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惊天巨啸》里的成长教育 (1人在浏览)

不上道

高中二年级
注册
2009-10-30
帖子
607
反馈评分
3
点数
0
艾晨 2013-01-11 08:01:05

提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文>艾晨
  
   这里的“成长教育”指的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监护人对其所进行的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与“生命教育”内容相契合。(百度百科:“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上一部让我对国外的成长教育有所思考的电影是《阳光小美女》,而这部《惊天巨啸》亦让我感受颇多。特别是片中Lucas面对灾难时的表现,让人印象尤为深刻。这与其父母平时的教育自然是分不开的。本文试着对片中场景略做评析,多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一、尊重教育
  场景一:酒店里,Lucas打开冰箱看到可乐,不敢造次,问妈妈可不可以喝。妈妈让他喝水,他乖乖把可乐放了回去。
  场景二:Lucas发现Maria脚上的伤,Maria转身过来时,衣服已经破烂,胸部外露,Lucas一下转过头去,说自己不能看到她没穿衣服的样子,然后道歉。
  场景三:树上,Lucas打开可乐先给了妈妈,Maria喝了一口递给了Daniel,Daniel喝了一口之后,又给回Maria,并轻抚着她的头发,握住她的手。
  场景四:车上,小Simon说尿急,Tomas让他憋着。直到后来实在憋不住了,Simon才跑下车尿尿。
  
  这几个场景里,分别体现了孩子对长辈的尊重、对女性的尊重、彼此尊重、对他人的尊重。诚然看上去似乎都太过微不足道,只是最基本的一种礼貌问题。但是正是这些最基本的,也经常最为孩童所忽略,甚至为大人所不以为然。
  私以为,下意识的反应其实最能体现出教育的潜移默化。
  
  二、善良教育
  场景一:听到Daniel的呼救声时,Lucas认为“我们自身难保,帮不上忙”,妈妈则说“即使我们会死,也得去救他”。
  场景二:医院里,妈妈要Lucas把桔子分一半给别人,并夸他是最擅长帮助人的孩子,让他去医院帮忙,做任何事都行。
  场景三:父亲自己找人的时候也在帮别人找人。
  
  同情、帮助弱小者是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重要内容。善良教育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爱的教育”。无论孩子以后是否能成功,至少都要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三、责任教育
  场景一:Lucas,从海啸发生之后就担负起了照顾妈妈的责任。
  场景二:Tomas,一个坐飞机会因为颠簸而害怕,在酒店因为害怕而睡不着跑去找妈妈的小孩,却能答应父亲,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在山顶的避难所,Simon说害怕,小Tomas教他“闭上眼睛,想点快乐的事”,并帮他盖好被子。
  
  “Promise”这个词在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在送妈妈去医院的路上,Lucas说“我不会丢下你的”,promise;医院里,妈妈要Lucas去帮忙,他担心“我走开你真的不要紧吗”,妈妈promise之后他才走……信守承诺是负责任的重要表现。
  
  四、生存教育
  场景一:游泳,如果不是小到Simon那样的小孩都会游泳,那么海啸一来,基本已无生还希望。
  场景二:海啸过后,Lucas从水中捡起可乐,凸显其求生意识。水退后他就和妈妈撤到高处等待救援,并且明白在不知道救援何时到来的情况下,收集手边的淡水资源十分重要。
  
  生存教育里重要的一门课就是“灾难教育”。培养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这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水里的时候,Lucas因为恐惧而发抖,抱着妈妈哭喊着“我害怕,我们回家好不好”,妈妈则温柔地在他耳边说“我也怕”。相似的对话在父亲与两个孩子间也出现过:父亲要继续去寻找妻子和大儿子的下落,拜托Tomas照顾小儿子Simon,他说“我害怕”,爸爸说“我也害怕”,然后说“如果妈妈和Lucas也一个人孤零零的害怕,该怎么办”,Tomas似懂非懂,就明白了。
  正是这样的教育,让我们觉得,面对灾难时,恐惧本身并不可怕,也不可耻,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只不过恐惧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与其说是灾难让男孩成为一个小男子汉,还不如说是平时的教育在这时起了作用。
  
  五、死亡教育
  场景一:送妈妈去医院的路上,Lucas沿途看到那么多的尸体。
  场景二:帐篷里,Lucas翻看死亡登记册,看着那些面目全非的照片。
  场景三:山顶上,74岁的女人和7岁半的Thomas之间的对话。
  Thomas说他喜欢看星星,女人说:“Some of those stars have been burnt out for a long, long time. They’re dead, but once they were so bright that their light is still travelling through space. We can still see them.”(有些星星,早已在很久很久以前燃烧殆尽。它们死了,但它们也曾经发出过耀眼的光芒,那些光芒穿过浩瀚的宇宙,终为我们的双眼所见。)
  
  这里直接引用百度百科上的一段话: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归西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六、后记
  也许有人会质疑,认为这只不过是电影而已,当然存在虚构、夸张成分。诚然片中的小孩都有超过我们意识里认为的“应有的”成熟与冷静,换做成年人都未必做得到。我们要分析的其实不是这部电影里的具体事例,而是这些事例所反映出的现象。
  试想一下,为什么我们一提起天朝的小孩,首先想到最多的标签是:不尊重别人、任性、霸道、娇惯、生存能力差、自私……诸如此类贬义的形容?褒义的当然也不少,个例是不能代表共性,但是却能反应共性。
  与天朝广为诟病的“应试教育”相比,国外的“素质教育”历来为人推崇、向往。然而写这样一篇文章,本意不是崇洋媚外,只是想说明“怎么做是对的”,而非“谁是对的”。国外自然也有不那么做的,国内自然也有那么做的,只是从比例上,国外的多为普遍现象,国内的却是鲜见的个案。
  教育的本质即是以教育人,“教”是手段,“育”才是目的。然而国内学校、家庭却多重于教疏于育,且限于形而松于心,每每看到各类无下限、三观不正的“熊孩子”,多感诧异、愤怒。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最基本的特质是素质和智慧,因此教育也应注重人的心理能力和思想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电影里,车站团聚的那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在奔跑而来的弟弟们面前,Lucas就是个兄长的模样;而在父亲面前,奔跑而去的他就是个孩子的模样。Lucas和多数小孩一样,也会欺负弟弟,也有恐惧的时候,开始时也不想救丹尼尔,但是后来的表现我们都看在眼里了。他并不是一步就成长到位的,正是在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引导下,他才慢慢展现出他的成熟。
  
  2013-1-10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