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分享 记忆-水东(必定能唤起你们的记忆) (10人在浏览)

坡心建5星级酒店。规模很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大帮助。
 
走在电白水东的各道小巷,没有那个是值得回忆的。一点特色都没有,有的只有不平整的路。
 
(小斌 @ 2008年10月11日 Saturday, 06:48 PM)
一直很想跟水东人谈谈一些关于水东的一些的记忆,生于60至80年期间的人应都清楚记得水东的一些地方吧."椰林馆","杏花村","星河","陶然酒家","冰室","海月楼","水东湾"......,读书的小学生还流行着说一小怎么样,二小怎么样,三小又怎么样......还有在水东中心台上卖螺阿蟹阿等海鲜的那个女人.她卖螺是先让大家吃了她再按螺壳算钱的(这种卖东西算钱的方式现在想起来让人觉得好傻,但也反映了当时她对客人的信任和她的大方).还有在水东的人民电影院,影剧院和影剧院后面的球场.球场上当年还常有比赛呢,都是演出或县的机关单位请人来代表单位比赛的.很怀念水东的那个年代.那时的人质朴,但很快乐.当时在水东的人还很少,大家都生活得很和谐幸福.
流金的岁月,让我们这年代的水东人倍感珍惜水东曾经的这一切,一个小镇的安宁,平静,和睦和幸福.我爱我的家乡,一辈子记得以往水东的这些美好记忆.


同感
 
还有当年的水东运动场 著名的情人坡
 
陶然以前在|南,|城在F在的二小。以前|南全是S色像。。。。
 
我是90后的但是我也有听说过!
 
85年到89年,二小和工人文化宫都开办了初中高中课文化补习班,水东地区的工人晚上都会去上课,那时的青年很好学,不像现在的青年,话题都是喝酒,泡女人,嗨K粉,比着和几个女人上过床。文化宫二楼还有图书馆。免费借书看书。这段时期,水东很流行跳舞,各单位都会举办舞会,好像是工会组织的,跳交际舞,伦巴,恰恰。中心台手机广场拐角那个位置二楼有一家国营照相馆,一次想照张彩像,到约定时间去取,照相师傅还未上色,于是看着师傅涂色,才知道彩照是这样弄成的。89年以前人们结婚买的床上用品都是粉红色绣花的,很便宜的都要300多一套。当时只有正街那家华侨商店有卖花花绿绿的穿上用品,贪便宜用了150多人民币买了一套淡红色的结婚用,所有见过的人都说太难看了叫我扔掉买过。但我却觉得很好看。一翻过90年代,就全是那种印着花花绿绿的了。那段时间车站和镇政府经常有被遗弃的女婴,那时农村还流行用一种叫“胶注”的用草编织的袋,很多女婴都是装在这种袋里。一天去正街的镇政府办事,就见到有4个女婴被弃在门口。80年代中期,水东车站还有门牌,车进出站都要从门牌下经过。候车室是一排排的石条或是木条凳。
 
(电白公民 @ 2008年10月11日 Saturday, 11:12 PM)
杏花村:就是现在皇耀家的位置了,那时候还小经常去那里玩耍的。文化馆也在那里,时不时去那里看录像的,我记收票的是个老奶奶,门票好像是三毛钱吧,最记得看的录像是《倚天屠龙记》,前门都个奶奶卖花螺的,(那个奶奶现在还建在的,她的家就在半岛右侧的位置吧,没多久前在等人的时候,她还记得我的,还跟我说话聊天,因为小时候经常去她小摊是花螺的。

陶然:只知道生意很红火的,下面有个冰室,晚上生意也很火的,以前读东城下自修回家,经过冰室,都会和同学一起去吃的,一杯冰水和一个雪糕,好像还有蛋糕的,现在看到香港电影的那些冰室,简直就和陶然的是极为相似的。可惜现在水东找不到冰室了,真是挺怀念的。



前门都个奶奶卖花螺的,(那个奶奶现在还建在的,她的家就在半岛右侧的位置吧,没多久前在等人的时候,她还记得我的,还跟我说话聊天,因为小时候经常去她小摊是花螺的。

现在那个奶奶年纪很大了吧?我小学时吃她的花螺,当时感觉她都有50多咯!
 
没经历过。。。。。所以不知道。。。。。但很美。。。。。。
 
今晚喝了酒,趁着酒兴再温旧贴,从头看了一轮。

感触呀----
 
(好好 @ 2012年02月15日 Wednesday, 04:19 PM)
还有当年的水东运动场 著名的情人坡


以前西湖里面靠湖那颗榕树头,每天死去的精子数以兆机。
 
感触呀----
 
今晚又花一个多小时看了这个温暖贴,觉得有一些内容可以补充。
小时候我家可以到桥头的粮站称牌价米,比市场价便宜很多,一个月可以买一百多斤,我几兄弟推着斗车,带着粮油本和脚半包,到粮站柜台逮米。
登记完,盖章后,就用包到大漏斗边等米,看着那些米很快从钛斗里滑出,不一会就装满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抬米上了斗车,又在附近用几角钱买了几条泡沫箱装着的雪条雪批,一边舔着雪条一边推车回家。
这个月不用饿肚子了,又盼望着下个月来称米。
现在想起那时农民伯伯吃贵米,城镇居民吃便宜米,不禁惭愧。
每年还可以到糖烟酒公司买牌价油,牌价糖,学费又少钱,所以那时多少人挤破头皮想搞到非农户口。
 
细时候最中意响中心台吃南方螺,可惜而家连母校二小都唔见,成商场啦,凉茶铺都改晒。
 
“R景苑一带,如果我印象没错的话,前身好像是什么建材公司和农机厂吧。”
后来改成卖衫档,似当年的高弟街,但系零售档。
 
怀念冰室,最怀念当年陶然酒家的叉烧咸蛋月饼,想起现在还流口水,前几年,特意找家餐厅的点心师帮忙特制了一盒,吃起来,没有一点童年的味道。离开水东二十几年了,前年回去,发现变了很多,读书时的二小不见了,东城中学(原四小)变成了二小,多想看看当年教室模样。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