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奇特的马踏婚俗:满载祝福的万代粽 (1人在浏览)

聚福楼主

大学三年级
注册
2010-10-29
帖子
868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今年初,海边有人迎娶了一个马踏姑娘,送煎堆去,接回来是粽子,令我大开眼界!
一担箩,其中一箩装着两条又粗又长的用林投叶包成的粽子,粽尾特意留出长长的林投叶,上面还扎着花,似是两根生叶开花、生机蓬勃的连理粽子。
看下面大粽子的根部包着红毛巾,里面还围着几个普通的粽子,大小粽在包起来,显然大小粽是吉祥的一家子。
这两根大粽子象征新婚的夫妻,花叶象征他们生枝开花结子,下面捆在一起就是他们的子女了!女子的娘家粽子祝福新郎新郎早生多生儿女。
我想这包粽的旁边再放进更多的散粽。大小粽放成一箩,构成意象,那不象征新郎新娘瓜瓞延绵,千子万孙?
这种粽叫什么粽呢?我不知道,我且叫它万代粽。
据了解,望夫的客家人办喜事也会用到这种粽子。入宅时主妇的娘家也会送来这种粽来,显然都是祝人丁旺相。散粽大家马上都能吃。大粽必摆放到三朝后主人才吃。
 

附件

  • 母子粽.jpg
    母子粽.jpg
    111.3 KB · 查看: 194
  • 子孙粽.jpg
    子孙粽.jpg
    57.1 KB · 查看: 150
山区的习俗,好象都这样吧,长长的棕尾叶,表示血脉(后代)绵长的意思吧。
 
又长见识了。在基本国策之前,千子万孙只是梦想。
 
风俗能保存下来就好。现在很多人为了方便把不少风俗都去掉了!
 
具有深层次含义的回礼。起码有一千年历史。
娘家的回礼表示着:我家的姑娘是很有内涵、贤惠的,你们未来的日子会充满幸福,粽子包含五味生活,前途一片光明,另外预示着我家家族人力财力足够,你不要欺负和待薄我家姑娘,否则吃不了兜着走。
 
山区客家风俗,属于比较特别意义的“礼担”。根部包着的红毛巾严格来说是个用毛巾缝合的毛巾袋,“袋”通“代”,意含“万代子孙”的祝愿,应是以新娘的弟兄为名义送出的。进宅时也会有,由女宅主的弟兄送且作为主礼在新宅供奉至“三朝”。
我们那里结婚与进宅的风俗仪式里,女主人的弟兄有着最高的地位,因为在传统旧社会里,外家的弟兄是女主人将来的背后靠山。
结婚时有个“接帽”环节:由新娘的弟兄接过新郎手中的帽,然后收下新郎派的红包。如果作弟兄不接新郎的帽,意指新郎不为外家所认可,是不能进门的。还有一个可选的“拦嫁”环节:在带新娘出门前,做弟的只要把一张桥凳横摆在门口,新娘是不可以出门的,新郎就又得派红包哄舅子移开桥凳才可出门。此环节意指弟是姐带大的,如今姐要离开了自己,作弟的不舍得姐不让姐出嫁。
 
QUOTE(lj_sky @ 2012年04月08日 Sunday, 03:29 PM)
山区客家风俗,属于比较特别意义的“礼担”。根部包着的红毛巾严格来说是个用毛巾缝合的毛巾袋,“袋”通“代”,意含“万代子孙”的祝愿,应是以新娘的弟兄为名义送出的。进宅时也会有,由女宅主的弟兄送且作为主礼在新宅供奉至“三朝”。
我们那里结婚与进宅的风俗仪式里,女主人的弟兄有着最高的地位,因为在传统旧社会里,外家的弟兄是女主人将来的背后靠山。
结婚时有个“接帽”环节:由新娘的弟兄接过新郎手中的帽,然后收下新郎派的红包。如果作弟兄不接新郎的帽,意指新郎不为外家所认可,是不能进门的。还有一个可选的“拦嫁”环节:在带新娘出门前,做弟的只要把一张桥凳横摆在门口,新娘是不可以出门的,新郎就又得派红包哄舅子移开桥凳才可出门。此环节意指弟是姐带大的,如今姐要离开了自己,作弟的不舍得姐不让姐出嫁。
[snapback]3345035[/snapback]​


兄台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同一般。
掇凳拦门在海边一般是迎新郎进门时用,新郎会发给红包,上面写着“见喜”。有本《家礼帖式》写作“拦门”,意思一样,只是表达则太俗。
 
QUOTE(咕哩佬 @ 2012年04月08日 Sunday, 11:49 AM)
又长见识了。在基本国策之前,千子万孙只是梦想。
[snapback]3344977[/snapback]​




万恶的国策
 
QUOTE(聚福楼主 @ 2012年04月08日 Sunday, 04:15 PM)
兄台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同一般。
掇凳拦门在海边一般是迎新郎进门时用,新郎会发给红包,上面写着“见喜”。有本《家礼帖式》写作“拦门”,意思一样,只是表达则太俗。
[snapback]3345057[/snapback]​




兄台过奖了。
我们这边的贴式也是写“拦门”的,小时候也很好奇为什么有个“拦门”及为什么要拦门,后得长辈指点,才知是跟姐弟情有关,所以我觉得“拦门”一词挺体现姐弟情深的,并不太俗:弟拦门是不舍姐,不是为了索礼。
 
据我所知,“见喜”跟“拦门”并不是同样的意思,见喜是见面礼,拦门是出行礼。
 
山区客家风俗------叫“围竿t”
 
QUOTE(lj_sky @ 2012年04月08日 Sunday, 09:43 PM)
据我所知,“见喜”跟“拦门”并不是同样的意思,见喜是见面礼,拦门是出行礼。
[snapback]3345157[/snapback]​


我们这里的“拦门”就是小舅与姐夫首次见面,所以为“见喜”。
 
QUOTE(湖海山人 @ 2012年04月08日 Sunday, 10:11 PM)
我们这里的“拦门”就是小舅与姐夫首次见面,所以为“见喜”。
[snapback]3345177[/snapback]​


担凳的仪式可能已经没有了,但与姐夫与小舅子见面礼还是要的,所以为“见喜”。
 
又一个像某人说的 涯妹喜欢嫁海佬
cx.gif
 
QUOTE(湖海山人 @ 2012年04月08日 Sunday, 10:14 PM)
担凳的仪式可能已经没有了,但与姐夫与小舅子见面礼还是要的,所以为“见喜”。
[snapback]3345178[/snapback]​



也许在古代因多生致使姐弟年龄跨度大,于是会出现不懂事的小屁孩在喜庆之时在门口横凳呀拖腿呀等事吧,现代社会里是不太可能真有弟拦嫁的,除非故意恶搞。写贴礼也一样,上面写一句客套话也许就是古代彼此相互引见介绍时的礼貌语,现代里并不太可能实现每个人当面介绍一次了,况且这样也会有记不住的可能。写了一套贴互送就方便多了,亲家有什么人,什么辈份,什么关系等等一目了然,不记得时拿出来翻翻就行了,免除了日后相见相处时可能产生失礼之尴尬。
 
QUOTE(lj_sky @ 2012年04月08日 Sunday, 11:26 PM)
也许在古代因多生致使姐弟年龄跨度大,于是会出现不懂事的小屁孩在喜庆之时在门口横凳呀拖腿呀等事吧,现代社会里是不太可能真有弟拦嫁的,除非故意恶搞。写贴礼也一样,上面写一句客套话也许就是古代彼此相互引见介绍时的礼貌语,现代里并不太可能实现每个人当面介绍一次了,况且这样也会有记不住的可能。写了一套贴互送就方便多了,亲家有什么人,什么辈份,什么关系等等一目了然,不记得时拿出来翻翻就行了,免除了日后相见相处时可能产生失礼之尴尬。
[snapback]3345218[/snapback]​


我见过的情况是新郎坐在车里,静待小舅来牵入门(真的是手拉手)。两人相见,故为“见喜”,这里姐夫会给一个红包,当为见喜。
 
我曾听老先生教导:“拦门”就是“见喜”,“冠笄”就是《家礼帖式》上说的“梳妆”。这个”冠笄“比较文雅,有些人可能少见这种说法。
 
由娘舅是新娘的靠山想到的。身边有远嫁(跨省)的例子,身边同事就三例离婚的。莫非失了娘舅这靠山,稳定性真的就差了?
反过来想想,所谓风俗的形成,估计真经是生活经验深沉而来的产物。
 
QUOTE(飘落的黄叶 @ 2012年04月09日 Monday, 01:06 PM)
由娘舅是新娘的靠山想到的。身边有远嫁(跨省)的例子,身边同事就三例离婚的。莫非失了娘舅这靠山,稳定性真的就差了?
反过来想想,所谓风俗的形成,估计真经是生活经验深沉而来的产物。
[snapback]3345347[/snapback]​



我认为现代社会里,“外家靠山”虽然有其作用但已经不再是婚姻的重要维系力量,如果要将远嫁跟离婚扯上关系,最大的可能是生活方式与个人认知的偏差无法纠正而产生了危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远嫁难免要面对“水土不服”,如果无法及时入乡随俗,恰巧加上对方的不宽容不理解,婚姻就危险了。
风俗确实是经祖辈验证过的生活经验总结,不过祖辈们生活在传统农耕社会,当我们身处工业社会时,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农耕社会好风俗都能发挥其作用,有些还有可能成为恶俗。总之我觉得风俗是指导生活的,不随便移风易俗,也不应把风俗当成了教条。
我们村就有个例子:我们这里有个“做社”的风俗,就是每个月的某一天要杀猪拜土地神,然后按户分猪肉。以前村民最多的时候,要杀两头猪才够,随着发展,经济条件不错的人都迁出了,年轻的、力壮的都外出务工了,留守的都是妇女儿童老人居多,结果杀猪成了难事。于是村民商议一致同意从今年起只在正月十五、二月二、十二月平安祭杀猪,其他时候杀只鸡拜祭就行了。当然,此次更改风俗也是征得土地、天神同意的,当然,全体村民同意的东西,土地、天神总是会同意的!
ha.gif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