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水东彭村年例风情--游火把 (1人在浏览)

吴启文

学前班
注册
2007-09-07
帖子
30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年龄
31
  



准备点火把的年轻人

  上月28日晚上11时,羊城晚报记者跟随电白县民俗摄影协会的20多名会员,来到该县水东镇彭村,见证并体验了这里的“火把节”―――“走火龙”。

  彭村是一个有着近5000人口的大村,原属陈村镇,后来并入了“大水东(镇)”,村民全部姓吴。

  彭村的年例在2月27日就开始了,28日晚的“走火龙”是压轴戏。

  据说该村做年例时,请来的各路神仙中有一位是驻扎在水东湾外海大洲岛上的神仙,活动结束后还得送他回岛去。怎么送呢?做一条约两米长的纸船,大约凌晨2时左右抬到海边,最后把它烧掉,视为送神,年例正式结束。

  来到村里,只见一个水塘边的空地里早已点起了一大堆柴火,是准备点火把用的。村里很热闹,村民们都跃跃欲试地等待活动开始,一队一队的年轻人手里拿着长约两米的细竹丝做成的“木把”赶来村中心空地上集中。

  “(这个活动)在宋朝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应该有400多年了吧,总之有彭村就有这个活动了。”村里一个年长者向记者介绍说,“以前只有建新房、娶媳妇、添丁的人家才有资格参加走火龙,称作‘参(三的意思)花’,不包括考上大学的情况,不过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参加了。最初这个风俗带有驱邪的意义,现在变成了有点村民狂欢的味道。手拿着火把,走起路来看上去像是一条火龙,所以叫做‘走火龙’。”

  将近子夜12时,随着一声锣响,活动正式开始,只听见在场的男女老少齐声呐喊,接着点燃火把。记者估摸了一下,约有好几百人,绝大部分都是青年男性为主,起步的时候带着小跑,“火龙”游到村里的小巷和村边的田间小路,在漆黑的夜空中划出一条带白烟的红色火路,最后回到村口的祠堂。

  记者凌晨1时离开时,“走火龙”还在继续游走。本报记者 林福益 摄影报
 

附件

  • 11.jpg
    11.jpg
    263.2 KB · 查看: 303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