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A股泡沫爆裂 (1人在浏览)

铁树开花

小学三年级
注册
2009-11-20
帖子
205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中国国内股市癫疯,巨幅震荡之际,似乎应该说上一、两句,立照以为日后存验。原来的“缄默”,倒不是出于“闷声大发财”的考虑,而现在的“评断”,也不过因为如此股市,像个试验场,是验证行为金融学的绝佳机会。

股市博弈是场“群众运动”,即使有其规律,也是被大众的“民意”裹胁着。投资家巴菲特老头的教诲――“别人贪婪时收手,别人畏葸时进取”,貌似简单明了,却是极难学得到。专家在总结巴翁的五十年来投资经历的三大特质时评析道,他的定力和专注,人类最难得的禀赋,几乎是不可能复制的。换句话说,在巴菲特这是“常理”,对我们却非“常态”,尤其在泡沫鼎盛或泡沫爆裂的当口。

何为泡沫?只有当它爆裂时才是,或被体认到是。这似乎又是个“常识”,然而同样几乎不可能被人们把握到。理由是,你我是群众的一员,极难置身运动之外。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个体被摒弃在群体之外(exclusion)会引起极大的心理痛苦。

在检讨金融海啸和大众投资行为的关系的一本书《市场的博弈》中,曾这样写过,“有谁在看到同事、朋友、邻居在股市里莫名其妙地发了财,而这些人又不及自己聪明,还能够按耐得住?(华尔街的一句名言)” 股民攀比进而盲从的群体心理有着人类千百万年演化而成的丰厚土壤。和主流经济学理论说所假定的,个体的非理性行为能在市场中折冲平衡――甲的谨慎平衡着乙的冒进,B的贪婪抵消A的畏惧,个人的错失会在整体上消弭归于无形,市场从而总能保持均衡和有效的学说,是大相径庭的。”

我们不妨想象动画片《狮子王》的浩大场景,非洲莽原上成千上万头角马霎时间狂奔豕突,狮子王为抢救幼狮贸然陷入阵中,立马粉身碎骨…… 人们有理由问,投资大众在其中被“极化”的超强磁场,从整体性亢奋到整体性悲观,是怎样肇始的?

这也是为什么行为及认知科学在金融市场正在渐行其道的一大原因 ,我们有机会再来展开谈它的理由。

除了上述的个人和群体的心理感知偏误(cognitive biases),本次(疯)牛市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政府有意图的力挺。

政府的政策目标,如许多人在揣测的那样,主要有两重:替杠杆率甚高且赢利能力锐减的企业,以及债务沉重而偿债能力可疑的地方政府解套。前者多半靠着银行借贷来间接融资周转,借新还旧的结果,坏债风险积淀在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后者的问题更险峻,地方政府的债务扩增急速,特别是2008年以后,扩张建设项目的投资直接计入GDP增加的账目下,表现为当期的业绩,未来的收益能否抵得上债负的本息偿还,却鲜少经过认真的盘算。

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资产陷于不良的概率,甚至债务链濒临断裂的风险,都在剧增之中。这些都或迟或早,将转化成中央政府的坏债。在企业,是拖累经济稳定,导致拖垮银行,而银行还是(准)国有的,银行的坏债政府是脱却不了责任人关系的;在地方政府,更直接就是中央政府的国家风险。没人能够想象,在中国任何层级的政府,会像底特律、加州政府那般,是可以破产被清偿的。因此,用政策来激活股市和债市,鼓励在市场的直接融资,从而把两副“沉重的杠铃”卸下,让民众接手,替代挺举“责任”的企图,不能不说是事出有因而情有可原。实施这个企图而能得法的话,甚至可以是稀释违约风险、令其归于无形的良策。

此举究竟是下策还是上策,关键在于,它能否如愿得到投资市场的群众运动的配合?就目前的发展看来,我们不得不说,很难。股市中人,多半想从中逮到机会,饱啖一顿“白吃的”金融大餐。以至于A股的换手率极高,持股周期平均被挤压成两个星期;30%的大学生卷入其里,偏忽课堂、翘课,凭恃配套资金(数倍的融资融券杠杆率)来炒股。到头来,散户大众能幸免沦为一群被宰的羔羊吗? 企业在二级市场的增发和配售得来的资金,能否全部用于纾难解困也大成问题。是降低负债水平,或用于本企业的业务重组和创新,还是投入到股市做短线热炒?未知“资金并没有流入实业”的判断是否确切,但政策企图的初衷要打折扣,则是不难想见的。至于地方政府的“债务置换”,即将到期的两、三万亿的大盘子,还没有开动呢!

所以,A股市场的中途熄火,是断不可容忍的。尤其是眼下,民众消费依旧疲软而积蓄庞大,通货膨胀尚在可控阶段,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偿债压力严峻,GDP的下滑急需维稳,加入WTO的各项承诺最终履行的期限逼近,更别说计划中的改革和重构的各种宏观目标的施展,作为打头阵的A股市场,不至于此刻就崩盘。

好在中国政府手中握有的“筹码”挺多,降准、降息不过是“武器库”里的最方便使用的几件兵器而已。所以说,政府继续加码,力挺股市,当是大可以期待的。

有鉴于此,倾向性的看法,6月近期剧挫,只算是一个挫折波动(dip),而不会逆转为熊市的大崩盘(crash)。尽管如此,我们又怎能乐观展望,持续亢奋呢?
 
说明白了股票即是赌博。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对于中国股民而言,A股如同一艘大船,形态却在数周之内变脸。

上半年疯狂上涨之际,股市如同2012末日的财富方舟,一票难求,不少人更是不惜借钱炒股;而随着中国股市6月连续三周大幅下跌,上证指数从最高5178点跌到3686点,跌幅接近30%,正式进入熊市,此刻的股市又犹如沉没前的泰坦尼克号,人人夺路而逃,踩踏之下,关于救市大讨论也日益激烈。

股市下跌之日,即使每个休市的周末也充满刺激,不仅金融街灯火不休,新兴的社交媒体也助长了全体投资者的集体焦灼。救市的舞台上,已经有好几位主角轮流亮相:中国央行取消贷存比、下调利率、定向降准无效之后,中国证监会紧急出台措施,降低交易费,21家证券公司与25家公募基金公司也以集体增持的态度力挺。更高级别的救市策略也在讨论之中,例如中国国务院临时会议决定暂停IPO发行,央行再度出手,给予中国证券金融公司未言明限额的流动性支持。

后面是否还有更多救市策略?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救市应该到何种程度?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或许应该追问一下,应该不应该救市?

信奉自由市场的芝加哥经济学派有句名言,复杂的问题有简单答案,而真实世界中,复杂问题往往没有简单的答案。在上一轮牛市之后,中国市场也不乏救市与否的大讨论。当时还担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曾经在2008年大呼何必讳言“不救市”,虽然有刘纪鹏等经济学家撰文反驳,但从当时主流意见以及市场走势来看,支持“不救市”成为主流。

这一次有什么不一样?与上一次不救市的理由是否还一样?情况更为复杂。首先,上一次股市还没有如此规模的融资资金介入,而本次杠杆推动的泡沫,则使得去杠杆问题分外敏感。综合市场人士估算,证券公司约涉及2万亿的融资融券资金,银行资金规模约为1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业务超过1万亿元。考虑当下诸多明里暗里的融资配资额度,再加上银行系统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市的资金,保守估计当前市场有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的资金涉及杠杆。如果任由市场下跌,一旦跌破3500,层层止损盘、强平盘涌出,继续走向3000点甚至更低点位将无可避免。

这无疑是一场严重的股灾,不仅居民财富受损,对金融机构、银行系统都会造成较大冲击。如此情况之下,以原教旨主义的自由市场原则作为指引恐怕难以服众。市场经济是过去中国经济三十年之路的最大公约数,近期ZG十八大以及三中全会,亦表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朴素的市场共识在于政府做得越少越好,不过放置在具体的中国语境之下,简单以救市与否作为是否坚持市场经济的标准,并无助于解决甚至解释当下现实问题。

也正因此,我们应该重新修正对于金融系统的认知。资本市场进化之后,无论投资者还是监管者,精英抑或大众,观念也需要更新。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天然充满不稳定性,而透明的市场规则以及明智的监管措施、理性的投资者固然可以降低这种波动性,但是每隔一段时间,股市仍会不可避免地大幅波动――对比近些年国际市场变化,可以得知这甚至并非中国特色。2008年之后欧美市场的救市策略固然充满争议,但至少避免了又一次大萧条的发生。也正因此,在流动性缺乏、金融系统面临崩溃的时候,救市尤其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出现,有其必要――反观历史,在1929年股灾以及1933年大萧条之中,美国政府以及美联储秉承的清算主义使得他们出手力度不够,导致了美国经济的长期萧条。
 
6000点是命门,一道跨不过的坎。
 
回到中国,救市与否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问题,更核心的问题还在于,现在中国股市是否到了非救不可的境地?按照不少市场内外的专业人士看法,救市非常必要,理由在于股市已经绑架了券商与银行,涉及万亿资金,形成金融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大。

这道出真相的一部分,但目前股市指数即使比起年初仍旧高出10%以上,而且引出下一个关键问题,政府出手终极效果如何?是逆转泡沫崩溃?还是延缓泡沫趋势?甚或会酝酿出更多泡沫?

首先,目前简单的行政手段与政策喊话肯定不起作用,真正能够托市的手段只有真金白银的资金入市,而如果这样的话,显然意味着进一步加大杠杆,其后果不言而喻,纵然股市目前已经绑架了部分金融机构,但继续加大杠杆出手可能导致全局经济被绑架。其次,目前政府出手托市,可能不得不动用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平准基金,如此不仅沦为为杠杆资金接盘,也可能酝酿出更大泡沫,使得中国股市继续加杠杆。

权衡之下,跌市总有止步,当前不救市虽然有短期疼痛,但是最终是好过托市无果以及吹大泡泡,拯救市场信用才是真正的救市。反观现实,纵然强势救市会造成更大问题,但是中国政府在压力之下恐怕还是会继续出手,区别只是力度强弱不同、立意高下有别而已,如果出手,那么应该果断坚决,重拾市场信心。

现实已经给出足够多信息,任何危机都不应该被白白浪费,目前为止,这轮暴跌有什么教训可以汲取?

首先,中国证券市场比起过去体量变大,但制度建设并未完成,无论投资者还是监管者,都缺乏长线思维,鼓噪慢牛的结果必然是疯牛,而强行把疯牛拧成慢牛更是一厢情愿。中国证券交易市场从90年代初步成型,二十多年来市值上涨成千上万倍,上市公司扩容多倍,潮头人物也早已经物是人非,但唯一不变的主旋律之一,就是救市和不救市的变奏,关于这一历史诸多细节,可以参考陆一FT中文网专栏。更令人吃惊的,关于“外资做空”以及“股指保卫战”等说辞,二十年来一如既往,令人唏嘘。

其次,本次救市大讨论以及诸多措施,不啻于一次经济危机的预演。就某个角度而言,任何经济危机的本质必然是金融危机,而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核心症结可谓神似――即,中国经济要解决短痛,就必须加杠杆,如果去杠杆,就会加剧短期痛苦。对于股市而言机制也是一样,如果要止住股市下跌,就得继续注资加杠杆,这注定导致更大的泡沫;如果放任股市下跌,那么股市减杠杆带来的冲击必然带来资本市场的无序践踏,其风险甚至可能外溢到整个金融体系。

第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决策都是两害相比取其轻。此前国家牛市等概念,期待将杠杆从政府企业转移到居民,这次暴跌已经证伪了这一幻想。更进一步,从5000点开始降杠杆,总好过未来的更高点位的跳水,即使目前不救市必然导致一场资本风暴。这一次风波,再一次揭示,人性的贪婪如果与监管的失当结合,必然导致泡沫的膨胀与破灭。如果希望这次危机不被浪费,那么中国更应该检讨金融系统的脆弱性。而在诸多讨论之中也凸显专业讨论的稀缺,历史多次证明禁止谈论以及禁止做空无法避免灾难后果,如果没有透明专业的公共讨论,也无法避免诸多小道消息与信号噪音,这应也成为这场股市风波的教训之一。
最后,就算是政策市,政策之手纵然翻云覆雨,但是市场先生最终会现身发言,投资者不能指望只参与政策红利而规避政策风险。诸多吹捧国家牛市以及改革牛市的鼓手,固然受到谴责,但是诸多一厢情愿轻信而重仓追高的投资者,何尝不应该反思,狂热之际,轻信与盲目从来都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股市正酣之际,投资者对国家牛市心醉神迷,我在5月末专栏《中国股市:中国人的造富之梦?》也曾警示这种“赚到钱的愚蠢”。新闻业对于真相有一句术语,说的是“如果妈妈说爱你,请核实”,对于投资业甚至任何负责任的公民而言,教训就是,政策是靠不住的。
 
中国当局采取了多项措施试图阻挡住持续了三周的股市下滑,但中国基准股指的成份股却无视这些努力继续下跌。本轮下跌是逾20年来中国股市最严重的下跌行情。

逾200家中国上市企业表示会在周二停牌。此前,已有一些企业试图借停牌来躲过这次股市暴跌。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采取这种做法。

据《证券时报》(Securities Times)报道,过去一周里有760家企业的股票已经停牌,占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企业的四分之一还多。

彭博(Bloomberg)数据显示,这轮始于6月12日的抛售行情,是1992年以来中国股市最剧烈的下跌行情。

中国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力挺中国两大股指的成分股,包括启动一项被某经济学家形容为中国特色量化宽松的计划。

然而,中国股市还是较6月中旬下跌了大约30%,散户投资者损失惨重,其中一些人是在曾经的壮观牛市中大举配资进入股市的。

瑞信(Credit Suisse)驻香港的亚洲经济学家陶冬(Dong Tao)表示:“确实存在恐慌情绪,但无论他们(指中国当局)如何干预,就是无法阻止下跌。”他说,股市下跌有对实体经济产生溢出效应的风险,这种溢出要么通过波及金融市场实现,要么通过抑制那些亏掉部分或所有积蓄的股民的消费实现。

周二,中国基准股指出现五个交易日来的第四次下跌。上证综指的跌幅一度接近5%,尽管最后仅收跌1.29%。科技股云集的深证综指收跌5.34%。

沪市11个板块中有9个出现下跌。能源板块和金融板块是例外,这是由蓝筹股上涨所致,而蓝筹股上涨则是由政府控制的资金直接买入所致,或是因投资者推测政府有此行为而买入所致。

周二领涨的都是国有企业的股票,这可能是中国当局指导下的托市操作的结果。中国石油(PetroChina)收涨4.23%,这是该股连续第四天上涨,中国石化(Sinopec)则收涨1.77%。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收涨6.74%,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则收于涨停。

作为稳定股市的最新努力,总部位于BJ的组织“中国上市公司协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Public Companies)呼吁,“各上市公司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积极采取公司回购、大股东增持、员工持股、高管暂停减持等措施,稳定公司股价”。

周二,深圳股市盘中跌幅一度超过6%。深证综指的年内涨幅如今仅为36%,而不到一个月前,年内涨幅还高达122%。截至本周初,沪深两市市值已较6月12日见顶时蒸发近3万亿美元。

近些天来,中国央行承诺用自身资产负债表支撑股市,瑞信的陶冬将此举形容为中国版的量化宽松(QE),或者说是“央行采取的非常规托市举措”。

此外,21家券商已承诺动用自有资金买入并持有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也被叫停,以避免新股分流走了投资者对二级市场的投资兴趣。

分析师表示,中国政府做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让人觉得它已绝望――如果它采取的努力没有收到明显效果,人们就会更加这么认为。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写道:“所有这些活动都对一种看法形成了支持,即政策制定者已处在恐慌状态。但(现在)干预已为时太晚,而且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听任泡沫膨胀时,损害就已造成。”

35岁的香港银行家Dee Sum表示:“对金融体系来说,信任和透明度很重要,但这两者政府都没有提供给我们。”近几周来,Dee Sum一家在股市上一直损失惨重。

彭博数据显示,周一融资交易者连续第11天减仓,连续减仓天数之长创下纪录。花旗集团(Citigroup)分析师警告称,这一趋势很可能会持续下去,因为迄今只有四分之一的融资盘被强平。

融资交易对上涨行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股市“飙升到了天上”;去杠杆(即平掉融资头寸的过程)可能会推动股市“回落到地面”。
 
早点说就好,会值好多,好多,...好多钱啊!

现在能告诉裂到什么程度还是很值钱。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