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高凉---洗夫人(冼太)生平事功 (1人在浏览)

山区崖佬

小学一年级
注册
2006-03-02
帖子
143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三、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高凉--冼夫人的生卒年和活动时间推论。

冼夫人,(名英?)约生于公元528―约卒公元于622。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冼夫人首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公元550年6-7月间,亦即南北朝梁简文帝元年6月。
这一年的春节,她刚与身任高凉州太守的冯宝结婚。这当然是一段政治婚姻。冯宝家族从曾祖父冯业到父亲冯融,三代世为罗州(治所在今濂江、化州一带)刺史,但作为南徙的北方少数民族皇族(北朝燕国),“非其土人,号令不行”。冯融为自己的儿子选了一位“蛮夷女子”作夫人。这个蛮夷不是一般的蛮夷,而是“高凉冼氏,世为蛮酋,部落十余万家”;这个女子不是一般的女子,而是一个“多筹略,善用兵,诸洞皆服其信义”,协助父兄、家族统治五六十万人口的部落联盟领袖。“由是冯氏始得行政”。
无论冯融当初是“高瞻远瞩”也好,还是为了“始得行政”的权宜之计也好,反正,因为他选了这个儿媳妇,他的后世子孙,粤西人民,乃至广州人民、岭南人民都记住了他的名字。因为,他选的这个媳妇,三定广州,统一粤西,加快了岭南文明的发展,在岭南发展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新婚燕尔,冼夫人就显示了自己非凡的军事、外交才干和战略眼光,帮助夫婿逃过了一个大劫,并奠定了粤西长期安定发展的基础。
这一年的6月,冯宝的同僚,高州刺史李迁仕叛反梁朝,李想用会议的名义召冯宝到自己的要塞,软禁冯宝,逼其出兵参与叛乱。冼夫人从不相属官员间(刺史、以区域军事为主)召令(太守、以地方行政为主)的乖张举动看穿了李迁仕的阴谋,她让丈夫拖延称病,待李迁仕的主力陷入与朝廷大军对峙的僵局时,自己带一千多族人担鸡挑狗前去“劳军”,用奇计、奇兵、奇袭大破李迁仕军,迫使其逃往江西宁都;冼夫人自己帅兵与朝廷平叛大军的首领陈霸先会盟于江西赣石。并看出陈霸先“非常人也,甚得众心,必能平贼”,劝冯宝“君宜厚资之”。
果然,七年之后,这个陈霸先以梁朝相国的身份上演曹丕故事,“受禅”建立了陈朝,是为陈武帝。陈霸先自然对冼夫人这个巾帼英雄有着深刻印象,终陈朝一代33年,陈朝统治者始终把岭南看作自己稳定的后方。冼夫人啼声初试,就为自己的家族和岭南获得了和平发展宝贵的40年。(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的文字里会更详细谈到)

我们推论,冼夫人大婚时当有22岁左右。尽管“蛮夷”女子一般有在14、15岁就结婚的习俗,但冼夫人不是一般待字闺中的蛮夷女子,她是辅助父兄统治的部落领袖,从史书记载她“多筹略,善用兵,诸洞皆服其信义”的才干看,她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着成熟、健康并优于常人的心态、心胸,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熟练指挥战争的经验。从她分析、计划、决策、实施平叛(李迁仕)的过程,以及战后的会盟看,那简直是古代军政史的一个范例!这绝不是一个待字闺中少女的学识、心理素质、综合人格和社会经历所能做得到的。冯融挑选她做儿媳,除了政治联姻外,更看中的恐怕是她的才能和成熟,而非年轻和美貌。
因此冼夫人的出生时间应在公元528年左右,正负不超过两年。

至于公元550年,冼夫人结婚与平叛恰好是同一年,根据史书记载的前后互文,我们可以推算出来。南朝陈武帝永定2年12月即公元558年12月,“冯宝卒,其子(冯)仆,(出)生九年,(冼氏)遣仆帅众入朝,(陈武帝下)诏以仆为阳春太守”。按粤人记虚岁的习惯,冯仆是8年前也就是公元550年12月出生的,再上推10个月(怀孕期),冼夫人和冯宝的大婚在公元550年年初1-2月(也就是春节期间)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冼夫人又是卒于何年呢?
冼夫人最后一次见诸《资治通鉴》的重大举措,是隋朝仁寿年间(公元601-604年)“遣长史张融上封事”,参劾“番州总管赵讷贪虐,(令)诸俚、獠多亡叛”。她在给朝廷的信中“论安抚之宜,并言讷罪,不可以招怀远方”。隋文帝根据她的举报调查处置了赵讷,并“委夫人招慰亡叛。夫人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獠,所至皆降。嘉之,赐夫人临振县为汤沐邑,赠冯仆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我们可以认为,冼夫人在这一事件之后就退休“顾问”了,在临振县(远在海南岛,她的爱子冯仆,被“赠”在那里“总管”着崖州)这个“汤沐邑”养老了。粤西、岭南、海南大局由她的子孙们(尤其是冯盎)主持着。但是根据封建宗法制的规定,最高统治者未到死的那一天,都不会退休的。也就是说,冼夫人在隐居阶段,仍然在控制着局面。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的一件事,似乎在支持着这一说法。
这一年,广州、新(兴)州的“贼帅”高发登、沈宝辙趁大唐逐鹿中原,无暇南顾之机,“杀隋官,据州,附林仕弘”。广州被寇,岭南震动。(隋)“汉阳太守冯盎击破之。既而宝辙之子智臣复聚兵于新(兴)州,冯盎引兵击之。贼始合,盎免胄大呼曰:‘尔(等)识我乎!’贼多弃杖肉袒而拜,遂溃,擒宝辙、智臣等。岭外遂定。”
这是何等壮烈、又何等戏剧化的战斗!看看那张脸就放下武器?逻辑在那里?想想看,冼夫人十几年前刚不顾高龄,亲莅十余州为这些“贼”,这些“俚、獠”们讨回“公道”,现在你要和她最心爱得幼孙厮杀?这些淳朴的“贼”、“俚、獠”能做得出吗?况且,这个冯盎还不是别人,是高州刺史,是汉阳太守,是隋封可以世袭的广州总管、崖州总管的嫡子嫡孙。是冼夫人三定广州的嫡系精锐!所以,司马光、胡三省在《资治通鉴》记载此事时,也忍不住写下这样的按语:“冯盎自其祖母冼夫人以来,威令行于岭南,故然。”
最根本的逻辑是,冼夫人还健在。她看着朝代兴替历史的重演,内心已没有了当初隋代陈朝时的伤心,她担忧的是岭南的安定和发展,属下子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家族统治的长治久安!这个高发登竟然要用我毕生拱卫的广州去投靠林仕弘,不给予打击,其他州县蜂从其后,岭南将糜烂;林仕弘割据江西九江以南,号楚国。岭南如加入,则成一方气候;但那样势必割断岭南和中原的关系;而林仕弘并没有治国安邦之才,光看他和萧铣互相为了争地盘,不顾百姓的生死连年开战就可得而知。冯盎可以为了安民依附于他(此事详见冼夫人家族世系表) ,但我的子民不能无谓牺牲在和大唐的对峙中。不行,有大唐才有广州,有广州才有岭南,有岭南才有高凉,有高凉才有家!叫冯盎来,如此如此…
计将何出?无人知晓。但冼夫人一定对冯盎嘱咐过,不收回广州,不要回来见我!举行再定广州战役,保境安民,一定有冼夫人的指示!冯盎在本次战役中,对“据州”的高登发是干脆利落地“击破之”;对重新啸聚到新兴的“贼”们是“免胄”,不战而屈“贼”之兵,打的是“情感”仗。这也合乎冼夫人的一贯做法。

假如这个逻辑是成立的话,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冼夫人约生于公元528年,约卒于622年,享年约94岁;(推论)
冼夫人的活动期由公元550年(大婚)至620年冯盎击破高发登共70年;(推论)
冼夫人执政期由公元550年至604年共54年。(执政期均以史书记载为据)

冼夫人之后,冯盎这一支后人仍在青史上活跃着:
冼-冯家族影响由公元550年起算,延至唐则天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共134
年。(史书上记载当时的“高州酋长”是冯子犹,冯盎的孙子。)
如果把高力士算上的话,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共205年。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