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吹响紧急集结号 (1人在浏览)

QUOTE(蛙子 @ 2011年07月27日 Wednesday, 11:05 PM)
我下月要工作了,每天工作13小时。以后无暇顾及很多东西了,也极少上网了。
wacko2.gif

在这里祝论坛越办越好。祝各位网友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face3.gif

我会挂念大家的
dk.gif

[snapback]3188685[/snapback]​



去工作可不要坐动车去啊.
 
我们村里也有一位,听说也是远征兵,,现年九十几高龄了..
 
楼上多了解,然后放上来论坛?
 
邓老已仙逝,默哀・・・
 
QUOTE(97毕业生 @ 2012年01月27日 Friday, 08:56 AM)
邓老已仙逝,默哀・・・
[snapback]3314600[/snapback]​



!!!!!!!!!!!!!!!!!!!!!
 
QUOTE(97毕业生 @ 2012年01月27日 Friday, 09:56 AM)
邓老已仙逝,默哀・・・
[snapback]3314600[/snapback]​


为自己的鲁莽向邓老道歉一万句,邓老现在老当益壮、龙精虎猛・・・其实仙逝的是另一位抗日老英雄许立华老人
sq.gif
 
QUOTE(电白人 @ 2012年01月26日 Thursday, 04:15 PM)
我们村里也有一位,听说也是远征兵,,现年九十几高龄了..
[snapback]3314415[/snapback]​


抽点时间把他们的故事整理一下吧。让后人知道中华也有男人
我小时候愚笨,被人误导,总觉得俄罗斯民族汉子多,还以为我们中国盛产汉奸,可悲
 
那银管区园山村~有个老兵80多、参加过朝鲜自愿军战役、越南战役、解放海南海岛!长江大桥初建时期首高射炮,打掉日本战机,长江大江剪彩曾和彭德杯握手分功勋、他是我外公,我懂事起见过他很多功章、证书、。。。近几年都给外婆当垃圾丢了!每年都有党政机关来尉问请他去旅游。可以联系我13727801704
 
以前退伍老兵现在好像都有工资发,每月280
 
茂名晚报 对李秀辉老人的跟踪报道

文本报记者 郭瑞翔 何康源 王海涛 图本报记者 张富

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号,让我们很难与躺在信宜市池垌镇敬老院破旧房屋内一个卧床不起的老人有所联系,但这个近90高龄,因跌伤而不能自理又无儿无女的老人就是一位中国抗日远征军的老兵。池垌镇政府已安排一位老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目前这位老兵最大的希望是有一把轮椅,可以外出见到阳光。

两年前不慎跌伤,当地镇政府安排一老人照顾他

老兵叫李秀辉,曾用名李秀徽,是信宜市池垌镇旺坡村委会龙古坑村人,1923年出生。记者是从关爱抗战老兵论坛上得知他目前栖身于池垌敬老院的消息的。关爱抗战老兵论坛的广州志愿者春节期间曾到过敬老院探访过李秀辉,并发到网上。

信宜市池垌敬老院十分破旧简单,建在原来的池垌乐园旧址上,两层破旧的小楼房,旁边搭着许多沥青纸,听说是敬老院的老人自己动手搭来放柴、煮饭的。这个敬老院共住有8个老人,没有院长,更没有工作人员,老人们每月领200元补助后一切都得自理。

我们去到敬老院时,一个人也没见到,以为找错了地方,后来才有老人从窄小的房子开门而出。李秀辉住的是敬老院最大的房子,但房门是锁着的。护理他的老人到墟上买日用品了。记者向敬老院的其他老人了解到,李秀辉大约是在4年前搬到敬老院生活。2010年8月,李秀辉由于地板湿滑而跌伤,导致股骨折断,再也不能行走和自理。现在李秀辉的生活由同在敬老院的已80多岁的赖德仁老人照顾,镇政府给赖德仁30元一天,照顾李秀辉的饮食起居。

赖德仁回来开门,我们得以进入那间黑漆漆的充斥着异味的房子。瘦削的李秀辉躺在床上,见到我们来访显得很兴奋、激动。

热血学子弃学从军抗日

虽然已经是耄耄老人,但李秀辉思维依然清晰,也很健谈,和我们说起他的从军抗日经历。1923年二月初六,李秀辉出生于信宜县池垌一个地主家庭,生活优裕,他的志向是留学美国。17岁,他在怀乡中学读初二,当时一名女老师上课拿出侵华日兵在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照片,他和同学们看了义愤填膺,都要参军报国。老人说到当时看照片的情形时,很激动,流下了大滴大滴的眼泪。这是他在整个采访过程唯一一次流泪,甚至在后面说起自己坎坷的遭遇,老人都没有流泪。那一刻,我们依稀感觉到当年一个热血青年在国难当头的报国情怀。

就是那一年,李秀辉和堂兄李秀彦一起在怀乡中学报了名参军,他还记得当时发放了1000元的入伍费。

他去部队先是在信宜集中,然后走路到罗定、云浮、肇庆,到了韶关后坐火车到衡阳,然后到桂林、柳州,到贵州独山后没有火车,又走路到贵阳,在贵阳的军政部教导团集训了2个多月,再坐军车到昆明。

当上伞兵,转战缅滇

到了昆明后,李秀辉他们坐上著名的飞虎队的飞机沿着驼峰航线飞到印度的新德里。李秀辉回忆说,当时走驼峰航线的飞虎队战机大约有450架左右,由于要飞越喜马拉雅山和众多山谷,飞机损毁了很多,而且有不少是撞毁的,几乎是每天损失一架,所以当时大家都很担心飞机出事。

到了新德里,李秀辉又训练了3个多月,正式成为了驻印军。他入编了赫赫有名的新一军,军长就是孙立人将军。同年10月下旬,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1944年7月17(有史料记载是1944年4月),中美联军进攻密支那,李秀辉和他的战友一起参加了这场著名的战役,战争打得很惨烈,双方的伤亡相当大,每天都在飞机的轰鸣和炮火呼啸声中度过。李秀辉在战斗中被一片弹片击中右耳上的头部,现在的耳疾就是在那时候遗留下的毛病,他现在看电视要开到最大声音才能听得清楚。密支那战役打了将近一个月,其惨烈程度仅次于盟军诺曼底登陆。1944年8月2日攻克密支那,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终于胜利会师,后打通了滇缅公路,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李秀辉说他后来还参加了缅滇边境的保山大战,还在国内参加了空降罗定的南江口战斗。

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时李秀辉所属部队在昆明,他记得当时举国欢腾,人们都在聚餐庆祝,街上吃饭全部免费,他们的战友一人可以喝两三瓶茅台酒,非常兴奋。战后,他们从昆明出发,分别乘坐几百辆汽车浩浩荡荡地出发,经长沙到武汉,又在武汉转乘招商局的大船,沿长江一路南下直到南京,被安排在一个叫三叉口(李秀辉的回忆)的地方驻扎下来。他们被编入伞兵总队第3大队第15中队,当时有关方面曾答应过他们抗战胜利后让他们回去继续学业,而当时李秀辉已考上留美预留班,那时候整个伞兵总队只有30个人考上。但有关方面希望他们留多一年,但伞兵们拒绝了,伞兵们大都向往共产党,很多人都不想打内战,甚至以绝食抗议。李秀辉最终于1946年复员回家。

坎坷一生,现在最大希望是有一把轮椅,可以外出见到阳光

回到家乡后,李秀辉到当时的信宜县立中学读高中,他说当时曾经在政府的文工团作宣传工作。解放信宜时,他还为当时信宜的起义官兵做过教员。后来记者到他的家乡旺坡采访,在村委会听村民说,李秀辉兄妹在信宜解放时开仓放粮,捐助了100 担谷支持解放军。解放后,李秀辉由于出生的地主家庭成分而受到冲击,从此潦落至今,一直给人打散工,据说也曾教过书,一生未婚,无儿无女,孤苦零丁,可谓历尽艰辛坎坷。李秀辉的军功章、退伍证书等证明物品也因为成分问题全部被毁。

约4年前,因为居住的是泥砖危房,李秀辉被动员出池垌敬老院生活,由于他属于“五老人员”(指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我党做过贡献,如今尚健在的老同志,具体就是指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和老苏区乡干部。)他每月可领到400多元的补助,比敬老院的普通老人多200元。2010年他因跌伤导致现在生活不能自理。

记者问李秀辉,现在最大的希望是什么?他说最大的希望是有一把轮椅,可以出外面见到阳光,他还希望可以按照农村合作医疗的规定,报销跌伤所花的医疗费用6000多元。

李老说,广州的志愿者来探望时,帮他换了新蚊帐、新被,还带了奶粉给他,他希望能多增加一些营养,增强体质。他床边的墙上,挂着一本新挂历,是志愿者送来的,这是专门为送给老兵印制的挂历,里面的插图都是中国远征军的,躺在床上的李秀辉,经常看着照片,回想那曾经的远去的片断。

记者随后来到李秀辉的家乡池垌镇旺坡村委会龙古坑村,在村口,在村中,问起李秀辉,村民们都知道他参加过远征军,是伞兵。李秀辉的家在村中最偏远山脚下,是两间泥砖房,已破败不堪,门口更是野草丛生。他83岁的弟弟李秀祯的三间房子在他家前面,同样很破旧,屋内无一值钱物品。李秀祯也是独居,一生不婚,无儿无女,主要也是受家庭地主成分的影响。

李秀祯说哥哥李秀辉在怀乡中学读书时家里已为他说好了一门媳妇,哥哥参军后这门亲事自然取消。他听哥哥说过当远征军的经历和空降梧州、罗定等地抗击日军的战斗。为我们热心带路的两个村民也都听说过李秀辉在印度、缅甸的远征军经历,村民都希望李秀辉能得到政府更妥善的照料。

■资料链接
中国远征军是国民党于1941年成立的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目的是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保卫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附件

  • 124645eq5qqunlmqm5q5el.jpg
    124645eq5qqunlmqm5q5el.jpg
    124.2 KB · 查看: 214
信宜“远征军老兵”广受关注

志愿者昨接老人至广州疗养
2012-02-03
新闻追踪

2012-2-3 12:52 上传下载附件 (134.64 KB)



志愿者与李秀辉促膝交谈。 本报记者岑稳摄


本报记者郭瑞翔何康源报道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破了家园的宁静,当法西斯的屠刀沾染上亲人的鲜血,他们放下了笔,放下了锄头,选择了枪。他们用怒火锻造刺向侵略者的尖刀,他们用热血化作滔天的怒潮湮灭了日寇的猖狂,让中华民族的旗帜,在鲜血和荣誉中随风飘扬。”抗日老兵,远征军,那些抗日军人的不朽名字,将在历史的天空中回响。蜗居在信宜市池垌镇敬老院的中国抗日远征军老兵李秀辉(见本报昨日报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昨天中午,最早发现李秀辉的关爱抗战老兵网广州志愿者专门从广州派来救护车将李秀辉接到广州市老人院进行疗养,希望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将李秀辉的跌伤医治好,让他可以自由地到室外晒太阳。

广州志愿者的救护车是昨天中午1点赶到池垌镇敬老院的。上午11时许,记者去到池垌镇敬老院时,已有不少社会热心人士前往看望李秀辉。李秀辉到广州的行李也在敬老院老人们的帮忙下收拾完毕,他老家池垌镇旺坡村委会龙古坑村的乡亲听说他要去广州疗养,不少人也赶出来和他送别。“你到了广州后,一定要打电话来告诉我你的住址,我有空了去看望你。”一位没有时间来送行的远房亲戚在电话里不停地叮嘱李秀辉。

据广州志愿者张生介绍,李秀辉是关爱抗战老兵网的志愿者从一份抗战老兵档案花名册中找到的。当时名册中一共有信宜籍的抗战老兵20多位。约一个月前,志愿者10多人从广州开来三辆车到信宜分三组成探寻走访名册上的老兵。辗转反侧在池垌镇敬老院内找到李秀辉。李秀辉的现状令到志愿者非常揪心,志愿者当时就捐款为李秀辉买了新蚊帐、棉被和奶粉等营养品和过年礼品。张生说,李秀辉是他们发现的抗战老兵中最急需关爱援助的。

志愿者返回广州后,随即商讨对李秀辉的关爱方案。一直来都参与关爱老兵行动的著名演员陈坤得知李秀辉的消息后,决定支助李秀辉到广州疗养医治。广州志愿者节后落实了位于白云区钟落潭上水的广州市老人院,让李秀辉到那疗养医治。志愿者又联系了茂德公草堂的@LOVE 德基金捐钱租了一辆救护车并派出随车医生,于昨天早上7时多从广州出发来信宜接送李秀辉到广州。

救护车到达后,志愿者为李秀辉穿上带来的新军大衣,还细心的为李秀辉换上老年人纸尿内裤,小心翼翼的把老人抬上救护车,李秀辉躺在担架上挥手和众人话别。2时半,救护车离开敬老院驶往广州。

记者昨晚和广州志愿者联系得知,昨天晚上7时50分,救护车已平安顺利把李秀辉送到广州老人院。20多名从广州各区赶来的关爱抗战老兵网志愿者手拿鲜花,列队欢迎李秀辉到广州疗养。
 

附件

  • 1252305mm6fffcqz5s27nf.jpg
    1252305mm6fffcqz5s27nf.jpg
    102.9 KB · 查看: 222
信宜李秀辉老人(广东042)广州生活不完全记录
由于李老离乡别井,到广州老人院开始了新的生活,今天在给李老办完生日会后,突然想起应该开个帖,记录李老在广州生活的点滴(这肯定是个不完全的记录,只希望每次去探望的各位尽量跟贴,说说李老的近况,也好让家乡父老及关心的志愿者放心。)。
李老在论坛记载的资料见如下网页: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extra=page%3D1

经广州吴泽广及其他志愿者的跟进了解,李老的经历补充如下:

李秀辉,广东信宜人,生于1923年农历二月初六。1943年底,因对日寇残暴的痛恨,李老与堂兄李秀自愿参军入伍。在贵阳集训后再至昆明教导团。后坐飞机沿着驼峰航线飞到印度,正式成为了驻印军。李老入编了赫赫有名的新一军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军长就是孙立人将军。
1944年中,李老随部队入缅,转战密支那外围,协助友军胜利攻克密支那。同年底,奉命回国,恰逢国内开始组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伞兵部队,李老被征调入队,在呈贡巫家坝机场集结训练。(题外话:在李老的生日会前,本人跟李老有过简短的交流。我在冼老师的笔记本上写上“马师恭”“鸿翔”两个词,问:李老,是否对这两个词有印象?结果李老情绪略显激动地说:马师恭最后是我们的司令,副司令是张绪zhi(他说绪是情绪的绪,zhi字是哪个,就不记得了),我们当时部队的代号就是鸿翔,人人左胸前都绣着这两个字,当时不管是总队大队中队长,都是中国人,但每队肯定配一个美国的副队长及一个翻译官。(俺后来回家上网查找,发现李老说的副司令全名叫:张绪滋。)
1945年7月,李老随部队与地方民团配合,在广东开平-罗定一带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空降作作战,截断了日军在西江的运输补给线。
日寇投降后,李老随伞兵队作为先谴队,先行进驻首都南京,并负责日寇投降仪式的警戒工作。随后在南京岔道口驻防一年左右后调防江苏。据李老介绍,蒋介石曾检阅过他们的部队后,10人一组与他们合影留念,并曾想劝说他们再服役多一年,但李老及部分队友因对时局的不满,于1947年中退役返乡。



广东志愿者给李老配备了老人手机,李老可随时与家乡的亲戚、朋友通电话
 

附件

  • 03371471p1zzn6ms4466u0.jpg
    03371471p1zzn6ms4466u0.jpg
    79.2 KB · 查看: 203
择日探望电白邓老,同行请联系
 
向英雄致敬!
 
QUOTE(蛙子 @ 2012年04月03日 Tuesday, 04:18 PM)
择日探望电白邓老,同行请联系
[snapback]3343574[/snapback]​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广东茂名发现远征军老兵 曾伯熙(远征军史泰龙)(已核实)
转自关爱抗战老兵网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xtra=#pid150423
姓名:曾伯熙


出生年月:1919年出生


原籍:广东茂名

现居住地: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

毕业院校:高州农校


原所属部队:1941年至1944年间系远征军司令部直属独立大队突击营


参加战役:1941年至1944年间远赴缅甸执行对侵缅日军偷袭,突击,抓俘虏取情报等任务,1945年初回国在广东编入64军131师对日寇作战。抗战胜利结束,曾老被鉴定为抗战负伤的三等残废军人


个人及家庭收入:



现在身体和家庭状况:老人93岁,身上留有抗战时候多处伤疤,现在患有肾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囊肿,排尿困难,左手因抗战时期负伤,导致手指弯曲不能伸直,脚部现在明显浮肿。前几天去医院看病,打了些消肿的针,昏迷过,在医院花了几千元,因钱不够现在回家自己抓点中药吃。曾老只有退休金1200元左右,买了个一年支付120元的居民医疗保险,住院估计扣除一些不能报销的药品外,估计可以报销50%左右,平时自己买药就不可以报销。老伴中风偏瘫在家也是长期要吃药。老人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都是退休和下岗,其中一位残疾,一位也长期有病痛,其他三位也是年纪大,生活负担重,曾老住在下岗后做临时工的女儿家,因为女儿这份临时工可以调班方便照顾他,生活条件居住条件都很一般,一起住在女儿原单位的老住宅楼。老人在和我们讲述抗战从军经历后,女儿表达了一下希望社会有人扶助一下曾老治疗的事情,曾老在旁边坐着显得坐立不安,很显然,老人觉得女儿开口向人求助非常不好意思,可见老人自尊心比较强。




家庭情况:靠子女供养



走访记录:



1941年3月,抗战进行到艰苦的相持阶段,曾经担任抗战时期35集团军司令,第四战区副司令员的邓龙光将军来到曾老当时就读的高州农校挑选学生从军。曾老当时是高州农校19班的学生,校长是黄忠全,老人还开玩笑说校长的父亲是当地卖鸡粥的,年轻好玩的学生背地里给校长起了个和鸡粥有关的的绰号,说到此,老人笑了,乐的像个孩子。邓龙光将军在学生出早操时观察学生们按照口令:1―2―1 ,进行向左转向右转的动作,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动作灵活度,然后按照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中等偏小身材的标准挑选出列。这一次的挑选入伍抗日战士,在高州地区几个县区共选了500人,经广东,广西,贵州,到达云南一个叫白鹤山的地方,该地有个供奉五枚师太的白鹤庵,是尼姑修行的地方,里面有一些师姑在主持日常工作,据老人回忆,当时这个地方还有来自广东肇庆鼎湖山的几个尼姑过来住在这里。到达集合训练地后,训练人员再考察,从挑选过来的这500人中再筛选出50人进行训练,按照特种部队标准来训练。据老人回忆,训练期间,每天早上8点―9练眼睛,对着太阳看一个小时不许眨眼,训练下来,脸部被太阳晒的全部肿了起来,尼姑用药油给他搽面消肿缓解症状,另外还训练两个手各握一枚长铁钉,插入墙内,作为支点支起身体向上攀墙上房,还训练徒手翻越4―5米的高墙,训练强度大,异常艰苦,训练时间大约持续了八个月左右。


1941年12月初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成立远征军,三个军应英国邀请进入缅甸。曾老作为远征军司令部直属独立突击营的成员先于远征军大军主力入缅,在1941年12月27日就进入缅甸境内,这个日期老人记得很是清楚。老人在和我们谈话中,主动聊到当时的远征军里面的杜聿明,邱清泉,戴安澜,孙立人,第五军,新一军,200师等人名和番号,对这些都很有印象,聊得非常兴奋。



老人入缅后第一次比较有记忆的战斗是发生在一个机场,旁边有一条河,里面都是尸体,非常惨烈,机场经过几次争夺,得而复失,后来我军撤退,经过他们自己叫做无人山(老人原话,估计就是大家熟悉的野人山)的地方,蚂蝗非常多,蚂蝗和牙签差不多大,吸了人血后就变得指头那么粗,很多战友因此丧命,后来他们用烟丝煲水煮一下衣服可防蚂蝗,实践效果还不错。

作为独立大队的突击营队员,曾老说他很多时候就是白天休息睡觉,晚上出动,按照上级要求去偷袭日军。当我们问到他主要负责哪些具体作战任务时,老人脱口而出:“杀人啊”,


把我们吓了一愣,后来老人笑着解释说,主要是偷袭敌人哨兵,清除日军岗哨后,我军大部跟进攻击就可以达到少伤亡,奇袭日军的效果。老人说,他们一般在晚上解决日军哨兵后摸进敌营,第一时间就去把枪架上的枪全部取走,等我军进入开打后让日军找不到枪战斗,到后来日军就干脆抱着枪睡觉了,另外和敌人搏斗,他用过大砍刀和敌人的刺刀对拼,说日军来刺,用大砍刀撩开刺刀,刀口顺着枪杆马上向下劈到敌人胸口,随后用力向下砍划,一个动作连贯完成,日军无时间反应,就像杀猪剖开肚子一样,暗杀日军哨兵,用匕首,摸到哨位,一手捂日军嘴巴,一手迅速插入肚子,从左边向右用力一划,人没吭声就死掉了,在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曾老还站起来给大家比划动作,让我们大开眼界。另外突击队员们还训练过一种方法,就是几个战友一起去抓俘虏,先让人弄出声响分散日军哨兵注意力,另外的就摸到日军哨兵身后,猛击脖子和上背俗称哑穴和僵穴的地方,日军便不能发声和动弹,麻包袋一套把人弄回营地后,对俘虏胸口猛击,吐出大约一小碗左右多的血后便可以动弹说话,问到口令后,一部分战士换上日军衣服扮成日军巡逻队马上转入日军营地,进入敌营内部搞袭击,因此日军称他们为“杀人王”,缅甸的所谓“独立军”称他们为“敢死队”,他们的行动在心理上给日军以强大震慑,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在缅甸的另外一次战斗中,老人回忆到他们被日本人大概一个营左右的兵力包围他们一起的20多个突击队员,因为仗着人多,日军军官要求活抓他们,下命令说可以伤但不可以死,曾老本人和好几个日本鬼子搏斗,身上被刺刀刺伤,曾老牙齿咬掉手雷保险,举起来,包围他的几个日军马上卧倒,曾老就趁这空档扫了一眼周边,这可见曾老经过训练心理素质是很好的,镇定果敢,之后他把手雷迅速扔到更远一点的日军人数多的地方,转身跑出,再扔手雷到日军相对少的地方,身上同时带背上10个弹夹和12个手雷,每个弹夹是40发子弹,用冲锋枪扫射出一条血路,趁着手雷爆炸后的浓烟冲出包围后,才发现自己身体有湿漉漉的感觉,一看原来是流了很多血,这个时候才感觉的非常疼,可见当时被围和突围的情况是多么的紧急,老人突围成功后,被游击队救出送回司令部,曾老被救后才知道只有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三个战友突围成功突围。当时带游击队去接应救他的是一位女翻译,当时曾老有一段时间和美国盟军的顾问团同吃同住,也接受他们安排的任务,老人说这位女翻译的爸爸在昆明做生意,其他家人在缅甸被日军所杀,曾老执行作战任务时救过这位差点被日军绑在木架上强奸女孩,这个女孩是在伦读过大学,英文普通话都懂,因此给他们做了和盟军沟通的翻译。曾老在多次的战斗中让他身上留下了八处创伤,基本都是刺刀伤,至今伤处仍清晰可见,老人因为战斗受伤在1943年7月坐美军的飞机回过云南疗伤10几天后就又重返缅甸继续战斗。因为曾老执行任务很多时候人数比较少,因此也考虑到他们容易被敌人俘虏,为保密需要,很多行军路线等等资料司令部也很少对他们透露,因此曾老在缅甸战斗的很多地名老人都没有办法说出。


直至1944年底1945年初,滇西缅北的反攻胜利大局基本已定,曾老受命回到国内,幸存下来的突击队员归还给邓龙光将军节制,曾老被编入国民革命军64军131师391团,师长是张显奇,是张发奎的侄子,团长陈庚涛,老人经从云南出发,过贵州独山,广西百色,横县,灵山回到高州归建。1945年5月,日军从湛江往化州攻击,在三岔河和日军接火交战,追击日军到吴川,电白,阳西县织隆一带才停止,后来还到廉江马头岭一直和日军交战,直到日军8月15日宣布投降又继续追击顽抗的日军战斗了一个礼拜左右,老人笑着讲,当时邓龙光将军说“日本仔都投降了,如果你们有瘾打仗的继续再打打,不想打就算了”这话一说,大家发出一阵笑声。老人随后随部队前往顺德大良接受日军的缴械,这一段曾老还说了一点当时他的趣事,接收当时他看一个日军不顺眼,一脚踢过去,日军不敢还手,非常有趣。


抗战胜利结束,国民革命军整编,曾老被鉴定为抗战负伤的三等残废军人,转往上海医院疗养,当时上海有伤兵10几万,汤恩伯做上海警备司令,曾老笑说很多老兵都叫汤恩伯为汤饭桶。1949年,解放军进攻上海,汤恩伯把可以武装两个军的枪械交给他们这一群在疗养的伤残老兵,有的老兵还拄着拐杖,在吴淞口,解放军看到是一群伤兵,让出口子没有开打,伤兵们上了来接应的船只,船开后,解放军重新占领封锁吴淞口。曾老随船到达金门,接到台湾电话不允许靠岸,船只继续开往厦门,汕头,到了香港也不允许上岸,最后船只到达北海,无路可走了,所有人下船散伙各自离开。曾老自此回到老家茂名,1952年到了高州火星农场工作,1966年到海康金星农场,在两个农场都是监视劳动,安排种橡胶,一直到1979年退休,运动期间老人抗战从军的身份证明等证件都已经丢失,老人也很少对人讲自己的经历。志愿者给老人送去有抗战老照片的挂历和抗战胜利纪念章,老人应大家要求,还带领大家唱了几句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唱毕曾老笑的很是开心。


其他趣事:老人说,在缅甸时候,偶尔向缅甸人买东西,双方语言不通,曾老说只能通过肢体语言,买鸡蛋就撅起屁股,用手在后面挠几下,买鸡就用大拇指和食指搭在一起上下跳动表示鸡的小嘴巴,买鸭子就把拇指和食指中指重叠上下跳动表示鸭子的厚嘴唇,边说边给大家演示,大家笑得开怀,非常风趣。



现在身体和家庭状况:老人93岁,身上留有抗战时候多处伤疤,现在患有肾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囊肿,排尿困难,左手因抗战时期负伤,导致手指弯曲不能伸直,腿部现在明显浮肿。前几天去医院看病,打了些消肿的针,昏迷过,在医院花了几千元,因钱不够现在回家自己抓点中药吃。曾老只有退休金1200元左右,买了个一年支付120元的居民医疗保险,住院估计扣除一些不能报销的药品外,估计可以报销50%左右,平时自己买药就不可以报销。老伴中风偏瘫在家也是长期要吃药。老人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都是退休和下岗,其中一位残疾,一位也长期有病痛,其他三位也是年纪大,生活负担重,曾老住在其中一位下岗后做临时工的女儿家,因为女儿这份临时工作可以调班方便照顾他,生活条件居住条件都很一般,一起住在女儿原单位的老住宅楼。老人在和我们讲述抗战从军经历后,女儿表达了一下希望社会有人扶助一下曾老治疗的事情,曾老在旁边坐着显得坐立不安,很显然,老人觉得女儿开口向人求助非常不好意思,可见老人自尊心比较强。寻访小组认为,老人是抗战老英雄,执行的是比较艰险的任务,应该马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尽快安排良好的治疗,让他的身体恢复健康,解决老人是生活困境。


寻访日期:2012年4月7日晚,因为去看老人时候比较晚了,怕老人太累,老人应该有很多战斗的经历没有说出,这是比较遗憾的事情。
 

附件

  • 2351248b7annnpyyn1n7kn.jpg
    2351248b7annnpyyn1n7kn.jpg
    30.5 KB · 查看: 160
  • 010440f4o69bob4nq6z92n.jpg
    010440f4o69bob4nq6z92n.jpg
    65.2 KB · 查看: 171
  • 010908eaaegyffn08f4n7n.jpg
    010908eaaegyffn08f4n7n.jpg
    94.7 KB · 查看: 183
抗战胜利有四位茂名籍将军为受降主官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extra=page%3D1
时04分,何应钦命冈村宁次呈交证明文件。冈村脸色惨白,命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将有关文件呈上,何应钦收下检视之后推向桌子左边,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日本投降书交冈村宁次。冈村宁次起立,双手接受后,匆匆翻阅一下,然后提起毛笔,在两份降书上签名,又从上衣右上袋掏出一枚圆形水晶图章,钤盖在自己签名之下。随即由小林浅三郎十分恭敬地将降书呈递何应钦,并弯腰向何应钦鞠躬。何应钦站起来接受降书,然后在降书上签字、盖章。
随后,何应钦又将蒋介石的一号命令及命令受领证交萧毅肃转给冈村宁次。冈村宁次在受领证上签字后,再由小林浅三郎双手呈交递何应钦。前后20分钟。9时20分,何应钦宣布:“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已在南京顺利完成!”冈村宁次一行7人,仍由王俊中将引导,退至规定位置,一齐再向何应钦鞠躬,何应钦又起立还礼。至此,在中国的日本军队全部解甲,成了战俘。
为了这短短的二十分钟的受降仪式,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八年抗战,河山破碎,血流成河,据不完全的统计,死亡人数3000万以上,直接的经济损失6000亿以上 (当时币值计算)……但这又是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列强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受降主官中竟有4位是茂名人
几乎与南京受降同步,蒋介石迅速委任若干名“国军”高级将领做除东北 (东北地区归苏军受降)以外的各省市受降主官。据何应钦发给冈村宁次的第一号备忘录连同附件――“中国战区各地区受降主官分配表”说明,除了何应钦作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代表在南京接受日酋冈村宁次投降的主官外,蒋介石还把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以及台湾等广大地区的省市划分为16个受降区。所谓受降主官不是实 职,只是一个临时的荣誉职务,但必须是资历和威望各方面都能服众且战功显赫者方能担任。近日读史,无意中发现在那些受降主官中竟然有4位是茂名人:邓龙光、陈沛、梁汉明和吴斌。
 
邓龙光,(1896~1979),别号剑泉。1936年1月授陆军中将,广东抗日四大名将之一,茂名市茂南区镇盛白沙
出生日期: 1896 。投笔从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步科毕业,参加东征和北伐。1923年起任粤军第3师6旅11团中校团副、上校团长,国民革命军第4军教导1师副师长、师长,第12师师长,第1集团军舰队副司令、独立第4师师长,第9师师长。任第4军副军长兼156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第83军军长,第29军团副军团长,第35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后,任陆军第2方面军副司令长官,广州行辕第一副主任,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49年去台湾,1979年2月逝世。

本帖最后由 生晖 于 2012-4-6 04:19 编辑


陈 沛(1898-1987),茂名袂花坡仔村人,字度侯。陆军中将。广东农业专科学校、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及中央训练团将官班毕业。1925年起任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教导团排、连、营长,第一军一师参谋处长、代参谋长。1927年任第一师一团上校团长,第九师二十五旅四十九团团长、旅长。1932年升任第九师副师长。1934年任第十师二十八旅少将旅长,第六十师中将师长。1936年1月授陆军少将。1938年7月,任第四十八军副军长。1939年5月,任第三十七军军长。1940年12月授陆军中将。1943年起任第三战区三十二、四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浙东前敌总指挥官。1946年任中央训练团第六军官总队总队长,广东省警保处长兼桂南“ 剿匪”总指挥。1948年任国防部第九训练处长。1949年任首都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四十五军军长,浙江省绥靖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同年秋去台湾,任“ 国防部”中将高参“国民大会”代表“,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74年著《当机立断之八战》一书,获国民党“国防部”嘉奖。1987年于台北病逝。

国军中将军长
梁汉明(1900~1996),别号星海,别字少辛,广东信宜人。父从农商。经济中等。本县镶隆高等小学毕业,广州圣三一英文专门学校肄业。曾任广州圣三一英文学校平民义学校长两年。1924年春由西路讨贼军第五师师长林树巍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毕业后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1931年任第九十二师第五四七团上校团长。1935年任中央军校学员总队上校大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十六军第九十二师第二七四旅旅长、第九十二师少将副师长、师长。1938年6月授陆军少将。1942年5月任第九战区第九十九军中将副军长,兼第九十二师师长,1943年4月升任第九十九军军长。先后率部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争夺战、第一至四次长沙会战诸役。1946年任整编第六十九师中将师长。同年底因苏中战役失利被撤职,转任国防部中将参议。1949年任广东省保安第一师师长。同年10月到香港,后转台湾定居,曾派任新海港务顾问,台北市信宜同乡会顾问。著有《八十述怀诗集》等。1996年2月24日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

斌,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字乘云,广东高州(一说茂名)人。父从商贩,家境贫穷。本县高等小学毕业,广东公立高等警监专门学校法律系、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毕业。参加广州五四运动,为广州学生组织领导人之一。1922年任高雷讨贼军营副官,高雷绥靖处委员,游击第五支队司令,孙中山韶关北伐大本营警卫团第一营营长。1924年春由西路讨贼军第五师师长林树巍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
毕业后任教导一团排长、连长,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于棉湖战役负重伤,伤愈后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党代表办公室参谋,北伐东路军总指挥部副官,福建诏安县县长。1926年秋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第一军特派员,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少将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特务团少将团长,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第十五期第四总队总队长。1942年任第一战区司令部战时干部训练团教育长。洛阳警备司令,中央军校驻豫训练班第十八期中将班主任,第一战区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1945年2月授陆军少将,任第十九军官总队总队长,济南防守司令。1948年广东第九训练处中将副处长。1949年任第六兵团中将副司令官。1949年5月任广东第十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50年到台湾,任东南长官司令部高参,国防部中将高参。1968年退役,任中国银行顾问。1975年在台湾当局纪念棉湖大捷五十周年时,撰文《伤兵话棉湖》。
1990年2月在台北病逝。

邓龙光曾率部保卫南京,在光华门、麒麟门歼敌日军第18师团松井石根部三千人,受当局奖二万银元,
又在撤退路经芜湖时,以少胜多进攻芜湖,消灭日军18师团大部,全歼伪军于正山部。
1939年12月率64军取得粤北大捷受奖晋升35集团军总司令。
其弟邓鄂任155师少将参谋长,参加对日军作战的罗王寨南浔各战役中痛击日寇。
当时中国报刊大量报道其兄弟抗日战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给其父邓秀川逝世送的挽联,
上联曰:“哲嗣尽多才,威望显扬万里,莱衣振乡邑”,
就是赞扬邓氏兄弟的抗日战功显著,威望显扬万里,以对国尽忠,移忠作孝,振动家乡。

秀川图书馆,是广东早期较具规模的图书馆之一。高州县秀川图书馆,始于1943年,即民国三十二年。1946年春落成开幕,即民国35年。馆舍面积达1369平方米,红墙绿瓦,富丽堂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是由国民党将领邓龙光、邓鄂兄弟为纪念其父亲邓秀川而建,故名“秀川图书馆”。它当时是高州县城惟一的图书馆。当时曾作为高州文化的骄傲,是其它建筑所不能取代的。1992年一场火灾,将它化为灰烬,殊令高州人痛心。

邓鄂(1898--1974)中将。号又鄂,广东茂名人。法国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3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编辑委员会中校委员,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警卫团长,1928年任广东西区绥靖公署军务科长、代参谋长,1931年任第19路军61师122旅参谋主任,1932年1月参加淞沪抗战,1936年任燕塘军校战车大队大队长,抗战期间曾任广东省第7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第64军155师少将副师长,1940年3月任第64军155师师长,1941年2月兼任高雷沿海守备区指挥官,1942年3月专任高雷沿海守备区指挥官,1943年2月任第64军中将副军长,1945年底任广阳师管区司令,1949年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暂编第1纵队司令,同年10月16日在广东顺德率部起义,12月移居香港,后迁往加拿大定居。
 
性别:男;李爵用(身份证名李卓用)
出生年月:1920年(92岁)
籍贯: 广东茂名
住址:广东茂名市茂港区小良镇人
服役经历:抗战时期在国民革命军64军155师476团第一营服役,曾任步兵(约4年)和炮兵(约2年)两个兵种。
个人经历:
当年老人说自己在15岁时听到村里保长通知年轻人去应征当兵,应征成功的可以发50元现钱和一些谷子,老人决定应征,随后到了高州,负责新兵核查的一位科长见他年纪小,请他回家,过两年再来看看,李老不肯走,接兵的只能收下他。成功应征后,随着新兵们一起被拉到车站,坐车到了县政府集中,统一打地铺睡觉,老人清楚记得吃饭是用椰子壳装着吃的,看来老人对当兵入伍后第一顿饭记忆深刻。集中后的第二天早上,一个被老人称为“阳江仔”的过来领他们新兵去训练,由于年纪小,上级安排他当勤务兵,当时李老所在部队连长和下属三个排长,还有一个管厨房的司务长都喜欢抽鸦片烟,还叫李老帮他们买过鸦片烟。
全面抗战爆发后,李老所在部队驻防广东肇庆,三水一带,其时年纪稍长,经过训练会用79式步枪,苏联的自动步枪,李老说这种自动步枪装5发子弹,不用拉枪栓,就可以连发下一枪,方便好用。李老步枪射击成绩非常优秀,曾经得过第一名。老人回忆他参加的第一次和日本鬼子作战是在肇庆,朱六合,三水,高明,高要,腰古,还在高田打了三天,在马坝等地打了两天,他说日本鬼子做的碉堡上面弄了一层土一层木的盖着,工事很硬(根据番号和作战地名,推测参加的是第一次粤北会战)。
老人当步兵大概4年,期间连长说想让他当班长,还说过几个月后可以升排长,一年后可以升连长,李老称自己不识字,不适合当军官,当个上等兵,做个“兵王”算了,我们对老人说“你很谦虚啊”,听到这,老人抬头笑笑不甩我们,一口气喝了一碗家人冲好递过来的麦片继续开讲,说到后来营长听说了这个事情,让他去炮排当炮兵,老人一听乐了,当时对我们说到这里,情不自禁说了句“甘就爽了”,估计老人相当炮兵的心愿埋在心里很久了,哈哈,我们听他这么说也是哄堂大笑。老人对炮相当熟悉,120迫击炮是老人当年在部队的装备,他说一个团三个营,每个营只有一门炮,用一个炮排负责,每门炮有六个战士具体负责,他平时负责扛炮筒,下雨天可以戴钢帽(原话,应该就是钢盔啦),身体很湿,但托着炮筒行军是非常热的。老人对炮相当熟悉,指着我们送给他抗战挂历上的高射防空炮那一页对给我们比划,告诉我们打炮的时候,直接看到敌人的就用直接瞄准的方法,看不到敌人的靠观察员给方位后用间接瞄准的方法,操作开炮时,两个人按住炮脚,两个按炮座,一个瞄准,一个装弹发炮,李老说他负责过扶瞄准镜,说什么45度角,多少公尺这类的,太过专业,我们基本都听不懂,但我们为了不扫老人兴致,假装听懂了,老人聊起自己的专业,那是口若悬河,一泻千里,大家听得一愣一愣,老人家牛啊,真牛!
老人记忆最深的一次战斗是发生在广西境内,老人说当时他们64军一共有三个师,分别是155, 156 ,159师,他们接到任务后从信宜进入广西,到信宜后,离李老家的茂名很近,但排长交代说“要抗战,就不要回家了”,队伍继续前行进入广西陆川,继续北上,行军时天上偶尔有日军飞机来轰炸,他一个人负责扛炮筒,另外一个是化州的战友叫周董京(音)的,他负责背包裹,后来到达一个叫黄塘(音)村的地方,附近三,四唐(老式路程单位)路都没有人烟 ,休息了三天,准备去找作战的目的地蒙圩,在当地找了个伯爷婆(粤口语,老婆婆的意思)带路。到达蒙圩外围后,通信兵和连长趁夜进入蒙圩侦查,发觉没有人,天光后才发现有日本人在,被轻机枪封锁了差点出不来。团长交待那个营那个连先冲入蒙圩的有打赏,之后命令步兵先休息戒备,炮兵上前,先开打一轮,李老所在营营长分配任务,第1,2,3连准备攻击日军,开打后,连长因为个子高,被日军开枪打了头,营长发怒了,通知李老他们炮排开炮还击!这次战斗他们一个营三个连都出动了,每个连有160人左右,第一连打剩下50人左右,第二连还好,第三连最惨,排长死了2个,连长也阵亡,就剩9个兵和一个排长,这个战斗来来回回大约打了7天左右,期间美军还派过50架飞机(老人对这个数字记得很牢,亲口说的)来助阵轰炸日军,,说5架飞机算一个中队,3架飞机算一个小队(估计是指战斗队形这类的说法),也见过日军用红旗和白旗指挥日本飞机来轰炸我军。在这次战斗中,连长阵亡后,营长派人去找遗体,日间不出动,都是晚上去找,找了两个晚上,最终还是找了回来,后来桂系部队46军来接防,李老他们部队才得以撤出,一路退到石龙(地名),住了一晚,再退到三里(地名),撤退途中遇到下雨,他们就用塑料布裹身,没法睡觉,头上还戴着番薯藤做的伪装。撤退路上,李老腿上长了毒疮,姓叶的排长安排他在三里医院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后来部队走了,找不到,医院开好路条证明,李老就动身返回家乡茂名。(聊天期间李老说过军长是邹洪,据资料显示,邹洪当过35集团军副司令,下辖就有64军,是不是兼任过64军军长就不得而知,但根据李老说的地名和番号,小可推测此次战斗是1944年桂柳会战中的桂平之战)
花絮:老人说打完炮下来,几个炮手一起吃饭互相说话听不到,后来说用牙齿咬着筷子再打炮,对耳朵听力有保护,他们就这么做了,至于效果如何不清楚,反正我们和老人聊天差不多是靠吼了。
回到家后过了几个月,老人说,美国放了原子弹炸日本,日本人投降了。抗战胜利了,李老在家乡和叔伯兄弟一起做点生意,挑米到水东(地名)去贩卖,27岁结婚,解放后,1950年评选阶级成分,李老做了贫雇农小组的组长,1955年11月17日入党,后来做过生产队大队长,运动期间被人背地里贴过一次大字报,但冲击不大,他还管理过村里的学校,上级有过安排他去市里面工作的机会他都拒绝了,一直工作居住在农村,日子过得清静,我们去探访他,和他聊当年抗战打日本仔的事情,李老显得非常开心,聊兴很浓,李老家人对我们说这就算是了了他一个心愿,有人承认他参加国民革命军是打过日本的,对民族,对国家是有功的。
家庭身体情况:有四儿四女,现在独居帮老人外出工作的儿子看房子,2010年下半年就开始驼背,腰和脖子不是太好,视力和听力很差,他本人无收入,老人爱干净,性格率真直爽,生活目前还可以自理,一日三顿饭按时吃。
 
关爱抗战老兵茂名行

转自名升网http://bbs.mm111.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029&highlight=

关爱抗战老兵茂名行



从@茂名名升网微博网友处得知,3月6-9日,@关爱老兵网 的志愿者《新周刊》创始人 @行者孙冕 受 @姚晨 之托带队赴广东茂名山区,关爱慰问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图为车队车标、志愿者袖标、部份慰问品及资助红包。慰问品包括花生油、进口奶粉、曲奇饼、保温杯、老年人核桃粉等,慰问金按老兵具体生活状况,金额由2400--5000元不等。



以下是散落在广东茂名信宜一带抗战老兵的一些生活状况介绍:
1、莫新权:92岁,广东信宜人。原62军151师士兵,先后参与过两次粤北会战及长衡、桂柳会战。抗战胜利后,随部队赴越南、台湾受降。现年老体弱,腿脚不便,和妻子住在独女家附近,生活困苦。
2、陈华:91岁,现住信宜市敬老院。原62军151师通讯兵,主要负责铺设电话线,曾参加衡阳保卫战及长衡、桂柳会战。抗战胜利后,随部队赴越南、台湾受降。文盲,孤寡老人。1984年起被安置在福利院,1995年起因白内障无钱医治致双目失明。
3、甘义国:89岁,广东信宜人。经人介绍于1942年秋在罗定加入62军158师474团一营3连。先在高州阻截日军,后于1945年随部到钦州,拟消灭驻南宁日军,去到时日军已被友军消灭。1949年投诚。现与妻子共同生活,无儿无女,老伴年老多病。
4、甘作新:88岁,广东信宜人。先为粤专员公署集训部队,后转155师。先为是通讯兵,后为侦察兵。与日寇血战三年多,每忆战友就掉泪。胜利后赴东北,投诚,入四野,赴朝前负伤,复员回家。现生活困难,大儿子智障,与务农的小儿子住一起。
5、钟大兴:91岁,信宜人。原46军188师上士,机枪手,参与衡阳保卫战,是衡阳保卫战中驰援衡阳最近的的部队,英勇顽强。抗战胜利后赴琼接受日军投降。1948年随部投诚,入朝作战,曾获多种勋章表彰。现独居老屋,年老多病,生活艰苦。
6、张传贵:88岁,信宜人。原62军157师2营1连士兵,在粤桂交界处与日军恶战,曾亲手用步枪打死过2名日军,后被炮弹炸成重伤,额头、手腕、腋窝多处被弹片击中。抗战胜利后,随部赴越南、台湾受降。子女务农,山区农村家庭,无收入。
7、何明汉:91岁,信宜人。原62军151师2团机炮连机枪手,参加衡阳保卫战时,战况很惨烈,手部受伤住院一个月,后转战桂柳。因历史问题,终身未娶,现为孤寡老人,独居在一个乡村无人看管的养老院,一切自理,患有老年病,需长期服药。
8、叶大津:88岁,信宜人。原62军453团3营7连3排班长。对衡阳保卫战印象深刻,缅怀战友罗伟源、罗绍华、刘德群。曾在靖西与日军激战两昼夜。48年投诚,在朝战中臀部受伤。现生活穷苦,和养女同住。家里房舍因无钱修辑,下大雨时常漏水。
9、黄芳琏:86岁,信宜人。原62军157师士兵,与日军在梧州正面交锋,激战7天7夜印象深刻。抗战胜利后随部赴越南、台湾接受日军投降。1948年,所属部队随傅作义部队起义投诚,解散回乡务农至今。现虽生活穷苦但幸有儿女供养,独居老屋。
10、邓瑜芳,91岁,茂名市电白人。原第五军搜索连,随军参与第一、二次入缅远征,参加过松山战役。1948年后随部队赴台,孤身一人无儿女。1989年思乡心切,返故乡定居,现享台湾荣民待遇。
 

附件

  • 6.jpg
    6.jpg
    82.4 KB · 查看: 199
  • 9.jpg
    9.jpg
    37.4 KB · 查看: 161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