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近期中南部暴雪竟然和“三峡工程”有关? (1人在浏览)

马甲的马甲

论坛长期嘉宾
荣誉会员
注册
2005-04-12
帖子
2,458
反馈评分
395
点数
191
年龄
44
作者:f4chn 提交日期:2008-1-29 0:11:00

先看看今年暴雪给各地带来的灾情
  ・湖南:5人因雪灾死亡 长沙机场继续关闭
  ・广东:6万余人滞留京珠高速湖南段
  ・广东:15万人滞留广州火车站 明天可能增至60万
  ・广东:广东昨日起至除夕停售火车票
  ・江苏:遭遇1984年来第二大区域性暴雪
  ……
  暴雪严重考验中央政府应急能力,也考验各省市政府联动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前几天看fh卫视提到三峡工程可能是大范围、百年不遇雪灾的原因,因此很留心搜索各种情况。发现搜索引擎里该信息都被“和谐”了。
  还是看到了某论坛某人在06年发的帖子。不知道对不对
  
  作者:**** 回复日期:2006-9-2 13:27:57 
  国际水利专家沃克马.费理森表示,只要是水坝都会造成周遭的微气侯改变,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在规划的时候,工程人员是否有足够的智能,将这个影响减致最少,或是导向有利的方向。费理森引用美国许多失败的水坝为例,说明自然界的复杂,通常不是人类所能预料的。他并谈到世界上最强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都被运用于气象预测,但是人类还是无法掌握每日精确的天气情况,因为影响气侯的因子实在太多,任何一点的改变,会造成什么效果,人类还是只能在自然界真正做出反馈时,才能明白结果。
      
   费理森谈到在三峡大坝影响周遭气侯的预测模型中,最坏的情况就是产生所谓的「封箱效果」,也就是大坝在夏天时,封住了下游入川的水气,导致干旱,大坝蓄水后,本身丰沛的水气却因为四川盆地原本的闷热特性而无法凝结成雨。但是到了冬天,同样的丰沛的水气也无法离开四川盆地,但是受到北方蒙古冷气团的影响,四川盆地的温度还是会急遽下降,两者的结合,将可以产生大规模的暴雪,而且因为三峡大坝本身就会不断的提供盆地上空丰沛的水气,这样的暴雪可能会长达数个月。
  费理森再三强调,微气侯的复杂性,不是目前所能精确预测的。是否这个「封箱效应」将会成真,要到今年冬天才会揭晓。虽然在以往,重庆下雪的概率本身就不高,但是从今年夏天四川盆地不正常的高热情况来看,费理森认为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他呼吁重庆要做好今年严冬的心里准备。
 
作者:haw561 提交日期:2008-1-28 20:10:00
  
  这场雪灾就是三峡大坝酿的祸!各位看我分析的对不对。
    
    看看这次雪灾或下雪较大的地区: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基本上
    是长江沿岸地区。为什么呢?我分析,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导致大
    坝以下的长江沿岸地区尤其是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等湖区陆地水量骤减,大家知道水的比热较低,也就是说水量减少后该地区受低温影响较蓄水前大,如果平均温度比蓄水前低2-3度,冬季遇上南方来的暖湿气流,就形成了长时间大面积的雪灾。而南方来的暖湿气流被低温挡在上述地区后,上述以北的地区就会少雪,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北方下雪少的原因。
    如果上述分析正确,受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影响,重庆、四川地区应该受低温影响较以前小,
    
    所以同一纬度的重庆、四川地区未下雪或下雪较小。
    
    所以说三峡大坝是这次南方雪灾的罪魁祸首。
    
    说的不对尽管拍砖。
    
    
    看看这次雪灾或下雪较大的地区: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基本上
    是长江沿岸地区。为什么呢?我分析,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导致大
    坝以下的长江沿岸地区尤其是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等湖区陆地水量骤减,大家知道水的比热较低,也就是说水量减少后该地区受低温影响较蓄水前大,如果平均温度比蓄水前低2-3度,冬季遇上南方来的暖湿气流,就形成了长时间大面积的雪灾。而南方来的暖湿气流被低温挡在上述地区后,上述以北的地区就会少雪,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北方下雪少的原因。
    如果上述分析正确,受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影响,重庆、四川地区应该受低温影响较以前小,
    
    所以同一纬度的重庆、四川地区未下雪或下雪较小。
    
    所以说三峡大坝是这次南方雪灾的罪魁祸首。
    
    说的不对尽管拍砖。
    
  
  
  


作者:最后一个叫猫的春 回复日期:2008-1-29 0:25:24 
  以后年年如此嘛?
  看来要年年难过年年过了


作者:最后一个叫猫的春 回复日期:2008-1-29 0:27:30 
   2001年8月27日下午3时5分,在清华大学校医院一间简朴房,90岁的黄万里先生溘然而逝。黄万里,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著名水利工程专家。自1937年留学归国起,倾毕生心力于国内大江大河治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学识渊博、观点独到而蜚声中外,更以敢讲真话、仗义执言而在学界独树一帜。9月4日的追悼会上,他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在国内水利学界,多年来,黄万里代表着科学家的良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黄万里的离世意味着,在国内重大水利工程讨论上,另一种声音的消失。   
  
    他当年的助教回忆说,黄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耿直,敢说敢言,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针对谁,他都是照说不误,有时可以说是口无遮拦。在他对三门峡工程的意见中,这种性格得到了体现。
  
    1957年6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水利部召集70名学者和工程师在北京饭店开会,给前苏联专家的方案提意见,谈看法。参加这次会议的所有专家学者,除了一位名叫温善章的人提出改修低坝外,只有黄万里一人,从根本上全面否定了前苏联专家的规划,其余的人异口同声,赞成三门峡大坝上马,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就要清水长流了。研讨会开了10天,黄万里参加了7天,也辩论了7天,到最后,会议就成了以他为对象的批判会。
 
www.google.com 境外查无此人。当然,这道理能否说通,我就不知道了
 
圣人出,黄河清”是封建时代的人文思维,带有谶纬迷信色彩,在严肃的科学论证面前,本来上不得台面。但当时的某些参与决策者,竟然将这种腐朽观念奉若神明。苏联专家不会懂得这个掌故,肯定是中国人才会搬出这种错误的人文思维作为武器,为错误的技术思维开路。该工程纵有为万世师表作证的好处,渭河流域数百万人民何负于衮衮诸公?当时没有问责制,如今要想问责,主要决策者已经不在了,剩下几个望风希旨的技术官僚和科学“泰斗”,在责任上“他顾左右而言王”,肉烂嘴不烂。


  防洪、发电和航运是三峡工程的三大功能,而防洪又是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可是,早在三峡的论证阶段,一些学者和官员就纷纷对三峡的防洪功能提出质疑。更有人形象的说明,三峡所谓的防洪是“把下游的洪水挪到了上游”。三峡蓄水135米之后,水位差只有31米。一旦发生洪水,下泄不畅,洪水就会通过600公里的狭长河道和13个峡口层层壅高。回想当年,在三峡蓄水之初,各媒体纷纷引用毛主席诗词“高峡出平湖”,来形容这一盛大景象。而重庆市区的显眼位置也触目惊心标着重重的红线――“175米水位线”。仿佛这1084平方公里的水库真的是宛如一面平镜。“如果是平面,就是一个完全静止的湖”,事实上三峡的水是流动的,一些学者指出,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高峡出斜湖”。位于库尾的重庆,水位要高于三峡。这一点已经被广泛认可。但争论又来了,究竟“高”到什么程度?有专家计算,按照三峡工程泥沙组所给定的三峡水库平均水力坡降为7米/100公里。距离坝址600多公里处的重庆市的水位就会高达175米+7米/100公里x600公里=217米。这样的海拔,足可以淹了重庆火车站,淹了成渝铁路,淹了朝天门码头、淹了部分市区。  



责编:真言

  在既有三门峡和阿斯旺的前车之鉴、国内也存在众多反对意见的背景下,三峡工程议案于1992年被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通过,反对177票,弃权664票,赞成票数之少,在人大历史上是空前的。
 
  国家机器需要“标准件”,“独立思想者”如黄万里教授者流,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纷纷落马,或被弃置不用,形成了人才选拔上的“精英淘汰制”,这就为好用听话的“标准件”入选创造了条件。经过“文革”对文化、道德的摧残,急功近利的技术思维逐渐占据上风,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门峡工程不足四年就现世现报,水利工程逐渐变成了“水害工程”。在难以逆转的生态灾害形成之后,如何恢复生态,能否拆除这个废物,就成了谁也负责不了的“老大难”。谁又能够想象,将来三峡工程正式退休以后,后代子孙该如何为它老人家送终?

  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如今三峡工程竣工,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今年4月份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

   “今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个。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今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

  重大决策不应当是实验。三门峡工程的生态大实验,毁坏了黄河这条母亲河,学费至今没有交完;三峡工程是一座更大的生态实验场,谁来对长江这条中国最大的母亲河负千年的历史责任,如今只好拭目以待。
 
都说是综合原因了,为什么不扯上人口过多,空气污染,环境恶化,而单单说什么三峡工程,可笑・・・
 
据境外媒体CNN报道,此类天气与以下现象有关: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CNN.com/Asia

(CNN) -- The recent snowstorm in China, which has strand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across the country and killed dozens, is related to the La Nina phenomenon
.......

La Nina is the opposite of El Nino, which follows El Nino and occurs every few years. During La Nina, sea temperatures over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re lower than normal.

La Nina enhances Arctic weather systems and causes a cold winter in Asia, including in China.

As warm and moisture air from the south meets cold air in the north under freezing temperatures, snow forms.
 
不甚明白,期望更多有识之士说说.
 
冬天不冷能叫冬天吗?前几年不冷又说什么暖冬是不正常的.
 
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为何中国会爆发罕见雪灾?
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雪灾仍在持续中。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我国还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降雪和低温天气?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专访了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 www.6park.com

  已有5个省降雪持续时间超过百年一遇 www.6park.com

  据报道,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10日至28日,已有湖北等9个省份降水量超过20年一遇,其中四川超过50年一遇,陕西超过70年一遇,而甘肃、青海则超过了百年一遇。 www.6park.com

  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1月10日至28日,已有江西、湖南等11个省份降雪日数超过20年一遇,其中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5省超过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则是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 www.6park.com

 截至1月27日,武汉和长沙两市已连续近半个月日平均气温接近或低于零摄氏度。历史记录也为人们认识这次低温天气提供了参考指标。湖北、安徽西部、江西西北部、湖南和贵州大部的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2至4摄氏度,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4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严重的,江西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9年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影响最严重的,贵州26个县(市)的冻雨天气持续时间突破了历史记录。 www.6park.com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介绍,与多年相比,今年这场暴风雪最大的特点就是雨雪天气过程时间间隔短。他说:“三九天雨雪天气频发并不少见,但是今年15天之内发生了三次过程,几乎一星期一次,而且每次都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的降雪,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www.6park.com

  “拉尼娜”现象下的大气环流异常是雪灾“祸首” www.6park.com

  “造成近期大范围强雨雪天气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
他分析,从中短期大气环流演变上来看,今年入冬以来冷空气比较频繁,暖湿气流活跃。尤其是1月份以来,中高纬度的环流以经向型为主要特征,冷空气活动频繁。此外,副热带系统偏强,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一方面是北方的冷空气很活跃,另外南方的暖湿气流又源源不断向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www.6park.com

  而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与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有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介绍,从气候变化上来看,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是“拉尼娜”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统计分析表明,强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 www.6park.com

  为什么今年大雪迟迟不肯“退去”?专家们将其原因归结为大气环流的稳定。孙军说:“正是由于这段时间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才让雨雪天气近期不会出现明显转折。” www.6park.com

  杨贵名介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有几种:一是冷空气团是从极地方向过来,如蒙古国、贝加尔湖方向,冷空气较强,主要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二是冷空气团从西伯利亚方向过来,也会带来大风降温的天气,但强度不如前者。还有一种,是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比如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这类冷空气容易带来大范围的降雪过程。 www.6park.com

  “我国今年连续出现降雪过程,就是由于从西路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路贝加尔湖以东的冷空气在黄淮、江淮、江南北部一带相遇,再加上黄淮一带暖湿气流比较活跃,容易出现大的暴雪天气。”杨贵名说。 www.6park.com

  未来天气趋势如何 www.6park.com

  中央气象台专家向记者提供了未来天气的最新预测结果: www.6park.com

  ──未来3天。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南方大部地区仍将维持阴雨雪天气,湖南南部的部分地区将持续强降雪;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等地的阴雨雪天气仍将持续。贵州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江西中部以及广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的冻雨天气仍将持续。 www.6park.com

  ──未来10天。预计江南、华南以及贵州等地气温持续偏低;2月2日之前,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大部、江淮、江南和华南地区阴雨雪天气仍比较多,低温雨雪等天气将给交通运输带来较大影响;之后,持续多日的雨雪天气将有所减弱,范围明显缩小。 www.6park.com

  ──2月份。预计全国降水偏多、温度偏低的范围将会比1月份明显缩小,月内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主要有两次。 www.6park.com

  预计2月除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重庆东部、湖北大部、安徽西南部、湖南北部、江西西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青海西南部、广东东部和福建南部偏高1摄氏度以上。 www.6park.com

  预计2月份,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重庆大部、湖北大部、河南南部、安徽大部、江苏大部、上海、浙江、福建北部、江西北部、湖南北部、贵州东北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和海南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湖南东北部、江西西北部和湖北南部等地偏多两成以上。全国其余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吉林大部、辽宁大部偏少两成以上。 www.6park.com

  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我们该怎么办 www.6park.com

  要是换在我国北方,这次大范围降雪无论从降雪量还是持续时间来说,都并不稀奇,但是在南方一些地区却造成了数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一遇的灾害。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南方广大地区防寒机制相对薄弱。 www.6park.com

  李维京建议,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加强建立南方地区的防寒机制,积极做好灾害防御措施外,还要提高公众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www.6park.com

  他认为,应对极端天气,气象部门责无旁贷,要做好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www.6park.com

  专家提醒公众,在暴风雪天气易发的季节,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加强交通安全保障,及时清除路面冰雪;加强水、电、气及通信设施的除冰除雪和防冻工作;加强农村房屋、蔬菜大棚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固工作,固紧室外搭建物;加强户外工作人员及农民的防寒保暖工作。
 
不知谁更权威点?我们能相信谁?
 
莫非有冤情,有重大冤情,呵呵,说笑了。
 
不太相信。
那年长江发大水还有人说和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有关呢~~~~~~~
 
自然灾害是个复杂的自然现象,单说一个三峡大坝造成了如此灾害,未免牵强简单,有谁又能说清楚美国加拿大的冰灾是谁造成的?要说政府救助不及时,说明我们的防灾预警机制还有很大的漏洞,老趁当一次好了,最好不要再当老趁,人类社会本来就是在与自然界不断作斗争中发展的,这次吃了亏,应该长一智。
 
QUOTE(马甲的马甲 @ 2008年01月30日 Wednesday, 02:06 AM)
作者:haw561 提交日期:2008-1-28 20:10:00
  
  这场雪灾就是三峡大坝酿的祸!各位看我分析的对不对。
    
    看看这次雪灾或下雪较大的地区: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基本上
    是长江沿岸地区。为什么呢?我分析,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导致大
    坝以下的长江沿岸地区尤其是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等湖区陆地水量骤减,大家知道水的比热较低,也就是说水量减少后该地区受低温影响较蓄水前大,如果平均温度比蓄水前低2-3度,冬季遇上南方来的暖湿气流,就形成了长时间大面积的雪灾。而南方来的暖湿气流被低温挡在上述地区后,上述以北的地区就会少雪,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北方下雪少的原因。
    如果上述分析正确,受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影响,重庆、四川地区应该受低温影响较以前小,
    
    所以同一纬度的重庆、四川地区未下雪或下雪较小。
    
    所以说三峡大坝是这次南方雪灾的罪魁祸首。
    
    说的不对尽管拍砖。
    
    
    看看这次雪灾或下雪较大的地区: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基本上
    是长江沿岸地区。为什么呢?我分析,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导致大
    坝以下的长江沿岸地区尤其是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等湖区陆地水量骤减,大家知道水的比热较低,也就是说水量减少后该地区受低温影响较蓄水前大,如果平均温度比蓄水前低2-3度,冬季遇上南方来的暖湿气流,就形成了长时间大面积的雪灾。而南方来的暖湿气流被低温挡在上述地区后,上述以北的地区就会少雪,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北方下雪少的原因。
    如果上述分析正确,受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影响,重庆、四川地区应该受低温影响较以前小,
    
    所以同一纬度的重庆、四川地区未下雪或下雪较小。
    
    所以说三峡大坝是这次南方雪灾的罪魁祸首。
    
    说的不对尽管拍砖。
    
  
  
  


作者:最后一个叫猫的春 回复日期:2008-1-29 0:25:24 
  以后年年如此嘛?
  看来要年年难过年年过了


作者:最后一个叫猫的春 回复日期:2008-1-29 0:27:30 
   2001年8月27日下午3时5分,在清华大学校医院一间简朴房,90岁的黄万里先生溘然而逝。黄万里,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著名水利工程专家。自1937年留学归国起,倾毕生心力于国内大江大河治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学识渊博、观点独到而蜚声中外,更以敢讲真话、仗义执言而在学界独树一帜。9月4日的追悼会上,他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在国内水利学界,多年来,黄万里代表着科学家的良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黄万里的离世意味着,在国内重大水利工程讨论上,另一种声音的消失。   
  
    他当年的助教回忆说,黄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耿直,敢说敢言,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针对谁,他都是照说不误,有时可以说是口无遮拦。在他对三门峡工程的意见中,这种性格得到了体现。
  
    1957年6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水利部召集70名学者和工程师在北京饭店开会,给前苏联专家的方案提意见,谈看法。参加这次会议的所有专家学者,除了一位名叫温善章的人提出改修低坝外,只有黄万里一人,从根本上全面否定了前苏联专家的规划,其余的人异口同声,赞成三门峡大坝上马,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就要清水长流了。研讨会开了10天,黄万里参加了7天,也辩论了7天,到最后,会议就成了以他为对象的批判会。
[snapback]2101324[/snapback]​
 
再有境外新闻权威媒体Reuter(路透社)报导如下:

By Michael Perry

SYDNEY (Reuters) - Snow storms in China that have killed more than 60 people are not directly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 say scientists, but simply an extreme event caused by very cold winter temperatures and a La Nina weather pattern.
粗略翻译如下:
悉尼路透社-科学家说,在中国已经导致愈六十人死亡的暴风雪与气候变化无直接关联,而是由于冬季严寒与la nina(拉丽娜)气候现象因素混合引起的严重事件。

La Nina has brought moist air over southern China at a time of very cold winter temperatures, resulting in heavy snow falls, said Chinese weather experts.

.....

Australian climate scientist Penny Whetton, one of the authors of the U.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said the Chinese explanation for the storms was valid, adding the bad weather was not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
联合国下属跨政府全球气候变化小组第四份测评报告作者之一,同时也是澳大利亚气候科学家的Penny Whetton先生说中国就暴风雪的解释是有效的,也强调其与气候变化无直接关联。

"Those conditions are things that occur naturally and so every few years, few decades, everything just comes together right to produce an extreme event," said Whetton, who wrote the IPCC chapter "Regional Climate Projections." The panel's four reports were released last year in phases.



原全文如下:

China's snow storms not climate change: scientists
Thu Jan 31, 2008 2:43am EST

By Michael Perry

SYDNEY (Reuters) - Snow storms in China that have killed more than 60 people are not directly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 say scientists, but simply an extreme event caused by very cold winter temperatures and a La Nina weather pattern.

La Nina has brought moist air over southern China at a time of very cold winter temperatures, resulting in heavy snow falls, said Chinese weather experts.

"This is mainly related to abnorm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La Nina event," Dong Wenjie of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re told the official People's Daily.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re predicts that this La Nina event will continue at least up to summer 2008 at a medium to strong level," Dong said. "With climate warming,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re clearly increasing in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The worst snows in 50 years in southern China have hit as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ttempt to return home to celebrate the Lunar New Year with families.

Australian climate scientist Penny Whetton, one of the authors of the U.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said the Chinese explanation for the storms was valid, adding the bad weather was not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

"Those conditions are things that occur naturally and so every few years, few decades, everything just comes together right to produce an extreme event," said Whetton, who wrote the IPCC chapter "Regional Climate Projections." The panel's four reports were released last year in phases.

"My guess is this is a natural event without any particular reason to link it to climate change. The climate change models are not predicting increases in snow events like this," Whetton told Reuters on Thursday.

"My guess is this is a natural event without any particular reason to link it to climate change. The climate change models are not predicting increases in snow events like this," Whetton told Reuters on Thursday.

....
 
今年入冬以来,中国出现的罕见的大范围暴雪,造成电网中断,铁路停运,陆空交通瘫痪,全国煤电告急,十七个省市拉闸限电,八千万人受灾。呼啸而来的暴风雪,将黑暗、饥饿、疾病和死亡推到了眼前,政府不得不拉响了雪灾红色警报。

人间下雪相传是由天上的雪神掌管,雪神的玻璃瓶里盛着雪片,当彤云密布时,敲出一片雪来,人间就开始下雪。无论真否,雪在老百姓眼里本是吉祥的,“瑞雪兆丰年”,冬天下几场大雪,是来年丰收喜庆的预兆。但忽然间,好似天神在对那片土地发怒,冰封山河,雪袭九州,严寒雨雪像一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久久徘徊。

面对气候的突变,学者认为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气象学称为受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但时至今日,我们更应关注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关于天灾人祸的记载。天象异常,必有昭示。元朝关汉卿的剧作“窦娥冤”,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被诬陷而含冤的贫家女窦娥,临刑前对天立誓:血溅旗上白练,六月天降大雪,楚地大旱三年。结果天地为之动容,誓言无不应验。

翻开历史,每逢动乱、灾荒、战争,都有异常天象出现,观天象知人间兴衰并非迷信。天道合于人道,以德治国,政治清明,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之则民生凋敝,天象反常。现今的中国社会,在虚假的经济增长背后,是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尤其当今社会道德的败坏,贪官污吏及黑社会横行霸道等。造成天怒人愤,悲情遍野。天降百年不遇的大雪,岂有偶然?人不好德,天地不容。中国的雪灾警报,其实已超出了雪灾本身的意义,

人有对灾难的本能恐惧,大难来时都想逃离;人又都有安于既存秩序的惰性,一切最好无须选择。但天象异常的昭示不可不虑,“大事发生前多有天象异常”,千百年来的记载绝非空穴来风。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