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教育思想讨论 (1人在浏览)

汉茈yn忘掉"ǎ"

小学五年级
注册
2005-10-05
帖子
318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年龄
34
“以人为本”是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尽管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但就其实质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马克思的整个理论,是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①“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②就单个人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只由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每个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人的能力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很显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内容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指人的才能、才华,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情商)等等。
二是个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层次性,反映人的本质的需要主要是人的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群体(社会)需要。需要的丰富性,既表现着又发展着人的内在本质。需要的发展是促使人发展自己能力的强大力量,也是不断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
三是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具有社会性,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和发展。人的能力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施展和发挥,人的需要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的满足和实现。人的社会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③
四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主体的个人以自己的愿望施展自身各方面才能的自觉、自愿和自主的、发展。人的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本性,包括个人的所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自我意识及行为方式等。它通过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表现出来,体现为人作为自由主体的独立人格。只有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社会成员显示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才能实现。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不排斥公平和竞争
既然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条件的限制,也必然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在相类似的个体中就会产生人的才能、体力、智力等等方面的竞争。从现实来讲,每个人都应该公平的获得向自己理想目标前进的机会,具体来讲,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受到公正的法律的保护、每个人都有就业的自由、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等等。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看来,每个人都“天然的具有发展提高自己的机会”。健全和文明的社会必须提供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均等的发展权,也必须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个体之间的竞争提供合适的平台,使每个人都在社会拥有自己和生存和发展空间。一般认为,提供这样的公平、公正的环境的社会才是正义的社会、文明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公平的、富有人文精神的、才真正实现了人间的正义。没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必然早就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就必然导致人类种群的差异和发展机会的从不平等,而这很可能导致新的阶级压迫,当然这肯定背离了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看来,每个人都“天然的具有发展提高自己的机会”。这说明公平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公平教育也是文明社会的主要特征。

二、以人为本,实现公平教育
  美国学者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人的存在与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在这一过程中,从关系到生命机体生长、健康的生存需要,从个人心理情感发育、成熟的需要到有益于公众、社会利益保障、发展的需要到现实创造性发展的需要,是一个不断倾向高层次的衍进倾向,社会成员一旦将劳动从谋生手段及其相伴相随的单调、机械、重复导致的身体疲劳转化为高级劳动的严谨,获得劳动成果、创新成绩的心理愉悦,获得尊严、尊重的归属感、成就感,必将集合为推动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社会的巨大能量,从而使社会整体向前进步。
人的各种需求是建立在人的认识程度的基础上的。很难想象一个不识字的人会作出什么发明创造,或者对人类社会作出多大贡献。所以,一个现代社会的人必须是,也天然的要学会必要的知识,受教育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义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否认自己的公民具有这些权利。
既然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那么教育事业本身就必然是一个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国家改革开放20的发展经验表明,没有前期几乎全民的初等教育,就没有今天我们如此数量众多,具备一定技术的产业工人,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经济成长。很显然,我们今天的经济成长是建立在文革之前广泛的、公平的初等教育普济的基础上的。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现在却面临困难,什么困难呢?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两点都是缺乏高层次的人才。怎样解决,当然是要靠教育。所以国家一方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方面实行高等教育的扩张,通过这两手解决全民教育和人才教育的问题。
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现出应有的公平了吗?显然没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我们不需例举,众所周知。当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已经让我们的政府面临道义上的危机,西方世界也正在抓住这个“人权”的突破口,在向我们发出道德上的挑战。
有人说:教育不公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规律。那么西方世界是如何做到教育公平的呢?恰恰不是市场经济,所以教育的市场化因素实际上是我们很多人的借口――或者是无知,或者是掩盖自己的无能,或者是他们根本就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就是想要自己的教育特权――也就是维护自己的社会特权!众所周知,在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小学教育资源并非靠市场来配置,政府努力保障对教育的投入,公立中小学没有名校与普校之分,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也没有多少差别。哪个学校弱,政府就扶持哪个,教师的收入没有高低之分,这种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基本保证了教育公平。
非常明显得事实是,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就是推行“重点”学校这一制度带来的。所以,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是“有意为之”,尽管当初的初衷是好的,但带来的恶果却是苦涩和得不偿失的。
教育显失公平,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最大的障碍,是当前大环境中一个最不和谐的音符。它的存在,已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重视,不少人开始大声疾呼:“建设和谐社会,首当其冲的是消除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
实际上,只要真的以人为本,公平教育是可以实现的!
其一是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打破身份、户口、地域界限,统一考试卷、统一录取线、统一分专业。这方面有很多国际经验可以借鉴,比如美国的法律规定,大学必须录取一定数量的黑人学生,白人或亚裔就是分再高也要让位给黑人学生,否则就是种族歧视。在中国,也可以这样立法,以排除地域的种群歧视。
其二是取消重点学校制度,实行公立私立“两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局面。国民教育分设一般与重点,为中国所独有,这是人为的等级划分,也是在培养人的等级意识和特权观念,这不是文明社会的特征。

三、以人为本,实现和谐教育
以人为本,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就是实现真正的公民教育,改革精英教育的弊端,促进中国社会的各族群的整体协调发展。为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是每个人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力,成为“自由”“自在”的,充分发展自己天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符合道德法律的约束,使人的发展达致人性、人格、人品的完美结合。
教育要避免官僚化、封闭化。
教育的官僚化有两种形式:一是大量提拔有能力、有才干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为官员,使其承担过多的、不必要的行政工作,从而断送了这些优秀人才的学术生涯,其结果是造成我们教学、学术水平的停滞。这种在做法,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对我们国家的发展都是有害无利的;这实际上就是官本位思想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毒害。对于优秀的教学、研发人员,有很多给予其荣誉和社会承认的方式,而且他们也许并不会意愿和胜任行政工作。教育官僚化的另一种形式就是管理学校的各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对待学生的态度尤其不好,使学生对自己的学校非常失望,这不是我们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好作为。
教育封闭化表现为教育与社会脱节,学校管理与教学活动脱节。前者是外部矛盾,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费所用”,或者是学的都是过时的、无用的知识,对其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产生危害;后者是内部矛盾,学校的管理混乱,抓不到点子上,或者只注重“管”,不注重“理”,管理生硬、态度跋扈。一个学校的学习、学术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校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举一个例子:某高校认为学生考试分数太低不好,会让人觉得学校不好。这个观念就非常值得探讨,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当然与教学水平有关,但其决定因素很大程度上是考试题的难度。考试成绩全部高分和全部低分都是不正常的,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成绩的高低一般是成正太分布的。所以学校的试题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保证正太分布的学习成绩是管理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非常遗憾的是,至今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旧停留在高分就是学习好的状态。
很难想象,一个教学管理水平落后,思想僵化、故步自封、官僚主义的学校会培养出自主型、创新型的人才。
不管发展什么样的教育产业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都是我们办教育的指导思想。离开了以人为本办教育只能是畸形的、一部分人的、造成等级鸿沟的、产生种群差异的、缺乏文明内涵的、惟利是图的“教育”。
以人为本办教育,就是要协调好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辅助人员的关系,而不是将其对立起来。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无知和混蛋命题:教育是一种商品,正在侵蚀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把学生和教职人员对立为商品的买家和卖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当资本主义正在改良的时候,我们自己竟然还要在教育这个人类天性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上割开伤口,再狠狠的用金钱沾上些鲜血,高呼:“快来看!这就是我们的进步!”
2000年前的孔子说:“有教无类”,我们今天的教育难道就要一边数着钞票,一边传播知识,对那些没有钞票的人就拒之门外。美国的很多大学都在实行“开放式计划”,著名的MIT(麻省理工学院)正在实施把自己的大部分课程移植到网络上的计划,使那些没有办法进入MIT的人接受大学教育。我们的大学是不是也可以开放一些呢!
教育的本质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的公平、开放和创新,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当发达国家正在用知识和技术专利封闭我们的视野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也向我们的公民封闭学习的机会和渠道。让我们的大学成为我们社会进步的桥梁吧,不要让她成为某些人的舞台,看着丑陋的灵魂在上面跳舞,善良的人们也会发怒。让那些没有衣服的人穿上衣服,让那些没有粮食的人吃上饱饭,让那些不能上学的人接受教育,……,这是谁的使命来的。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