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2015琪昌春节诗会》部分作品录音 (1人在浏览)

电白风采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5-07-21
帖子
343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保持关注。
 
赏析《一棵开花的树》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这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变成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边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花朵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企盼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这是一首传颂美丽而凄凉的爱情的现代诗,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的激动的心情。本诗的感情由乐转愁,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情感的变化。本诗可以想象为有多幅画面组成的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诗的开头向人们展现了一位少女在佛前祈祷的画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于是上苍被她的真心所打动,让她梦想成真,变成了一棵树,长在他必经的路上。

紧接着整个画面着重在等待中,等待的心情是激动的,是忐忑不安的。她期待着能引起他的注意。诗人将一切心理过程用借代的事物呈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总是残忍的,当他走过她的身旁时,他并没有用他的双眼去正视她。她的心碎了,枫叶往下落,一会儿仿佛变成了鲜红的血,那是她的心在滴血。那片片下落的枫叶,给整个画面蒙上了悲凉的雾纱。

唉,几百年的苦求换来的只是没有结果的等待,然而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中它并没有灰心过,沮丧过,她只是想他注意一下自己而已。诗人展开神奇的想象,让人们置身于画中,又仿佛是一个聆听者,回味着主人公的一切遭遇。

人生就像一场游戏一场梦,梦醒后一切又都回到现实,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唯一收留你的只是你自己的影子,所以请学会放弃,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退一步也许可以海阔天高。
 
QUOTE(实话实说 @ 2014年12月13日 Saturday, 10:26 PM)
赏析《一棵开花的树》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这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变成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边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花朵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企盼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这是一首传颂美丽而凄凉的爱情的现代诗,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的激动的心情。本诗的感情由乐转愁,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情感的变化。本诗可以想象为有多幅画面组成的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诗的开头向人们展现了一位少女在佛前祈祷的画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于是上苍被她的真心所打动,让她梦想成真,变成了一棵树,长在他必经的路上。

紧接着整个画面着重在等待中,等待的心情是激动的,是忐忑不安的。她期待着能引起他的注意。诗人将一切心理过程用借代的事物呈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总是残忍的,当他走过她的身旁时,他并没有用他的双眼去正视她。她的心碎了,枫叶往下落,一会儿仿佛变成了鲜红的血,那是她的心在滴血。那片片下落的枫叶,给整个画面蒙上了悲凉的雾纱。

唉,几百年的苦求换来的只是没有结果的等待,然而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中它并没有灰心过,沮丧过,她只是想他注意一下自己而已。诗人展开神奇的想象,让人们置身于画中,又仿佛是一个聆听者,回味着主人公的一切遭遇。

人生就像一场游戏一场梦,梦醒后一切又都回到现实,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唯一收留你的只是你自己的影子,所以请学会放弃,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退一步也许可以海阔天高。
[snapback]3722332[/snapback]​


席慕蓉这首诗的写法,跟泰戈尔的《金色花》的写法有相同之处。

金色花

泰戈尔
《新月集》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走到做祷(dǎo)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一棵开花的树》的三种可能

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作品让作者死去”,意思是作者的原意不能代表作品的价值,作品的价值在于读者能感受到什么才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我不知道席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这首诗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也不知道她的原意,只是我觉得这首诗至少存在有三种可能性。
一、先有情后有树。
它就是一首爱情诗歌,作者为抒情,采用幻想、想象和夸张的方法,将“我”的期盼和失意形象化。写法和《金色花》的幻想与想象相似。我们平时诅咒人说“我做鬼也不放过你”,于是就幻想和想象出自己做鬼报仇的情景,这首诗只不过是正能量的写法而已,方法是相似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并不复杂。

二、先见树后抒情,即因物生情。
作者见到树开花而后有感触,乃抒以情,究竟她抒自己的情还是代天下人抒情,都无关紧要,她只是将一种当时的一种感触抒情出来而已。

三、用象征,托物寄意。
这和第一点有差距。第一点写的是纯粹的爱情诗,但现在不是,诗人写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其思想性远高于普通的爱情诗。
作者用象征手法,将人类对理想追求象征为对爱情的期盼,以”你“象征理想,”你”的无视而过象征理想的破灭。
有人说,如果将这首诗理解为爱情,那就太低层次了。我也觉得诗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一首爱情诗,觉得诗歌就算不上深刻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然有人能理解到这首不一首爱情诗,说明这首诗可以不只是一首爱情诗。而一首诗不同的人读出不同层次的内涵而得到不同层次的审美快感,那这诗歌就是一好诗了。
 
《古体・登晏镜岭》

待日出云端,潮声送我还。
登高临远处,千舟童子湾。

我读程导的《古诗・登晏镜岭》,觉得他和席幕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由于两人都是视频艺术工作(席是画家,程是导演和画家或画手),两人的形象思维非常强,因此他们的诗歌的画面特别美,尽管程才开始写诗,但这个特点已经非常鲜明,这是我和老汪都比不上的。
王维的的诗歌为什么很神韵?就因为他的画非常读神韵,他的诗中有画,画有诗。
程的诗歌是这样,非常有神韵。

起:待日出云端:起句不凡,立处不凡。
承:潮声送我还:第二句画外有画。
转:登高临远处:画面高远,画面承前启后。
合:千舟童子湾:画面定格,既有深处,更有平远,同时还有久远。这句看似平常,其实精彩。你无法知道诗人究竟在山上看了多远,定格的画面的平远产生久远,读来余音绕梁,三月不绝。
全诗句句是画,而且非常有神韵,耐人寻味,正是王维的“诗中有画”的诗风的表现。
 
我看过投票的所有古体诗,觉得程导的那首诗神韵第一,无人能比。
当然中国诗歌而言,神韵并非主评价诗歌的最高标准。
唐诗中,王维的诗歌神韵最好,但王维并非唐诗的最高代表,人们都说李杜,我对白居易的诗歌了解不多,除他的两首长诗。不过王维的禅诗境界,无人堪敌。
 
月光的朗诵者的声音很棒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