿代”、“尿床代”,代代相传,前赴后继。
  新式的作家明星们将成为电影、电视的编剧,还将会写作歌词、主持人词、广告词。他们将会成为广告演员,在各种美乳产品、生发产品、酒类产品的广告中崭露头角。他们将成为导演、演员、制片,在电影银幕和电视频道里宣扬自己的多媒体文学。
  作家明星们还将成为前卫艺术的领头羊,创造无限多样的语言文体,诸如:网络文体、大文体、内裤文体、家具文体、马路文体、饭前文体,等等等等。他们将越来越重视用行为写作,甚至用行为代替写作。作家协会所在地也将建造一个大型的自由表演场所,依靠现场的记录和摄影,产生伟大的前无古人的作品。作家明星们将笑傲古典,重书历史,改变现实。
  我相信,他们将是二十一世纪新设的诺贝尔表演文学奖的有力争夺者。
一百四十、 信佛,入道,还是仅仅为了许个心愿
  
   先来看个帖子:
  
  『天涯杂谈』被佛祖不经意救了多次
  
  
   作者:禾秆草_老姜_陈皮 提交日期:2006-6-8 23:22:00
  
  今天又是令人格外不爽的暴雨天,其实本身无什么不妥,只是自己上班时又差点发生意外,天雨路滑,我已经格外小心,车速保持低速,但走到一段平直的水泥路时又被一块很大的标有“高考路段,车速<30,禁鸣喇叭”,稍微走神,当目光重新投向前方时突然见到一条狗冲出马路,我反映不过来,一个急刹轮胎打滑,差点滑到,幸好狗躲开了,自己只擦破了点皮,唉,差点搞了个工伤啊,感谢佛祖,不经意令我这个凡人躲过一劫。无独有偶,下班时还是暴雨,我同样提心吊胆,经过某个大转弯位时一辆奇瑞极速打拐,我又差点躲避不及,这次连后胎都打滑了,最终又擦破了一点,感谢佛祖频繁地搭救小弟。
  回到家中,翻开通圣看看,今天是破日,难道真这么邪门?妈又说今天是著名的“关帝诞:纪念关云长诞生的大日子”,叫我跟她去关帝庙上香求福,本来平时都是不那么相信这东西,今天真的不由不信,幸亏平时没做什么亏心事,到关帝诞时看见人生鼎沸,上前烧了一注香,望着关公像,回想起六年前的一个五四青年节那天,自己又是开着车转弯,竟被一辆冲红灯的的士拦腰撞倒,那次真像拍电影一样我整个人连人带车飞出几米远,我当时脑袋一片空白,就眼看着的士朝我撞过来,伴随着尖叫的刹车声,我倒地后躺在一片碎片中,过来一分钟,我竟然自动坐起来,还把车推到一边,看见围了一大帮人,当时我竟然放过那个司机了,因为自己第一次被车撞,也没什么经验,竟然以为自己错了!就这样,全身痛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还担心不知道鼻子会否出血,真是历历在目,那次没什么大碍,真的要杀鸡还神。
    佛祖---于此手下都救了我多次了。我怎么样都要神新一点啊
    后来老妈子添了香油钱,落款还用了我的名字,可怜天下父母心,连向神灵祈福都要把好运让给自己的孩子,真是。。。
  
  于是,就引出了我要说的话题:中国的神佛们,可真够乱的。
  一会儿感谢佛祖,一会儿拜关老爷,那可不是一个谱系啊,拜错庙门,别的神佛要嫉妒的。
  混淆了佛教与道教,混淆了神、佛、帝,瞎拜一气。
  这是很经常的事情,尤其是在旅游的时候。什么菩萨庙、三佛殿、尼姑庵、关帝庙、老君殿,逢庙便拜,逢神就请。
  求菩萨保佑!
  祝你生日快乐……
  南无阿弥陀佛!
  我要他来向我求婚……
  
  由此想到了节日。
  五一劳动节成了全民旅游节,是够劳动的。
  圣诞节、端午节、情人节、母亲节、愚人节、国庆节,有节就过。过节不过是找个快乐的理由、休息的借口、出去玩儿的动因。
  
  被混淆的东东还有很多,就列举一下吧。
  
  1、 佛、道、神
  上面已经说过了,不妨再说说。
  看着中国人似乎没有信仰,其实我们什么都信。就像:美国有的,中国早晚会有。中国有的,美国永远不会有。多么自信啊。在这样的自信之下的,是一个大杂烩的国度。
  但中国人最信的,还是世俗的一些东西,介于儒道与佛之间的,比如:吉凶祸福,富贵在天,命数,相术,等等类似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菩萨庙、三佛殿、尼姑庵、关帝庙、老君殿,逢庙便拜、逢神就请了。
  谁也不得罪!
  
  2、 神经病与精神病
  
  常常听到人把一个精神病人叫做:他是个神经病!
  可能这么说的人确实缺乏医学常识。其实呢,他是对精神病人非常厌恶才会这么说的。这是一种侮辱。
  我要说的是,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精神病和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只是和一般人在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上有一定不同而已。专制的政治是对权力的垄断,精神病院也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垄断。打击报复、以及侵犯人权,最常用的两种手段就是劳教和关进精神病院。
  倒是神经病很常见,但那么叫的人还是叫错对象了。
  
  3、 上中文系和写作
  人们一般认为,上中文系的,就是去学写作了,以后不当个作家,也是个编辑。当编辑是可以,但作家可不是上学学来的。这跟上电影学院学表演不一样。就像一天到晚给人接生的男妇科大夫,他还能提起兴趣来做爱吗。
  
  4、 合理的与合乎理性的
  经常有人对自己说出这样自慰的话来: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没什么。
  这句话来自哲学家黑格尔,他的本义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比较一下:两者是不是有很大不同呢。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意思就是:这种存在的现象是有道理的,是情有可原的,是可以理解的。这里的合理,更有很多的情感因素。
  而后一句当中的“合乎理性”只是说,这个存在是由理性基础的,是理性导致的。
  看来,省略有时候也很危险啊。
  
  以下是不容易混淆的,却也被混淆了:
  
  5、 爱国和爱这个国家的统治者
  6、 自由的权利和限制自由的权力
  7、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
  8、 父母官与公仆
  9、 党产与国产
  
  所以就不过多解释了。
  
  下面还是说回刚才的信佛。
  在大小饭店和做生意的人家里,经常可以看到各路神明被供奉着,供奉得多的是:财神和关公。他们都是道教的真神。
  考大学的时候要突击背书,被称为:临时抱佛脚。这对佛教就供奉在北京的五塔寺里。看来要念佛才行啊。
  大学毕业分配,要去香山卧佛寺。只因为有个聪明的学生发现,卧佛寺是“OFFICE”的谐音。
  出租车司机在后视镜上悬挂毛主席像,保佑其出行安全。
  
  中国人信佛拜道有着强烈的实用性。
  在中国,儒释道本来就相互渗透、融合和改造。
  佛教为了抢信众,把关云长变成了“伽蓝菩萨”,甚至有的庙里把佛祖、玉皇大帝和孔子一起供奉。
  我想,要是真主和上帝在一起,那世界就和平了!
  可惜,他们没有中国人这样的创造力。
  以后,毛泽东、邓小平、妈祖也能进到大殿里去,那该有多热闹啊。
 
一百四十一、这世上为什么会有语录
  
  现在,很多人在搜集语录,世界杯的语录。很多人又在反对搜集语录,觉得这很无聊。
  这世上本来无聊,可聊得多了,也就有了聊。
  搜集语录是一种乐趣,反对搜集语录也是一种趣味。二者实际上是一回事儿,要么都是有聊,要么都是无聊。
  五十步笑五十一步,而已。
  在史上,曾有两个最著名的语录:一个是《论语》(孔子语录),一个是《毛主席语录》。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成,始终没登上娱乐的舞台,也就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而《毛主席语录》是林彪编的,到如今虽说依旧是历史的笑料,却不见得有什么思想在。因为那个红本本实在太普及了,我们现在读它一定能乐。既笑它的陈旧,又笑其中的黑幽默。于是,《毛主席语录》就成了娱乐的种子。
  这娱乐的种子在当下发芽,变成了《韩乔生语录》和《愤青罗胖子语录》。
  《愤青罗胖子语录》继承了《毛主席语录》的政治特点,以愤政为主。不能不说,孔子是最早最大的愤青,时时不得志,终于酿成了《论语》。
  愤青与语录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哪里有愤青,哪里就有语录。有的是自己的语录,有的是编辑别人的语录。天涯杂谈出现很多语录,说明这里是愤青的集散地。
  《韩乔生语录》可说是愤青娱乐化的产品。它使得《语录》正是变成了一种娱乐形式。这才是《韩乔生语录》的真正大贡献。
  没有《韩乔生语录》,哪里来的“欢乐世界杯”?只是“欢乐世界杯”里的韩乔生已经相当地贫嘴了。这样的为贫而贫,反而让人生厌。
  于是,大家把目光转向了还很认真的刘建宏和段宣,就有了现在的《刘建宏语录》。
一百四十二、网络论坛验证码的权利悖论
  
  网络论坛的验证码横空出事,可把我辛苦坏了,即使简简单单顶一下都变得复杂了,需要输入那个不怎么能看请的验证码。相信这样的迷彩码会让天涯丧失很多老年网友的,像乐趣老人这样的。
  还有就是这个码啥时候显示出来是个未知数。读秒开始,可它迟迟不出来,等到还剩几秒(火箭)就要发射了,它才出来。为时已晚,没等辨认,过期了。这就是我们发帖人的权利。当你要用的时候,就过期了。由此想到那些去楼盘销售处等号的,等排到你了,没号了,等下次吧。可下次还是这样,又过期了。或者就是过期之后,验证码才出来。这就更逗了。
  你拥有的、你获得的,竟然是一个过期的权利。
  当然网络好的时候,验证码出来得还算及时。但还是得说,验证码这个东东很不成熟,而且天涯的服务器本来就不怎么强大吧,弄得这码子怎么看怎么像个鸡肋。
  对于这样一个小小的验证码能堵住多少广告尚未可知,但它把天涯多少网友的帖子给屏蔽掉了却在意料。因为,普通网友的网络水平肯定比发广告的要弱很多。
  一种技术、一个法律,如果它在限制不法者的同时,也限制了无辜者的自由,它还是不是一种好技术、好法律呢?
  一般人拥有的被限制、被读秒、被宣布过期的权利还是不是真正的权利呢?
  可是什么样的法律、什么样的权利又不是这样的呢?
  至于技术,那就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一百四十三、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如是说
              
  1、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而努力,所要的自然是真货,不是代用品。把一党专政化一下妆,当做民主的代用品,方法虽然巧妙,然而和人民的愿望相去十万八千里。中国的人民都在睁着眼看:不要拿民主的代用品来欺骗我们啊! ---《新华日报》1945年1月28日
  =========================================================
  说得真对,但一定要记住:那是1945年。为什么现在没有这样的报纸呢。
  
  2、他们以为中国实现民主政治,不是今天的事,而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他们希望中国人民知识与教育程度提高到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国家那样,再来实现民主政治...正是在民主制度之下更容易教育和训练民众。---《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
  ========================================================
  这不正是我说过的,国民素质不是民主之因,而是民主之果。            
  
  3、限制自由、镇压人民,完全是日德意法西斯的一脉真传,无论如何贴金绘彩,也没法让吃过自由果实的人士,尝出一点民主的甜味的。---《新华日报》1944年3月5日
  ========================================================
  那时的《新华日报》为啥如此敢说话呢?            
  
  4、这正如前天座谈会主席左舜生先生说的:“我们不去敦促,自由这一客人是永远不会进我们的门的”!---《新华日报》1944年5月16日
  ========================================================
  富有诗意,但光敦促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仔细解释,到底自由是什么。是不是自己自由而限制别人的那种自由。            
              
  5、七月四日万岁!民主的美国万岁!中国的独立战争和民主运动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新华日报》1944年7月4日
  ========================================================
  因为美国帮助中国打败了日本,所以才喊美国万岁呢?还是由衷地赞美自由女神而发出的民主万岁呢?
              
  6、杰斐逊的民主精神孕育了两个世纪以来的美国民主政治,杰斐逊的民主精神也推进和教育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行进。---《新华日报》1945年4月13日
  ========================================================
  孙中山学了杰斐逊。那毛泽东学了什么呢?
              
  7、不论程度之深浅,美国是始终保有一种传统精神的国家,那传统就是民主。---《新华日报》1943年4月15日 
  ========================================================
  原来很早时,就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了。中央有没有统一思想学习过美国这种传统精神呢。
                
  8、作统治者的喉舌,看起来象自由了,但那自由也只限于豪奴、恶仆应得的“自由”,超出范围就是不行的。也就是说你尽可以有吆喝奴隶--人民大众的自由,但对主子则必需奉命唯谨的,毕恭毕敬。---《新华日报》1946年9月1日
  ========================================================
  这句话可作为目前官员们的座右铭了。
              
  9、要真正做到出版自由,必须彻底废除现行检查办法。---《新华日报》1945年6月26日
  ========================================================
  出版检查办法是说废就废的吗?
  有规定自由的宪法,就必有限制自由的法律和规定。这几乎就是一个定律了。
              
  10、民主一日不实现,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却是一天也不会停止的。---《新华日报》1945年12月9日 
  ========================================================
  民主今日仍未实现,为何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却停止了?可见爱国并非就一定指向的是民主。
              
  11、维持一党专政的政策是建立在制造饥饿和灾荒上的,所以这些救灾的治本办法,只有国民党确定的和各党派一道走上和平、民主的道路时,才能完满解决。---《新华日报》社论1946年3月30日
  ========================================================
  继续走下去吧,即使是在××党领导之下的各党派。
  
  12、《新华日报》社论1944年2月2日:“人民文化水平低,就不能实行民选吗 ?”
  
  * 这是一个老问题∶中国广大人民文化水准太低,致使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否有运用选举权的能力;反对实行民主的人,更以此为借口,企图拖延民主的实行,并从而诬蔑解放区的民主选举。如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的《和平日报》社论就可作为代表,那社论里面说∶“┅ ┅××党拿‘普选’和‘不记名投票’来欺骗人民。谁不知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他们既不能记自己的名,更不会记××党所指派(?)那一群大小官吏的名了。这种政府只能叫做‘魔术’政府,不能叫做‘民主政府’,××党人却掩耳盗铃,硬说 ‘魔术’就是‘民主’,简直是对全国人民的一种侮辱”。这种说法,不仅是诬蔑解放区的人民,而且推论下去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民还无法运用民主选举,还应当由他们继续“训政”下去。居心何在,不问可知。    
  ========================================================
  确实,中国广大人民文化水准低,但这并不妨害他们运用选举权的能力。民主是个好东西,它让人懂得自尊,也就懂得尊重别人。
  
  * 假若将来中国人民个个都能识字了,实行选举时一定便利得多,这是很明白的。现在中国人民文盲太多,进行选举时非常麻烦,这也是事实。但是,无论如何,选举的能否进行和能否进行得好,主要关键在于人民有没有发表意见和反对他人意见的权利,在于人民能不能真正无拘束的拥护某个人和反对某个人,至于选举的技术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解放区实行民主选举的经验便是明证。
  ========================================================
  原来解放区那么开放哪,怪不得那么多先进青年要去那里呢。“关键在于人民有没有发表意见和反对他人意见的权利,在于人民能不能真正无拘束的拥护某个人和反对某个人”。说的好啊,可人民到底是谁呢,谁是人民呢,这是一个问题。
  
  * 我们略举几个例子,看看解放区是怎样选举的吧:
  首先要说明,候选人决不是指派的,而是由人民提出的,在乡选中每一个选民都可以单独提出一个候选人。在县选中每十个选民可以连合提出一个候选人。
  选举的方法是分成两种:一种是识字的人,写选票;一种是不识字的人,则以投豆子代替写选票。
  这是很久以来就采用了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又曾有过不断的改进和新的创造。
  ========================================================
  实践检验真理。关键是要不断实践。
  现在基层民主已经展开,深圳已经颁布了自荐人大代表的方法。这都是进步。
  
  * 过去的办法是由候选人坐在晒场上,每人背後摆一个罐或碗,因事不能到会的候选人仍然给他们空出位子,位子後摆上碗,每只碗上都贴着候选人的名字,选民每人按应选出的人数发豆子数粒,于是各人便把豆子投入自己所要选的那个人碗中,在投豆子之前,先由监选人向大家说明每一只碗所代表的候选人,一般说起来,不识字的老百姓总是特别留意于记忆的,在这件他们看来很郑重的事情上,更是不致于弄错。
  这种方法还有缺点,那就是当每个选民投豆子时,到会的人都可以看得见,实际上成了记名投票。
  後来就改变方法,把碗统统放到另外一个房子里,除监选人在选民万一记不清楚时从旁帮助说明外,其余的一概不准在场。
  但这种方法仍有缺点,因为碗是仰着放的,那个碗里已有的豆子多,那个碗里已有的豆子少,都看得清楚,这样就可能使後来的投票受到先前投票者的影响,因而不自觉的失去了自主性。
  补救这个缺点的方法,就是用纸把每一个碗都盖起来,而让投票者从碗边上把豆子投进去。
  ========================================================
  好令人感动啊!!!
  有这么好的民主选举设计,焉能选不出人民的代表呢。
  
  * 最近陕甘宁边区的选举中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在候选人数不多(乡的选举中候选人一般是不会太多的)的时候,依候选人的多少,发给选民几颗,颜色不同的豆子,比如∶黑豆一颗代表张××;黄豆一颗,代表李××;玉米一颗,代表赵××等,另外每个选民再发给小纸一张,如果想选谁,就把代表谁的豆子用纸包上,放在碗里,同时包几颗者作废。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农村文盲的无记名投票,在某些地方实行结果很好。    
  =======================================================
  继续感动ing!!!
  
  * 以上只是略略举几种方法作为例证而已,此外也还有其他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创造证明了只要有实行民主的决心,人民的文化水平低与不识字都不会变成不可克服的障碍。那些信口诬蔑解放区选举,并企图以此来拖延民主选举之施行的谎言,完全没有事实根据。才真是 “对全国人民的一种侮辱”哩。    
  ========================================================
  民主其实就是人性的尊严本身。
  
 
一百四十四、在呛扁的此刻,我们还应该挺黄
  
  听到黄健翔嘶哑而高亢的嗓音,想他确实不能和张靓颖媲美。
  我关掉电视,因为比赛结束了,意大利人只踢了一秒钟的好看足球。
  我关掉电视,还因为黄健翔令我不爽。
  但久久想来,他确实比语无伦次的LJH要好得多了。DX在学黄,但学得不像。
  更为关键的是,黄在重要比赛解说前,要喝酒。
  我正在写一份重要的商业计划书,我想我也要喝些酒才是。
  台湾那边,立法院正在呛扁。
  于是,我觉得应该挺黄。
  
  或许,我们以前习惯了领导人四平八稳地把演讲当成了朗读;或许,我们也习惯了宋世雄把解说当成了歌颂;或许,我们还习惯了李湘那职业性的笑容与专业习惯性的弱智。
  昨夜,我们听到了黄健翔从座位上飞起来的轰鸣。
  领导人还将继续他们的课文,宋世雄还将比荣国团笑得更灿烂,李湘也会把笑容和弱智更巴甫洛夫地结合。
  
  黄健翔,比球场上的球员还要有激情地继续下去吧。
  他多像一个被拉到刑场上的××党员啊。那些镜头我们只在电影里看到过。
  当乌克兰和瑞士就像LJH说的,站着踢了120分钟后开始点决生死,当意大利、英格兰这样的球队以1秒代替90分,当世界杯不再是11对11,而是10对11,10对10,9对10,9对9,我们更需要黄的仰天一啸。
  培养不出好的足球运动员的国度,不一定就没有优秀的解说员吧。
 
一百四十五、当下浮世绘:女脱男抄
  
  木子美脱了,流氓燕脱了,章子仪也脱了,然后木子美脱了又脱。直到芙蓉姐姐横空出事儿,她没脱,却赢得了剩名。
    花儿抄了,郭四抄了,汉芯也抄了,然后花儿抄了又抄。直到四川的曾颖,靠着一篇被高考考生抄成满分的文章,名扬天下了。
    信息发达,可抄的东西很多,能脱的机会也很大。于是,就渐渐成了主流。
    信息发达的同时,作弊手段也发达。一个考四级英语的学生被背心里的电池给炸破了肚子,很多军事侦察技术都被这样民用化了。
    我们都是过客,就都有当过客的权利:女脱,男抄。
    
  但似乎没哪个男的靠脱成名,也没哪个女的靠抄发家。于是又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成语:男盗女娼。
    男的要是脱了,赢得的还不是骂名,而是人气骤降。因为男的脱出来没内容,要不就特丑陋,恶心得连名字也不看。
    女的就不一样。可以边脱边写,自配插图,喝粥就点儿咸菜,喝酒还有小菜儿。乳线、乳沟,乳头,讲究多了去了。再说,胸露够了,还可以露臀、露大腿、露体毛。
    翻开古典名著,就能知道中国在“脱与不脱、脱多脱少、脱什么、什么脱”这个课题上的研究可深厚去了。有着这么现成的资源,干吗不好好利用呢。所以说,脱,其实是对中国古文明的一次、开拓性的进军。可喜可贺。
    那些要发扬国学的、要在世界建设孔子学院的,还是该好好研究一下中国的经典:脱原理。
  脱原理之一:古人在说脱的时候,在脱之前是很有一番排场的。其目的无非是,调动一下男性的性积极。
    可现在的女人,怎么说脱就脱了呢,而且争先恐后的脱起来,怪不得地球的气温升高得如此之快。南极冰山脱了,臭氧层脱了,北极熊也快脱了。
    只是看到《无极》在公演前宣传张柏芝要脱,结果到电影院里没看到脱,失望之余,感到这社会还有那么一点儿艺术的良知在。
  脱原理之二:快脱不如慢脱。
    应该说,脱得最快的是网络偶像。脱得最慢的电影明星。网络偶像脱得快,所以败得也快。她们没去电影学院进修过就是不行,她们脱的时候不带着情绪,也不能调度观众的情绪。她们只说,我要虚脱了,结果就真脱了。于是,从一穷二白到一干二净。
    而脱得最慢的,还是高明的芙蓉姐姐。人家也没进过表演进修班,就懂得这个一慢二看三不过的道理。
  脱原理之三:身脱不如口脱。
    在这个问题上,最应该向那些提供色情声讯服务的,就是榜样。女作家们可以用语言来脱,远比用肉体来脱高级,而且长久。像卫慧、引力川(尹丽川)之流,就是这样的。
    想脱未脱的去主持个节目,于是脱口秀就成了口脱秀。那些擅长口脱秀的,哪怕脱个手套、脱个牙套,都一样地性感而有性积极啊。这才是境界。
  
  女人的脱如此有讲究,那么男人的抄呢,当然也非常高超。
    首先,我觉得抄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有如废品回收再利用,是功在当代彪炳千秋的德行。想那《梦里花落知多少》就让无数痴男怨女喜欢,有谁知道那历史的故纸堆里还有个《圈里圈外》呢。
  抄经典是抄,抄垃圾也是抄。即使你有化腐朽的本事、点石成金的门道,可你还是档次不高。当然,抄冷门是一种策略,非如此则很容易穿帮的。抄冷门不易察觉,即使察觉,那时人已经火了。火了才是硬道理。即使法院判决抄袭,也可以不道歉。这才是真火啊。
  花儿出唱片那么快,而且还原创,抄抄国外歌曲更是没啥了。洋为中用,从洋务运动那会儿就有了,一直到现在,越抄越有心得,已经达到了抄一首火一首的恐怖程度:
    《嘻唰唰》抄袭日本组合PUFFY的《K2G奔向你》;
    《我们能不能不分手》,原唱是爱尔兰R&B天才少女Samantha Mumba年仅17岁佳作《Always Come Back To Your Love》,词曲作者是Mikkel S.E和Hallgeir Ruston;
    《红线》,原唱是丹麦舞曲组合TOY-BOX在1999年发行的专辑《Fantastic》中的《I Believe In You》,词曲作者是女主唱Anila Mirza;
    《陪你去见..》,原唱是 TOY-BOX演唱的《Russian Lullaby》,收录在他们在2001年发行的专辑《TOY RIDE》中,旋律完全一致;
    《化蝶飞》,高潮部分与《O-ZONE》的Dragostea Din Tei是完全一样;
    《懒》,从头到尾抄的都是HD的《Party up》;
    《Miss you》,高潮部分抄足了《busted的Losing you》;
    《梦经记》的歌词和busted的《What i go to school for》如出一辙;
    《爱你是错》,更是由C21的《stuck in my heart》和Sxxage Garden的《I know i loved you》东拼西凑而来的;
    《我是你的罗密欧》,更是大张旗鼓的抄袭LMNT的《Juliet》;
    《该》,活脱脱一个中文版的《I Dont Give》,只不过把高潮部分改了。
  花儿乐队抄袭歌曲立此存照处:
    http://www.hearmusic.cn/viewthread.php?tid=1660。
  韩国的克隆之父抄了,中国的汉芯之父也抄了。这个对打磨工艺异常专业的陈进把MOTO的芯片变成了汉芯,骗取了国家各部委、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交大的支持。硬件确实比著作更好抄,换个封皮儿就可以了。
    再看中国那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更是大段大段地抄袭国外的做法,称之为国际惯例。跨行查询要收费,小额存款要降息。
    可为什么,中国的那些大型国有政府就不知道去抄抄《人权宣言》呢。
  
  脱是捷径,抄也是捷径。多少人从此成名得利,有了自己的所谓“事业”。木子美去了博客网,芙蓉姐姐到处走秀。郭四和花儿更是粉丝众多。这让那些还没脱还没抄还在原创的羊肠小道上奔驰的人眼红了。他们发现了脱和抄不仅是捷径,而且是金光大道。
  于是,更多的女的开始脱,脱成了宝贝。宝贝们最爱的是美容手术,把飞机场和盆地改造成了托塔李天王。当有了脱的竞争,就会有脱的创新。通过什么脱,脱成什么样,脱得艺术不艺术,脱得到位不到位,脱得有趣不有趣,这都是需要策划的。因为大家都明白,脱到最后大家都一样。于是乎,更要在脱的过程当中体现出个性来。
  预计五年以后,中国的脱文化就会相当发达了。那时候,脱衣舞完全是小儿科。各种脱学校、脱专业、脱文化研究、脱电影、脱小说、脱技术都会脱颖而出。人们早不再为生计而脱贫致富了,而是为脱而脱。
    所谓的就是:穿的伟大,脱的光荣。
  
  更多的男的也开始了抄。其实抄这个东东自古就有了,只是现在的男人更会抄了。先抄别人,再时不时地抄自己。抄自己容易。抄别人难,抄别人而不露痕迹难上加难。
    我们当年抄苏联模式,没抄好,抄出来个三年天灾人祸。后来,我们就抄西方了。可抄来的东西终归不好用,水土不服,经常走样,于是加上个中国特色。抄的样式也有很多,国际惯例啦,与国际接轨啦,引进消化啦,全盘西化啦。抄了西方的,觉得心里不塌实,所以偶尔也要抄抄自己。于是,国学复兴,“中国智慧”被包装贩卖,孔子学院也出来了,私塾教育也兴起了。
  上面说的是中国在抄,当然这里主要是中国男的在抄。在这样的大抄形势下,想想看,还有什么领域不是以抄为先呢。
    就娱乐业来说,抄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方面是盗版横行,但这不是抄。因为它说了,我是盗,不是抄。而真正的抄手是无形的。小偷是盗,大偷是抄。
  抄者需要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那是我的,那本来就是我的,可是被别人先拿去了,啊,终于物归原主了。这样的心理素质越高,所抄的东西就越好,抄出来的痕迹就越小,以至于无痕。
  
  最后来说说抄的最高境界。
    日本抄中国抄出了日本文化,道。韩国抄中国的,然后去申遗。幸亏韩国人没用汉字,要不也被申遗可就麻烦了。这说的是国家的境界。
  说到个体抄的境界,就有三种了。
  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凋碧树”,意思是:能抄的都被人抄了,再抄就不合适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苦闷啊,哪里是可以抄袭又不会被发现的天涯路呢。
  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于是找来一堆可抄的,大抄特抄,抄它个天翻地覆。可是,抄来抄去,总觉得不适合自己。实在是啃口方便面都不脆啊。
  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啊,原来我要抄的在这儿,就在我小学的一个笔记本里。
  
   总结一下:
  小农时代,男耕女织;
    动乱时代,男盗女娼;
    发展时代,男抄女脱。
 
一百四十六、繁体字都哪儿去了
  
  繁体字都哪儿去了?都随着故宫国宝渡海到台湾去了,移居到东南亚、美加的华人区去了,到国粹书法中躲着去了。我们还可以在日文、韩文中看到那古老的文字,就是没有了亲切的读音。
  “邸崩锩娴男拿挥辛耍还是爱吗。
  “S”里面的内容被拿空了,厂不将厂。
  幸亏“”只变成了国,要不,国不将国啊。
  繁体字到简化字,那就像朝代的更迭。一个朝代不仅有自己的新年号,而且还要有新文字。只是那夭折的第二代简化字更像是在荒诞不经的年代里的怪胎。
  “菜”字写作:草字头,下加“才”;
  “赛”字变成:宝盖头,下加“西”。
  其实我们的那些文字专家是想把汉字逐步拼音化的,简化字不过是一个过渡。第二代简化字更是一个过渡,看上去那么像汉文化圈里的。在那个不经的年代产生出来的简化字里,很多都是现在认为的错别字、白字,我们不禁哑然失声,原来如此。
  
  汉字的简化,丢失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是仓颉的智慧,更是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就像我们拆掉了北京城的城墙,除去不能理解那些保留下来的寺庙祭坛外,还丢掉了祖先给我们创造的风水。而中国人向来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却不怎么擅长建设一个新世界。简化以后的汉字多么像长安街上那些带着大屋顶的丑陋建筑啊。
  汉字的简化就像一九六六年那样,把两代人那么截然地分开了。大学的传统丢失了,政治成了最高的文化。我们不再认识那些古文字了,除非你去练习书法。我们对古籍敬而远之,对港台歌曲里的繁体字歌词却可以轻易明白。下工夫的地方就是不一样啊。
  当简化以后的汉字被当成真正的汉字的时候,繁体字看上去就显得那么不舒服了。如同我们只能在宾馆里看到服务员身上穿的唐装。而在一般的场合,穿唐装的也就跟服务员似的。
  不过现在的情况好转了,于是我们不仅看到了唐装上的楷书,还见识了汉服上的隶体。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呼唤繁体字的回归呢。繁体字不是注定要作废的第X套人民币,也不是等待升值的古董。其实它就是两个分开的隔着海峡的简化字啊。
  
  时光斗转,转眼就进入了信息时代。当年的五笔字型震动了天下,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汉字简化的主要意义消失了。如果通过键盘能如此轻易地输入汉字,那么或简或繁又有什么呢。
  从繁到简,民族就脱了一层皮,裸露在西方的烈日之下。那些繁体的皮屑,被冲到了长江、黄河里,被大海输送到了海外。繁体字和1949年以前的中国、和唐人街、和一国两制关联在一起,也和那些以敦煌莫高窟文物为代表的流失文物关联在一起了。
 
《一百四十四、在呛扁的此刻,我们还应该挺黄》之附录:黄健翔意澳语录各版本整理
  
  
  一、解放版(网络作者)
    
    解放,解放,解放,××党立功了,××党立功了,不要给国民党任何的机会。伟大的××党的毛主席,他继承了××党的光荣的传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毛泽东一个人,他代表了××党人的悠久的历史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毛泽东,毛泽东面对这个中国,他面对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目光和期待。蒋介石曾经在抗日战争当中打败了小日本,他深知这一点,他还能够微笑着面对他面前的这个人吗?十秒钟以后,他会是怎样的表情?
        
    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党获得了胜利,淘汰了国民党。他们没有再一次倒在蒋介石的部队面前,伟大的××党,伟大的毛主席,马克思今天生日快乐,中国万岁!
  
  
  二、马克思版(网络作者)
    
    马克思!恩克思!列宁和斯大林在吆喝,革命!革命!革命!列宁立功了,斯大林也立功了!不给沙皇尼古拉任何的机会。他们可以提早回彼得堡报销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炮手!列宁继承了流氓与恶棍的光荣传统。马克思,恩克思,斯大林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列宁一个人他代表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人!是畜牲!
    
    革命成功了,国民党被赶到台湾了,老毛再也没给老蒋机会。伟大的阳谋专家!50年肃反万岁!伟大的57年反右万岁,66年的革命是一个绝对理论上的绝杀。绝对的死角,老彭进入了!不一会老刘又进了!! 这个胜利属于老毛,属于老周,属于小江,属于所有热爱老毛的人!噢,小林也许会后悔的,小林坐上飞机回家了,也许他不用去遥远的苏联,他不用回家了,因为他的飞机马上消失在蒙古了,再见!
。。。。。
 
QUOTE(游子吟 @ 2006年11月11日 Saturday, 08:19 PM)
蛙蛙~
你到底在搞什么呀?
你想要破纪录啊?
那么长气...?
[snapback]1548061[/snapback]​


我已经精尽人亡了。若不是看这贴好,还真不想如此辛苦。若斑竹不加精置顶也太对不起我的一片苦心了。
 
顶!!!!
 
一百五十一、 从大众点评网的官司到网黑的繁荣
  
  最近大众点评网(www.dianping.com)惹了几场官司,都是关于论坛上的言论涉嫌侵害上海一些饭馆、餐厅及其老板名誉权的。说上海那些餐馆老板小题大作,不怎么公平。这事儿还得法律说了算。结果开始的几场官司大众点评网赢了,后来的又输了。
  看了这纷纷扰扰的话语纠缠,谁是谁非并非一目了然。网民有宣泄的欲望,说句骂人话就要负责,岂不比现实世界还艰难了。网站有发现的义务,可投入的成本找谁算呢。被骂者即使有缘有故地被骂,也有急了就起诉的权利。
  此类官司似乎表明网络和一般媒体并无多少区别,网络的自由和page~ant示威那样激烈的公民自由一样,都受到世俗力量的制约。难道网络只是一种技术,论坛只是一个贴大字报的地方吗?
  
  我就有了一个猜想:继网络语言之后,还会形成网络黑话,简称“网黑”。只要那些餐馆不懂网黑,只要违禁词里不包括网黑,网黑就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网友们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而且网络这个平台也为这种创造力提供了爆发的机会。已经有了网语的形成机制,网黑也没啥。尤其是现在违禁词那么多,网站担负的发现义务也越来越重,网黑确实是个解决之道啊。
  网络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制造只属于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在现实世界交往中很难流通(也能流通一小部分),却能通过网络在创造者和接受者之间,以光速来演化。这才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真正区别。
  法律确实可以毫无疑问地管到网络(互联网),对网语却鞭长莫及、百密一疏。这是因为,法律是根据商务印书馆的《汉语大词典》来认定侮辱字眼和侵害事实的。比如:大众点评网论坛的知名网友“老饭桶”对上海某餐馆的点评是:典型的“憨大饭店”。“憨大”是上海话“傻瓜”的意思。那我们就不说“憨大”,说“SB”。如果“SB”还很明显,那就约定为“13”或“12+1”、“14-1”。
  这时候法律还能说什么呢。
  
  很多类似的骂人话也会被这样约定俗成的。网民可以不用一般的方式骂人,却能同样达到BS的目的。这对于曾经追杀过铜须和虐猫女的网络暴民们不是什么难事儿,这最需要的是那种仓颉造字般的激情。
  网黑的另一个好处是不会引起话语圈圈外人的反感,因为后者根本就不懂在说什么。靠查各种各样的网黑对照表才明白那骂的是什么,由此而来的反感和恶心肯定降低了不少。没有语境了,自然也就少了很多愤怒的元气。
  到时候网上也就干净许多,尽发现义务的编辑们也不用那么累了。有很多他们也看不懂,扫水也就如拂尘般轻松了。只是如果大众点评网再出版餐饮点评类的书,就要附带一本网黑对照表了。为了不致招惹麻烦,这样的网黑对照表最好是单行本。
  

--- 地球自转了

一百五十二、中国到底落后在哪儿?
  
  就在如今的当下,8荣8耻和当初的3个代表一样,像一个幼儿园阿姨给小孩儿们布置的行为准则和家庭作业。偌大的中国,到处都是88、88、88、88。难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一个大幼儿园吗。难怪刘翔所破纪录(12.)的尾数也是88呢。这只是句玩笑话。
  没有哲学的发达和发达的哲学,使得我们民族从来就缺乏反思的武器和力量,从来都只能以德育代替沉思、用礼教管束思想。
  而一旦一个国家里只有一种哲学,像我国的马列主义,那这样的哲学就成了宗教。中国的佛教、道教和回教其实早就被边缘化了,真正的宗教就是马列毛邓江。
  
  艺术作品受到诸多的政治限制,导致艺术创作思维狭隘,只能根据一条羊肠小道来构思,而不能给人民、消费者和作为观众的公民以高尚的享受和人性的沉思。
  影视艺术作为强势的通俗艺术形式更是不用说。那些大导演们纷纷表态,要把当初视为艺术的电影当作一个商品来制作。他们这样说,不过是从一种天真投入到另一种幼稚当中。如果当初就对人性有过深刻的思考,怎么会对电影没有深入的分析呢。全面否定过去的作为既说明自身的不成熟,也表明在他们心里根本没有自己的电影哲学,而只有能屈能伸的投机心理。
  在我们的街头,现代艺术雕塑依然非常之少,倒是我们的建筑越来越后现代了,其中也包括tian~an-door广场边上的那个红旗下的蛋。只是,我们从这些后现代建筑里丝毫得到不了什么。
  公众既看不到真正的现代艺术,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接受这样的审美熏陶。时不时出现的行为艺术被当作反道德标本和网络猎奇图片来看待,耻笑不绝于耳。只有商家祭出的人体彩绘展踩着色情与艺术之间的钢丝,让干冽的空气里吹出一股流动的情欲。
  于是公众只能去附和超女和梦想中国。到处都在选秀,以为这就是时尚潮流。而这却引起了前文化部长刘忠德的不满,说超女低俗。那么主旋律的那些东西就不低俗么,不过是五十步笑五十一步罢了。
  
  美国人曾经研究过为何前苏联的经济那么差,但宇航技术却能领先呢。他们发现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天才的艺术民族,拥有极其伟大的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这就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深奥的科学理论往往来自对艺术的理解、对造物主精神的洞察。
  再看我国,科学和艺术完全是分开的。从高中就开始了文理分班,大部分的大学也是或文或理或工。只强调科学执政、科学决策、基础科学理论创新,却对艺术作品大加限制与挞伐,凡是不利于政治团结的、凡是非主流的,都在排斥之列。这样的对科学的崇尚顶多带来技术上的创新(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根本不可能有基础科学理论上的创造性的繁荣。
  
  我们这个一元化的国家尽管在娱乐方面日益多元化,但在这多元化之下的苍白就像女人没有乳房一样有目共睹。
  无情的时候只好煽情,不笑的时候只能搞笑。就像没有深厚的民主底蕴,议会就会跟斗兽场一样。搞笑、恶搞、无厘头等等,都在昭示一个事实:无力感。既然无力,就只好浮华。浮华有如章子仪的面孔,那是一张被国际资本包装得密不透风的脸,精准得和VISA信用卡一样。可就是眼神里空洞如野,仿佛设置在ATM取款机之上的摄像头。
  在浮华的舞台上,舞美算是有了用武之地了。灯光师也十足地卖力。可张艺谋说,也许以后人们对《英雄》能记住的,也就那几个镜头。李咏从舞台深处走来,怀着梦想中国的梦想,煞有介事地掏出名单,以Mao.ZD站在tian~an-door城楼之上的口气宣布着什么。毕福剑挺着那张大嘴继续着无厘头的二次方。
  不知道在这样华丽的舞台上唱响革命歌曲,那些长眠在民族英雄纪念碑下的Communistparty先烈们作何感想。也许让他们唯一欣慰的只有,一元化的颜色没有改变吧。
  
  中国足球有着战术多变的传统和诸多因失败而出名的教练。中国足球队一会儿是巴西的技术,一会儿是德国的组织,一会儿是米卢的快乐至上致死。女人心比起这样的多变来,也望尘莫及了。说到根本,是我们对足球的理解不够深刻,也就是没有浸淫在足球文化当中的足球哲学。
  一位交通管理方面的专家在谈到我国公民为何不遵守交通规则肆意闯红灯时说,那是因为我们老百姓从小的教育就偏重讲人情而不是守法。他只说对了最最表面的。他根本不懂一个老百姓和一个公民要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教一个老百姓守法,只需要灌输,而教育一个公民的成长,更需要哲学。
  像马季那样的老相声演员(根本称不上艺术家),即使到了老年,也只会说要把相声写好说好,一定要到生活当中去。从他的自我总结当中,我只能听出他对Mao.ZD《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活学活用,或许这就足够忝列笑星之首了。写个什么艺术体会就一定要定名为《漫谈》,意思就是随笔式的遐想,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毫无体系可言。
  是的,我们中国缺乏的就是哲学启蒙。在我们的教育里,以政治代替思想,所以叫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列毛代替哲学,于是才有了那二手哲学――唯物辩证法和辨证唯物主义(很像绕口令吧)。
  
  每一次农民起义应该说都是一次对制度、对历史、对人生、对社会的大反思,结果却令人失望。改朝换代只带来了对制度的修正,而大量的社会资源却在战争和动荡中被浪费了。这些巨大的资源仅仅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历史,上下五千年。都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那其实是没有反思含金量、而过度浪费所致。
  那些农民起义的故事和帝王将相的传奇被不断变成影视作品,传扬在眼球、媒体、口水之间。逐渐地符号化,造就了一代新电影,捧出了大量的皇帝明星。只有坐江山之乐,没有保江山之忧。好行当啊。
  看着易中天喷着白沫品着那些汉代人物和三国英雄,我就在想“品”到底是啥意思,是不是就是浪费了一肚子的茶水和墨水儿呢。热衷于探讨历史本来是件好事,可这样的探讨里只把翻案当成最高的品位,以为只要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个咸鱼翻身就算万事大吉,而丝毫也没有反思的意味,或者是创建自己的史观,以为后来人借鉴。这样的“品”算不得真品位。
  
  白话文的普及带来的一个弊端和简化字产生的影响近似,就是割裂了历史,让我们现代人和古籍之间有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古人的沉思也就被埋没在浩淼书海当中,和被焚的效果近似。
  而真正被割裂的,又何止这些。
  学院的传统、大学的精神、春秋的争鸣。
  五四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却没有沉淀出创造这些新思想的工具、手段与途径。
  自“拿来”开始的拿来,为何始终就是拿来呢。
  说到根本,一个有过百家争鸣的国度难道就找不到反思的方法论吗。
  真的勇士并非要直面惨淡的人生与淋漓的鲜血,他要直接面对的只是他自己照在白墙上的影子。
  就一个思想者而言,应该相信的就是思想的力量。
 
一百五十三、我们叫与被叫的关键词
  
  1、民
  1.1 人民(绝对的复数形式)
  人民是个被无限滥用的词,类似的还有“正义”、“和平”、“自由”。我们被叫做“人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人民当中的一员。就人民的一员而言,其实和人民没啥关系,因为“人民”是绝对的复数。
  那么,谁才能代表人民呢,当然是人民代表了。但人民代表不是来自人民,而是被不是人民的人指派出来代表人民的。
  可见人民到底是谁,一直是个很难解开的问题。
  我们老听说,日本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不愿意打仗的。穷兵黩武搞侵略的,是日本的军国主义者。不要忘了,日本人民更爱的,是他们的天皇陛下。
  我们还听说,美国人民和美国go-vern-ment是不一样的。美国go-vern-ment对中国是敌视的,但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不要忘了,美国go-vern-ment是美国人民选出来的。
  人民到底是谁,这是一个问题。
  
  1.2 草民(贱民)
  在封建时代,草民是一个很卑贱的称呼,像草一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想想看,火可比草厉害多了。而在书法里,草书被认为是最难懂、最体现人的个性。但草民还是草民,命如草芥。
  一般越贱的东东,生命力就越强。草虽然很贱,却很有生命力。草民也一样,虽然随风摆动,被权者践踏,但依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农民
  居于中国大多数的农民是最大的中国力量。Communistparty革命,就是一场农民革命,和工人阶级毫无关系。农民革命有着它固有的特征:循环往复。
  七九年的改革也是从安徽凤阳农民土地分产到户开始的。这显示了农民试图改变自身生存状况的一种拼死努力。民主选举试验田也选在农村,美其名曰“基层选举”。但这也显示了农民对自身财产和生产刻骨关心。一个乡party委书记叫李昌平的写下了《我向总理说实话》,说的就是三农问题。今年,农业税终于被免掉了,皇粮不用再交了。农村的变化总是天翻地覆的缓慢。
  现在,大量污染型企业被牵往农村。农民的医疗依旧没有保障。“农民”、“乡镇企业”被有的人当成了骂人话和贬义词,意思是土老冒儿、残次品。这么说的人请记住,也许你是城市人,但你八辈子前肯定也是农民。
  
  1.4 网民(暴民)
  网络信息虽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却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可能。这跟纸媒体上的虚伪完全不同。另外,网络上的自由度显然是比现实世界要大很多,虽然现在比以前要小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正是这样,才使得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上网,成了网民。
  自从有了铜须门,网民当中的一部分就被叫作了“暴民”。被叫作“暴民”的网民以键盘为武器,以口水为子弹,以验证码为扳机。他们虽然无聊,但还具备基本的道德良知。正是无聊与良知的结合,打造了铜须门。而在现实社会里那些袖手旁观的人,还不如暴民呢。只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就是暴民之一啊。
  
  1.5 刁民(顺民)
  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刁民,似乎就是起来造反的农民了,因为穷则思变吧。
  但不能不提,王海才是典型的刁民。他不是推翻一个制度、而是利用一个制度、造了商家的反。
  还有更多的刁民去了法院,有因到地铁里上厕所被收费却没有发票愤而起诉的,有像秋菊一样打官司的,有民告官行政不作为的。
  刁民不愿再作顺民的原因,或者是尝到了当刁民的甜头,或者是这个社会给当刁民提供了不必铤而走险的条件。
  
  1.6 良民
   良民一词很可能源于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良民证”里的“良民”。所以“良民”的主要意思,就是自嘲。说自己是良民的人,一般都不是良民,而是刁民。
  
  
  2、众
  2.1 群众(相对的复数形式)
  “群众”这个称呼本身就是自我重复,既然已经“群”了还要啥“众”呢。“群众”是我们的“公仆”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现在我越听越别扭。别人都是群众,那他是什么,肯定是群首――首长、领袖了。这就是他们口口声声“群众”的意思。
  
  2.2 听众/观众
   这些针对特定人群的称呼不过是“群众”的变种,称“听友”、“观众朋友(观友)”更好些。因为“听友”、“观友”都是以个体为单位的。
  
  
  3、工
  3.1 民工(农民工)
  工人(阶级)在我国是法定的领导阶级。他们一般是指的产业工人。而民工来自农村,其成分是农民,所以要在“工”前加上“民”、“农民”,组成一个四不象的称呼来,以此与真正的工人区分开。民工的社会保障是非常差的,是弱势当中的弱势,属于被时代牺牲的一个群体。说“民工”是一个歧视性的字眼,还不如说这反映了民工遭遇到的现实。
  
  3.2 员工
   凡是被叫作“工”的都不是什么强势群体。强势群体往往被叫做“总”。但员工还是比较特殊。员工受雇于某某总,都有变成某某总的渴望。所以,员工作为弱势群体只是暂时的。有些时候,那些员工在受雇佣的同时,也自己开公司,雇佣别的员工。
  
  
  4、其它
  4.1 老百姓
   见一百三十六、《老百姓是句骂人话》。总之,我希望这个词早点儿和“群众”一样,从公务员的嘴里消失掉。你TMD才老百姓呢。
  
  4.2 盲流
  “盲流”的本义该是“盲目地流动”。可怎么来来回回几趟,就变成了一个名词了呢,特指那些到城里讨生活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到了城里,可能成为一个月工资500的民工,也可能沦为一个月挣8000的乞丐,或者流浪街头。
  在火车上,盲流就符合这个词本身的含义,而且形象,以致于就是一种无比生动的歧视。为什么当年的红卫兵搞串联的时候没被叫做盲流呢,那是因为其心中的革命理想比起盲目来有过之无不及。现在,农民为了讨得一个相对美好的生活而四处求生,就被叫作“盲流”,不能不说是现代汉语的又一杰作了。
  
  4.3 粉丝(钢丝、铁丝)
   粉丝是英文FANS(迷)的音译。粉色本身就是很暧昧的,变成了丝以后就更加飘渺。它是时尚文化的制造,也是时尚的支撑者和埋单人。钢丝、铁丝是粉丝的钢铁化,最稳定的票房和眼球。铁丝能够为了时尚倾家荡产,钢丝可以为了偶像而死。这是又一个商业传奇。
  
 
一百五十四、 矿难命价分析
  
  一条矿工的命到底值多少钱,这是一个问题。
  既然一定会有的死,就该好好算一下:矿难血价。
  国家规定:煤矿井下矿难死亡事故一次性经济赔偿,每人不应低于20万元。
  一条命20万是有些便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局长李毅中也这么认为。
  在山西左云矿难里,那个煤矿的矿主对一包工头承诺,他手下的遇难矿工会得到比国家规定更多的赔偿。他说少报点,私自处理的话,国家给20万,他给40万。
  2003年,山西煤矿井下工人平均年收入12870元。那么不吃不喝干31年,才能挣到这40万。这是一笔大钱。何止是对来自农村的矿工,对那些城市居民也是大钱。
  
  这样的大钱对贫困的矿工意味着什么呢?
  先举个例子吧。今年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5•2特大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后,当地go-vern-ment对死难者(家属)的赔偿是:每人5000元再加500斤粮食。那么为什么给这么少呢?原来这里有个隐情。威宁是国家级贫困县,如果按国家规定来赔,当地财政难以支撑。当地go-vern-ment还担心,如果执行这样的规定,对于家庭年收入只有4000~5000元的农民来说(20万意味着其50年的收入)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事故。这意思就是说,担心矿工为了这20万会去主动送死!
  在电影《盲井》中,有通过谋害矿工去诈骗赔偿费的情节。各种各样的事故和死亡应景已经把中国的矿井变成了一个销命窟。如果说,地面上还是一个新社会的话,地下的矿洞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旧社会、B社会。
  
  生命本来是无价的,但矿工的生命却是有价的。他们走下矿井,就有死亡的危险。瓦斯爆炸,透水,都会看见死神的模样。二十年后,他们的肺就成了煤肺,完全纤维化,和一块煤也差不多了,生不如死。
  而在地上的矿主们早就预备好了买命钱。这个买命钱的来源有三,一个是煤矿生产本身带来的巨额利润,一个是剥削矿工而有的剥削利润,还一个就是减少安全成本省下来的钱(这简直就是延期故意杀人)。
  那些矿工们也许早就视死如归。他们习惯了和死神握手又告别,他们还希望有朝一日能奔向死神的怀抱。这样就从苦难当中解脱了,就不会煤肺了,老婆孩子的日子也好过了。
  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矿工们到井下去送死了吗。等得到事故和死讯,再去电视机前和论坛上哀悼一番。更为难堪的是,我们似乎正等待着下一起事故和死讯,正想看到又一批矿工超升而去。
  是我们这个社会,谋杀了无路可走的他们。



):一百五十五、侃侃当代的政治图腾:福娃牌大熊猫
  
  诸位有没有觉得那五个福娃长得都一个样儿呢?
  它们除了帽子和姿势不同,其实是一个东东,那就是――大熊猫。想当初,北京亚运会时的那个吉祥物就是大熊猫盼盼。由于有各种比赛项目,所以盼盼的样子也不一样。现在的福娃就五种,已经简化很多了。居然搞来搞去,还是大熊猫。这简直就是我国的政治图腾了。要送给台湾的和平使者也是大熊猫。团团、圆圆虽然穿越台湾海峡未果,可名气已经很大了。
  
  
  
  我们的古人创造了“龙”这个政治图腾,一直传到今天。龙是头似驼、角似鹿、耳似牛、眼似兔、身似蛇、腹似蜃、爪似鹰、掌似虎、鳞尾似鱼。不能不感叹古中国的智慧超越了我们今人的能力。
  福娃的脸很平面,缺乏造型特点。脸型一致,半个圆。体型也类似,四肢基本相同。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五个福娃虽然分别代表了大熊猫、藏羚羊、燕子、鱼(没看出来)、圣火,其实就是那个叫盼盼的大熊猫生下来的五胞胎,只是生下来以后戴上了不同的帽子。
  这跟长安街上的那些建筑正好相反。后者之间的相同支出正在于具有民族风格的大帽子。征集这么个吉祥物居然还搞了那么久,这集体的智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许也就是五个福娃的名字还有点儿创意吧。
  最近据说要给福娃们搞一个卡通片,可是遇到了问题,就是当初设计福娃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要搞动画。一旦动起来,它们各自应该具有怎样的体姿,侧面的脸部如何来表现(那么平),都是问题。
  
  有一点非常搞不懂,为啥要搞五个福娃,难道是我们中国人口众多,搞五个正好代表了华中、华北、华南、华西、华东。还是为了给大熊猫祈福,希望它们人丁兴旺。
  各个福娃各自象征了不同的东西,这些似乎都是民族的符号。
  其中,“贝贝”灵感来源是中国传统鱼纹样、水浪纹样和年画中鱼的图案。
  
  
  “晶晶”灵感来源是大熊猫和瓷器的莲花造型。
  
  “欢欢”灵感来源是中国传统的火纹图案。
  
  “迎迎”灵感来源是藏羚羊和青藏地区的装饰纹样。
  
  “妮妮”灵感来源是燕子和沙燕风筝。
  
  
  
  北京奥运官方网站上说:“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它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它们的设计当中是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但主要集中在帽子(头饰)上。在帽子以下的部分上,根本看不出中国特点,也丝毫没有其象征物大熊猫、藏羚羊、燕子、鱼、圣火的任何生理或形象特征。
  福娃是形式感相当强烈的吉祥物。只注重在头上做文章,却不能让福娃们动起来。没有动感是福娃的一大败笔。这和我们汉民族不喜欢舞蹈可能有很大关系吧。而且在它们身上,大熊猫的憨态、藏羚羊的野性、燕子的灵巧、鱼的吉祥、火的神圣,统统没有。如果有,侧面的福娃们会是千姿百态的。
  难道我们就靠着这几个平面设计的图案来迎接2008吗?
  惨了点儿。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