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01-20
- 帖子
- 1,918
- 反馈评分
- 4
- 点数
- 61
广东电白三中杀人案续:疑犯是老实学生
2007年05月31日 CCTV《法治在线》
[WMV]mms://winmedia.cctv.com.cn/fazhizaixian/2007/05/fazhizaixian_300_20070531_7.wmv[/WMV]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电白三中校园杀人案件追踪调查
CCTV《法治在线》5月31日播出“电白三中校园杀人案件追踪调查”,以下是节目内容。
导视
两死 四伤 17岁少年究竟为何举起屠刀
同期 要200元钱
同期 我们没有要过
震惊 愤然 校园生活暗涌市井波澜
演播室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有关青少年成长的话题。2007年5月15日晚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第三中学发生了一起杀人案 ,两名学生死亡,四名学生重伤,而持刀行凶者,就是和他们同在一所中学读初二年级的一名17岁的少年。究竟是什么样的刻骨仇恨,使得这个少年要举起手中利器,作出让成年人也会骇然的举动呢,在这个原本应该纯净的校园里,又究竟深锁着怎样一种不为人知的沉重……本栏目记者案发后赶赴事发现场进行调查。
字幕 广东 茂名市 2007年5月18日 10:30
同期 请开门 开一下门 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的……
拒绝 无动于衷的表情
我们来到事发学校电白三中时,大门禁闭,学校保安人员的态度已经让我们感觉到了此次采访将会面临到怎样的阻力。在校门口等待答复时, 一名妇女跑过来激动地对我们说--
同期 受害者家属
那个小孩已经死了 现在没办法,我每天来这里,他们都逃避
她就是这次少年杀人事件的受害者之一--王某的母亲。
我们试图了解此案的真相,也就从此刻开始。
同期 受害者家属
那天晚上,我的小孩从家过来,我送他到学校那里我就回去,―― 一会儿我就听见里面叫救命的,
记者:学校经常有这个喊叫?
答 经常的会这样,我都没注意
母亲没有想到,那晚她所听到的声声求救,正是儿子和另几个同伴发出的呼喊,就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里,在学校的走廊上,发生了再也无法挽回的一幕。
同期 同学
三楼和二楼之间的台阶
同期 伤者
不知道谁推了他一下,他就骂了一句,就拿刀出来乱杀。
同期 伤者:
他们在一起打――我就下去救人,可是我一下去就被捅了。
同期 同学
我看到的时候,他们已经被人捅了几刀,趴在地上,身上好多血
混乱之中,行凶者已逃离 ,学校里忙于急救的人员心里都伴着惊愕和恐惧。
同期 同学
他拿着刀,但是我想不明白,听他们说,没过几分钟杀了六个,也是可能五分钟没够,
同期 校长
路途比较远--因为我们当时学校没有汽车,所以我就组织中层干部和老师,用摩托车把伤者送到医院,接着又派车来,把伤员抬上车,送到最近的医院,
在这场大约持续了几分钟的校园争斗后,最终两名同学抢救无效死亡,受伤的4名同学目前仍在医院救治中。而事后校方查明,这一惨剧的直接制造者竟是该校初二学生吴某。
同期 受伤同学
记者 ---- 你什么时候开始认识的吴某?
伤者:就是周二发生下午。
记者:发生这个打人事件的时候,时间是什么时候?
伤者:8点钟下课以后,下第一节自习。
记者:也就是你跟吴某两个人第一次碰面就是在这次打架事件里面对吗?
伤者:在楼梯那里黑黑那里,我看不见他正面。
按照伤者和他同学的说法,他们与犯罪嫌疑人并不认识。
那么是什么原因会让这些原本陌生的同学在短暂的课间爆发一场流血冲突呢。我们在医院听到了受伤同学的诉说.
同期 伤者:
吴某不知道是从哪里抢的手机,---他(吴某)拿来班里借给那些女同学,那女同学又拿着他(吴某)的手机打电话给别的男孩子,再让(那些男孩子)打电话给她,
同期同学
后来(那男孩)打回去,---他听声音是一个男生,他一边听一边走楼梯去看是谁?后来一看就是吴某,
同期伤者
吴某接到,他就用羞辱的语言骂人家,---人家忍不住气,那天晚上想去找他是不是(吴某)说的,就叫吴某出来,去楼梯那里,我们还没问吴某,好像是谁,不小心摔了一下,碰了他一下,吴某生气了,就拿刀出来,拿刀乱捅,校警上来,那个凶手不知什么时候逃跑了。
对于这次事件的原因,采访中当地教育部门一直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说法,只是建议我们参考5月19日发表于的《广州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对于事件起因的描述与受伤同学的说法基本一致,他们认为这是比较接近真实的一种说法。
事件中遇难者之一王金龙年仅16岁,他的同学告诉我们他的腿虽有残疾,但是他是个总能别人感受快乐的人。
同期 同学
他是一个可以让我们5秒钟就感到开心的人
在他的小屋里,我们看到了他为两个女孩叠的幸运星星。
同期 这个证件背面是他的女朋友么
母亲:是他的同学
生命只运转了18个年轮就嘎然而止,青涩的秘密永远保留在了这个绿色的春天里。而从他离去后,在他家人和朋友的眼中,这满眼的绿色也就从此消失了,他们对凶手的诘问始终都没有停止。
同期 同学
即使你准备的再充足,是吧,你的凶器你再完美,对不对?也不可能在一瞬间那么一两分钟把六个人全部放倒,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估计他肯定会有帮手嘛,帮凶的
同期 另一受害者家属
校方也有责任 我都不知道该去找谁。
演播室
按照教育部门和受害者家属以及一些同学的说法,这次电白少年杀人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在借打电话过程中,因女生而引发的一场误会,而犯罪嫌疑人吴某则是一个性格蛮横,转学来这里读书的少年。案发第2天晚上7时许,犯罪嫌疑人吴某在父亲的陪同下已到电白县林头派出所投案自首,那么吴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
17岁的少年做出这样极端的举动,我们希望了解真实的吴某。
记者:我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吴某所居住的电白县林头镇亭梓潭中村了解情况。沿途问路时,附近村民都已知道吴家出了事情。在他家人那里,我们听到了关于案发原因的另一种说法。
同期 父亲
念纸条 “同学有记者来采访,有记者来采访不准说什么,不准讲什么,
吴某的父亲,一个从小在本地生活居住的普通农民,月收入不足2000,但是却一手拉扯出了本村仅有的两个大学生。惨案发生后,他一直都在向知情者收集有关的证据。(若干证据的画面)
同期 父亲
教我说 你要说你的孩子有神经病,说我的孩子有神经病,就可以说就可以过去了
父亲说在惨案发生的当晚,吴某曾跑回家来,和他有过一次非常简短的对话。
同期 吴父
(那些人)要两百块钱,你不给就打你
和人家打架----他们总共十多个人,两个人在学校里面把我拉出来,他们就打,我就还手了,----我也拿一把以前的一把水果刀,捅了人家
吴某说完就匆匆跑出了家,父亲过后才接到通知,知道孩子出了大事,一夜未睡的父亲第二天在荔枝园找到了儿子,带他去自首。
同期 吴父 他泪很多,问我将来会不会完了
同期 记者:你敢相信吗?这是真的,自己的儿子做了这样的事情?
答 :我不相信他会杀人---,他从来都没有胆量的,都很听话,那时候我的心里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在父亲的眼里,吴某是个很老实听话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在附近的村镇中我们也了解到,吴某给大家留下的也是这样的印象。
同期 村民
我在这里居住13年了 看着这个孩子长大的,他是老实的孩子,就是前一阵我还看到有几个孩子在欺负他 在路边打他,这我都见过。
我们找到吴某原来就读的林头中学,但是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都拒绝了我们的采访,而他在三中的现任班主任也因为精神面临崩溃谢绝见面。在早前的录影中我们曾看到这位老师这样说;
同期 老师
平常是很老实的一个学生 没想到会这样。
案发后,电白三中组织同学进行了心理辅导,在学生们回答的问卷里 我们看到同学们这样评价他――
“他是一个平常不怎么说话的人”
“人很好 帮助同学”
“他很幽默”
同期 吴的同学
他不是那么喜欢惹事的人,也不会去打人家。
对于“吴某被勒索”这个情况,吴某的父亲在说上个学期就已经碰到过,那天儿子的班主任曾打电话通知他赶紧把孩子带回家。
同期吴父
老师说在这里不安全,把儿子带回家去吧,有人勒索她 怕人家会打他,
那次吴某在家躲了三个星期,他产生了强烈的厌学的心理。
同期 吴父
他跟妈妈说,不去上学,去打工,
记者:现在想来你后悔了吗
问他,他也不和我们说 -回家也不讲什么
尽管父亲从不打骂教育,但是被勒索的事情,吴某再没有和父亲说过。只是每月要的伙食费从原来的23元涨到了50元,出事前的一个星期,还要了一百元。
记者:你知道他要这么多钱干什么使吗?
父亲 :有时候问老师,什么什么费啊,老师说就是这样,后来就不问了。
吴某的堂哥,在他所就读的电白三中担任初一班主任,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也曾经见过弟弟被欺负的情景。
同期 犯罪嫌疑人吴某的堂哥
十几个同学围着一个同学从这边打到那一边,上个学期的时候是十几个人打他,是校警告诉我的,我赶快冲过去,替他搞定了
对于案发当晚的经过,吴某的这位堂哥也是后来辗转询问数人,才知道了弟弟的情况。
同期 吴某的堂哥
----那天晚上,有人说下课以后,有人从教室里把吴某拉出来,拉出来,拉他的挣脱了,跑了,跑到一楼,有一个人堵住他,他又跑到三楼,又有人堵住了。围着他在楼梯里面,狠狠的打了五分钟,打了五分钟有人见到,那五分钟之内,吴某都没有拔出那把刀
画面 引自学生心理调查
“那天晚上的事情我们很害怕 ”
“不敢相信”
同期 一个同学
学生:那六个人,死者伤者。他们经常勒索别人。
演播室
受害方家属认为 是因为接女生的电话引发了误会,才引起的这场惨剧,而吴某的家人则认为,孩子是被勒索,才采取的自卫反抗,一个惨痛的校园事件背后,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起因版本。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会是什么呢,
同期
三中的围墙 据同学反映 经常有一些校外的同学趁开大会或晚自习的时候翻墙而入 进行抢劫。
同期 同学
每个宿舍都有人帮他收
记者:如果校警发现了怎么办?
学生:校警发现了他就爬到围墙那里跳出来。
同期 同学
打完就钻跨钻过去
因为这样的抢劫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所以学生把钱上交后就得饿着忍耐,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编一些瞎话,骗家长说学校要交钱 。
记者 为什么不和家里人说呢
害怕被人打
记者:老师会有什么态度呢?
一般都会叫你到政教室那里去细说跟你讲,有一些就是打电话给你家里人,-写保证书,
据了解,像茂名市电白县第三中学这类的一级学校,在当地是升学率相当不错的学校,因此在3000左右的生源中,有很多都是来自周边不同村镇的学生。而在一些学生之间存在着拉帮结伙的现象.
同期
他就是大村的的话,他就会有帮派的嘛,他虽然没有起名字,不过他已经形成了那种,属于队伍之类的吧。像我们小村庄这样的 穷 就不敢惹事了
那么引起孩子们争斗的,又会是些什么样的小事呢?
同期 同学
有一些男女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碰了你一下的话呢,如果你不道歉,就会发生一些冲突。
记者:你能告诉我,你在那儿上学的时候那种感受吗?
同期 同学
感觉很压抑,心里面很压抑,在这种学校的氛围里面,真的很压抑,感觉都很膨胀,都要爆炸了,气氛很紧张的。好像总感觉有危险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子。
同期 专家 佟丽华
学生如果长期在这种氛围里学习 长久会影响学习 甚至会影响他们看待人生的态度。面对高年级欺负同学的这种现象。决不能以暴制暴。
事发后,学校组织中层干部和各科老师在心理辅导室展开了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也开展了相关的法制教育。
同期 专家 佟丽华
学校再尽心管理 但是对待一些特别淘气的学生有时也会没有效果 这时就需要对这些淘气的孩子进行特殊教育,传统的特殊教育是指工读学校,但是现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了名称和功能,概念的改变。
校园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青少年的成长空间里也折射着成人世界的影子。案件发生后,我们在电白常常能听到当地群众议论说周围的环境就是这样,学校再怎么治理也改变不了多少,
同期 专家 佟丽华
必要时公安部门可以和学校密切配合 维护校园纪律
字幕
发生事件后第二天 学校恢复上课
吴某的座位空着
同期 没有人敢坐在那里
这个事件,从新闻价值上来说 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
而在这些孩子心里 也许会铭记一生
记者: 我特别想问你,你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子?
伤者:环境幽雅 ,气氛安静,能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
演播室
在这期节目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我们不知道校园事件的背后,究竟还有多少我们所不了解的隐患?孩子们还遮掩了多少成长的烦恼。希望由这个事件让我们记住,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急需全社会的关注,因为曾经有一些孩子,为此不再拥有欢笑,不再拥有本该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
2007年05月31日 CCTV《法治在线》
[WMV]mms://winmedia.cctv.com.cn/fazhizaixian/2007/05/fazhizaixian_300_20070531_7.wmv[/WMV]
电白三中校园杀人案件追踪调查
CCTV《法治在线》5月31日播出“电白三中校园杀人案件追踪调查”,以下是节目内容。
导视
两死 四伤 17岁少年究竟为何举起屠刀
同期 要200元钱
同期 我们没有要过
震惊 愤然 校园生活暗涌市井波澜
演播室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有关青少年成长的话题。2007年5月15日晚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第三中学发生了一起杀人案 ,两名学生死亡,四名学生重伤,而持刀行凶者,就是和他们同在一所中学读初二年级的一名17岁的少年。究竟是什么样的刻骨仇恨,使得这个少年要举起手中利器,作出让成年人也会骇然的举动呢,在这个原本应该纯净的校园里,又究竟深锁着怎样一种不为人知的沉重……本栏目记者案发后赶赴事发现场进行调查。
字幕 广东 茂名市 2007年5月18日 10:30
同期 请开门 开一下门 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的……
拒绝 无动于衷的表情
我们来到事发学校电白三中时,大门禁闭,学校保安人员的态度已经让我们感觉到了此次采访将会面临到怎样的阻力。在校门口等待答复时, 一名妇女跑过来激动地对我们说--
同期 受害者家属
那个小孩已经死了 现在没办法,我每天来这里,他们都逃避
她就是这次少年杀人事件的受害者之一--王某的母亲。
我们试图了解此案的真相,也就从此刻开始。
同期 受害者家属
那天晚上,我的小孩从家过来,我送他到学校那里我就回去,―― 一会儿我就听见里面叫救命的,
记者:学校经常有这个喊叫?
答 经常的会这样,我都没注意
母亲没有想到,那晚她所听到的声声求救,正是儿子和另几个同伴发出的呼喊,就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里,在学校的走廊上,发生了再也无法挽回的一幕。
同期 同学
三楼和二楼之间的台阶
同期 伤者
不知道谁推了他一下,他就骂了一句,就拿刀出来乱杀。
同期 伤者:
他们在一起打――我就下去救人,可是我一下去就被捅了。
同期 同学
我看到的时候,他们已经被人捅了几刀,趴在地上,身上好多血
混乱之中,行凶者已逃离 ,学校里忙于急救的人员心里都伴着惊愕和恐惧。
同期 同学
他拿着刀,但是我想不明白,听他们说,没过几分钟杀了六个,也是可能五分钟没够,
同期 校长
路途比较远--因为我们当时学校没有汽车,所以我就组织中层干部和老师,用摩托车把伤者送到医院,接着又派车来,把伤员抬上车,送到最近的医院,
在这场大约持续了几分钟的校园争斗后,最终两名同学抢救无效死亡,受伤的4名同学目前仍在医院救治中。而事后校方查明,这一惨剧的直接制造者竟是该校初二学生吴某。
同期 受伤同学
记者 ---- 你什么时候开始认识的吴某?
伤者:就是周二发生下午。
记者:发生这个打人事件的时候,时间是什么时候?
伤者:8点钟下课以后,下第一节自习。
记者:也就是你跟吴某两个人第一次碰面就是在这次打架事件里面对吗?
伤者:在楼梯那里黑黑那里,我看不见他正面。
按照伤者和他同学的说法,他们与犯罪嫌疑人并不认识。
那么是什么原因会让这些原本陌生的同学在短暂的课间爆发一场流血冲突呢。我们在医院听到了受伤同学的诉说.
同期 伤者:
吴某不知道是从哪里抢的手机,---他(吴某)拿来班里借给那些女同学,那女同学又拿着他(吴某)的手机打电话给别的男孩子,再让(那些男孩子)打电话给她,
同期同学
后来(那男孩)打回去,---他听声音是一个男生,他一边听一边走楼梯去看是谁?后来一看就是吴某,
同期伤者
吴某接到,他就用羞辱的语言骂人家,---人家忍不住气,那天晚上想去找他是不是(吴某)说的,就叫吴某出来,去楼梯那里,我们还没问吴某,好像是谁,不小心摔了一下,碰了他一下,吴某生气了,就拿刀出来,拿刀乱捅,校警上来,那个凶手不知什么时候逃跑了。
对于这次事件的原因,采访中当地教育部门一直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说法,只是建议我们参考5月19日发表于的《广州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对于事件起因的描述与受伤同学的说法基本一致,他们认为这是比较接近真实的一种说法。
事件中遇难者之一王金龙年仅16岁,他的同学告诉我们他的腿虽有残疾,但是他是个总能别人感受快乐的人。
同期 同学
他是一个可以让我们5秒钟就感到开心的人
在他的小屋里,我们看到了他为两个女孩叠的幸运星星。
同期 这个证件背面是他的女朋友么
母亲:是他的同学
生命只运转了18个年轮就嘎然而止,青涩的秘密永远保留在了这个绿色的春天里。而从他离去后,在他家人和朋友的眼中,这满眼的绿色也就从此消失了,他们对凶手的诘问始终都没有停止。
同期 同学
即使你准备的再充足,是吧,你的凶器你再完美,对不对?也不可能在一瞬间那么一两分钟把六个人全部放倒,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估计他肯定会有帮手嘛,帮凶的
同期 另一受害者家属
校方也有责任 我都不知道该去找谁。
演播室
按照教育部门和受害者家属以及一些同学的说法,这次电白少年杀人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在借打电话过程中,因女生而引发的一场误会,而犯罪嫌疑人吴某则是一个性格蛮横,转学来这里读书的少年。案发第2天晚上7时许,犯罪嫌疑人吴某在父亲的陪同下已到电白县林头派出所投案自首,那么吴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
17岁的少年做出这样极端的举动,我们希望了解真实的吴某。
记者:我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吴某所居住的电白县林头镇亭梓潭中村了解情况。沿途问路时,附近村民都已知道吴家出了事情。在他家人那里,我们听到了关于案发原因的另一种说法。
同期 父亲
念纸条 “同学有记者来采访,有记者来采访不准说什么,不准讲什么,
吴某的父亲,一个从小在本地生活居住的普通农民,月收入不足2000,但是却一手拉扯出了本村仅有的两个大学生。惨案发生后,他一直都在向知情者收集有关的证据。(若干证据的画面)
同期 父亲
教我说 你要说你的孩子有神经病,说我的孩子有神经病,就可以说就可以过去了
父亲说在惨案发生的当晚,吴某曾跑回家来,和他有过一次非常简短的对话。
同期 吴父
(那些人)要两百块钱,你不给就打你
和人家打架----他们总共十多个人,两个人在学校里面把我拉出来,他们就打,我就还手了,----我也拿一把以前的一把水果刀,捅了人家
吴某说完就匆匆跑出了家,父亲过后才接到通知,知道孩子出了大事,一夜未睡的父亲第二天在荔枝园找到了儿子,带他去自首。
同期 吴父 他泪很多,问我将来会不会完了
同期 记者:你敢相信吗?这是真的,自己的儿子做了这样的事情?
答 :我不相信他会杀人---,他从来都没有胆量的,都很听话,那时候我的心里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在父亲的眼里,吴某是个很老实听话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在附近的村镇中我们也了解到,吴某给大家留下的也是这样的印象。
同期 村民
我在这里居住13年了 看着这个孩子长大的,他是老实的孩子,就是前一阵我还看到有几个孩子在欺负他 在路边打他,这我都见过。
我们找到吴某原来就读的林头中学,但是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都拒绝了我们的采访,而他在三中的现任班主任也因为精神面临崩溃谢绝见面。在早前的录影中我们曾看到这位老师这样说;
同期 老师
平常是很老实的一个学生 没想到会这样。
案发后,电白三中组织同学进行了心理辅导,在学生们回答的问卷里 我们看到同学们这样评价他――
“他是一个平常不怎么说话的人”
“人很好 帮助同学”
“他很幽默”
同期 吴的同学
他不是那么喜欢惹事的人,也不会去打人家。
对于“吴某被勒索”这个情况,吴某的父亲在说上个学期就已经碰到过,那天儿子的班主任曾打电话通知他赶紧把孩子带回家。
同期吴父
老师说在这里不安全,把儿子带回家去吧,有人勒索她 怕人家会打他,
那次吴某在家躲了三个星期,他产生了强烈的厌学的心理。
同期 吴父
他跟妈妈说,不去上学,去打工,
记者:现在想来你后悔了吗
问他,他也不和我们说 -回家也不讲什么
尽管父亲从不打骂教育,但是被勒索的事情,吴某再没有和父亲说过。只是每月要的伙食费从原来的23元涨到了50元,出事前的一个星期,还要了一百元。
记者:你知道他要这么多钱干什么使吗?
父亲 :有时候问老师,什么什么费啊,老师说就是这样,后来就不问了。
吴某的堂哥,在他所就读的电白三中担任初一班主任,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也曾经见过弟弟被欺负的情景。
同期 犯罪嫌疑人吴某的堂哥
十几个同学围着一个同学从这边打到那一边,上个学期的时候是十几个人打他,是校警告诉我的,我赶快冲过去,替他搞定了
对于案发当晚的经过,吴某的这位堂哥也是后来辗转询问数人,才知道了弟弟的情况。
同期 吴某的堂哥
----那天晚上,有人说下课以后,有人从教室里把吴某拉出来,拉出来,拉他的挣脱了,跑了,跑到一楼,有一个人堵住他,他又跑到三楼,又有人堵住了。围着他在楼梯里面,狠狠的打了五分钟,打了五分钟有人见到,那五分钟之内,吴某都没有拔出那把刀
画面 引自学生心理调查
“那天晚上的事情我们很害怕 ”
“不敢相信”
同期 一个同学
学生:那六个人,死者伤者。他们经常勒索别人。
演播室
受害方家属认为 是因为接女生的电话引发了误会,才引起的这场惨剧,而吴某的家人则认为,孩子是被勒索,才采取的自卫反抗,一个惨痛的校园事件背后,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起因版本。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会是什么呢,
同期
三中的围墙 据同学反映 经常有一些校外的同学趁开大会或晚自习的时候翻墙而入 进行抢劫。
同期 同学
每个宿舍都有人帮他收
记者:如果校警发现了怎么办?
学生:校警发现了他就爬到围墙那里跳出来。
同期 同学
打完就钻跨钻过去
因为这样的抢劫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所以学生把钱上交后就得饿着忍耐,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编一些瞎话,骗家长说学校要交钱 。
记者 为什么不和家里人说呢
害怕被人打
记者:老师会有什么态度呢?
一般都会叫你到政教室那里去细说跟你讲,有一些就是打电话给你家里人,-写保证书,
据了解,像茂名市电白县第三中学这类的一级学校,在当地是升学率相当不错的学校,因此在3000左右的生源中,有很多都是来自周边不同村镇的学生。而在一些学生之间存在着拉帮结伙的现象.
同期
他就是大村的的话,他就会有帮派的嘛,他虽然没有起名字,不过他已经形成了那种,属于队伍之类的吧。像我们小村庄这样的 穷 就不敢惹事了
那么引起孩子们争斗的,又会是些什么样的小事呢?
同期 同学
有一些男女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碰了你一下的话呢,如果你不道歉,就会发生一些冲突。
记者:你能告诉我,你在那儿上学的时候那种感受吗?
同期 同学
感觉很压抑,心里面很压抑,在这种学校的氛围里面,真的很压抑,感觉都很膨胀,都要爆炸了,气氛很紧张的。好像总感觉有危险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子。
同期 专家 佟丽华
学生如果长期在这种氛围里学习 长久会影响学习 甚至会影响他们看待人生的态度。面对高年级欺负同学的这种现象。决不能以暴制暴。
事发后,学校组织中层干部和各科老师在心理辅导室展开了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也开展了相关的法制教育。
同期 专家 佟丽华
学校再尽心管理 但是对待一些特别淘气的学生有时也会没有效果 这时就需要对这些淘气的孩子进行特殊教育,传统的特殊教育是指工读学校,但是现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了名称和功能,概念的改变。
校园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青少年的成长空间里也折射着成人世界的影子。案件发生后,我们在电白常常能听到当地群众议论说周围的环境就是这样,学校再怎么治理也改变不了多少,
同期 专家 佟丽华
必要时公安部门可以和学校密切配合 维护校园纪律
字幕
发生事件后第二天 学校恢复上课
吴某的座位空着
同期 没有人敢坐在那里
这个事件,从新闻价值上来说 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
而在这些孩子心里 也许会铭记一生
记者: 我特别想问你,你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子?
伤者:环境幽雅 ,气氛安静,能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
演播室
在这期节目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我们不知道校园事件的背后,究竟还有多少我们所不了解的隐患?孩子们还遮掩了多少成长的烦恼。希望由这个事件让我们记住,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急需全社会的关注,因为曾经有一些孩子,为此不再拥有欢笑,不再拥有本该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