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大家请进来看一下 (2人在浏览)

我爱登登

小学二年级
注册
2010-06-06
帖子
158
反馈评分
5
点数
1
小时候,记得村(林头)里有条小石桥,上面有字,昨天回去看了一下,发现还是咱们电白名人留下的东西,希望有关部门能保存好。


蔡灼荣
电白林头上村人。清代同治癸酉拔贡。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跟随冯子材援越抗法,参赞营务,并有《安南杂感》(诗四首)记之。著有《深柳堂杂录》,诗作存于《电海诗抄》手抄本。


[attachmentid=260625]

上面的字是: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拨元 蔡灼荣立


[attachmentid=260627]



[attachmentid=260628]



[attachmentid=260626]



希望有关单位能保存一下,毕竟是文物。
 

附件

  • IMG00805-20110505-1541.jpg
    IMG00805-20110505-1541.jpg
    187.5 KB · 查看: 103
  • IMG00806-20110505-1541.jpg
    IMG00806-20110505-1541.jpg
    453.4 KB · 查看: 85
  • IMG00808-20110505-1542.jpg
    IMG00808-20110505-1542.jpg
    353.4 KB · 查看: 87
  • IMG00810-20110505-1543.jpg
    IMG00810-20110505-1543.jpg
    350.9 KB · 查看: 90
转自http://www.dbtxw.com/zazhi/2007/2/a_50.htm
《我的高祖其人其诗》
文 蔡旭
今年春节返回电白老家时,老同学告知有人想见我,说他查证到我的祖先是清朝拔贡。

拔贡?那是清朝科举中若干年一次从州县考选保送入京,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俱为品学兼优之士。祖先是拔贡也许谈不上多大荣耀,不过有助寻根亦为好事一桩。但我从小在校园长大,祖辈早逝,我爸蔡英华辞世时我才十岁,而老家没有谪亲,又久不联系,对此未听说过,因此将信将疑。当时来去匆匆,也就来不及见面。

一直到了秋天,我趁回来参加老同学聚会之机,终于见到了这位热心人。他叫黄胜保,一位业余文史研究者。他拿出了与人合作的两篇文章,那是他的研究成果。文中讲到清同治癸酉拔贡蔡灼荣,曾随冯子材抗法,并作诗记事,又曾作《悯时》诗状写电白灾情,诉说民间疾苦。他说灼荣公可能是我的曾祖父,我无法确定,因为需要证据。不过同为电白林头上村人,肯定是有关联的。

我到茂名市拜访我的老师、著名文史专家李爵勋教授。他甚为惊呼为意外发现。他翻开由他主持编审的《茂名历代诗词选》,里面也收有蔡灼荣《悯时》等诗三首。他肯定灼荣公与我有血缘关系,但我们要弄准的是直系还是旁系,相隔的是几代人。他表示乐于帮忙查证。

只过一天,结果就出来了。李教授找了电白诗社社长陈振威部长,陈部长又找到诗社在林头镇的蔡姓社员,最终从族谱中查到,蔡灼荣是第18代,排到我是第22代。灼荣公不是我的曾祖,而是我的高祖,也就是我的爷爷的爷爷。啊,我的根,就这样得以寻出。

于是我再次恭敬地捧读我的高祖的资料和他的诗作。

《茂名历代诗词选》的“作者简介”中说:“蔡灼荣,电白林头上村人。清同治癸酉拔贡,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从军冯子材征法南越,参赞营务。著有《深柳堂杂录》,诗作存于《电海诗抄》手抄本。”
据黄胜保、蔡兆荣的文章说,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中法战争中,电白人黄广祥、岑云龙、杨如杏、蔡灼荣跟随冯子材麾下,参加了保卫镇南关与收复谅山等战役,为援越抗法立下赫赫战功。

蔡灼荣有《安南杂感》四首记之。其“小序”云:“安南,天朝属国也。光绪九年,法人谋侵,朝廷遣将四出,帅师二十万救之,未获小胜。十年冬,复将冯宫保子才,关前隘,一战成功,国人颂焉。正思乘胜以扑灭全军,无何电旨议和,割地法人以求退兵。此三军所以负戟而长叹也。时予襄办宫保营务,所到地方,法人甫据即退,风景肃杀,因成七律以当采风。”

其一

关前山势碧云齐,地险原来随粤西。

岐路几曾分蜀道,长途无处不天梯。

人民犹是衣冠异,城廓从同屋宇低。

宦署官衙均陋室,空言风俗尚雕题。

其二

谅山省会称幽居,城内人家近子虚。

尺土不忘唐社稷,下民犹读汉诗书。

将军战绩埋铜鼓,巴里民歌唱木鱼。

见说东门风景好,西来一曲水盈渠。

其三

三台西去号川湾,一水萦回四面山。

作牧最难民斥里,生人都入鬼门关。

观音桥下波成坎,郎哈峰头石亦顽。

瘴雨蛮烟随处是,中华回首隔仙寰。

其四
强邻追境渡横河,国运天乎其奈何。

几辈誓投定远笔,伊谁敢奋鲁阳戈。

百年基业归尘土,一代群臣吊汩罗。

幸得平南来大将,无如魏绛又成和。

小序中简述了法国侵略,抗法得胜,清廷议和的史实。七律中其一描述山川险峻形势,民居官衙风貌。其二描述谅山风物人情,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提到汉伏波将军马援遗下的铜鼓等古迹。其三状写川湾一带山川险恶荒凉,乌烟瘴气,衬出征战之艰辛。其四描述得胜反败的激愤,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颇具史实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灼荣公又写有〈悯时(戊戌九月因办善后作)〉,诗曰:

天变固足畏,民穷更可伤。

屈指十年内,率土皆凶荒。

春夏多旱魃,高低不栽秧。

爰及五六月,水火忽汤汤。

霖雨犹未止,飓风转暴狂。

破块兼拔木,上下无完房。

富者归乌有,贫者变逋忙。

老蠃转沟壑,壮者散四方。

饥寒生盗贼,行劫满路旁。

杀之非为匪,纵之恐害良。

嗟嗟仁父母,日昃乃不遑。

当此凶歉际,正复费相商。

他为此还写了一段注释:“邑候李公,名滋然,字命三,四川人,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宰电白,连年凶歉,民不聊生,盗贼因而四起。各大宪请办善后。公秉政仁慈。视此情形,不胜恻恒。虽才有不足,而德则可嘉,观于车马往还,日昃不遑,噫可谓爱民如子,今之仁父母矣。”

诗文描述了灾区连年凶歉,民不聊生的惨景,表达了对灾民的同情和对清官的赞叹。其忧国忧民之心一览无遗。

《茂名历代诗词选》中还选入蔡灼荣的《好晚景》和《寒梅迟开有感》。在《寒梅迟开有感》一诗中他写道:

一枝挺出最夷柔,天为储才故滞留。

有志莫伤迟暮苦,春来终让尔当头。

诗中借物抒怀,对有志者是一种勉励,对怀才不遇者是一种劝慰,抒发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情,展现了天有“滞留”为“储才”的远大眼光,袒露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形象生动,含义深远,堪称佳作。

捧读高祖的诗作,一个形象高大而情感丰富的祖先出现在我的眼前。多年来常感茫茫无根的我,连曾祖是谁还未弄清楚的我,意外地找到了值得尊敬和怀念的我的高祖。他因学识而成了拔贡,又有协助冯子材抗法的壮行;不但有文字为据,而且有诗作流传;其作不仅诗艺精深,更因洋溢着爱国与忧民的深情而堪称可贵。

高祖其人其诗,不但是作为后辈的我的骄傲,也许还可说是电白人的骄傲。我不敢去沾高祖的光,但我知道了该怎样做诗,怎样做人,才不致于辱没我的祖先,才对得起那位品学兼优、文武兼备的高祖。
========================
蔡旭,电白林头人。出生于霞垌大村电白师范校园内,在电师附小、水东一小读小学,在电白一中读初中、高中,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在广西工作18年,又在海南工作18年,当过《广西工人报》副总编、《海口晚报》总编辑。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已出版《蔡旭散文诗选》等著作21部。
=========================
它首先是你们自己的财富自己的根,自己保护才是真
有关部门。。。。。。。。你懂的
cx.gif
cx.gif
 
好家伙!
希望相关部门能去勘察勘察
 
哦,我突然想去看看了。谁一起去?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