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开宗明义――太极拳健身的主要机理与形式(转贴) (2人在浏览)

大双心河

幼儿园
注册
2007-03-08
帖子
14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开宗明义――太极拳健身的主要机理与形式

健身既然基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故太极拳的方法亦相应重在“运”与“调”两方面,这是普遍而又普通的常识了。但太极拳作为一项独立的运动形式,自然有它独特的认识与方法。
(1)太极拳特别强调“内运动”。即所谓“易筋”运动的重要性。所谓“内运动”或“易筋”运动,泛言使肢体器官作变离常态的运动。使变离常态的位置,变离常态的形体。变离常态的力的作用效应。这些变离、对肢体器官所产生的是常人在劳动、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中所没有的运动形式。也是常人在劳动、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中所不能或难以得到的动力作用效应。而且这些变离又都是在柔性(弹性)的无伤害状态下进行的。质言之,太极拳运动对健身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它对肢体器官的动力作用效应是其他运动形式所不能或不易产生的。这主要是它的柔性(弹性)的“内运动”(即易筋运动)的特殊方法所决定的。“易筋”的本来目的就是力求使平时活动不到的肢体部位脏腑器官得到经常的运动,从而增强全身机体的活力状态。

(2)“内在转化功能”的强劲,是由耐力来体现的。这是太极拳运动所看重与强调的另一要点。所谓“内在转化功能”指的是人摄入的水谷,其精微物质集储体内,而当外界需要时,自身有能力按当时所需要的量与速度源源不断将其转化为动能或热能为人所消耗。很多人自身存储的精微物质并不少,但都极难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动能或热能。这种人的主要表现就是没有耐力。关于“内在转化”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种转化的表现虽然是以机体活力被激发至亢奋强劲状态为标志的,但能被有效激活的环境条件却并不是简单的亢奋强劲形式,反而是须要一种柔柔缓缓平和舒迟的状态条件。不然不但起不到激活机体活力的作用,到是可能会造成所谓的“气机阻滞”或“气机拉断”,从而使肌体活力根本无法激活或不能继续被激活。这道理是很平常的,因为任何器官脏腑的功能活力皆有赖血流带来的养料与氧气为物质基础。并通过神经的支配才能最终实现。不能柔柔缓缓平和舒迟。肌肉必处在僵滞状态,亦即紧张状态,这种状态是压迫血管,尤其是压迫微血管而不利血行的。是压迫神经而阻滞神经传导的。也就是不利于活力激发的两大因素。这里须要特别指出的是,太极拳运动中所说的“平和舒迟”与“活跃亢奋”两种状态都同样是指“运动状态”和“有序状态”只是活跃的程度不同而已。两种状态决不是“已激活状态”和“未激活状态”,而是一种“使激活状态”。是中国古养生学派所说的那种“导引”的典型方法和“能导引”的典型状态。柔柔缓缓平和舒迟绝不是少气无力的消极被动状态,这点一定要区分清楚。

(3)太极拳强调的“有序运动”有利于神经系统保持在不紊不乱状态。这就是中国古养生学派所谓的“调心”即调平情志,和调平情志的结果。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良好的心态对健康的积极意义,也证明了“有序状态”对智力、记忆力及生活行为的有益作用,这一点似乎不是需要多说的。

(4)太极拳强调“柔而韧的弹性弧线运动”。弧线的运行、弧线的转关。作这种运动的物体在接触他物时极容易产生分力,从而大大减小了相撞时的冲量值,这便是能“柔”的原因。弹性运动形式又使它把与外物相撞时的冲力转化为内能存储起来,这种储能过程同时产生了反作用自身而不断对器官组织进行按摩的效应,这就是能“韧”的原因。可见太极拳运动这种特殊形式所产生的力学效应是有利于养人而不至于伤人的。这与其他各种体育运动比较容易造成自我伤害相比,是一种优越了。

(5)太极拳运动是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的混合呼吸方法,加上“间歇变压”式呼吸方法,使胸腔腹腔内压在运动中不断处在平和而强劲的大幅度改变中,并使肺扩量得到提高。既有利激活脏器活力,又增加了氧气的摄入。并使呼吸时能最大限度将肺泡中余气吐尽,让吸入的空气在肺内停留时间更长,从而有利于氧气与二氧化碳在肺内能更充分地交换。
在当今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人们普遍缺氧的情况下,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实验已经证明,血液自心脏流出至流回心脏的一个大循环,在安静的情况下大约需要25秒钟,而在上述呼吸方法下行拳,血液的循环周期可以缩短到约8秒钟,三倍地增加了对细胞氧气与养料的供给。同时由于太极拳的“末梢贯注”作用及“内运动”作用,就使练拳人的末梢血液循环及内脏血液循环得到大大的改善,这是常人所难以受益的运动效应。

(6)太极拳“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运动特点,使在同一运动过程中产生了速度和力量域值的大幅度改变。这种速度和力量都呈大幅度交替变化的运动既符合肌体劳逸相推的生理需要,也符合了中国养生学“动静张驰”的原则。肌肉运动十分类似弹簧、收缩、伸长、扭转得越利害,所表现出的力也越强劲。而当肌肉处在自然松驰状态时,则几乎不产生什么劲力。肌体的活力在肌肉而言就表现在这一张一弛过程中张驰域值的变化上。换句话说,肌体如果总是处在平和松驰状态或者总是处在亢奋强劲状态,都不利于气血流动,都容易使人感到倦累怠惰。只有“张驰有致、动静有时”才是人体各种活力的最佳环境状态。长期在行拳中形成的“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运动习惯,十分有助于个人在生活中不再会或者只注意静养或者只是快节奏的劳顿忙碌,而会懂得用上述的方法来促进自己“动静张驰”的平衡调节,从而达到较好的健身效果。

(7)太极拳中各种局部针对性的动作,自然形成了许多局部的刺激效应。打拳时由于自身承力点和发力点都在不停的变移,就使行拳中力的自我刺激作用永远不会停止在肢体的某一处,也永不停顿在某一域值,尤其当“内运动”能力愈来愈强时,行拳中力的作用已由体表部位逐渐渗透至深层乃至脏腑神经等。结果是一套拳打下来,无意中做了对全身各部的类针灸按摩。这种刺激是常人难以得到的,即便现今到处有各种按摩服务,也绝没有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因为被按摩者是处在一种被动态,而行拳中的刺激则是始终伴随着感觉的需要由“内运动”的协调配合进行的。当然,这种受益只有练拳练到真能做到重在“内运动”的人才明白个中的深刻感受。

(8)振抖动作的特殊效应。振抖动作实际上是一种快速连续的往复动作,它的力效最容易使相邻两单元(分子、颗粒等)产生“剥离性”的错位。换句话说,振抖动作力的效应最容易使相互浅表胶着的两个物体(分子、颗粒、肌群等)脱离胶着状态。同时,拳中振抖动作产生的较高频率冲击力,又最能有效激活气血循环。因此这种振抖动作特别有利于组织间轻度粘连疾病及寒痹类疾病的康复,如肠粘连、胸膜粘连、胃后壁外粘连、肩周炎(冻肩)、大关节筋缩、大面积肌肉长期寒痹等病症。也特别有利于组织位移而引起的各种压迫性疾病的康复。如肌肉萎缩等对神经与血管的压迫。当然,同一切事情一样,真对性刺激的形式与力量控制适度是关键。所胃无过无不及才能有最佳效应,过则易伤,不及则无用。

(9)行拳中脐以上(上焦)的松驰开发与下焦(腹肌力和腿力)的和合凝储,形成了上舒下固,上散下凝整体稳定与宽舒灵动的协调。《内经》把“膻中”穴称之为气海,是说人身如气之活力系由此发祥,由此主宰,其是缘肺脏呼吸的“动势”而言。人在无肢体运动时,唯一的“动势”就是由呼吸引起的。上焦处于僵紧时,肺脏运动受制,呼吸不畅,就直接压抑了肌体活力的生发。腰腿是支撑承受全身重负的。腰腿无力则全身怠软,不堪任重、灵动不利。所以说上焦须使松弛开发,丹田髋胯宜凝储使有强劲弹性。行拳中养成的这些习惯会自然地反映在生活劳动中。生活劳动中多数人只会用一种“死力”或叫“拙力”,那种用力的特点是全身肌肉紧张、气血阻滞,因而不利健康。而太极拳的这种运力特点则是既使力量以弹性形式全力发挥,同时也使在运力时仍能保持气血顺畅,是有利于健康的。
 
那个流派的太极呢?
 
太极拳流派很多 各家所遵循的原理和训练程序虽有区别 但从拳术的意义上说 道理都是相通的

我个人以陈式为主 兼习其它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 拳术的窠臼藩篱都是人为主观设置出来的

你说你学过南拳、大成……,具体情况如何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