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涯区文学社团 (11人在浏览)

  诗作欣赏

  桥
ku.gif


  张诗剑(HK)


  山水之间
  因为你架起彩虹
  山活了
  水也活了
  你把人背过
  你把车驮过
  默默奉献
  毫不埋怨

  山水有情
  因为你当了红娘
  山爱水绿
  水爱山青
  山牵你的手
  水绕你的腰
  你乐山乐水
  比山高 比水长
face3.gif
 

附件

  • 1407052_3150565.jpg
    1407052_3150565.jpg
    40.9 KB · 查看: 281
face3.gif
  S多利港的帆影

  紫丁(HK)

  多N快返暮oL
  多N傲的光
  那一片片t帆和白帆
  把人生的宏高P
  如t霞般灼灼Z目
  似白般朵朵透亮

  中h的巨B在列^p
  金NN的笑掀起金浪
  尖沙嘴钦吟bU
  百年鼓一腔c
  多少中外游客劭催@帆影
  砂兜哪抗庖由钸hg

  哦,S多利港的帆影
  q月深托出的美章
  正{S著r代的好L
  c浪花一R叮叮咚咚g唱
 

附件

  • 1883.jpg
    1883.jpg
    23.9 KB · 查看: 288
  • post-21516.jpg
    post-21516.jpg
    28.4 KB · 查看: 277
  • e45.JPG
    e45.JPG
    36.2 KB · 查看: 305
  • hjty.JPG
    hjty.JPG
    39.1 KB · 查看: 323
  
face3.gif
在S多利港^日出
tongue.gif


  羧(HK)1996


  所有的海D
  必然在一夕之g
  改版
  米字旗匍匐於水平
  o力庇a
  皇天后土

  唐街和中南海的高峰h
  S便一乾咳或者
  下意R的嚏
  o不令股市寒
  恒生指挡起和萎x
  同友杆
  一根弦
  o千fp望眼

  羽翼S美的候B
  rrw心如箭
  翅膀既刷有
  xB牌
  也不在乎
  U躅於S多利港的
  那枚落日
  何r一跟Y栽入
  v史

  而|方
  太正忙於T造
  明晃晃的金A
wacko2.gif
 

附件

  • 维多利亚港2.bmp
    443 KB · 查看: 275
失去的世界,无人光顾?
 
不认识,抱歉!
hx.gif
 

附件

  • av-6486.gif
    av-6486.gif
    31.6 KB · 查看: 233
 肖伯纳趣闻

  英国有位美貌风流的女演员,曾写信向肖伯纳求婚。她说,因为他是个天才,她不嫌肖伯纳年迈丑陋。假如能使女郎的美貌和超人的天才结合,那该是多么协调啊。“咱们的后代有你的智慧和我的美貌,那一定是十全十美了。”
  肖伯纳给她回了一封信说,她的想象很是美妙,“可是,假如生下的孩子外貌象我,而智慧又象你,那又该怎么办呢?”

  关于趣闻:

  肖伯纳的回信无疑是一种幽默,他幽默的拒绝了那位求婚者。我说过,幽默来自于矛盾,幽默是用于化解矛盾的。这个趣闻看似一个笑话,但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碰上这种阴差阳错、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你遇上一个自作多情的人缠住你,断然拒绝意味着决裂;而如果你态度不鲜明,优柔寡断甚至半推半就,那就意味着一场风波即将来临。有预见性的人也许会采用断然拒绝的方式,因为他们知道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但是,更智慧的人虽然也会明确的拒绝,但不会采用强硬的方式,因为他们知道短痛也是痛,能够不痛又何必要痛呢?幽默,用幽默就可以化解这种痛,至少可以不让这种痛如此刻骨。
  还有,这位女演员的动机也是值得怀疑的。但是,聪明的人会预见到这种动机,但是如果你采用直截了当提出怀疑的方式,那就显得这个聪明的人不够成熟了,或者说不够智慧了。成熟的人不会把怀疑写在脸上,尽管他们有太多的怀疑。要澄清的是,这不是表里不一,而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方式,这种方式让一个人更内敛,更稳重。年轻人信奉率真,这本没有错。但如果拿着率真伤害人,那这种把率真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态度就有错了。直接说出自己的怀疑是一种率真的表现,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被别人无端的怀疑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滋味呢?
  肖伯纳的回信看似一种假设,提出了一个问题,但正常人都能明白这个问题的用意:这不是一个实际的问题,不是肖伯纳想要成全这桩婚事的诚意的体现,恰恰相反,这表达了肖伯纳无意于这婚事。这即表明了态度,又没有让人难堪,这就是这个幽默的力量。
 
  趣闻二

  有一天,英国的文大师肖伯纳,接到一位小姑娘给他的信,信中说:“您是一位使我最折服的作家。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仰,我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我的小狮子狗。它是我过生日时亲戚们送给我的。不知尊意如何?”
  肖伯纳回信说:“亲爱的孩子,读了你的信,颇觉风趣盎然,我赞同你的打算。但是,最主要的一点,你务必和小狮子狗商量一番。

  关于趣闻:

  小女孩的天真让肖伯纳感到喜欢。但是,把狗的名字取成自己的名字,在成人世界多少是一种侮辱。这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个矛盾,儿童的爱放到成人那里可能就是一种恨了。
  人们常常因为自己的喜好扼杀了孩童本来非常纯洁善良的愿望,让孩童的心灵过早的蒙上一层迷雾,失去了天真和浪漫,甚至让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充满疑惑和恐惧,总害怕自己又做错了什么事情。因此,我甚至怀疑很多人在为人处事上的过分敏感都是从这种心理压力中培植出来的。
  肖伯纳显然接受了这个女孩的善意,但同时顾忌自己的名字被象叫宠物一样叫唤,怎么能够既然小女孩知道自己的意思,又不至于打击小女孩的善意呢,这应该就是肖伯纳这则幽默信的动机。当然,小女孩并不一定能够明白她敬仰着的这位大作家的意思,但是,这不影响肖伯纳的用意。毕竟,把自己的名字叫在狗身上也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对肖伯纳更是如此。
  我想,让小女孩的家人,或者让小女孩长大后真正明白信中的用意,肖伯纳就已经满足了。这是一种胸怀,有些事情自己虽然不喜欢,不赞同,但点到就够了,又何必真正都去一一计较呢?
 
  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

  肖伯纳(1856--1950)

  1950年11月2日,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肖伯纳在圣劳伦斯的乡间别墅去世。
  肖伯纳是一个幽默、正直、不看重名利的人。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给肖如下评价:“肖作为文学家,他是很有才气和敏锐的,但作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却微不足道,尽管他很正直,也不追逐名利。”恩格斯的评价如实地反映了肖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他对于名誉、地位的态度。
  当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降临在他的头上的时候,他非常幽默地说了一句话:“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铃? ”当时有一家新闻社报道了肖对于记者的谈话。肖说:“这件事情我实在有点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获奖是由于我今年没有写出半个字。”没有写半个字,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从这位大师的幽默感中,可以窥见肖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据说,肖不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是这样,对于其他荣誉和头衔他都是这样对待。他认为,追求虚荣的名誉、荣衔都将损害他的人格。
  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已经是一位70高龄的老翁了。十四年前,也即1911年时,肖已经以他在世界文坛上的赫赫声名,首次被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诗人莫雷伊所推荐,成为1911年度的候选人。当时,诺贝尔文学奖的常任秘书威尔逊博士对肖没有好感,以所谓的“大会诡辩、无情、不文雅”为理由,排斥了他。 1921年,他又被一批瑞典学者提名,被列入竞争候选人之一。不过诺贝尔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将他列在高尔斯华绥等人之后的第三位。结果那年度他又没有获奖,1923年,肖的唯一著名的悲剧《圣女贞德》问世,轰动了欧洲文坛;并且《圣女贞德》在英、法、德、瑞典等国一再被搬上戏剧舞台,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戏剧女明星,肖的声望也随之大震。一年后,他再度被提名,这一次,霍尔斯陶穆的支持态度较之1921年更加积极。三年前的“慢三步”一跃而变为“上头牌”。在授奖大会上,霍尔斯陶穆对肖发表了一番极其热情洋溢的赞颂词。所可惜的是,这番颂扬肖本人并没有听到,因为肖并没有兴趣前去“聆听”他所不爱听的褒奖。
  在这里值得写上一笔的是,肖对于那张金额为6,500英镑的诺贝尔文学奖支票和奖状的处理。当肖接到瑞典文学院以“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励性的幽默常常蕴含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的评价而获得1925年度大奖的通知时,肖表示出一种冷漠的态度。有一位肖的朋友劝说他:“我亲爱的肖,这样做是不行的。瑞典文学院要褒奖你,可是你却以侮辱来回报他们”,并劝说他:“不可将诺贝尔奖象小石子一样丢进波罗的海。”结果,肖最终领了那张奖状,并把它挂在别墅墙上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但他没有接受那笔钱--他将这6,500英镑的奖金用来建立了一个英瑞文化基金会,以奖掖和扶持后起的作家们。肖此举,获得了众多文坛有识之士的齐声喝采。
  肖于1856年7月26日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法院的一个小公务员,母亲靠教音乐谋生,由于家境贫困,肖未能读大学。未满20岁的肖走上社会,在一家房地公产公司当缮写员和会计。1876年20岁的肖来到伦敦,在母亲身边,跟随母亲学习音乐的同时,想以写作为生,结果九年时间所得稿酬还不到6镑。 1884年9月,他听了美国《进步和贫困》一书作者亨利-乔治的演讲,受到启发,从此开始注意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读过马克思的《资本沦》。不久,英国改良主义的费边社成立,他加入了该社,并成为组织者之一。如同以上恩格斯对肖作出的“作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却微不足道”的评价一样,列宁也曾评价他“是堕入费边主义者中间的一个好人”。这一时期,他陆续写出了几部长篇小说:《业余社会主义者》《凯雪尔-拜伦的职业》《无理之结》《艺术家的爱情》等。
  从1885年起,肖转向戏剧创作。吸引他走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是著名剧作家易卜生。1888年,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还邀他参加过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的演出。三年后,肖写就了著名的论著《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一书。从1892年至1949年(他逝世的前一年--笔者注),肖共计创作了五十一部剧本。创作于1892年的《鳏夫的房产》是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
  19世纪下半叶,肖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组:“不愉快的戏剧” (包括《鳏夫的房产》《荡子》《华伦夫人的职业》三部);“愉快的戏剧”(包括《武器与人》《康蒂姐》《风云人物》《难以预料》四部);“为清教徒写的戏剧”(包括《魔鬼的门徒》《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三部)。
  20世纪以后,肖的重要戏剧作品有《英国佬的另一个岛》,这部剧本是肖应爱尔兰文学剧院负责人、诗人叶芝之邀而写的,内容反映了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呼声;《巴巴拉少校》《伤心之家》《苹果车》《真相毕露》等。
  肖1926年没有去斯德哥尔摩亲领诺贝尔文学奖,却于五年后,访问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并在莫斯科度过了他的75岁寿辰。高尔基写信向他祝寿,并称颂他为“勇敢的战士”;紧接着第二年 (1932年),肖来到中国,在上海会见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人,并和他们建立了友谊。
  肖晚年住在圣劳伦斯的乡间别墅。他于1950年11月2日去世。
 

附件

  • 鲁迅.jpg
    鲁迅.jpg
    6.9 KB · 查看: 213
  • 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jpg
    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jpg
    28.4 KB · 查看: 235
  • 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jpg
    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jpg
    28.4 KB · 查看: 224
  昔日少女作家成长历程:父亲拳脚让她多次自杀

   重庆晨报

  为女儿疯狂购书上万册

  特派记者夏显虎天津专电 1979年,庞秀玉出生在天津市南开区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家庭。

  她的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建筑公司的工会职工。他把所有的美好希望,转而寄托在女儿庞秀玉身上。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要求庞秀玉每天学习写日记。他还从有限的收入中竭力节省,发了疯一样给女儿买书,只要他认为对女儿的未来有用的书,他不惜花费,一堆一堆地往家里搬。到1994年,不到10年的时间里,庞家就拥有了12000册各种藏书,家里两间房屋里到处都是书!

  庞父为此花费了10多万元。

  严厉体罚逼她拼命读书

  不仅仅是这些。
  庞父还用斯巴达式的严酷约束,来督促女儿一点点朝预期的方向成长。
  他无法容忍女儿学习成绩平庸,他要求庞秀玉门门功课必须考百分。庞秀玉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她必须做到这一点,否则,考试分数稍微不理想就会遭到父亲的拳脚伺候。庞秀玉只好拼命读书,每天神经绷到了极点。
  在极度压抑的气氛中,庞秀玉对读书的趣味,荡然无存。
  庞父用严厉的各种规则约束女儿: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吃饭时不允许说不好吃,必须把碗里的饭菜吃干净,否则就要挨揍……昨天,庞秀玉还感到脊背发凉。
  不仅如此,庞父还把他制订的行为规则强加在庞母身上。这样,不愿轻易就范的庞母,经常成为丈夫拳脚相向的对象。有一次,当着女儿的面,父亲抓住母亲的头发,把母亲从床上拽下来扔到地上施暴。这恐怖的一幕,深深烙在庞秀玉幼小的心灵里,让庞秀玉对所有人都心存畏惧。

  恐怖生活让她多次自杀

  庞父制订的严密规则,令女儿时刻感到窒息,扼杀了庞秀玉活泼自由的天性。苛刻的要求,经常挨打,使庞秀玉觉得活着毫无滋味。还在小学三年级时,她就第一次企图自杀。那一天,庞秀玉放学回到家里,再次因为“违规”遭到父亲的打骂。她把自己关在厕所里,流着眼泪一笔一划地写完遗书,就决定自杀。
  但她马上发现,由于自己太小,不知道应该如何自杀。最后,她把遗书撕碎(如果被父亲发现了可不得了),扔进厕所下水道里,偷偷溜出厕所,放弃了自杀。在此后的人生中,庞秀玉多次企图自杀,但都阴差阳错没有成功。

  拳脚逼出天才少女作家

  虽然对活着厌恶至极,但活着一天,庞秀玉就不得不面对父亲的拳脚,因此她得拼命读书,这是减少挨打的最佳办法。
  小学四年级时,庞秀玉第一次参加了由郑州某杂志社主办的全国少年作文大赛,得了奖,父亲非常高兴。而庞秀玉本人却一点也不高兴,她只是完成了父亲交办的任务,顶多表明不会挨打。
  庞秀玉发现,常参加作文比赛拿奖,可能是让父亲满意高兴的最好办法。于是,她密切关注各种刊物的学生作文竞赛启事。到初中二年级,她已经参加了几十起全国性的作文比赛并多次获奖。她的名字因此经常出现在各种刊物上。
  真正让庞秀玉一夜成名、成为天津市全体学生学习楷模的,却是的一篇报告文学《希望》。1992年,天津日报主任记者王道生得悉天津市实验中学初二学生庞秀玉,家中竟然有1万多册藏书,于是前往庞家采访,然后在天津日报发表了长达1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希望》,详细报道了庞秀玉的种种动人事迹。天才少女作家横空出世。

  初中毕业考试逃之夭夭

  但是,谁都没有注意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庞秀玉积累多年的对学习的厌倦,不可压抑地爆发了。她的学习成绩,像突然而至的低温天气下的温度计,直线下滑,一些课程,甚至不及格!
  到初中毕业时,庞秀玉连毕业考试也没参加,就逃之夭夭。
  导致庞秀玉学习成绩迅速下滑的另一重大原因,恰恰就是她的一夜成名。她被列为天津市全体学生学习的榜样后,就不得不隔三岔五地到各所学校做报告。一学期下来,她的功课竟然被拉下了三分之一以上!
  而她作为明星,同学们主动与她保持着相当遥远的距离,她被孤立了。
  1993年,在复读初三一个月后,庞秀玉悄然消失了。
  明日关注:一个只有14岁的少女,她能到那里去?她能干什么?她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请看明日连续报道《少女作家走上艰辛打工路》

  记者直击
  未婚才女妈妈带儿女住在垃圾场

  在天津河东区,一个几乎像垃圾场的城乡结合部,我找到了庞秀玉一家5口临时栖身的家。

  垃圾场里安家

  经过一个烟尘弥漫的街道之后,出租车拐进一条坑洼不平、脏水满地的岔道,岔道两边,是收购各种废旧物资的堆场,刺鼻的臭气,让人窒息。出租车七拐八拐,终于在一个垃圾站前停下来。我步行经过垃圾站,前往庞秀玉小巷尽头的家时,那剧烈的恶臭,再次差点让我呕吐。
  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不到10平方米的简易平房内,只有一张破旧的床(这是庞秀玉母子4人以及庞母唯一可以睡觉的地方),一个很旧的简易衣柜,一把几乎不敢用力坐下去的破椅子,一张堆着杂物的小饭桌,一个煤气罐,一个放在地上的燃气灶―――别无它物。这是庞秀玉以每月100元的价格租住的地方。

  她要退回捐款

  庞的3个孩子,抱着很大的布娃娃和电动玩具机关枪,在床上欢呼跳跃。在这异常寒碜的房间里,我没有看见其他可供孩子玩耍的东西。
  庞的3个孩子,儿子已经6岁,2个双胞胎女儿,也已5岁。我问在哪里上幼儿园啊?庞母说,哪里有钱上学啊,就在家里玩呗。
  庞秀玉艰难的处境,被媒体报道后,很多好心人给庞秀玉捐款。然而,庞坚决拒绝人们的同情,“我不需要同情,我不希望人们把我当作可怜虫,我只需要一点点阳光!”
  庞秀玉正在清点捐助,她要把这些钱全部如数退回。
 
  西欧北欧文学――撕掉绅士假面具的肖伯纳


  1933年2月,英国著名的讽刺戏剧家和评论家肖伯纳(1856-1950)来到中国上海,一些报纸纷纷载文攻击他,鲁迅却热诚欢迎这位撕掉绅士假面具的正直作家,称赞肖伯纳是一面镜子,照出军阀、政客、流氓们的真相。

  肖伯纳的戏剧创作深受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影响,坚决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提出作家的责任不是用虚构的故事去迎合读者的趣味,而是要探索现实,批评现实。他的创作中,社会问题剧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楼》、《苹果车》等。

  《鳏夫的房产》是肖伯纳的第一部剧作,主要写资产者萨托里阿斯拥有大量房地产,靠剥削贫民窟里的穷人为生。他的女儿白朗琪和青年医生屈兰奇订婚,屈兰奇发现萨托里阿斯财富的来源时,请求白朗琪同她父亲断绝一切金钱关系。白朗琪拒绝了这个要求,婚约也随这取消。后来当屈兰奇发现他自己的收入同样来自萨托里阿斯时,便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同白朗琪结了婚,而且还同他的岳父合伙做买卖,用牺牲公共利益的方法来发财致富。这个剧本用铁的事实说明,在人压迫人的社会里,人们不可能通过正直的手段发财,富人的金钱都沾有饥寒交迫的穷人的血泪。那些有钱有势的绅士们,在体面的外衣下掩盖着极其卑鄙和丑恶的灵魂。

  《华伦夫人的职业》的主题与《鳏夫的房产》相似。华伦夫人在欧洲开妓院,获得厚利。女儿薇薇不知道这件事,她自命清高,在剑桥大学获得数学优等奖。后来当她发现了母亲钱财的来源后,脱离家庭,企图以劳动挣工资过日子。

  《巴巴拉少校》描写大军火商安德谢夫的女儿巴巴拉参加宗教慈善事业。她为了拯救人类的肉体,在大街上向穷人施舍,不使他们挨饿爱冻;她更要拯救人们的灵魂,要父亲放弃军火制造,弃邪归正。后来她发现慈善组织原是她父亲一类人出钱兴办的,于是幻想破灭。安德谢夫是一个混世魔王,靠战争发财,公开宣称自己没有道德标准,扬言宗教、议会、法律都是为他服务的。

  1925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肖伯纳:真理玩笑两相宜

  英国文豪乔治・肖伯纳一生共写剧本50多部、小说5部和其他著作多种,代表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人与超人》等。1925年,由于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其令人激动的讽刺往往浸润着独特的诗意之美”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创作中,肖伯纳对语言的幽默色彩予以高度重视。他曾说过:“我开玩笑,就在于我讲真理”,“如果不将真理和玩笑混合起来,你能希望有什么人来听你呢”?本文介绍几则有关肖伯纳的轶闻趣事,对这位大文豪高超的幽默艺术略作分析,或许能使读者窥斑知豹。
  直话曲说,摆脱纠缠 一次晚宴上,肖伯纳与某纺织厂经理的太太并坐。这位身体肥胖、珠光宝气的阔太太娇声娇气地问肖伯纳:“您知道哪种减肥药最有效?”显然是无话找话,十分无聊。肖伯纳注视了一下他这位臃肿的邻座,用手捋着长须,一本正经地说:“我倒是知道一种药,遗憾的是,我无论如何也翻译不出这药的名字。”说到这儿,他故意顿了一顿,阔太太渴求的眼睛中还射出些许“温柔”来,“因为‘劳动’和‘运动’这两个词,对您来说是地道的外国字。”阔太太瞪了肖伯纳一眼,气哼哼地离座而去。肖伯纳本可直说,你要多运动运动也许能减肥,但他觉得这种俗不可耐的阔太太不值得正面劝诫,故直话曲说,让她在先喜后丧中自讨没趣,免得她跟自己纠缠不休。
有一次肖伯纳参加了一个旨在筹集慈善基金的晚会,晚会上,肖伯纳出于一般的绅士礼节邀请一位贵妇人跳舞。贵妇人很是得意地说:“肖伯纳先生,承蒙您邀舞,我实在受宠若惊,荣幸万分!”肖伯纳听出了话语中的“黏乎劲”,意识到对方有些“顺竿爬”的意思,急忙制止道:“快别这么说,今天参加的可是慈善舞会呀!”言下之意是,我可是看你可怜,出于一种行善积德的动机才邀请你跳舞的。换言之,不是因为你漂亮的相貌和华贵的风度。贵妇人当然听得出大作家话中的弦外之音,只是不便发作罢了,因为当时举办的确是慈善舞会,而肖伯纳的话让她说不出是疼是痒。 循彼思路,反拈因果 一位胖神父在路上遇见了肖伯纳,他眯缝着眼睛打量着又高又瘦的肖伯纳,不怀好意地挖苦道:“看你的模样,真让人以为整个英国发生了饥荒。”肖伯纳轻言悄语地回敬了一句:“是吗?不过看你的模样,让我懂得了整个英国发生饥荒的原因了!”胖神父脸色顿变,灰溜溜地走开了。胖神父本想通过“发生饥荒”来讥笑肖伯纳身材的瘦长,用的是“夸张因果法”,肖伯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从因果联系上着眼,让胖神父大败而逃。
  一次舞会上,一名舞女用娇滴滴的语调对肖伯纳说:“肖伯纳先生,您很聪明,我很漂亮,咱们要是结婚,将来生的孩子肯定既聪明又漂亮。”肖伯纳微微一笑,装出犯难的样子说:“要是相反怎么办呢?相貌像我这么丑,脑子像你那么笨,那就麻烦了!”舞女自作多情,肖伯纳循其思路,反向联想,在诸多具有因果关系的可能性中选出对对方不利的一种,让她讨了个没趣。形象类比,语浅意深 一位朋友来到肖伯纳的工作室,环顾了一番房内的陈设,慨叹道:“我一向以为你是爱花的,没想到你房间里只摆着几只作为装饰品的花瓶,连一朵花儿也找不到。”肖伯纳稍一思索,解释道:“我也喜欢儿童,但是,我总不能把他们的头割下来供养在瓶子里呀!”朋友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儿童和花毕竟有别,但肖伯纳通过这一超乎常情的类比所说明的道理却是深刻的。“爱”和“得到”并不是一回事,爱一个人或爱一种事物就更要尊重他(它)的独立性,珍惜他(它)的“生命”,因“爱”之反“伤”之,那就不是真爱,而是一种自私了。
  有一次,某人问肖伯纳:“您能不能用最通俗最简洁的语言解释一下,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有什么区别?”肖伯纳想了一下,给他打了个比方:“假如这里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会唉声叹气地说:‘唉,只剩半瓶了。’而乐观主义者则会兴高采烈地说:‘看,还有半瓶呢!’”肖伯纳借助直观的形象把一个颇为抽象的问题阐述得十分通俗明白,耐人寻味。反砖回掷,借力打力 肖伯纳在他的剧作中经常无情地揭露资本家的贪婪和愚蠢。那些大富翁们又气又恨,总想找机会报复,一天,某富翁在大庭广众之下,挥舞手臂,指桑骂槐:“什么戏剧家?我看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他的话音刚落,肖伯纳便哈哈大笑,随即回敬道:“先生,我看你就是最伟大的戏剧家!”此话激起一阵哄堂大笑。富翁气得鼻子直歪,却又无可奈何。“你就是最伟大的戏剧家”,一方面是借对方掷过来的砖掷对方,令其当场受辱却又无法发作,一方面又暗暗指出对方是像演戏一样在进行拙劣的表演,反击十分有力。
  一家鞋油制造厂的老板找到肖伯纳门上,彬彬有礼地说:“尊敬的肖伯纳先生,您能允许我用您的名字作为我的一种新品种鞋油的商标吗?这样世界上千百万人都会知道您的大名了!”肖伯纳淡笑一声说:“没有鞋子穿的人可例外呢!”老板本以为肖伯纳会为“名”所惑,赞同他借名人做广告的主意,并且还要肖伯纳领他的情。谁知肖伯纳不为所动,借对方话语中隐含的“前提”――穿鞋者才需要擦鞋油,巧陈“例外”毫不费力地回刺一枪,使其如意算盘落了空。委婉表达,免除尴尬一位妇人想邀请肖伯纳到她家做客,又怕直接邀请降低了自己的身分,便在请柬上写道:“星期四下午四点到六点,我将在家。”这是暗示肖伯纳在这个时候去拜访她。肖伯纳接到请柬后,在原来的话下面添了一行字,当即把请柬退了回去。他写的是:“我也一样。肖伯纳。”不说“不能应约”,因为要面子的妇人并没有正式邀请。于是肖伯纳来个装疯卖傻,用“我也一样”四字轻轻地婉拒了对方。如果肖伯纳在回复时写上“您告诉我这些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明知故问,让对方尴尬。而装傻式的回复却可以避免这一点。下面的例子更能说明肖伯纳的幽默也常用在与人为善之处。
  晚年的肖伯纳,腿脚不灵便。一天,他在街上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在地,那人扶起他说:“实在对不起,发生了这样不幸的事。”骑车人估计老人一定会发火的,谁知老人竟笑着说:“不,您比我更不幸。要是你再加点儿劲,那就可以作为撞死肖伯纳的好汉而名垂史册了。”撞人本是无意,有谁会“再加点儿劲”呢?为出名竟不顾自己将会抵命或坐牢,也是违背常情的。这番幽默的话语,不仅冲淡了自己的疼痛,更为骑车人驱除了紧张和不安。实话实说,妙含哲理 肖伯纳作为幽默大师,连“死”这样的人生悲事也能掀出点笑浪来。1950年,90岁高龄的肖伯纳与世长辞。他临终前,曾为自己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所言虽是人人皆知的大实话,然而一旦写进墓志铭,就以看似“毫无价值”的字面和“就事论事”的方式,显示出其特有的哲理意义,让人在一笑之余陷入沉思。是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如果仅仅追求生命的长度,而不重视生命质量的提高,那么活着又有多少意义呢?
 
face3.gif
乡情三首
face3.gif


秀实(HK)


登南沙天后塔
p2.gif

观珠江河口景物

攀爬在山坡上,
鸡蛋花郁结着红与黄的心事
纯白的天后坦然面对港外大小的桅杆
虎门桥把东宫和南沙的轮(车夹)接上
噢!那边有难忘的情缘
而这里是我的乡愁

立在最高处看白浪如信笺片片逝去
心里有思乡的话此刻不知如何诉说
河口外的苍茫里有风暴的信息
用五十六只风铃来告诉登塔的人


宝墨园写意
rolleyes.gif


踏进门楣,便觉是盆景里的闲人
可以悠然地背手走在小径上
全身披着红袍的包拯立在这里
正审问苍天的雨水把柳枝打弯

青云路上静静地没有吟诗的才子
凤眼树下回望楹柱上的对联
收起彩伞的那个短发女子说
慢着走,绕过那个门口便走出了天地


夜市桥
rolleyes.gif


雨中的夜市桥依然喧闹
到处都是闪动不倦的灯火
一个家乡人在霓虹招牌下走过
不打伞任家乡的雨水沾湿身子

咀嚼乡愁,家乡小菜的甜美仍在
到卡拉OK听家乡小调在悠扬
和同来的家乡人谈倦了
便枕在家乡的梦土上沉沉睡去
 

附件

  • 中国.番禺区-市桥街--鸟瞰.JPG
    中国.番禺区-市桥街--鸟瞰.JPG
    55.2 KB · 查看: 262
  • 市桥街--清河路.JPG
    市桥街--清河路.JPG
    63.2 KB · 查看: 274
  • 大石镇河堤.JPG
    大石镇河堤.JPG
    44.7 KB · 查看: 246
QUOTE(沙琅骑士 @ 2006年06月12日 Monday, 12:37 AM)
  昔日少女作家成长历程:父亲拳脚让她多次自杀

  
[snapback]1299220[/snapback]​



  庞秀玉,站起来!


  打开电视,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她叫庞秀玉。报道称如今的她,已是三个小孩的未婚妈妈,现今是和她的母亲一家四口人艰难度日。

  起初,我疑心是我看错了,是那个曾经名噪天津,甚至全国的那个昔日的小才女么?在我的书柜中,至今还藏有她的第一本个人文集《希望》,就是从那时候起,我认识了她,并进而在心底佩服她,自发地向她学习。第二天,我上网搜索,这才发现,网上关于她的消息已经是议论纷纷了。各种各样的言论都有,冷血旁观者有之,热情洋溢者有之,失望悲痛者有之,更多的则是一种茫然。

  从得知消息的那一刻起,我便感到了心底的一种痛楚,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楚。这种痛楚,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百度的庞秀玉吧上,我在一篇《庞秀玉,我希望你重新站起来!》的帖子后,我写道:“姐姐,站起来!十多年前从你的文集认识了你,今天看到了你的境遇,我想对你说,站起来,你不是还有笔么?拿起你的笔!”我知道在目前这样一个蝇营狗苟的世道里,说这般的话无异于隔靴搔痒,更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我也实在帮不了她的什么忙。我又能说什么好呢?当初鲁迅先生批判国人,只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今用在我曾经钦佩的姐姐身上是否合适呢?但我却没有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我也无法去追究,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今天的这一切?是她的那个家庭,还是应试教育制度,还是这个冷血的社会?

  我无法用自己清醒的头脑对她说“不道德”,如今再进行任何道德的评判,其本身就是对当事人的不道德,也是对当事人的残忍,我可以容忍别人的无知和偏激,却无法容忍任何一个针对庞秀玉浅薄的指责。我想对旁观者说的是,给庞秀玉时间,我相信她一定能够重新捡起她的笔,重新站起来的。所以,我今天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就道:庞秀玉,站起来!




  同学回忆昔日伙伴 庞秀玉决心自信自立自强
 

  昨日《“少年作家”竟成未婚妈妈》一文引起强烈反响。

  截至昨天16: 00,共有235位读者打进热线,在表达震惊惋惜的同时,也希望能为这位昔日才女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同时,庞秀玉一早见到报道后不禁泪流满面。她告诉记者,她求助媒体不过是想寻找到一份工作,没想到报社会如此重视,还引来这么多愿意帮助她的热心人。

  “我知道一句谢谢不能代表什么,但我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词句,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心情。”她说,三个孩子也都看到了报纸,指着刊有自己照片的版面兴奋得又蹦又跳,在他们看来,能上报纸就是全世界最快乐、最自豪的事。

  这些年坎坷的遭遇,已经让庞秀玉的性情发生很大改变,她不再像儿时那样愿意与人交流,爱说爱笑。她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这么多年,我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交流,我认为自己永远都会是一只离群的孤雁,现在好了……”庞秀玉用力抿了抿嘴唇,仰起头,绽放出一个少见的笑脸。她说,自己心里现在暖融融的,被人关心,感觉真好,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重新找回自信,自立自强,做一个对自己、对母亲、对子女负责的人。

  小学同桌心中的好伙伴

  藏书堪比图书馆作文篇篇是范文

  “她怎么会成这样,太不可思议了!”齐林林是庞秀玉的小学同桌。

  齐林林告诉记者,早上看到报道后,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印象中那个活泼开朗,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嘴边总挂着灿烂笑容的儿时玩伴竟会落得如此境地。

  齐林林惋惜地说,她和庞秀玉算是最好的朋友,因为住得很近,两个人总是牵着手上下学,在学校也形影不离,那时庞秀玉是大队委、“三道杠”,还是班长。

  小学期间,庞秀玉就在文学上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好像从有作文课开始,她的文章就是范文。”时至今日,齐林林依然记得,“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朗读庞秀玉的作文时,她坐在我身边低垂着头,露出羞涩的笑容。”当时,庞秀玉的理想是――长大了当一名出色的作家,或到报社当编辑,让苦了一辈子的妈妈过上几天舒心日子。

  因为是邻居,所以童年的齐林林总是有机会走进庞秀玉的家。“那不是普通人家,简直就是图书馆。”她说,很多学校图书馆里借阅不到的课外书,她和同学总会到庞家去找,并且绝对能够满意而归。

  小学毕业后,庞秀玉是全班同学中唯一一个考上实验中学的,可齐林林却发现她并不开心,并且在出名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齐林林说,每次见面庞秀玉总会向她抱怨,同学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她,把她当成“大人物”一样,敬而远之,极少和她讲话。“也没办法,那段时间,好多电视台、报社的记者都围在她的周围。”在齐林林看来,庞秀玉从那时开始就已经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厌学情绪。

  中学同学对庞秀玉的印象

  待人真诚有礼貌八次签名都扑空

  “不可想象,她那时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啊。”已经是外企白领的胡松阳同样毕业于实验中学,且和庞秀玉同级。

  据他回忆,上初中后不久,庞秀玉就已经很出名了,老师总把“大家看看人家庞秀玉多刻苦。看看人家的学习态度,对比一下自己啊!”挂在嘴边。

  在胡松阳的印象中,庞秀玉是一个颇为谦和的女孩子,每次在楼道中碰面总会报以真诚的微笑,要是遇上进出楼道门的时候,她也会主动侧过身体,让对方先行。

  李巍也是庞秀玉在实验中学的校友,年长庞秀玉几届,当时在高中部。“她可是红得发紫啊,很长一段时间,想在学校里找到她都挺不容易的。”

  李巍告诉记者,自己有个妹妹非常欣赏庞秀玉,总想得到一个她的签名。于是,李巍就拿着一个笔记本去庞秀玉所在的班,但一连8次都扑了空,“我找了她两个多月,除了到电视台、报社接受采访,就是去外校做报告,一次都没见着。”

  当时,李巍就和同学在私下议论,长此以往庞秀玉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会难以招架,“果然不出我们所料,转年就传来她成绩下滑准备留级的消息。”



  读《伤仲永》想到庞秀玉


  在初中的课堂上,因为太爱看课外书,以致忘记了听课,老师猛然抓过我看的书,翻了翻问道:方仲永是谁?我无言以对。后来发现这个人物就在此书中,那时我还没有看到荆公这篇妙文《伤仲永》。事后我读了很多遍这篇不足300字的文章,这位天赋很好的儿童,在“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利益驱动下,只能有一种结局:那就是“泯然众人矣”。

  一个人有天赋是自然之禀赋,如何把这种自然之禀赋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牢固的才能,进而发挥到极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限制,其中包括教育体制、家庭环境、经济条件、自身努力、性格爱好等因素的限制,在这种大前提的左右下,那些本来很有天赋,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够达到自身才能的最高点,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或人为的干扰,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潜在天赋可造就才能的最高点了,这是人生永远的遗憾!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这点明了仲永很有天赋,为什么“卒之为众人”,那是因为“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一个人固然有很多不同于其他人的天赋,如果不及时抓住机遇很好地开发就会丧失掉。专家告诉我们小孩有多种与生俱来的本领,大约过了4个月,这些本领将永远消失,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人类婴儿时期的奇特本领有的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培育而消失殆尽,这对孩子对家长来说都是损失。如果说婴儿期教育的机会难以抓住,那么孩子18岁以前的教育应该没问题吧。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有一个惨痛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前不久我才刚刚知道10多年前津门成为众多中学生学习榜样的庞秀玉的窘境,的确让人震惊,除了扼腕叹息之外,只有无尽的遗憾。那还是在10多年前,我从《天津日报》上看到王道生写的长篇通讯《希望-一颗新芽的成长》,当时最吸引眼球的是她家藏12000册书籍,12000册书籍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可是我藏书的4倍,可以足足堆满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不用每本书都看,即便看一下封面,也得看上12000页。随之而后,她那篇《反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那时早就过了中学生的年龄,但一直关注我们津门这颗新芽的成长,可后来就再没有了消息。对比今昔恍如隔世,这是谁的悲哀?这不单单是一个庞秀玉个人的问题,这里面存在着教育体制、媒体追捧、家庭不幸等因素的影响。试想一个仅仅十几岁的孩子,没完没了地作报告,一天十几个小时接受媒体采访,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由于长时间搁笔,她现在也常写错别字,此谁之过欤?

  学生就应该踏下心来安心学习,纵然有超常的天赋,放弃了后天刻苦勤奋的学习,即便是天才也是会泯灭的,这是古往今来的铁律。
 

附件

  • 庞秀玉.jpg
    庞秀玉.jpg
    10.6 KB · 查看: 250
  • 庞秀玉1.jpg
    庞秀玉1.jpg
    14.2 KB · 查看: 278
  上初中时我是庞秀玉的“粉丝”

  来源:每日新报 /任桐


  记者手记

  庞秀玉的求助信就夹在我的采访本内。

  十天了,这薄薄一页信纸我一直随身携带,但却再没敢翻看,或是不愿。

  还记得同事将信转交给我的时候是晚上 7点多,正准备下班。本打算转天再拆看,随意扫了一眼信封,我的心顿时被触动了。

  “寄信人”的位置写着“庞秀玉”三个字,熟悉的名字,似曾相识的字体让我满腹狐疑――是她?

  400多字来信很快读完―――果真就是那个曾红极一时的少年作家庞秀玉。

  回到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初中时的语文书,扉页上就是她的亲笔签名以及“祝你成功”四个大字。

  记忆回到十一年前。

  那时我还是一名只有14岁的初中生。有关庞秀玉的报道正在各个媒体铺天盖地地热炒,她的故事和文采飞扬的作品感动了许多和我一样的学生。

  学校为了鼓励我们努力学习,特意邀请庞秀玉来作题为“希望”的报告。于是我就有机会借接她之机走进她家。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简陋的房间中,书籍整整齐齐码满四壁,还有床头那厚厚的读书笔记,让人叹为观止。

  报告会相当成功,当她说到侍奉妈妈吃药睡下后读书写作,说到感冒发烧也要笔耕不辍的时候,很多同学热泪盈眶。

  会后,大家都追着她签名,我找不到合适的本子,就把新发下来的初三语文书顺着人群的夹缝递了过去。

  此后很长时间,妈妈都以她为参照物教育我,“看看人家是怎么念书的,看看人家写的东西。”这是我初三一年最常听到的话。

  十一年,庞秀玉的名字从未在我的脑海消失,但做梦也想不到我们会在这样的环境中重逢―――三个天真的孩子在她的身后蹦来跳去,一声高过一声地喊着“妈妈”。

  如她所言,走到今天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

  之所以关注她,也绝非她的那段奇特恋情以及三个儿女的接连出生,而是想揭示这个昔日“神童”如何从辉煌走向幻灭,更想帮助那三个无辜的小生命,不让他们重蹈母亲的覆辙。
 
  关于庞秀玉的报道


  一、《“少年作家”竟成未婚妈妈》庞秀玉系列报道


  报道之一: "少年作家"竟成未婚妈妈

  "妈妈回来了!"
  "带好东西回来了吗?"三个差不多高的孩子从一个破旧的院子跑了出来,一个拽住妈妈的衣角,两个在抢她手里的塑料袋.孩子的妈妈无奈地回过头,抱歉地朝记者苦笑起来.
  尽管已是上午 10点,但这间每月租金 100元的小屋里依旧黑乎乎的.
  没人知道,这就是十一年前在天津乃至全国都红极一时的少年作家庞秀玉的临时居所.
  更没有人会知道,这位昔日的"神童"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未婚妈妈.
  三个孩子不知肉味"开灯,太黑了,开灯." 5岁半的庞儒佛伸着胳膊,使劲朝上蹦了两下,终于拽到灯绳,昏黄的灯光投射到房间里.
  "哇,包子!"三个孩子打开妈妈带回的塑料袋,同时发出了惊喜的尖叫,随即就每人抓起一个,用力地往嘴里塞.
  庞秀玉搬来一个小板凳,坐在屋门口,用废报纸折成的扇子驱赶嗡嗡乱叫的苍蝇.
  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吃相,庞秀玉蹙起眉头.她告诉记者,孩子们已经整整两个星期没有尝到肉味了.
  "妈妈,你吃.""妈妈,吃我的." 4岁半的庞广韵、庞广雅是一对双胞胎小姐妹,小模样如出一辙.
  小姐俩看出妈妈一直没动一口"美食",争抢着把手里咬了一半的包子往她的嘴里送,包子里的油顺着她们的小手一直流到胳膊肘.
  眼看着天真的女儿,庞秀玉扭过头,泪水夺眶而出.
  两个女儿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吓得同时把包子扔到地上,跟着哇哇大哭起来.
  "妈妈不哭."年幼的儿子很有"大哥"的风范,伸手拉开妹妹,撩起自己的小衣服帮着妈妈擦眼泪.
  母亲重病自学打针房东家的收音机传来了整点报时的声音.
  "天哪, 11点了."庞秀玉好像突然间意识到什么,蹭地站了起来,急匆匆地迈进屋,
  "妈,该打针了."记者这才注意到,床铺中间挂着的布帘里面还躺着一位中年妇女,她是庞秀玉的母亲朱莉莉.
  52岁的朱女士极瘦,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浑浊的双眼深陷在眼眶里.听到女儿的呼唤,她用力撑住床铺,艰难地坐了起来.在她掀开那条旧被单时,记者注意到,她的双手十指关节已经肿胀变形,没有一个手指可以伸直.
  朱女士坐到床边,伸出了右臂.庞秀玉从床下抱出一个纸盒,取出针头和针剂,熟练地削开针剂,吸入药水,然后又用酒精棉球在母亲的手臂上轻擦几下,将针头缓缓刺入肌肉,轻推针管.
  朱女士患有严重的 i型糖尿病,每隔几个小时就要注射一次胰岛素,不然随时可能昏厥.这两天她有点感冒,身体越发虚弱,去不起医院,庞秀玉自己学会了打针、输液."这些年,我什么都会了."
  问她跟谁学会的,她说:"还用跟谁学,护士给她打针,我看都看会了."
  痛苦经历不堪回首"我们娘俩啊,命都这么苦!"朱女士说着,想穿鞋下地,断了带的布鞋就在床边,可她的两只脚在地上蹭了半天都没找到,还是广韵、广雅小姐妹帮着递了过来,十几年来糖尿病已经严重损害了她的双眼视力.
  说起这几年的日子,朱女士不停呢喃着一个"难"字.
  从她的讲述中,记者逐步明白了她们这几年的生活轨迹. 1998年,她和丈夫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他有了外遇,整天和我们娘俩吵,动不动就拳打脚踢,没黑没白啊,实在过不下去了."
  1998年 4月,夫妻二人最终协议离婚.
  朱女士带着庞秀玉离开了家,四处租房度日.受家庭变动以及社会活动过多等诸多因素影响,庞秀玉再也无法安心念书,成绩直线下滑,在复读成绩依旧不见起色的情况下,她最终选择了退学.
  "是这个家害了孩子啊!"说起女儿的退学,朱女士泣不成声.因为退学后不久,庞秀玉就认识了影响了她终身的那个男人.
  "我去打工,认识了他."庞秀玉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男人是饭店的常客,总非常热心地对她嘘寒问暖,最后主动提出供她读书、写作.
  在一次共进晚餐时,男人和几个朋友劝庞秀玉接连喝下几杯红酒,本身对酒精过敏的庞秀玉很快就晕了过去,后面发生的事情让她后悔终生.
  此后,男人帮她租了间房子,偶尔会过来一次,"我给他生下了三个孩子,还打掉一个."然而,男人并没有兑现和她结婚的承诺,而是抛弃了庞秀玉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辉煌过去已成云烟说到这里,庞秀玉扫了一眼给孩子们买的作文选,眼泪大滴大滴地落了下来――文学,曾经是她永恒的梦想啊.庞秀玉自幼酷爱文学,整个童年,几乎没有花过零花钱,"我所有的零花钱都买了书,那时父母都很支持我."读小学的时候,她就已经在全国各大期刊杂志发表文章数万字. 1994年,庞秀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实验中学,在几次全国重大的作文比赛中又屡获金奖.同年,因在文学上的杰出成绩受到"宋庆龄基金会"关注,代表天津中学生和来自全国其他省市的 14名中学生出访日本.
  一时间,本市各个媒体都将目光对准她,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向庞秀玉同学学习"的高潮.
  "做梦也想不到我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庞秀玉说,她现在生活的全部重心就是三个孩子和重病的母亲,现在急需找一份能够在家完成的工作,比如抄写、加工等等,因为她的钢笔字很漂亮,手也挺巧,她想用自己的劳动把三个孩子培养成才.


  报道之二:风光背后是孤独
  "少年作家"的成长轨迹

  采访庞秀玉时,只要说起读书写作,她的眼神中就会不由自主地透出兴奋.
  庞秀玉说,自己是在书的海洋中长大的,因为读书而喜欢写作,又因这两者带给了她莫大的快乐与荣誉―――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发表文章,短短三年中,就已经累计发表文章 4万多字, 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与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举办的<我的家乡>作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1992年在全国作文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小学文学社作文大赛"和第二届"文心杯"作文大赛中蝉联两个一等奖;同年又在天津文学院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精短散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1993年在<少年文艺>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作文诗歌大奖赛"中一举夺魁,荣获小学组唯一一个一等奖; 1993年 12月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再获一等奖……
  鉴于庞秀玉在文学上取得的成绩, 1993年 11月 11日,庞秀玉入选国家教委管理信息中心编撰的<中国青少年年鉴>和<中国当代少年英才大辞典>. 1994年她又荣获"全国文学十佳少年"称号.
  庞秀玉说,那时她知道有很多人敬佩她、羡慕她,也曾经很享受这种被人仰视的滋味.
  "可是,这种快乐很短暂."庞秀玉稍稍顿了一下说,出名后,她很快就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同学们觉得她是明星,一个一个地远离了她,"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的孤独,我是很渴望友情的."
  此时,庞秀玉已升入初二,课业负担急剧加重,但是和课业负担一同加重的还有应酬不完的社会活动,好多学校邀请她前去做报告,每次至少需要 4个小时.还有应付不完的采访,最高记录一天接待了 16家媒体,从早上 7: 00一直进行到晚上 11: 00,中途还有很多小朋友过来索取签名和合影,简陋的家里根本坐不开这么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一直在楼道等.
  随即,出版社又帮她出版了个人文集,各大书店开始邀请她签名售书."最热闹的一次是在东北角书店,人山人海的,我忘记那天到底签了多少,反正晚上回家之后,我的手都肿了,胳膊也抬不起来了."
  出书后不久,"宋庆龄基金会"开始关注庞秀玉,将第一批奖学金颁发给她,并让她随中国中小学生访问团一同出访日本.
  "访问总共持续了 15天,去了日本的很多所学校,和那里的老师同学交流."在日本,庞秀玉的故事同样感动了很多人,一位日本小朋友拉着她的衣襟说,长大后一定要到中国,看望她的父母,和她学习读书、写作.
  但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占用庞秀玉的学习时间完成的.


  报道之三:光环散去含泪退学
  "少年作家"成长轨迹之二

  出访日本的经历将庞秀玉推上了人生的巅峰。
  1994年的天津,出国对成年人来讲都还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更不要说对一个尚未年满15岁的初中生。
  “去日本前后,我简直比电影明星还要红。”回忆那段带给她莫大荣耀的日子,庞秀玉感慨万千。那时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将她认出,不是要签名就是要合影。但没人知道,当时她的家以及她本人都已经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庞秀玉名气不断增大,父母在教育她的方法上产生了分歧―――母亲主张女儿应该以学业为重;父亲则更在意女儿来之不易的社会知名度,希望她能保持住。
  在庞秀玉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严厉得近乎苛刻的人,脾气还有些暴躁,家里大事小情都是父亲说了算。
  “我从小就很怕他,妈妈也一样。”说到这里,庞秀玉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她说,从记事起,爸爸就开始给她布置功课,上学前是背诗歌、认字、识数。上学后就要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写大字、写日记、写读书笔记,每天必须写够父亲规定的数量, 365天天天如此,稍有差池轻则一通训斥,重则拳脚相加。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庞秀玉的内心格外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而也就适逢此时,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开始疏远她,“他们都觉得我高高在上,对我敬而远之。”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庞秀玉长期在外参加活动,和同学们相处时间过少也是导致她离群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忧外患”,庞秀玉的成绩直线下滑。从日本回来后,她的功课已经一塌糊涂,毕竟已经几个月没有坐在教室中听课了。
  “我想找回原来的学习状态,却发现很难。”庞秀玉说。长期的社会活动已经使她的心越来越浮躁,而且社会活动仍在不断增多,“一会儿报告会,一会儿签名售书。”
  随后的初二、初三两年,学业压力持续增大,庞秀玉的功课接连亮起红灯。同学看她的眼光越来越奇怪。
  “人家都觉得我是名人,是全校的骄傲,是优等生,可你看看我这成绩。”此时,学校也开始重视她的情况,给她调换到新的班级,希望她能够重新开始。
  “换班后更糟糕,这是一个大款班,我和同学更加没有共同语言。”庞秀玉说,新的班级同学们家庭条件都出奇地好,她和同学们无论是穿戴,还是思想都显得格格不入,她越来越孤独。
  与此同时,父母间的裂痕也逐渐加大,家庭战争每天都会爆发。“爸爸打妈妈,打我。”庞秀玉越来越无心学习,重读一年初三后,成绩依然不见起色,她痛苦地选择了退学。
  时至今日,庞秀玉依然清楚地记得,她背着书包拎着自己的东西离开学校时泪流满面的瞬间。

  报道之四:惊恐母女孤立无援
  "少年作家"成长轨迹之三

  1998年初,庞秀玉在光环逐渐散去的时候,含泪离开了校园。但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未来生活的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我到现在都很感谢赵校长,我知道自己让他失望了。”庞秀玉说。赵校长是当时实验中学的校长,很惜才也很爱护她,在庞秀玉成绩出现滑坡时,帮她做出了更换班级的决定,希望她能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回自信,此后又按照她本人意愿,允许她重读一年。
  但庞秀玉的成绩依然不见起色,赵校长先后几次找她谈心,表示她如果需要补课,学校全力配合,甚至可以安排老师单独辅导。如果愿意继续重读,学校可以尽力安排,也可不重读,留在本校读高中,上高中再慢慢补课。
  然而,庞秀玉最终因为自身以及家庭原因选择了退学。
  1998年3月,庞秀玉父母的关系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白天也吵,晚上也吵,爸爸打我和妈妈,我们都快崩溃了。”最后,母女两人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生活,从家里逃了出来。
  那是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庞秀玉和妈妈相互依偎着跌跌撞撞地冲出家门,娘俩没有带任何雨具,甚至没有带一分钱以及一件换洗的衣服。雨水很快将她们淋透,轰隆隆的雷声伴着闪电一次次在头顶炸响,母女二人瑟缩成一团。
  “完全是逃命一般的出走,想不了许多。”庞秀玉和妈妈在大街上没有目的地游走着,忽然间看到了一中心医院,仿佛迷路的航船遇到了灯塔,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在医院急诊室的长椅上,母女二人披散着头发,穿着可以拧出水的衣裳,度过了有生以来最为凄惨的夜晚。
  第二天,庞秀玉从同学家借来一辆三轮车,在派出所民警以及邻居的陪伴下,回家取了几件换洗的衣裳和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然后驮着妈妈暂住到了一个朋友家。
  1998年4月26日,母亲朱莉莉与父亲庞毅协议离婚,母女二人分得了4万元人民币。
  “我们几乎住遍了天津市的每一个城郊接合部,只有那里的房子最便宜。”庞秀玉说,那时的艰苦程度绝非常人能够想象,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艰难,更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就在那段时间,母亲被确诊为糖尿病,因为生活条件过于艰苦,身体严重浮肿。
  文学梦并没有从庞秀玉的心中泯灭,她依然希望能够和文字相伴。“我希望得到一份文字性的工作,但我的学历在那摆着。”接连几次按照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去求职,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这让庞秀玉越发感到孤立无援。
  庞秀玉也想过做一名自由撰稿人,但很快就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以她的阅历,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即使作品被某些刊物采用,所得到的那一点点稿酬对母女俩的生活费以及母亲的医疗费来讲也无异于杯水车薪。
  万般无奈中,庞秀玉只得一步步降低了求职标准。
  一天,庞秀玉经过佟楼,恰巧看到一家小饭店门口贴着一张招聘启事,“招聘服务员,每月工资500元,学历不限。”于是,她走了进去,这一次的应聘过程非常顺利,尽管老板觉得她书卷气过浓,也有些惊讶她为什么这么小就出来工作,但得知她的妈妈有病家里很困难后,把她留了下来。
  这份工作给庞秀玉带来很多喜悦,毕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了,但稚气未脱的女孩子没有想到,她在这里即将遇到一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

  报道之五:“我不同意!我要结婚!”
  少年作家"成长轨迹之四

  小饭店的工作很辛苦,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不仅要帮助客人点菜、上菜、收拾餐桌,还要帮助核对账目,洗刷碗筷。
  “我从小就干家务,还能承受。”因为母亲朱莉莉的身体不好,庞秀玉从上小学开始就在家里洗碗、扫地、收拾房间,因此饭店服务员的工作难不倒她。
  由于庞秀玉手脚麻利,颇得老板赏识。“老板对我非常客气,总会尽量让我早下班。”她说,工作尽管累一点,但她仍然很快乐,每天定点上下班,还能有一份按月领到的工资,闲暇的时候就写写日记,看看报纸。
  但庞秀玉做梦也不会想到,一个男人已经将目光投到了她的身上。
  男人是饭店的常客,最初的日子,庞秀玉并没有发现这个看上去文质彬彬的男人有什么特别,对方从来不对她有什么过分之举,甚至比很多客人还要有礼貌。但很快庞秀玉就隐隐感觉到了这个男人对她的关注。
  1998年初夏的一天,男人独自来饭店用餐,这次他告诉庞秀玉自己在本市一家企业工作,并礼貌地邀请她坐在他的对面。“他说我和其他服务员不一样,更像个学生。”这次谈话,男人留给了庞秀玉极好的印象,她告诉了男人很多自己的事―――父亲脾气暴躁、母亲体弱多病、娘俩不堪忍受逃出家门、爱好读书写作,却因为家庭贫困退学等等。
  此后,庞秀玉越发感受到这个男人对她的关心―――他说要供她上学,给她买书,让她继续写作,圆她的文学梦,还说要娶她为妻,给她幸福。
  庞秀玉真的陶醉了,男人的言谈举止让她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关爱和温暖。
  对于眼前这个年长她整整16岁的男人,庞秀玉内心深处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了,她再也不存半点戒心。
  很快,庞秀玉就遵照男人的意见辞去了服务员的工作,“他说我累死累活干一个月才能拿到500块钱,不值得。”男人给庞秀玉和她的妈妈租了一套房子,还承诺每月给她1000元零用钱。
  随后,这个男人说要把庞秀玉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认识,并很快安排了一次聚会。聚会上,大家轮番劝她喝酒,说是有幸相识一定要多喝几杯,“我得过肝炎,对酒精特别敏感,几杯红酒下去,就已经醉了。”
  恍惚之中,庞秀玉感到是男人把她带回住处,当时母亲朱莉莉正在一户人家做保姆,没有在家。“她把我放到了床上,我的头昏昏的,浑身软软的,根本就没有力气反抗。”但直到今天,庞秀玉依然记得在那一瞬间她拼尽全身力气对男人喊出的一句话:“我不同意!我要结婚!”
  转天早上,庞秀玉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追悔莫及,她举着菜刀站在男人面前,要他表明态度。男人的话让她感到稍稍心安,“我一定娶你,等你够了年龄,咱们就结婚。”时至今日,庞秀玉依然保存着男人写给她的字据―――秀玉,我爱你,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你。
  庞秀玉在这间小房子里安心地住了下来,男人偶尔会过来看看她,也会时常打来甜言蜜语的电话,她以为日子就会这样安静地过下去,等到她年满20岁的时候就会披上婚纱,做最幸福的新娘。
  可事情绝非庞秀玉想象的那样美好。   (原载:天津《每日新报》)
 
  要求50岁以上 庞秀玉发出征婚宣言

  文章来源:新华网


  庞秀玉盼今后能与成熟稳重的男人举行浪漫婚礼。

  庞秀玉的婚姻宣言。

  核心提示 天津26岁未婚才女妈妈庞秀玉要公开招亲!昨天,庞秀玉授权本报,独家全文刊发她的婚姻宣言。“婚姻宣言:我希望有一个人,他能与我共同分担家庭重担,支持我写作和公益事业,成熟稳重,性格温和,与我能坚持一路走下去(地域不限)。庞秀玉。

  今年26岁的庞秀玉,曾是天津市著名的少女作家,天津市中学生学习的楷模,当年也是天津市作家协会的最小会员。

  初中三年级时,庞秀玉因故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因年轻不谙世事,一个已婚男子走进庞秀玉的生活,并步步为营占有了年轻的庞秀玉。被蒙在鼓里的庞秀玉,先后为该已婚男子生下1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

  2001年,心力交瘁的庞秀玉带着3个孩子和病重的母亲,离开了该男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4年艰苦挣扎后,庞秀玉决定面向全国征婚,试图找一位能与她真诚相守的男士共度人生。庞秀玉在天津接受了本报记者就征婚的详细专访,并委托本报独家发布其征婚宣言。


  50岁以上男人才可靠

  重庆晨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对理想中的伴侣,年龄上有什么要求?

  庞秀玉:必须是50岁以上,区域不限,职业不限,单身,如果这位先生有子女,必须已经成年。

  记者:你这么年轻漂亮,为什么要选择50岁以上的先生?

  庞秀玉:五十而知天命,可靠。

  记者:对未来先生的人品有什么要求?

  庞秀玉:这位先生要宅心仁厚,不打女人,脾气温和,绝不计较我从前的经历,不要触碰我以前的伤口,要支持我搞写作和慈善公益事业。我不会用他的钱去搞慈善公益事业,但他必须支持我搞慈善公益事业,不能阻拦我,并且支持我外出写作采风。当我外出采风无法照顾母亲和孩子时,他要尽力照料我的母亲和孩子。

  对男友经济要求不高

  记者:先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经济条件?

  庞秀玉: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只要有能力抚养我的3个孩子,承担我母亲将来有可能生病的不菲治疗费用,能帮助我母亲和我的孩子安顿一个像样的家。

  记者:如果有这样一位先生愿意与你结百年之好,如何处理他与你的孩子、你母亲的关系?

  庞秀玉:这位先生可以不与我母亲、我的3个孩子住在一块,他可以对我的孩子没有感情,也可以不接受他们,但不能以任何方式伤害我的3个孩子和我的母亲。

  记者:假如―――当然希望这种假如永远不要变成现实―――假如最终你和这位先生的婚姻出现问题,你如何处理?

  庞秀玉:如果最终证明这桩婚姻是不合适的,如果责任出在我身上,我会很知趣,什么财产也不要,干干净净的带着我母亲、我的3个孩子离开。

  我想做传统中国媳妇

  记者:你对应征者有何要求?

  庞秀玉:希望这位先生在接受我以前,深思熟虑,不要冲动,不要轻易做出决定。今后的婚姻生活中,万一出现什么状况,如果不是什么十分严重的事情,我俩不要轻言分手。我需要非常平稳的生活。

  记者:你在这婚姻生活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庞秀玉:一个传统风格的中国式媳妇。我希望自己在这位先生的眼中是一只小鸟,一只需要细心呵护的小鸟。我的先生就是大树,是我的加油站。除开写作,我的先生就是我全部的天空。我不希望因为我的名气,先生把我当做女强人。我只是想做一只小鸟。(本组连续报道完)

  庞秀玉征婚热线023-89036754 重庆本地拨打966966


  新闻链接

  秀玉盼望披婚纱 感觉伴侣正走来

  国庆节前,当庞秀玉出现在记者面前时,记者发现她和照片上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记者给她拍出来的照片,也呈现出这种奇特的差异。

  她管儿子叫“哥哥”

  庞秀玉说,照片是静态的,而现实中的她却是活生生的,展示着真实的优点和缺点。

  现实中的庞秀玉,完全是一个简单天真的小女生―――虽然她已经26岁,是3个孩子的妈妈―――庞秀玉的3个孩子从不叫她妈妈,而是从小就叫她“小玉”,她也管她的儿子叫“哥哥”。

  26岁仍像小孩子

  记者:你如何评价自己?

  庞秀玉(笑):我有很多缺点的哦。譬如我很多时候真的就像小孩子,小孩子的毛病忒多。另外,我很嘴馋的哦。

  记者:如果找到了理想的伴侣,你会选择举行一个非常热闹的婚礼吗?

  庞秀玉(异常兴奋):我只是想在结婚时,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非常漂亮的婚纱。婚礼要浪漫,因为我基本上就是小孩子性格,喜欢精致的浪漫。

  记者:万一―――当然希望这万一不成立―――万一找不到理想的伴侣,你如何打算?

  庞秀玉:我已经感觉到,冥冥之中,他正向我走来。
 
  庞秀玉:少女作家的离奇身世


  她当年为何红遍天时突然消失?她和一位千万富翁的感情为何破裂?本报将为你讲述一个令人感怀的真实故事

  庞秀玉的眼里,有沧桑,更有希望。

  这段时间,打开任何一个中文网站,你都会看到一个名字:庞秀玉。新闻和评论铺天盖地,传播和评说着同一个让人惊讶的故事:昔日的少年作家、如今26岁的天津女孩庞秀玉已是育有3个孩子的未婚妈妈,且遭情人抛弃而生活日艰。

  热烈地炒卖着的这条爆炸新闻,真正让亿万网民、读者疯狂的兴奋点,在于这个未婚妈妈曾经是全国闻名的少年作家。有的媒体觉得炒卖得还不过瘾,干脆把庞秀玉辉煌的少年时期,称作神童。

  天才少女―生了3个孩子―――未婚妈妈,一连串暧昧语境的暗示,终于把这条新闻炒卖到极致,轰动全国。

  网友想念昔日偶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天津市出了一个少女作家―――庞秀玉。她出身于普通家庭,天赋过人,在勤奋努力下写出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国内多家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她一时全国瞩目,成为千万中学生的偶像。

  一个名叫janne_jane的网民几天前在网上发帖说:“所有20岁左右的人都是熟悉庞秀玉的。当我们还是小学生、初中生时,她是孩子们的榜样是家长让孩子学习的对象。”

  庞秀玉,曾经有多少孩子、家长被她的事迹感动过,多少学生向她学习过,多少篇读后感为报道她的那篇长篇报告文学《希望》所写……希望,这也是庞秀玉作文集的名字,我也有一本―――那时,天津的孩子几乎人手一本。曾经,她是我们的希望,这个逆境中成才的独生女甚至是中国80后(那时还没有这个概念)的希望……

  庞秀玉的事迹影响了很多孩子以后走上与文字相关的道路,也包括我―――或多或少,我们都受了她的影响,都没忘记她,都觉得她以后的路会走得很精彩……”

  当年,文学泰斗巴金先生也和庞秀玉通信,鼓励她好好成长。

  央视关注未婚妈妈

  一颗未来的文曲星冉冉升起。但是,被普遍看好甚至被预言为未来中国大作家的庞秀玉,在红遍天时却突然消失了,无人知道她去了哪儿。

  庞秀玉离开学校的时候,才初中三年级,一个10多岁的孩子,她能到哪里去?她又能干什么?

  这个被誉为天才的少女,是不是来了什么灵感,躲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创作什么鸿篇巨制去了?这是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的最好的答案。但是,庞秀玉从人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快10年过去了,文坛上也没有再出现她美丽的身影,人们开始失望了。到后来,甚至很少有人再提及这个曾经让多少人兴奋不已的女孩子。

  世界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模样了。然而,半个月前,庞秀玉却突然再现凡人视野:跟在她身后的,是3个5岁到6岁的小孩子,未婚的庞秀玉自己的孩子!

  全国媒体哗然,中央电视台也迅速报道了有关庞秀玉的新闻。

  孩子父亲身家千万

  世人大叫意外,更为刺激的新闻被天津媒体披露出来:3个非婚孩子的父亲―――神秘的王先生―――是一个身家近千万元且有家室的企业家。

  据报道,庞秀玉在离开学校后,因为家庭变故,她和母亲几乎流落街头。后来,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庞秀玉到处找工作,最后当上了一名餐馆服务员。在那里,她认识了王先生,然后,就接连地有了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

  从天才少女作家,到3个孩子的未婚妈妈,庞秀玉惊世骇俗。由于涉及此事的重要人物王先生是个有家室的有钱人,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二奶”这个词。

  就连中央电视台在对庞秀玉的采访中,也相当慎重地触及到了“二奶”这个敏感话题。媒体新一轮的报道称,庞秀玉的惊人经历并不是媒体记者挖掘出来,而是庞本人主动向媒体披露出来的。她的形象顿时复杂化了。

  本报专访昔日才女

  千千万万的人自动加入到这个爆炸性的新闻中,他们利用各种渠道评论、叫骂、叹息、流泪、呼吁、猜测、捶胸顿足……更多的人却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庞秀玉的住处,庞秀玉的电话,他们要求帮助她。还有大量的人通过网络,鼓励庞秀玉好好活下去。

  然后,一拨接一拨的记者,从全国各地,潮水般涌向天津,试图采访到庞秀玉本人。不管是网上消息,还是各地媒体已经发布的消息,都无法满足亿万网民、读者对越来越被复杂化的庞秀玉了解的欲望,人们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庞秀玉。

  但是,所有的记者都失望而归,他们找不到庞秀玉。庞秀玉再度失踪。

  就连天津本地记者,也说不清楚庞秀玉究竟去了哪里。“搬家了,手机也一直关机。”

  然而,昨天,在天津的某一个地方,奇迹般地,庞秀玉出现在了本报记者的面前。“我要告诉你所有事实的真相。”

  面目娇好身段可人的庞秀玉,眉宇之间若隐若现着不尽的忧伤。但是,她的眼睛里,却是令人震惊的刚强。

  明日关注:仿佛一夜之间,刚读初一的庞秀玉成了全国最知名的少女作家;仿佛一夜之间,正当红遍天的她彻底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大起大落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本版文图由本报特派记者夏显虎天津采写拍摄报道

  3个孩子称妈妈叫“小玉”

  远远地,我就看见,一个女孩子孤独地站在天津河东区某医院门口。我知道,那正是我要找的人―――庞秀玉。

  家人吃饭儿子捣蛋

  与庞秀玉近距离相处半天后,我开始改变看法。我开始发现这个女孩子很多独特的东西,与众不同。

  昨天中午,记者和她的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的儿子在那里调皮捣蛋,她就严厉地瞪着儿子,被我看见。我说,对孩子瞪眼睛干嘛?这时候,我看见,庞秀玉竟然羞涩地笑了起来,那笑,很美。

  儿子称妈妈的乳名

  庞秀玉的3个孩子,不管她叫“妈妈”,而是叫“小玉”,那是庞秀玉的乳名。庞秀玉说,从小就这样,这比叫“妈妈”听着舒服。

  媒体报道说,庞秀玉曾经拥有12000册藏书。在我和庞秀玉的交谈中,我才明白,在这个女孩子美丽的外表下面,潜藏着独特的见解。
 
  央视聚焦“庞秀玉”听庞秀玉谈爱情 名利与写作



  -我谢谢心疼我关心我的人,但大家也应该明白一点,作家跟别人不一样,文章憎命达,这话一点都没错,假如我一直风风光光到处去领奖,我现在肯定会坐在一个咖啡厅里面优雅地喝咖啡,但是现在不一样。这种经历已经让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应该看到的生活的真实。

  -实际上我对于个人感情,个人遭遇不是很在乎,我现在更希望尽快能让家庭安定下来,这样我能尽快开展写作方面的事业,我有很多话想写下来。最大的麻烦是,我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跟母亲带三个孩子,会有闲言碎语。

  8月30日――― 9月16日,报道《“少年作家”竟成未婚妈妈》系列报道,讲述庞秀玉从少年成名,到中途辍学,成为三个孩子的未婚妈妈的坎坷经历。本报在给庞秀玉一家在生活上提供帮助,寻找机会之外,鉴于庞秀玉的遭遇对社会和其他家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进一步分析她在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这组报道在广大读者中间引起强烈反响,很多热心读者纷纷为她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

  “少年作家竟成未婚妈妈”!从今年的8月30号一直到9月16号,连续的时间长篇报道了庞秀玉事件。

  央视:亲眼看见父亲打母亲,是不是对你今后的生活一直都产生影响?

  庞秀玉:那是肯定的,很深远,很重大的影响。甚至会让人产生误解,亲人之间就是这样子。

  央视:投入到那份感情里是因为缺少父爱?

  庞秀玉:对。这事我跟他之间最清楚,我曾经傻乎乎地问过他我可不可以喊他爸爸。我最喜欢吃鱼香肉丝,每次到饭店他都会点这道菜,以他的身份说实在的,每次点这道菜朋友都会笑话,但是他每次都会记着点,其实那道菜满桌的人没有几个人会吃的,他会陪我吃几口,我还是感谢他。

  央视:接触好久之后,你都不知道他做什么?

  庞秀玉:不知道,直到打官司,我去取证,当时取来证说他的财产状况后,我比法官还要惊讶。

  央视:对他一无所知,怎能把自己托付给他?

  庞秀玉:是误会,人生的一种误会吧。我出名的时候,很多陌生人都对我关心,所以不太设防,直到今天我还是没有太学会,我还在慢慢成长。

  央视:有没有想到另外一个女人?

  庞秀玉:很早就想到了,所以才有过一次分手。我希望人们以后不要用包二奶这个词。大多数第三者有感情,而包二奶往往只是一种交易。我不可能提出特别好的解决方案,我只希望三人行的那个男人多一点责任。这个游戏一点都不好玩。

  央视:你有没有想到在感情方面克制一点?

  庞秀玉:是的,所以我道歉。不管我是不是受到欺骗,知道真相后我自私了,他许诺我离婚,我再三犹豫之后让他离,然后娶我。

  央视:就在庞秀玉以为三个孩子足以留住那个男人的时候,对方却变得心事重重,很少来看她了。眼看孩子们马上就要挨饿,庞秀玉想了很多办法:去男人的公司去找,向法院提起诉讼,可她就是不敢尝试着自己去找工作。

  庞秀玉:不是猜测、想象,而是一个正常人可以想得出来的一个场景―――你身边出现这样一个同事,你难道可以管住自己一句话都不去议论她,一句话都不去打听她吗?那是不可能的。

  央视:你会因为这个而畏惧吗?

  庞秀玉:肯定,肯定畏惧。

  央视:那你为什么有勇气给报社写信?

  庞秀玉:是因为生活方面没着落,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没有保障。

  【我最反感把写作与名利扯在一起……】

  央视:你靠写稿不能维持生活吗?

  庞秀玉:也可以,但大家知道,单纯靠码字为生蛮辛苦的。而且我最反感的就是把写作与名和利扯在一起,它不是换饭吃的一种工具,它在我心目中很神圣的,应该能够发挥一定的社会效力。

  央视:可是你有三个孩子等着吃饭?

  庞秀玉:是。这么说吧,如果从我庞秀玉笔下写出来一些可能会热卖的书,那些作品比今天把自己真实的故事讲出来,我觉得更难接受。

  央视:今后打算怎么办呢?

  庞秀玉:不清楚。如果这个案子就算冤也翻不了的话,我会征婚,把我自己和婚姻都出卖。不要用那种眼神看我。你知道像我家庭负担这么重,我个人再怎么出色,跟我般配真的只是一种幻想。

  我不是特别在乎这些,不然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很自信很勇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甚至很幸福,很开心,很正常,我不希望有更多的人跟我一样去经历这些,我扛得住,但未必所有人都能扛得住,这样的代价几乎毁了我的一生。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扛不住这样的压力,那会毁了很多人。

  主持人:我们最后问庞秀玉: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在那个人生转折点上将会怎样选择?她说,她一定会选择孩子!这样的答案让人费解。这份痛里究竟有什么,让庞秀玉这样痴迷、这般飞蛾扑火般地奋然不顾?是出于一个有强烈文学心理的人对复杂命运、对动荡人生的天然向往?还是对那段感情有着更隐蔽、更复杂的感受?或者干脆就是一种好强性格下的自我辩护?在倾听庞秀玉的声音时,有个别时候,我们甚至分辨不出眼前的这位奇特女子,更多地是在运用一种作家的逻辑还是普通女人的生活逻辑,她太平静了,那种平静就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附件

  • 庞秀玉.jpg
    庞秀玉.jpg
    24.3 KB · 查看: 262
  • 庞秀玉1.jpg
    庞秀玉1.jpg
    42 KB · 查看: 292
  • 庞秀玉2.jpg
    庞秀玉2.jpg
    17.1 KB · 查看: 255
  我知道的庞秀玉


  1994年,我还在上小学四年级呢!
  就是在1994年2月16日,《天津日报》不惜拿一个半版刊发长文《希望DD一棵新芽的成长》,不知道全国形势如何,至少整个天津市立刻为文中的主人公而轰动了。庞秀玉这个名字从此深入我心,她毕竟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位红得发紫的少年作家。出生在一个连电视机电冰箱都没有的贫穷家庭的小姑娘,居然藏书一万两千多册。小学就发表数万字的文章,在学校里办起手抄月报《笔华》。屡屡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奖,领奖一直领到人民大会堂。与巴金等文豪通过信,也得到过中央领导的题词。初中一年级就同全国其他十几名中学生一起出访日本。据说出版习作选《希望》后,签售签得手都肿了……
  十年前,韩寒这样的叛逆在少年中还不流行,郭敬明这样的花里胡哨还没有普及,身体写作、美女作家还没人敢提,社会的主流还是像庞秀玉这样兢兢业业的同志学习。三月份,看到书店里成排的“80后”我想起了庞秀玉,担心她即使再写恐怕在当下也卖不出去了。突然想知道她现在在干什么。最后一次看到庞秀玉还是n年前在电视新闻里,社会给她捐助了一台电脑,她也回报社会把家变成了免费图书馆,但是只能来看,不能外借。在网上搜索,居然找不到她的近况,“后概因学业故而歇笔”,她到底在干什么?按我的思路,她很可能考入某所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哪个编辑部,因为《少年文艺》的编辑曾经说她:“不用培训就能上岗。”
  这两天,突然发现访问者很多是通过搜索“庞秀玉”闯入我博客的。紧接着就听说了庞秀玉的消息,8月30日的《每日新报》刊出惊人报道:由于社会活动过多,耽误了学习,重读一年初三成绩也不见起色,1998年因为父亲有外遇父母离婚,庞秀玉辍学打工,在酒店当服务员期间,被一位酒店的常客灌醉后失身,为他堕胎又为他生了三个孩子,还是不免被抛弃,现在靠病重的母亲的退休金在一间月租一百块的破房子里临时居住,孩子两个礼拜吃不到肉…….如今的庞秀玉不得不把一封四百字的求助信寄到《每日新报》的报社,以求找到一份抄写文件之类的工作。
  最近一直关注《每日新报》的报道,周围的人也都谈论着这件事儿,不亚与前几天谈论超级女生。从红极一时的少年作家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整个过程比现在的电影剧本还离奇。
  这两天报纸一直再做后续报道,并且寻找庞秀玉的旧友相识谈谈昔日的庞秀玉。也许马上,就会引起一场大讨论:我们该怎么保护我们的榜样,如何对待少年成名,等等。尤其是最近走红的“超级女生”,一个个不过十几岁年纪,恰好适合这个话题。
  不知道媒体是不是在超女之后,又会把这条新闻当做新的炒作热点。(作者:202)



  今之“庞秀玉们”出路在哪里?!

  10月1日,看到少女作家庞秀玉竟成未婚妈妈的报道,一时愕然;而今新闻连载逾十(10月10《重庆晨报》),乃终于忍不住写下如下文字。
  在我念初一时,鄙省江苏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十佳文学少年”评选揭晓,庞秀玉即赫然在列,一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在《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的封面上巧笑倩兮。也就在庞秀玉等文学少年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提笔写诗。截止高中毕业前夕,因有100多首(篇)诗文的发表,东南大学曾拟特招,王步高、凌继尧二文学院副院长都曾予助力,只是最后受阻于省招办;只得录取到另一所院校,念有一年,不满多多,屁股拍拍,抬腿走人。
  而今对于庞秀玉的沦落,几近于舆论的主流声音,是归结于庞父揠苗助长的教育。然而,纵然真如此,有其少年文集《希望》作证,庞秀玉还是有一定文学禀赋的吧?记得罗大佑先生在“围炉”演唱会里有一句话颇为中听,“大家不要认为说,罗大佑是个天才,我不是个天才,莫扎特是天才,贝多芬是天才,……,我们凡人有点天分的,我们得很努力,很努力……(然后我们还要很有很有天分加上所有的条件才可以成功)。”,而这句话,也不妨移来用此。  
  这个“有点天分”的“凡人”,并不单指庞秀玉,而我更不敢自居。中国,历来是一个文学大国,少年才子才女,代不乏人,实际,应是一个群体。还是01年时,我曾向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于奎潮先生开列了一个长长的涌现于1977(高考恢复)到2001年间的文学少年(今之所谓“少年作家”)名单,仅仅是据印象(而非统计),就有二、三百之多。其中,出生于60末到70年代的一拨,有的已成各自领域里的中坚力量。男性诗人里,以小海、洪烛、沈浩波名最著;作家中,则推余杰、邱华栋、葛红兵;而服务于新闻出版界者,更是举之而不胜举,如迟宇宙(《新京报》)、胡晓梦(新华社)、席云舒(广西师大出版社)……而社会影响曾有的一时之巨,与庞秀玉约略相当的女性,则有王蕤、田晓菲、阎妮(两个)。而今王蕤、田晓菲、西安阎妮,早因留学赴美,田晓菲都已是哈佛大学的教师了,记得我念高中时,语文教材里犹收有她的少年诗作:《露》;而北京阎妮则留法,前以一部法语小说《围棋少年》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国总统希拉克都曾致亲笔贺函。景况两相对比,令人唏嘘不己。  
  而这些少年才子才女中,应试、文学两条腿都健全的,固然并不乏,却不占多数;而更有着近半,是以保送、特招踏入大学之门。――田晓菲如是西安阎妮如是,与庞秀玉同获第二届“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的邹智勇、李绪国、孙卫卫、王梦茜也如是。而最令人咋舌的,还当推田晓菲,13岁时就通过了专家的测评由天津第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之后又留学赴美,至今都被人传为“奇女子”。  
  而若应试既不能取,又无保送、特招之幸,那就只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复读一、两年再考或等待保送、特招之机者有之,应征入伍别谋出路者也有之,如马萧萧、石一龙,现在都已是头角崭露的青年军旅作家了。再等而下之,那就只有早早踏足社会摸爬滚打,有的甚至是泥牛入海、泯然众人犹若我了。  
  当然,庞秀玉初中都因故没能念完就辍学了,而今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已是满带着伤痕与疲惫;然而,仅是一个缩影而已!只是比我们更早的就经受了人生的雨雪风霜!而如果当初没有辍学而是把学业继续下去,而高考又不能如意,1979出生又多念了一年初中的她,还能顺利的通过正统渠道实现“人才的向上流动”吗?  
  如果说田晓菲等人当年的保送、特招,并不乏机遇、背景等不确定因素的作用,比如毛梦溪(现《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主编),诗坛泰斗臧克家就曾为之写大学推荐信,然而文科特长生的保送特招这扇门,总还是开着的,哪怕,哪怕只是小小的一道缝;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道缝开始渐渐合上了。记得2000时,上海“一块大金子”韩寒出道,北大曹文轩教授为之呼吁:“苍天之下,……即使没有道,也应该为一个特殊的人,让出一条道来。”,结果迎来了公众的一片有悖高招公平的质疑之音。然而这个公平又实在是从何谈起呢!在这个现行的唯分是举的大学选拔机制或谓人才评价体系之中,又何尝正式有过文学特长生素质考量的一席地?昔者所谓大学教育是精英式,难道学者是精英培养得作家是精英就培养不得?而今高等教育都大众化了,大学遍地是,教授牛毛多,难道就不能仿效艺术类的招生,制度化的组织专家教授对文学特长生的文学才能进行专项考察,以使这些少年才子才女们都尽可能的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难道走上了文学这条路,就注定了只能是“词穷而后工”?!   
  然而,可惜的是,时至新世纪的第五个年头,文学特长生的保送特招这扇门,已近铁板一块矣!纵臧克家重生而复遇闻一多,恐也惟无可奈何;贺敬之返老而再逢何其芳,亦惟嗟叹而已……  
  沉舟侧畔,盼千帆过,病树前头,望万木春,――以是作此文!
 

附件

  • 庞秀玉4.jpg
    庞秀玉4.jpg
    22.7 KB · 查看: 248
  有感庞秀玉:从小作家到未婚妈妈

  文/杨广虎

  我很少关心文坛的事情,多半出于与自己工作无关的缘故,也不想把自己搅入到是是非非的争论之中去。往事如烟,忽听有“八臂哪吒”(有好事者把70年代少年作家按照梁山好汉108将分位)之称的“少年作家”庞秀玉成了未婚妈妈,被情人所抛弃,如今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还是吃了一惊。
  天津和西安的天气差不多,比之西安冬季要冷,天津的人也是极其善良与真诚的。我在天津呆过一星期。“庞秀玉生于天津,小学三年级发表文章,14岁出版个人文集,十几岁到处给中小生作报告,是天津市作家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巴金给她写过信,雷洁琼给她提过字。”尽管引用此文字,现在看来有些好笑,我只想说明一点,庞秀玉当时已成为一个时代偶像,至少应是天津无数少男少女狂热崇拜的偶像吧!跟今天的“超女”李宇春、周笔畅等一样,带着某种流行的“文化符号”。
  其实,我知道庞秀玉应是在80年代末期吧!也仅限于知道天津有一个热爱文学的少女叫“庞秀玉”。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是中国校园文学比较“红火”的时期,我认为;一时诞生了许多“文学少年”和大报小刊,在此不一一列举。我也因种种原因,浅步涉入。老实说,截止目前,我未读到庞秀玉的片言只语,那时有《作文通讯》力挺,名气很大,炙手可热。那时还有《语文报》、《写作》、《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少年文艺》等等报刊和今天的《萌芽》、《美文》一样,有意无意地制造着各自的“明星”。可以说,文学是极其崇高的,用陈忠实的话来说,叫做“文学依然神圣”。但从7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网络、电视等其它媒介不发达,信息相对闭塞,本是神圣的文学被贴上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作家也被无形“抬高”,文学带有一些功利性也在所难免,时至今日,追求畅销书的“80年代”韩寒、张悦然、李傻傻等同志们仍把文学当成了一种赚钱的工具,这不是个人的行为,与出版商、出版社等等共同“勾结”的结果,是时代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不眼红,也不敢苟同。
  庞秀玉曾在网上登出了一些文字:“时值1980年,我降临人间,带给母亲的是痛楚。在26岁的女孩子对父亲的全部记忆里,封印了所有他抓着妈妈的头发从床上一直拖到地上毒打;封印了在小女孩的身上经久不褪的鞋底留下的青紫;封印了大年三十别人家其乐融融,而我家仍然可以大打出手;封印了亲人间污言秽语的辱骂声。”可以看出,庞秀玉的家庭是很不幸的,对她的生活影响很深,甚至导致了她对生活的一种误解和偏执。盛名之下,复读的庞秀玉带着一种自我的压抑和苦闷,为了保全自己,退学到家,辍学之后,找了份餐厅服务员的工作,噩梦从此开始。网上有的说她生于1979年,但我更愿把她看作70年代。
  梦开始的时候往往是春光明媚,万物萌动之时。少女庞秀玉在此遭遇了一个大她16岁,温和体面的中年男子,缺少父爱的她傻乎乎问过他可不可以喊他爸爸。就是这样的“爸爸”,一盘“鱼香肉丝”就让内心孤独,无处倾诉的庞秀玉毫无保留的信任,在祥和的温暖气氛中迷失自己,在男人的许诺下,生下孩子,等待娶亲。这和大多数俗套的故事一样,毫无“特色”可言。直至打官司,庞秀玉为孩子争得每月1200元的抚养费,她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一个拥有700万元资产的公司老板。
  有人要大喊“伤仲永”,有些人也对庞秀玉的举动很难理解,一个“少年作家”,连起码的社会生活常识都不懂,还是一个城市里的少女,这恐怕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吧!?学校、社会的责任呢?我不知道庞秀玉在接受央视记者时,有没有不便说出的“隐秘”,但她走到这一步,是在让人惋惜。我个人觉得,我们不应把她置于一个“少女作家的”的坐标去看,首先她是一个女人,和许多普通的女人一样带着孩子,至于出于真感情,和“二奶”一样不一样,我不想去探究。法律的缺失在哪里?保护妇女也罢,保护小孩也罢,未婚生三子,计划生育还是基本国策,莫大讽刺,难道就没人去问去管?一个少女,生完第一个孩子不久,当感觉不适时,居然被告知已怀上近四个月的双胞胎,医生担忧如果打胎身体将不能承受……看来,庞秀玉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生孩子的事情。如果放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少女身上,我能理解,发生在庞秀玉身上,我无法为自己找到辩解的答案。
  有人说庞秀玉有“心理疾病”,我对心理学研究不多,不太懂。但庞秀玉不敢尝试自己去找工作,我看她还真有些问题。她说:“如果说这个案子真像某些人对我说的那样,就算冤也翻不了的话,我会征婚,换句话说我把自己和我的婚姻都出卖了。你知道像我这样的家庭负担这样重,我个人再怎么出色,找个跟我般配的男人只是一种幻想。”这是一种女性的异化还是仅仅庞秀玉个人的堕落?出卖自己的初夜,出卖自己的身体,出卖自己的爱情,出卖自己的灵魂,社会真的到了“黄连苦,没钱更苦;春水薄,人情更薄;江湖险,人心更险”的地步了吗?
  生活与文学是两码事,现实与利欲很难说清,我总对写作的朋友说,首先要生活好,我愿庞秀玉把自己看作现实的女人,能振作起来,坚强一点,路还要自己走。我们应帮助她,但不应大加“炒作”。天津的女孩是很要强的,当年的文学少年曹,曾在信中对我说她要考上大学,而不要学校保送。可能经历太多,带有几分天赋的庞秀玉对生活却有几分畏惧了。一个神童的神话故事结束了。一场“误会”毁了他的一生,我无法去诠释这位未婚妈妈的真实心里感受。

  “我谢谢心疼我关心我的人,但大家也应该明白一点,作家跟别人不一样,文章憎命达,这话一点都没错,假如我一直风风光光到处去领奖,我现在肯定会坐在一个咖啡厅里面优雅的喝着咖啡,但是现在不一样。这种经历已经让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应该看到的生活的真实。
  实际上我对于个人感情,个人遭遇不是很在乎,我现在更希望尽快能让家庭安定下来,这样我能尽快开展写作方面的事业,我有很多话想写下来。最大的麻烦是,我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跟母亲带三个孩子,会有闲言碎语。”
  魏永康、王思涵,王铂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清华博士退学,一颗颗童星陨落了。我在上海见过生于1978年的火枫,生活刚有点起色,2000年丧生。我感怀庞秀玉,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感悟颇深。我憎恶“明星制造”,韩寒、李傻傻、张悦然等等的未来是什么?!我不愿把庞秀玉与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等作比较,她起码是对文学真诚的。我愿每个人活的简单些、快乐些、幸福些、坚强些。
 
  庞秀玉征婚:圈定七名候选人择日见面


  关于庞秀玉的报道近日一直高居各大门户网站新闻排行榜前列

  天津少女作家庞秀玉的不幸遭遇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到9日为止,庞秀玉委托本报公开向全国征婚后,已经有近200位基本符合条件的男士报名应征。

  应征者工商人士居多

  应征的男士中,部分是通过阅读本报的后,参加应征的。更多的应征者,则是通过不同的互联网站连续关注本报有关庞秀玉的报道后,经再三考虑前来报名的。

  由于庞秀玉情况特殊,现有3个年幼的孩子,还有病重的母亲,前来应征的男士,以成功人士较多,他们包括律师、企业家、商人、专家等,也有一些个人条件并不好的热血男子报名应征,其慷慨之情,让人动容。

  从目前汇集的应征资料分析,应征者以成功的工商人士居多,这一现象说明,应征者充分考虑了自己抚养庞秀玉3个孩子的经济承受能力。

  应征者来自全国各地,一个奇特的现象是,与天津相距甚远的湖南长沙,有多名成功人士报名应征。

  记者在采访部分应征男士时,他们都表达了同样的心声:涉世不深的庞秀玉,实际上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受害者,如果能与庞女士结为百年之好,他们会好好待她,绝不去碰她过去的伤口。

  她对重庆人特有好感

  9日,记者根据庞秀玉本人的意愿,将所有应征者的资料电邮给她。经认真筛选权衡后,庞秀玉圈定了7名候选人。

  从庞秀玉筛选出的候选先生中,可以看出,经济条件并不是唯一的砝码,应征者中有相当部分经济条件优越的男士,没有获得庞秀玉的认可。

  庞秀玉说,她心目中的先生,有比较好的经济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结婚,她的先生就面临着抚养她的3个孩子的现实,尤其是她的母亲,患着较严重的糖尿病,一旦发病,需要不菲的医疗手术费用,她无法回避这一事实。

  但是,她说,毕竟这是她的终身大事,经过了剧烈的感情伤害后,她已心力交瘁,根本无法再次承受感情的伤害,所以,她在选择先生时,把综合因素看得非常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庞秀玉似乎对重庆男士特别有好感,9日选出的候选先生中,有2名是重庆汉子。

  庞秀玉毫不讳言她对重庆人特别偏爱。她说,通过重庆晨报的报道,她感受到重庆人的豪放真诚,“如果没有真诚的悲天悯人的胸怀,对我这样复杂经历的人,就不可能做出如此客观公正的报道。”

  7名候选先生新鲜出炉

  庞秀玉圈定的7名候选先生如下:

  重庆大渡口区的张先生,近50岁,从事管理和运输,业余爱好写作;重庆北碚区的陈先生,46岁,园林公司老板;长沙的刘先生,45岁,铁路职工;贵阳的蔡先生,50岁,商人;周先生(地址不详),律师;南昌的陈先生,55岁,商人;长沙的李先生,45岁,商人。

  庞秀玉表示,她将通过电话或网络方式与这些候选先生接触,待情况比较明朗后,她会从7人中选出合适的人见面,互相加强了解。

  由于庞秀玉需要相当长时间与7名候选先生接触了解,本报有关庞秀玉的报道暂时告一段落。庞秀玉手中的绣球最终将抛给谁,本报将继续关注。

  全国关注庞秀玉

  天津昔日少女作家庞秀玉成未婚妈妈的消息牵动千万人的心,10天来,通过本报报道,引起了网评热潮。

  庞秀玉曾经是天津市著名的模范少年,天津市作家协会最小的会员,初中毕业因故辍学后,庞秀玉走向社会,被人步步牵引成为“第三者”,并未婚生下1个儿子和1对双胞胎女儿。

  从10月1日开始,本报连续报道了庞秀玉的不幸遭遇,所有中文网站迅速全文转载这一新闻,并把这一连续报道放在网站最醒目的位置,作为新闻看点。

  到9日本报结束有关庞秀玉的报道为止,已经有数不清的网民发表网评。有的网民对庞秀玉的遭遇扼腕叹息,有的网民鼓励庞秀玉坚强地站起来,重新追逐自己的梦想。不少人士表示,要给庞秀玉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夏显虎)


  天津少女作家公开征婚 教授想与庞秀玉共创人生

  荆楚网-楚天金报

  金报天津消息天津少女作家庞秀玉自曝是拥有3个孩子的未婚妈妈(详见楚天金报10月2日、3日报道)。7日,庞秀玉又发表了她的婚姻宣言:“我希望有一个人能与我共同分担家庭重担,支持我的写作和公益事业……”她还表示,理想中的伴侣必须是50岁以上。庞秀玉的故事打动了十多个城市上百名男士的心,欲娶其为妻者,包括教授、律师、公务员等。

  “庞秀玉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她的真诚,一个人走过错路并不可怕,我相信她不会再犯重复的错误。”北京某高校经贸专业的殷教授认为,庞秀玉是他今后较为理想的人生伴侣,“我正在写一个类似青春经历的剧本,我们在一起可以共同搞创作。”殷教授强调“作为一个成熟男人,我是从生活、事业、家庭多方面理性思考后才来应征的。”

  在应征的男士中间,还有一名自称是下岗工人的。他说:“我没有钱,但我坚信能养活他们。”当庞秀玉得知这一消息时,她声音哽咽地说了句:“谢谢他们。”
 
  庞秀玉,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

  冰川 / 文


  看过有关庞秀玉的相关报道后,我们不仅对这个天才女孩的离奇命运感到惋惜,同时还应该为其原因深刻思考!
  在庞秀玉身上,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反省。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司法不公!
  在生下三子后状告孩子的父亲,主张抚养费这一环节上,我们从多方面看到了现行法律的不公。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闹剧”――
  在开庭审理案件时,被告及被告律师缺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出席必然败诉,铁定的败诉官司,出席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然而,法庭并没有因其“蔑视法庭”而判其败诉,反而无法审理!原因何在?因为原告律师竟然也没有出庭。究其原因,应了我国一句老话――有钱能使鬼推磨。
  开庭之际,律师叛变了。对如此明显地丧失职业道德的行为,我们的法律能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罚?
  可悲的是,故事的主角庞秀玉没有精力再来打这场官司了,因为她的命运还没有改观,她已经全力去打自己该打的官司了,哪还有精力再打这场官司以外的官司?即使再打这场官司,也要等她的主要问题得以圆满解决之后再来维护法律的公正,而她的力量太有限了。
  其次我们看到的是“悲剧”――
  庞秀玉在花费了两万元“疏通费”之后,才确定了对方的身份及财产现金数额――七百万元。而她的主张也就确定为向对方讨要350万元抚养费,对这一结果,我们甚至产生了一种有点嫉妒的欣慰。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被告明确知道自己将败诉的情况下,他的决断非常“正确”――离婚,并把全部财产都赠与了原妻子和岳父。所以,在原告庞秀玉赢了官司的同时,却无法得到应得的经济补偿。对这一结果,法律人士的解释为:庞秀玉没有法律常识,在起诉的同时没有提请财产保全。
  我们有点看不懂了――庞秀玉是个初中没毕业的“法盲”,但是她的律师也是法盲吗?这么关键的法律程序,难道律师不懂?对这样的审判结果,怎么能怪庞秀玉没经验呢?
  说句题外话,生活中,我们有几个人能够把法律研究透彻呢?如果任何一个“不单纯”的有文化的人都能钻法律漏洞,还要律师干什么?
  我们有理由相信,庞秀玉又一次被律师出卖了。相比之下,第一个律师的叛变是明的,还属于光明正大;而第二个律师则是暗的,更阴毒。
  抛开律师的“江湖险恶”不说,再来看看法院如何“主持公道”
  被告在成为被告,两次开庭都没有出庭的情况下,却匆匆办理了协议离婚的手续,而且把家庭财产全部“赠予”他人。这样的“善举”明显是在实现财产转移,对这一结果,法院完全可以质疑其有效性,再说句题外话,这样的大数额赠与行为,受益方是否要交所得税?
  言归正传,法院的判决显得非常“无奈”,何以使然?
  我们都在慨叹――社会太复杂了!
  到底是哪些人使得本该不复杂的和谐社会变得复杂了呢?
  我们痛恨腐败,而每次面对腐败现象时,竟然没有一个能够出来惩治腐败的部门。连法院都不敢让人相信了,我们还敢相信谁?难怪庞秀玉谁也不相信了!何止是她?
  司法公正,它的负面影响不仅仅让百姓对司法部门没有信心,更是对政府失去信心,更有甚者,让执政党威信下降。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哑剧”――
  庞秀玉的官司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但是在她身后,还有很多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没有得以解决。
  我们先来看看庞秀玉的身份――少女作家,二奶,未婚妈妈。
  首先我们同情和惋惜的是一个天才少女的悲剧结局。然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要从公平的角度来确认二奶的社会地位,不能因其是少女作家就忽视她的二奶身份。
  无论从法律上还是道德上,我们都不该对二奶给予更多的宽容,毕竟那不是我们所提倡和弘扬的。问题的焦点是――非婚生子女的抚养费和继承权问题。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法律早有规定,正是由于有了这方面的法律依据,庞秀玉才有理由主张索要350万巨款。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这样的法律规定是否也存在着让人难以接受的问题?
  假如你我是被告,是否也会对这样的法规存有抗拒思想呢?
  如果一个男人只有十几万或者几十万财产,拿走一半为其风流付出代价,我们旁观者会认为很“公道”――即给了花心男人一个沉痛的教训,又给了弱势女子一个经济补偿,更是对没有罪的孩子的保护。
  然而人的接受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被告本身没有那么多钱,难道就不该更多地为原告承担一些义务吗?或许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他若没有钱,庞秀玉也不会跟他十年,也就没有今天这样的结果了。于是我们又得出了另一个结论――庞秀玉跟的不是一个普通男人,而是跟了一个有钱人。
  做为二奶,跟了一个有钱人,一个资产上千万的有钱人,那么她的利益就应该得到法律的“优待”吗?
  在这个问题上,公众的接受能力先不说,当事人首先就接受不了,所以他才要把资产转移,虽然他转移资产的合法性以及对情人的“残酷无情”令人气愤,但这也是被法律所逼迫的。如果他不这样做,而是老老实实地交出350万,这样对庞秀玉,对我们心目中的天才少女作家也许很“公平”,很值得欣慰,但是这样是最公平合理吗?
  在这个案例中,庞秀玉属于被欺骗、被诱奸才成为二奶的,而且有了孩子才知道对方已婚,甚至到了法院开庭时才知道对方的身份和财产情况,对这些情节,我们能够给予同情和支持,因为在这些情节中,庞秀玉太单纯了,或者说太傻了,所以我们的支持和同情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换一个角度,如果一个居心叵测的“精明”女子,设计诱惑了一个亿万富翁,生下了非婚子女,也能依法向其讨要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巨额补偿吗?那时我们会不会反过来怀疑她敲诈?
  以上例子属于走极端,那么我们不钻牛角尖了,举一个中性概念的例子:如果一个不单纯更不傻的“普通”女子,即不是才女也不是妓女,与有钱的已婚男人发生了感情纠葛,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二奶,并同居生子。这样的事实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只是她们很幸福地被包养着,没有象庞秀玉一样轰轰烈烈地闹起来。
  对这样的重婚现象,法律的原则是什么?是民不举官不究。也就是纵容。但是一旦有一天这个女子也象庞秀玉一样告上法庭,那么她的利益将受到什么样的维护?
  现行的法律又回到了庞秀玉所面临的问题上来了――要与对方分割财产。那么法律是不是在鼓励这些二奶们――你们要跟就跟有钱的,跟了有钱的,当二奶同样可以在法律的允许下发财!
  正是有了这样的法律,必然造就一批有这样想法的人。婚姻法就是这样被违法的人任意践踏。
  庞秀玉太单纯了,所以才没有得到“应得”的补偿,才受到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而那些不单纯的二奶们,却真真切切地通过法律渠道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所以,对待庞秀玉案件的最终结果,法律也不敢说该与不该!最终只能是“哑剧”。
  “哑剧”的另一个方面是――法官及律师,都被金钱赌住了嘴。
  说完法律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教育和道德问题。
  众所周知,今天的孩子们太幸福了,多数为独生子,被围在爱与关怀中长大,所受的教育都是激励教育,听到的都是赞扬。
  回想起十年前,这样的教育还没有形成规模,再追溯到更远: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骂出祸害!
  从这个角度看,庞秀玉所接受的是严格的管教。
  庞秀玉的父亲不能说不称职,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庞秀玉的功课门门一百分,可以说出类拔萃,这让多少家长羡慕不已啊!我就恨自己没有这样的狠心和精力来管教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没有自我约束能力,必须给她施加压力,不然不要说考高分,就连学业也无法完成。
  或许庞秀玉的父亲过于严格了吧!但是毕竟他的严格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学业与高分是不是那么重要?
  目前来讲,高分对一个学生来说,就是第一位的。虽然我们在“装模作样”地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改革却是非常失败的。面对全国统一的应试教育,家长能有其它选择吗?
  庞秀玉的父亲还有一点值得骄傲的,就是孩子没有成为高分低能的学生。庞秀玉能够在写作方面早早成名,成为天才少女作家,与他花十几万元买进的上万本书是有一定关系的。他在孩子身上的投入,决不能只用金钱来衡量。其中也包涵了无数的期待与付出。
  一个严父的高压教育,必然牺牲掉一些骨肉亲情。如果庞秀玉能够再坚持几年,顺利地考取名牌大学,她必然能够看到父亲灿烂的笑脸。到那时,她必将体会到父亲最深挚的爱。
  遗憾的是,庞秀玉没有走到高考,甚至没有完成初中毕业考试。她学习下降的原因竟然是早早地出名了!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捧杀!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艰难又缓慢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的体会。没有被家长督促和体罚过的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不排斥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但是学习艰辛是众所周知的。十年寒窗才刚刚念到高一,这还不算学前教育。知识的积累太慢长了!厌学思想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所体现。庞秀玉也不例外,她也不该例外。
  然而,在庞秀玉感到厌倦时,没有得到更好的引导,而是受到了“捧杀”。
  可以想象,当她无比荣耀地到其它学校去演讲归来时,他的父亲如何因其耽误了功课而对其进行惩罚?当她因为准备演讲而没有完成当天的作业时,他的父亲如何执行严格教育?即使她没有理由地飘飘然,不肯努力学习时,面对一个全天津市中学生学习的榜样,她的父亲如何挥起管教的拳头?
  一个严父,不得不松懈,而他又不肯就这样放松对女儿的管教。一个尚未成熟的孩子,她的人生道路还很慢长,需要不断修正她的思想。而女儿早成了“名人”,对父亲的管教已经不认同了。于是父女之间非常对立,一个越来越粗暴;一个越来越叛逆。
  悲剧就这样埋下祸根。当时正是庞秀玉的发育期,逆反心理定很严重,对严父的抵触情绪更是到了极点。而父母的分歧,争执,甚至是家庭暴力,都在她尚未成熟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再加上她的成名,做报告耽误了三分之一的课程,而初三最后冲刺阶段的课程是何等的重要啊!她不得不成为应试考试的又一个牺牲品。
  一贯在成绩面前骄傲的她,无法面对学习成绩的下滑,也无法面对父亲的严格要求,而她是“名人”,更不能面对失败,在无法面对的情况下,她选择了逃避。或许,名人的感觉让她以为自己翅膀硬了,为其逃避打下了思想基础吧?
  在这一连串的悲剧中,庞秀玉自己有责任,社会更有责任,而被人们普遍认为最有责任的父亲,观念却是最正确的。他的失败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准备不足,没有拿出更好更有效的办法来,其次是与庞秀玉的母亲没有达成共识,他的教育理念首先不能得到孩子母亲的认可与配合,估计他们夫妻矛盾当中肯定也包涵了这一内容。谁知天下父亲心呢?尤其谁知一个严父心?可惜的是,严父的爱,庞秀玉没有体会到。
  家庭暴力导致的离婚也是常见现象。父母离异后,庞秀玉自以为逃离了苦海,与其慈祥的母亲相依为命,她到处打工,“要象男人一样”供养母亲。
  庞秀玉的决心和孝心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她真能象男人一样自强、自立,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那才是最让人欣慰的。
  然而她不是男人,女孩子毕竟有女孩子的危险。在失去了父亲的严格管教之后,她终于摔了一个大跟斗。
  小女孩与男人来往,本该受到父母的严格监督,但是她的母亲却做不到。在她夜间外出应酬时,母亲正巧没有在家,以致醉酒之后被送回家的庞秀玉失身了。
  此时才应该体现父亲的作用了,然而庞秀玉已经离开父亲了。母亲的见解并不比庞秀玉更高明,她无法对庞秀玉在人生重大问题上给予更高层次的指导。
  母女俩用同样的理念“不得不”企求这样的结果――因为他强暴了她,所以就必须娶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混蛋逻辑?
  他因为强奸了她才答应娶她;她因为被他强奸而一定要嫁他。
  最终打动她们的还是他的甜言蜜语,而他的甜言蜜语恰恰是说要娶她。强奸问题就这样被“圆满”解决了。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人格落差――他们的“婚约”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易。如果他没有对她进行强奸,她们母女俩认为自己是没有资格“高攀”这门亲事的。而被强奸之后,她们反而被动地掌握了主动权,对方必须“真心”地娶她。
  一个摆脱了强奸的罪名,而且可以继续占有她,长期保持性关系;一个得到了对方娶她的承诺,高攀上了一个很成功的有钱人。这样“私了”可以说皆大欢喜。
  如此交易,必将导致丧事原则。所以当她发现对方已婚时,仍被对方的“真心”打动,住进对方买的房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成为他的二奶,为其生下三个孩子,难道不都是因为对方有钱才能实现的吗?
  庞秀玉的让步,其实就是在人格上的低头。这样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慈母的关怀,而是在严父的监督之下,能发生吗?
  今天,庞秀玉似乎觉醒了,要结束这样
 
欲见其人 先解其文


八十一难肆陆情,
和尚皆空拒五行.
七情纵横九万里,
反哺归真寻爱人.

解开此文就知道她的联系电话。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