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客家(崖佬)人物---袁崇焕 (3人在浏览)

山区崖佬

小学一年级
注册
2006-03-02
帖子
143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作为晚明的历史名人,袁崇焕曾威镇关外,他一人首次率兵镇守边关,几乎收复了被努尔哈赤占去的失地。在无援兵之际,又独守孤城宁远,被努尔哈赤重兵包围,可他却出奇谋设“空城计”,打得努父哈赤落花流水。末了,他挥师出城,追杀数十里,打得对方鬼哭狼嚎,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气绝身亡。其子皇太极继位,发兵十万,为父报仇,包围了锦州,以行“围城打援”之计,谁知又被袁崇焕识破,只好反围宁远,然而,宁远城固若金汤,皇太极损兵折将,只好认输撤兵。锦宁大捷,威镇海内,袁崇焕成了全国上下一致赞誉的民族英雄。

  关外战事已平,他告病回了客家故乡东莞,准备筑居罗浮山,隐居山林。没料,北方战事又起,他只好再度披挂上阵,朋友为其题上一诗<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 :

  一曲清歌送谢安,青云天上忆弹冠。

  千秋苜蓿归秦垒,九代威仪肃汉宫。

  逐鹿月连弓影合,卢龙霜落剑花寒。

  明时自笑终童老,欲请长缨愧羽翰。

  乡亲们,客家的乡亲们深知,如果不在关外挡住这股滚滚浊流,中国将又一次面临南朝、乃至南宋的最后结局。而这几百年,东南沿海,包括江南一带,已经艰苦创业,不仅五谷丰登,而且商旅兴旺,继续发展,无可限量―因此,他们都寄望这位大将军了。

  一到京,他便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发兵关外,再度镇守宁远。

  皇太极闻风丧胆,自知不可力敌袁崇焕,只好施用反间计,好借崇祯之手,杀掉这位劲敌。果然,魏忠贤这位奸臣,巴不得放此流言,以至清兵侵扰北京城之际,袁崇焕回兵救贺,竟不允入城。袁崇焕只好在腹背受敌之际,以9000乏兵,对数万精兵,杀退了皇太极。

  但反间计却凑效了,袁崇焕被召进城----是城头吊下一根绳索爬上去的。一到殿前,便被逮捕,定下“资敌叛谋”之罪,处以“凌迟、寸斩”!

  就在狱中,他仍不顾个人安危,亲笔写信,召回自己愤而远去的部队卫戍京城。边军回师,皇太极大惊,只好退回关外去了。

  然而,袁崇焕却明白,京城解围之日,便是自己人头落地之时。

  果然不出所料。

  斩了袁崇焕,皇太极再不惧怕明军,于是大举进兵……..

  就这样,从山海关一带到海南岛,清军横扫了整整一个中国。

  此番,不是元朝的几十年,而是几百年了。其后果,便是本与世界同步的中国,一下子落后了几百年,以至近代爆发了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中国沦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

  只有东南沿海乃至整个江南人民深知,如果没有这次浩劫,随着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破土而出,中国,也会同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一样,一道走上工业化的征途,有一个自己的“文艺复兴”

  此时,可套得上前引的一位法国历史学家的话,华夏文明不是自然消亡的,而是一下子给扼绝的----不过,这种“扼绝”表现的方式却大异于当年的蛮族所为。

  李贽篇:流寓客子-晚明启蒙思想先驱

  晚明思想发展中,出现了一个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的“泰州学派”。这个学派,源于“农工商贾”之中,活动于“佣夫厮养”之间,几经曲折,在思想界造成了“掀翻天地”、“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大势,一致成为公开的“异端”

  其间突出的人物是李贽----这是中国思想史中须用如椽之笔记下的人物。

  他便是福建泉州人----也就是广义的“葛藤坑”中人,是客家人迁徙之地。由于得东南沿海风气之先,成为了我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憎恨道学先生的假仁假义,颇欣赏“力田耕者”、“作生意者”的讲信用、守承诺的言行一致。尤为痛恨过去只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垄断,提出“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的观点,实是反对经典束缚,号召解放思想,并进而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从而去“颠倒千万世之是非”,更表现出了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追求。

  这位自称为“流寓客子”的客家思想先驱,更是勇敢地挑起了天赋平等的旗帜,猛烈地抨击在中国积弊数千年之久的等级观念。他最先反对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竟敢称:“余窃谓欲论见之短长者当如此,不可以妇人之见为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因此,在他的芝佛院中就有一些见识过人的女子,以至定他“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之罪。男女平等,进而君民平等,他称:“圣人知天下人之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也,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他亦大胆提出冲决“条教禁约”,要求用“自治”的方式来满足“千万人之心”、“千万人之欲”,实现“各从所好,各聘所长”;要求“复真心”“做真人”,呼唤“最初一念的醒觉……总之,在晚明的政治风涛中,他以“特有的那种勇敢冒险者精神”(恩格斯语,下同)对封建黑暗思想进行了口诛笔伐,他惊骇俗的言论,使他成了有“圆满的与坚强的性格”的启蒙思想家。

  为此,他死得极为悲壮。

  70多岁了,他被当作“妖人”抓捕入狱。

  卓吾于狱中作诗读书自如,当事亦未必遽欲置之死也。一日,呼侍者剃发。遂提刀自割其喉,气不绝者两日,侍者问:和尚痛否?以指书其乎曰:不痛。又曰:和尚何自割?书曰:七十老翁何所求?遂绝,时年七十六矣。

  后人称他:一念血诚,千磨百折而不悔。其爱好自由、冲决世纲的精神,跃然纸上。

  既“流寓”又“客子”其间流离飘泊之感,可谓无以复加----这又何止一李卓吾有此感呢?不如说整整这么一个民系的集体感受。他死亡承受的苦难,也莫外矣。

 
  
 
袁崇焕是东莞人,为明朝伟大的爱国功臣
 
难道“用户已消失”读历史少,连咱们袁大将军都不认识?

如果袁崇焕不被凌迟处死,清兵想入关,难啊、、

中国的历史可能要改写呢
 
QUOTE(garlan @ 2006年03月03日 Friday, 12:36 AM)
难道“用户已消失”读历史少,连咱们袁大将军都不认识?

如果袁崇焕不被凌迟处死,清兵想入关,难啊、、

中国的历史可能要改写呢
[snapback]985001[/snapback]​


jk.gif
我知道这段历史,我也佩服袁崇焕的军事能力,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客家人这个事情而已
 
QUOTE(用户已消失 @ 2006年03月02日 Thursday, 11:55 PM)
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会闹笑话哦
[snapback]984990[/snapback]​




袁崇焕,原住东莞博罗,后迁广西藤县。客家籍。嘉应(梅州)客家乡贤祠有袁大将军生平事迹、塑像。
 
QUOTE(garlan @ 2006年03月03日 Friday, 12:36 AM)
难道“用户已消失”读历史少,连咱们袁大将军都不认识?

如果袁崇焕不被凌迟处死,清兵想入关,难啊、、

中国的历史可能要改写呢
[snapback]985001[/snapback]​




呵呵,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QUOTE(lang @ 2006年03月03日 Friday, 12:27 AM)
袁崇焕是东莞人,为明朝伟大的爱国功臣
[snapback]984999[/snapback]​




谢谢回复!
 
当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铁骑在努尔哈赤的统帅下西服蒙古,东平朝鲜,以区区六万人大败号称四十万的明朝辽东经略使杨镐的部队,陷广宁、克沈阳、下辽阳的时候,大明朝的统治者已经习惯了失败,他们麻木地批着公文:某某总兵放弃地私逃,杀;某某巡抚不屈殉节,追封三级;某某经略使损兵折将,斩首,传首九边……总之,逃了的杀,死了的奖,打的都是死人官司。但是有一天,北京城的大小官员们突然发现面前的公文自己不会处理了――宁前道袁崇焕上报,宁远大捷,杀敌数万,击毙敌人最高统帅努尔哈赤!这种诧异恐怕比我们听见中国队6:0击败巴西队还要让人受不了。头头们所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复查,有没有搞错呀你丫的?拿自己脑袋开玩笑?

  历史的事实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袁崇焕的顶头上司让他撤退,他牛脾气上来了:“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我的官职是宁前道,宁远就是我葬身之处!结果努尔哈赤十几万百战百胜的大军,愣是攻不下几千人驻守的小小的宁远城,大汗怒了,亲临前线指挥,被红衣大炮打伤,不治而亡。

  当大明朝的头头脑脑们终于相信这一切确实不是梦后,那种兴奋劲简直没法说了。天启皇帝大奖功臣,此次大捷,全赖朝中各位爱卿领导有方,寡人重重有赏,钦此!皇帝没有食言,朝中那些连宁远在什么地方都搞不清楚的大员们个个都捞到点油水不说,连魏忠贤一个刚出娘胎的侄孙都封了个伯爵,据说是如果没有魏公公殚精竭虑,运筹帷幄,宁远一战是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的――这就是逻辑,打了胜仗是魏公公领导有方,打了败仗是前线指挥官们贯彻方针不力。既然如此,那个小小的宁前道叫什么袁崇焕的,功劳也就是一般般了,赏他个辽东巡抚拉倒(事实上,当时辽东全境几乎都在后金的控制下)――反正这种官没有人敢做,便宜他算了――钦此,大家快谢恩啊!

  金庸先生写过一篇《袁崇焕评传》,认为袁崇焕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广东蛮子不要命的倔强,认死了的理,几十头牛都拖不回来。袁崇焕拿身家性命赌来的宁远大捷,成了朝中大员们进身的阶梯。自己仅仅当了个辽东巡抚,他倒是没什么想不通的:辽东巡抚虽然不是什么美差,还随时有性命危险,但总算是方面的负责人――这就有机会来完成自己的理想了。

  满清大军铩羽而归,当上了大汗的皇太极和兄弟们总结,认为明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在于袁崇焕善于守城,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要和明军野战。数年后,后金十几万大军再度西进辽西走廊,进攻袁崇焕把守的宁远、锦州。然而这次攻势最后却以在锦州城下野战输给明军告终。从此,明由战略防御进入了战略相持,辽东的恢复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可是这个时候,袁崇焕却因为和后金商讨议和的可能被朝廷撤了职。自南宋以来,中国人就耻言议和,仿佛只要谈议和就是秦桧,只要谈抗战就是岳飞似的。事实上,历史没有这么简单。袁崇焕的时代,明朝的问题在于内部,事实上,明朝的灭亡被今天的人认为是财政的破产而非军事的失败:万历初年明朝的正常岁入是四、五百万两左右,可是自从努尔哈赤举兵以来,由此而引发的“三大饷”等加派后来竟征到了二千多万两,如此涸泽而渔,国家怎能不亡?袁崇焕统率的蓟辽军区,就经常搞到没有粮饷的地步,甚至因此发生了士兵哗变。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用一年二十万两银子换来暂时的喘息机会(何况对方还有相应数目的回赠礼品,事实上这仅仅是一种对方稍占便宜的经济贸易,和南宋的岁币性质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迫使皇太极对明朝称臣,把敌对性极强的“后金”国号改成了比较中性的“清”,应该说在外交上还是成功的。),稳定辽东的局势,何必一定要花每年六百万的辽饷(而且这还仅仅只是一个维持费用)?南宋的局面是可战而不战,明末的局面是不可战而战,天下事哪有生拉硬扯的对号入座?因为做的事太超越当时人的思想境界,袁崇焕只好回老家呆着了――尽管还有不少人又凭着宁锦大捷升官发财,但并不妨碍他们在袁崇焕身上踩上几脚。

  直到崇祯当了皇帝,才又想起袁崇焕的好处,委任他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皇帝年轻气盛,问袁崇焕多少时间可以恢复全辽,袁崇焕答道,五年。下来之后,同僚们担心他把话说得太死,五年以后万一没有克服全辽,皇帝责问起来怎么办?可是这个担心是多余的,皇帝连五年时间都没有给他。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领满清大军再度入侵,他们不敢碰袁崇焕,绕过辽西走廊,从大安口、遵化一带突破长城防线,直抵京师。袁崇焕帅所部九千骑兵星夜入援北京,在北京城下与满清铁骑大战数场,稍微稳定了战局。就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在当时的明朝方面的记录和当时老百姓们的街谈巷议中,千夫所指地说袁崇焕是奸细,是叛徒,直到清人编撰《明史》,把满人自己编辑的档案《太宗实录》拿出来参考修订,才算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骄傲的胜利者可没有替明朝皇帝圆谎的理由。让我们看看这个“奸细”在大明皇帝的黑牢里都做了些什么吧!袁崇焕被皇帝逮捕后,所部官兵大为惊骇,纷纷逃散。袁崇焕却在牢里认认真真的写了一封信,语重心长的劝部将祖大寿、何可刚带部队回来,打退清兵,保卫大明朝的江山,“帝取崇焕狱中手书,往召大寿,乃归命。”天下有过这样的“奸细”吗?

  满清兵在以袁崇焕所部为首的各路勤王军的打击下,撤出了长城一线。可是皇帝最终还是没有放过袁崇焕。皇帝有皇帝的考虑:你现在是没有反,但我已经把你抓起来了,放你出去岂不是说我抓错了?崇祯皇帝没有认错的勇气,不但是这个时候,就是他在煤山上吊的时候,他的遗诏里也是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我虽然缺德,惹得老天爷发了火,但这都是大臣们不中用害得我这样的。厚脸皮的皇帝把大明朝灭亡的责任全推到了大臣们的头上,不知道他所谓“诸臣尽亡国之臣”里,有没有算上袁崇焕的一份?而且,现在抓都抓了,脸也撕破了,放出去你不反也得反了。所以,只能是一个“杀”字。于是大明朝中央政府诏告天下说这次满清入寇,纯系袁崇焕勾结所致,并以里通外国、意图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寸磔处死了袁崇焕。“寸磔”就是每隔一寸剐上一刀的意思,就是常说的“千刀万剐”。

  英雄的悲哀,不在于死,而在于为自己的民族流尽了鲜血,居然被当作这个民族的叛徒。当袁崇焕被押上刑场的时候,他长叹不已,两年前他出关督师前,对皇帝的顾虑,现在不幸都成了事实,“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

  刑场外面无数的老百姓在朝他吐口水,在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着他――因为皇帝说他就是叛徒。《明季北略》卷五“逮袁崇焕”是这样记载当时的场景的:“是时百姓怨恨,争[口敢]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口敢]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刽子语无锡周无瑕曰:‘吾服事诸老爷多矣,未见如袁爷胆之大者’。”胆大是因为无愧,谁能比他更无愧呢?

  老百姓吃袁崇焕,并不仅仅只是因为怨恨,毕竟在这个麻木的时代,大多数人还没有觉悟到要把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自己的感情取向联系在一起的地步。仅仅是因为袁崇焕那莫须有的叛国罪名,使得士大夫们把吃人和仇恨联系在了一起,并竭力为“吃人”而辩护。然而书呆子说得武断了一点――大多数掏银子买人肉的人,恐怕不是出于基于民族感情的仇恨。几年后,崇祯皇帝又剐了一个和国仇家恨没有一点关系的倒霉家伙郑缦,《明季北略》的记载是这样的:“炮声响后,人皆跻足引领,顿高尺许,拥挤之极……归途所见,买生肉为疮疥药料者,遍长安市。二十年前之文章气节,功名显宦,竟与参术甘皮同奏肤功,亦大奇也。”杀人的炮声响后,围观的人都踮着脚尖看希奇。看完了拍拍屁股回家,还嫌不够刺激。一路上热热闹闹都是买人肉回去治病的。这一次修史的书呆子终于兔死狐悲,看不惯了,发了句牢骚――TMD,读了几十年书,居然被人当***参甘草吃掉了!

  吃人是不合法也不合理的,但是吃袁崇焕就合法合理,因为他是“叛徒”。袁崇焕的性命就是巩固皇帝个人尊严和威望的人血馒头。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揣度袁崇焕在刑场上曾想过些什么了,但我想他一定想不到,竟然是他的敌人们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在一百五十年后为他平了反。《明史列传*袁崇焕》评价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岁月啊,你真是会捉弄人,连胜利者的王朝都过去一半了,时间已经长得无法让当事的人去后悔,只能让后人们在异族的铁蹄下去细细品味历史的悲凉了。

  袁崇焕的人头是他身上唯一还成形的东西,这倒不是大明王朝特意的恩典。本来皇帝是想把“叛徒”袁崇焕的首级“传首九边”的,就是分别送到边境上的九个重镇如大同、宁夏等地去示众。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的部下佘先生冒着灭九族的危险偷走了人头,从此北京广渠门外多了一座孤零零的坟丘和一个守墓的家族,这一守,就是十七代人。

  袁崇焕是死了,可是历史还在继续。

  清朝人给他修了祠堂,解放后毛主席也同意要修葺。但是一九六六年的“史学革命”中,香火不旺的袁祠也在劫难逃。“革命”精神使然,还仅仅只是挖平了坟丘;听说埋的人头是黄金的,就是挖地三尺了。这本来没有什么奇怪的:能够为魏忠贤建生祠的民族,当然也能够掘袁崇焕身后墓。在冠冕堂皇的幌子下,曾有过多少罪恶啊?!袁崇焕在生前死后都遭到了这样的待遇,不知道他对这个他曾经无限热爱过的民族会不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又是好多年过去了,袁崇焕的人头又在李敖的《北京法源寺》里当了一回契子,害得李老先生差点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现在,守了十七代墓的佘家老太太终于也要哭着搬出去了――文物管理部门准备修缮袁祠,对外开放。袁崇焕又要用他的人头冢去换门票,养活几家老小。毕竟是商品经济时代了,要向袁督师表达敬意,不破费一二十块大洋看来是不可能了。

  袁崇焕吃的固然不是草,但他挤出来的,恐怕不仅仅是鲁迅先生所言及的奶和血。

  可惜的是,墓已经平了,穴已经填了,棺椁也已经挖掉了,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种种考证,极为精准的在原来的地方用水泥倒一个,甚至于真的用黄金做一个人头当噱头
 
是原创吗???

是原创的就顶.
 
QUOTE(朱米米 @ 2006年03月19日 Sunday, 01:10 PM)
是原创吗???

是原创的就顶.
[snapback]1004943[/snapback]​




呵呵,转的。
 
历史上确实有此人,很厉害!我看过那部电视剧啊!莫少聪拍的!!
 
整个皇朝的崩分离析,也不是一人之力可以挽回。
 
袁崇焕是东莞客家人,有史书记载,但我忘记是那部书了。
 
为什么你们总是发表客家的事呢??
 
看过碧血剑这部戏......还有看过上海电视台的节目.里面介绍过..楼猪说的没错.

还有首墓人现在还是在北京住呢..好象是最后一代了......
 
QUOTE(D仔 @ 2006年04月15日 Saturday, 06:56 PM)
为什么你们总是发表客家的事呢??
[snapback]1105463[/snapback]​




因为电白(包括粤西)的客家人,对客家历史文化及客家心理认同感太少了。

就我来说,有一种文化寻根意识。
 
涯佬很伟大的啊。。。。。。
 
常回来看看。。。。
 
  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袁督师传》
 
  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袁督师传》
 
  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袁督师传》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康有为《袁督师庙题联》
 
  山海之魂・袁崇焕

  偶从尊辈龙潭滨,疏松婆娑徘岢尽
  一角青檐知谁祠,有翁前指袁将军。
  交州物华光四海,季世天宝生麒麟。
  眠书枕剑历三十,然后飞逸摘星辰。
  独骑勘辽胆累卵,鸣鞭指斥擘风云。
  朝奏九重请节钺,孤城殆殆扶千钧。
  兼天血雾喷霹雳,匝地怒嚣开霜F。
  辽阳黄竹才歌罢,宁锦捷传不盈旬。
  因之恼怒请范相,尽发国中驱虎贲。
  虏酋间道吞直隶,使相披月救都门。
  君围解矣臣围堕,出师未捷翻殒身。
  一计用老廉李岳,万方哭死烈士魂。
  可怜当日长街上,多少秋风卷氤氲。
  功高合死非所郁,谁挽颓流振精神。
  所幸兹夜混沌淡,马前弹剑有义宾。
  携骨走出无去向,或传忠殖绕荆榛。
  尔来二百三十岁,乡有张氏营庙窀。
  因慕先贤节与策,便畀中堂求比邻。
  末造再逢康南海,为之长吁五内焚。
  遂请勒碑铭大笔,有诗有歌复有文。
  所言及此神亦惨,祖父痴望悲复嗔。
  推倚何重杀何酷,一声砉然崩昆仑。
  思宗已共明已矣,宦世千年如虿盆。
  我今偶过即来奠,聊剜赤心飨忠魂。

  ――王元化《袁将军歌》

图: 明蓟辽督师 袁崇焕
 

附件

  • !!明蓟辽督师 袁崇焕.jpg
    !!明蓟辽督师 袁崇焕.jpg
    9.7 KB · 查看: 187
  袁崇焕祠

  祠、墓位于北京城内崇文区佘家馆。祠约建于清代中期,现存祠堂5间,前廊及两端室内墙壁上嵌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檐下有叶恭绰所书匾额。祠堂后为袁崇焕墓,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庙位于崇文区龙潭湖畔,1917年张伯祯创建,坐西朝东,面阔3间,内壁上嵌有袁督师石刻像以及康有为手书碑记等石刻多方。袁崇焕(1584~1630),明末抗击后金、保卫山海关和北京的著名将领。?
 

附件

  • !!袁将军墓1.jpg
    !!袁将军墓1.jpg
    127.6 KB · 查看: 200
  • !!袁将军墓2.jpg
    !!袁将军墓2.jpg
    12 KB · 查看: 184
  • !!袁将军墓.jpg
    !!袁将军墓.jpg
    32.1 KB · 查看: 182
  • !!袁将军墓3.jpg
    !!袁将军墓3.jpg
    48.5 KB · 查看: 170
  关河望断----袁崇焕及其后代

  了解一个地方,捷径之一就是去这个地方的博物馆,这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得。上个月去黑龙江,就自然而然地直奔省博物馆来了。其时离闭馆不足40分钟,已停止售票,偌大博物馆只有我一个人参观,真是莫大的奢侈。

  这匆匆一瞥,还真大有收获。这个在4万年前才有人类从华北平原追逐野兽而来的所在,其实也是英雄之地。在清史室内,一座名人墓赫然在目:清朝吉林将军富明阿及妻妾墓。这我知道,这位中兴名将一度令太平军十分头痛。令人讶异的是,说明上清楚地写着“富明阿1802~1882,姓袁氏,明兵部尚书袁崇焕六世孙以崇焕算起则为七世”《明史》不是说“崇焕无子”吗?又何来后裔?

  再往下看,又见清末名将、黑龙江将军寿山的事迹,这回吃惊更甚:这位居然是富明阿之子“寿山1840~1900,字眉峰,姓袁氏,汉军正白旗人,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在反抗沙俄侵略黑龙江的斗争中殉国。”清朝在东北只设宁古塔、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他们父子任下两职,已经令人惊羡了,更何况是震古烁今的英雄之后袁崇焕曾令努尔哈赤重伤而亡,爱新觉罗氏怎会重用他的后人?而他的后辈又何以仕清?前两年北京还发现一位为袁崇焕“秘密守墓”370多年的佘义士后人,这又是怎么回事?

  细读历史,终于显出端倪。明末虚弱不堪,内有流民造反,外有后金清频频叩关,18岁的崇祯接下烂摊子,虽狭隘无才,但历史还是给了他一个机会――袁崇焕出场了。

  在一个王朝垂危之际,常常会出现几个“进退一身关社稷”的名将。袁崇焕就是其一。他许下“五年平辽”的豪言,数番击退后金兵,并在宁远大战中炮打努尔哈赤,致其重伤驾崩。1629年,皇太极绕过山海关,直趋北京城下。袁崇焕识破敌计,率5000人马星夜驰援。异军突起,数万精锐敌军很快败退。荒唐的是,崇祯竟对袁以少胜多大为生疑,加上皇太极巧使反间计,便咬定这个忠臣“通敌卖国”。在最后利用了一把求袁写信让部将祖大寿回救北京之后,将袁残忍地凌迟。可叹京城百姓竟“争食其肉,一钱一块,如手指大,作下酒菜,食时必骂一声”。荒诞之极,痛心之极崇祯宁信太监不信大臣,他认定“朕非亡国之君,臣皆误国之臣”。在位17年,换了50个大学士、14个兵部尚书,除袁崇焕外还杀死、逼死督师、总督10人、巡抚11人,自毁长城,忠臣心冷。崇焕旧部又力抗清兵14年,最终回天无力。

  袁死时尚无子,但其妾有一遗腹子文弼,“流寓汝宁,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传至世福,以马甲骑兵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升参将,始有旗名富明阿”。原来如此。清朝对前朝忠直之士比较宽容,对名人之后也予优恤,大多为其所用。袁崇焕的另一支后裔袁炳(过继)、另一抗清名将熊廷弼的后人都获授官安置。富明阿为国征战时,明亡已200余年,就像岳飞后裔岳钟琪清中前期惟一汉人大将军为国戍边一样,再正常不过了。富明阿先后任江宁将军、吉林将军,对平定内乱、边患和开发东北卓有伟功。其墓在中俄边境的瑷珲县,陪葬品很少,但品位不低。两支镶粉翠银饰件光泽依然,一根银簪已经发暗,一只碧玉盆通体深绿,非寻常之物。

  寿山、永山为富明阿二子,都是喝黑龙江水长大。甲午战争中,二人率部抗战,在辽南杀敌颇多。一次阵地失守,“永山独为殿后,连受枪伤,胸部中枪,复强起督战,大呼杀贼而逝。”寿山率众力战,子弹自右腹射入,从左臀出。他不顾伤痛,仍高呼杀敌。打退日军后,寿山的衣裤皆被血浸湿,铠甲里凝血一指多厚!1900年,寿山临危受命,任黑龙江将军,与入侵的俄军死战。城陷之时,命部下射杀自己,以身殉国,同族袁瑞昌也战死。一门三烈,甚为悲壮。

  两个王朝的更迭,相隔270年,袁氏一门竟都是主要角色!走出博物馆,英雄的悲情与伟烈,直如狂风暴雨,一齐奔涌心头,不知如何开解,惟有无语对苍茫……
 

附件

  • !!千里驰援广渠门-袁督师.jpg
    !!千里驰援广渠门-袁督师.jpg
    6.5 KB · 查看: 183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