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01-20
- 帖子
- 1,918
- 反馈评分
- 4
- 点数
- 61
电白县城变迁见证历史变故
现在众所周知电白县城是水东镇,但这仅仅是解放之后的事。解放之前,古城电城才是电白县城,且长达480多年之久。
南北朝时期梁朝置电白郡,至隋朝改为县,县衙设在今高州县城东北四十里的电白堡,即电白旧县载。相传城后有二龙湫岩,岩下有潭,投石下潭,即有雷鸣电闪,白光闪烁,电白之名由此而来。
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九月,移置县治于唐的保宁,即南朝梁的连江。明洪武廿四年(公元1391年)设置神电衙,遂定名为电白县城,简称电城。由此可知,电城作为县的治址,已有480余年之久。
电城,位于水东之东39公里,是广湛干线的交通要冲。它北枕庄山,南濒莲海,在战略上是个重镇,曾是电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洪武廿四年,朝廷为防外患,采取了军事海防措施,在沿海设置了广海、碣石、神电等24个衙。其中神电衙,就是设在后来称之为电城的地方,衙门则设在现在电城中学的校址。
社电衙辖下有左、右、中、前、后五个守御千户所(俗称“千总”),分设在高州、电白、吴川、阳江、阳春等地。明洪武廿七年(公元1394年)神电衙便夯土为城,至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才改用砖石筑城。据县志载:“城周一千一百丈,堞高五尺,共高一丈七尺。为门四,上各有楼,敌楼四十,角楼四,窝铺四十二。明英宋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城毁于徭,因故址重修。”成化三年9月,始成为电白县城。后来,该城不断扩建加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县治曾迁移于霞洞大村。1942年,当时国民党政府以避敌机轰炸、便于民众疏散为由,遂将此城全部拆毁。于是,这座阅历了多少人间沧桑的明代古城墙便荡然无存了。
现在的电白县城水东,是解放后于1950年12月由电城迁至此的。
现在众所周知电白县城是水东镇,但这仅仅是解放之后的事。解放之前,古城电城才是电白县城,且长达480多年之久。
南北朝时期梁朝置电白郡,至隋朝改为县,县衙设在今高州县城东北四十里的电白堡,即电白旧县载。相传城后有二龙湫岩,岩下有潭,投石下潭,即有雷鸣电闪,白光闪烁,电白之名由此而来。
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九月,移置县治于唐的保宁,即南朝梁的连江。明洪武廿四年(公元1391年)设置神电衙,遂定名为电白县城,简称电城。由此可知,电城作为县的治址,已有480余年之久。
电城,位于水东之东39公里,是广湛干线的交通要冲。它北枕庄山,南濒莲海,在战略上是个重镇,曾是电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洪武廿四年,朝廷为防外患,采取了军事海防措施,在沿海设置了广海、碣石、神电等24个衙。其中神电衙,就是设在后来称之为电城的地方,衙门则设在现在电城中学的校址。
社电衙辖下有左、右、中、前、后五个守御千户所(俗称“千总”),分设在高州、电白、吴川、阳江、阳春等地。明洪武廿七年(公元1394年)神电衙便夯土为城,至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才改用砖石筑城。据县志载:“城周一千一百丈,堞高五尺,共高一丈七尺。为门四,上各有楼,敌楼四十,角楼四,窝铺四十二。明英宋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城毁于徭,因故址重修。”成化三年9月,始成为电白县城。后来,该城不断扩建加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县治曾迁移于霞洞大村。1942年,当时国民党政府以避敌机轰炸、便于民众疏散为由,遂将此城全部拆毁。于是,这座阅历了多少人间沧桑的明代古城墙便荡然无存了。
现在的电白县城水东,是解放后于1950年12月由电城迁至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