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电白黎(海)话是哪朝的古话竟如此标准 (4人在浏览)

QUOTE(byronroy @ 2011年08月28日 Sunday, 10:24 AM)
我怕我没文化,帮不上忙!

不过有啥我能帮到的,尽管告知,一定尽力...

我知道同乡当中也有不少对此有兴趣的,兄台先行,需要支持,我定当联络众人。
[snapback]3207209[/snapback]​


B兄谦虚了,要论文化的话我比你们低多了,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心,只要有人先站出来了,起码有成功的机会。
我想在国庆节前后去拜访谭老师家人,希望能约到几位有志者一同前往,以示尊重。
 
QUOTE(edea @ 2011年08月30日 Tuesday, 01:34 PM)
如编黎话字典,可尽微薄之力。
[snapback]3208362[/snapback]​


感谢兄台的支持,我们准备约国庆节前后去谭老师后人家去拜访,如有意的话可与我联系。
 
QUOTE(聚福楼主 @ 2011年08月27日 Saturday, 04:57 PM)
印象中客家不合平水韵的平上去入,而唐诗是合平水韵的,因此说客家话是唐朝的官话,可能不太敢相信。
[snapback]3206837[/snapback]​



客家话宋时官话的说法较客观。听讲曾经有一个老师,让他的学生们用各自方言(涵盖汉语八大方言)朗读古诗词,从诗经始,至清诗词止,看那种方言朗诵起来更押韵,以押韵度来推断那种方言是什么时候的官方通用语言,这个方法或者有一定借鉴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用普通话朗诵是不能完全押韵的,而用我的母语涯话来朗诵,是完全押韵的。黎话海话我不懂没试过,喜欢此道的朋友不妨用黎话海话朗诵试试看压韵程度如何。 补充一点:有史实表明,李清照对音律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可以肯定她的诗词不会出现不压韵这种错误。
 
有一个疑问请教:冼夫人时期,电白方言是那种方言?俚语跟黎话有内在关联吗?
 
QUOTE(飘落的黄叶 @ 2011年08月30日 Tuesday, 02:01 PM)
有一个疑问请教:冼夫人时期,电白方言是那种方言?俚语跟黎话有内在关联吗?
[snapback]3208372[/snapback]​


我觉得应该不会有关联,因为黎话属闽南语(外来语种),而俚语属于土著人的语言,冼夫人时代的隋唐时期应该还不会有福建的移民来电白。
 
QUOTE(爱我电白 @ 2011年08月30日 Tuesday, 02:04 PM)
我觉得应该不会有关联,因为黎话属闽南语(外来语种),而俚语属于土著人的语言,冼夫人时代的隋唐时期应该还不会有福建的移民来电白。
[snapback]3208373[/snapback]​



那么,电白还有多少冼氏后人居住啊,冼姓在粤西都不多了。
 
QUOTE(飘落的黄叶 @ 2011年08月30日 Tuesday, 03:01 PM)
有一个疑问请教:冼夫人时期,电白方言是那种方言?俚语跟黎话有内在关联吗?
[snapback]3208372[/snapback]​


冼夫人的部族古称俚獠,源头上溯是西瓯和岭南百越,语言应该近似现在的壮侗语,但由于岁月阻隔,与现在的壮侗语差别应该也不小了。
即使在冼夫人部族最强盛的时候,高凉郡的官方语言仍然是汉语。当时城里仍然是汉人说了算。冯宝娶冼夫人,是一种羁縻式的政治婚姻,也是汉人还保持着政治上强势的表现。
黎话这个称呼似乎是七八十年代才开始流行的,以前通称“东话”,说话半闽南语半广府语,叫做“半东客”。
闽南语的源头比较复杂,是一种保存了较多古汉语元素的语言。
汉灭东越,东越遗民被集体迁徙到淮河一带,闽南一度接近荒无人烟。东越人离去留下的生存空间,渐渐由周边的山越和南下的华夏人填补上一部分。华夏人带来了更高的文明,当地的越人也渐渐汉化。但总的来说,闽南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地广人稀的。
唐末中原大乱,河洛一带以王氏家族为首的移民大举迁入闽南,随后发生剧烈的火并战争,最后这些河洛人在闽南站住了脚跟,成为闽南地区的主导者。他们的语言对闽南地区原有语言是个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后形成的语言,就是现在闽南系的源头。时至今日,台湾人仍然坚持把闽南语叫做河洛话。
两宋时期,特别市南宋灭亡前后,大量北方人迁入闽南,对当地的语言造成新的冲击,出现新的闽南语。从宋末到明末这几百年间,闽南人大规模向粤西移民,先后到达的人,口音也有所不同,加上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自然规律,不同的口音相互冲击相互影响是必然的。
从宋末到清末,是现在电白黎话的形成期,在这个过程中,黎话丢失了不少古老的音调和词汇,但也有不少音调和词汇保存了下来,并且融入新的词汇,音调也会出现一些变异。
现在的黎话,是自然的选择。
即使是号称当年卫所官方语言的“旧时正”话,里面也混杂了大量闽南语、广府话、客家话的元素。
现在水东街头那些小孩子的半茂名话半黎话的语言,在将来也许会是一时流行的方式。但语言是不断在微调着发展的,个人觉得,把现有的黎话做个记录保存,以传诸后世,自然是功德无量。但后世的人们,却注定是无法一成不变的继承现在的语言词汇和声调。
如果一种语言沦落到一定要保护才能存在,说明这种语言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再努力的保护,终究是走不远的。把语言留给历史和后人选择,也许是一种顺潮流而动的做法。
 
补充:客家话不是当年的官话,是一种在中原官话基础上,融合了一点瑶、苗语言元素,并且经过千百年变异出来的一种汉藏语系语言分支。客家人中的蓝、钟等大姓血缘上跟山瑶有点瓜葛。电白艾话,是客家话的分支,与客家话的关系,近似黎话与闽南话的关系。
电白与高州的官员为了冼夫人的归属挣得你死我活,实际上,无论是闽南人、客家人为主的电白人,还是广府人、客家人为主的高州人,都是先后南下的汉人后裔,跟冼夫人没什么关系。重视宗族又团结彪悍而且在政治文化上占尽优势的广府人、闽南人和客家人先后在粤西的拓展,使俚人失去了生存空间,在迁往钦、廉、海南后成为壮族、侗族、黎族、京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少量汉化了。
 
QUOTE(大马士革菜刀 @ 2011年08月30日 Tuesday, 02:46 PM)
冼夫人的部族古称俚獠,源头上溯是西瓯和岭南百越,语言应该近似现在的壮侗语,但由于岁月阻隔,与现在的壮侗语差别应该也不小了。
即使在冼夫人部族最强盛的时候,高凉郡的官方语言仍然是汉语。当时城里仍然是汉人说了算。冯宝娶冼夫人,是一种羁縻式的政治婚姻,也是汉人还保持着政治上强势的表现。
黎话这个称呼似乎是七八十年代才开始流行的,以前通称“东话”,说话半闽南语半广府语,叫做“半东客”。
闽南语的源头比较复杂,是一种保存了较多古汉语元素的语言。
汉灭东越,东越遗民被集体迁徙到淮河一带,闽南一度接近荒无人烟。东越人离去留下的生存空间,渐渐由周边的山越和南下的华夏人填补上一部分。华夏人带来了更高的文明,当地的越人也渐渐汉化。但总的来说,闽南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地广人稀的。
唐末中原大乱,河洛一带以王氏家族为首的移民大举迁入闽南,随后发生剧烈的火并战争,最后这些河洛人在闽南站住了脚跟,成为闽南地区的主导者。他们的语言对闽南地区原有语言是个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后形成的语言,就是现在闽南系的源头。时至今日,台湾人仍然坚持把闽南语叫做河洛话。
两宋时期,特别市南宋灭亡前后,大量北方人迁入闽南,对当地的语言造成新的冲击,出现新的闽南语。从宋末到明末这几百年间,闽南人大规模向粤西移民,先后到达的人,口音也有所不同,加上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自然规律,不同的口音相互冲击相互影响是必然的。
从宋末到清末,是现在电白黎话的形成期,在这个过程中,黎话丢失了不少古老的音调和词汇,但也有不少音调和词汇保存了下来,并且融入新的词汇,音调也会出现一些变异。
现在的黎话,是自然的选择。
即使是号称当年卫所官方语言的“旧时正”话,里面也混杂了大量闽南语、广府话、客家话的元素。
现在水东街头那些小孩子的半茂名话半黎话的语言,在将来也许会是一时流行的方式。但语言是不断在微调着发展的,个人觉得,把现有的黎话做个记录保存,以传诸后世,自然是功德无量。但后世的人们,却注定是无法一成不变的继承现在的语言词汇和声调。
如果一种语言沦落到一定要保护才能存在,说明这种语言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再努力的保护,终究是走不远的。把语言留给历史和后人选择,也许是一种顺潮流而动的做法。
[snapback]3208384[/snapback]​


楼上的学识实在是渊博,感谢分享,实在是获益良多。
不过我不是很赞同楼上所说的“语言保护才能存在就是失去了生命力一说”。如现在电白的“东话”操说者起码超过百万人以上,但从近一二十年开始已有部分人开始转操半茂名半黎话的语言盖因为保护不力所造成,很多转说非母语皆是因为欠缺对自己母语历史的认识,缺少对母语的自豪感,我敢说电白操黎海话者起码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语言是属于什么语系的,所以大家应该加大对母语的宣传与保护这样才不致于让东话论为少数人的语种。我觉得九十年代的黎话是最有鲜活生命力的,那时候水东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交流无不是黎话,而且从中还创新出了很多新词汇,如“客”(指女朋友),语言只有不时地加入新元素才能充满活力,所以现在开始宣传和保护还为时不晚,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进来。
 
QUOTE(大马士革菜刀 @ 2011年08月30日 Tuesday, 02:46 PM)
冼夫人的部族古称俚獠,源头上溯是西瓯和岭南百越,语言应该近似现在的壮侗语,但由于岁月阻隔,与现在的壮侗语差别应该也不小了。
即使在冼夫人部族最强盛的时候,高凉郡的官方语言仍然是汉语。当时城里仍然是汉人说了算。冯宝娶冼夫人,是一种羁縻式的政治婚姻,也是汉人还保持着政治上强势的表现。
黎话这个称呼似乎是七八十年代才开始流行的,以前通称“东话”,说话半闽南语半广府语,叫做“半东客”。
闽南语的源头比较复杂,是一种保存了较多古汉语元素的语言。
汉灭东越,东越遗民被集体迁徙到淮河一带,闽南一度接近荒无人烟。东越人离去留下的生存空间,渐渐由周边的山越和南下的华夏人填补上一部分。华夏人带来了更高的文明,当地的越人也渐渐汉化。但总的来说,闽南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地广人稀的。
唐末中原大乱,河洛一带以王氏家族为首的移民大举迁入闽南,随后发生剧烈的火并战争,最后这些河洛人在闽南站住了脚跟,成为闽南地区的主导者。他们的语言对闽南地区原有语言是个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后形成的语言,就是现在闽南系的源头。时至今日,台湾人仍然坚持把闽南语叫做河洛话。
两宋时期,特别市南宋灭亡前后,大量北方人迁入闽南,对当地的语言造成新的冲击,出现新的闽南语。从宋末到明末这几百年间,闽南人大规模向粤西移民,先后到达的人,口音也有所不同,加上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自然规律,不同的口音相互冲击相互影响是必然的。
从宋末到清末,是现在电白黎话的形成期,在这个过程中,黎话丢失了不少古老的音调和词汇,但也有不少音调和词汇保存了下来,并且融入新的词汇,音调也会出现一些变异。
现在的黎话,是自然的选择。
即使是号称当年卫所官方语言的“旧时正”话,里面也混杂了大量闽南语、广府话、客家话的元素。
现在水东街头那些小孩子的半茂名话半黎话的语言,在将来也许会是一时流行的方式。但语言是不断在微调着发展的,个人觉得,把现有的黎话做个记录保存,以传诸后世,自然是功德无量。但后世的人们,却注定是无法一成不变的继承现在的语言词汇和声调。
如果一种语言沦落到一定要保护才能存在,说明这种语言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再努力的保护,终究是走不远的。把语言留给历史和后人选择,也许是一种顺潮流而动的做法。
[snapback]3208384[/snapback]​




很专业很翔实,谢谢!

QUOTE(爱我电白 @ 2011年08月30日 Tuesday, 03:21 PM)
楼上的学识实在是渊博,感谢分享,实在是获益良多。
不过我不是很赞同楼上所说的“语言保护才能存在就是失去了生命力一说”。如现在电白的“东话”操说者起码超过百万人以上,但从近一二十年开始已有部分人开始转操半茂名半黎话的语言盖因为保护不力所造成,很多转说非母语皆是因为欠缺对自己母语历史的认识,缺少对母语的自豪感,我敢说电白操黎海话者起码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语言是属于什么语系的,所以大家应该加大对母语的宣传与保护这样才不致于让东话论为少数人的语种。我觉得九十年代的黎话是最有鲜活生命力的,那时候水东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交流无不是黎话,而且从中还创新出了很多新词汇,如“客”(指女朋友),语言只有不时地加入新元素才能充满活力,所以现在开始宣传和保护还为时不晚,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进来。
[snapback]3208397[/snapback]​



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语言都会随时间流逝而改变,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吧。
 
QUOTE(飘落的黄叶 @ 2011年08月30日 Tuesday, 04:31 PM)
很专业很翔实,谢谢!
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语言都会随时间流逝而改变,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吧。
[snapback]3208402[/snapback]​


呵呵,过奖了。不管情不情愿,包括语言在内的不少事物都会改变。老子说的“天地不仁”,就是这种不以人的情感意愿而改变的客观规律吧。
 
黎话在读书时,本身就可能出现两种读法:音和解。
比如:人字解为“能”,音为“仁”,以前的读书人要读“音”才能押韵。
 
QUOTE(湖海山人 @ 2011年08月27日 Saturday, 12:21 PM)
电白黎话(海话)平上去入,百分之百符合平水韵的声调,而且押韵也比较准确,它究竟是哪朝的古语?

在网上对句,用到入声字,五湖四海的朋友往往头大,他们只能死记,而我不需要死记,我的母语(海话)就是老四声。
我因此用到入声字时,总有欺负网友的感觉。

查百度,某人说的:
粤西地区闽南语系的方言岛,电白的黎话、海话与福建闽南语有了较大区别,有很多古越语成份,而与再西迁福佬民系的雷州话、海南话也存在不少差异。

我听过潮汕话,与平水韵的“平上去入”差远了,虽然潮汕话有八音甚至十八音的说法。
我真的怀疑以前潮汕人吟诗作对时如何确定平仄声。
电白黎话保留了入声(如竹、菊、福、宅、泽、德等),是标准的老四声,也就是平水韵,比普通话的新四声还要正统。
当听潮汕话时,我暗地里笑话他们:都说我们的语言同祖宗,都来自闽南语系,但是你们的声音远远背离了读书人共同遵守的标准――平水韵,不正宗!
我们电白这个蛮荒之地,许多人的老祖宗都来自福建省,但是我们竟完整齐地保留古音!幸甚!
我为此感到自豪和欣慰,我活在一个中华传统的语音环境里!这是很多地方的方言无法比拟的。

我有兴趣问行家,电白的黎话究竟是哪朝哪代来的哪路神仙?
[snapback]3206609[/snapback]​



个人浅见,黎海话是古时的官话是比较客观的,但现在的黎海话可能与旧时的黎海话大有变化了,现在的黎海不是标准的古黎海话了。不知你是否听过庙祝颂的《千字文》、《佛经》等,非常押韵,读音与现在的黎海话有很大的差别,但就算是不懂别的语种的人也能听懂,也许那音才是标准的古黎海话。
p2.gif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