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关于某种学问如何神奇的一点看法 (2人在浏览)

 代表人物 :「何晏」正始时期
  重要著作 :《道德论》,《论语集解》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著.
  「无」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于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无名」或「道」.
  3,圣人有情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于圣人无情而有性.
  「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
  重要成就与影响 :
  正始时期清谈的领袖人物,是魏晋以下玄学风气的开创者.
  是贵无论的首倡者,突破了两汉以来宇宙本原论的框架.
  代表人物 :「王弼」
  王弼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找寻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其主要范畴是讨论五个方面的理论问题
sad.gif
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即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二)动与静的关系问题,属于运动观的范畴.(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围.(四)性与情的关系问题,属于人性论的问题.(五)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理哲学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
  重要著作 :《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认为若把某种一定的事物当作世界的始基,就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所以「有」不能成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故要以「无」为本.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贵无论」是探索现象界背后的真实本体,作为世界本性的「道」,是绝对的「无」,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的.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不可名状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
  2,动与静 :「本静末动」
  王弼认为「凡有起于虚,动直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本体是永恒的,寂静不动,动是相对的,是物质现象世界的东西.
  3,言意之辩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王弼的言意之辨实包含著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形的现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意」;认为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是很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是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另一是无形的本体,即所谓「殊相的言象意」;是不可用「言」和「象」尽意,只能用「微言」来启发,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
  王弼清楚区别「言」,「象」,「意」三者不同,对于处理语言和思想有很大启示.
  4,圣人有情无情 :「以性统情」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于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物于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
  重要成就与影响 :
  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宋明理学汲取了玄学本体论,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从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张载的「太虚即气」,到程朱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陆王的「宇宙是吾心」的心体物用论,都汲取了王弼玄学体用论的思想方法.
 
二)竹林时期
  代表人物 :「嵇康」
  重要著作 :《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
  针对司马氏集团用以篡权的名教工具,尖锐地指出儒家经典所宣扬的礼法名教,司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甚至是社会上一切伪善,欺诈等种种恶浊现象的根源.故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2,声无哀乐论 :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认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两种事物.音乐所发出的只是客观的音调,它不含有哀乐的感情,哀乐则出于人的内心,完全是主观的.
  3,明胆论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的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才性两者截然不同.
  重要成就与影响 :
  代表人物 :「阮籍」
  重要著作 :《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与自然」
  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阮籍的鄙弃名教,也和嵇康一样,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教.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庄,都有成文的专论发表.他能将庄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运用于现实的世界中.他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地位认识都很透辟,使他不独能享盛名,还能不为盛名所累.
 
二)竹林时期
  代表人物 :「嵇康」
  重要著作 :《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
  针对司马氏集团用以篡权的名教工具,尖锐地指出儒家经典所宣扬的礼法名教,司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甚至是社会上一切伪善,欺诈等种种恶浊现象的根源.故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2,声无哀乐论 :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认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两种事物.音乐所发出的只是客观的音调,它不含有哀乐的感情,哀乐则出于人的内心,完全是主观的.
  3,明胆论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人性的善恶和才能,是由赋受的气质决定,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才性两者截然不同.
  重要成就与影响 :
  代表人物 :「阮籍」
  重要著作 :《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与自然」
  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对司马氏的篡夺表现消极不合作.阮籍的鄙弃名教,也和嵇康一样,但他并不是主张真正废弃名教,在他内心是要维护真正的名教.他崇尚自然,却不愿完全放弃名教,说明他的名教与自然调和的折衷思想.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庄,都有成文的专论发表.他能将庄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运用于现实的世界中.他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地位认识都很透辟,使他不独能享盛名,还能不为盛名所累.
 
(三)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 :「向秀」
  重要著作 :《庄子注》
  核心思想 :
  重要成就与影响 :竹林七贤之一
  代表人物 :「郭象」
  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自生无待说」,进而由「自生无待说」推至「独化相因说」,并由「独化说」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
  重要著作 :《庄子注》
  其《庄子序》云:「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核心思想 :
  1,万物独化论 :「无待而独化说」
  郭象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故「无」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为生.「有」是「块然而自生」,块然者无为而自然也,无为而自生,无有生生者也.郭象认为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任何一物,亦不是直接由任何物造成的.只要有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它们的产生完全是纯粹偶然的,忽然之中变化的,即「堀然自我而独化」.
  2,独化于玄冥 :「玄冥之境」
  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于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
  3,足性逍遥说 :「宏内游外」
  物各无待而自化,顺己性而发挥,就是足性,互为有功,就能逍遥.所谓游外,即指心理上犹如闲居山林一样逍遥自在;所谓安内,即指参与世务,日理万机.依郭象看来,圣人的游外与安内是合二而一的.圣人虽忙于世务,然其心理上却淡然自若,逍遥自得,犹如处在山林之中;这是因为「俯仰万机」正是他自足其性的表现,足性则得逍遥也.圣人无心而顺有,无为而任自然,逍遥而不离俗,游外即宏内也.
  4,自然名教 :「名教即自然」
  自然是万事万象的本然本性,名教就是一切政治制度,伦理规范.现实社会中「君臣上下」的名份,本身就是天理自然,绝对合理的.既是自然不过的事,只要人人安分守己,就复得其真性情了.郭象认为道家与儒家,自然与名教是可合二为一的.因此有「名教即自然」的结论.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郭象以有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又主张物各自生,自为,而自为就是自然无为,这就调和了「崇有」与「无为」的矛盾.
  代表人物 :「裴Q」
  重要著作 :《崇有论》
  核心思想 :
  本末有无 :「祟有论」
  裴Q总括万有的道(终极)不是虚无的,根据万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裴Q不同于贵无学派,在于于他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他排斥无作为万物本体的永恒和绝对性,肯定了万有的真实存在.他肯定「有自生」,而非「生于无」.认为「无」不能生「有」,是因为万物开始产生时,都是自己生出来的.如果一定要给它再找一个造物者作为它的依据,那是不可能的.
  重要成就与影响 :
  针对贵无论从抽象本体产生具体事物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在哲学上裴Q的崇有论,是先秦以来关于物质概念认识的深化,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代表人物 :「欧阳建」
  重要著作 :「言尽意论」
  核心思想 :
  言意之辩 :「言尽意派」
  欧阳建认为「言」既能穷尽现象界之全体,则「言」就能展示「意」.他的「言尽意」是从「名」与「物」的关系说明「言」与「意」的关系.他认为物和理不依赖于言称,言称只是辩物析理和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所谓言尽意是说人的主观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理),因此「意」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重要成就与影响 :
 
东晋时期
  代表人物 :「僧肇」
  重要著作 :《肇论》
  核心思想 :
  万物是亦有亦无,有无双遣而并存的.
  重要成就与影响 :
  在佛教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他比较正确地运用了中观学的思辨理论,旁取儒学,玄学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他把中,印两地的思想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佛教哲学的中国化.
  他生时玄学的鼎盛期已经过去,他通过对佛学界一些不合佛学原义思想的澄清,把般若学从依附玄学的局面中摆脱出来,使佛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后中国化佛教宗派的产生.他所提出的不少命题,成为以后佛教哲学所经常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僧肇开拓了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方向.
  乙,『魏晋玄学主要经典』:「三玄」
  魏晋玄学主要经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庄子》.清谈的主要内容和很多哲学问题都源自此「三玄」.
  一,《周易》 :
  《周易》原为一本占卜的书,是儒家的经典,但涉及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问题,哲学性很强,容易和道家思想沟通.经过两汉和黄老思想合流的发展,在魏晋时得到非常高的重视.当时各家的《周易》注释亦很多,但以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及《周易大演论》等为代表.王弼的《周易注》是随文注解的,《周易略例》则是通论性的著作.《周易略例》中主要是讨论「一」和「多」的问题,而《周易注》中主要是讨论「常,变,动,静」的理论.从《周易略例》中可以了解王弼的思想取向.
  自汉以降,易学可列为三系:一,管辂之术数系;二,汉易之象数系;三,以传解经之义理系.王弼的易学是属第三系的义理系.王弼论易的中心观念,见于《周易略例》中的〈明彖〉与〈明象〉.认为众多的事物,其运行变化虽然非常复杂,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因为事物的变化,仍然受到本体的制约,必须依一定规则而行.这个规则,就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一」.因此,这种「一」,「多」的关系,既是一种「静」,「动」的关系,亦是「本体」和「现象」的关系.运动本身,并不能制约运动,必须要有一静止的东西,才能制约运动,使变化多端的「多」,依循一定的法则而运行.
  二,《老子》 :
  道家的思想,基本上是著重个人主观上心境修行的探讨,强调个人在修行中所观赏的世界是什么,而不大重视客观宇宙的根本是什么,但这并非完全不涉及宇宙存在的讨论.《老子》是道家最根本的经典,魏晋玄学家对它的重视,可说与《周易》相等.王弼的《老子注》及《老子指略》是注释《老子》方面的代表,主要在于他「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
  在《老子》中,「有」及「无」都是「道」的表现形态.王弼通过对《老子》的注解,将道家所讲的道,从各个层面将其特征显示出来;如从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上说明人的精神境界应追求无限,把本原论转化为本体论,提出了体用论和人性自然等一系列问题.王弼解释《老子》,充分体现道家的特色,而且这些解释都非常符合道家的基本精神,对道家在义理发展上有很大的贡献.
  三,《庄子》 :
  《庄子》在魏晋玄学的地位,早期不如《周易》及《老子》,西晋末渐高,南渡以后则凌驾《周易》及《老子》之上.《庄子》的盛行,不单使玄学讨论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且玄学的讨论方式亦增添色彩.至于《庄子》一书的注释,当时以向秀的《庄子注》及郭象的《庄子注》为最重要.后人一般都将郭象和向秀的思想放在一起讨论.
  郭象注中所表现的道家思想,最重要是「勤ぴ踩诼邸.向郭以前,王弼将道家的「道」,视为主宰宇宙万事万物的法则,这样「道」和宇宙万事万物便有一种本末轻重之别.向郭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恰,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而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恰共拍芟韵,而「恰挂嘈胪腹「冥」才能掌握,但是两者并非分开的东西.
  丙,『魏晋玄学核心内容』:「名理论」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其主要讨论内容有
sad.gif
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一,「本末有无」 :有与无的多层关系
  儒家的本是仁义,所以礼的作用是和;道家的本是虚无,其作用是以自然为用.「本末有无」是魏晋玄学思想中,最根本要辨明的问题,在哲学中属于形上之学,涉及存有论和宇宙论的问题.
  贵无论 :「以无为本」
  王弼所谓「无」,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源和本体,所谓「有」,则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具体存在,包括一切人类社会的典章制度.前者是「体」,后者是「用」;前者是「本」,后者是「末」.「本末有无」之间并存无间,体用不离.道所具有「无」的本体特质,是要通过「有」的作用呈现才能掌握,故「有」「无」是互为体用的.
  王弼的本体论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宇宙本体与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道」,「太极」,「无」是无形的宇宙本体,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是由本体产生的有形现象,本体主宰现象,所以「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从宇宙本体性的高度说明「以无为本」.第二层次是人类社会中的治国之道与具体措施的本末关系,即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
  「崇本息末」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要被现象所迷惑.「崇本举末」就是抓住本质才能把握现象,本质决定现象.
  崇有论 :「有自生说」
  裴Q总括万有的道(终极)不是虚无的,根据万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为不同类别,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裴Q不同于贵无学派,在于他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他排斥无作为万物本体的永恒和绝对性,肯定了万有的真实存在.他肯定「有自生」,而非「生于无」.认为「无」不能生「有」,是因为万物开始产生时,都是自己生出来的.如果一定要给它再找一个造物者作为它的依据,那是不可能的.
  无生有
  有生无
  无能自生
  有能自生
  有不能自生
  无不能自生
  有无相生:老子
  独化玄冥 :「独化相因说」
  郭象强调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因此无不能生有,而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万物是各依其性以发展变化,而非取决于其自身之外的任何因素.
  郭象认为「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整个宇宙是和谐的协调的整体,天下莫不相与相助,彼此相因.然而各个事物又无不都是无待而独化的,即是自为而不为他的.而正由于独化自为,才造成了彼此相因,犹如相互为唇齿一样,唇并不为齿而存在,然而唇亡则齿寒,唇是独化自为的,齿亦是独化自为的.然而它们之间又有著唇亡则齿寒的关系.这就是无待的待,无联系的联系,万物自生,自有,独化于玄冥之境.
  「独化于玄冥」即指独化于深远暗合之中,而这种深远暗合之所以产生,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
  二,「自然名教」 :儒家礼教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宇宙本体,世界本源,宇宙万物本来的样子
  名教:人们之造作,是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设的种种等级与教化(socialization)的总称,也可迳直指「礼教」,制度(institutions)
  第一个阶段 :「何晏,王弼」「名教出于自然」
  名教是「末」,自然是「本」,两者并无冲突.王弼认为礼法只是一种外表的行显示,是由外加上去的一种伪.但他并非反对礼,只是认为从「无」作用上,去掉礼法的约束,最能达到礼法背后所要达到的真正道德.
  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上,也就是说玄学哲学与政治伦理两者关系上,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而本体便是「无」,因此,人类社会也应当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作,实现无为而治.他要求统治者能清静无为于上,「以无为为君,以不言为教」.长短,尊卑自然「各有定分」.因此,在上的最高统治者只要做到设官分职,定好名分,就可长久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为表里的.
  第二个阶段 :「阮籍,稽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之际,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政权,宣扬以孝治天下,实际是打著名教的幌子,罗织罪名,排斥异己,使大批名士遭到杀害,于是有稽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出现,名教与自然由相互融合变成二者之间的对立.
  名教与自然是有本质的冲突,两者不可能互相协调.嵇康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所以他公开否认「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坚决反对「立六经以为准」,「以周,孔为关键」,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人的自然情性.
  第三个阶段 :「郭象」「名教即自然」
  主张万事万物各自变化,各自发展,不会互相影响.凡存在皆属自然,而名教是存在,当然亦是自然.郭象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迹」,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迹」才能显现,而「迹」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名教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并非可以脱离自然,只是自然中的不同表现.由此郭象还进而提出「各安其性」,主张人人要安于自己的本分,地位和命运.认尊卑上下,大小等级,不可逾,不可错乱.贤人,君子居于统治地位,享受爵禄,都是合乎「天性」.
  三,「言意之辩」 :
  易系辞载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属现象界,「意」则寓于本体界.「言意之辩」实为以本体界与现象界之区分为其理论出发点.言意之辩是如何认识真理,掌握世界意义的方法论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其辩论内容有:人类的语言概念从何而来 形象的语言和抽象的语言有什么作用 语言所描绘的境界是什么境界 人的认识目的是什么
  「言」,「象」,「意」在整个语言层面看,「言」可以指语言,「意」可以指意思,「象」可以指图象语.魏晋言意之辨有三派不同的理论.
  言不尽意派 :「荀粲」
  「言不尽意论」是当时魏晋言意之辨中最流行的一派,亦是魏晋以前,传统道家对语言与思想关系的看法.这派观点认为「言」与「象」都属语言层面的东西,都会受语言规则的限制,对于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是不能完全表达.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非物之象所举也」.尤其是圣人之意,是象外之意,更是不能通过通俗的语言和物象表达出来.
  言尽意派 :「欧阳建」
  欧阳建论证可分二部分:首先他认为无论用基么语言去描述客观世界,都不会影响客观世界的存在;其次他认为语言是不可废弃的,因其可以将我们面对外物时引起的不同情志,有一不同表示.
  欧阳建认为「言」既能穷尽现象界之全体,则「言」就能展示「意」.他的「言尽意」是从「名」与「物」的关系说明「言」与「意」的关系.他认为物和理不依赖于言称,言称只是辩物析理和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所谓「言尽意」是说人的主观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理),因此「意」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欧阳建则不认本体界,以「言」为概念,「意」为其具体现象.认为「言」既能穷尽现象界之全体,则「言」就能展示「意」.准此,王欧的分歧,实只为双方对「意」是否指一现象界以上的本体界的不同理解而已.对「意」的理解既不同,此「辩」实乃一虚假之「辩」也(verbal dispute).
  意不尽而尽论派 :「王弼」
  王弼的言意之辨实包含著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形的现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意」;是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一是无形的本体,即所谓「殊相的言象意」.是不可用「言」和「象」尽意,只能用「微言」来启发,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
  王弼认为在有形的现象世界中,一般语言的使用,并不能完全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意思,但图像的使用郄可以传达前者不能传达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以某些字词作一般使用时,便受到那些字词的语意法则的限制.例如,当我们说「他像一头猪」的时候,我们是将他跟一幅猪的图画作比较,他与可以在肥胖方面对比,在面形方面对比,在行动笨拙方面相对比,在懒惰方面对比,也可以在肮脏方面对比.故王弼认为「言」与「意」能够完全接合起来,「象」可以作为中介物.
  王弼认为在无形的本体界中,借助具体事物或是形象语言的描述,或借助某些有确定含义的概念是无法把握世界的本质.道和宇宙全是不能用名言和概念来把握的,要真正把握无限的本体就必须用超理智的直觉,即超出概念和逻辑的分析.所谓「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就是用思辨的方法,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采取步步分析的方法接近本体,由于本体不能完全用理智来把握,所以「得象在忘言,得意在忘象」是用超理智的直觉来把握无限的本体.既然得意在于忘象忘言,所以要能够得到本体的「无」就必须不停留在「有」这些现象上,而必须超越于「有」之外,不停留在言语表达上,而必须超越于「言」之外.
  四,「圣人有情无情之辨」:圣人与常人广之别
  何晏 :圣人「无情而有性」
  凡人欲喜则喜,欲怒则怒,或应喜反怒,应怒反喜;喜怒不得其「理」
  贤人「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贤人即使及于颜渊者, 仍有喜怒哀乐.其所不同于凡人,仅在于其情之表现已臻恰如其分的境界.
  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于圣人无情而有性.圣人「体无」,故以自然为性,「无」在本质上不可言说,不可形容,故有具体表徵的喜怒哀乐之情不单不足以表现其性,更有碍其性之展现.
  由此可见,何氏所谓「无情」,不是指圣人已脱落情感,而是其情必发而为生命的表现,由于其生命为一道德生命,故其情之发必为道德感情,而非一般凡人的感性情绪.是故,无情者,无凡人之情,盖因其修为之高,已使其情隐于无形.
  缺点:使圣人远离尘世,有违自然与名教的统一.
  王弼 :圣人能「物物而不物于物」
  凡人贤人:凡人具有情感活动,但与情感对象产生关系时,受外物所累,所牵制,失其自主性,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圣人作为理想人格,并非没有情感活动,这么点王弼以孔子悲伤于颜回之丧而力证之.但与凡人贤人不同者,在于圣人不为物累,能出入无间,常保其自主性,使感情自然流动而不过份,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此中关键,在于于圣人具有凡人贤人所欠的神明,此神明不单使其能保其自主性,更使其具有超越性,通过对自我于接物时的自主性而对自我产生深刻体验(「体冲和」),从而实现与道同体(「以通无」).
  五,「才与性的问题 」:探讨人的内在气禀与外在功绩的关系
  从《三国志,魏书,傅嘏传》称「嘏常论才性同异,锺会集而论之.」锺会的《四本论》既有集当时诸家关于才性的言辨,也附有自己的论述.而在《世说新语,文学》注引《魏志》的记载中保留了一条简要资料:「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锺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
  「才」是指人的才能,可指是人所根据的天赋本质,亦可指是从实际修习得来.
  「性」则为人的道德品质,可以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才的施展,亦可是与才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同派观点 :「傅嘏,卢毓」
  此派认为人的才能品格,可以是先天已有,亦可是后天获得,人的品德高尚其才能亦必然优胜,人的才能出众其德行自然高尚.即使人有其特殊才能,而不能行孔孟仁义之道,对于国家人民亦未能称善,道德品格为治国的首要条件,才性相比似乎更重视德性.其论据是由儒家的人道证天道.
  异派观点 :「李丰,徐干」
  此派认为人的才能品格,可以是先天已有,亦可是后天获得,然人有才能其品德未必高尚,人的德行高尚其才能亦未必出众,以「才性异」来修正前派「才性同」的一些观点,似乎更切合现实政治环境.同前派一样,其论据亦是由儒家的人道证天道.
  合派观点 :「锺会,袁准」
  此派认为每人的先天品赋受气不同,每人皆有其独特性,所以人有贤愚善恶之不齐.人的才能品格是先天已有,人有才能其品德未必高尚,人的德行高尚其才能亦未必优胜,才虽是先天而来,然德行却可后天修维而得,故才性可合一.才性合重道德与才能的互相配合,其论据是从天道证人道.
  离派观点 :「嵇康,王广」
  此派认为人的才能品格,虽是先天已有,然人有才能其品德未必高尚,人的德行高尚其才能未必优胜,才能是要经过后天修练而得,道德品行也要通过修维而得,两者截然不同.故才性离,似乎是修正前派才性合的观点,而加以发扬,其论据是从天道证人道.
  六,「声无哀乐之辨」:音乐声与心之关系
  嵇康于《声无哀乐论》以「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问八难,将音乐本身作独立研究对象,明确地说明音乐本身的特质是什么,即究竟什么是音乐.嵇康其实并非否定音乐可以影响人的喜,怒,哀,乐,他所否定的是音乐本身与人的喜,怒,哀,乐并无一一对应的必然关系.「秦客」是论敌,「客人」是作者.
  〈声无哀乐论〉中的八问八难中,他的各个论证的取向,都是要证明音乐本身与人的喜,怒,哀,乐并无「因果关系」,一件事件是另一件事件的因,这并不蕴含两者必定有一一对应的必然关系.某人开启了收音机,吓跑来偷东西的贼人,前者是后者的因.这两者确实具有因果关系,但是两者并非一定具备一一对应的必然关系.同理,「有治世然后有佳乐」一事未必能否定「有佳乐然后有治世」一事,故嵇康之说有待证明.
  若(i),为何不可以(ii)
  若(iii),为何不可以(iv)
  若(v),为何不可以(vi)
  
 
  总述 (来源:大三教材《中国古代思想史》)
  思想背景
  两汉时期,经学独尊,为朝廷入仕干禄之门,今文经学谶纬之说流行,天人、阴阳、符应等观念大盛,依附政治,而日渐荒诞,深受王充、仲长统、荀悦等人批判;而古文经学则偏重章句训诂,流于繁琐支离。东汉所标举的士人气节,多已陷于虚矫。至汉末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然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逐渐流行,以《老子》、《庄子》、《易经》为讨论张本,喜好讨论有无、本末等玄理,论辨深具理致。
  汉末,由于天下大乱,刘表于荆州,招致士人,当地局势大体安定,文士、学者多前往归附,日渐形成特殊学风,后人研究有称为荆州学派者。荆州学风,逐渐舍弃象数、吉凶等说法,而改以义理内容为主。
  汉代时,气化思想、宇宙生成论盛行,演述阴阳、天人等论题。而魏晋时期,此类讨论渐往形而上学形式发展,以王弼、郭象为其代表。而汉代对人性的讨论,逐步发展成为魏晋时「才性」与「人物鉴赏」等论题,其中以刘劭《人物志》为其代表。当时政治势力更替,局势混乱,原有价值体系面临挑战,「名教与自然」、「圣人论」亦随之而起。
  玄学论题
  玄学重视万物根源存有等相关论题,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而有深入发展,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为魏晋玄学重要论著,更为老、庄最首要注疏。而当时名士诠释儒家典籍,如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注》、《论语释疑》、《周易略例》等多以道家思想,援引解释儒家观念。会通孔老」乃为当时重要议题。
 
对那些没有科学根据、神神化化的东西,我总是一笑而过。
 
QUOTE(夏哥兄弟 @ 2009年05月08日 Friday, 01:13 PM)
 代表人物 :「何晏」正始时期
  重要著作 :《道德论》,《论语集解》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著.
  「无」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于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无名」或「道」.
  3,圣人有情无情 :圣人「无情而有性」
  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于圣人无情而有性.
  「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
  重要成就与影响 :
  正始时期清谈的领袖人物,是魏晋以下玄学风气的开创者.
  是贵无论的首倡者,突破了两汉以来宇宙本原论的框架.
  代表人物 :「王弼」
  王弼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找寻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其主要范畴是讨论五个方面的理论问题
sad.gif
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即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二)动与静的关系问题,属于运动观的范畴.(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围.(四)性与情的关系问题,属于人性论的问题.(五)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理哲学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
  重要著作 :《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认为若把某种一定的事物当作世界的始基,就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所以「有」不能成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故要以「无」为本.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贵无论」是探索现象界背后的真实本体,作为世界本性的「道」,是绝对的「无」,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的.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不可名状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
  2,动与静 :「本静末动」
  王弼认为「凡有起于虚,动直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本体是永恒的,寂静不动,动是相对的,是物质现象世界的东西.
  3,言意之辩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王弼的言意之辨实包含著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形的现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意」;认为属于思想层面的「意」,虽然是很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言」表达,但「言」可表达「象」,「意」则可以通过「象」而显示.即是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另一是无形的本体,即所谓「殊相的言象意」;是不可用「言」和「象」尽意,只能用「微言」来启发,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
  王弼清楚区别「言」,「象」,「意」三者不同,对于处理语言和思想有很大启示.
  4,圣人有情无情 :「以性统情」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于常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物于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
  重要成就与影响 :
  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宋明理学汲取了玄学本体论,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从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张载的「太虚即气」,到程朱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陆王的「宇宙是吾心」的心体物用论,都汲取了王弼玄学体用论的思想方法.
[snapback]2759245[/snapback]​


确是很道教的东西,收下来慢慢看。
 
曹操有曹操的兵,刘备有刘备的将。每种学术都有正反两面的说词。阅各位大贤的论述说词,心中感慨,当学术摆在面前激烈讨论的时候,已经无所遁其形,越辩越明。虽然大多数都是还未深入研究就人云己亦云想当然的为多。某种学术都不能左右政权,就算你能呼风唤雨。想想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 上下 左右 乾坤 白天 黑夜 正反义词的呢?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世界的发展都是在互制 自然中进展的,一切风水,命理包括某种学说都是政权的附属品,诚如有人说:何不使用风水收复TW。使玄学师自己的后代个个都超越李家诚,使其他国家的人个个穷得没米下锅 跑来中国要饭呢?昨听起来觉得是啊的感觉。但你想想可能吗?就算现在的科学发达一日以千里计,试问:连一个小小的鸡蛋,科学能够造得出孵得出小鸡的鸡蛋吗?顶多只能造出人造鸡蛋罢了,就算克隆出鸡,还不是见光死?什么都不是万能的。又何必死死去攻击你们未曾研究过的所谓憎恨的风水呢?再说李嘉诚 霍英东祖墓在番禺莲花山顶处,有兴趣的朋友可去瞄瞄,看你家祖坟有没有那种气势。




附:宋朝吕蒙正当叹词与命运。(节选)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若天不得时,则日月无光。地不得时,则草木不生。水不得时,则波浪不静。人不得时,则命运不通。若无根本八字,岂能为卿为相。一生皆由命,半点不由人。


据考:吕蒙正正是由祖坟荫生,并且其子孙多显贵。。
 
风水并不就一定等于迷信,我并没有一棍打死风水。就象老马主义本意并不等于一党专政,儒家并不总是让大家当顺民一样。人已无完人除非不是人,是圣人。每种学术包括科学包括人类发明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其利弊一面有何奇怪呢?看它利大还是弊大,看人们是怎样的去利用它和对它的态度而已。

近代那位几乎已被神化了的人物,他们自己人还会说他也有三分错误,虽然这个说法也许已是非常保守了。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世上的事,武断的道它是完美的或谬误的,往往会流于极端而且是非常有害的。

但不能否认,千百年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有些学科,有人会别有用心的利用了它们当中只有利于自己的那一面。我看到那个风水贴里,有些人已将风水术引用到身边某些显贵身上去了。这似乎是在证明他们的富贵其实是上天早注定的,这不免让人对于他们的心态或目的产生点疑问。如果这样来利用风水的话,这不仅掩盖了某些不良权贵发家的丑陋本质,给他们披上了合乎某种玄术的外衣。对于人类追求合乎自然的科学道理、天地公义、法律奖惩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到最后,相信对于风水这门学科的良性发展也是种巨大的伤害。

本着实事求是,以学术的态度来对待、研究学术可矣。别附加太多本来不属于它的东西在它身上。

当然,上面各位大贤个个都才溢流金,学识过人,相信很容易就理解本人这种肤浅的意思而且也正在做着正确的事。
 
QUOTE(叁0如狼 @ 2009年05月08日 Friday, 07:48 PM)
风水并不就一定等于迷信,我并没有一棍打死风水。就象老马主义本意并不等于一党专政,儒家并不总是让大家当顺民一样。人已无完人除非不是人,是圣人。每种学术包括科学包括人类发明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其利弊一面有何奇怪呢?看它利大还是弊大,看人们是怎样的去利用它和对它的态度而已。

近代那位几乎已被神化了的人物,他们自己人还会说他也有三分错误,虽然这个说法也许已是非常保守了。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世上的事,武断的道它是完美的或谬误的,往往会流于极端而且是非常有害的。

但不能否认,千百年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有些学科,有人会别有用心的利用了它们当中只有利于自己的那一面。我看到那个风水贴里,有些人已将风水术引用到身边某些显贵身上去了。这似乎是在证明他们的富贵其实是上天早注定的,这不免让人对于他们的心态或目的产生点疑问。如果这样来利用风水的话,这不仅掩盖了某些不良权贵发家的丑陋本质,给他们披上了合乎某种玄术的外衣。对于人类追求合乎自然的科学道理、天地公义、法律奖惩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到最后,相信对于风水这门学科的良性发展也是种巨大的伤害。

本着实事求是,以学术的态度来对待、研究学术可矣。别附加太多本来不属于它的东西在它身上。

当然,上面各位大贤个个都才溢流金,学识过人,相信很容易就理解本人这种肤浅的意思而且也正在做着正确的事。
[snapback]2759418[/snapback]​


不好意思,当初发这个贴时没有特别地说清楚发贴初衷为红色那部分,对造成的误会和不便这里表示歉意了!!
 
有时太沈迷这东西也不好,我有个邻居,他当时还是科级,一个算命先生批他这二年定能升处级且能活到八十岁,但一个月后我的这个邻居就出车祸死了
 
本来不想在这里发表言论,但受夏哥兄弟之邀,就简单的发表点浅见。
至于玄学,从学者专家到凡夫俗子,从古到今就争论不休,批判者穷追猛打,而玄学却依然盛行,更风靡于日本和港台,何故?盖因玄学确有它的准确性,否则,早就淘汰于历史之长河,断无今日之盛行,笃信者亦无如此之众。
然职业风水师和算命先生,为何会特别受到学者的攻击?很简单,玄学商业化以后,就变成了生意,职业风水师和算命先生就变成了商人,无奸不商,追求最大利润是商人的本性,所以,职业风水师和算命先生为了更大利润,就会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呃神骗鬼,以至于受到学者的蔑视和憎恨,但这比起有毒食品,和那些昧着良心的专家明星,要好得多,起码不会害人。
玄学只是预测学的一种,预测当然不能百分百准确,就像天气预报也有不准时,我国几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有几个预测是准的?当他们代表利益集团说话时,也全是信口开河,忽悠大众,有几句是真话?所以对于玄学也就不能吹毛求疵。
 
本来不想在这里发表言论,但受夏哥兄弟之邀,就简单的发表点浅见。
至于玄学,从学者专家到凡夫俗子,从古到今就争论不休,批判者穷追猛打,而玄学却依然盛行,更风靡于日本和港台,何故?盖因玄学确有它的准确性,否则,早就淘汰于历史之长河,断无今日之盛行,笃信者亦无如此之众。
然职业风水师和算命先生,为何会特别受到学者的攻击?很简单,玄学商业化以后,就变成了生意,职业风水师和算命先生就变成了商人,无奸不商,追求最大利润是商人的本性,所以,职业风水师和算命先生为了更大利润,就会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呃神骗鬼,以至于受到学者的蔑视和憎恨,但这比起有毒食品,和那些昧着良心的专家明星,要好得多,起码不会害人。
玄学只是预测学的一种,预测当然不能百分百准确,就像天气预报也有不准时,我国几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有几个预测是准的?当他们代表利益集团说话时,也全是信口开河,忽悠大众,有几句是真话?所以对于玄学也就不能吹毛求疵。
 
楼主的话实在是太肤浅,如果你相信科学的话,建议你学会一种做学问的思维:先去了解、掌握了某个事物,然后再对这个事物下结论。不要在门外看着什么也不知道就凭感觉乱猜乱下结论。这样的看法的出现不仅显得你的肤浅,对别人知道事实的也是一种伤害,甚至侮辱,因为你根本不了解就去贬低人家!换马克思的一句话说也有:要想了解一个事物,首先要掌握足够多的感性材料!!试问,在行内人看来,你似乎一点感性材料也没有去获取咯~犹如一个无知的少年在贬损在做学问的,知道吗?~~笨!
 
在南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也有风水学这门课程,甚至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一些课程上也会介绍风水学,这你知道吗?~
 
反感的就是共产党的虚伪,明明正确的东西却要用一块布虚伪地遮起来,不敢去揭开。易学之所以出现很多装神骗鬼的算命先生,完全就是因为没有正确地去面对,没有很好地去引导它。自从被共产党给它挂上了一个“迷信”的称号,它就注定成了一门被遗弃的科学。
 
QUOTE(老牛大炮 @ 2009年05月06日 Wednesday, 09:36 AM)
所谓讲求风水,应是讲求地理环境的协调.
[snapback]2758050[/snapback]​


但似乎还并没有哪个学科能像风水学一样系统完整地界定了环境的协调!就像美术学,中国国画的美很难用西方的理论来去分析清楚,我们不可能把颜色、笔画、轻柔全都用生理知识来去解释它,倒是用古人云的“和”及感觉来学习还好用。再如中医学,我们也不可能用西医的知识来去解释它,不是它和西医有什么冲突,是中医有中医的特点,它的复杂性难以用西医来去完全解释它,倒是用易经来分析就不错。你要看做是一种文化差异也行。它不是推理而来,仅仅是规律而已,只不过给这些规律起了许多容易记忆的名字而已。说到底,也只是一种规律,你何必又就要把它当做所谓的“迷信”和谬误来理解呢~
 
说实话,我觉得共党处了无神论,其他一切理论都是放屁。
读了几十年洗脑书,唯有无神论正确。

我唯一不相信就是鬼神。
命运,风水,鬼神,日子,等等一概不信。
我信神,我就是神.
 
QUOTE(聚脚点 @ 2009年05月09日 Saturday, 12:40 AM)
说实话,我觉得共党处了无神论,其他一切理论都是放屁。
读了几十年洗脑书,唯有无神论正确。

我唯一不相信就是鬼神。
命运,风水,鬼神,日子,等等一概不信。
我信神,我就是神.
[snapback]2759598[/snapback]​


这就是共党没有把玄学规范好的后果,你说的命运、风水等等,和有无神论,相互之间都是几码事,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懂吗?全部合在一起批判,你就是无知了~~
 
QUOTE(jieoaf @ 2009年05月09日 Saturday, 12:49 AM)
这就是共党没有把玄学规范好的后果,你说的命运、风水等等,和有无神论,相互之间都是几码事,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懂吗?全部合在一起批判,你就是无知了~~
[snapback]2759615[/snapback]​


第一, 我认为无神论是正确的。
第二, 我不相信命运,风水,鬼神,日子这些东西,我认为它们都是迷信。
 
QUOTE(聚脚点 @ 2009年05月09日 Saturday, 12:58 AM)
第一, 我认为无神论是正确的。
第二, 我不相信命运,风水,鬼神,日子这些东西,我认为它们都是迷信。
[snapback]2759657[/snapback]​


这样说不就清楚多了嘛~~
 
jieoaf兄弟。现在是个谁也说服不了谁和谁也不怕谁的年代了,我们上来聊天也只是顶多发下牢骚罢了,你何必发啥脾气??????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