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蔡氏:为电白县第九大姓、 (4人在浏览)

QUOTE(can @ 2007年03月09日 Friday, 09:42 PM)
六世祖以前和我的一样。
[snapback]1694203[/snapback]​


七世祖埋在树仔新坡的石壁岭的猪母墓。
在山兜冼太夫人庙的入门口的石碑上刻有碑文记载:当时,蔡姓的七世祖想把六世祖埋在山兜冼太夫人庙附近,冼太夫人就托梦给七世祖,说山兜那个地方是她的,她为六世祖选了墓地在树仔新坡的石壁岭的猪母墓地。
山兜冼太夫人庙的入门口的石碑上刻有碑文记载
 
QUOTE(四中乐叔 @ 2007年03月11日 Sunday, 12:24 AM)
七世祖埋在树仔新坡的石壁岭的猪母墓。
在山兜冼太夫人庙的入门口的石碑上刻有碑文记载:当时,蔡姓的七世祖想把六世祖埋在山兜冼太夫人庙附近,冼太夫人就托梦给七世祖,说山兜那个地方是她的,她为六世祖选了墓地在树仔新坡的石壁岭的猪母墓地。
山兜冼太夫人庙的入门口的石碑上刻有碑文记载
[snapback]1695284[/snapback]​


家谱里记载六世祖埋在石壁岭,俗名叫猪母沅. 原来当时还有一段这样的历史.
 
QUOTE(can @ 2007年03月11日 Sunday, 09:41 AM)
家谱里记载六世祖埋在石壁岭,俗名叫猪母沅. 原来当时还有一段这样的历史.
[snapback]1695514[/snapback]​


山兜冼太夫人庙的入门口的右侧墙上有石碑上刻有碑文记载,当时的冼太夫人庙是蔡族人兴建的,有碑文记载。
 
[attachmentid=125526]上面说,善哥迁去涵江.
 

附件

  • 1300470937.gif
    1300470937.gif
    344.3 KB · 查看: 936
蔡元定大事年表



引 言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著有《大学说》、《大衍详说》、《律吕本源》、《律吕新书》、《燕乐原辨》、《蒸乐原辩》、《皇极经世指要》、《太玄潜虚指要》、《洪范解》、《八阵图解》、《家引经引义》、《地理发微论》、《阴符经注解》、《<玉髓真经>发挥》、《气运节略》、《脉书》以及《翁季录》等十七部著作,并协助朱熹撰成《近思录》、《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资治通鉴纲目》、《周易参同契考异》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分别收录于《宋史》、《四库全书》和《续编四库全书》、《潭阳蔡氏九儒书》、《(建阳)庐o蔡氏族谱》、《朱子全书》或其他专门类书。殊为可惜者,其中有的著作因时代久远而湮没无稽。

南宋前中期是程朱理学臻于完善的时期,以朱熹为杰出代表的理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朱熹逝世后,著名学者黄勉斋这样评价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盖千有余年之间,孔孟之徒所以推明是道者,既已煨烬残缺,离析穿凿,而微言几绝矣。周、程、张子崛起于斯文湮塞之余,人心蠹坏之后,扶持植立,厥功伟然,未及百年,舛驳尤甚。先生出,而自周以来相传之道,一旦豁然,如日月中天。”[1]作为朱熹的高足和挚友,蔡元定自始至终参与了朱熹理学创建,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生前,朱熹曾将蔡元定与著名学者张蛳嗵岵⒙郏给予高度评价,诗云:“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2]庆元四年(1198),蔡元定逝世后,朱熹三撰诔文,深致其哀。文曰:“惟君学通古今,道极渊微,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辩,有继往开来之功,今不可复得而见之矣。”[3]关于蔡元定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乃至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后来学者黄宗羲、全祖望做出如下中恳评价:“濂溪、明道、伊川、(横渠),讲道盛矣,因数明理,复有一邵康节出焉。晦庵、南轩、东莱、(象山),讲道盛矣,因数明理,复有一蔡西山出焉。孔孟教人,言理不言数,(然天地之间,有理必有数,二者未尝相离,河图、洛书与危微精一之语并传。)邵、蔡二子欲发诸子之所未发,而使理与数粲然于天地之间,其功亦不细矣。“[4]

这样一位著述全面而丰硕、思想深邃而卓越的著名学者,其生平学问,《宋史》有传,《辞海》、《哲学大辞典》及各种中国哲学史、音乐史、中医史著作均有介绍,惜均语焉不详。为重现先祖之生平,发扬先贤之精粹,特参考《宋史・蔡元定传》、《潭阳蔡氏九儒书》、《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朱子全书》、《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庐o蔡氏族谱》、《湖南蔡氏家志》、明《嘉靖建阳县志》、《建阳县志》、《莒口镇志》、《道县志》、《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等,旁搜远取,细加考订,爬梳充实,撰成此大事年表,以供学界研究之用。

此年表的编撰,曾得到福建省建阳市蔡氏宗亲总会蔡建海会长的热情鼓励和慷慨支持,也曾与广州暨南大学著名宋史专家张其凡教授和范若舟教授细加讨论,受益匪浅。然本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参促编次,删削待精,错漏混杂之处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及广大蔡氏后裔批评、指正。如蒙提供资料,指点迷津,共同研习,则是所企盼,无任感佩。



――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蔡铭泽教授谨识

2006年3月

邮编:510632

电子邮箱:tcmz@jnu.edu.cn
 
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

十一月十一日辰时,生于建宁府建阳县麻沙镇(今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蔡氏书宦世家。

先祖蔡炉(856~950),字延器,弋阳郡光州固始县人,唐僖宗乾符五年戊戌(877)中进士,任德州知州,迁东昌刺史。唐昭宗乾宁二年乙卯(895),以守郡功加封凤翔节度使,便宜行事。乾宁四年丁巳(897)为避中原战乱,率部五十三姓入闽,为建阳县长官。“观县治之西七十里名曰永忠之麻沙,钟光岳之英、孕山水之秀,(唐)天复二年壬戌(902)正月初十日择镇北而居之,以为子孙长久之计焉。”(《庐o蔡氏族谱》卷一,丙辰民国五年刊,第1页)

祖父蔡谅(1069~1130),字守信,号首阳居士。姿貌魁秀,气宇闳远,自为书生时,持身甚严。宋绍圣四年丁丑(1097),由乡贡入太学,时宰蔡京以宗姓故,力荐之,擢太学录。“崇宁间,劝徽宗以刚仁勤俭治国,勉蔡京以清慎正直事君,及不当以司马光、吕公著等为奸邪,刻石恐彰君相之过。京大怒,将加遣谪,即弃官归隐”。(《庐o蔡氏族谱》卷一,第20页)

父蔡发(1089~1152),字神与,号牧堂,著名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著《地理全书》、《河洛图象》、《发微论》等书行于世。提出“地动”学说(即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早于西方哥白尼400年。自蔡发开始,子元定及元定三子渊、沆、沉和四孙格、模、杭、权,四世九儒,集注经书,羽翼朱熹,继承孔孟正脉,发孔孟之未发,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千古佳话。

是年,岳飞率部击退金军,高宗还临安,命张浚为宰相,岳飞进剿杨么起义军,理学家杨时(1053~1135)死。

☆[明]赵文书《建阳县志书序》:“予建阳处八闽之上游,为一郡之首邑。九o山色高耸云中,两坊书籍通行天下,乃文公讲道之乡,非他邑所可及也。”(《嘉靖建阳县志》卷首,1962年4月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代嘉靖刻本重印)

☆明《嘉靖建阳县志》卷三:“麻沙八景――岱山夕照,烟村春雨,云岩山色,祗园溪声,松岗夜涛,莲湖晚风,武陵桥月,象岩晴雪。”(《嘉靖建阳县志》卷三,第十四页)

☆明《嘉靖建阳县志》卷三:“书籍出麻沙、崇化两坊,昔号图书之府。麻沙书坊……偕刘蔡二氏新刻书版浸盛,与崇化并传于世,均足以嘉惠四方云。”(《嘉靖建阳县志》卷三,第三十三页)

☆[宋]翁易《蔡氏诸儒行实》:“先生在娠,神与君设古今圣贤像俾詹氏日夕观之,以慕太任胎教。故先生生而颖悟,异于常儿,八岁能作诗文,十岁日记数千言。稍长,群居中若老成人,即教使读西铭,临终又以孔孟正脉属之。深涵其义,辨析益精,登西山绝顶忍饥啖荠以读书。”(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编《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2000年11月印制,第10页)”

☆朱熹:《跋蔡神与绝笔》云:“自幼警悟,七岁即能为诗。既长,博学强记,高简廓落,不能与世俗相俯仰,因去游四方,闻见益广。遂于易象天文地理三式之说,无所不通,而皆能订其得失……蔡公平生所以教其子者,不干利禄,而开之以圣贤之学,则其志识之高远,故已非世人所及矣。”(《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3908~3909页)

☆蔡发《天文星象总论》云:“天至大而无所不包,其形如弹丸,朝夕运转。中有南北两端,后高前下,乃枢纽不动之处。其运转者亦无形质,但如疾风之旋。”(《潭阳蔡氏九儒书》,第15页)



绍兴十二年壬戌(1142),8岁

生而颖悟,异于常儿,八岁能诗文,十岁日记数千言。

是年,宋进表于金,称臣割地,高宗封秦桧为太师、魏国公。

☆[宋]刘~《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云:“父发,博览群书,号牧堂老人。妣詹氏。先生在妊,牧堂以圣贤遗像设别室,使詹氏日夕观仰焉。先生生而颖悟,异于常儿,八岁能诗文,十岁日记数千言。”(《潭阳蔡氏九儒书》卷二,第65页)”



绍兴十四年甲子(1144),10岁

父发教读《西铭》,每天能记数千字;又教以《程氏语录》、邵雍《经世》、张载《正蒙》等书,系统接受儒家正统教育。

是年,江浙、福建大水,建州水入城,深数丈,死数千人。

☆[宋]刘~《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云:“牧堂先生以《西铭》等书,又以程子《语录》、张子《正蒙》、邵氏《经世》,且语之曰:‘此孔孟正脉也’。先生幼而沉涵其议,长而辨析益精。”(《潭阳蔡氏九儒书》卷二,第65页)”



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152),18岁

父发病逝,葬父于崇安县上箬之源。父亲对元定影响深远,导读读圣贤之书,传授天文、地理和象数易学,并诫以忠诚厚实、不求仕途、不干利禄,勉招杀身之祸。元定对父亲感情深厚,庐墓守孝三年,并谨记父训,终生不仕。

是年,宋虔州兵变,旋败。时主将常役使兵士以谋私。去年,抗战名将韩世忠(1089~1151)、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1)死。

☆朱熹《跋蔡神与绝笔》云:“友生蔡君季通一日奉书一卷以示熹而泣拜,且言曰:‘此先人绝笔之书也。先人自幼警悟,七岁即能为诗。既长,博学强记,高简廓落,不能与世俗相俯仰,因去游四方,闻见益广。遂于易象天文地理三式之说,无所不通,而皆能订其得失。中年乃归,买田筑室于武夷之阳。其间屡遭盗贼水火之变,而浩然不以屑意,杜门扫轨,专以读书教子为事。元定生十岁,即教使读西铭。稍长,则有示以程氏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等书,而语之曰:此孔孟之正脉也,而其勉旃。晚岁属疾,手书此纸,以付元定。其他叮咛之语,亦无不出于忠厚诚实,而尤以没溺于利欲为杀身之戒。元定涕泣拜受,于今四十年,既不能拳拳服膺,以无失坠,而又不能有以表著而显扬之,诚窃惧其泯灭而无传焉。惟吾子幸哀而予之一言,则不朽之惠,岂为子孙赖之。’”(《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第3908页)

☆[宋]何乔迁《潭阳文献蔡氏卷引》云:“西山葬父牧堂先生于上箬之源,庐墓三年,因号为蔡家源。厥后,文公自五夫里迁居考亭,筑书堂于云谷。而文节亦自麻沙卜居后山,筑室西山,有所疑难尝悬两灯相望,因号西山。”(《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1页)”



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153),19岁

筑室西山绝顶,以野菜充饥,刻苦读书,遍览天文、地理、数学、礼乐、兵制等方面的书籍,并融会贯通。这为他成为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打下了扎实基础。

是年,金主迁都至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

☆[宋]翁易《蔡氏诸儒行实》:“(先生)稍长,群居中若老成人,即教使读西铭,临终又以孔孟正脉属之。深涵其义,辨析益精,登西山绝顶忍饥啖荠以读书。”(《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0页)

☆《嘉靖建阳县志》卷三:“西山――与云谷对峙,四面壁立,山顶平旷。宋蔡元定尝结庐,与朱熹讲道此中。理宗御书‘西山’二大字以表之,刻于山之西南崖,至今存焉。山之巅有石城基,昔人尝即此为塞,以避兵云。”(《嘉靖建阳县志》卷三,第十八页)

☆蔡元定《自咏》:“独抱韦编过客稀,箪瓢不厌屡空时。幽然自与庖羲近,春去人间总不知。”(《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308~310页)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20岁

娶建宁府崇安县名门望族江氏为妻。江氏字世珍,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庚申(1140)正月望日,卒于宋理宗嘉定十年丁丑(1217)二十四日,享寿七十八年。宋理宗宝v三年乙卯(1255)诏赠新安郡夫人。宝v四年丙辰(1256)诏赠信国夫人。生男四人:长渊,次沆,次沉,末W;女二人:长适进士王c,次适进士吴恭。

是年,宋吉州农民起义军胡邦宁在郴、桂间活动,破安仁县;张俊(1086~1154)死,俊附秦桧,受尊荣,家豪富,年收祖六十四万斛。

☆蔡渊《江氏墓志铭》云:“先妣夫人江氏建宁府崇安县人,家素业儒,世有隐德。夫人仁厚端淑,事姑孝谨。终其老,无失色。处己严整,至乐无惰容。与先君相敬如宾。……辛勤艰苦,人所不能堪,而夫人处之怡然。”(《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二十一页)



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6),22岁

九月二十八日,长子蔡渊出生。渊,字伯静,号节斋,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6)九月二十八日,卒于宋理宗端平三年丙申(1236)二月十一日,享寿八十一岁。著有《易传训解》、《易象意言》、《周易卦爻经传训解》、《易经大全注语》等书行世。

去年,宋宰相秦桧(1090~1155)死,遗表“益固邻国之欢盟”;是年,宋钦宗赵桓(1100~1156)在金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病死。

☆[宋]王遂《节斋先生墓志铭》:“先生讳渊,字伯静,号节斋,西山先生冢子也。其生也聪明,其旨也纯粹。气和而劲,辞简而严。穷天地之理,尽人物之性。博通五经,遍览子史。幼尊西山之训,长游文公之门。凡义理之大原,经史之要领,诸说之异同,皆咨于父师而讲明焉。西山以易授节斋,以春秋与复斋,以皇极命九o,兄弟一门自相师友。”载《潭阳蔡氏九儒书》卷三,第129页)



绍兴二十九年己卯(1159),25岁

四月十八日,次子蔡沆出生。蔡沆,字复之,号复斋,六岁出继虞氏,更名知方。幼遵父训,长师朱子。淳熙四年丁酉乡贡,绍熙二年辛亥铨知贵溪县事,嘉泰三年癸亥升授文林郎、两浙运干。卒于嘉熙元年(1237)丁酉七月初二日,享年七十九岁。遵父师之嘱,著《春秋五论》、《讲明敬义大旨篇》、《推详复卦大要篇》等书行于世。(《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二十七页)

前往崇安县五夫里,执弟子礼拜朱熹为师,与朱熹结为师友。自此,成为朱熹学问的重要讲论者和启发者和朱熹著作的撰写者、修改者和校订者。

☆[宋]刘应李《蔡氏诸儒言行录序》云:“西山先生,隐居显庆堂,杜门著书,为时大儒。绍兴间,遇朱文公于五夫而师之,文公不受为弟子,但与对榻讨论诸经奥妙之处。”(《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1页)

☆《宋史・蔡元定传》云:“闻朱熹名,往师之。熹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遂与对榻讲论诸经奥义,每至夜分。四方来学者,熹必俾先从元定质正焉。”(《宋史》第三十七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875页)

☆朱熹《答许顺之》云:“山间有一二学者相从,但其间绝难得好资质者。近得一人,似可喜,亦甚醇厚,将来亦可望也。”(《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741页)

☆[宋]何乔迁《潭阳文献蔡氏卷引》云:“西山葬父牧堂先生于上箬之源,庐墓三年,因号为蔡家源。厥后,文公自五夫里迁居考亭,筑书堂于云谷。而文节亦自麻沙卜居后山,筑室西山,有所疑难尝悬两灯相望,因号西山。”(载《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1页)”

☆蔡元定《临终别文公书》云:“定辱先生不弃。四十余年随遇未尝不在左右,书穷命薄,听教不终。自到此地,生徒虽众,因循岁月而已,殊无日新之遗。所沾之疾,初其泄泻不止,继而热气上攻,微弱莫能远步。最后中虚暴下,百方治之无效,势必不久,唯以不见先生为恨!天下未必无人才,但师道不立为可忧!先生所以寿如乔松者,上天传斯文之大任也。”(载《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十三页)

☆束景南《朱子大传》云:“在朱熹建立中和新说过程中,蔡元定曾是他重要的讲论者和启发者,而在寒泉精舍朱熹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就在同蔡元定的相聚讲学讨论中诞生了,蔡元定常常是朱熹著作的修改者、校订者和撰写者。”(束景南《朱子大传》,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第1版,第291页)



宋孝宗隆兴二年甲申(1164年),30岁

与朱熹、李伯谏等在建阳县寒泉寺讨论“儒释异同”问题和“鬼神”问题,完成弃佛归儒的转变。

前年,宋高宗赵构禅位于嗣子赵s,是谓孝宗,南宋王朝宋自此进入长达近三十年的“乾淳盛世”。这种相对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为各种学术流派的发展特别是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朱熹《答范伯崇》云:“伯谏前日过此,季通亦来会,相与剧论儒佛之异。因问伯谏:‘天命之谓性’,此句为实邪,为空邪?渠以为实。熹云:‘如此则作空见者误矣。且今欲穷实理,亦何赖于前日之空见哉?’又为季通之近事譬喻,渠遂释然,似肯放下旧学。若自此不为异议所移,则吾道又得此人,其资禀志尚过人数等,真有望也。”(《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1785页)

☆朱熹《答林择之》云:“此有李伯谏,往时溺于禅学,近忽微知其非。昨来此留数日,蔡季通亦来会,剧论不置,遂肯舍去旧习,此亦殊不易。盖其人资禀本佳,诚心欲为为己之学。虽一边陷溺,而每事讲究,求合义理,以其故稍悟天命之性非空虚之物。然初犹恋著旧见,谓不相妨,今则已脱然,可尚可尚。”(《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1965页)

☆朱熹《答城允夫》云:“康节云:‘性者,道之形体也;心者,性之郛廓也;身者,心之区宇也;物者,身之舟车也。’……鬼神之理,某向蒙指示,大意云:气之来者为神,往者为鬼。天地曰神曰祗,气之来者也;人曰鬼,气之往者也。……精气为物,向亦曾与季通讲此,渠云:‘精气为物者,气聚而为人也;游魂为变者,气散而为鬼神也。’”(《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1888页)

☆蔡元定《与朱熹论佛老书》云:“定自别后,历今二春,有违尊颜,侍履吉庆,亲眷一一嘉胜,欣慰欣慰!近日朋友躬行不力,教之岂可循常。大抵立教当以性与天道为先,自本而支,自源而流,使心有定见。则邪说莫能移。若只求其末而忘其本,下学上达固是常事,然世衰道微,邪文交作,学者不知本源之所在,其有不惑于异端之说者几希(稀)。天下道理若蚕丝牛尾,彼日月至焉者,固难望其有成也。精功夫无间,温绎及时,不使之淫于佛老,则可以渐造圣贤之极矣。与因循岁月者,自不同也。”(载《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82页)



宋孝宗乾道元年乙酉(1165),31岁

将祖坟茔地建阳县水南南岸后坂土地舍与乡亲耕种。

是年,“隆兴和议”成立。宋对金许割商、秦地,称叔侄之国,改岁贡为岁币,银绢各减五万,地界如绍兴时。

☆《庐o蔡氏族谱》云:“乾道元年乙酉西山先生除充留思亲庵前后山园地及二祖坟墓禁四围各五丈四尺不舍外,其余等处尽舍与众姓丛冢。”(《庐o蔡氏族谱》第一卷,第20页)



乾道二年丙戌(1166),32岁

五月至十二月,与朱熹讲论经义。

是年,宋罢两浙市舶司,自此海外贸易以泉州、广州为主。

☆陈道南《朱熹生平主要活动年表》称:“乾道二年5~11月,(朱熹)与蔡元定讲论经义,与何镐讲论学问。”(《当代理学网》www.ino.org 2006.2.18.)

☆[宋]翁易《蔡氏诸儒行实》云:“晦庵疏释四书,因先生论辩有所启发者非一……晦庵有功于斯道,以用力于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并驰其功焉。……季通生平著述多谦让,寄寓于熹书集中,此见其有功于晦庵甚大。”(载《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0~11页)



乾道三年丁亥(1167),33岁

秋七月,建宁府崇安县发生特大水灾,协助朱熹参与赈灾抚恤事宜。其间,创立社仓之法,并从府中拨米赈灾。

八月十四日,第三子蔡沉出生。蔡沉,字仲默,号九o先生。入则服膺父教,出则从文公游,屏去举子业,一以圣贤为师。受父师之托,沉潜反复者数十年,撰成《书经集传》、《洪范皇极》等巨篇传世。仰观天地之道,俯察万物之精,发明先儒之所未及,自成一家之言。卒于绍定三年庚寅(1230)五月初一日,享寿六十四年。宋宝佑三年乙卯(1255)八月二日诏赠太子少师,宝佑四年丙辰(1256)四月二十二日诏赠太子太师,宝佑五年丁巳(1257)九月初二日诏赠诏赠太师永国文正公。明嘉靖九年(1330),受诏从祀大成殿为先师庙。《宋史》与父合传。

☆朱熹《答蔡季通》云:“邑中水祸至此,极可伤悯。此中幸亦无它,两日后方闻之耳。所谕截米,适有便,已为言之,未知复何如?但恐籍此以赈被灾之民,则不当夺之。府中亦有米来,可就拨也。”(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第4681页)

☆朱熹《答林择之》云:“熹以崇安水灾,被诸司檄来,与县官议赈恤事。因为之遍走山谷间,十日而后返。大率今时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真是难与图事。”(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200页)

☆[宋]真德秀《九o先生墓表》云:“先生尝特召,坚辞不起,世谓之聘君。以师事朱文公,而文公顾曰,季通吾老友也。凡性与天道之妙,他弟子不得与闻者,必以语季通焉。异端奥传、微辞邃旨,必先令寻讨而后亲折中之。故尝辑其问答之辞,曰翁季录者,盖引以自匹也。当是时,西山之名闻天下,君之昆弟尝自胜衣趋拜。入则服膺父教,出则从文公游。文公晚年训传诸经略备,独书未及为整,环视门生求可付者,遂以嘱君。洪范之数,久失其传,聘君独心得之。然未及论著,亦曰,成吾书者沉也。”(载《潭阳蔡氏九儒书》卷五,第235页)



乾道四年戊子(1168),34岁

八月,与朱熹、林用中(择之)、张蛱致邸肮酃知仁”说。

与朱熹商议易置建阳儒学堂。?

☆[宋]翁易《蔡氏诸儒行实》云:“晦庵疏释四书,因先生论辩有所启发者非一:如观过知仁章则曰,若执观太重则专,有心观过无复操存涵养之功。”(载《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0页)

☆陈道南《朱熹生平主要活动年表》称:“乾道二年八月,(朱熹)与蔡元定,与张颉⒉淘定、林用中等讨论“观过知仁”说。”(《当代理学网》www.ino.org 2006.2.18.)

☆明《嘉靖建阳县志》卷四:“儒学建置沿革――旧在交溪之浒,即今护国寺左右皆其故址。人才称盛,经建炎间范汝为之乱,学宫焚毁。绍兴丁巳(宋绍兴七年,1137),知县陈亚乡即故址重建,东西列四斋。未几,朱文公同蔡西山谓学不可顷刻废,从堪舆家议,以同,由护国寺易置焉。”(《嘉靖建阳县志》卷三,第一页)



乾道五年己丑(1169年),35岁

春,与朱熹讨论“中和说”问题。

七月,拜访朱熹,同游仙洲山,有诗唱酬。

十一月,与朱熹讨论《周易本义》书稿。

十二月,与朱熹开始讨论《资治通鉴纲目》编撰事宜。

怜外表兄虞英无子,将次子沆与之为嗣,更名知方。庆元四年,元定病逝舂陵贬所,沆从母命归宗。

☆朱熹《中和旧说序》云:“余蚤从延平李先生学,受中庸之书,求喜怒哀乐未发之旨,未达而先生没。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得衡山胡氏学,则往从而问焉。钦夫告余以所闻,余亦未之省也,殆忘寝食。一日,喟然叹曰:‘人自婴儿以至老死,虽其语默动静之不同,然其大体莫非已发,特其未发者为未尝发尔。’自此不复有疑,以为中庸之旨果不外乎此矣。……然间以语人,则未见有能深领会者。乾道己丑之春,为友人蔡季通言之,问辨之际,予忽自疑,斯理也,虽吾之所默识,然亦未有不可以告人者。今析之如此其纠纷而难明也,听之如此其冥迷而难喻也,意者乾坤易简之理,人心所同然者殆不如是;……则复取程氏书,虚心平气而徐读之,未及数行,冻解冰释,然后知情性之本然、圣贤之微旨,其平正明白乃如此。”(《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第3634~3635页)

☆[宋]翁易《蔡氏诸儒行实》云:“晦庵疏释四书,因先生论辩有所启发者非一:如……论已发未发之旨,以为人自婴儿至老,虽语默动静之不同,然大体莫非已发。先生不以为是,谓喜怒哀乐未发之时,要涵养一节功夫,惟程子敬而无失,则谓之中和。二年,晦庵复与先生辩论,始悟其说而悉反之,由是益奇先生。论性气则以孟夫子专指其发于性者言之,故以为才无不善。程夫子则兼指其禀于气者言之,则人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即张子所谓气气质之性是也。此易在左右亲见其书往来答问者也,故特记之详焉。其所不见者殆难以备述也。”(载《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0页)

☆[宋]翁易《蔡氏诸儒行实》云:“晦庵有功于斯道,以用力于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并驰其功焉。易学启蒙一书,先生研精覃思,屡年而后就,晦庵复删润之,始克成书。他如近思录之所讨论,伊洛渊源之所类集,通鉴纲目之所草定,太极图、通书、西铭之所讲辨,先生与晦庵无不尽心,而举子业未尝屑意,故每称其考订精密。又云,季通生平著述多谦让,寄寓于熹书集中,此见其有功于晦庵甚大。”(载《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2000年11月印制,第11页)

☆陈道南《朱熹生平主要活动年表》称:“蔡元定来,有诗唱酬。”又称:“十一月,(朱熹)将《易传》部分稿寄蔡元定征求意见。”(《当代理学网》www.ino.org 2006.2.18.)

☆朱熹《答蔡季通》云:“某此无他,但为《通鉴》课程所迫……已看到后汉章帝处,只三四日当毕,向后功夫却不多也。”(《续集》卷二《答蔡季通》书九十二)

☆[宋]徐梦发《复斋公墓志铭》云:“父讳元定,字季通,发宇宙之秘,通圣贤之蕴。居后山,距考亭不远。其于文公,犹程邵之相从于伊洛也。凡四书之未尽明,六经之未尽通,皆相与对榻而讲论焉。文公顾曰,季通,吾老友也。淳熙间,有旨召见,遁西山。……先生其次子也,生六岁(疑为十岁之误),西山怜外表兄虞英无子,与之为嗣,更名知方。……西山赴道州,公带长子楠、次子砉樽冢以季子梓后虞氏。”(《潭阳蔡氏九儒书》卷四,第141页)

☆《复斋蔡先生墓表》载:“先生讳沆,字复之,西山次子。生十岁,西山怜外表兄虞英无子,与之为嗣,更名知方。”(《嘉靖建阳县志》六卷上,第一百二页)
 
乾道六年庚寅(1170),36岁

正月,协助朱熹择地建阳县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的寒泉坞,葬其母祝氏。在长达六年的寒泉著述时期,始终伴随朱熹,相与讲学论道。

四至五月,与朱熹讨论小儿之教育、钱物之处理,以及学问之探讨。

协助朱熹在建阳云谷山建“晦庵”草堂,并在西山设“疑难堂”,与朱熹悬等相应,相与讲论,问辩解难。

与朱熹讨论《资治通鉴纲目》条例及宗旨。

是年,朝廷为岳飞立庙于鄂州,额称忠烈庙。

☆[宋]吴澄《又跋朱子墨迹》云:“朱子葬母祝令人之地,得自西山,盖其家母每欲得葬地,则必友之西山。”(束景南《朱子大传》上册,第289页)

☆朱熹《答蔡季通》云:“还家半月,节中哀痛不自胜。两儿久欲遣去,因循至今,今熹亦欲过寒泉矣,谨今诣左右。”“大儿不免令读时文,……经书要处更令温绎为佳。如礼记,令拣篇读。韩、欧、曾、苏之文磅沛明白者,拣数十篇,令写出,反复成颂尤善。庄、荀之属皆未读,可更与兼善斟酌,度其缓急而授之也。此儿作文更无向背往来之势,自首至尾,一样数段,更看不得,可怪,望与隽之。”“钱物已令携去一千足,米俟到后山遣致。或彼价廉,即寄钱去,烦为籴也。”(《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1992~1993页)

☆朱熹《答蔡季通》云:“《通鉴》节本只名《纲目》取举一纲而众目张之义,《条例》亦已定矣。三国竟须以蜀汉为正统,方得心安耳。”(《续集》卷二《答蔡季通》书一0四)

☆朱熹《云谷书院记》:“云谷书院在建阳县西北七十里庐山之巅,处地最高而群峰上蟠,中阜下踞,内宽外密,自为一区。虽当晴昼,白云纷入,则尺咫不可辨。眩忽变化,则又廓然莫知其所往。乾道庚寅,予始得之。因作草堂其间,榜曰‘晦庵’。”(载《嘉靖建阳县志》卷六,第二六页)

☆明《嘉靖建阳县志》卷五:“云谷书院――在崇泰里庐o之巅,宋乾道六年,朱熹爱其山水幽邃,名曰云谷,构草堂于中,榜曰‘晦庵’。”(载《嘉靖建阳县志》卷五,第十二页)

☆杨慕震《创建朱子学说的理学家、乐律学家蔡元定》云:“淳熙二年(1175年,恐有误),朱熹在建阳云谷建晦庵草堂著书立说,元定也在西山书斋设‘疑难堂’做学问。两山相对,夜间悬灯为信号,灯暗则表示在学术上遇到疑难问题了,第二天就往来切磋讨论。元定每次拜见,朱熹必留他数日问辩解难,经常对床论道,通宵达旦。”(《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32页)



乾道七年辛卯(1171),37岁

八月十二日,第四子蔡W出生。蔡W,字济之,卒于绍熙三年壬子(1192)十二月初五日,年二十二岁。

秋九月,与朱熹书信往复,讨论教养儿辈、治学感悟、《资治通鉴纲目》写作及乐理等问题。

协助朱熹在寒泉坞建寒泉精舍,接纳来学士子;参与撰写、修订和校正《太极图说解》和《西铭解》等重要著作。

☆朱熹《答蔡季通》云:“别后两日,稍得观书,多所欲论者,幸会期不远。此只八九间,下寒泉十一二间,定望临顾也。”(《朱子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书二)

☆束景南《朱子大传》云:“这是他生平的重要著书时期。这一年,朱熹在寒泉精舍完成重要著作《太极图说解》和《西铭解》。在朱熹建立新说过程中,蔡元定曾是他重要的讲论者和启发者。”(束景南《朱子大传》上册,第291页)

☆朱熹《答蔡季通》云:“《通鉴》东汉已后却未用得,……更有一例,如人主称“上”,称“车驾行幸”,皆臣子之词;“我师”、“我行人”之属,皆内词,皆非所宜施于异代;……乐图曾理会否?此便是七均八十四调之法,变当是变徵,闰当是变宫耳。疑大乐亦只是如此推校,但律之高下未有准则。”(《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1991~1992页)

☆朱熹《答蔡季通》云:“今日因思此义,偶得一法,大抵思索义理到纷乱窒塞处,须是一切扫除,方教胸中空荡荡地了却,举起一看,便自觉得有下落处。此说向见李先生曾说来,今日方真实验得如此,非虚语也。”“别又旬日,已剧驰情。奉告,承即日秋署,侍履吉庆,寿堂眷集,一一胜佳,为慰。……鄙意与伯谏深欲季通一来,稍霁,便望命驾,有合商量事甚多,非书札所能辨也。……拨冗作书,遣此人归,不及详悉,千万早来为佳。……熹向所论“中和”等说,近细思之,病败不少。理故未易穷,然昏聩如此,殊可惧,安得即面言之?伫俟来音,旦夕别遣人奉候。”(《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1992~1995页)

☆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云:“朱熹生日后,与朱熹书信往复,讨论教养儿辈、治学感悟、《通鉴》写作及乐理等问题,并盼其早日面谈。”(邓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第150页。)



乾道八年壬辰(1172),38岁

夏四月,与李伯谏、詹体仁等协助朱熹起草《资治通鉴纲目》。大致分工如下:蔡元定担任周朝至东汉末,李伯谏分写东汉末至三国以后,朱熹分写晋唐,詹体仁分写宋以后南北史。

冬十月,协助朱熹撰成《西铭解义》。

☆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序》云:读司马文正公《资治通鉴》与胡文定公《举要补遗》,“犹妄自病记识之弗强,不能有以陵其要而及其详也。故尝过不自料,辄与同志因两公四书别为义例,增损隐a括,以就此篇。……使夫岁年之久近,国统之离合,辞事之详略,议论之同异,贯通晓析,如指诸掌。名曰资治通鉴纲目,凡若干卷,藏之巾笥,姑以私便检阅,自备遗忘而已。若两公著述之本意,则有非区区所敢及者。虽然,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大纲概举而监戒昭矣,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第3633页)

☆[宋]翁易《蔡氏诸儒行实》云:“晦庵有功于斯道,以用力于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并驰其功焉。易学启蒙一书,先生研精覃思,屡年而后就,晦庵复删润之,始克成书。他如近思录之所讨论,伊洛渊源之所类集,通鉴纲目之所草定,太极图、通书、西铭之所讲辨,先生与晦庵无不尽心,而举子业未尝屑意,故每称其考订精密。又云,季通生平著述多谦让,寄寓于熹书集中,此见其有功于晦庵甚大。”(《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1页)

☆束景南《朱子大传》云:“这次重修朱熹分写晋、唐,李伯谏分写东汉末至三国以后,詹体仁分写宋以后南北史,其余大约由蔡元定分写。”(束景南《朱子大传》上册,第334~336页)

☆[清]王懋f《朱子年谱考异》云:冬十月,西铭解义成。“先生至是发明其义。语录向到云谷,自下上山,半途大雨,通身皆湿。得到地头,因思著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时季通及某人同在那里,某因各人解此两句,自亦做两句解,后来看也自说得著,所以迤逦便作西铭等解。”(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223页)



宋乾道九年癸巳(1173),39岁

二月甲子后,病甚(头脑晕旋?待考)。

四月,协助朱熹撰成《太极图传》。

是年,金世宗谕太子、诸王:“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至于(女真)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令女真人不得译为汉姓。

☆朱熹《与方伯谟》云:“向见颇有因循之病,更宜勉强。区区所望于贤者,不但如此而已也。季通病甚,强起如建阳料理坟墓,数日不得书,不知为况如何。闻欲遂过邵武,不知是否?遣此人,本欲仔细作书,适意思不佳,草草附此,殊不及所怀之一二。”(《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2018页)

☆朱熹《与方伯谟》云:“季通屡得书,殊未有定论,然亦未闻其西去之期,不知果如何尔。”(西去?当为入衡湘、下襄汉、入四川哉)(《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2019页)

☆[明]戴铣《朱子实纪年谱》载:“元定从游最久,精诚博闻,同辈皆不能及。义理大原,固已心通意解。尤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律数、兵阵之说。凡古书盘错肯綮,学者读之不能以句,元定爬梳剖析,细入秋毫,莫不通达。朱子论易,推本河图、洛书、邵氏皇极经世书、先天图,往往多因与元定往复而有发焉。”(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00页)



宋孝宗淳熙二年乙未(1175),41岁

仲夏月长至日,在建阳麻沙著成《阴符经解》,并作《阴符经序》。

四至五月,协助朱熹在寒泉精舍接待浙东名儒吕祖谦,协助朱熹、吕祖谦编辑《近思录》。

五月二十一日,同吕祖谦、朱熹游览武夷名胜,题刻记游响声岩。

六月,随朱熹前往江西信州铅山县鹅湖寺参加著名的哲学家聚会――鹅湖之会。会议由婺学的代表人物吕祖谦出面邀集,意欲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争执。会上,围绕治学方法,朱熹主张“道学问”和“格物而穷其理”,即从泛观博览和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知识。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和“先发明本心”,不主张多做读书穷理功夫。朱熹讥讽陆九渊为“禅学”,“便是天上天下惟我独尊”的狂妄自大者。陆九渊则称自己的主张为久大的简易功夫,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成是支离事业。坚决捍卫朱熹主张,陆氏兄弟赋诗攻讦,双方引起激烈争论,不欢而散。

是年,有旨征召,以疾坚辞,筑室西山绝顶,以为终老之计。

是年,宋淮东、西两总领要求以金银兑换会子,时会子流通量小,金银价低,军人思用会子,商人往来贸易,也只用会子。

☆蔡元定《阴符经序》曰:“阴符经三百言,李筌得之于石室中,云寇谦之所藏,出于黄帝之时。河南邵氏以为战国时书,程氏以为非商季则周末。世数久远,不得而详知。以文字气象言之,必非古书。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也。然虽深于道,与尧舜之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禹汤之有典有则、制事制心,文武无声无臭、皇建有极,孔子天何言哉,孟子天之所以与我,子思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周子光风霁月、庭草交翠,程子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者不同也。大要以至无为宗,以天地文理为数,谓天下之故皆自无而生有,人能自有以返无,则宇宙在吾方寸之中矣。筌之言曰: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道者,神仙抱一;法者,富国安民;术者,强兵战胜。而不知其不相离也。一句一义,三者未尝不备。道者得其道,法者得其法,术者得其术,三之则悖矣。或曰此书即筌之所为,得于石室者,伪也。其词支而晦,故其人各得以其所见为说耳。筌本非深于道者也,是果然欤?吾不得而知也。吾恐人见其支而不见其一,见其晦而不见其明,吾亦不得而知也。是果然也,则此书为郢吾说为燕说矣,其离道也益远焉。否则,三纲五常,天地之大经,古今之通义,万物常行之道也。后世学者,所当服膺万世常行之道乎?时淳熙二年乙未仲夏月至日麻沙蔡元定序。”(载《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2~3页)

☆朱熹《书近思录后》云:“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而惧乎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盖凡学者所以求端用力、处己治人之要,于乎辩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初见其梗概。”(载《朱子全书》第十三册,第163页)

☆束景南《朱子大传》云:“淳熙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吕祖谦偕潘景愈从婺州启程,四月一日到达五夫同朱熹相见。”“这次除有崇安与建阳的士人蔡元定、徐宋臣……等外,邵武的何镐……等,也都赶来相聚讲学”。共同研读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的著作,元定协助编辑《近思录》,史称“寒泉之会”。(束景南《朱子大传》上册,第350、353页)

☆[宋]翁易《蔡氏诸儒行实》云:“晦庵有功于斯道,以用力于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并驰其功焉。易学启蒙一书,先生研精覃思,屡年而后就,晦庵复删润之,始克成书。他如近思录之所讨论,伊洛渊源之所类集,通鉴纲目之所草定,太极图、通书、西铭之所讲辨,先生与晦庵无不尽心,而举子业未尝屑意,故每称其考订精密。又云,季通生平著述多谦让,寄寓于熹书集中,此见其有功于晦庵甚大。”(载《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1页)《近思录》编目依次为: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其中,一、二、三、五、九、十二、十三等,均为朱熹与蔡元定反复讨论的问题。

☆朱熹《答王子合》信云:“前月末送伯恭至鹅湖,陆子寿兄弟来会。讲论之间,深觉有益。此月八日,方分手而归也。伯恭奉祠已久,亦每谈志行之美也。所谕变化气质,方可言学,此意甚善,但入鄙意,则以为惟学为能变化气质耳。若不读书穷理,主敬存心,而徒切切计较于今昨是非之间,恐其劳而无补也。”(《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2246页)

☆[宋]刘~《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云:“淳熙乙未筑室西山,将老焉。文公贻书有归风引领似,已闻采薇歌之语。”(载建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建阳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合编:《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1997年5月印制,第55页)。刘氏记载,时间恐有误,待考。

☆[宋]徐梦发《复斋公墓志铭》云:“父讳元定,字季通,发宇宙之秘,通圣贤之蕴。居后山,距考亭不远。其于文公,犹程邵之相从于伊洛也。凡四书之未尽明,六经之未尽通,皆相与对榻而讲论焉。文公顾曰,季通,吾老友也。淳熙间,有旨召见,遁西山。”(载《潭阳蔡氏九儒书》卷四,第141页)

☆《嘉靖建阳县志》卷三:“云谷山――在西山之东,庐o之巅。翠岚环绕,内宽外密,地高气寒,上多飞云。登者缘崖攀葛,崎岖数里,始到其上。朱文公喜其幽邃,号曰云谷。构草堂于中,匾曰“晦庵”,为讲道之所。自作记见艺文志。”(载《嘉靖建阳县志》卷三,第十七页)



淳熙三年丙申(1176),42岁

春三月至六月,陪同朱熹前往江西婺源,然后去浙江吊唁同母兄。在婺源其间,与朱熹充分讨论为人治学之修养问题,相互砥砺,均有“顿进之功”。

☆朱熹《答东莱书》云:“取道浦城以往,自常山、开化趋婺源。”“季通旦夕或同过婺源,然后入浙。”(《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页)

☆朱熹《答吕伯恭》云:“熹十二日达婺源,乍到,一番人事冗扰,所不能免。更一两日,遍走山间坟墓,归亦不能久留也。”“道间与季通讲论,因悟向来涵养功夫全少,而讲说又多强探必取、寻流逐末之弊,推类以求,众病非一,而其源皆在此。恍然自失,似有顿进之功。若保此不懈,庶有望于将来。然非如近日诸贤所谓顿悟之机也。”(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第1467页)

☆朱熹《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云:“熹故邑人也,而客于闽,兹以事归,而拜于其学,……是以为记云。淳熙三年丙申夏六月甲戌朔旦邑人朱熹记。”(载《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第3735页)

☆[宋]程敏政《送朱子裔孙序》云:“‘闻知长老,淳熙中文公归展祖墓,慨然思返其故庐。因挟西山蔡元定与俱。蔡氏虽精于堪舆之说,而实则闽产,力劝文公返闽。’则先生平日秤谛掳仓山水可知也。”“淳熙中文公归展祖墓,慨然思返其故庐。因挟西山蔡元定与俱。蔡氏虽精于堪舆之说,而实则闽产,力劝文公返闽。则先生平日秤谛掳仓山水可知也。”(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42页)



淳熙四年丁酉(1177),43岁

二月,择地建阳嘉禾里唐石之大林谷,协助朱熹葬其夫人刘氏(上年十一月病故)于此,朱熹亦以此安息地;协助朱熹撰成《周易本义》。

与朱熹数书往返,讨论“迁善改过”、“养浩然之气”。

☆[明]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卷一载:“十一月,令人刘氏卒。”“次年二月,葬于建阳县之唐石 大林谷。名其亭曰宰如,而归寿藏于其侧,名其庵曰顺宁。”(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122页)

☆[明]戴铣《朱子实录》卷七载:“太师徽国文公朱子墓在建阳嘉禾里唐石之大林谷九顿峰下。按其地名又名龙归后塘,乃朱子与蔡元定所卜,风吹罗带形。”(《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3735页)

☆朱熹《答蔡季通》云:“为贤者虑之,恐只中甚自愧,便是病根。不若从此痛自斩绝,毋以此等为愧而深求可愧之实,不必更为月攘之计,以俟来年,庶乎于迁善改过有日新之功,而胸中之浩然者无所不慊而日充矣。如其不然,则平日讲论徒为虚语,临事之际,依旧只是平日气习、世俗常情,某实惧焉。三复来书,窃意方当落笔之时,天下之义理皆小,而此事独大也。不然,何其与平日讲论之言殊不相似也?以左右之高明,区区常窃爱慕,深不欲其如此,故竭底蕴。幸熟察而深思之,则不惟某之幸,实朋友之幸,吾道之幸也。昨日读通鉴,至班固论郭解有温良泛爱绝异之资而不入于道德,以至于杀身亡宗处,方为之掩卷太息,以为天理人欲之间毫厘一差,其为祸福之不同乃至于此。”(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第4672~4673页)

☆朱熹《答何京叔》信云:“后书所论‘持守’之说,有所未喻。所较虽不多,然此乃实下功夫田地,不容小有差互。尝与季通论之,季通以为尊兄天资粹美,自无纷扰之患,故不察夫用力之难而言之之易如此。此语甚当。”(此语何时待考)(《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833页)

☆朱熹《易学启蒙序》:“近世学者类喜谈易,而不察乎此,其专于文义者,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著;其涉于象数者,又皆牵合傅会,而或以为出于圣人心思智虑之所为也。若是者,予窃病焉,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于其说云。”(《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第3668页)

☆[明]戴铣《朱子实纪年谱》卷二载:“朱子既推羲文之意,作周易本义,又惧学者未明厥旨,乃作启蒙四篇,以为言易不本象数,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著;其本象数者,又不知法象之自然,未免牵合附会。故其篇目以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策、考变占为次,凡挂揲及变爻,又皆尽破古今诸儒之失,而易经始还其旧。”(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63页)

☆[明]戴铣《朱子实纪年谱》卷三载:“元定从游最久,精诚博闻,同辈皆不能及。义理大原,固已心通意解。尤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律数、兵阵之说。凡古书盘错肯綮,学者读之不能以句,元定爬梳剖析,细入秋毫,莫不通达。朱子论易,推本河图、洛书、邵氏皇极经世书、先天图,往往多因与元定往复而有发焉。”(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100页)



淳熙五年戊戌(1178),44岁

与朱熹等学友游云谷并赋诗。

是年,学者陈亮上书言恢复,并批评讲论“正心诚意”之学者为“风痹不知痛痒之人”。

☆朱熹云:《淳熙戊戌七月二十九日与子晦纯叟伯休同发屏山西登云谷越夕乃至而季通德功亦自山北来会赋诗记事以云卧衣裳冷分韵得冷字》诗云:“端荚得幽贞,考寄兹岭。未成长往计,抱恨中耿耿。球风吹廷树,遥野枕席冷。感彼岁序移,慨此心事永。明晨发孤兴,趋驾向绝境。跻攀力虽倦,想象意逾骋。云山一以眺,俯仰疑倒景。检校石田收,眷恋茅屋静。淹留复未遂,外物愧张邴。珍重同来人,妙语各清整。击节三叹余,超然得深醒。”(载《朱子全书》第二十册,第453页)



淳熙七年庚子(1180),46岁

春,往江西南康看望朱熹,朱熹、汪清卿、程正思、邓邦志、陈彦忠、万正淳、俞季清等游庐山,题刻纪游于落星寺。

是年,著名理学家胡铨、张蛩馈: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著有《澹庵文集》。张颍1133~1180),字敬夫、钦夫,号南轩,张浚子,绵竹(今四川绵竹)人,与朱熹、蔡元定等有深谊,著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等。

☆朱熹《答吕伯恭》信指出:“别去匆匆两月,向仰不少忘。便中奉告,承已税驾,欣慰之剧。信后秋气已清,伏惟尊候万福。熹还家数日,始登庐山之顶,清旷非复人境。但过清,难久居耳。至彼,与季通方议丹丘之行,忽得来教,为之惘然。却悔前日不且挽留,或更自鹅湖追逐入怀玉深山,坐数日也。”(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第1459页)



淳熙八年辛丑(1181),47岁

和朱熹等人应刘甫邀请游武夷山北水帘洞,刻石纪游。

是年,著名理学家吕祖谦死。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称东莱先生,金华人,著有《东莱博议》等。

☆朱熹《记游题刻》云:“刘岳卿几叔招胡希圣、朱仲晦、梁文叔、吴茂实、蔡季通、冯作肃、陈君谟、饶廷老、任伯起来游。淳熙辛丑七年(?月)二十三日,仲晦书。”

☆[明]徐表然《武夷山志》载:“刘甫,子岳卿,崇安人,其父刘衡因勤王补官,累迁秩,晚年弃官抱道武夷山。从父意,刘甫终身不仕,隐居武夷山北水帘洞,朱文公与蔡西山诸贤频诣其庐,讲明义理。”(《当代理学网》www.ino.org 2006.2.18.待查)



淳熙九年癸巳(1182),48岁

协助朱熹撰成《太极图说解》、《通书解》。

☆[明]戴铣《朱子实纪年谱》载,“始濂溪周子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先生谓二程先生语及性命之际,未尝不因其说。然周子手受二程本图附书后。传者见其如此,遂误以图为书之卒章,不复厘正,使先生立象尽意之微指,而不明。而骤读《通书》者,亦不知有所统摄。”(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224页)



淳熙十年癸卯(1183),49岁

四月,协助朱熹在武夷山五曲建成武夷精舍,随朱熹讲学于武夷精舍。

☆[明]戴铣《朱子纪实年谱》卷二载:“正月经始,至是落成,始居之,四方士友来者甚众。有《精舍杂咏并序》。”(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61页)



淳熙十二年乙巳(1185),51岁

十一月,友生丁复之早死,协助其父办理安葬事。

☆朱熹《丁复之墓记》云:“复之为人笃厚慈良,深有志于为己之学。从予游数年,不幸早死,朋友莫不哀之。……淳熙十有二年冬十有一月□日卒,其父葬之某处。友人蔡季通实相其事。”(《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第4346页)



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52岁

三月,经与朱熹书信往返及面谈,反复商讨,撰成《易学启蒙》。此篇列《朱子全书》之首,在朱熹理学中至为重要。

与朱熹反复讨论《律吕新书》写作问题。

☆王铁《<易学启蒙>校点说明》云:“从朱熹写给蔡元定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启蒙是朱蔡二人反复研讨的成果。朱熹对于启蒙之作是很自负的。某次‘说大学、启蒙毕,因言:某一生只看得这两件文字透,见得前贤所未到处。’”(载《朱子全书》第一册,第203页)

☆朱熹《答蔡季通》云:“启蒙近又推得初揲之余不五则九,其数皆奇,而其为数之实,五三而九一之,应围三径一之数。第一、三揲之余不四则八,其数皆偶,而其为数之实,四八皆二,亦应围四用半之数。是三揲次之,亦以自有奇偶之分。若第二、三揲不挂,则不复有此差别矣。如何?”“星经紫垣固所当先,太微、天市乃在二十八舍之中,若列如前,不知如何指其所在?恐当云在紫垣之旁,某星至某星之外,起某宿几度,尽某宿几度。又记其帝坐处,须云在某宿几度,距紫垣几度,赤道几度,距垣四面各几度,与垣外某星相直。又记其昏见及昏旦夜半当中之月,其垣四面之星,亦须注与垣外某星相直,乃可易晓。不知盛意如何也?”(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1995页)

☆[明]戴铣《朱子实纪年谱》卷二载,“易经自文王以前皆为卜筮,至夫子作十翼,专用义理,发挥经言,而未行于世。遭秦煨烬,易以卜筮,故独得全。迄于汉魏,流为谶纬之学。王弼始刊落象数,释以清谈,诸儒因之。至伊川程子,始发明孔氏之微言,而卦爻之本则未及焉。康节邵子传伏羲先天图,盖得其本,而亦未及于卜筮也。朱子既推羲文之意,作周易本义,又惧学者未明厥旨,乃作启蒙四篇,以为言易不本象数,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著;其本象数者,又不知法象之自然,未免牵合附会。故其篇目以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策、考变占为次,凡挂揲及变爻,又皆尽破古今诸儒之失,而易经始还其旧。”(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63页)

☆朱熹《易学启蒙序》:“圣人观象以画卦,揲蓍以命爻,使天下后世之人皆有以决嫌疑、定犹豫,而不迷于吉凶悔吝之途,其功可谓盛矣。然其为卦也,自本而干,其势若有所迫而自不能已。其为蓍也,分合进退,纵横顺逆,亦无往而不相值焉。是岂圣人心思智虑之所得为也哉?特气数之自然,形于法象,见于图书者,有以启于其心而假手焉耳!近世学者类喜谈易,而不察乎此,其专于文义者,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著;其涉于象数者,又皆牵合傅会,而或以为出于圣人心思智虑之所为也。若是者,予窃病焉,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于其说云。淳熙丙午暮春既望云台真逸手记。”(载《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第3668页)

☆朱熹《答蔡季通》云:“律书中有欲改更,别纸奉呈,不审如此是否?幸早报及也。易中七、八、九、六之数,向来只从揲蓍处推起,虽亦吻合,然终觉曲折太多,不甚简易,疑非所以得数之原。近因间看四象次第,偶得其说,极为径捷,不审亦尝如此推寻否?亦幸语及。”“本原第一章围经之说,殊不分明,此是最大节目,不可草草。候气章恐合移在第四、五间,盖律之分寸既定,便当埋管候气,以验其应否。至于播之五声,二变而为六十四调者,乃其余耳。况审度、嘉量、谨权,尤不当在候气之前也。但候气章已有黄钟之变半分数,而前章未有明文,恐合于正律、分寸章后别立一章,具载六变律及正半、变半声律长短分寸,乃为完备耳。后段论说有发明此章指者,并移附入。”(《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2004~2005页)
 
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53岁

正月,著就《律吕新书》。《律吕新书》全书2卷,上卷《律品本源》10章,下卷《律品辨正》10章。主要探讨音律中旋宫问题,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

☆朱熹为《律吕新书・序》曰:“古乐之亡久矣,然秦汉之间去周未远,其气与声犹有存者。故其道虽不行于当世,而其为法,犹未容有异论也。逮于东汉之末,以接西晋之初,则已寝多说矣。历魏、周、齐、隋、唐五季,论者愈多,而法愈不定。爰及我朝,功成治定,理宜有作,建隆、皇v、元丰之间,盖亦三致意焉。而和胡、阮、李、范、马、刘、杨诸贤之议,终不能以相一也,而况于崇、宣之季,奸谀之会,黥涅之余,而能有以语夫天地之和哉。丁未南狩,今六十年,神人之愤,犹有为摅,是固不遑于稽古礼文之事。然学士大夫因仍简陋,遂无复以钟律为意者,则已甚矣。吾友建阳蔡君元定季通,当此之时,乃独心好其说而力求之。旁搜远取,巨细不捐,积之累年,乃若冥契。著书两卷,凡若干言。予尝得而读之,爱其明白而渊深,缜密而通畅,不为牵合附会之谈,而横斜曲直,如珠之不出于盘。其言虽多出于近世之所未讲,而实无一字不本于古人已试之成法。盖若黄钟围径之数,则汉斛之积分可考。寸以九分为法,则淮南、太史、小司马之说可推。五声二变之数,变律半声之例,则杜氏之通典具焉。变宫、变征之不得为调,则孔氏之礼疏因亦可见。至于先求声气之元,而因律以生尺,则尤所谓卓然者,而亦班班杂见于两汉之志,蔡邕之说,与夫国朝会要以及程子、张子之言。顾读者不深考其间,虽或有得于此者,而又不能无失于彼,是以晦蚀纷,无复定论,大抵不拘孪于习熟见闻之近,即肆其胸臆,妄为穿穴而无所据依。季通乃能奋其独见,超然远览,爬梳剔抉,参互考寻,用其平生之力,以至于一旦豁然,而融会贯通焉,斯亦可谓勤矣。及其著论,则又能推原本根,比次条理,管括机要,阐究精微,不为浮词滥说以汨乱于其间,亦庶几乎得书之体者。予谓国家行且平定中原,以开中天之运,必将审音协律,以谐神人。当此之时,受诏典领之臣,能得此书而奏之,则东京郊庙之乐,将不待公孙述之瞽师而后备。而参摹四分之书,亦无待乎后世之子云而后知好之矣。抑季通之为此书,词约理明,初非难读,而读之者往往未及终篇,辄以欠身思睡,故无由了其归趣。独以予之顽钝不敏,乃能熟复数过,而仅得指意之仿佛。季通以是亦许予为能知己志者,故嘱予以序引,而予不得辞焉。季通更欲均调节奏,被之`弦,别为乐书,以究其业,而又以其余力发挥武侯六十四阵之图,绪正邵氏皇极经世之历,以大备乎一家之言,其用意亦健矣。予虽老病,傥及见之,则亦岂非千古之一快也哉!淳熙丁未正月朔旦新安朱熹序。”(载《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第3668~3670页;《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二~三页)



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54岁

秘书少监杨万里、太常少卿尤袤力荐于朝。杨万里称赞他:“性质豪迈,器识宏深。道德文章足以仪刑于当时,著书立言足以垂范于后世。今之贤士大夫皆仰其道德之光,成人小子俱蒙其造化之力。”尤袤称赞他:“资禀颖异,克养完粹,守份安贫,有经世济物之才,有制礼作乐之具。”朝廷下郡津,遣赴行在,坚以疾辞。

是年,宋右丞相周必大荐朱熹为江西提刑,旋除兵部郎官,以足疾辞。兵部侍郎林栗劾朱熹为“浮诞宗主,谓之道学”,“事君无礼”。太常博士叶适、侍御使胡晋臣论栗“指学者为党”,栗以此出知泉州。

☆[宋]刘~《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云:“淳熙戊申,太常少卿尤袤,秘书少监杨万里,以律历荐于朝,廷下郡津,遣赴行在,先生以疾辞。”(《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55页)

☆[宋]杨万里《秘书监荐章》:“臣闻帝王之治世,莫大于得贤人。臣之事君,莫急于荐士。臣滥叨宠禄,惭无寸补,独有荐扬少竭一二。伏见建阳处士蔡元定,性质豪迈,器识宏深。道德文章足以仪刑于当时,著书立言足以垂范于后世。今之贤士大夫皆仰其道德之光,成人小子俱蒙其造化之力。尝与朱熹释六经语孟学庸之书,每有洞明自得之妙。又且深通兵法,精晓律历。有益于当世之实用也,殆非时贤之所及也。诚当代之逸民,圣世之豪杰。如蒙圣慈速赐施行,迎至宫馆,使司劝讲,必能上副朝廷尊崇之盛典,下裨生民之雍熙。臣谨具奏闻,俯伏俟命,待罪之至。秘书监杨万里”此荐章似于绍熙五年,元定在杭州时。(《潭阳蔡氏九儒书》卷二,第65页)

☆[宋]尤袤《太常卿荐章》:“臣袤叨恩太常,无毫补报,惟有推贤少尽万一。伏念教化乃刑政之本,人才实教化之原,不有奖励,何以使人激励而兴起?臣常咨访得其人焉。窃见建阳布衣蔡元定,资禀颖异,克养完粹,守份安贫,有经世济物之才,有制礼作乐之具。早从朱熹学,熹尊为老友,则其才德必有大过人者。隐S西山,户履常满,则其学识(有)非人所能及者。诚圣世之真儒,后学之师表也。今元定身虽韬光于林壑,心实以治平为己任。陛下若起元定而用之,使与朱熹同侍经筵,必能光昭圣德,为国家立万世无疆之业。其于治道,岂小补益而已哉。太常少卿尤袤”(《潭阳蔡氏九儒书》卷二,第64页)此荐章似写于绍熙五年即朱熹侍经筵后。且尤袤系“高宗崩前一日,除太常少卿。”(《宋史・尤袤传》)高宗崩于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故此荐章应不早于淳熙十四年。



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55岁

春三月戊申,在麻沙作完成《皇极经世指要》,并作《皇极经世指要・序》。

是年二月,宋孝宗赵s禅位于太子赵,是为光宗。宋南渡之初,年财政收入不满一千万贯,淳熙末增至六千五百三十万贯以上。

☆蔡元定《皇极经世指要・序》曰:“龙马负图,伏羲之以画八卦,重之为六十四卦。初未有文字,茄羝嬉跖迹卦次序而已。今世所传伏羲八卦,图以员函方者是也。康节曰:‘上古圣人皆有易,但作用不同今之易,文王之易也,故谓之周易。’若然,则所谓三易者皆本于伏羲之图,而取象系辞以定吉凶者,名不同耳。连山首艮归藏,首坤周易,首乾连山,归藏虽不传意,其作用必与周易大异。然作用虽异,其道则同一太极也。皇极经世之书,命数定象,自为一家,古所未有,学者所未见。然亦皆出于伏羲卦画奇偶之序。其为道则亦同一太极也。今以伏羲挂图列之于前,而以皇极经世疏之于后,则大略可见矣。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麻沙蔡元定序。”(载《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3~4页)



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戌(1190),56岁

是年,宋殿侍御史刘光祖上奏谓:“因恶道学而生朋党;因生朋党,而罪忠谏”。光祖旋以论授巫医吴端官职事杵旨罢。



宋光宗绍熙三年壬子(1192),58岁

朱熹迁居建阳考亭,元定也移家建阳后山,两地相距三十里,有船相近往来。

冬十二月,数次泣请朱熹为其先父蔡发(字神与)之遗著《地理发微论》作序。

☆[宋]刘应李《蔡氏诸儒言行录序》云:“绍熙壬子,文公迁居考亭,西山移于后山,所居相近,来往益密。吾道大明,如日中天,士生斯时,何其幸哉。”(《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1页)

☆朱熹《地理发微论序》:“友生蔡君季通一日奉书一卷以示熹而泣拜,且言曰:“此先人绝笔之书也。先人自幼警悟,七岁即能为诗。既长,博学强记,高简廓落,不能与世俗相俯仰,因去游四方,闻见益广。遂于易象天文地理三式之说,无所不通,而皆能订其得失。中年乃归,买田筑室于武夷之阳。其间屡遭盗贼水火之变,而浩然不以屑意,杜门扫轨,专以读书教子为事。元定生十岁,即教使读西铭。稍长,则有示以程氏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等书,而语之曰:‘此孔孟之正脉也,而其勉旃。’晚岁属疾,手书此纸,以付元定。其他叮咛之语,亦无不出于忠厚诚实,而尤以没溺于利欲为杀身之戒。元定涕泣拜受,于今四十年,既不能拳拳服膺,以无失坠,而又不能有以表著而显扬之,诚窃惧其泯灭而无传焉。惟吾子幸哀而予之一言,则不朽之惠,岂为子孙赖之。”语讫,又泣以拜。熹亦拜受其书而伏读之,为之谓然太息曰:“死生之际,人之所不容伪,而诚之积者,未有不显于后者也。蔡公平生所以教其子者,不干利禄,而开之以圣贤之学,则其志识之高远,故已非世人所及矣。及其委衾属纩之余,而其所,犹不异于平日。且其字画壮伟,意气闲暇,又能无怛于始终之变如此,是岂可以勉强而伪为哉!夫如是,是以生虽不遇,而季通乃能承厥志于今日,学行之余,尤邃律历,讨论定著,遂成一家之言,使千古之误,旷然一新。而溯其流源,皆有明法,是亦足以显其亲于无穷,尚奚以予言为哉!”顾其请之勤,有不可虚者,是以备论而窃识于其后。蔡氏之先仕唐末,为建阳令,始家于麻沙。世十传而至公,讳发,字神与。娶同县詹氏而生季通,以绍兴壬申岁六月卒,卒时六十有四云。绍熙壬子岁冬十有二月戊申大寒日新安朱熹谨书。”(载《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第3908~3909页)



绍熙四年癸丑(1193),59岁

仲春望日,著就《八阵图说》。朱熹为《八阵图说》作序。

秋冬,受朱熹之嘱托,由闽入赣,下衡湘,经襄汉,由荆入蜀,在道士高人出没的青城山购得著名的阴阳合抱《太极图》。朱熹把蔡元定购得的太极图置于所著《周易本义》之前。他所经历之处为长沙、衡阳、岳阳、常德、然后到襄樊、汉中、入成都,从长江顺流而下,到武汉、南京、苏州、杭州、绍兴(会稽)。

其间,曾刊刻朱熹手书的《易经・系辞》碑刻,立于湖南常德学府。碑为一组四通,共十四行,每行八字,共112字。初由蔡元定刻存于湖南常德学府(今湖南省常德县),明崇祯十一年在大同作官的屈钟岳,依早期拓片在大同翻刻,现存大同市博物馆碑廊。又,其间,在武汉问津书院等处讲学。又,与士大夫游杭州西湖。

是年,著名理学家陆九渊死。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主张“心即理”,不必多读书,反对朱熹“道问学”之说,著作收入《象山先生全集》。

☆朱熹《八阵图说・序》曰:“(八)阵图何为而作也?黄帝战榆罔于坂泉、擒蚩尤于涿鹿而作也。故三苗逆命大禹征之,有扈不恭姒启灭之,成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纣于牧野。战阵之来,上古圣君贤相之时则已然矣。夫将帅之用于世也,非徒为身家计,天下安危咸责任之也。世至春秋战国,田穰苴孙膑吴起各有阵法。武侯垒于鱼腹,浦见迷于雄才大略之陆逊,而桓温则识其为常山蛇势者也。盖洞当虎翼,握机折冲,鸟翔龙腾,中黄容辎之法。唐李靖、宋杨师厚诸贤将之论精通变化,向背利害,随时而行,坐作进退之用,虚实动静之节。历历遗言,必有大道存焉。比之古迹,首尾朽坏,中间缺损。览者岂能知之,知者岂能用之,用者岂能尽通乎?吾友蔡君元定季通因见其书,往观孔明聚石演兵旧法,神异之术,目之精微,能晓其义。窃见原本不全,用心详讲究、明内理、编辑释义,名曰《八阵图说》。书成,集于一本,大阵其中,以成全也。故曰,古法生新,广便来者,启发后学,使大夫士君子之易知军国济民,咸得用之。其心亦可谓勤矣(元定爱国强兵之思想――摘抄者注)。或曰,学者用心当先国家急务,图说非所宜先,卫灵公问阵,孔圣不对,季通此图,特末技耳。殊不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德所以立其理之常,威武所以应时之变。二者岂可偏废哉?孔圣不对卫灵公者,以其有志于战伐而抑之,非其不当学而不对也。观其“兵莱人而莱兵却,乃先圣之妙术”可知矣。皇宋受命,辽金倔强、奄有中原无能制之者,是其文事虽备、武略不竞。此季通《八阵图说》所以有益于世也。但得书者藏于金柜,切莫乱传、慎勿妄动伪行者。天有宪,则学者当辅助朝廷,大显功勋,巩固山河而永久,定邦国以咸亨,振治世而隆兴,其专利于天下者,不亦大矣乎?绍熙癸丑仲春望日新安朱熹序”(《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四~六页)

☆[宋]刘~《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云:“绍熙癸丑,西游襄汉,循淮度江,道经建业,京师城朝之名胜,无不倾倒。尝与太学生王兹诸公游西湖,闻诸公欲荐之于朝,而偕行者即日命舟而归。”(《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55页)

☆翁易《蔡氏诸儒行实》云:“绍熙癸丑,游襄汉,循泗经都城,朝之贤士大夫无不远迎,以亲执其德辉。与诸君游西湖,皆力言与朝而留行焉。先生闻之,夜航以归。”(载《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1页)

☆朱熹《答蔡季通》云:“夏口、武昌一带形势既闻命矣,涉重湖,窥衡湘,历襄汉,下吴会,方羊而归,所得当益富。”(《文集》卷四十四《答蔡季通》书八)

☆束景南《朱子大传》载:“正因为他(朱熹)相信周敦颐的《太极图》同道教有瓜葛,所以在绍熙四年蔡元定出游天下名山大川,下衡湘,经襄汉,朱熹特地嘱他由荆入蜀,到道士高人出没的青城山购得了著名的《太极》(阴阳合抱)等三图。袁猎在《谢仲直易三图序》中提到这一后来湮没无闻的事实说:‘始晁以道纪传《易》统绪,截立疆理,俾后无以伪。至荆州袁溉道洁,始受学于薛翁,而《易》复传。’袁乃以授永嘉薛季宣士龙。始薛授袁时,尝言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是说者争阴购之。后有二张,曰行成,精象数;曰t,通于玄。最后,朱文公嘱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朱子大传》下册,第1059-1060页)

☆[宋]刘~《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云:“绍熙癸丑,西游襄汉,循淮度江,道经建业,京师城朝之名胜,无不倾倒。尝与太学生王兹诸公游西湖,闻诸公欲荐之于朝,而偕行者即日命舟而归。”(《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55页)

☆李森林《武汉新洲千年问津书院》载:“问津书院座落在武汉新洲区大别山脚下的团(风)麻(城)古驿道旁的丛山之中。南宋大儒朱熹、蔡元定等人曾来此讲学布道。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朱熹曾将一帧自画像题诗赠与庙学,诗云:“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已,且将余日付残篇。”(李森林:《当年圣迹驻高岑,千古人同仰止心――武汉新洲千年问津书院》,载《江黄学府》)

☆朱熹《答詹元善(体仁)》信云:“近日大除拜,一番纷纭,虽公议幸伸,然自此中外之责愈重,而其人之才智犹昔人也,不知何以处此乎?……季通一出,饱观江湖表里形势,不为无补。其恨匏系,不能与之俱行。其律书法度甚精,近世诸儒皆莫能及。但吹律未谐,归来更须细寻订耳。此行所资,亦足为晚年休息之计。元善笃于友谊,固自不薄,而张帅之倾盖胜流,今君子亦鲜能及也。”(《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2137页)

☆杨慕震《创建朱子学的理学家、乐律学家蔡元定》云:“绍熙四年(1193年),他五十九岁时,离家出游,到湖北荆州、汉口一带,直达川、鄂边界地区。然后又沿江而下至南京,并到杭州等地。一来是为了领略祖国名山大川之胜;二来是遵朱熹之嘱:‘旁搜远取,巨细不捐’。到处搜集民间流传的‘河图’、‘洛书’及各种古籍孤本,为其学术论著补充材料。”“蔡元定在西游途中,于民间收集到了不少‘河图’、‘洛书’的样本,在川、鄂边地区又收购到‘太极图’(即现今看到的阴阳鱼图)。在带回福建之后,朱、蔡二人在经过仔细分析和挑选后,确定了数张,用在朱著《易经本义》和《太极图说解》的篇首,使众说纷纭的‘太极八卦图’,从此规范了下来,并第一次在一《周易》的著作中同时出现。”(《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32页,第35页)



绍熙五年甲寅(1194),60岁

清明前一日,作《题东阳黄氏族谱原序》,提出“族之有谱,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洽兄弟,序之以昭穆,由斩衰以至功缌、尊卑之等,亲亲之杀也。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服尽则情尽。故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绝矣。服虽尽,属虽竭,而祖宗之脉绵绵延延,子孙相继而不绝者,厥恃有谱。”

筑室西山,以为终老之计。

七月,宋光宗赵不问丧事。知枢密院事宗室赵汝愚以太皇太后吴氏(高宗后)旨,立太子赵扩为皇帝,是谓宁宗,尊光宗为太上皇。以赵汝愚为右丞相,辞不拜,乃以为枢密使。时知x门事韩腚形宁宗韩后之叔,参与“定策”,以不加节度使衔怨赵汝愚。

八月,宋宁宗以赵汝愚荐召朱熹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朱熹自长沙东归,至信州,招元定,不至,致书朱熹云:“偶望自爱,以膺重任,使天下咸仰清光、被厚泽”。

十月,右丞相赵汝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朱熹力荐元定于宋宁宗。称赞他“有经世济物之才,有制礼作乐之具”,认为“若起元定而用之,使与朱熹同侍经筵,必能光昭圣德。”后因赵汝愚、朱熹被贬而作罢。

十月,右丞相赵汝愚、尤袤、朱熹等上孝宗山陵议状,依据蔡元定所主张,反对安葬于绍兴。谓绍兴陵墓“土肉浅薄,掘深五尺,下有水石……当广求术士,博访名山,不宜偏信台史妄上误国之言,因固执绍兴坐南向北之说,委之水泉沙砾之中,残破浮浅之地。”

十二月,朱熹遭台谏攻击,被贬回建阳故里。协助朱熹修建之竹林精舍落成,后更名沧州精舍。

是年,宋寿皇孝宗赵s死。赵s(1127~1194),原名伯琮,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建炎三年(1129)被选为皇位继承人,改名为瑗。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立为太子,改名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登皇帝位,改名s,是谓宋孝宗。孝宗为政求稳,采取积极稳妥的开明政策,恢复社会生机,宋金双方较长时间内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态势。南宋的社会经济,在孝宗朝达到了繁荣的阶段。这为南宋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社会环境。程朱理学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最终形成,达到了新的高峰。

是年,学者陈亮、诗人尤袤死。陈亮(1143~1194),字同甫,称龙川先生,浙江永康人,注重事功之学,著有《龙川文集》。尤袤(1127~1194),字延之,无锡人,官至太常少卿,著有《梁溪遗稿》,对蔡元定有知遇荐举之恩。

☆[宋]翁易《蔡氏诸儒行实》云:“绍熙癸丑,游襄汉,循泗经都城,朝之贤士大夫无不远迎,以亲执其德辉。与诸君游西湖,皆力言与朝而留行焉。先生闻之,夜航以归。初筑室西山为终身计。”(《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1页)

☆蔡元定《西斋自咏》:“数橼茅屋环流水,布被藜羹保暖余,不向利中生计较,肯于名上着功夫。窗前野马闲来往,天霁浮云自卷舒。穷达始知皆是命,不妨随分老樵渔。”(《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310页)

☆蔡元定《题东阳黄氏族谱原序》曰:“有天地然后有人物,人物之生,各以其类。物之类蕃衍而无分,所以为禽兽。惟人则不然,始生者为祖,继祖者为祢,继祢者为子,继子者为孙,继孙者为曾孙、为玄孙。继继不已,为云为i为来,叶叶无尽;其为祖祢曾玄无尽也,此为嫡也。其次为别子,又自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则各祖其祖,各孙其孙,此其支也。宗子有五,别子之世,适族人尊之,谓之大宗,所谓百世不迁之宗也。继高祖者之子与初从兄弟为宗;继曾祖者之子与再从兄弟为宗;继祖者之子与同堂兄弟为宗;继祢者与亲兄弟为宗。故有族则有宗,族其树也,宗其支也,祖其根也。族之有谱,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洽兄弟,序之以昭穆,由斩衰以至功缌、尊卑之等,亲亲之杀也。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服尽则情尽。故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绝矣。服虽尽,属虽竭,而祖宗之脉绵绵延延,子孙相继而不绝者,厥恃有谱。然则始作谱者,其知尊祖敬宗之道乎!谨按:畏友黄君仁卿世系,始于唐太宗讳迁,世居河南。五代末,厥祖讳膺,随王审知入闽,居邵武仁泽乡,生茂材,拜秘书郎。生子男四人:曰宾,曰推,曰惬,曰鸣凤。宾为古田令,兼知长乐事,侨居青山下,生昶。昶生仁,拜浙西提举;生达德,领荐,授洛安主簿;生扬,扬生克家,克家生诏,诏生徽,徽生时,时生南仲,卒以恩赠朝奉郎;生r,拜监察御使,为监察房。推之后讳潜善,官至仆射,为仆射房。迁嗣之后讳抡,官拜太常少卿,赠少师,为少师房。应求之后讳伯思,拜秘书臣,为秘书房。各尊祖祢,重世适也。按世系而观之,适嗣蝉联,宗支派别,益远益茂,虽百世继书而诏穆不紊,如示诸掌矣。凡尔子孙,其各厉乃志,懋乃德,粹乃学,益念尔祖,无忝于前闻,庶乎不坠厥绪,则斯谱有光,予文亦不朽矣。于戏!尚钦念哉。绍熙甲寅年(1194年)清明前一日。”(《建阳县志》,群众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925―926页)

☆蔡元定《答张大臣论历学书》云:“老先生一出异端,如此可付一笑。然亦系时之消息,未易以一言判也。修历之命,全荷知己。然以先生德名而颠跻如此,某人微望轻,必拓大悔。况某所作皆秦汉以下成法,巫史辈尤所忌惮耶?千万曲赐调护,早赐寝罢,乃生死骨肉也。秋序向冷,千万自重。又小贴云:此事本是大事,今人只作星官历,翁看无一人留意,惟契兄知之。然亦无一晓者,是非曲直复能辨,前史所载可以概见矣。自秦汉以来不分明,许多时亦过了,不必待大匠断也。”(《庐o蔡氏族谱》第二卷,第八页)

☆蔡元定《与朱熹辞荐书》云:“恭惟先生惠履吉庆,间世无双,正当谨候,以遂渴仰。脚气发作不全,只得渐归,再命渊沉申敝。履闻皇上龙飞,聪明英毅,勤政治民,真可以大有为也。矧恩光履及,固不敢偃蹇不至,以效严光之自重。但惧学浅才陈,触张楷之责,望盛卢声,少实效,而违物议,增愧多矣。想风云际会,上天将与斯文而大受先生以辅佐之命也。今者文旌归速,是必有相抵牾者,偶望自爱,以膺重任,使天下咸仰清光、被厚泽,定至原(愿)也。下示君子之道节,反覆详观,支分不得,乃浑论以结上交之意也。”(《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307页)

[宋]赵汝愚《荐蔡元定奏折》:“盖闻人君之总治,莫大于任贤才。人臣之辅治,莫先于扬侧陋。贤才乃国家利器,木遇利器,盘根错节迎刃而解。君遇贤才,万机繁剧随剖而理。故古之圣主,必待贤才而弘功业。俊杰亦俟明主以显其德。所谓上下交相与而德业以成者也。臣叨揆席,莫磬涓埃之报,顾兹重任,宜资经济之才。切见建阳布衣蔡元定,学问克足,承孔孟正脉,才堪经济,得朱熹之心传。今则隐居山林,不干利禄,是亦可谓高尚其志者矣。伏望圣明礼札下郡,迎至阙下,处以重任,必能倡率群士。俾至恩广,被于君生,感发士类,使至德悉泽于下土,以称陛下委任贤才之盛心。臣谨具奏闻,不胜战栗,俟命之至。右丞相赵汝愚”(《潭阳蔡氏九儒书》卷二,第65页)

☆[明]戴铣《朱子纪实年谱》卷三载:“赵彦逾按视,谓土肉浅薄,掘深五尺,下有水石。旋改新穴,视旧仅高尺余。孙逢吉复按,亦乞少宽日月,别求吉兆。有旨集议,台史惮之,议遂中寝。朱子竟上议状,言:‘寿皇圣德神功,宜得吉土以奉衣冠之藏。当广求术士,博访名山,不宜偏信台史妄上误国之言,因固执绍兴坐南向北之说,委之水泉沙砾之中,残破浮浅之地。’”(《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88页)

☆[明]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卷二载:“朱子既归,学者甚众。至是精舍成,率诸生行释菜礼于先贤。其文略曰:‘恭惟道统,远自羲轩。集厥大成,允属元圣。……俾我后人,如夜复旦。熹以凡陋,少蒙义方。中历常师,晚亲有道。载钻载仰,虽未有闻。赖天之灵,幸无失坠。逮兹退老,同好鼎来。落此一丘,群居伊始。探源推本,敢昧厥初。’精舍规约整肃,置堂长以司之,且书其门符云:‘道迷前胜统,朋误远方来’后精舍更名曰沧州”。(《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154页)

☆蔡元定《答江德功论地理书》云:所喻未可卒得,药坂一面,周完南峰,未可容易看,尽有好处,其余都不足道。特老先生今看三山稍得,亦恨只两山耳。某来岁欲一出,缘闽中气数已极,亦欲分一二子孙别居荆湖间,以为遗种之计。此邵氏先天之法,老先生亦有此意,未易他人言也。象数说示教,若累书所谓,则有所未晓。盖数即理,理即数。在天为五行,在地为五形,在人为五常。参五错综,即天地变化之数。若或混而无别,仍佛老异端之学。伏羲之画,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六,自六而八、而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而后能毕天下之能事。不然,则天生河图,特一技术之末耳。二哥(即蔡沉?)颖悟,识趣高远,殊不可得,千万保养,使与君子相处。今相观善祗,为人事因循,不得读书,然资禀亦好。今此相见,与去年不同。若得名师畏友磨砺,之为贤弟子。若不择师友,与小人处,则非所以爱之之道。老先生闲舍考亭,此二十六日已作书楼矣。大段工役当在来年夏间,正未得地为扰耳。此书未能尽意也,(秋序?)向冷,千万对时,生为朝廷尊重。(《庐o蔡氏族谱》第二卷,第八页)
 
宋宁宗庆元元年乙卯(1195),61岁

五月,劝阻朱熹上万言书。

是年,韩腚惺褂艺言李沭奏赵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罢赵汝愚右丞相,贬窜永州。韩腚谐狻暗姥А蔽“伪学”。

十二月二十六日,朝廷兴“伪学”之禁,御批“差遣将朱熹褫职罢祠,将蔡元定道州编管,即日差人押行。”

☆[明]戴铣《朱子纪实年谱》卷三载:“初,(韩)腚屑从并逐赵丞相,而难其辞。及是,诬以不轨,Z永州,中外震骇,大权一归腚幸印腚斜疚淙耍志在招权纳贿。士大夫嗜利无耻或素为清议所摈者,乃教以除去异己者,然后可以肆志而莫予违。阴疏姓名授之,俾以次逐之。或更‘道学’之名曰‘伪学’,盖谓贪黩放肆乃人真情,其廉洁好修者皆伪也。于是群小附和,以攻‘伪’干进者I起。……朱子自以蒙累朝知遇之恩,且尚带从臣职名,义不容嘿,乃草封事数万言,极呈奸邪蔽主之祸,因以明丞相之冤。子弟诸生更进迭谏,以为必且贾祸,朱子不听。蔡元定入谏,请以蓍决之,遇‘q’之‘同人’。朱子默然退,取奏稿焚之,更号q翁,遂以疾丐休致云。”(《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96页)

☆[宋]樵川樵叟《庆元党禁》云:“先是,熹乞追还职名及改正过待制之恩数,继又乞致仕,朝廷不许,台谏汹汹,争欲以朱熹为奇货。门人杨楫闻乡曲射利者多撰造事迹以投合言者,亟以书告熹。熹报曰,生死祸福久矣(已)置之度外,不烦远虑。然群相顾,久之不敢发。独监察御史胡草疏将上,会迁去,不果。沈继祖者为小官时尝采摭熹语孟之说以自售,至是以追论程颐得为监察御史。以稿授之,继祖锐于进取,谓可立致富贵,遂奏熹剽窃张载、程颐之余论,寓以吃菜事魔之妖术以簧鼓后进,张浮驾诞、私立品题、收召四方无行义之徒以益其党伍,相与餐粗食淡,衣褒带博,或会徒于广信鹅湖之寺,或呈身于长沙敬简之堂,潜行匿迹,如鬼如魅,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公不廉等十罪,乞褫职罢祠。其徒蔡元定佐熹为妖,送别州编管。二十六日旨依,蔡元定编管道州。”(《庆元党禁》,中华书局1985年版)

☆刘~《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云:“时伪党论兴,先生知不免,简学者刘砺云:‘化性起伪,恶得无罪’。”(《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53~54页)



庆元二年丙辰(1196),62岁

春正月,主动往建宁府就捕,朱熹率同游者百余人于净安寺饯行;临别,与朱熹商量《参同契考异》写作。

途中经邵武西北之杉岭、武阳,入江南西路(即今江西省),经丰城、宜春(袁州)、萍乡,进入荆湖南路(今湖南省),经醴陵、储洲市(今株洲市)南向经衡山、衡阳、耒阳、郴州,西向桂阳军之阳平(今郴州市之桂阳县)、嘉禾、宁远,到达道州(即舂陵,今湖南省零陵市道县)。并在丰城、宜春致书朱熹,报道途中情况。

是年,赵汝愚死于贬途衡州。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饶州余干(今江西)人。

☆《宋史・蔡元定传》载:“时韩腚猩谜,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鉴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联疏诋熹,并及元定。元定简学者刘砺曰:“化性起伪,乌得无罪!”未几,果谪道州。州县捕元定甚急,元定闻命,不辞家即就道。熹与从游者数百人饯别萧寺中,坐客兴叹,有泣下者。熹微视元定,不异平时,因谓然曰:“友朋相爱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谓两得矣。”元定赋诗曰:“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众谓宜缓行,元定曰:“获罪于天,天可逃乎?”杖履同其子沉行三千里,脚为流血,无几微见言面。”(《宋史》第三十七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12875―12877页)

☆[宋]樵川樵叟《庆元党禁》云:“庆元三年丁巳(年份有误)春正月,省始至。熹方与诸生讲论,有以小报来言者。熹略起视之,复坐讲如初,词色更为和平。翌旦,诸生乃知其有指挥,郡县捕蔡元定甚急,元定色不为变,毅然上道。熹与诸所从游百余人送别萧寺,坐客感叹有泣下者。熹微视元定,不异平时,因曰:‘友朋相爱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谓两得之矣。’又曰:‘季通之行,无几微不适意。丘子服独为之泣涕留连而不能已。处事变,恤穷交,亦两得其道也。’”(《庆元党禁》,中华书局1985年版)

☆束景南《朱子大传》云:“《参同契考异》实际由(蔡朱)两人共同草成,而最后成于朱熹之手,前后共有三稿二刻。朱熹最早动手写《参同契考异》在庆元二年,是出于蔡元定的建议,朱熹有信自谦地回答说,‘《参同》一册、钟乳一两纳上。考异熹安能决其是非,但恐文义音读间有可商量处耳。’他最初的打算仅是就文义音读作一些考异,所以他又写信邀请蔡元定共作说:‘《参同契》尚多误字,可早作考异。’此外,他们还多次讨论关于“罄式”与“作石罄之礼”。在这一年《参同契》初稿已经写成,他在给蔡元定的信中说:‘《参同》写得一本稍分明,俟皆了纳去,更烦一看,便可刊矣。’但这个初本庆元二年并没有印刻,这一方面是因为蔡元定雠正以后,朱熹仍不满意,他告诉蔡元定说:‘《丹经》(即《参同契》)甚烦雠正,然亦尚有一二处可疑,当俟面请。’另一方面,是因为“庆元党禁”发生,朱熹落职罢祠,蔡元定谪贬道州,朱熹不得不独立担负修订《参同契考异》的工作。他在净安寺与蔡元定饯别时,相与订正《参同契》,终夕不寐。蔡元定精于方术丹道,这最后一次相见面谈为朱熹以后一个人完成修订《参同契考异》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他对《参同契》的看法很多就是得自蔡元定,蔡元定曾经把纳甲说、火候说、卦气说写成专文提供给朱熹。”(《朱子大传》下册,第1063~1064页)

☆十一月四日朱熹致信蔡元定称:“熹顿首再拜。微恙喜已平安,是不合水宿也。改公疑《周礼》说,荷录示,荆公必常亲见其说,但今集中无所见。只有策问一二条,亦略见,不能无疑之意耳。新史是绍圣后所作,荆公既有此语,史官自是不敢不书也。华词固无益,然专贵吏(史)材而不及行义,乃当时之深蔽也。朝论又大变,旦夕必见,及其丑兆已见矣。星经参同,甚愿早见之,只恐Z谪不得共讲评耳。仲木(本)且在此,能下见之否耶?元善亦欲来访也,处处布此,余侯而究。(朱熹:因西山谪道州往复书贴,出处待查)



庆元三年丁巳(1197),63岁

正月,以处士身份被谪贬道州。元定遣发湖南道州舂陵编管处置,从建宁府城起离,经过建阳。朱熹率门生为他饯行于考亭靖安寺。第二天,朱熹继续送他到县西20华里的马伏,在寒泉精舍歇息,两人漏夜修订《参同契考异》。次日,元定第三子蔡沉,门生邱崇和刘砥陪侍前往舂陵。

途中经邵武西北之杉岭、武阳,入江南西路(即今江西省),经丰城、宜春(袁州)、萍乡,进入荆湖南路(今湖南省),经醴陵、储洲市(今株洲市)南向经衡山、衡阳、耒阳、郴州,西向桂阳军之阳平(今郴州市之桂阳县)、嘉禾、宁远,到达道州(即舂陵,今湖南省零陵市道县)。并在丰城、宜春致书朱熹,报道途中情况。朱熹复信,“足以为慰”,但“深以为悬念”。

到舂陵后,托押送兵士捎书于朱熹,言在彼居住尚宽、物价廉平,足以度日。此前,朱熹曾向道州守写信,以求有所照应。

当地士人慕名前来求教。有人劝元定“宜谢生徒”,但他不忍拒绝。他将此事函告朱熹,朱熹劝他招生授徒,听其自便。

其间,登九嶷山、拜谒豸山周敦颐濂溪故居。

谪居舂陵,能自适。有人建议他旬呈求免,从舂陵给朱熹写信,介绍林正卿,谓正卿甚进,并表示开罪于天,天命不可免。

与长宁县进士李长庚交往,结为儿女亲家。李公以女许配其子沉。

其间,因素疾多病,遂取《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及孙真人诸家脉书读之,撰成《脉经》一书。《脉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论十二经”、“尺关寸”、“论胃气”、“论三阴三阳”4章;下篇包括“论四时脉”、“论三部”、“论男女”、“论奇经八脉”4章。

☆蔡元定《临别赋诗》曰:“天道故冥漠,世路尤Md。吾生本自浮,与物多瑕疵。此去知何事,死生不可期。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所知。”(《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十一页)

☆[明]戴铣《朱子实纪年谱》载:“郡县捕元定甚急,元定色不为动。既行,朱子与尝所游百余人会别靖安寺。坐方丈,寒暄外,无嗟劳语。坐客感叹,有泣下者。朱子微视元定,不异平时,因曰:‘友朋相爱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谓两得之矣。’明日,独与元定会宿寒泉,相与订考参同契,终夕不寐。”(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99~100页)

☆束景南著《朱子大传》载:“送别蔡元定时,座中哭泣者为丘子服。叶贺孙描绘他所见到的情形说:‘先生(朱熹)往净安寺侯蔡,蔡自府乘舟就贬,过净安,先生出寺门接之。坐方丈,寒暄外,无嗟劳语。以连日所读《参同契》所疑叩蔡,蔡应答洒然。少迟,诸人醵酒至,饮皆醉。先生间行,列坐寺前桥上饮,回寺又饮,先生醉睡。方坐饮桥上,詹元善即返去。先生曰:‘此人富贵气。’(《语类》卷一百零七)朱熹高足曾极(景建)作诗一首《送蔡季通赴贬》,说出了朱熹的心里话:‘四海朱夫子,征君独典刑。青云伯夷传,白首太玄经。有客怜孤愤,无人问独醒。瑶琴空镇匣,独玄不堪听。’《诗人玉屑》卷十九《中兴诸贤》(《朱子大传》下册,第1024、1025页)

☆朱熹《赠西山赴舂陵书》云:“昨日之别,令人黯然。观贤者处之裕如,又足强人意也。不审晚间到得何处安歇?前途千万加意调节,言语诸事更宜谨密。夜间止宿,尤宜切戒。或船或路,忖度其可否。遇晴遇雨,斟酌其行止,度可朝夕之安也。暂处一二年,君相若能回天意,归辕又有可必之期耳。熹觉得,有窥伺之者,次第亦不免,久当见之。一书与置卿托周干附去,而失之。此事见昏罔也。今看《琴说》,三尺短者是周尺,长者是何尺?有便,皆批喻子陵、三哥。不别奉状,并此致意来人,各寄笔墨二事,轻纱一端,可为暑服。幸表意敬修数字,专人拜别季通老兄。”(《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十一页)

☆朱熹《答蔡季通》云:“别后得到丰城及宜春书,知途中诸况,足以为慰。但至今尚未闻到舂陵,复深以为悬念。每至读书讲学无可咨扣、无可告语,尤觉仰德之深也。比日恭惟尊候万福,三哥子陵一一安佳。此亦时得一哥书,八哥前日入城,亦过此。熹足病前日几作,今又小定,未知竟如何。但精神日耗,血气日衰,旧学荒芜,有退无进,恐遂没没无闻而死耳。乐书非敢忘之,但方此`舌,岂敢更妄作耶?此书决然泯灭不得,近看他人所说,更无堪入耳者。不知老兄平日与元善相处,曾说到子细处否?但恐子期不曾听得,便只似不曾说也。近因诸人论琴,就一哥借得所画图子,适合鄙意。乃知朝瑞只说得黄钟一均内最上一弦,而遽以论琴之全体,宜乎胶固偏执而无所合也。学不欲陋,岂不信然!偶有邵州便,托彦中附此,亦令过一哥处取安问矣。政远,千万为道自爱。”(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2006页)

☆朱熹《答蔡季通》云:“自奉别后,惘惘至今,不能忘于怀。计行已过杉岭、不审道间为况如何?武阳亦曾少留否?既不登车,只得缓行,无伤吾足乃佳耳。一路皆有知旧,必不落寞,但恐却有应接之烦耳。某幸无它,诸生既来,遣之不去,亦姑任之。若有祸害,亦非此可免也。……至舂陵,烦为问学中濂溪祠堂无恙否。”(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第4705页)

☆陈道南《朱熹主要活动年表》称:宜春至槠州(株洲)间要交通要道。“乾道三年十二月,(朱熹)自长沙东归,途中,自槠州、历宜春,泛清江,泊豫章,涉饶、信之境,首尾二十八日,于十二月二十日到崇安。”(《当代理学网》www.ino.org 2006.2.18.)

☆朱熹《答蔡季通》云:“昨州兵之归得书,知已到彼,足以为慰。僦居宽广,物价廉平,足以度日。此外想无他扰,高怀所处,亦无适而不安也。赵守得书甚留意,寺居所有约束,然远郡荒僻,舍此则无以待宾旅,往往不能一一遵守。倾在南康,此寺常为客馆。若自远嫌,不欲居之,则亦无害。更托人宛转白之,使知曲折可也。翁丞便是德功丈之孙否耶?渠向来坐事,乃尊来见属,力不能及之,想未必不见讶也。”(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第4706页)

☆朱熹《答蔡季通》云:“众至之患,贤者所未免,乃以散遣诸生见教,何耶?此亦任其来去,若有患难,虽杜门`舌,亦未必可免也。”(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二册,第2007页)

丘崇《叙西山先生言行录》云:“崇至道州居二年,欲辞归省视父母。先生说,少待,九疑可登以观,濂溪之遗风和帝舜之陵墓,非徒游观而已。先生缓步徐行,往还数日余。”(《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53~54页)

☆《湖南蔡氏家志・梃公传》云:“初,元定公之来道州也,有举进士第一李长庚者,当时侠义士也,闻其名,出境迓之。既至,主于其家,相待如故。时沉公年逾三旬,侍父偕行,及悉所学,深敬爱之。白于元定公,欲缔儿女好,公感其诚。故命子沉,成其馆甥之意。”(《湖南蔡氏家志》首卷,1989年印制,第162页)

☆《湖南蔡氏家志》云:“(蔡沉)初娶翁氏以子杭贵例赠夫人,公三十一岁从父至道州。宁远进士李公讳长庚,见而异之曰:‘吾历仕多年,惟蓄书数千卷,藏书之室号为冰壶,今见子诚冰壶中人也。’欲妻以女。辞曰:‘沈已娶而生一子矣,义不可再。’李公曰:‘女无二夫,男娶二女,亦古礼也。’遂娶之。庆元四(五)年戊午正月初二日生子梃,二月初二日(李氏)因难产疾作而殁,年二十四岁。”(《湖南蔡氏家志》首卷,第75页)

☆朱熹《答林正卿》信云:“季通来书,亦谓正卿甚进,不知乃有异论如此,此正是渠病处,盖不先其在己,而欲广求于外,所以向里不甚得力。吾人当识其好处,而略其所偏也。闻渠谪居却能自适,亦不甚易。归期正不须问,旬呈亦不必求免。如陈了翁曾作谏官,及被谪,犹著白布衫、系麻鞋赴旬呈。朝廷行遣罪人,正欲以此困辱之,若必求免,是不受君命也;不受君命,不受天命也,而可乎。”(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三册,第2806页)

☆蔡元定《脉经・跋》曰:“元定放逐舂陵,地近西广,倏寒忽热,日备四时。素疾多病,遂尔日增。因取《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及孙真人诸家脉书读之。苦其杂乱无伦,因为之部分次第,则为一书,以便观览。近世所传叔和《脉诀》,昔年见其乖谬鄙俗,疑非叔和所作。近见《三因方》,具言乃高阳生所作,颇自信以为知言。今之医者,自《脉诀》之外,无所闻见,欲以意见决生死,亦何怪其悖谬也。同书于此,使学者知《脉诀》之伪。”(郑金生主编:《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一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98页。)

☆据郑金生教授考证,明人刘浴德所撰《医林续传》中专设“蔡西山传”,其中补充了蔡元定《脉经》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三焦”篇。因此,他认为,现存《脉书须知》中的《脉经》只是蔡氏《脉经》中的一个节选本。(《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一册,第217页)

庆元三年,蔡元定曾经把纳甲说、火候说、卦气说写成专文提供给朱熹。朱熹据此推寻演绎,提出新说。蔡元定提供思想资料,朱熹加以论考辨正,这是他们两人合作写作《参同契》的基本方法。朱熹写信给蔡元定说,“《参同》之说,仔细推寻,见得一息之间,便有晦朔弦。上弦者,气之方息,自上而下也;下弦者,气之方消,自下而上也;望者,气之盈也,日沉于下,而月圆于上也;晦朔之间者,日月之平乎上,所谓举水以减火,金来归兴初之类是也。眼中见得了如此,但无下手处耳。”(《文集》卷四十四《答蔡季通》十三)



庆元四年戊午(1198),64岁

约在本年,因受政治压制,不能复谈义理之学,遂取国初张子微之《玉髓经》发挥之,著成《<玉髓真经>发挥》一书。

春间,朱熹大致修订成《参同契考异》,吩咐蔡元定长子蔡渊(伯静)在建阳刻板印刷。

八月,朱熹又考得策数之法,自以为是一重大发现,立即写成一篇《参同契说》准备寄蔡元定讨论,谁知蔡元定八月九日在道州病逝。十一月,朱熹在重新补订《考异》重读这篇《参同契说》旧稿时,写了一篇附跋:“此说欲与季通讲之,未及写寄,而季通死矣。偶阅旧稿,为之泫然。”(《文集》卷六十八)

八月九日,临终前给朱熹写信,表示对朱熹的深深敬意,和对师道不立的忧虑,及对真理必胜的坚定信念。

临终,嘱其子蔡沉(仲默),交待后事处理。又戒诸子曰:“独寝不愧衾,独行不愧影”。

庆元四年(1198)八月初九日,卒于贬所,终年64岁。

获旨归葬,经湖南、江西魂归故里,朱熹致书沿途旧知故友予以关照。朱熹致刘智夫(崇之)书云:“忽闻季通声问殊恶,令人伤怛,不能为怀。闻彦中、居晦、正之诸人已薄周之,恐不能给归途之费,不知能为作江西、湖南两赵漕书否?其他沿路有可嘱者,并丐垂念,乃幸之甚。”(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第4868页)

庆元四年(1198)十一月六日,葬于建阳崇安里翠岚之源。蔡元定归葬,朱熹哭祭,悲悼蔡元定“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穷之辩,不复可而见矣!天之生是人,果为何耶?”朱熹书写“呜呼有宋蔡季通父之墓”墓碑,并用编定两人往返讲论书札《翁季录》作纪念。西山公诸位门生三十四人参与主祭,他们是:朱子敬、刘子履、翁子粹翁、黄子直卿、祝子伯和、刘子用之、邱子子陵、翁子讳升、吴子讳楫、王子讳域、李子公晦、林子正卿、杨子志仁、李子敬子、李子守约、潘子谦之、沈子庄仲、林子祖武、戴子讳蒙、陈子才卿、邵子讳栩、包子显道、翁子西叔、刘子弥邵、朱子讳钧、刘子仲圭、刘子希泌、游子梦发、熊子刚大、刘子子特、吴子势卿、熊子足谷、翁子兴可。(《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丙辰民国五年刊,第十八~十九页)在当世众多哭悼西山的诗中,以朱熹弟子、名诗人章皋赵蕃作的一首最沉痛:“鹃叫春林辱赠诗,雁回湘浦忽转悲。兰枯蕙死迷三楚,雨暗烟昏碍九疑。早日力辞公府檄,暮年名入党人碑。呜呼季子延陵墓,不待K词行可知。”(《后村诗话》前集卷二)

在为蔡元定建立的报德祠长生禄位神牌列名的有时政名人二十三人,他们是:兵部尚书孙大人、福建布政使司李公、福建巡抚赵公国麟、福建学政李公讳明、福建学政沈公讳涵、巡按御史尹公讳仁、福建学政范公光宗、福建按察副使郑公、巡按御史林公讳培、巡按御史徐公彦常、福建学政姚公之位、巡按御史莫公之位、巡按御史翁公讳佩、巡按御史杨公四知、建宁府知府姜朝俊、建阳邑侯柳公正芳、建宁府通判李公位、建阳邑侯张公光华、建阳县令魏公时应、建阳邑侯左公讳宰、建阳县知县李公和。(《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十九~二十页)

季通云亡,凡在同志,无不痛伤。朱熹更是痛心疾首,三撰祭文以哭。其一曰:“维庆元四年岁次戊午十月二十有九日癸巳,新安朱熹窃闻亡友西山先生蔡君季通羁旅之拢远自舂陵,言归故里。谨以家馔只鸡斗酒,酹于柩前。呜乎哀哉!尚飨。”(载《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4093页)其二曰:“庆元四年十有二月六日,新安朱熹窃闻亡友西山先生蔡兄季通[车祖载,将就窀穸,已饬素车,往助执绋,而连日大病,遂不能前。谨遣男阜钕阒虿杈疲往祭柩前。于其行也,哭而送之曰:呜呼!季通而至此耶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穷之辩,不复可得而见之矣。天之生是人也,果何为耶!西山之颠,君择而居。西山之足,又卜而藏。而我于君之生,既未得造其庐,以遂半山之约;至于今日,又不能扶曳病躯,以视君之返此真宅,而永诀以终天也。并游之好,同志之乐,已矣已矣,哀哉哀哉!”(载《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第4093-4094页)其三曰:“窃闻亡友西山先生蔡君季通前日窀穸,病不能至。今丧事已毕,复备牲酒往奠坟前。呜呼!季通竟弃予而死耶,其心胸宏大如此而止藏此山中耶!思昔相从云谷西山间,身焉赖以修,过焉赖以补,相与切磋讨论,而又相属以遵守。不期君有舂陵之行,泪别两秋,忽承手书以寄予,时以师道未立而忧,是予耿耿其不寐,怅怅乎其何之?曾未几时,讣音果至,相向长号,若折左肱而失右臂,呜呼吾道其终穷矣乎!天何夺吾季通之速耶?惟君学通古今,道极渊微,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辩,有继往开来之功,今不可复得而见之矣。天生是人也,果何为耶,将以斯文之教传之也,抑或天未欲平治天下耶?”(《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50-51页)

☆蔡元定《玉髓真经发挥・序》曰:“地理之学其来尚矣,专门始数百家。以五星为主,盖已希见;以五行生克造化,尤所未闻。夫以谈命造化格例论地理闻者,疑见者笑,而实为两间之妙理,有不可逆焉者。国初,国师张子微以五星起龙法,以五行测造化,法天地自然之数,以准穴法,前乎此时地理之书,盖未之有也。余少蒙义方,长师紫阳朱先生,俾道先圣之言,习先王之法,非礼义不敢肆念。而趋庭之暇,先君子每谓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药地理。父母有疾,不知医药,以方脉付之庸医之手,误杀父母,如己弑逆,其罪莫大。父母既殁,以亲体付之庸师之手,使亲体魂魄不安,祸至绝祀,无异委而弃之于壑,其罪尤甚。至于关生人之受阴,冀富贵于将来,特其未耳。闻斯言也,惕然动心,恐坠不孝,于是益加研究。凡诸家葬书、古经,莫不备览。然多为后人依仿杂乱,罕有一书首尾纯全而无驳杂者。惟张子微《玉髓真经》以传未久,其门人弟子更相传授者。皆以予取友必端,多文人雅士不以秘书为奇,而以传正为务,故未有私相驳什之弊。偶得善本于子微七世孙驾部公,遂录而宝之,欲为注释而未暇也。继以罪谪离索荒君,平生所志既为伪学,不敢复谈义理以速大祸。乃复此经,朝夕玩阅,颇究其奥妙,而允中已释之矣。第不无微舛,余恐传之愈远而正义不明,故为之发挥其形象图录。间有分毫讹谬者,皆以驾部家藏善本正之于龙形穴体。或有默悟,亦以先人所藏先贤已验图本可以引订名义者,用附入经卷之末,庶学者有所稽考。若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从而规正其失,开广其不及,尤所愿望也。绍熙刍牧谪隶蔡季通序”(《续修四库全书・玉髓真经》,第3页)

☆朱熹《答蔡季通》云:“《参同契》一哥(蔡渊)已下手刻板矣。转看转晓不得。”(《续集》卷三《答蔡季通》书十四)又说:“魏书(即魏伯阳作《参同契》)一哥已刻就,前日寄来,此必寄去矣。校得颇精,字义音韵皆颇有据依,远胜世俗传本,只欠教外别传一句耳。”(《续集》卷三《答蔡季通》书十一)

☆蔡元定《临终答朱熹》云:“定辱先生不弃。四十余年随遇未尝不在左右,书穷命薄,听教不终。自到此地,生徒虽众,因循岁月而已,殊无日新之遗。所沾之疾,初其泄泻不止,继而热气上攻,微弱莫能远步。最后中虚暴下,百方治之无效,势必不久,唯以不见先生为恨!天下未必无人才,但师道不立为可忧!先生所以寿如乔松者,上天传斯文之大任也。楚辞略看得几处,即书候完奉寄。今将邵氏历法、诗、易等纂述未全者呈上,先生以成之也。邱(丘)子陵才学优长,相随至此,辛勤不懈其志,朋友十分难得,他时必有用于世。沉子归,可收而教之,幸甚!元定执笔不端。”(《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49~50页)。

☆蔡元定《嘱蔡沉书》云:“吾以士人招置告评,流放如此,所谓天下罪人。吾死之后,不得受此邦时官故旧矛慰。盖此邦地气殊异,汝不得地上睡,若更得疾,则父子二丧,永无归里。三日而敛,四敛之后,一日而三举哀,若哀毁过多,则生疾,非孝子。亿亲宾客至,却烦丘子陵(丘崇)三哥便书记姓名,临行皆其往谢之。汝是处丧礼之变,允百却,少宽心,庶几处事不乱,可以保全吾骸而归也。”(载《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p50)

☆刘~《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载:至营道,未几学者渐众,先生忧之曰:“神人恶,众至殆不免乎?”每与诸子书,戒以死生有命,训其自修,则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庶可传之子孙,勿以无无故得罪而遂懈焉。”明年八月,寝疾,医曰:“脉平,可治。”先生曰:“是谓脉病不相应,非药可为也。”先生虽病,接朋友不倦。一日,谓子沉曰:“合谢客,且安静,还造化旧物。”凡九日,命移寝正。室有二声若巨石坠间。倾之而逝,享年六十有四。庆元四年八月九日也。是年十月,所寓居之邻家何八公者梦先生云:汝可别赁屋,我居此间不便,将为居获所据矣。逾月,果有新任督监来僦居焉。又一日,有欧阳春者梦先生曰:汝为我雇六七仆能轿者,我得旨许归葬。春异之,往郡中闻,则许归之命已下矣。蔡沉《朱文公梦奠记》云:中记述父亲蔡元定病情说:“先生顾沉曰:‘某与先丈病势一般,决不能起。’沉答曰:‘先人病两月余。先生方苦脏腑,然老人体气易虚,不可不急治之。’盖先生之病实与先人相似,上极热,挥扇不辍;下极冷,泄泻不止。先人初亦固痞结服神功丸,致动脏腑,舂陵病革时常作先生书,及此故也。……先君殁舂陵时,谓沉曰:‘先生老矣,汝归终事之。’未逾年而先生亦殁。数奇命薄,学未有闻而父师俱往,抱无涯之悲,饮终天之恨,几何不窘苦而遂死也。”(《潭阳蔡氏九儒书》,第231~232页)

☆朱熹《答林正卿》信云:“季通云亡,凡在同志,无不痛伤。然人生要必有死,迟速远近,亦何足较?闻其临行,却甚了了,区处付属,皆有条理,亦足强人意也。”(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三册,第2810页)稍后,在《答李季章》信中指出:“熹今岁益衰,足弱不能自随,两胁气痛,攻注下体,结聚成块,皆前所未有,精神筋力大非前日之比。加以亲旧凋零,如蔡季通、吕子约皆死贬所,令人痛心。”(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第1708页)

☆刘~《跋蔡季通与其子手帖》云:“~得而读之,作而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自欺也。吾党之士,不自欺者谁欤?平居讲学,其于是非厉害之间、天理人欲之际,非不别白夷者其私而不掩然者多矣。今其父子之间,造次委曲,一以忠信教悌为先,其叮咛切至者,真个要独寝不愧衾,独行不愧影。苟非中心好仁,克勤其独者,孰能与于此哉?公之诸子,奉公之训,卓然自立,吾邦之士,莫与为比。而人亦莫知其所蕴也,独某哀晚迟钝,尝于师友凋零之后,得与之游处,以求寡过。异日不愧师友于地下,则吾伯静、复之、仲默三君之责焉耳。感慨之余,辄识于后。”(《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52页)

☆[明]戴铣《朱子实纪年谱》载:“次年,元定卒于舂陵,朱子为之哀恸。元定从游最久,精诚博闻,同辈皆不能及。义理大原,固已心通意解。尤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律数、兵阵之说。凡古书盘错肯綮,学者读之不能以句,元定爬梳剖析,细入秋毫,莫不通达。朱子论易,推本河图、洛书、邵氏皇极经世书、先天图,往往多因与元定往复而有发焉。故其贬也,恨无与晤语者;其没也,祭之以为‘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穷之辩,不复可见’;‘并游之好,同志之乐,已矣,已矣!’盖深致其哀焉。”(载《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100页)



庆元五年己未(1199),卒后1年

正月二日,其孙、蔡沉之五子梃在道州出生。蔡挺(1199~1259),字思闽,号素轩,得家学之传,设堂讲学,咸以为舂陵笃生,有濂溪风月之趣。是为湖南巴(陵)华(容)蔡氏始祖。

宋宁宗加韩腚猩偈Γ封平原郡王。京镗、何澹知韩腚醒嵫Ы,使言官上疏,给“伪学之徒”能悔改者以祠录,党禁稍驰。

☆《湖南蔡氏家志・梃公传》云:“庆元戊午秋,元定公卒,沉公扶柩归闽。李夫人有孕,未能随行。己未正月二日,梃公生,弥月失恃,育于外祖家,故子之曰思闽。”(《湖南蔡氏家志》首卷,第162页)

☆《蔡氏源流总记》云:“蔡梃,字思闽,号素轩,宋庆元四年戊午(应为五年己未)正月初二生于道州,弥月母亡。(前)三月,祖西山先生殁。父九o先生扶榇归闽,欲携以从,因襁褓难移,遂托外祖李公鞠养。自幼颖异,李公称为冰壶嗣秀。比长,省于闽。宝v四年,丁大全、贾似道当权,公弟杭参知政事,每论事不合。丁贾谋倾杭,杭上疏乞骸骨归。公不自安,复还道州。时道州山寇倡乱,遂徙鄂州。时荆湖宣抚使赵公讳葵、制置使马公讳光祖,相继判知江陵,闻公高洁不仕,得心学之传,于黄鹄山中辟东山书院以师礼之。一时从游济济,咸以公为舂陵笃生,有濂溪风月之趣。殁于开庆元年已未十月十三,年六十二。妻孟氏,岳州总制孟之绍女,生于宋绍熙四年癸丑二月初四日,开庆已未十月二十殁,年六十七岁。夫妇俱葬武昌黄鹄山,元泰定元年,迁葬于烂泥垅月形山中乳,墓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许市镇玉峰村。”(《湖南蔡氏家志》首卷,第77页)



庆元五年庚申六年(1200),卒后2年

八月,太上皇光宗赵(1147~1200)死。

十一月,韩皇后死。

是年,理学家朱熹死。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紫阳,祖籍徽州婺源,建州建阳人。发展二程理气之说,在经、史、文学方面卓有成就,成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和中国思想文化的高峰。



宋宁宗嘉泰二年壬戌(1202),卒后4年

驰“伪学”党禁。加韩腚刑师,多用主张恢复之士。立贵妃杨氏为皇后。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卒后7年

以韩腚衅秸戮国事,立班丞相之上,自置机速房。



开禧二年(1206),卒后8年

五月,宋宁宗下诏伐金,在韩腚兄鞒窒旅叭环⒍北伐,参知政事钱象祖以反对用兵而夺官。年底,宋军全线崩溃



开禧三年丁卯(1207),卒后9年

吏部侍郎史弥远与皇后杨氏谋,诛权臣韩腚校韩首级送金,金谥忠谬侯。韩腚校1151~1207),字节夫,相州安阳人,以韩皇后之叔专断朝廷,滥兴党禁,迫害无辜,卖官纳贿,金柱其屋,娶妻十房,纳妾无算,贸开兵端,动摇国本。



宋宁宗嘉定元年戊辰(1208),卒后10年

宋金“嘉定和议”成立,改称伯侄之国,岁币增为三十万,另给“犒军费”银三百万两。

“庆元党禁”解除,“伪学冤案”获平反昭雪,枉者悉伸。追复赵汝愚官,谥忠定。



嘉定三年庚午(1210),卒后12年

五月,诏赠元定迪功郎。

是年,金蒙边境发生冲突,金中都戒严。次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大举攻金。

刘~《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云:“葬后九年,主上奋发英断,诛腚校治乱政,天德清明,枉者悉申。又三年,始赠先生迪功郎,制曰:‘士之遇与不遇,天也,其或摈斥于生前,而获伸于死后,天理昭昭,未有久而不定者。尔学问有源,操履无玷,杜门著书,初无预于世者,不幸见诬,亦遭远谪。今是非已定,汝已殂矣,守臣以状来上,朕甚悯之,其赠尔官,慰尔泉下,死虽莫赎,尚知享哉!’”(《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55~56页)

☆《庆元党禁》载:“今上皇帝宝庆三年(1227)丁亥春正月,御笔:“朕每观朱熹所著论语、中庸、大学、孟子注释,发挥圣贤之蕴,羽翼斯文,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庆元党禁》,中华书局1958年版)

☆宋宁宗诏书:“士之遇与不遇天也,其或摈斥于生前,而获伸于死后。天理昭昭,未有久而不定者。尔学问有源,操履无玷,杜门著书,初无与于世者。不幸见污,亦遭远谪。今是非已定,汝则俎矣。守臣以状来上,朕甚悯之。其赠尔官,慰尔泉下,死虽莫赎,尚知享哉。嘉定三年庚午五月”(载《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十八页)



嘉定五年辛未(1212),卒后14年

国子司业刘~请以朱熹《论语孟子集注》立学,从之。~又请经营淮东,召集散亡,授以田地,使平居则耕,有警则守,有力则战。~,建宁府建阳县人,少从元定学。



嘉定十年丁丑(1217),卒后19年

二月十四日,夫人江氏寝疾卒,终年七十八岁。



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卒后26年

八月,宋宁宗赵扩死。史弥远征得杨皇后同意,拥立沂王赵昀为皇帝,是为宋理宗。



宋理宗绍定二年己丑(1229),卒后31年

蔡杭(后因迁都杭州避杭,改抗)赴殿试,登进士第,授迪功郎;后官至参知政事。杭元定孙、沉次子。



宋理宗淳v九年己酉(1249),卒后51年

知道州军州事高不俦在道州城十字街(即今湖南省道县一中附近)建“蔡西山祠”,并撰记文,以资纪念。元、明、清历朝均有专人维护,春秋两祭。

☆[宋]高不俦《蔡西山祠记》:“日月久晦,忽开而明;雷霆久蛰,忽震而惊;吾道久否,忽泰而亨。是理在天地间,未尝终泯灭也。庆元党禁,善类吞声,朝柄下移,奸臣乱政。朱文公以一代名儒召至长沙,目击时事,如有隐忧。一疏则曰惜名器,再疏则曰正纲纪。未几道憎主人,群侧目。名道学为伪学,指正人为邪人。发言盈廷,翕翕呲呲。于是,文公辞归,而西山蔡元定先生谪居潇水之上矣。先生幼而颖悟,长而博洽,从文公游,升堂而入室,由是言者先及至。然先生自任以道,自信以天。未尝以生死祸福介于怀。至舂陵,闭户读书,罕与时贵接。士友就有道者,户履几满。后三年,以疾卒,邦人思而祠之。开禧三年,圣天子奋发乾纲,斥逐蒙蔽,乃诏赠九品官。公论至是而大明,前枉至是而顿雪。岂非晦而明之日月,震而惊之雷霆,否而泰之吾道欤?不俦以戊申冬镇道郡事,衡阳使宋先生出示一帖,曰:此西山文集,及紫阳夫子往复帙也。既使蒙谒祠下,数椽中,落风振雨,顾瞻徘徊,感慨罔极。鸠工聚材,增而新之。命理丰、林契程督工役,不数月而竣事。置官田以奉祭祀之礼,立掌祠以专洒扫之劳。重镌文公往来复帖嵌于环堵之室,非直为观美,其有系于风教大矣。先生之孙沅(抗)持江东宪节,一日以书抵不俦曰:记文不可缓,却非私家子孙所当秉笔,再三以嘱。不俦辞不获,缅惟先生姓氏谱系,与夫平日著书立言,则有遗稿可考,姑述其概,而为之词曰:先生之风高兮,疑山苍苍;先生之馀波兮,潇水茫茫;瞻先生之遗像兮,一瓣心香。淳v九年(1249)十一月吉,朝讲大夫差权知道郡兼管内劝农营田事高不俦撰。”清光绪《道州志》卷之二――蔡西山祠)



宋理宗宝v三年乙卯(1255),卒后57年

五月六日,参知政事蔡杭(抗)进其祖《律吕新书表》。

五月七日,宋理宗御书敕赐“庐o书院西山精舍塑绘文公西山二贤对榻讲道像”。又,宋理宗御笔亲书“西山”二大字并“庐o”二大字,刻石于建阳县云谷山岩上。

八月二日,诏赠太子少傅,赠夫人江氏新安郡夫人。

☆蔡杭《进律吕新书表》:“中奉大夫工部侍郎兼同修国史院修撰建阳县开国郎蔡杭谨以祖元定著律吕新书进上,历览者,伏惟以先王作乐垂律吕以和声,后贤修经用黄钟而演数。经天纬地,裁自圣心;推古验今,道由王制。本中和而立教,协上下以承休。偕神人而胥庆模,造化以成文粤。稽黄钟洞鸣声气之元爰,命伶伦制成律吕之法。吹律管以听凤凰之鸣,本宫声而定损益之数。雄鸣六,雌鸣六,五色成文而不乱。益者三,损者三,八音协律而纯如。度量权衡胥由此出,商角征羽悉从斯裁。准三分而损益,肇开诸律之端;隔八位以相生。爰起众音之本。宫为君,商为臣,而君臣之分定。征为事,羽为物,而事物之形彰。仰观天文,可以宣八风之气。俯察地理,可以类万物之情。降及尧舜禹汤文武之间,则有咸英C勺之乐。殆非徒为观听之虚文,抑且有经纶之实用。逮晋汉而迄隋唐,代有作而世乏人。况乎崇宣奸谀之会,值以胡和阮李之徒,虽粗知乎器数之末,殊非得乎元会之精。未摅神人之愤,曷鸣天地之和洪。惟圣朝,国家隆盛,屹生臣祖。奇异宏深,钟扶舆之清气;对榻讲论,得朱熹之正传。由通律吕之精微,用补乐经之残缺。编辑释义,著述新书。折中众论之说,遂成一家之言。以黄钟为律,本先究元声;玄枵为度,初探始气。积黄钟八十一分,上下其律,生以变宫七十二调,低昂其音,黎实中则量,因之而可考。系毫积内,则衡以之,而可推。谨权审量,考覆分明。正度均衡,齐平挈矩。大而元会,运世之祥;小而寸分,毫厘之法,纤息具备,辎铢不遗。纲则井井有条,合之有以尽其大;目则森森毕举,折之以极其精。上续前圣千载不传之绪,下启后王百代不惑之休。道不虚行,人将有待。欲行乎,非当见之盛典,必将遇大有为之圣君。兹盖恭遇圣帝陛下,神由天授,适当兴礼乐之期,学就日新,有以建中和之极。重熙累洽而积德百年,长治久安而匹休三代。若不审音造律,胡以鸣盛宣和。伏念臣祖平生精力,尽在于此。冒进宸聪少尘睿览,尚蒙采录于皇w,俯赐刊行于翰苑,或经筵之讲说,或颁乐府以谐。奏之郊庙,则神人格;披之韶箫,则凤凰来仪;用之闺门,则夫妇和;用之邦国,而长幼序。宣畅平心,丕臻至理,则臣祖受赐于幽冥而天和,感召于征应福物致祥天休兹至。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谨用黄罗装成律吕新书两卷、师友问答一卷,随表上进睿览者。宝v三年乙卯(1255)五月六日”(载《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十页)

☆《久轩蔡先生墓表》载:“(蔡抗)笃意祖父遗迹,经理区划,迥出人意。理宗宝v乙卯,敕建西山书院。绘塑文公、西山二贤对榻讲道像,修饰两灯相望台基。”(《嘉靖建阳县志》六卷上,第一百三页)

☆宋理宗诏书云:“有拜司马光之祖墓而歆,宠命之荣有过韩愈之家庙。而慕人爵之贵,今硕辅P登于枢管,而愍章可后于祖筵。端明殿学士太中大夫同签书枢密院兼同提举编修敕令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建阳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实封一百户蔡杭,故祖赠迪功郎,谥文节公蔡元定,卓绝之才,精诣之识,贯天地人物之理,博学而无所成名,纳罟获陷阱之中,无入而不自得。尝褒赠于嘉定更化之始,复易名于淳v录贤之时。伟西山之有孙立于左辅而弼我乃嘉,蔡仲克谨厥献之美,俾践疏广归老于乡之官,魂其有知,永康怡怿,可特赠太子少傅。宝v三年乙卯八月二日”(载《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十八页)



宝v四年丙辰(1256),卒后58年

四月二十二日,诏赠太子太傅。

☆宋理宗诏书云:“佑善自天,式重斯文之报。推原有地实维乃祖之功,刻密而封陋泉其泽,端明殿学士太中大夫参知政事兼同提举编修敕令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东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实封三百户蔡杭,故祖赠迪功郎太子少傅谥文节公蔡元定,志气豪迈、性禀高明、赋才卓绝,道德取法于当时,造诣精纯、模范仪型于后天。深究河洛图书之奥、无极而太极,畅达阴阳造化之机,荷诸臣荐进之难,惟师是似,致群诬陷之易,受谪辛勤,功开厥后,庆贻其孙,一日万几,方籍政谋之赞三公弘化,盖升储傅之荣,吾道增辉,幽局昭格,可特赠太子少傅,余如故。宝v四年丙辰四月二十二日”(载《庐o蔡氏族谱》第三卷,第十八页)



宋帝显德v二年(1276),卒后78年

七月,宋丞相文天祥带兵勤王,屯兵建阳,亲临后山谒祭蔡元定祠。

☆文天祥《谒祭元定祠》云:“周衰道丧,千有余年。周程崛起,道统勃兴。天生朱子,正学大明。天生先生,羽翼厥成。绍程继朱,集注诸书。六经垂训,万世作程。揭示迷途,启迪后人。西山隐贲,潜德弗形。拟诸伊洛,为世仪型。祥早师训,勤读宦成。修身系矩,未之能信。躬赴国难,备香伸敬。先生如存,俨然居歆。呜呼尚飨!”(《潭阳蔡氏九儒书》卷二,第68页)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卒后161年

诏追封其子蔡沉崇安伯。



明宪宗成化三年丁亥(1467),卒后269年

诏追封其子蔡沉建国公。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卒后332年

受诏从祀启圣王庙;诏其子蔡沉从祀至圣庙。

☆《皇明肃皇外史》载:“举人桂萼亦请祀蔡元定,以为《律吕》、《大衍》诸书,俱有功于性理。又……以颜无由、曾点、孔鲤、孟孙氏、程v、朱松、蔡元定从祀焉。改称大成殿为先师庙。”(出处待查)



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卒后508年

清圣祖仁皇帝玄烨御书七道,颁赐宋儒闽中七贤,其中对蔡元定的颁赐为“紫阳羽翼”。

☆清圣祖仁皇帝玄烨御书七道,颁赐宋儒闽中七贤:杨时“程学正宗”,罗从彦“奥学清节”,李侗“静中气象”,蔡元定“紫阳羽翼”,蔡沉“学阐图畴”,胡安国“霜松雪柏”,真德秀“力明正学”。(《潭阳蔡氏九儒书》卷二,第14页)
 
潭阳蔡氏通讯

(第二十二期)

联系人:蔡建海联系电话:0599-5613650地址:建阳市童游嘉禾大道安居3号楼7502户
联系人:蔡光明联系电话:0599-5835497地址:建阳市民主南路(景河花园1-2号)
网址:http://www.cai-clanassociation.com



目录

《建阳蔡氏》发刊辞蔡春寿(1)
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宗亲联谊会共同研究两会合并的会议纪要(1)
脉经蔡元定(4)
蔡元定及其《脉经》刘通(8)
建阳蔡氏祖先在武夷山蔡建海(10)
建阳蔡氏源流世系简图蔡建海(17)


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宗亲联谊会合编
二○○六年十月十日 《建阳蔡氏》发刊辞
“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这是建阳蔡氏有过的荣耀,蔡氏九儒的荣耀给蔡氏后裔们带来了骄傲,作为建阳蔡氏族人更是深感自豪。为了弘扬蔡氏文化,打造蔡氏品牌,扩大建阳的知名度,在建阳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热心于研究蔡氏九儒著述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参加蔡氏宗亲联谊的蔡氏族人,先后于1991和1999年成立了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和建阳市蔡氏宗亲联谊会,两会本着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正人心,立新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寻根问祖,广结宗谊,弘扬祖德,光大蔡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宗旨,两会分别通过会刊《蔡氏九儒学术研究》和《潭阳蔡氏通讯》。大力宣传建阳蔡氏九儒和建阳蔡氏的光辉业绩,进一步提高了建阳蔡氏的知名度,清正建阳蔡氏源流,为各地蔡氏裔孙寻根问祖提供依据。到2006年7月,《蔡氏九儒研究通讯》已出刊47期,《潭阳蔡氏通讯》已出刊21期。
2006年8月11日,建阳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和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共同召开会议,两会形成共识:加强合作,凝聚两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建阳蔡氏的进一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合并两会各自的刊物,共同出版一个刊物《建阳蔡氏》,全新的《建阳蔡氏》将继续本着两会的宗旨,在相关学术研究组织、宗亲组织和海内外蔡氏族裔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
《建阳蔡氏》希望继续得到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蔡氏族裔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有了大家的厚爱,我们会做得更好!
蔡春寿执笔




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宗亲联谊会共同研究两会合并的会议纪要

公元2006年8月11日上午,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简称两会)的主要负责人,在建阳市童游蔡氏宗亲联谊会办公室集中,对“两会”合并,成立一套班子,挂两个牌子的统一机构进行了讨论。
参加会议的有:宗亲联谊会的蔡建海、蔡树春、蔡光明、蔡利汉、蔡涵钦;九儒学术研究会的蔡春寿、蔡安定、蔡涛生。与会人员首先回顾了十六年来,“两会”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古初宗长与建海二人首先发起并得到建阳市有关领导和学者的关心和支持,经市民政局的批准成立了“建阳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挂靠建阳县方志委。白手起家、自筹资金、刻苦工作,创会刊《蔡氏九儒研究》已出刊47期,进行第十次重修《建阳蔡氏族谱》、修复西山公墓,召开了两次恳亲会和学术研讨会,再版《潭阳蔡氏九儒书》,出版《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建立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网站,广泛宣传了建阳蔡氏九儒的学术思想,提高了建阳蔡氏九儒的知名度。
一九九九年秋,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与海内外蔡氏宗亲进行文化交流、沟通感情、建立宗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蔡建海、蔡树春、蔡有旺、蔡明、蔡林顺、蔡光明等自发要求成立“福建省建阳市蔡氏宗亲联谊会”,在建阳市委台办大力支持下,经中共建阳市委同意,建阳市政府民政局批准,于1999年10月13日正式成立了“福建省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挂靠市委台办。创会刊《潭阳蔡氏通讯》,已出刊21期,特刊3期,编写《建阳蔡氏精英荟萃》一、二、三辑,进一步宣传了建阳蔡氏文化,为各地蔡氏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依据。先后与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等省的蔡氏宗亲组织;港、澳、台地区、新、马、泰等国的部分蔡氏宗亲组织,沟通联络,互访恳亲、交换会刊,建立宗谊,并得到他们的大力资助,修复了部分建阳蔡氏古文化遗址:理学家、乐律学家、少傅蔡元定墓――西山陵园,入闽始祖炉公墓、五世通议大夫、克顺公墓;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少保蔡发牧堂公墓。此外,还新建了建阳蔡氏大宗祠,召开了两次规模较大的祭祖大会。每年所做的工作经主管单位和民政局社团办审查,年检合格,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当前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第十一次重修建阳蔡氏大宗谱,考证并接受从建阳分离出去数百年,没有取得联系的血缘宗支,认祖归宗。有26个宗支祖先灵牌进入建阳蔡氏大宗祠,有15个宗支世传与建阳蔡氏大宗谱归宗联谊。
近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班子一强一弱(宗亲会较强、九儒会较弱),工作任务一重一轻(宗亲会重,九儒会轻),宣传工作往往重复,增加了费用。
为及时纠正以上存在问题,凝聚“两会”力量、节约开支、有序地开展学术研究和宗亲联谊工作,一致认为必须合并,建立一套领导班子,悬挂两个组织牌子,挂靠两个领导单位,统一出一个内部会刊(名曰:《建阳蔡氏》)。工作统一研究,财务统一管理。具体地说:
一、原来经过建阳市民政局批准的“两会”全称、法人、公章、代码、银行帐号、挂靠单位等保持原有不变。
二、“两会”的宗旨是:慎终追远、敦亲睦邻、寻根问祖、广结宗谊、学习、继承、发扬蔡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兴办公益事业,挖掘蔡氏文化遗产,为构建和谐社会,为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
三、成立一套领导班子,设立会长、副会长、顾问;常设理事会、监事会、大宗祠管委会。
1、理事会:下设宣传组、联络组、财务组、秘书处。
每月六日定为集体研究工作日,大事集体研究,会后分头去办。日常工作由理事长主持。
2、监事会:设工作检查监督组、财务审核组。
负责本会各项工作的实施,质量验收、财务收支的审核。
3、大宗祠管委会:
负责祭祖活动和接待外来宗亲恳亲祭祖活动。
四、坚持每季度出内部会刊《建阳蔡氏》,由理事会宣传组负责,署名为“两会”全称。从二○○六年第四季度开始出刊,原来《蔡氏九儒研究》、《潭阳蔡氏通讯》同时停刊。“两会”网址暂时维持原来不变。
五、财务统一管理。设一个会计、一个出纳。
“两会”收支由会计统一作帐,定期公布。每月财务都由监事长审核后交理事长批准报销。工程结束应由监事会实地验收后再付款。
六、今后要做的几项重要工作:
(一)集中力量修好蔡氏大宗谱。
(二)维修大宗祠和祖墓。
(三)办好会刊《建阳蔡氏》。
(四)做好明年召开发谱祭祖大会的筹备工作。
(五)筹集资金在祠内办好蔡氏文化展馆。适时召开蔡氏文化学术研讨会。

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宗亲联谊会
二○○六年九月二十四日




福建省建阳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宗亲联谊会主要负责人名单

会长:蔡建海蔡春寿
副会长:蔡树春、蔡有旺、蔡明、蔡利汉、蔡林顺
蔡坤旺、蔡振福、蔡涛生、徐学仁、蔡安定
蔡培兴、蔡培渊、蔡必荣、蔡文标
秘书长:蔡明(兼)
副秘书长:蔡夏泉、蔡齐炜、张永兴、蔡源学
理事长:蔡树春(代理)
常务理事:蔡德明、蔡永前、吴建林、吴悌峰、蔡涵钦(女)、蔡焕娟(女)、蔡金华、蔡建瓯、蔡廷彭、蔡永辉、蔡学旺、蔡建清、蔡国亮、蔡伶莉(女)、蔡赛标、蔡顺元、蔡柏林、蔡理明、蔡水成
监事长:蔡光明
副监事长:蔡有兴、蔡大明、蔡成辉
监事:蔡水流、蔡永华、蔡忠勇、蔡金魁、蔡品卿
会议增补:蔡古初、蔡国盼名誉会长。
原来“两会”顾问和名誉会长、永远名誉会长、荣誉会长另列名单。
大宗祠管委会:
主任:蔡建海、蔡树春
副主任:蔡光明、蔡林顺、蔡明、蔡大明
委员:蔡利汉、蔡水流、蔡建清、蔡忠勇、蔡夏泉脉经
蔡元定撰

《脉经》上
论论:原无,据目录补。十二经

古人以气口决死生者,盖以十二经脉,平旦始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少阴、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转相灌溉,如环无端。故古人以气口决死生也。
凡十二经脉,长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千六百二十寸。一呼两至,脉行三寸。一吸两至,脉行三寸。呼吸定息,凡五至,脉行六寸。二二:原误“一”。《灵柩经》作“二”。按十二经脉长1620寸,每息行6寸,当得270息,故改。百七十息,脉行一周,漏下百刻,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周。自子至已,为阳脉,行二十五周。自午至亥,为阴脉,行二十五周。率十二刻行一周,应天之常度。无太过、不及者,平人脉也。太过则为数,不及则为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数则为阳,迟则为阴。数则在腑,迟则在脏。此病之所由生也。数甚则为急,急为气急;迟甚则为缓,缓为风缓。阳太过则来数,时一止,为促。促则主积气痞。阴不及则来缓,时一止,为结。结则主胸满烦躁。脉来而止,中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则为代。代者胃气绝也,死不治。凡脉绝不至者死。乍疏乍数者死。
脉五十至不止者,五脏皆有气。四十至一止者,一脏元气,扁鹊云:肾脏也。四岁死。三十至一止者,二脏无气,三岁死。二十至一止者,三脏无气,二岁死。十至一止者,四脏无气,岁中死。
因呼吸定五脏浮沉: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脾脉在中。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为心;浮而短涩者,为肺。肝、肾俱沉,牢而长者为肝,濡濡:原抄本注:“一本肝濡之濡作涩。”而来实者为肾者。
因浮沉定下指轻重:肺与皮毛相得,下指如三菽之重;心与血脉相得,下指如六菽之重;脾与肌肉相得,下指如九菽之重;肝与筋平,下指如十二菽之重。肾则按之至骨。
寸关尺
手太阴之脉,自腕中横文,至鱼际横文,得同身之一尺一寸。自腕中横文,前尽一尺,为阴之 位;自鱼际横文后一寸,为阳之位。太阴动脉,前不及鱼际横文一分,后不及腕中横文九寸。故古人于寸内取九分,尺内取一寸。又阳九、阴十,冥契自然之数。尺寸之间谓之关。关者,阴阳之限。古人于阴取三分,阳取三分,以为关部。前六分以为寸部,后七分以为尺部。三部既定,尺部所以多一分者,脉比寸、关长一分也。
以左右别之者,左手三部主左体,右手三部主右体。以寸关尺别之者,寸口二部主胸以上,至头目;关上二部主膈下至脐;尺中二部,自脐以下至足。以六部别之者,则右手寸口主肺与大肠,左手寸口主心与小肠;左手关上主肝与胆,右手关上主脾与胃;左手尺中主肾与膀胱,右手尺中主命门与三焦。
以浮为腑,沉为脏,中为胃气。左寸口心脉,与心经手少阴相应;小肠脉与小肠经手太阳相应。右寸口肺脉与肺经手太阴相应,大肠脉与大肠经手阳明相应。左关上脾脉与肝经足厥阴相应,胆脉与胆经足少阳相应。右关上脾脉与脾经足太阴相应,胃脉与胃经足阳明相应。左尺中肾脉与肾经足少阴相应,膀胱与膀胱足太阳经相应。右尺中命门脉与左尺中同。三焦与足阳明相应。
脉居阴部,阳脉见者,为阳乘阴。脉虽时沉涩而短,为阳中伏阴。脉居阳部,阴脉见者,为阴乘阳。脉虽时浮滑而长,为阴中伏阳。阴阳相乘、相伏,谓之伏匿。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见鬼,脱阴目盲。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血。阳强则头痛,阴强则腹痛。阳芤则吐血,阴芤则下血。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关者,阴阳之会也。尺寸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有表无里,邪之所止。为鬼病。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阳微,死不治。
论论:原无,据目录补。胃气
凡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为胃气。
其太过为大、为长、为实、为坚、为弘、为浮、为芤、为滑。大者满指。长者出位。实者滔滔然。坚者有骨。弦者有力。浮者按无、举有。芤乘中虚。滑者往来流利。大则为热、为血气俱多。多云:大而坚,为血气俱实。长则气盛。实则水谷为病,在内。坚则为积。弦则为热。浮则为表、为风、为实满、为吐。芤则为失血。滑则为多血少气、为宿食、为热、为吐逆、为寸白、为下利、为风。
其不及为细、为短、为虚、为软、为弱、为沉、为伏、为涩。细者如丝发。短者不及位。虚者豁害然。软者无骨。弱者无力。沉者举无、按有。伏者中实。涩者往来艰难。细则为寒、为血气俱少。又云:细而微,为血气俱虚短,则气乏。虚则为惊悸,为病为外。软则为虚。弱则为萎。沉则为里、为水、为气胀、为下。伏则为积聚。涩则为多气少血、为虚、为Y结、宿食、为寒、为痹、为鬼疰。阳搏阴为弦,弦如弓弦。阴搏阳为紧,紧如转索。弦则为痹、为痛、为拘急、为积。紧则为胀、为痛、为击刺、为实。弦迟室温,紧数宜汗。
其阴阳相搏为动。动者,厥厥动摇,阳为汗,阴为热阳为汗,阴为热:此文乃化裁引仲景之文。《伤寒论》原文作:“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寒热相搏为革寒热相搏为革;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寒虚相搏(或相击),此名曰革。”。革者沉伏而实。男为亡血失精,女为半产漏下。阴阳分离为散。散者大而不收,为虚耗耗:原抄本注:“一本耗作胀。”、为解散。
以上诸脉名,从寸关尺及五脏六腑,部分以知病之所主。然此特其大纲尔。更合以已上诸脉,参伍推较较:原抄本注:“一本较作类。”,方能尽脉之变变:原抄本注:“一本变作化。”化也。
论论:原无,据目录补。三阳三阴
脉有三阳、三阴。浮、滑、长为三阳,沉、涩、短为三阴。沉而滑者,为一阴一阳;沉滑而长,为一阴二阳;浮滑而长,时一沉,为一阴三阳;浮而涩,为一阳一阴。长而沉涩,为一阳二阴。沉涩而短,时一浮,为一阳三阴。各以其所在,各病逆顺也。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为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为阳盛阴虚。此以浮沉为阴阳也。又来疾去徐,上实下虚;来徐去疾,上虚下实。此以去来为阴阳也。大率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沉细。察其色,听其声,审其起居、嗜好、梦寐而参伍之,可以洞见矣。

《脉经》下脉经下:原脱,据目录及体例补。
论四时脉论四时脉:“论”、“脉”二字原无,据目录补。
春脉如弦,XX:原抄本注:“一本X作而大。”弱缓至而滑,端直以长,为平。实而强者为太过,不实而微者为不及。夏脉如钩,来盛去衰,为平。来盛去亦盛,为太过;来不盛而去反盛,为不及。秋脉如毛,轻虚以浮。来急去散为平。中坚傍虚,为太过;毛而微者,为不及。冬脉如石,气来沉以搏,为平。来如弹石,为太过;去如数者数者:原抄本注:“数者一作脱索。”,为不及。四脏分主四时,而脾为孤脏,与胃相著,无正时,故无善脉,只有恶脉。如水之流,为太过;如鸟之啄,为不及。应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中。此自四时言之,故脾无善脉。若自五脏言之,脾虽在中,与五脏截然为五。肝弦、心钩、肺毛、肾石,而脾脉X弱而代,寄在四季,分王一十八日;以相生之序,主于长夏。配四脏各王七十二日。
五脏之脉,皆以胃气为本。所谓弦、钩、毛、石、代者,皆微弦、微钩、微毛、微石、微代。若见多则病。尽见无胃则死,所谓真藏脉也。肝如琴弦,心如薏苡,肺如毛羽,肾如弹石,脾如屋漏,十死不治。
大率四季之脉,病生于相反对。反对者,春毛、夏石、秋弦、冬钩也。五藏之脉,病生于相克。自病为正邪,前来为实邪,后来为虚邪。从所胜来为微邪,从所不胜来为贼邪。正邪以经取之,实邪虽病自愈,虚邪虽病可治,微邪虽病即瘥,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假令春病得肝脉,为正邪;得心脉,为实邪;得肾脉,为虚邪;得脾脉,为微邪;得肺脉,为贼邪。五邪相干,别有十变。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脉息甚者,肝邪干兴心;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此五部十变也。
论论:原无,据目录补三部
脉有三部,部有三候。上部为天,中部为人,下部为地。天、地、人之中。各有天、地、人。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在额两旁,足少阳也。候头角之气。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在鼻孔下两傍,近于巨ss:原误作“骸”,据《索问・三部九候论》王冰注改。之分,足阳明也。候口齿之气。上部人,手太阴也。即是经渠,脾脉也。中总裁,手阳明也。在手大指、次指间,合谷之分,太阳脉也。胸中。中部人,手少阴也。在掌后锐骨之端。心脉也。下部天,足厥阴也。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五里之分。女子取大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乃肝脉肝脉:原抄本注:“一本小注:肝脉之肝作动。”也。下部地,足少阴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肾脉也。下部人,足太阴也,在鱼腹鱼腹:原误作“鱼际”,据《素问・三部九候论》王冰注改。上趋上趋:原作“上越”,且原抄本注:“一本上越之越作起。”据《素问・三部九候论》王冰注,此作“趋”,因改。筋间,直五里下直五里下:原抄本“直”字下云有脱字,而“下”字无。据《素问・三部九候论》王冰注,此脱字当为“下”,在“五里”之后。因改。,箕门之分。脾脉也。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独大者病,独小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论论:原无。据目录补。男女
脉有男女之别: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男子尺脉常衰,女子尺脉常盛。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女得男脉为大过,病在四肢。又凡人大者脉大,小者脉小,长者脉长,短者脉短,以至急缓滑涩,亦莫不然。审审而察之。
论论:原无。据目录补。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阴维,阳F阴F。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春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咽:原抄本注:“咽,一作陇(咙)。冲,一作循。”然本节无“冲”可作“循”之处。喉。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阳明:原抄本注:“一本阳明作少阳。”之经,夹腑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F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F者,亦起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阴F为病,阳缓而阴急。阳F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右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跋曰此下文字原本无。此《脉经》为宋・蔡元定撰,见“校后记”考证。因据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所引补人此跋。:元定放逐春陵,地近西广,倏寒忽热,日备四时。素疾多病,遂尔日增。因取《内经》、《难经》、张仲景、王步和,及孙真人诸家脉书读之。苦其乱杂无伦,因为之部分次第,则为一书,以便观览。近世所传叔和《脉诀》,昔年见其乖鄙俗,疑非叔和所作。近见《三因方》,具言乃高阳生所作,颇自信以为知言。今之医者,自《脉诀》之外,无所闻见,欲以意见决死生,亦何怪其悖谬也。同书于此,使学者知《脉诀》之伪。蔡元定及其《脉经》
福建闽北卫生学校校长刘通
在朱门众多的弟子中,蔡元定无疑是学识最渊博的一位通儒。故史载其初次拜谒朱熹之时,朱熹考量他的学识,就有“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的赞叹。《宋史》本传称其“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究;义理洞见大原。”如果说,作为一位儒者,在蔡氏“无所不读”的“书”和“无所不究的”的“事”中,也包括医书和医理,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历史事实却是,他不仅读医书,研医理,而且还撰写了(脉经》一书。只是由于该书在国内久佚,故蔡氏曾撰著医书一事,一向罕为学界所知。
“庆元党禁”时期,蔡元定首当其冲,受到迫害。他于被贬谪舂陵期间(1197―1198),因当地气候恶劣,常年抱病,百方医治难愈,因而悉研《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及孙真人诸家脉书,并撰就《脉经》一书。该书在国内被学者们认为久已亡佚。2001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郑金生研究员在从日本内阁文库回归的《(新编)诊脉须知(卷四)》中发现了蔡氏《脉经》节选本,经严密考证确认,该书现已编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一册》中。
一、蔡氏《脉经}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渊源
现存蔡氏《脉经》节选本共有脉论8篇:即论十二经、寸关尺、论胃气、论三阴三阳、论四时脉、论三部、论男女、论奇经八脉。其主要内容及思想渊源如下。
“论十二经”本于《内经》,条理“气口决生死”的理论依据。蔡氏除引十二经脉循行路线为依据之外,还以“太过”与“不及”为纲,阐释脉理。
“寸关尺”部分明确寸关尺的确定依据是与阳九、阴十的“自然之数”相冥契的。这里显露其理学家的所谓“洞见大原”。该部分始终以阴阳为纲,讲述两手寸关尺所见脉象的主病及其原由。
“论胃气”部分首先用极为生动的语言来形容脉的“胃气”,然后把胃气脉按太过、不及分两大类:“其太过为大、为长、为实、为坚、为弦、为浮、为芤、为滑”,“其不及为细、为短、为虚、为软、为弱、为沉、为伏、为涩”。然后分别讲述各脉的体状和主病。其言简要明确,不愧为名儒手笔。
“论三阴三阳”部分乃从《难经・四难》中拔萃而来,将脉分作三阴三阳,又互相组合,“各以其所在名病逆顺也。”
“论四时脉”、“论三部”也都是取材于《素问》、《难经》,阐释四季脉象与古代的三部全身诊法。“论男女”部分说的是“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这是从《难经・十九难》取材编撰而成的。蔡氏在“论奇经八脉”部分突出了“奇经八脉”的诊断地位,这在历代脉书中尚属首次。
二、后世医家对蔡氏《脉经》的著录与引用
元・戴起宗(同父)《脉诀刊误》(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引用蔡氏脉论两条。其一,见于《脉诀刊误》卷上“三部须教指下明”条:“蔡氏曰:手太阴之脉,自腕中横纹至鱼际横纹,得同身之一尺一寸。自腕中横文前尽一尺为阴之位;自鱼际后一寸为阳之位。太阴动脉,前不及鱼际横纹一分,后不及腕中横纹九寸。故古人于寸内取九分,尺内取一寸。冥契阳九阴十自然之数。尺寸之间谓之关。关者,阴阳之限也。”该段文字引自蔡氏《脉经》“论寸关尺”部分。其二,见于注释“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一句:“蔡氏曰:凡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为胃气。”这段文字引自蔡氏《脉经》“论胃气”部分。
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考证诸书目》中著录了“蔡西山《脉经》”,(《本草纲目・附录》)但在李氏所著的《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和《脉诀考证》三本书中均未直接引用该书内容。然而,蔡氏第一次在脉书中突出了“奇经八脉”的诊断地位,可能曾给专门写《奇经八脉考》的李时珍以启示。
明・刘浴德《脉学三书・应手录》的“采辑书目”中也提到“蔡西山《脉经》”。而且,在刘浴德《脉学三书》后附录的《医林续传》中还有专门的“蔡西山传”,曰:
“宋钜儒蔡西山,字季通,名元定。程明道高第弟子。著《皇极经世指要》。旁通医理,因撰《脉经》。中云:凡脉中指,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为胃气。善乎其言之哉。又论三焦一篇,后引《礼运记》有曰:上焦若窍,中焦若编,下焦若渎。西山此论,与有熊氏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大相符合;是以三焦为有形矣。世以三焦为无形。何以《灵枢・本藏》曰: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赞曰:於虎三焦无状空有名,高阳生之谬言。西山先生以为有形,深契轩皇氏之秘旨。噫!安得起蔡氏于九原,而吾与之以语三焦之形状。”
以上传记,同样引用了深得戴起宗赞赏的脉之“胃气”论,但刘浴德提到蔡氏《脉经》尚有“论三焦”一篇,其观点与高阳生托名的《脉诀》所说三焦无形有名完全相反。遗憾的是,现存的蔡氏《脉经》节选本不载“论三焦”这一篇。
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著录了“蔡氏元定《脉经》一卷,存”,而且录有该书的跋:“跋曰:元定放逐舂陵,地近西广,倏寒忽热,日备四时。素疾多病,遂尔日增,因取《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及孙真人诸家脉书读之。苦其乱杂无伦,因为之部分次第,则为一书,以便观览。近世所传叔和《脉诀》,昔年见其乖谬鄙俗,疑非叔和所作。近见《三因方》,具言乃高阳生所作,颇自信以为知言。今之医者,自《脉硼之外,无所闻见,欲以意见决死生,亦何怪其悖谬也。同书于此,使学者知《脉诀》之伪。”
今人刘时觉将蔡氏(脉经》著录于《宋元明清医籍年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之中。
三、蔡氏{脉经)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蔡氏《脉经》对祖国医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论胃气”部分首先用极为生动的语言来形容脉的“胃气”,然后把胃气脉按太过、不及分两大类……,其言简要明确,不愧为名儒手笔。这无形中提高了医书的可读性,深得历代医家所赞赏,故有“亦可谓善于形容者矣”和“善乎其言之哉”等赞叹之词。
其二,蔡氏第一次在脉书中突出“奇经八脉”的诊断地位,可能给专门写《奇经八脉考》的李时珍以启示。因为李时珍曾亲自著录过蔡氏《脉经》。
其三,据悉蔡氏{脉经)尚有“论三焦”一篇,其观点与高阳生托名之《脉诀》所说三焦无形有名完全相反。许多医家对蔡氏关于三焦有形的观点深为服膺,故有“西山先生以为有形,深契轩皇氏之秘旨”的赞誉。
其四、蔡氏曾阅当时所流传的王叔和《脉诀》,见其乖谬鄙俗,疑非叔和所作。后见陈言《三因方》,得知乃为高阳生所作,故在其《脉经》的跋中加以说明,以使学者知《脉诀》之伪。蔡氏是继陈言之后怀疑和认定“《脉诀》之伪”的又一人。元,戴起宗在其《脉诀刊误》开篇部分说:“蔡西山辨之详矣”。
其五,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著录了蔡氏《脉经》。因《中国医籍考》成书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另一说为成书于1819年),由此说明蔡氏《脉经》至少于19世纪上叶以前已流传于日本,对中日之前的中医药学术与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蔡氏本非医家,一方面因文仕通医,旁及医理;另一方面因远谪他乡,疾病缠身,故悉研医书,根据古典医籍,对脉理感悟日益深入,因而撰成《脉经》一书。其书重在辩理,其学直探《素》《难》,旨在探究脉理之本原。蔡氏为名儒,自然不会重蹈寻常脉书之套路,对当时风靡于世的七表、八里、九道脉不予理会,故其所论脉学文风别具一格,与宋元医家大相径庭。蔡氏论脉以重脉理本原而疏于具体脉象主病为其特点。蔡氏《脉经》对祖国医学脉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阳蔡氏祖先在武夷山
蔡建海
为弘扬蔡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古代文化遗产,根据建阳蔡氏族谱、蔡氏九儒书、建阳市志、武夷山志等书的有关记载,将我建阳蔡氏祖先在两宋期间在武夷山景区,从事文化活动的实绩简述于下:
北宋熙宁年间,建阳始祖炉公的八世孙蔡谅,字守信,持己以敬,接人以恭,平生好施于人,乡邦尽颂其德。绍圣四年以乡贡入太学,除大名府司训,授国谕。宋徽宗崇宁年间,因论表时政,触怒蔡京,强加遣谪,弃官归里,隐于建阳麻沙之阳,游息武夷、云谷、西山之下,乐其山水,故号“首阳居士”。
蔡谅之子蔡发(公元1089-1152),炉公九世孙,字神与,号牧堂,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堪舆学家。宝v年间以曾孙杭贵,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加赠少保。宋理宗皇帝赠蔡发诰谕:“蔡发,隐居求志,明善诚身,博极群书,力扶正学,阐河洛之教,诵横渠之铭,特赠太子太保。”(建阳蔡氏族谱三卷) -
牧堂公,自幼警悟,七岁能作诗,既长博学强记,高简廓落,不能与世俗相俯仰,去游武夷诸多名山,闻见益广,对易象、天文、地理、河学之学、三氏(程氏、邵氏、张氏)之学说,无所不通,皆能订其得失。中年(绍兴年间)在武夷二曲、玉女、大王、铁板、狮子诸岩之间筑书室三间,作为他游息著书之所。其间屡遭盗贼水火之灾,但他仍不在意,不惜耗资继续修筑,杜门著书,以一千个日夜,精心观察天文星象,对天象、地动有独到的见解,著成《天文星象总论》、《地理发微》、《河洛发微》、《堪舆论选》等书。
建安后学朱紫微,为建阳蔡氏九儒书作序言云:“牧堂公起家理学,淹贯古今,博通天地,以精星象,河洛之学而儒。”(建阳蔡氏九儒书首卷)
牧堂公中年得子,设圣贤遗像于别室,让詹氏日夜瞻仰,以兴胎教之风。其子元定,生而聪明,异于常儿,八岁能诗,十岁日记数千言,幼时教读《西铭》,稍长授以二程《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并曰:“此孔孟正脉也”,使元定幼时能深涵其义,既长能辨析益精,树立了儒家理学的正统观念。平时叮嘱其子元定“为人要忠厚诚实,尤以没溺于利裕为杀身之戒。”又曰:“为人不可不知地理和医药。”
朱文公,《跋神与蔡先生绝笔》中赞曰:“蔡公平生所以教其子者,不干利禄,开以圣贤之学,则其志识之高远,非世人所及。”(建阳蔡氏族谱卷一)
发公之子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号西山,谥文节。南宋理学家、乐律学家。庆元三年横遭伪学之祸,以布衣儒士,被贬湖南道州编管。翌年殁于舂陵贬所,九年后平反昭雪,赠迪功郎。宝v年间以孙杭贵,理宗皇帝三赠官衔,初赠太子少傅,再赠太子太傅,加赠太傅,明嘉靖九年,世宗皇帝诏蔡元定从祀启圣王庙。
西山公,幼时受到父母儒家正统教育,立志不干利禄,刻苦读书,承传圣道,以著书立说为事,十九岁秉承父志,登西山(武夷景区之南)绝顼,忍饥吞斋,刻苦读书,读父书,精通天文地理,博览群书,精易象,深通兵法,精晓律吕,著有《易学启蒙》、《律吕新书》、《皇极经世指要》、《八阵图说》、《脉书》等十四种书于世。有诗云:“独抱韦编过客稀,箪瓢不厌屡空时,幽然自与庖羲近,春去人间总不知。”二十四岁到崇安五夫向朱熹问易,朱熹扣其学识,见他谈吐非凡,即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从此,二人师友相称,相从四十年,在学术上元定成了朱熹的右肱右臂,故有“紫阳羽翼”之美誉。
乾道六年,西山公重上西山设“疑难堂”,帮助朱熹在云谷山上构建“晦庵草堂”,两山遥遥相对,夜间悬灯相望,相约为号,灯明表示学习正常,灯暗表明学有难处,翌日往来论学解难。元定每到朱处,朱必留他数日,二人对榻讲论,时常通霄达旦。朱熹祭蔡季通文中曰:“思昔相从云谷,西山间,身焉赖以修,过焉赖以补,相与切磋讨论,而又相属以遵守。……君学通今古,道极渊微,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辨,有继往开来之功,今不可复得而见之矣。”
而立之年不就科举,诸臣举荐于朝,皇帝诏他入朝为官,他都坚持说有病不能就职。他曾自咏道:“数间茅屋环流水,布被饱羹饱暖余,不向利中生计较,肯于名上着工夫,窗前野马闲来往,天霁浮云百卷舒,穷达始知皆是命,不防随分老樵渔。”
元定公在西山刻苦读书,著书立说长达三十五年,他从建阳麻沙走到西山要过一座“龙门桥” ,从西山到云谷晦庵草堂要经过一座“化门桥”,天长日久,当地群众都说“西山先生是龙门进,化门出,日在西山,夜在云谷”,成为佳话流传迄今。宝祜三年五月,元定公之孙参知政事蔡杭,向朝庭进祖父所著的{律吕新书》,并奏西山公生前与朱文公对榻讲道的实情,理宗皇帝大喜,御笔亲书“西山”巨字,并敕建“西山精舍”,塑绘朱文公与西山公二贤对榻讲道神像。“西山”巨字由蔡杭刻石于西山南岸,“西山”二字实显皇帝御书真迹,字体苍劲有力,气势磅礴,刻工精细,迄今仍完好如初,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闽北古代石刻艺术之精品。西山精舍和灯塔虽经清代两次修复,到民国时期开始倾败无存,迄今只有“西山精舍”遗址。
淳熙二年夏初,元定公协助朱熹编辑{近思录》,然后同吕祖谦等游览武夷名胜,于五月二十一日题刻纪游响声岩,各自具名以纪念。
淳熙十年春,元定公协助朱熹构建“武夷精舍”,并随同朱熹讲学于此,其间常到父亲留下的“书堂”(当作自己藏书、游息之所)。
元定公三子蔡沉(1162-1230),字仲默,号九峰,谥文正。南宋大儒,幼遵父训以立身,长从师教以传道,绍熙年间随父迁居建阳后山。庆元三年,侍父贬道州,四年八月九日,父殁,旨许归葬,徒步扶柩三千里以还建阳,十一月初六,渊、沉兄弟两将父葬于西山公生前自卜的翠岚山之源。嘉定戊辰,渊、沉兄弟两人到武夷二曲,将祖上遗留下的书堂加以修缮扩建,取名曰:“南山书堂”,作为他们论道著书之所。蔡沉在南山书堂探究义理之余,游山水之间,在书堂不远的水光石畔中,留下了“千岩万壑”的摩崖石刻。在云游武夷山中赋有诗云:
一、自咏
世事多颠倒,惟仁实可依,几多豪富贵,少不草来归。
孺子宅犹在,令公园已非,踌躇不能去,端恐寸心违。
二、咏武夷山曰
四曲游人欺乃歌,旧机千古老渔蓑。
题诗岩下人来往,春雨年年长绿莎。
三、武夷自咏
武夷群曲高崔嵬,隐屏直耸天中开。
千寻拨地出圭壁,几几万古封苍苔。
烟雾书卷朝夕异,日月昼夜东西徊。
寒流洁曲抱岩足,水清沙碧直蓬莱。
紫京真人玉为杯,琼浆初发葡萄酷。
醉来披云卧松月,松花点点飘香雪。
哀猿绝壁声更长,惆怅怀人逮明发。
四、赞天柱峰
才既非时用,性本爱岑寝。
决策名山游,幽隐遂成癖。
春风百花红,秋月千嶂碧。
烟雾结绸缪,猿鸟自畴昔。
乘间抚深旷,喷薄鸣铁苗。
笔挹天柱峰,高寒几千尺。
五、武夷山中四首
(一)
余昔隐屏东,扁舟夹双龙;浩歌碧云间,万壑生清风。
群仙慢亭宴,玉女双鬓蓬;夕景落寒岩,照耀金芙蓉。
(二)
余昔隐屏西,乘闲卧幽栖;若花云端发,野鸟林际啼。
仙掌神所刷,石崖天与齐;月华结清梦,啁哳闻金鸣。
(三)
余昔隐屏南,春风驻征骖;开门傍水面,结屋依山岚。
千崖互纡郁,万象中浑涵;居然岁月深,寒花露参参。
(四)
余昔隐屏北,飘然度岩侧;谁知神仙居,自与尘世隔。
瑶草霜更清,琪花雪仍白;横玉叫寒云,万里天一色。
年仅三十屏去举业,诸臣举荐,沉曰:“此非吾志也,非先君所训。”一生以圣贤为师,隐于武夷名山,九峰山下,构筑书屋名曰“大明堂”。庆元年间,受父师之托,反复十年在此撰著《洪范之数》和《尚书集传》,这两本书分别反映了其师朱熹与其父元定公的学术思想。
《书集传》六卷,是一个数百年来在封建文化学术界中有很大影响的著作,是朱熹临终前一年委托蔡沉写作的,朱熹死后,蔡沉用十年功夫才完成。元朝仁宗皇庆时将此书与朱熹的《周易本义》、《诗集传》,胡国安的《春秋传》并列为官书,作为科举依据,成为元、明、清三代士人的必读课本。
宋宝v年间,因蔡沉著书有功,教子以忠,上闻于朝,理宗皇帝御书“庐峰”巨字以表之,由子蔡杭刻石于九峰山的石崖上,迄今完好如初,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v三年五月赠朝奉大夫、谥文正,八月赠太子少师;宝v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再赠太子太师,七月二十六日加赠少师;宝v五年九月,再加赠太师永国公。
元朝至正十九年诏追封建国公;
明成化三年,宪宗皇帝追封崇安伯;
明嘉靖九年,世宗皇帝崇祀至圣庙;
清康熙四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御书颁赐宋儒蔡沉“学阐图畴”匾额。
蔡沉次子蔡杭(1193-1259年)字仲节,号久轩,谥文肃。官至荣禄大夫、参知政事、右丞相。嘉熙三年受南剑顺昌县令时,泛舟九曲,在六曲响声岩上题刻“积雨新霁、山川呈秀,吟哦而归”。宋淳v年间,在祖父藏修之所扩充舍宇构筑精舍,名曰:“泳归堂”。他在游大隐屏时,有诗云:
游隐屏
谏惧未成立,隐忧道学失。修身复补过,庶保敛生责。
同友人过大隐屏即事赋别
脱略尘世虑,仙都共夷犹。乘凉得风便,快揖竹扁舟。
神仙现奇怪,古木横岩陬。振衣万仞高,天风动衣裘。
巍巍隐屏峰,擎天峙中流。良朋论心事,抚景悲新秋。
浩汉复浩歌,一饮还一酬,南阳岂终卧,东山谅同忧。
斟酌素有定,今焉试为筹。西风起冥色,归袂不可留。
去去惜回首,感慨良悠悠。
为保证在归精舍读书的师生的生活必需,再增田产25石三斗,使“归精舍”之长盛。成为天下理学士子的向往之所。元代诗人郑纪曾在《谒九峰书院》中道:“九曲何处是,一曲向溪浔,盘薄西山远,渊源云谷深,草堂分皓月,松径接清阳,千载双岩鹤,寥寥此日音。”
蔡杭之子蔡公堂,继承先祖的家学渊源,在理学研究上也颇有成就。在武夷山也留下了他那富有理学韵味的摩崖石刻。在宋理宗宝v二年(1254年),他中进士后官至大理事直。他偕友到武夷山瞻仰祖辈早年在山中著述、讲学的故地,随后到山中名胜――一线天勒石留念。文曰:“宋五甲寅闰已未,后山翁泳、蔡公亮、瑶田詹复同游九曲,邂逅园田詹然于大隐屏下,相携观一字天之胜。(詹)然之弟(詹)照载酒来会,引觞命酹,诵紫阳夫子神斧之章,慨然有感,援笔赋诗题名而归。公亮书,然镌石。”(民国《崇安县新志》卷)
勒石之后,蔡公亮还与同伴吟唱抒怀,唱和之诗多勒于岩。蔡公亮诗云:
石室阴幽却朗然,仰窥长罅见情玄。
不知谁把发椽笔,画出光明一字天。
自宋至明三百余年“归堂”日益颓败破落,被荒草淹没,仅存遗址,有九峰公十世孙司训蔡珙,有志兴复,于明朝正德八年开始筹划,至正德十一年八月告竣,其中为堂三间,以奉九峰公像,傍为庞各数楹,左以延庞止之客、右以子孙居守,前门门楣曰“九峰书院”,以咏归之堂故,是乎鼎新矣!
并拨官田若干以佐岁时祭祀之需,使先祖之学、圣贤之学得以再传。
武夷九峰书院,自宋牧堂公始建书堂三间,其子西山公修复为藏修游息之所,其孙节斋、九峰二公修缮扩建为“南山书堂”,曾孙文肃公扩充堂构为“归堂”(即归精舍),九峰公十世孙词训蔡珙,有志兴复,扩建归精舍名曰“九峰书院”。五代人长达三百八十余年,父子祖孙修而再修,十传裔孙,继而再修,节斋,复斋、九峰三先生,绩述五经三注,道高德厚为后学所莫及,西山、九峰二公崇祀孔庙,又蒙入祀崇贤书院。入清以后,移入崇安城内,原址废弃。
武夷九峰书院的沿革四百余年,使蔡氏家学心传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不绝。
建阳蔡氏九儒中的蔡沆、蔡格、蔡模、蔡权等在云游武夷山中,各有诗作:
南宋大儒两浙运干蔡沆公诗:七言律四首,五言律五首:
春日即事二首
(一)
人生何事最为亲,不看春容不识真:
岩柳细摇多意思,野花初绽足精神。
精神识后施为别,意思列时言语新;
为振同行须急赏,莫教春去始伤春。
(二)
楼上从容晓日明,春风随意动效垌;
定知有象相冲漠,未信至精惟杏冥。
万化淳时春蔼蔼,一元亭处雨零零;
忘言其倚栏杜曲,绿满周原水满汀。

登高
九日登高庙阁阴,山间犬吠白云深;
清秋空谷寒侵夜,绕屋幽林翠满岑。
佳景随开陶令兴,雅怀猎负远公心;
年来名利都抛却,唯有游观到处寻。

坐龙池观瀑布
上一巍峰独枕流,匡山爽气为君收;
泉飞直下三千丈,池喷奔分数百州。
净练银河辉映阁,烟凝碧树吐成楼;
先师巨笔悬崖石,文物风光度几秋。

游西山
闻道西山胜,今朝始见山,鹤鸣双剑动,龙喷紫霄寒。
人去台空古,墨灰沼未干,紫阳招不作,登眺其谁看。

自咏二首
(一)
青春不可再,白发两三茎,得句非诗史,为文学雅成。
悉多凭酒散,老至逐人行,开卷无相似,长吁负此生。
(二)
一病欢书歇,终朝药饵亲,梵香葆静性,咬菜适清神。
落燕巢低屋,饥鸟噪近人,觅仙难换骨,贫瘦得吾真。

闲游
缓步荒郊外,杖藜看耨锄,蓑衣蒙知褐,野饭摘残蔬。
雨过苗花湿,云深草树疏,敲门无犬吠,何处觅渔樵。
夜行舟
霞晚临江岩,云深不见星,乌栖沙篆暗,山远暮锤鸣。
燃火移村色,号风晚渡声,船窝迷漏鼓,独立向天明。
南宋大儒蔡格自咏
富贵良非愿,林泉毕此生,酒因随量饮,诗或偶然成。
秋水和烟钓,春田带雨耕,颓然无缝塔,且不费经营。
山居十三首
(一)
一雨秋凉爽气新,秋声粟粟转伤神;
植株半载培多少,倏忽流光不待人。
(二)
刊删理障觅天根,心体昭昭会一原;
岁暮更宜深燕养,莫理书册动风旖。
(三)
观云听雨逐番新,清昼绿阴更可人;
满眼个中无限趣,当窗息久乐天真。
(四)
心远不妨东马过,地偏渐听月风来;
参差竹要皆清景,唯有梅枝手自栽。
(五)
大禹圣人惜寸阴,嗟我悠修老已侵;
七年病蓄三年艾,犹胜龙锤转陆沉。
(六)
硬着脊梁休放肩,肩挑重负路漫延;
生前乞力无停歌,一息奄奄尚向前。
(七)
寝昧前修相感深,一中衣钵此传心;
叮咛莫问如来界,本体工夫在此寻。
(八)
天下无如闻道乐,人间唯有养心高;
烟花过眼须臾灭,明德馨香万古牢。
(九)
逆境须同顺境宽,熟仁坚志这中观;
英雄何限经坷坎,一片精光本自完。
(十)
老年随分做工夫,黄卷静披世味无;
倦枕池边春睡足,凭栏遥听乌相呼。
(十一)
此身终老太平年,何事修真颠倒颠;
但得开彦随日赏,醉眠花下也神仙。
(十二)
野花幽草满庭除,生意绵绵接太虚;
独坐空斋无一事,呼重三径乐教锄。
(十三)
何思何虑只寂然,由来习静类修禅;
蓬莱一去无多路,直启玄关叩洞天。
南宋大儒府学教授蔡模公题武夷诗:
绝壑藤萝聍翠烟,水声咄咄乱峰前;
时人但说青山好,肠断云间双髻仙。
南宋大儒蔡权公自咏
故居鹰山东,十载去不还,故人庐峰北,一念长周旋!
风波既渺藐,岁月空推延。园地益新好,亭馆故依然。
忆昔紫阳翁,沉醉春风前,登览意有会,携得笔如椽。
银钩并铁画,灿烂如蛇蜒,至今雕粱上,日夕生云烟。
触事多思远,抚景良独妍,秀色可览结,岚光渺无边。
斯文与斯亭,千古垂不刊。
夜叹
不昧中宵发叹歌,无闻见恶意如何?
堪嗟岁月蹉跎久,却叹尘寰错误多,
事业分明卑管晏,源流直上接丘轲,
衰颜秀发雄心在,蓄艾从今起宿疴。
游西山
沿天杳杳白云低,古木丛阴路欲迷,
昼永并无人迹混,夜深惟有鸟声啼,
雨昏草色寒侵院,风入松声响乱溪,
隔宿寻幽心未惬,马回山下日将西,
夜坐
路冷风高天气清,中秋月色更分明‘
扪怀永夜心同照,抱膝孤灯兴自倾,
漏尽欣无尘客坐,钟鸣恍有老仙迎:
归业最爱无机静,莫遗纷纷混世情。
掩扉
院静秋深昼掩扉,倦游园圃坐忘归,
休惊白发催颜瘦,且看黄鹂绕树飞,
翠竹受风生远韵,碧梧意夕舍清晖,
此间标格谁能会,唯有孤星人少微。
建阳蔡氏家族祖孙数代人,在武夷山都留有理学遗迹。这在“道南理窟”是绝无仅有的,也足以证明建阳蔡氏家族对弘扬理学有着卓绝的贡献。清人全祖望说:“蔡氏父子兄弟祖孙皆为闽学干城。”
建阳蔡氏源流世系简图
在重修建阳蔡氏大宗谱期间,世界各地蔡氏宗亲在网络上、电话上、信件中经常向我们寻问祖上渊源,寻根认祖迫切,到现在止,已有广东省、台山市子敬公支系、东莞市安公支系、福粤公派下十几个支系、湖南省梃公支系、浙江省东阳市梓雀芳远公支系、龙泉市水南德亮公支系、庆元县范源重二、重三公支系、文禄公支系、江苏省溧阳市、绮公、远公、承公支系、山东省曹县经野公支系、湖北省麻城市k公支系、湖北省黄梅县相公支系,都认祖归宗与建阳蔡氏大宗谱联连血缘关系。但还有许多正在联系需要认真考证,才能认祖联谱,所以再次将建阳蔡氏源流世系载于会刊,供各地宗亲参考。
一、河南中传世系表(广东揭阳蔡新发宗长提供主要资料)
24世
养吾―
齐候之子25世
审―
26世
规―
27世
耋―
28世
衡―
29世
汉―
衡公之子30世
泽―
31世
章―
泽公长子32世
寅―
33世
戌―
34世
奴―


35世
咨―
36世
义―
37世
瑜―
38世
宪―
39世
茂―
40世
勋―
41世
忄音―
42世
携―
43世
质―
携公次子44世
谷―
45世
睦―
46世
德―
睦公次子

47世
克―
48世
漠―
克公长子49世
系―
漠公次子50世
琳―
51世
廓―
52世
宗兴―
廓公次子53世
撙―
宗兴五子54世
颜高―
撙公次子55世
履―
彦高次子56世
点―


57世
大业―
点公三子58世
允恭―
大业次子59世
铠―
允恭次子60世
淇―
61世
施―
62世
守忠―
施公长子63世
德周―
守忠次子64世
必爵―
德周次子65世
廷湖―
廷琏―66世



二、炉公派下支分各地世系表
炉公―銮―
建阳始祖桧―耀―克昌(浙江庆元祖)
梅―炀―克顺(建阳祖)

(一)
五世
克昌―
庆元支系






六世
垂冠―








七世
习诗字福基―――――――
习书字禄基(迁西安立籍)
习易字寿基(迁广东梅州)


八世
权公(迁苏州、温州)
积公(迁金华太平坊)
善公(迁松阳遂昌)
瑞公(迁四川成都)
公(居庆元蔡遁)
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五世
―绍―乾(迁湖广)
坤(迁南昌)
继― 璜(迁松江)
(迁西安)
玫―――――
(居庆元蔡遁)谕(迁南平)
训(居蔡遁)―
计(迁浦城)


温(迁松溪般坑)
恭(居庆元范源)

(二)六世 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
克顺建阳―仁――伯充――谅――发――元定――
(居建阳)(居建阳)(居建阳)(居建阳)(居建阳)

(迁广东)

(迁莆田)

和公(七至十世裔孙居建阳)
(十一世:栋公居邵武市,虞公(居朴溪))
(十二世:茂隆(又名百廿郎,迁连城南顺里))渊(支系)
沆(支系)
沉(支系)



















(三)元定公派下,支分世界各地
△渊公支系――十三世:
1、涣公,字福粤,庆元年间迁上坑,广东梅县立籍。
2、诰公,字芳远,庆元年间居浙江,东阳梓誉立籍。
3、格公,分三个支系迁出,浩然泉州支系,毅然溧阳支系。相公湖北黄梅支系。
4、柄公,分两个支系迁出。
△格公支系十三世
浩然―
泉州房祖十四世
征――
居同安西浦十五世
宜长――
居同安西浦二十世
正元――
(迁南安28都)二十三世
从孝――
(迁南安鹤山乡)

二十七世
锡印(迁浙江省瑞安立祖)
锡法(迁广东省海丰立祖)

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十七世
△柄公支系灿然
(迁居福建上杭)
焯然――希钦――(迁同安西浦)文震――





初公――――
(迁漳浦城南)
德亮
(迁龙泉水南)康公
(顺昌县元坑祖)
福公
(居福安宁德)
十三世十四世
西山公派毅然――绮公迁江苏省溧阳市河口立祖2006年认祖归宗
公湛――远公迁江苏省溧阳市兜里立祖2006年认祖归宗
公度――承公迁江苏省溧阳市堑口立祖2006年认祖归宗
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
△沆公支系―





楠公――公Z――F禄――宜攀――
(沆公长子)
栏公――(沆公次子)公诸,讳安,迁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开基
公A,讳郁,迁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开基

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十九世二十世
起汉公――――(迁龙岩县和睦里)德甫――伯厚――添与――宗――――――(迁安溪县崇善里)





发华
发生
发德
发胜
二十一世:
发华:宗显公长子,由安溪迁光泽县王屯(梁家园)。
发生:宗显公次子,其三子建明迁武夷山市,有三个孙,长孙栋碧居洋庄乡,次孙子三居洋庆乡,三孙景淑迁江西、铝山十都。
发德:宗显公三子,居安溪繁衍生息。
发胜:宗显公四子,于万历年间,迁永春,其子真海,居永春十九都,三个孙子:荣玉、荣居、荣广、都居永春三都。
二十五世,瑞周公于康熙年间迁建阳崇泰里,生四子,长子大韬,迁江西弋阳立祖,二、三、四子都居建阳湖家洲。
二十六世,大轼公,瑞槐之子,迁居永春十五都。
十一世:
△沉公,字仲默公,号九峰,生九子,十四孙,裔孙散居全国各地:
1、长子模公之后,迁居江西龙虎山贵溪、南昌、万年、宜昌等地,文公迁居南台,江西省铅山旁罗立祖。
2、次子子敬之后,在广东省台山市大江沙浦立祖,裔孙遍地海内外,子敬父子孙三代人的灵牌2003年认祖归宗,进入建阳蔡氏大宗祠。
3、三子杭公之后,有山东省曹县一支十几万人。湖北省麻城市k公一支数千人。湖北省黄梅县相公支系万余人。江苏省溧阳市远公、承公二支数千人,浙江省庆元县蔡遁文禄公一支,数万人支分六省十三市。
(四)六世和公支系,八至十一世四代人中有十四位在朝为官,大部分在任地立祖,失谱没有取得联系。唯有十二世,虞公之子茂隆公,又名百廿郎,迁居福建连城县南顺里开基,生有十字,一、二、四、五、六、七、八子皆失谱。唯有三郎由南顺里迁居揭乐乡小朱地立祖。
九郎一支十六世德森公一支返回建阳嘉禾里(今黄坑镇),三十四世,盛养公由黄坑迁邵武市拿口开基。
十六世德兴公,一支在连城繁衍,裔孙中有迁莒溪乐地村,有迁浙江省兰溪县,有迁长汀县南山坝,有居本连城宣和里。
十九世景盛公,迁新泉镇大同背开基,裔孙散居,广东省南雄,韶关汕头,饶平江西省南安等地,有迁本省、长汀、清流、永安、福州等地。
以上迁出支系资料是据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福建省、香港、马来西亚等族谱,记载与建阳历次重修族谱中有连接血缘关系的支系汇集起来的,由于时间远久,未免有错接、混接的地方,仅供各地宗亲参考。
炉公三十七世孙蔡建海
 
建阳蔡氏通讯

(第二期)

联系人:蔡建海联系电话:13459905929地址:建阳市童游嘉禾大道安居3号楼7502户
联系人:蔡光明联系电话:0599-5835497地址:建阳市民主南路(景河花园1-2号)
网址:http://www.cai-clanassociation.com


目录

南宋理学家蔡元定生平考异蔡铭泽(1)
建阳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宗亲联谊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本刊报道组(9)
建阳蔡氏《两会》章程(10)
建阳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宗亲联谊会领导成员名单(12)
续修建阳蔡氏大宗谱即将告竣大宗谱编委会(13)
各地蔡氏宗亲为建阳蔡氏修墓、建祠、修谱捐资芳名宗亲联谊会(15)
建阳大宗祠归宗祖先灵位大宗祠管委会(17)

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宗亲联谊会合编
二○○七年元月十八日
南宋理学家蔡元定生平考异
蔡铭泽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考订有关南宋著名理学家蔡元定生平中“隐居西山及其动因”、“初会朱熹及对朱熹理学之贡献”、“谪贬道州及其原因”等三个主要问题,可以确认,蔡元定作为朱熹学问的重要讲论者和启发者、朱熹著作的撰写者、修改者和校订者和理学人格的践履者,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蔡元定;生平;考异
[中图分类号]K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06)05-0153-07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谥文节,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主要创建者之一。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著有《大学说》、《大衍详说》、《律吕本源》、《律吕新书》、《燕乐原辨》、《皇极经世指要》、《太玄潜虚指要》、《洪范解》、《八阵图解》、《家引经引义》、《地理发微论》、《阴符经注解》、《〈玉髓真经〉发挥》、《气运节略》、《脉书》等15部著作,并协助朱熹撰成《近思录》、《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资治通鉴纲目》(东汉及其以前部分)、《周易参同契考异》等6部重要著作。此外,朱熹专门将他们之间讲论学问的谈话编为《翁季录》刊印。这些著作分别收录于《宋史》、《四库全书》、《续编四库全书》、《潭阳蔡氏九儒书》、《庐o蔡氏族谱》、《朱子全书》。朱熹称赞他“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穷之辩,不复可得而见矣。”[1]12875其生平学问,《宋史》有传,《辞海》、《哲学大辞典》及各种中国哲学史、音乐史、中医史著作均有介绍。不过,因时代久远和学理深奥,上述著作有的已湮没无稽,其人其事亦述而不详。
笔者参考各种史料,穷数年之功,旁搜远取,爬罗剔抉,细加考订,编纂《蔡元定生平年表》,约6万言。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其中三个比较重要问题加以考订。文中错漏之处难免,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隐居西山”及其动机
蔡元定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十一月十一日生于建宁府建阳县麻沙镇(今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蔡氏书宦世家。西山位于建阳县崇泰里(今莒口镇)东山村,西去麻沙镇二十公里。山高633.9米,逶迤十数里,石壁陡峭,山顶平旷,气势磅礴。蔡元定一生与西山结缘,人以山名,山以人名,西山蔡先生遂名满天下。
《宋史・蔡元定传》云:“父发,博览群书,号牧堂老人,以程氏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授元定,曰:‘此孔、孟正脉也。’元定深涵其义。既长,辨析益精。登西山绝顶,忍饥啖荠读书。”[1]12875这里没有明确指出“登西山绝顶”的时间。其他史料关于蔡元定“隐居西山”的时间,记载各不相同,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绍兴”说。据宋人翁易《蔡氏诸儒行实》云:“(先生)稍长,群居中若老成人,(父发)即教使读《西铭》,临终又以孔孟正脉属之。深涵其义,辨析益精,登西山绝顶,忍饥啖荠以读书。”[2]65这里虽然没有指出具体年代,但可以推定,元定“登西山绝顶,忍饥啖荠以读书”乃尊父临终遗嘱所为。另据宋人詹体仁《蔡牧堂公墓表》记载:“先生(蔡发)……殁于绍兴壬申六月二十日子时。”[3]141绍兴壬申即绍兴二十二年(1152),时年元定18岁。翁易是元定的门人,詹体仁(元善)是元定姑舅表兄,他们的记载是可靠的。故可确定,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153),19岁的蔡元定筑室西山绝顶,刻苦读书。这为他以后成为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淳熙”说。宋人刘~《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云:“(蔡元定)淳熙乙未筑室西山,将老焉。文公贻书有归风引领似,已闻采薇歌之语。”[2]65宋人徐梦发《复斋公墓志铭》亦云:“其(元定)于文公,犹程邵之相从于伊洛也。凡四书之未尽明,六经之未尽通,皆相与对榻而讲论焉。……淳熙间,有旨召见,遁西山。”[3]141淳熙乙未为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是年元定41岁。这一年仲夏,他在麻沙著成《阴符经解》一书,五月又协助朱熹在寒泉精舍接待到访的浙东名儒吕祖谦,并协助他们编辑《近思录》。六月,又随朱熹前往江西信州铅山县鹅湖寺参加著名的哲学家聚会――鹅湖会议。由是,蔡元定声名雀起,风光卓著,有张大丞者以律历荐于朝。同为朱熹高足的黄o在《挽蔡西山》诗中也回忆:“畴昔相逢地,知君志骄强。旋闻丹诏下,清节动朝行。”[4]67黄o于淳熙二年冬到达五夫里,适逢朱熹外出,苦等三月,于“淳熙三年丙申春,始见朱文公于五夫。”[5]75蔡黄初次相逢,即“旋闻丹诏下”应在淳熙乙卯冬。刘煸、黄o都是蔡元定的学生和挚友,徐梦发也是其再传弟子。他们的记载属第一手资料,且极为吻合,因而是可信的。因此,淳熙乙未(1175)冬,“有旨征召,以疾坚辞,筑室西山绝顶,以为终老之计”,可以确立。
第三,“绍熙”说。翁易《蔡氏诸儒行实》云:“绍熙癸丑,(蔡元定)游襄汉,循泗经都城,朝之贤士大夫无不远迎,以亲炙其德辉。与诸君游西湖,皆力言于朝而留行焉。先生闻之,夜航以归。初筑室西山,为终身计。”[6]10绍熙癸丑为宋孝宗绍熙四年(1193),是年元定59岁。春正月(或上年底),开始壮游天下。由闽入赣,下衡湘,经襄汉,由荆入蜀,然后从长江顺流而下,在武汉、南京、苏州、杭州、绍兴(会稽)等处讲学、访友,至年底方归。此次游历,目的有三:一为饱览祖国名山大川;二为受朱熹嘱托,搜集阴阳合抱《太极图》和购置古籍图书;三为“闽中气数已极,亦欲分一二子孙别居荆湖间,以为遗种之计。”[7]61其间,得表兄时任湖广总领詹体仁(元善)、张帅某、四川安抚制置使赵汝愚的资助。年底,在临安都城与太学生王兹诸公游西湖,闻诸公欲荐之于朝,而偕行者即日命舟而归。回到建阳,修筑西山精舍,以为终老之计。
蔡元定三上西山读书、著书立说,其具体动机各不相同。大致说来,第一次即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153)登西山绝顶读书,是直接受父亲蔡发的影响。第二次即淳熙二年乙未(1175)和第三次即绍熙四年癸丑(1193)上西山,则是受朝臣推荐,坚以疾辞而隐居。但是,三上西山的根本的原因是受父亲蔡发“穷究天理,不干利禄”思想的影响。蔡发(1089~1152),字神与,号牧堂,是著名的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著有《地理全书》、《河洛图象》、《地理发微论》行于世。他提出的“地动”学说,早于西方哥白尼“地动说”400年。早在七岁(1141年)时,元定即由父亲带领第一次登西山,留下了深刻印象。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152),父亲病逝前,反复叮嘱元定“不干利禄,而开之以圣贤之学”[8]3909。元定谨记父训,终生不仕,专心阐扬圣贤之道,学问博大精深。“元定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究。义理洞见大原,下至图书、礼乐、制度,无不精妙。古书奇辞奥义,人所不能晓者,一过目辄解。熹尝曰:‘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不厌也’。”[1]12875自蔡发开始,子元定及其三子渊、沆、沉和四孙格、模、杭、权,四世九儒,集注经书,继承孔孟,羽翼朱熹,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千古佳话。
二、关于初会朱熹及对 朱熹理学之贡献
朱蔡二人年龄相仿,生长同邑,政治理念一致,学术兴趣相同,终身相交相知。他们共同创建朱熹理学,达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高峰。
关于朱蔡初次相会,《宋史・蔡元定传》虽有记载,但失之笼统:“闻朱熹名,往师之。熹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1]12875二人初次相会究竟在何时,史料有“绍兴”和“乾道”两种不同的说法。
支持“绍兴说”的有宋人刘应李的《蔡氏诸儒言行录序》。其中指出:“西山先生,隐居显庆堂,杜门著书,为时大儒。绍兴间,遇朱文公于五夫而师之,文公不受为弟子,但与对榻讨论诸经奥妙之处。”[9]11据此,徐学仁编《蔡元定大事记》明确将朱蔡初次相会的时间定在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乙卯(1159)。他指出:“(蔡元定)同年(绍兴二十九年),前往崇安五夫向朱熹问《易》,遂拜朱熹为师。……自此开始了两人长达四十年的师友情谊。”[10]83
支持“乾道说”的有宋人刘煸的《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其中指出:“乾道间,见文公于崇安,遂师事焉。”[2]65据此,姜立煌将朱蔡初次相会的时间确定在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六月。他指出:“(乾道二年)六月,博学多才、资质过人的蔡元定(字季通),久仰朱熹之名来到五夫里,投学于朱熹,而后成为朱熹上千门人之中,最为杰出的四大弟子之首。”[5]57
刘~为朱蔡之友生,与元定同里,且为朝廷重臣。刘应李,字希泌,建阳县崇泰里人,宋度宗咸淳十年甲戌(1274)进土,为刘~之裔孙;以其史料的权威性而言,当以刘~记载为准。然审慎推究,其说难以成立。有宋人无名氏《题朱文公与季通诸帖》云:“西山先生生于高宗绍兴乙卯,小文公六岁也。西山先生卒年六十四,又先文公一年卒。当孝宗隆兴、乾道间,从朱文公游,抵卒道州之日,中间相与四十年。”[11]151依其所说,朱蔡“中间相与四十年”,则他们初次相会应早于“隆兴、乾道间”,即应在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乙卯(1159)。这一年距宋宁宗庆元四年戊午(1198)蔡元定病逝于道州贬所正好四十年。这一推断同样为蔡元定本人的叙述所证实。庆元四年八月,蔡元定临终前给朱熹写信称:“定辱先生不弃。四十余年随遇未尝不在左右,书穷命薄,听教不终。自到此地,生徒虽众,因循岁月而已,殊无日新之遗。所沾之疾,……百方治之无效,势必不久,唯以不见先生为恨!天下未必无人才,但师道不立为可忧!”[12]13可见,刘应李虽后于刘~,但他的记载更为准确。在此基础上,清人雷宏《重建西山精舍记》更明确地指出:“先生终于道州,年六十有四。从游朱子四十年,计初见朱子,年方二十余,朱子遽称为老友。”[13]27因此,笔者认为,朱蔡初次相会的时间应在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乙卯,即公元1159年。
在长达四十年的交往中,蔡元定成为朱熹学问的重要讲论者和启发者,以及朱熹著作的撰写者、修改者和校订者。综观蔡元定对朱熹理学的贡献,大致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象数易学补充朱熹义理易学,因数明理,使两者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思想学派纷纭,但均源于对《易经》的推演和发挥。在《易经》的推演中,历来有义理易学和象数易学之分。正统的儒家文化在宋代之所以能够形成程朱理学,达到中国思想文化高峰,主要是两宋历代学者在辨析义理的前提下,又辅助以象数之学。南宋建阳蔡氏,家学渊源深厚,元定之父蔡发“于易象天文地理三式之说,无所不通,而皆能订其得失。……而季通乃能承厥志于今日,学行之余,尤邃律历,讨论定著,遂成一家之言,使千古之误,旷然一新。”[8]3909元定全面继承和发扬了父亲的象数易学思想,并以全部聪明才智和终生精力贡献于朱熹理学之创建,使之成为超越千古的思想高峰。对此,后世学者有如下中恳评价:“濂溪、明道、伊川、(横渠),讲道盛矣,因数明理,复有一邵康节出焉。晦庵、南轩、东莱、(象山),讲道盛矣,因数明理,复有一蔡西山出焉。孔孟教人,言理不言数,(然天地之间,有理必有数,二者未尝相离,河图、洛书与危微精一之语并传。)邵、蔡二子欲发诸子之所未发,而使理与数粲然于天地之间,其功亦不细矣。”[14]145~146
第二,教授生徒,凝聚闽学群体。唐末以降,中原大乱,北方士族纷纷举家南下避乱。以建阳为中心的闽北地区山水秀丽、物产丰盈,是南下土族聚居首选之地。中原士族的迁入和竹木繁盛的优越条件,使得建阳图书业极为发达。自五代以下,建阳书林独居其盛。“书籍出麻沙、崇化两坊,昔号图书之府。[15]154自北宋中叶起,闽北人文蔚起,产生了游酢、杨时、罗从彦、胡安国、胡宪、刘勉之、李侗、胡寅、胡宏、蔡发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到乾道、淳熙间,更形成了一个以朱熹为灵魂、以蔡元定、詹体仁、刘~、林用中、蔡渊、蔡沉、黄o、真德秀等为骨干、包括数百门人的闽学群体。在组织和维系这个学术群体的过程中,蔡元定等人发挥了如下重要作用:首先,协助营建书院。乾道六年庚寅(1170)正月,择地建阳县祟泰里马伏村天湖之阳的寒泉坞,葬朱母祝氏,并协助朱熹修筑寒泉精舍和云谷“晦庵”草堂。自此,朱熹将讲学和著述中心逐渐由五夫迁至建阳,其理学奠基之作均形成于此。其次,力劝朱熹返闽,定居建阳。“淳熙(三年,1176)中,文公归展祖墓,慨然思返其故庐。因挟西山蔡元定与俱。蔡氏虽精于堪舆之说,而实则闽产,力劝文公返闽。则先生平日倦倦于新安之山水可知也。”[16]42朱氏三代客居闽,思念故里,其情可悯。但若朱熹留居祖籍,其学术路向,必为另一景况。再次,讲论学问,教授生徒。为照顾朱熹的生活,乾道年间,蔡元定举家自麻沙迁居崇泰里之后山,与朱熹朝夕相处。“(朱蔡)对榻讲论诸经奥义,每至夜分。四方来学者,熹必俾先从元定质正焉。”[1]12875著名学者黄o对蔡元定的教诲终生感激:“斡始受学于晦庵先生,首识西山蔡公。先生之门,从游者多矣。公之来,先生必留数日,往往通夕对床不暇寝。从先生游者,归必过公之家,听其言论不忍去,去皆充然有所得也。盖公负英迈之气,蕴该洽之学,智极乎道德性命之原,行谨乎家庭唯诺之际,于先生之门可谓杰然者矣。斡之识公为最久,而荷公之教为最深。其卜居乎此也,固为先生是依,亦庶几资公之教以自老。”[17]236~237正是由于朱熹、蔡元定等的努力,闽学群体人才辈出、星光灿烂,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个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团体是朱熹理学形成和发展的理想学术环境。为了凝聚这一学术群体,蔡元定呕心沥血,冒死犯难,鞠躬尽瘁。
第三,参与朱熹学术著作的讲论、撰写和修订。朱熹理学作为一个庞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蔡元定作为朱熹主要著作的讲论、撰写和修订者,功不可没。《宋史・蔡元定传》载:“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嘱元定起稿。……其平生学问,多寓于熹书集中。”[1]12876《朱子全书》的开篇之作《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就是经由和蔡元定反复商量、修订完成的。[18]203朱熹其他重要著作如《近思录》、《太极图说解》、《资治通鉴纲目》(东汉及其以前部分)、《周易参同契考异》等均由蔡元定协助撰写和修订。直至逝世前夕,元定仍将有关“楚辞注释”、“邵氏历法”、《诗》、《易》等“纂述未全者呈上(朱熹),(乞)先生以成之也。”[19]63~64对此,最权威的见证出自朱蔡门人翁易的记载:“晦庵疏释《四书》,因先生论辩有所启发者非一:如‘观过知仁’章则曰,若执观太重则专,有心观过无复操存涵养之功;论‘知二知十’之章则曰,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二者一之对也;论‘费隐之义’则曰,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以体用分费隐甚合书旨;论‘已发未发’之旨,以为人自婴儿至老,虽语默动静之不同,然大体莫非已发。先生不以为是,谓喜怒哀乐未发之时,要涵养一节功夫,惟程子敬而无失,则谓之中和。二年,晦庵复与先生辩论,始悟其说而悉反之,由是益奇先生。……此易在左右亲见其书往来答问者也,故特记之详焉。其所不见者殆难以备述也。晦庵有功于斯道,以用力于《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并驰其功焉。《易学启蒙》一书,先生研精覃思,屡年而后就,晦庵复删润之,始克成书。他如《近思录》之所讨论,《伊洛渊源》之所类集,《通鉴纲目》之所草定,《太极图》、《通书》、《西铭》之所讲辨,先生与晦庵无不尽心,而举子业未尝屑意,故每称其考订精密。又云,季通生平著述多谦让,寄寓于熹书集中,此见其有功于晦庵甚大。”[9]10~11由此可见,蔡元定是与朱熹讲论学问最勤者之一,也是参与朱熹著作撰写和修订最多者之一。
对于蔡元定的杰出贡献,生前,朱熹曾赋诗将他与著名学者张拭相提并论,给予高度评价。诗云:“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20]402殁后,朱熹三撰诔文,深致其哀。文曰:“惟君学通古今,道极渊微,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辩,有继往开来之功,今不可复得而见之矣。”[21]68这一评价极为推崇,无以复加,十分难得,也十分中恳。
三、关于谪贬道州及其原因
绍熙五年甲寅(1194),寿皇孝宗崩,光宗赵悖不举丧事。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以太皇太后吴氏旨,立太子赵扩为帝,是谓宁宗。八月,宋宁宗以赵汝愚荐召朱熹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时忠定(汝愚)方议召知名之士,海内引领,以观新政,而事以多出于韩氏。”[22]114由于韩促胄弄权,“庆元新政”昙花一现,庆元党禁泛滥成灾。
宋宁宗庆元元年乙卯(1195)二月,韩腚惺蛊涞秤艺言李沭弹劾右丞相赵汝愚。宁宗恩将仇报,罢赵汝愚右丞相,贬窜永州,次年死于贬途。二年丙辰(1196)冬十二月,侍御史沈继祖上奏诬陷朱熹,并连疏蔡元定,乞“将朱熹褫职罢祠,将蔡元定迫送别州编管。”[23]9~10“二十六日旨依,蔡元定编管道州。”[24]6三年丁巳(1197)春正月,诏旨颁下,蔡元定自往建宁府治建瓯就拘。三月,州兵押送,途经建阳考亭书院。朱熹与从游者数百人饯别萧寺中,坐客兴叹,有泣下者。“熹微视元定,不异平时,因谓然曰:‘友朋相爱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谓两得矣。”[1]12875元定赋诗赠别诸师友:“天道故冥漠,地道尤险戏。平生本自浮,与物多瑕疵。此去知何事,死生不可期。执手笑相别,无(毋)为儿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可知。”[25]43然后就道,由子沉、门生邱崇、刘砥陪侍,杖黎徒步,西行往舂陵。途经邵武、杉岭、武阳,入江南西路(即今江西省),经丰城、宜春(袁州)、萍乡,进人荆湖南路(今湖南省),经醴陵、槠洲(今株洲市),南向经衡山、衡阳、耒阳、郴州,西向桂阳军之阳平(今桂阳县)、嘉禾、宁远,到达道州(即舂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途中备极辛苦,“杖履同其子沉行三千里,脚为流血,无几微见言面。”[1]12875居二年,庆元四年(1198)八月病逝于贬所,终年六十四岁。
上述蔡元定就贬路线系笔者依据朱熹《答蔡季通》数书考订得出。朱子书云:“自奉别后,惘惘至今,不能忘于怀。计行已过杉岭、不审道间为况如何?武阳亦曾少留否?既不登车,只得缓行,无伤吾足乃佳耳。”[26]4705又云:“别后得到丰城及宜春书,知途中诸况,足以为慰。”[26]2006另据曹家齐教授考订,南宋时期随着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至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间陆路交通的开通,在江南西路和荆湖南路之间形成了一条信州――抚州――袁州――萍乡――槠州――潭州和衡州的交通要道。[27]77朱熹多次经此要道往还于潭州(长沙)、衡州(衡阳)至(信州)间。庆元元年冬,赵汝愚贬窜永州,亦经此要道就贬,死于衡州。因此,蔡元定就贬必定经过这条路线,而且确实是经过的这条路线。
庆元党禁名为“学禁”(时称道学为“伪学”),实则一场大规模政治迫害运动。这场政治迫害运动持续十四年之久,入籍党人59人,使天下缄口、道路以目,从根本上摧毁了南宋王朝的统治基础。在人籍党人中,有宰执4人,待制以上12人,余官31人,武臣3人,太学生6人,仅蔡元定、吕祖泰二人以处士入籍[24]2。吕祖泰以仗义执言、痛斥昏君而得罪,而蔡元定纯以无辜被诬。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有宋一代自始至终存在着激烈的党争,北宋“元v党籍”和南宋“庆元党禁”都是其激烈冲突的表现。这种党争往往以“道学”和“反道学”的面目出现,对峙的双方往往假借政权的力量排斥异己,从而为权臣、昏君泛施政治迫害大开方便之门。庆元年间,在韩腚凶ㄈā⒄匀暧薇崴馈⒅祆漶葜鞍侦舻谋尘跋拢作为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和坚定维护者的蔡元定受到打击和迫害,也就势所难免。
第二,蔡氏虽然谨记父训,不干利禄,终生不仕,但在庆元年间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同情和支持赵汝愚和朱熹的主张,间接卷入了与韩腚屑团的斗争。先是,绍熙五年甲寅(1194)八月,宋宁宗召朱熹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文公自长沙行至衢州,以书招其门人聘君蔡元定。元定不至,复书无他语,但劝其早归。”[22]114十月,右丞相赵汝愚、太常少卿尤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朱熹等依据蔡元定的主张,上孝宗山陵议状,反对安葬于绍兴,乞以武林山(钱塘县西十五里,即灵隐寺)为孝宗皇堂。在风云诡谲的政局面前,蔡元定不仅婉言谢绝了右丞相赵汝愚的推荐,更劝师友“偶自爱,以膺重任,使天下咸仰清光、被厚泽。”[28]60“庆元新政”昙花一现,朱熹罢归建阳。在严峻的形势下,蔡元定心系师长安危,全力协助朱熹,劝阻朱熹上万言书辩诬,避免了更大的灾难。为此,蔡元定本人却蒙受不白之冤。
第三,蔡元定终生以阐扬圣贤为己任,一以圣贤为师,能够超然面对横祸,而不怨天尤人。当谪贬诏书初下,众谓宜缓行,元定曰:“化性起伪,恶得无罪”,“获罪于天,天可逃乎?”[2]65遭贬途中,“跋涉数千里,道楚、粤穷僻处,父子相对,常以理义自怡悦。”[1]12877临终之际,遗书朱子,唯以“但师道不立为可忧!”[19]64又嘱其子沉(仲默),曰:“吾以士人招置告评,流放如此,所谓天下罪人。吾死之后,不得受此邦时官故旧矛慰。”[29]64又曰:“识些道理,若不做好人,天地鬼神亦深恶之。盖不识好恶,如童稚、如醉人,虽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30]947对于这样一种“顺应外部环境,控制自我态度”的人生哲学,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enedictusdeSpinoza)认为,其最大的动因来自于对知识透彻的理解。他指出:“构成道德的是通过从混乱和不充分的观念层次朝直观的第三层次的提升而对我们知识的改进,这时我们就有了关于一切事物在上帝中的永恒完善的安排的清楚分明的观念。只有知识能够引导我们达到幸福,因为只有通过知识我们才能够从我们的激情束缚中解脱出来。当我们的愿望被附着在易朽的事物之上,而我们又没有充分理解我们的情感时,我们就被激情所奴役。我们越是理解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欲望和愿望就越是不会过分。并且,当心灵把一切事物都理解为必然的时,它就有更大的力量克服情感而更少成为异端分子。”[31]361蔡元定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真正能够透过繁杂的事物认识了真理的哲人。正因为如此,谪贬道州对他个人虽然是一种悲剧,但这种悲剧却使他崇高的道德人格得以彰显,以致千古流芳。

[参考文献]
[1]宋史・蔡元定传・宋史(第三十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宋)刘~.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0]。潭阳蔡氏九儒书.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2000.
[3](宋)徐梦发.复斋公墓志铭[0].潭阳蔡氏九儒书.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2000.
[4](宋)黄o.挽蔡西山[0].潭阳蔡氏九儒书.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2000.
[5]姜立煌.朱熹在五夫[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6](宋)翁易.蔡氏诸儒行实[0].潭阳蔡氏九儒书.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2000.
[7](宋)蔡元定.答江德功论地理[0].潭阳蔡氏九儒书.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2000。
[8](宋)朱熹:跋蔡神与绝笔[0].朱子全书(第二十四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9](宋)刘应李.蔡氏诸儒言行录序[0].潭阳蔡氏九儒书.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2000.
[10]徐学仁.蔡元定大事记[0].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1997.
[11](宋)无名氏.题朱文公与季通诸帖[0].潭阳蔡氏九儒书.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2000。
[12](宋)蔡元定。临终别文公书.庐峰蔡氏族谱(卷三)[0].丙辰民国五年刊.
[13](清)雷宏.重建西山精舍记。庐峰蔡氏族谱(卷四)[0].丙辰民国五年刊.
[14]鹤林玉露・二卷十二[0].蔡氏九儒书(卷二),清光 绪十二年建阳庐峰书院刻本.
[15]嘉靖建阳县志・卷二[0].据宁波天一阁藏明代嘉靖刻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
[16](宋)程敏政。送朱子裔孙序[0].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7](宋)黄o.书蔡西山家书[0].勉斋集(卷九).四库全书(第1168册).
[18]王铁.(易学启蒙)校点说明[0].朱子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9](宋)蔡元定.临终答朱熹[0].潭阳蔡氏九儒书.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2000。
[20](宋)朱熹.观西山怀岳麓以为莫能相上下也[0].朱子全书(第二十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1](宋)朱熹.祭蔡季通文[0].潭阳蔡氏九儒书.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2000.
[22](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第二册)[0].北京:中华书局,1985.
[23](宋)沈继祖.诬储朱蔡奏章。庐峰蔡氏族谱(卷三)[0].丙辰民国五年刊.
[24](宋)樵川樵叟.庆元党禁[0].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宋)蔡元定.赠别诸师友.蔡氏九儒书[0].清光绪建阳庐峰书院刻本.
[26](宋)朱熹.答蔡季通[0].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7]曹家齐.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M].北京:华夏文艺出版社,2005.
[28](宋)蔡元定.与先生(朱熹)书[0].潭阳蔡氏九儒书.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2000。
[29](宋)蔡元定.临终嘱仲默书[0].潭阳蔡氏九儒书.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2000.
[30]丁傅靖辑.宋人轶事汇编(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1](美)撤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责任编辑王桃]


说明:1、本文转载于广州市暨南大学“暨南学报”2005年第五期。
2、作者蔡铭泽,生于1954年,湖南省岳阳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来西亚柔佛古来蔡氏济阳堂公会组团到建阳祭祖
 

附件

  • ts3.jpg
    ts3.jpg
    153.1 KB · 查看: 764
续修建阳蔡氏大宗谱即将告竣

续修建阳蔡氏大宗谱即将告竣
2000年以来,世界各地蔡氏宗亲陆续来到建阳寻根问祖,交换族谱、精诚团结、鼎力资助、修墓建祠,为重修蔡氏大宗谱奠定了基础。
2005年成立了续修建阳蔡氏大宗谱编辑委员会,通过会刊、网络、信件的广泛宣传、广集资料、筹募经费,外迁数百年未归的宗支裔孙,先后携家谱到建阳寻根认祖、追宗求源,考证祖上渊源,要求归宗联谱。编委会组织人员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纵传支系村户,采访、调查、登记入谱人丁。
二是组织人员外出,到浙江的庆元、龙泉、江西的铅山、弋阳横峰,江苏省的溧阳、福建省的松溪,寿宁、连城、永春,广东省的松源、河婆等地,收集老谱,对照建阳族谱,考证流源,上溯下续、血缘衔接,归宗联谱。
三是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编辑。为期一年半的时间谱稿基本完成。
本谱编辑是以建阳庐峰蔡氏族谱、光绪三年和民国五年重修本为范本,结合当代认祖归宗支系,采取纵传垂直世传迄今,和横向联接谱头两种方式,上考炉公以上源渊,下续炉公以下分支源流,纵横相接、代代相传、纠正过去有的、断接、错接、混接之处,纠错、补缺,尽量做到世传有序、世次分明、不错不漏、代代相联。
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对老谱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历史原貌、名人画像、世传业绩等原则不变,对古代文言文、繁体字、无标点的文章原则不予改变,照本宣科,校而不点。新增内容采用白话文、简化字,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根据当代土地政策,老谱记载祖先祭田,山场无存、祖坟荒废,盗墓猖獗。所以这次修谱,不书祭田和墓图。老谱中记有蔡氏九儒书序和评论文章,这次未予转载,待后再版《蔡氏九儒书》时,一并附记,避免重复。
对老谱中,十四、十五、十六卷中,记载焯然公支下顺昌县元坑康公之后世传,由元坑自作分谱,本谱只书衔接谱头。附记沙县高桥蔡襄支系,因久未联系,这次不予转载。三卷六世蔡L公生蔡襄兄弟四人,因近十年来与莆田蔡襄谱有祗触,所以这次不书。
大宗谱共分三卷:首卷为总谱,登有彩照,记有总目录、序言和历次修谱序言和跋。古今精舍、祠堂、书院等沿革;一至十五世祖先实赜附录各支系分居表、祠内祖先灵位、捐资芳名等。
二、三卷为分谱,记十五世以下各分支世传和认祖归宗支系联谱简介。
(一)新增认祖归宗的支系中,接谱纵传迄今的有:
1、浙江省庆元县三世桧公派下,重二、重三两支,迁武夷山市,下宝村一支,迁建阳市长坪村一支。
2、武夷山市洋庄乡西山公派沆公之后,发生公支下栋碧,文三两支。
3、武夷山市兴田镇浙江庆元朱坞、绍沂公之后,迁出的两支。
4、建阳市麻沙、绍沂公之后,宏泽公支系。
5、建阳市埂头村,茂隆公支下,宗怀公支系。
6、寿宁县西山公派文禄公之后,德旺公支系。
(二)认祖归宗联接谱头分支有:
1、西山公派渊公之后,浙江梓誉芳远公支系。
2、湖南省岳阳市九峰公五子,梃公支系。
3,江苏省溧阳市西山公之后,绮公、远公,承公三个支系。
4、湖北省麻城市九峰公之后,k公支系。
5、山东省曹县西山公之后,经野公支系。
6、广东省台山市沙浦西山公派九峰公之后,子敬公支系。
7、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西山公派栏公之后,公诸讳安公支系、公阶讳郁公支系。
8、广东省松源西山公之后,福粤公支系。
9、连城县和公之后,茂隆公支系。
(三)合族附记蔡氏宗支的有:
1、武夷山市洋庄乡允恭公之后,蔡元林兄弟几个支系。
2、常居建阳市的安徽省肥东蔡友发、江西省南城县蔡兴发、丰城县蔡彩式等支系。
大宗谱印刷成本价每部(三卷)为人民币300元(不含邮费),各地宗亲如要定购可来信、来电话告知,以便按量印刷数量。

建阳蔡氏大宗谱编委会
二○○七年一月十七日
各地蔡氏宗亲为建阳蔡氏修墓、建祠、修谱捐资芳名
为感谢海内外蔡氏宗亲为建阳蔡氏修墓、建祠、修谱鼎力资助的芳名(从1998年5月至2007年1月)将于“两会”会刊分期公布,敬请各地宗亲核实,如有错误请来电话告知、纠正。

本新闻摘自:本会 本新闻发表于:2007-1-28 9:04:40
 
福建省建阳市蔡氏宗亲联谊会章程(草案)

福建省建阳市蔡氏宗亲联谊会章程(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建阳蔡氏出于风翔节度使唐建阳县长官蔡炉公,他为政宽仁,屡巡劝农,兴教育才,甚得民心,子孙繁衍,支繁叶茂,遍布全球,祖术圣学,贤才辈出,名仕能官有其人,堪称“闽中望族”。
  为了弘扬祖优秀传统文,广泛联络国内外海内外蔡氏宗亲,激发爱国、爱乡,尊祖敬宗的热情,开展内外文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经建阳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本会。
  第二条 本会全称“福建省建阳市蔡氏宗亲联谊会”。
  第三条 本会性质:本会业务主要挂靠建阳市委台办,是建阳蔡氏宗亲,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社会团体组织。
  第四条 本会宗旨:要在建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爱国守法,遵守政府各种法令法规;开展溯源探本,敦亲睦邻,建立宗谊;兴办公益事业,造福于社会;遵循祖训,教育族人,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

第二章 任务

  第五条 本会任务
  1、遵循祖训,教育族人。要牢记发公遗训:“为人要忠厚诚实,不可浸于利欲。”要牢记西山公遗训:“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步步守着仁、义、礼、知、信。”也就是说:要遵纪守法,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搞合法经营,按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努力发展生产,多做贡献。
  2、尊祖敬宗,弘扬祖德,齐心协力建好宗祠--九儒宫。
  3、敦亲睦邻,团结内外宗亲,建立宗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4、开展蔡氏文化学术研究,逐步制订和完善本会各种必要的制度。

第三章 会员

  第六条 凡蔡氏宗亲不分性别,年满18周岁以上的均可自愿申请并由一名会员介绍,经理事会批准即可成为本会会员。
  第七条 会员的权利
  1、在会内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有对本会提出咨询,批评和建议权。
  3、有参加本会举办各种活动权。
  4、对本会重大事项有参与和决策权。
  5、有退会自由权。
  第八条 会员的义务
  1、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
  2、精诚团结,维护本会及会员的合法权益,关心会员疾苦,发挥互助友爱精神。
  3、承担本会委托的各项工作任务。
  4、按时交纳会费。
  5、不得以本会名义从事违背本会章程的活动。

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九条 本会的组织机构
  1、本会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本会的执行机构是常务理事会。
  2、会员代表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它的职权是:
  ①听取和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
  ②制定和修改本会章程;
  ③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的理事;
  ④讨论决定本会重大事项。
  第十条 理事会的理事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理事会选举产生会长一名,副会长若干名,秘书长一名、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若干名组成常务理事会。理事会闭会期间,由常务理事会主持工作。
  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职权是:
  1、决定并组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2、执行代表大会决议,决定本会重大事项;
  3、推举本会名誉会长,聘请顾问授予荣誉会长;
  4、根据需要和情况变化,决定对本会领导成员的增补,调整和罢免。
  第十一条 常务理事会委托理事长和秘书长处理本会的日常事务工作。
  第十二条 常务理事会下设组织宣传组、联络接待组、财务福利组。
  第十三条 本会设监事会,由监事长、副监事长、监事3-5人组成,他的职权是:监察本会业务执行情况,审查财务收支情况。

第五章 财务制度

  第十四条 本会财务制度
  1、财务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下设会计、出纳、保管等人。
  2、一切收入全部入帐,杜绝小金库,单据备查,收款必须用编号的三联单加盖公章,付款必须有经手人签字,负责人审批的正式单据,对手续不全的单据财务人员有权拒绝付款。
  3、帐目必须逐月结算,半年小结,年终汇总,造表送有关人员存查,以示公开,宗亲捐款应定期公布。
  4、财务人员应把全部现金库存入银行,现金只留2000元以下以备日常开支。
  5、正常开支,如办公费、出差费、招待费等,一般应由专管财务副会长批准,超过千元以上,由会长审批,较大项目开支应先造计划,请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第六章 经费

  第十五条 本会经费来源
  1、会员交纳会费每年24元;
  2、单位或个人资助;
  3、争取发展经济的其他收入。

第七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章程修改并经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送报台办和有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常务理事会。
  第十八条 本会终止程序,经理事会三分之二理事通过,处理好善后工作报审计署管理机关批准后即可停止活动。

[本新闻重新编辑于: 2006-4-3 14:00:46]
 
face3.gif
 

附件

  • ts1.jpg
    ts1.jpg
    131 KB · 查看: 775
  • ts3.jpg
    ts3.jpg
    153.1 KB · 查看: 759
生活在泉州“故宫”里--探访南安蔡氏古民居(一)
“故宫”之往事今生

“有蔡浅的富,没有蔡浅的大厝”,徜徉在这些古老的房子中间,记者突然有了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慨。历史好像又回到了从前,也许在百年前的某一天,蔡浅就站在这里,告诫子孙忍让、惜时、因果等等为人处事的道理。
  漫步在小巷,眼光停留在红墙绿瓦的魅力之间,虽然许多墙瓦漆皮已见脱落,但仍不失魅力,不知不觉中,越走越深。现在,古厝里的许多人都搬走或去海外谋生,所以厝内巷子两边的房屋大都木门紧闭,门锁已见锈迹。而仍住在厝内的大多是老人,他们蹒跚在幽深的巷子里,与这些古巷朝夕相伴。
  
住古大厝,可以多活5年
  现今在德棣厝仍居住着两户人家,总共有十来口人。居住在西厝的阿姨叫吴秀芬,是蔡德棣第五代孙媳,现在也已经做了奶奶。一家四代人就住在大厝里,其乐融融。她说:“房子已经旧了,本来想叫人修的,可是管理处不让修。想想也是啊,这些房子都是国宝,怎么能随便叫人乱修呢?”她又指着大厅上挂着的一个空灯架说,“这本来是有一盏灯,很漂亮,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可惜被人‘顺手牵羊’。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丢了,想起来心痛得很。”
  吴阿姨的儿媳在门口开小店,做点小生意。小店主要卖一些生活日用品,做的都是邻里邻居的生意。“赚多赚少无所谓,邻里邻居的,当初开这家店主要是为了方便住在这里的邻居和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儿媳也刚生完孩子,没事做,开这家店正好一举两得。”说着,她抱起了躺在摇篮里的孙子。“小家伙两个月了,现在我们婆媳俩除了看店,就是照顾孩子了。”谈起孙子,她一脸慈祥。
  聊了一会儿,一辆摩托车的声音闯入耳朵。“可能是我老公回来了。”阿姨起身迎出门。一个五十几岁的男人随着她的脚步走进小店,他满头都是白色的灰尘,看得出来,他刚忙完工作。“这是我丈夫,”阿姨给我介绍,“他是土木匠,平常都在附近村里找活做,不过现在活也不是那么难找了。”“土木匠,那大叔你不是可以自己修大厝吗?”我忍不住好奇。“哪里有这个本事”,大叔很谦虚,“小补小修还可以,可是要大的修补就不行。不是我不想修啊!只是有些老祖宗的手艺已经失传,我们后辈学不会,就算修也修不到原样。”他有点遗憾。
  “这里的环境很好,我喜欢上这里,真想在这里住下。”我开玩笑地说。“是啊,老祖宗留下来东西就是好啊,特别是夏天,屋子不会热,根本不用装空调。有一个来参观的专家对我说:‘住在你们这样的环境里,人都可以多活5年。’”她笑着说。
  
大厝没有变,人却越来越老了
  世双厝是蔡浅次子蔡世双所建的房子。牌匾旁边有一扇石窗,石窗上雕刻着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世双厝的大门敞开着,一个老人在大厅里喝茶。他自我介绍说叫蔡全运,今年91岁,是蔡浅的第四代孙。如果不是他说出来,记者还真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位蔡大爷已经有如此高龄。虽然满头银丝,可身体硬朗,耳聪目明。蔡老说从小到大,大厝都没有变过,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保护得很好,而人却越变越老了。
  大厅中间正上方挂着一幅大的画像。“这就是蔡浅,”蔡大爷自豪地说,“只有蔡浅的子孙住的大厝在大厅里才能挂这个画像。”他又指着另外两张画像对我说:“左边是我的父亲蔡重来,他是蔡浅的孙子,右边是我的母亲。这些像的挂法都有讲究,闽南人习惯以左为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边’,以右为次,也称为‘小边’,一般挂先人的遗像都是把男的挂在左边,女的挂在右边。” 蔡老很健谈,他详细地向我介绍了大厝每个房间的叫法,不同的房间有不同的名称,比如把大厅堂两旁的房子称为“大房”,把大门两侧的房子称为“支房角厝”,等等。
  整座大厝就给人一种清幽、整洁的感觉。地方虽大,可被勤快的老人和他的儿孙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天井两侧种植着几盆花卉,一阵风吹来,淡淡的花香泌人心脾。天井西侧搁置着一个八角的大水缸,水缸的每侧都雕刻着一幅精致的图画。蔡老说水缸主要是贮水防火,平常的时候可以养养金鱼。蔡老告诉记者:“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和媳妇去澳门了,二儿子和我住在一起,我现在已经做太公了,曾孙已经会叫太公了。”老人高兴的神情溢于言表。如今,老大爷子孙满堂,承欢膝下,日子过得淡定而安详。
  吃完晚饭后,蔡老喜欢到古厝走走,和古厝里邻居聊天是老大爷一天生活里的乐事。“聊什么呢?”我问。“也没什么,无非就是几个老人没事做,坐在一起喝茶,聊聊天打发打发时间。”老人回答说。
  谈起蔡氏古民居,他很自豪:“是啊,我们这些古民居是老祖宗蔡浅从菲律宾赚钱回来盖的,这个古建筑群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这样的地方,几年以前就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人充满了自信。
  我们要走了,蔡老把我们送出大门。他走在前面,矫健的步伐让我们这些年青人自叹不如。我们上了车,蔡老站在门口:“欢迎你们下次再来!”车越走越远,从车后镜,我看到了蔡老的双手还在摇动着。
  
古人成就“小故宫”,今人来当“大管家”
  蔡宗敬,蔡浅的第五代孙,支系长房,现在管理着蔡氏古民居的日常修缮和保护工作,同时也兼做接待和导游。
  记者到古厝时,蔡老正拿着一个小喇叭,绘声绘色地给这些游客讲解着彩楼厝古老的历史和闽南古民居的建筑特点。在他小喇叭的指挥下,旁边的游客走走停停,听得如痴如醉。看着蔡老忙碌的身影,我们不忍心打扰他,只能独自到其他民居参观。
  也许是有人给他“通风报信”,送走旅游团后,他找到了我们,把我们带到了他那间卖票兼办公的地方,地方虽小,可布置得井井有条。正对着房门,一张古民居的全景图呈现在我们眼前。蔡老向我们介绍,为了拍这张相片,曾经动用泉州最高的一架消防梯,到最后总算把这张相片照好了。
  看着这张全景图,蔡老如数家珍地一一说出各个大厝的名称。远远看去,古建筑群像一把琵琶,一头大一头小,石埕上石板之间缝隙就像琵琶乐弦。据民间传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选址地点是一个九天仙女掉琵琶处,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称为“琵琶”形村落。当时建房子前,蔡启昌父子请来风水先生择地,相中了这块被誉为“琵琶穴”的风水宝地。风水先生告诉他们说:“如果在琵琶穴建房子,石头敲击不停的声音,你的财源便源源不断。”
  据说,当时在这里可以时常听到一种白银叮叮当当如琵琶的音乐源远而来,于是他们便开始大兴土木,兴建蔡氏华宅。之后在长达40余年的建筑中,凿石声声,犹如乐师拨动琵琶乐弦,又如白银发出叮当的响声,故海外生意更红火,钱越挣越多,宅第越建越漂亮,构成了此处不可多得的风景。
  经历了将近百年的沧桑,古民居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指着大厝与大厝中间消防通道尽头的一座废墟:“这里本来是有一座小楼,以前晚上值班的人员可以在这里巡逻看守,保护民居里面人员的安全,东西南北四面都有一座,可惜塌了,没有重建。”他有点遗憾。他指着另外一处长满荒草的地方说:“这本来是护厝,可惜也倒了。”从他的谈话中,我们感觉到了蔡老对这些古老的建筑投入了很大的心思。
  如今,蔡老在这个售票点上班,早上8点多过来,晚上5点多下班,没事的时候就和邻居聊聊。讲到古民居的保护,蔡老深有感触:“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它现在已经不单纯是我们的东西,也是国家的东西。我们这一代人要对子孙负责,要对国家负责。”
  
   大厝给了孙子工作灵感
  世用厝,是蔡资深为其第三子蔡世用所建。张丽兰,81岁,她是蔡资深的第四代孙媳。老太太21岁嫁到蔡家,从那时侯起,60多年来没有离开这个大厝。对于大厝,她的感情非常深厚。而这座大厝也是蔡氏古厝里面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为了保护这座大厝,蔡世用的子孙们做了很大的努力。老太太讲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文革“破四旧”的时候,家人听到有人要来拆房子的消息,全家老小连夜动员起来,把大厝里的石雕都用泥巴铺平了。第二天,那些“破四旧”的人来了之后,没有发现什么,也就不了了之。世用厝也因此逃过了一劫。
  现在,张老太太的儿孙都在外面工作。两个孙子都读完大学,都在厦门找到工作,一个做房地产生意,一个从事建筑设计。从事建筑设计的孙子说自己之所以选择建筑设计这份工作,是从小到大受到大厝的建筑艺术影响的结果。谈起孙子,张老太太非常欣慰:“儿孙都有出息,我也跟着享福!”
  现在,张老太太和媳妇在家看着5岁大的曾孙,小家伙活泼可爱,整天围在她身边“太奶奶、太奶奶”地叫,逗得老太太合不拢嘴。不过,老太太很怀恋以前大家一起住在大厝里的日子,那时光世用厝就住着近百个人,如今,他们有的出国定居,有的到外地工作,一年之间难得回家一趟。“一座空荡荡的大厝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有点冷清。”老太太说。
蔡氏古民居群抱残守缺,独立于都市的喧哗之外,在一方宁静中呈现出朴素的景致。它不但反映出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而且还折射出当地人的勤劳和智慧。但住在德典厝的蔡资深四弟第五代孙子蔡先生却对大厝的保护表现出了很大的忧虑:“现在大厝一些房子破败得很厉害,而管理处又不让蔡氏后人自己修,政府也不拨钱修理,如果时间再久一些,这些珍贵的古物,可能会坍塌,到时损失可就大了。”看来,合理保护和利用蔡氏古厝的相关规定需要尽快出台,以便我们能更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让它继续在泉州大地上绽放光芒。


(实习记者 陈青松 汤凤华)
 
蔡家寺之谜
蔡家寺,我的家



位于今甘肃省甘谷县城东北 10公里渭阳乡蔡家寺村北山坡上的蔡家寺,凌 山而建,为悬山顶式建筑,与当地其他古建筑风格迥异。此寺在当地有些名气,但相关研究非常有限。学界的主要疑虑都集中在该寺名为蔡家寺,所属村寨也叫蔡家寺村,但是该村没有一户姓蔡的人家。而且历史上也没有蔡姓的记载。那么这个寺院究竟为什么会起这个名称呢?

据清乾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蔡家寺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70),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当地县志语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为何村寺同名,也没有记载。最奇怪的是蔡家寺村,顾名思义,村人大多应为蔡姓,就像离此不远的河对岸的蒋家寺村,其村民多为蒋姓一样,然而,蔡家寺村从来没听说有过蔡姓之人。据说,这一点,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1767――1830),字逊乙,号椒园。著有《蔡家寺》《登蔡家寺》《蔡家寺即景赠僧寂成》等诗,其中《蔡家寺》一首即抒发了对以上问题的怀疑。
“伏羌东北境,一山常巍岿。下是吾家庄,上有蔡家寺。频来不厌登,柏古院幽邃。面南开前楼,山水随风至。好鸟各呼名,声声听有义!人人云“蔡家”,谁解兹两字?释名觅无碑,迷乱心如醉!山峭看亦棱,恍与九嶷对。九嶷起心头,眼底一清渭。携水老僧至,坐笑遥指示:‘浪花横翻处,往年繁华第!’天道亲无常,水之道亦异。鱼向燕巢游,龙向鸡埘戏。沿岸群蛙鸣,难常闻歌吹。空名某家湾,姓留烟波际。在昔蔡家人,岂多蔡家寺?勉旃我同宗,柏何永苍翠――培根深枝叶,四时叶不坠。绵绵李家庄,常常蔡家寺,无复后来人,又名李家寺?”
诗末为什么会有由“蔡家寺”他日改为“李家寺”的奇想?这是因为蔡家寺村民十之七八皆为李姓,余为杂姓,故该村亦被人俗称为“蔡李家”,以与附近王姓村民聚居的“坡王家”并称,又与对岸中滩河村的“中洲李”区别.

《中国宰相大全》一书中,据载蔡氏为相者,共有七人,全在宋代,蔡京为其一,但他是福建仙游人(北宋名相蔡襄亦仙游人)。又一人因罹罪而流徙,死于边地,情境、籍里与传说中的“蔡相爷”均不相似。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甘谷修新县志期间,当地的学人李承明老先生提出来一条十分引人注目的线索:蔡家寺传说中的“蔡相爷”应是汉武帝时的李蔡!
李蔡生平事迹比较简单,《史记》《汉书》均附记于其堂兄汉将军李广的传记之中:
“李蔡,成纪人也,为李将军广之从弟。与广事孝文帝、景帝、武帝。孝文时,广与蔡俱为郎。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朔方击匈奴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按,今属山东高青县境)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
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广死之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阳陵神道之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
这确实是一个良好的思路和重要的发现!以前者言,“蔡”“李”与“相爷”三者一沟通,不就是“丞相李蔡”么!何况李广、李蔡都是成纪(今陇西)人。西汉成纪县治据考在今静宁县治平乡,其县境与当时的郡治冀县紧邻。广、蔡都是公卿之尊,蔡故宅由县徙郡而居郡,也是人之常情。以后者言,历史上的李蔡丞相因侵占皇家陵地有欺君犯上罪而自杀;传说中的蔡相爷因大起甲第被指为篡逆而自杀,二者何其相似!
2004年春节,有学者亲访蔡家寺村李氏后裔德全先生,见到了其宗族的家谱,谁知却大谬不然。家谱分明记载,此李氏是明季由陕西白水(按今属蒲城)县迁徙至此的。可是,据德全抄录近年出土的伏羌北坪李氏五世祖三涧公李楷的墓志铭(李楷,明中叶隆庆年间曾为四川大足少尹),却说该族是元季由白水迁来的。这说明家谱是后修的,其修谱年限估计已到了清代。因追叙太远,所以有一个朝代之差!
但是村里的李姓并非都出自同一个谱系,确实有些门户并不在家谱之列。
不过,并不能因此就下结论。因为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元季白水李氏迁来之前,此处原来没有这样一个村子?若是此处本来就有一村庄,白水李氏只是有缘前来投靠或曰投奔并定居,那么这“缘”又从何来?是悲天悯人的同情呢?还是有亲戚关系呢?抑还是此村亦为李姓(或径是李蔡一房),有道是“五百年前是一家”之故呢?若是后者,或地主无谱且日见凋零、客籍有谱而日见繁盛,以至于今日沧桑变化,也许形成类似于反客为主的局面,也未可知。这当然只是猜测,但谁又敢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呢!

至于李兆甲诗中老僧所说替诗人解惑的“浪花横翻处,往年繁华第”二句,凡是甘谷县的人,都知道所指为当地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蔡家寺本来是名副其实的蔡家村,全村本出于同一个蔡姓家族。某朝某帝时,村里出了一位大官,后来位极人臣,官作到丞相之位,人称蔡相爷。蔡相爷在京城自然有府第,他却喜欢住在家乡本村的自家院宇里,一年中倒是在京住的时日少,在乡住的时日多。但这样一来,他老爷又怎么能不误每天的上朝呀!原来这蔡相爷有一宝贝。这宝贝是一头青牛,那青牛尾下屁股眼里孵着一窝“牛屎火燕儿”(按,火燕,红尾鸲的俗称;牛屎,当因其常随牛后于翻地时觅虫吃而名之),但与牛却相安无事。 要说这宝贝牛的好处,那可真是骑上它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事急时且可日夜兼程。所以蔡相爷骑着它前往京城,可以说是晨去暮归,风雨无阻,从不误事的。这样过了三年,也是福极祸来,喜极悲生,合该有事。有一天,一位客人看到蔡相爷这青牛坐骑屁股尾下鼓鼓囊囊,骑上不甚雅观,就问其原因,相爷因此告之。客人大大不以为然,认为掏去鸟窝,牛可行更速。相爷碍于客人的面子,况且自己也不全明究里,便命人立即照办,为牛“轻身除秽”,掏去了鸟窝。这一天,蔡相爷照例骑牛从乡里家中出发进京,牛鞭一挥,天不明就起身了。可是,走出去不远,那牛趴在地上,说什么也走不动了。蔡相爷只好赶忙折回,改换快马兼程往京,但到京已是第三天了。
适逢前一天皇帝召集百官商议大事,却就是不见丞相踪影。早有大臣乘机参奏一本,说蔡相爷深居简出,素有篡逆不轨之心,宜下旨查抄其家。皇帝在气头上,龙颜大怒,遂下旨抄没了蔡相爷在京城的府宅。蔡相爷误了朝事,又被大臣乘机参奏,心中又悔又怕,情急之下,立即自杀。消息传到梓里,情势越说越怕,甚至有流言说蔡相爷准备篡位登基,在其家乡修了一座金銮殿;皇帝已派钦差前来查看,如有此事,就要满门抄斩。适逢蔡相爷最近在其乡里正大起甲第。族人立即把那新起的甲第改为庙观,而且全族一夜之间都改为“李”姓,以免遭九族灭门之祸。
但是钦差终于没有来,战战兢兢的族人好久都在恐惧中过着日子。后来,族人终于也没有再改回姓“蔡”,而以“李”姓相承至今。只是为了纪念蔡相爷,就把那座寺观称之为“蔡家寺”。

这仅是个传说而已,异或只是个美丽的神话....

蔡家寺究竟始与何时?这艰巨的任务只能交给当地的历史学家了.而我辈该做的就是:共同努力,共创我们蔡家寺明天辉煌
 
藏在深闺少人知 宾阳蔡氏古豪宅惨遭破坏令人痛惜
在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蔡村,有一座规模庞大、名为“蔡氏古宅”的古建筑群,它共有大小房间130多间、占地1万多平方米。近日,记者沿着它那曲径通幽的古巷,走进了这座藏在深闺中的“大宅门”,目睹了它的芳容和因缺乏保护而日
益破败的现状。
  “大宅门”大得迷路

  蔡氏古宅座落在古辣镇东南面500米处。古宅群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据蔡氏子孙介绍,最古老的建筑在清代咸丰九年(1859年)毁于兵燹,只剩下一口古井和部分围墙,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建筑为清代举人蔡凌霄于咸丰九年重修。

  走近古宅,迎面看到的是一片宽阔的池塘,塘边还保留着一堵古老的五合土浇筑和青砖砌构的围墙,古宅在绿树池水映衬下显得更朴质而雅致。据介绍,这池塘便是当年的护村河,一张连着一张,环村而绕。穿过池塘上狭长的道路,我们走进了蔡氏古宅的大门。大门挺拔高耸,门顶檐瓦飞翘,庄重而不乏灵气。通向古宅的道路,由青砖竖向铺设而成,设有主道和次道等五条小道,蔡氏子孙告诉记者:这是根据尊卑长幼的次序用来迎送客人而设计的。

  古宅共分为“老宅”和“新宅”三座,均为三进式砖木结构的青砖瓦房,每座之间还设有大门或侧门相接,连绵数百米之深。

  主体建筑都设有正厅、二厅、三厅,正厅略高,二三厅依次略低,体现了正殿至高无上的地位;各厅之间有首廊相连,中间设天井,形成“四水归堂”的建筑格局,体现出“四方聚财”的民俗理念。

  厅堂前后左右设有一围二围甚至三围的厢房,厢房之间都有长廊相隔和拱门相通,廊道由大青石条、石板和青砖铺彻,修建有完整密封的排水系统,长廊笔直狭长,清静幽深,形成迂回环抱之势。

  宅门上绘有山水花鸟壁画和撰写金文小篆书法作品,屋顶鸟兽形檐角高翘,屋内祥云状雕梁画栋,厅门用楠木浮雕制成,外窗用青砖饰彻“福”、“禄”、“寿”等字,整幢建筑造型独特新颖,别有风韵和情趣,体现出了蔡家作为官宦世家的庄严气派与书香门第的诗风书韵。

  厢房外围后方两角还建有一座高耸的碉楼,碉楼四面均设有望风口和枪眼,用以守卫和防火。同时,古宅还设立了私塾、厨房、舂米屋、洗衣埠、守更屋和完整统一的修有防卫设施的高大围墙。

  民国期间,蔡氏后人蔡灏还在古宅旁设计修建了一幢欧式风格兼具儒家特色的三层高的“八角楼”,成为当时宾阳县最为耀眼的建筑物,古宅与中西合壁的“八角楼”相互映衬,甚是雅致。

  在蔡氏古宅中穿堂过巷,是很容易迷路的,如果不是有人引路,记者也许转不出来。

  藏在深闺少人知

  据蔡氏子孙们介绍,蔡氏古宅曾人才辈出,是宾阳县有名的书香之地,在宾阳曾具有显赫的地位。

  据介绍,清代以来,蔡氏家族是以读书蜚声于世而大红大紫的。蔡氏的先祖是来自山东青州府到广西戊边的军氏,其家族的读书史起于清代雍正年间,蔡天泽于雍正时期便考上了国子监,成为了家族中的第一个太学生,开启了蔡家攻读诗书的先河。

  此后,蔡氏家族开设了一间私塾,让子孙开始接受“涂眼加戒尺”的极其严格甚至残酷的私塾教育,并形成了世代相传、历时不移的读书之风,使其后辈均能秉承家训,发奋读书且有所作为。

  蔡天泽的孙子蔡士瞻因读书有为,被赐赠为正五品奉政大夫。蔡士瞻的儿子蔡光宗、蔡光烈均成为太学生,亦被赐赠为奉政大夫。蔡光烈还被封为“文林郎”,官至知县。蔡光烈的儿子蔡凌霄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乡试第四名中举,步入仕途,先后任广东安定、澄海、英德、揭阳等县知县。至蔡光烈的孙子蔡钦孔读书、经营、置业,终将祖业推向极盛,其子辈读书人有数十多人之多。

  据介绍,随着家道中落,蔡氏家族对邻近县乡的影响力日渐式微,蔡氏古宅也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之中,成为了被丢落在“深闺”中的“古董”。

  记者在宾阳县采访时,当地人对蔡氏古宅知之者甚少,提起蔡氏家族及其读书风气,只有一部分老年人略知一二,而了解其历史风貌者,更是少得可怜。

  一位年轻的县直机关干部表示从未听说过蔡氏家族的故事,蔡氏古宅更是闻所未闻。一位中学教师说,了解蔡氏家族的读书故事和蔡氏古宅还是最近的事,他表示很感兴趣,有一种想去看一看古宅的冲动,研究一下蔡家的读书史。

  一位年愈七旬的老大爷说:“解放以前蔡家读书的确很厉害,辈辈都有读书人啊!蔡家的老屋我去看过,真的很靓,很讲究,很有气势!几十年没去了,不知蔡家老屋还保存得好否?”

  惨遭破坏令人惜

  在蔡氏古宅,所见到的每一条古巷、每一幢房屋、每一座碉楼、每一扇门窗都使记者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走进了过去书香门第那种宁静安详的岁月。可是,更牵动着记者敏感的神经细胞的,却是那遭到人为破坏的景象。

  记者在蔡氏古宅内看到:那幢欧式风格兼具儒家特色的三层高的“八角楼”,如今已是杂草丛生,只剩下由一个欧式拱门和几根罗马柱组成的几堵残墙零落在风雨中凄泣;那些因保护不善的浮雕门廊饰物已经破败不堪;那些锁马石栓和洗衣石桶等年代久远的东西散落一地;在古宅的一些厅堂内,杂乱无章地堆满了稻草和柴火等杂物……

  据蔡氏后人介绍,解放后,蔡氏古宅被分给100多户贫下中农居住,平均每户一间。宅内原有的一些精致的明清款式的床椅桌凳及陈设物品均被瓜分掉,至今散落在各家各户之中,有的尚保存下来,有的已损坏、丢失或卖掉。

  由于居住的人口太多,宅内的公共设施也大都遭到破坏,人们还乱拆宅舍,并在宅内乱搭、乱建各种棚屋,致使宅内环境凌乱、房舍破败,造成排水系统严重堵塞,积水恶臭难闻。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附近农民们将悬挂在古宅的蔡凌霄以乡试第四名中举获得的“经元”门匾等大部分各种木质牌匾、对联、屏风、雕花门窗及所藏书籍、书画作品或砸烂或烧毁,使古宅最具人文特色和历史品位的标志性物件荡然无存。

  另外,由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毫无规划的杂乱无章的农舍扩建,又占用了古宅原来的花园菜园,并拆掉了大部分古围墙和填掉了一些护村池塘,使原来池水秀丽、景色怡人的南方农村园林不复存在。

  针对蔡氏古宅的现状,记者走访了宾阳县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据了解,蔡氏古宅作为该县甚至可能是全广西规模最大的保存相对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已引起了宾阳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和南宁市政协的重视,这些部门已分别派人对古宅进行了考察和测量。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古宅尚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宾阳县旅游局业务股长黄宗亮说:“蔡氏古宅作为大规模的极具人文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深具旅游开发价值,特别是它距离南柳高速公路古辣出口不足三公里,附近还有风光秀丽的水浸湖、冬暖夏凉的鸡笠大小凌泉等风景点以及远近闻名的古辣“不丈垌”盛产的优质大米、桑蚕等特产。因此,它将可以建设成为集体验书香门第生活、考察古代民居建筑、参观生态农业、开展休闲垂钓和游泳的旅游度假胜地。”(肖亮升 李华毅 黎焕雄)
 
建阳蔡氏 闽中望族





蔡建海



儒林门第首届理事长蔡有方宗长,在2006年双月刊第一期首篇《努力营造“儒林门第”》一文中云:传统的中国人在人生追求上存在着四种情况,那就是:普通的中国人丰衣足食以自立;达官显贵以立功;书香门第以立言;帝王世家以立天下。

在重修建阳蔡氏大宗谱中,我仔细地翻阅了清光绪三年和民国五年重修的“庐峰蔡氏族谱”,得知建阳蔡氏自唐至元三个朝代历时500余年中衍传十四世,在129位男丁中有57人为文武官员,恩封大夫以上的有15人,一门之内四世九儒。可以说既是达官显贵之门,又是书香门第,贤儒辈出的世家。故有“闽中望族”之美誉。

建阳蔡氏是风翔节度使炉公之后。炉公字廷器,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十年十二月初二日,卒于天福八年三月初六,寿八十九岁,葬于建阳麻沙排山。唐乾符五年登进士,任德州知府,再授东昌刺史,以守郡功加升风翔节度使,以孙梅贵加赠少傅。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中原离乱、民不堪苦,就与妹夫刘翱将军及西河节度使翁郜,率领五十三姓入闽,任建阳县长官,他为政宽仁、屡巡劝农、兴学育才、甚得民心。天复二年正月择居麻沙镇北,为建阳蔡氏一世祖。

炉公之子銮,字翔程,乾宁二年(公元897年)授任建阳县尉,天复二年以疾告乞致仕,在麻沙镇北创家业,建祖祠,教育子孙,习文练武,使七子中有三进士,五武官。乾德二年以子梅贵赠少保。

銮公长子佰,字廷秀武科进士,任石威卫将军,两浙安抚使兼知军民事。

銮公四子松,字廷茂,贞明二年中进士,官至天威节度使。

銮公三子桂、五子樟,兄弟二人自幼强毅勇敢,抚诸王,战死于阵,血食福州南台,玉封昭顺崇应公,惠顺感应公,宣封左惠效灵协济武安王,右助顺宣威协兴安王。

銮公七子梅公,字廷和,赋性警悟,博学强记,手不释卷,口不绝吟,肆笔为文,初不经意,负雄才,立大志,六经精明,言行谨修,官至御前右军都统制,两次恩封三代,卒时加赠太保。

銮公六子桧公派下,在浙江庆元繁衍生息,一门之内连续八世出任卿侯将相二十一人。

七世:习诗公,字福基,宋进士,官至光禄大夫、上柱国。

习书公,字禄基,宋进士,收冠有功,官升河北五十四州提点。

习易公,字寿基,宋进士,官至广东巡按、监察御使。

八世:权公,宋进士,官任大理寺卿。

积公,宋进士,官居翰林院左春坊。

善公,宋进士,官拜龙图阁大学士。

瑞公,宋进士,镇守雁门节度使。

升公,镇守太原府,封安远将军。

九世:绍公,宋殿前招信校尉。

继公,宋殿前广威将军,上骑都督,加赠太尉。

综公,封宋龙虎大将军。

维公,封安武侯。

十世:乾公,宋湖广指挥。

坤公,官至江西南昌府太守。

公,官居太尉,镇守陕西提督。

璜公,官拜光禄大夫,宋江太守。

玫公,进士,官至左丞相,兼尚书事掌兵权。

十一世:训公,玫公次子,袭父荫,任浙江行省,镇守处州。

十二世,驹公,字明珠,官居相位,实禄院事殿试联捷。

十三世:竦公,官至资政大夫。

十四世:倚公,字宝贤,宋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三世梅公派下,一门之内,连续九世,达官显贵十八人。

五世:克铭,北宋进士,官至礼部郎官。

六世:仁公,字广爱,北宋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两次恩封三代,卒时皇帝停止视朝一日,加赠通仪大夫,谥文敏。

义公,字伯宣,北宋进士,官任莆田县尹,尚书刑部侍郎。

中公,字秉正,北宋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大夫。

七世:伯禧,字俊德,宋真宗试童子科,对诵诗书,号三岁奇童,授春宫伴读。御赐诗云“八闽山水多奇秀,三岁神童出盛时,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儿自得老成姿。初能学步来朝阙,方及能言解诵诗,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千里有前期。”

八世:谅公,字守信,太学录,授国谕。隐居武夷,云谷之下,号称“首阳居士”。

八世:智公,字明道,明经儒士,官至户部郎中。

九世:b公,字廷O,北宋进士,官至朝奉大夫,兼知枢密院事。

十世:浔公,字锦渊,绍兴十八年进士,官至临安府尹。

汾公:字伯洋,绍兴十五年进士,官至中亚大夫兼提举玉隆万寿官,以子杞贵,赠太子少师。

公,字世用,绍兴二十八年登进士,官至御史监察,御史中丞。

十一世:杞公,字应卿,乾道二年进士,历任同安县令,绍兴知府,南昌守郡,东江提刑,国子祭酒兼端明殿学士,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两次恩封三代,卒时皇帝停止视朝一日,御笔特加赠太子太师。

周公,字兴圣,淳熙五年中武科及第,官至京湖制置使兼督军马。

十二世:燧公,字孟光,以父杞公恩泽诏补建阳县尹,参部考绩 升任汀州府判、知建昌府事、郡守中顺大夫。

楷公,字仲侧,号极轩,官至通直郎崇政殿说书。

十三世:公亮公,字子明,号仁斋,宝v元年中科十名进士,官至大理司直、太学、国史。

公度公,字唐弼,嘉熙二年登进士,官至都督京城军中,河北诸路都节度使,便宜行事,卒时皇帝停止视朝一日,赠资政大夫,加太尉。

十四世:希清公,字源洁,号西岩,景定二年试中明经儒人,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加光禄大夫。卒时皇帝停止视朝一日,御笔加赠少师。

九传蔡发牧堂公起,蔡氏一门四世九儒。

蔡发(1089~1152),字神与,号牧堂,宋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建阳蔡氏九儒之首。理学起家,精通天文、地理、河洛之学。对程氏、邵氏、张氏的学说无所不通,皆能订其得失。游学四方,闻见益广。一生不干利禄,开以圣贤之学,教育子孙,使一子元定,三孙渊、沆、沉,四曾孙格、模、杭、权,都能心学家传,道宗孔孟,学衍周程,注经卫道,羽翼经传为南宋大儒。著有《天文星象总论》、《地理总论》、《河洛发微》,以发微论进入四为全书。以曾孙杭贵恩赠太子省保,再赠太子少保,加赠少保。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号西山,发公之子,南宋理学家,乐律学家,生而颖悟,明心见道,精通天文、地理、象数,深通兵法、精晓吕律,著作富于诸儒,一生不干利禄,长期隐居西山,著书立说,二十四岁向朱熹问易,朱考其学识,见他谈吐非凡,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从此朱、蔡二人师友相称,相从四十年在共同的学术生涯中志同道合,元定把自己的学术思想都倾注在朱熹的书集中,朱熹也为蔡元定的许多名著作序。朱、蔡二人集二程,邵雍的思想,构成既重义理,又重象数的学术方向。

蔡元定的主要著作有:《大学说》、《易学启蒙》、《律吕新书》、《律吕本源》、《洪范解》、《皇极经世指要》、《潜虚指要》、《太玄指要》、《大衍祥说》、《燕乐源辩》、《八阵图说》、《阴箱经注解》、《脉书》、《引经引义》等书于世。

庆元三年伪学之祸,元定含冤被贬湖南道州,翌年殁于贬所,旨许归葬,子沉扶柩三千里以归建阳,葬于莒口镇翠岚山之源。

嘉定三年平反诏雪赠迪功郎,谱文节。

宝v三年八月初二赠太子少傅。

宝v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再赠太子太傅。

宝v七月二十六日加赠太傅。

宝v三年理宗皇帝御书“西山”大字,敕建“西山精舍”塑绘朱文公与西山公对座讲道神像,以崇杞。

明嘉靖九年诏蔡元定从祀启圣王庙。

清康熙四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御书颁赐,宋儒蔡定“紫阳羽翼”匾额。

蔡渊(1156~1236),字伯静,号节斋,元定长子,生而聪明,其质纯粹,穷天地之理,尽人物之性,博通五经,遍览子史,幼遵西山之训,长从朱子之学。

著有《周易训解》、《易象意言》、《大学思问》、《中庸通旨》、《论孟体仁》、《纪原问辩》、《性情机要》等书于世。为南宋大儒蔡氏九儒第三代。

蔡沆(1159~1237),字复之,号复斋。元定次子,六岁出继表叔虞英,更名知方,幼遵父训,长慕圣道,授父之嘱,咋“春秋五论”。淳照四年乡贡,绍兴二年知贵溪县事。庆元间父谪春陵,从母命带长子楠,次子栏归宗,以季子梓嗣虞氏。嘉泰三年参部升授文林郎,两浙运干,著有《春秋五论》、《王纲霸统》于世。

蔡沉(1162~1230),字仲默,号九峰。元定三子,钟光岳之英,毓山水之秀,知则学知,行则学行,仰观天地之道,俯察万物之精,博览群书,折衷众论,幼遵父训以立身,长从师教以传道。庆元三年侍父贬道州,四年八月初九日,父殁于贬所,旨许归葬,徒步扶柩以归。年仅三十屏去举业,当时诸臣举荐,沉曰:“此非吾志也,非先君所训。”以圣贤为师,隐于九峰之源,故号九峰。授父师之托,反复十年,著成《尚书集传》、《洪范解》、《皇极内篇》。著术有功,教子以忠,上闻于朝,理宗皇帝御书《庐峰》大字以表之,由子蔡杭刻石于九峰石崖上。宝v三年五月赠沉朝奉大夫,谱文正。宝v三年八月初二日赠太子少师。宝v四年二十二日再赠太子太师。宝v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加赠少师。宝v五年九月再加赠太师永国公。

元朝至正十九年诏追封蔡沉建国公。

明成化三年诏追封蔡沉崇安伯。

明嘉靖九年诏蔡沉崇祀至圣庙。

清康熙四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御书颁赐宋儒蔡沉《学阐图畴》匾额。

蔡格(1183~1246),字伯至,号素轩,渊公长子,生而颖悟,博览诸经,与觉轩、久轩、静轩自相师友,教诸子侄,遵家庭心学之训,诋邪卫道,所著《至书》以警人,作《广仁》以自励,躬耕不仕,毅然卫道,以护家声。为南宋大儒。

蔡模(1193~1259),字仲觉,号觉轩,沉公长子,自幼疑悟庄重,以道自尊,屏去举业,励志圣贤,幼听讲于伯父(渊)长从于文公,著有《易传集解》、《大学衍说》、《论孟集疏》、《河洛控颐》、《续近思录》、《朱子续集》等书行于世。嘉熙五年圣旨补、觉轩迪功郎,添差建宁府学教授。

蔡杭(1198~1259),字仲节,号久轩,沉公次子,颖悟力高,同兄觉轩、弟静轩肆业于家庭,用力致知诚正之本,讲究治国平天下之道。绍定元年领本府文解,二年殿试登进士,官至荣禄大夫右丞相。立朝则从容奏对,创切论疏。浙西提举,枢密院编修官,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史院编修官。江东提刑,国子司业、资善堂赞读,玉牌所检查官,侍立修注官,宗正少卿,知监安府。国子祭酒,侍立修注官,太卿,资善堂,工部侍郎,朝议大夫,国史实录院同修,开国男,朝议大夫,中奉大夫,礼部侍郎,吏部尚书,太中大夫,端明殿学士,同枢密院事,提举编修,经武要略加思初赠三代,知柩密院事再恩赠三代。参知政事兼同提举编修。加恩赠三代,荣禄大夫右丞相,开庆元年六月二十一日卒,遗表上闻,皇帝停止视朝一日,御笔,特赠少保。

景定元年四月旨除资政殿大学士,谥文肃。

著有:《对策》、《奏扎》、《疏表》、《书判》等书传世。

蔡权(1195~1257),号静轩,行乙八,沉公三子,幼年丧母,伯母詹氏抚养,销长同兄觉轩,肆业于伯父节斋公、屏去举业,家学相传,诸臣屡荐,坚辞不起,淳v六年,以兄恩泽,补承务郎,授庐峰书院山长。著有《皇极纲克要略》、《八阵图说后解》、《参同契论》等书于世,为南宋在儒。

建阳蔡氏自唐末至元初的500余年中,能有累世文武立功于国,造福于民,形成精忠卫国,忠君爱民之风范,无不出书香门第,而书香门第又在于祖述圣学,心学家传,不干利禄,潜心问学,热心著述,孕育出一门四世九儒,他们道宗孔孟,学衍周程,注经卫道,功在圣门。粗通天文、地理、礼乐、兵阵、度数、医药等学科,这四代人,历经150余年的潜心研究,坚持既重义理,又重象数的学术方向,著书四十八种,堪称南宋巨著。九儒书的《目录》、《律吕新书》、《周易解训》、《地理微发》、《书经集传》、《春秋五论》、《皇极经世内篇》、《论孟E》等书都进入四库全书。这在我国学术史上、出版史上都是十分独特的。

蔡氏九儒的学术思想曾光耀于世界,受到历代所推崇。为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挖掘蔡氏文化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应组织热心的裔孙精心研究,发扬光大蔡氏文化。
 
售《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启事




  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与建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于1997年联合出版《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该书收录了自九儒学术研究会成立以来的文人学者的共117篇研究文章。

  为了满足大家的研究、收藏需要,我们在网站上售书,《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价格:每本35元,免邮寄费。需购买此书的机构或个人可联系:福建省建阳市麻沙中学 蔡春寿 电话:13062271446 邮编:354204



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

2006年7月22日
 
拜谒西山陵园――蔡元定之墓







  几次要顺道去拜谒西山陵园,皆因时间仓促,未能成行,今日得空,遂专程前往。

  出门时天气好好的,车骑到半道却乌云密布起来,夏日的天气真是善变,一如当年的南宋王朝。忽然间就刮起“庆元党禁”的阴风,朱熹理学被污为“伪学”,他被罢职回归建阳考亭,其得意门生蔡元定于庆元二年以“佐熹为妖”获罪,被流放到湖南道州(今道县)。庆元四年八月,病逝于贬所,终年64岁。同年十一月,获旨归葬,其子蔡沉扶柩三千里回建阳,葬于建阳崇泰里(今莒口镇)后山陈布村翠岚山之源。

  从建阳出发,接近莒口镇的叉路口有一醒目标志:西山陵园――蔡元定之墓。沿此路穿过陈布村,循着一条小清溪拾级而上,便是西山陵园。门口的石碑上刻有蔡元定的生平: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号西山,福建建阳人。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学者。人称西山先生,后人称其为蔡西山。

  蔡元定出生于建阳麻沙镇的书宦世家,先祖蔡炉光州固始县人,聪明颖悟,博通经传,遍览诸子书史。中进士后,任德州知州,再迁东昌刺史。唐乾宁四年为避中原之乱,率五十三姓自光州固始过长江经赣水入福建建阳,任建阳长官,居于麻沙。其父蔡发,博闻强记,学识丰富,在易象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皆有造诣,所著《发微论》二卷,收入《四库全书》。

  蔡元定自小聪颖过人,八岁能诗,十岁日记千言。其父病逝后,19岁的蔡元定筑室莒口东山村的西山之顶,以日月为伴,以野草充饥,发愤苦读,也许,这就是蔡元定自号西山的缘由吧。25岁那年,蔡元定慕名前往崇安五夫拜朱熹为师,朱熹考询他的学识,大为惊奇地说:“你是我的老友,不当在弟子之列。”大有相见恨晚的感慨。此后,各地有前来投拜朱熹的学生,必先令元定考查,凡讲解诸书奥义,学生所难以领会的,必先与元定商讨。

  蔡元定不仅是朱熹的得意门生,也是十分亲密的好友,在教学和著述上,是朱熹的左肱右臂。元定的见解有超越于朱熹的,总是倾诚相告,据理分析;凡经书深奥怪僻的词句,元定过目就理解。朱熹赞称:“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朱熹的许多著作都包括元定的思想。所以,当蔡元定病逝之时,年近古稀的朱熹抱病写下了声泪俱下的《祭蔡氏季通文》――“呜呼,季通弃子而死也耶!……相向长号,若折左肱而失右臂!呜呼,吾道其终穷矣?天何压吾季通之速耶!……惟君学通今古,道极渊微,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辨,有继开来之功,今不可复得而见之矣。”

  见过石碑,仰头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西山陵园”四个鎏金大字。穿过牌坊,伴行的是一泓汩汩泉流,此泉为蔡氏后人所掘 ,名“思源泉”,长年不枯,清澈诱人,掬而饮之,心胸爽畅。

  思源泉的左侧有“西山公亭”,供后人瞻仰凭吊。亭台的两根石柱上镌刻的对联就是蔡元定贬谪道州时,贻书训诸子的“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训示。亭壁上石刻着蔡元定的简介,朱熹和文天祥手书的祭文,以及南宋理宗皇帝所赠“太子太傅谥文节”的褒词和清圣祖康熙皇帝御书“紫阳羽翼”匾词等。

  怀着崇敬的心情,再往里走五十几步,就可见卵石砌成的圆形墓堆和半圆圈护墙,当年朱熹手书的墓碑“有宋蔡君季通之墓”已佚失,现立的石碑高3米,宽85公分,厚30公分,书曰:“宋太子太傅蔡元定公之墓”。

  占地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陵园,青山环绕,川流不息,松竹苍翠,静宓肃穆。除了我和夫君没有他人,从周边野草的长势看来,平常也是少有足迹。我想,这正是蔡元定理想的寂寂不求闻达的安歇之所吧。蔡元定一生轻功名、重学问,不应科举。淳熙十五年太常少卿左谕德尤袤、秘书少监杨万里将蔡元定的《律吕新书》推荐给朝廷并联名保荐他入朝。朝廷召他进京,他不为心动,坚以疾辞,仍潜心治学于乡间。他一生著述丰富,有《大学说》、《易学启蒙》、《律吕新书》、《洪范解》、《皇极经世指要》、《潜虚指要》、《大玄指要》、《大衍详说》、《燕乐源辨》、《八阵图说》、《家引经引义》、《律吕本源》、《脉书》等传于世。同时,蔡元定对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朱熹疏释《四书》及撰《通鉴纲目》、《近思录》等,多与元定反复修订。《易学启蒙》是蔡元定起稿,后由朱熹改定的。后世学者称他为“闽学干城”,意为闽学中坚骨干。

  淳熙二年,朱熹隐居云谷山“晦庵草堂”,蔡元定亦追随老师至东山村,复上西山(云谷山与西山遥遥相对)结庐“西山精舍”苦读。蔡元定二度在西山苦读,且造就了闽学干城这样的人物,想必此山乃灵秀之地,甚是向往,他日定当寻迹西山。

  揖别西山陵园,乌云不知何时悄悄散去,天边的晚霞绚丽、炫目。

来源:中财论坛
 
有电白县蔡姓确切人口统计数和字辈派语吗?在下是四川攀枝花蔡氏,祖上在清朝年间与姻亲董、杨二氏从广东迁居今攀枝花市.
 
QUOTE(四中乐叔 @ 2007年02月28日 Wednesday, 12:04 AM)
广东省电白县
蔡氏家谱
族谱
蔡族历代祖妣名序列下
始祖秋涧公妣邵氏太恭人生二子
长子度公回莆田
次子竹隐公居P垌(广东省电白县电城镇P垌乡)
祖曾任州太守,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人。离任归里路过P垌时,见此地风土人情甚佳,举家自宋末帝m(约公元一二七八年)时,由原籍迁居P垌,即电城东十里之P垌乡,并带祖父济阳公塑像,将之供祀于村边新建济阳公祠,今境主庙前戏台后,而起旧址也,俗称“妆春宫”以后代虔诚之心,后代子孙繁衍,人口增多便成为蔡屋村。清道光年间,秋涧子孙定阴历元月十五日为济阳公祭祀日,每隔一年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为“年例期”,搭演戏,举行“妆春”扮演话剧等民间活动,俗称扮“佛地”以表鞭鞑,迎接福祥。
来时带有压船石版一块、石臼一只,现有存在。石版在庙前、石臼在山觅太夫人庙边。回想自宋至今数百年之久,传有卅余代,其后裔之盛,族旺之隆,冠于全邑,非祖德之远庇,安能若是乎,天之功报厚德者,理有或爽哉。
祖享寿七十九岁,于元十八年二月十七忌日。
妣享寿七十二岁,于元十二年三月十六忌日。
大宗祠建P垌内村屯,坐西向东。入伙对联:长发其祥,暖(?)得我所。大宗祠门联:济阳欣庆,f垌分基。蔡族济阳郡。
祖妣合葬白花岭大垌村后坐甲向寅。
二世祖竹隐公妣吴氏太孺人生四子。
长子荣贵公迁林头(电白县林头乡)为始祖,次子居P垌,三子道公迁迁潮州,四子度公回莆田
边地头
[snapback]1684989[/snapback]​
 

附件

  • IMG_0078.jpg
    IMG_0078.jpg
    105.3 KB · 查看: 585
  • IMG_0079.jpg
    IMG_0079.jpg
    159.7 KB · 查看: 591
  • IMG_0080.jpg
    IMG_0080.jpg
    123.1 KB · 查看: 626
  • IMG_0081.jpg
    IMG_0081.jpg
    160.4 KB · 查看: 629
  • IMG_0082.jpg
    IMG_0082.jpg
    116.6 KB · 查看: 658
  • IMG_0083.jpg
    IMG_0083.jpg
    121.2 KB · 查看: 656
  • IMG_0084.jpg
    IMG_0084.jpg
    108.9 KB · 查看: 580
  • IMG_0085.jpg
    IMG_0085.jpg
    125.8 KB · 查看: 612
  • IMG_0086.jpg
    IMG_0086.jpg
    118.2 KB · 查看: 600
  • IMG_0087.jpg
    IMG_0087.jpg
    121.4 KB · 查看: 601
  • IMG_0088.jpg
    IMG_0088.jpg
    108.4 KB · 查看: 592
  • IMG_0089.jpg
    IMG_0089.jpg
    118.7 KB · 查看: 611
  • IMG_0090.jpg
    IMG_0090.jpg
    121 KB · 查看: 644
  • IMG_0091.jpg
    IMG_0091.jpg
    109.2 KB · 查看: 593
  • IMG_0092.jpg
    IMG_0092.jpg
    103.6 KB · 查看: 586
  • IMG_0093.jpg
    IMG_0093.jpg
    93.8 KB · 查看: 586
  • IMG_0094.jpg
    IMG_0094.jpg
    88.6 KB · 查看: 567
  • IMG_0095.jpg
    IMG_0095.jpg
    94 KB · 查看: 502
  • IMG_0096.jpg
    IMG_0096.jpg
    124.4 KB · 查看: 546
  • IMG_0097.jpg
    IMG_0097.jpg
    110 KB · 查看: 521
什么是“济阳衍派”
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6-1-28 12:11
9是大门上边的匾写的
提问者: 匿名
最佳答案
据《蔡氏族谱》载:蔡氏出自姬昌姓,周文王姬昌第五子叔度(武王姬发之弟、成王之叔)。武王灭商后封功臣昆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建立蔡国,传至二十四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济阳柯蔡简讯》第52期亦记:“蔡自叔度始封至为楚所灭,凡二十三代传二十四世,享国计共662年(前1101―447),中绝三年。”先秦时,蔡氏繁衍于河南、河徽一带,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蔡氏族谱》)西晋时陈留圉是蔡氏繁衍中心,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今河南兰考县东北),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衍派”。
蔡叔度派下第三十七世蔡勋字君严,汉哀帝时(前6―1),以孝廉为长安邰(今陕西武功县)令,平帝时(公元1―5)为d令(今陕西d令),王莽篡汉时拒绝出任太守,携家隐入深山。蔡勋传至第二十八世君智之长子(第十九世)用元,在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从河南固始入闽时,举家迁居闽之泉州,初为同安人,后卜居仙游赤湖蕉溪,遂为莆阳一世祖(莆阳是原兴化军隶,辖兴化、莆田、仙游等三县)。
用元传瑾,瑾传显皇,显皇传恭,恭传L,L传襄。蔡襄字君谟生于仙游枫亭东宅,迁居莆田城南蔡宅,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端明殿学士,乾道时赐谥“忠惠”,故莆阳蔡氏灯号为“忠惠传芳”,是褒扬蔡襄忠君惠民之德,先知泉州转知福州,再知泉州。
襄次子房旬之曾孙继守泉州,之侄于宣和间入晋江,历八传至德原开基东石蔡,至三世别为十支(东石十六房蔡:金铺、衍泽、银炉、珠泽、西霞、玉井、前埔、西湖、东埕、松窟埕)。(根据《龙江蔡氏大宗主谱牒》)《蔡氏族谱》又载:襄季子房F五世孙吉居晋江东石镇开族;F三世孙咸之曾孙入居晋江(去脉未考);F子伸八传日新居晋江守墓芦(去脉未考),日烨居晋江容卿(现居石狮),日皋居晋江龙津(今名不明)。又据故老传闻,东石蔡姓来源於泉州东街蔡巷(则菜巷),若此说属实,东石蔡姓就不是蔡襄直系子孙,而是蔡确之后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望识者指正―――笔者按)
东石蔡氏子孙后来分居各地,尤以台湾为多。族字行(从十一世起):贻书芳自远树德世尤长崇尚斯承志创垂冀克昌簪缨遗燕翼继述绍仪容万派朝宗委千秋裕后祥。族冠字排行(从十三世起):卿仲子孙永膺多福纬武经文安邦定国名重词林功高紫阁凤起蛟腾兰芬桂馥。
君智次子用明,讳辉号一翁,用明字也,同其兄用元举家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先居莆田,后徙居晋江青阳石鼓山,为蔡氏开发青阳之开基始祖。《济阳蔡氏族谱序》:“晋邑青阳蔡氏,胄由莆阳仙游,一世祖一翁者,大唐咸通年间来居于此,六世而常安公始置祭田,八世诚叟公举乡荐登第,授莆田尉……”
自唐代开基以后,青阳蔡氏有很多人陆续迁居外地。根据族谱记载,清朝同治年间,青阳蔡厝四房第二十四世蔡清水迁居台湾牛骂头,后来子孙为纪念开基始祖,就将牛骂头改称清水街,即现在的清水镇。还如高林房的后裔迁居台湾艋,堂号“青阳衍派”。台湾的塘东派蔡氏也是青阳蔡氏的先辈分居晋江金井塘东村后再繁衍到台湾的。现在青阳蔡氏分居台湾及大陆各地的族亲已发展成为一百多个村庄。又如三世祖舜甫公迁居海丰为始祖;四世祖纪公迁惠州为始祖;五世祖圉公迁深沪为始祖;七世祖迁英东为始祖;八世祖悬公号诚叟,绍兴辛未进士,传至九世祖厚翁公迁大仑(今属石狮)为始祖;十三世祖起东公由泉州蔡庄入赘大仑黄家;十四世祖福嗣公宝佑四年进士,由大仑边迁居金井洋梓坑,卒葬洋坑山;十五世祖耕公号紫阳生三子,长居大仑、次迁梅林前埔,三居塘东;十六世祖我东公迁塘东;十七世祖南潆公迁漳州南门外;十八世祖梅西公入前埔,梅良公入型厝;十九世祖长衡公迁居漳州南门外……现在居住在青阳的蔡氏虽然只有几千人,但却是一个大望族了。
青阳蔡厝宗祠有一幅对联:“脉由济阳,支分莆阳,派衍青阳,好就三阳开泰运;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长绵百代振家声。”这幅对联概括地说明了青阳蔡氏的源流和发展情况。根据《蔡氏总谱》载录:“自殷以来,吾蔡氏族人迁徙情况是:上蔡―新蔡―下蔡―固始―济阳―莆阳―青阳。”因此青阳蔡氏则以“青阳衍派”为郡望,以“忠惠传芳”为灯号。
青阳派世衍(从十一世起):龙世功复应和绵秉宗立士道文培希树世守诒谋垂裕笃庆锡光景耀崇昌云汉昭章;字衍:君尔元宣子若孙曾汝逊念之其乃有济允以为吉亦克永迪。(根据《唐山过台湾》)塘东派(台中蔡炳j先生提供):周鲁宗邦本支实继敦尔文照荣华百世五子登科三元及第。(《唐山过台湾》)东石梅塘:紫得梅厚起经文士端德思甫肇启鼎道鸿兆应永世克昌垂裕绵延家声远昭百万斯年.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