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闲话客家人(崖佬) (1人在浏览)

山区崖佬

小学一年级
注册
2006-03-02
帖子
143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今天,不经意间,发现电白论坛,小小一个电白,竟拥有自己的论坛,有点意外,也有点欣喜。同为电白人,讲崖的和黎的历史上曾有隔阂。近年随相互了解的加深,融洽了。崖佬来自何处,黎佬又是源自何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误会和分岐。是我一直想了解的,希望各位高人大虾多多指教!
这里只要想了解崖佬的历史、文化沿革。希望网友知无不言。
 
先说说“客家”称谓

何谓"客家" (之一)

"客家"是汉族民系其中一支的名称。这支称为"客家"的民系,是南迁汉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它以汉人为主体,同时包合经融合有"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

客家民系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出继承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应肯定为汉族的一个支系。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就应该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此,"客家"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但并非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客家人以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以善于经商理财的经营之道赢得了“中国犹太人”的美誉,一大批著名客籍工商企业家和政要人物脱颖而出:孙中山、朱德、叶剑英、郭沫若、吴作栋、李光耀…..他们已成为客家人的骄傲。
 
何谓客家先民 (之二)

客家先民,是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生活在民系形成地区的客家人的祖先。

客家先民,概言之,本应该就是客家人的祖先,但情况比较复杂。客家人的祖先除当地"客化"的少数民族之外,都是南迁汉民,但南迁汉人中,不少在辗转大江南北数百年之久,数代之后才迁入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区,进入客家形成区的南迁汉人有的已经不是离开中原的第一代,甚至不是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有的定居于别的民系形成区,成为其他民系的成员。所以如果把客家人的祖先统称为客家先民,那?quot;客家先民"这一称谓就没有特殊内含,或说概念杂乱,因此必须用时空加以限制。时间就是民系形成之前,空间是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区。也就是直接产生客家的祖先,方称客家先民。
 
何谓客家人(之三)

客家人,是客家民系的成员。凡是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两项条件的人,便是客家人。

客家血统,不要误认为就是汉族血统。因为客家民系包含了“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客家民系是汉族客家先民(主体)与非汉族客家先民(即客家民系孕育时期居住孕育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共同孕育的。所以,客家血统是形成客家民系的各族成员血统的总称。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客家认同意识,即是自我承认是不是客家人。鉴别是否客家人的三要素中,更重要的是客家文化素质和自我认同意识,而不是血统。
 
何谓客家后裔 (之四)

客家后裔可以解释为客家后辈,但如果其后辈仍然是客家人,就没有必要冠以"客家后裔",因为客家人的前辈是客家先民,之所以称其"先民",是因为他还不具备客家人的素质。如此推论,客家后辈,应是具有客家血统而无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的人。比如迁离客家社区时间较长,而已不会讲客家话,自己也不认为是客家人的原客家人或客家人的儿孙。客家后裔应是现已不是客家人的客家后辈。若不这样区分,何谓客家人、何谓客家后裔?总不能说,父亲是客家人,儿子就是后裔,如果儿子仍然是客家人,那又为什么称"后裔"?因为客家民系至今并未终止,如果有一天客家民系消失了,那么到达其消失之后,客家人的后辈则可称为客家后裔。此说是否合适。尚待进一步考证。
 
客家名称的由来(之五)

“客家”的字面概念是外来的住户。作为民系的称谓,“家”的含义应是“人”,而不是“户”,如“店家”、“船家”。“客家”是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简称。但是,“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而言的外来者,如广府系、福佬系,他们也都是中原南迁的汉人,也是“外来者”,为何又不称客家?其中缘由还在学界讨论之中。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极少数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这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而且这一称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来的,这在文化内含上,应该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文化特征(即后来确定的客家)人群的一种“共鸣”。这是否同闽粤赣三省连结区原住民的“客”有关,或者说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说法(虽然未见文字记载),现尚难定论。 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称”到“自称”。“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系这时候才形成。“他称”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广东沿海广府人,“称”出的。“自称”便是自我认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人家对自己的称谓并无贬意,同时符合自己的历史;也就认同了。
 
何谓客家精神(之六)

“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气质等词的见解。见智见仁,何词恰切,姑且不论,权以“精神”解说。 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

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

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十六个字
 
中国客家地区分布(之七)
客家地区习惯称呼是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但至今尚无衡量标准,比如纯客家县,客家人口应占总人口的多少,非纯客家县,应有多少客家人口或占总人口比例多少方能认定为非纯客家县。所以只能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随着客家学研究的深入,这种排列将会有些出入,可能尚有些新发现的客家县还未列上,而不该列上的却列上,所以只能作现时的参考。

江西:纯客家县市有: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和铜鼓等18个。非纯客家县市有:赣州、广昌、永丰、吉安、吉水、泰和、万安、遂川、井岗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修水、武宁、萍乡、横峰、鹜源等20个。

福建: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建宁、将乐、泰宁等11个。非纯客家县市有: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漳平、龙岩、南靖、平和、诏安等12个。

广东:纯客家县市有:梅江、梅县、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紫金、龙川、和平、连平、翁源、始兴、南雄、陆河、河源市区、新丰等17个。非纯客家县市有:韶关、曲江、乳源、乐昌、英德、丰顺、博罗、连南、东昌、惠州、惠阳、惠东、饶平、汕头、揭阳、揭西、潮阳、惠来、普宁、陆丰、海丰、龙门、深圳、宝安、佛冈、清远,从化、花县、增城、东莞、中山、珠海、斗门、连山、阳山、广宁、三水、高安、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台山、郁南、封开、罗定、阳春、阳江、信宜、茂名、廉江、四会、化州、电白等54个。

广西:非纯客家县市:合浦、防城、钦州、博白、浦北、陆川、灵山、宁明、崇左、扶绥、邕宁、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宾阳、藤县、桂平、平南、武宣、马山、苍梧、梧州、来宾、象州、全秀、柳州、柳江、绍平、蒙山、鹿寨、宜山、贺县、钟山、柳城、环江、河池、荔蒲、平乐、阳朔、罗城、融水、融安、三江、凤山等47个。

四川(含重庆):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巴县、陪陵、重庆、合江、合川、沪县、沪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县、什加、西昌、会理等32个。

贵州:非纯客家县市:遵义、榕江。

湖南:非纯客家县市:临湘、平江、浏阳、醴陵、茶陵、炎陵、攸县、安仁、常宁、来阳、酃县、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县、宜章等18个。 海南,非纯客家县市:儋县、澄迈、定安、临高、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8个。

台湾:非纯客家县市: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台东、台北等13个。

香港与澳门: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陕西:陕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区返迁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区,人口20万,尚无法确定非纯客家县市。

河南:豫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地区返迁的客家人,还未确定那些是非纯客家县。
 
世界客家人的分布

亚洲:

中国 7000万人 印尼 120万人 马来西亚 125万人 泰国 60万人 新加坡 60万人 菲律宾0.68 万人

越南 15万人 缅甸5.5万人 柬埔寨 1万人 印度2.5万人 老挝 0.5万人 沙特阿拉伯 0.22万人

日本1.2万人 文莱0.9万人 巴基斯坦 0.2万人 尼泊尔0.24万人 斯里兰卡0.017万人 科威特0.017万人

朝鲜0.1万人 韩国 2万人 土耳其 0.05万人 孟加拉 0.05万人

美洲:

美国 28.4万人 牙买加 10万人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6万人 巴拿马0.5万人

哥伦比亚 0.01万人 危地马拉 0.01万人 多米尼加 0.12万人 加拿大8.1万人

玻利维亚 0.01万人 秘鲁 20万人 巴西 0.24万人 智利 0.12万人

圭亚那 0.6万人 阿根廷 0.05万人 古巴 0.81万人 厄瓜多尔 0.02万人

苏里南 0.41万人 委内瑞拉 0.02万人 墨西哥 0.01万人

欧洲:

法国 3万人 荷兰 0.21万人 俄罗斯 0.12万人 丹麦0.12万人 挪威 0.03万人 英国15.2万人

德国 0.5万人 意大利 0.1万人 瑞士 0.1万人 比利时 0.043万人 葡萄牙 0.05万人 瑞典0.24万人

南斯拉夫0.24万人 捷克 0.01万人 奥地利队0.05万人 冰岛 0.01万人 西班牙 0.02万人 塞舌尔 0.05万人

卢森堡0.02万人

非洲:

马达加斯加 0.02万人 莫桑比克 0.03万人 尼日利亚0.02万人 塞纳里昂 0.006万人

赞比亚 0.006万人 加纳 0.02万人 留尼旺1.8万人 毛里求斯3.5万人

肯尼亚0.01万人 南非2.5万人 扎伊尔0.02万人 安哥拉 0.02万人

大洋洲: 新几内亚.0.12万人 瑙鲁0.12万人 腊色尔 0.12万人 所罗门 0.12万人

澳大利亚4.3万人 新西兰 0.1万人 塔希提 1万人 斐济 0.5万人 马绍尔 0.05万人 西萨摩亚 0.03 万人

以上列的 82个国家,若把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单列,则为85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普遍认同的数字。但近年也有说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一百有余。总人口有8千多万、一亿左右、1.2亿等不同数据。按上述数计算,应为8000万左右较为确切。但各有根据,孰是孰非,尚难确定。
 
何谓客家话

客家话又叫做客话,或称客家万言,或叫客方言,大体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四川、台湾等7个省、区200多个市县。其中以广东省东部、北部地区,福建省西部地区,江西省南部地区,即传统上说的闽粤赣交界地区,客家人往得最集中,内有很多是纯客家市县,如梅州市蕉岭、平远、兴宁、五华、大埔、丰顺、紫金、新丰、惠州市、始兴、翁源、和平、连平、龙川、河源、长汀、连城、清流、宁化、明溪、上杭、武平、永定、宁都、石城、瑞金、于都、兴国、会昌、安远、寻乌、定南、全南、上犹、南康、大余、崇义。其余纯客家市县(内含还有待于调查核实的纯客家县)分布在以下省、区的一些地区:广东省的惠阳、惠东、宝安、龙门、佛冈、清远、从化、增城、海丰、陆丰、东莞、韶关、曲江、英德、南雄、乳源、仁化、连南、连县、阳山、乐昌等市县,台湾省的苗栗、新竹、桃园、屏东、高雄等市县,江西省的赣县、宁冈、井冈山、永新、吉安、遂川、万安、泰和、广昌、永丰、铜鼓、修水、武宁、靖安、奉新、高安、万载等市县,湖南省的汝城、桂东、酃县、茶陵、修县、济阳、平江等市县,广西省的陆海上、博白、合浦、浦北、防城、钦州、灵山、贵县、玉林、黎塘、宾阳、贺县、钟山、昭平、来宾、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枝浦、阳朔等市县,四川省的成都市(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新华、小汉、金轮、兴隆)、什邡、彭县、温江(金马河)、双流、新津(兴义)、简阳、仁寿(方家区)、资中(铁佛、球溪)、威远(石坪)、安岳、富顺、隆昌、泸县、合江、宜宾、广安(花桥、天地)、仪陇(乐兴、凤仪、大风、双龙、五棚、周河)、巴中、通江(黄宗区)、达县(碑庙区)、凉山州的西昌(黄联、新河)等于0多个市县的局部地区。
国内外一些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的一些客话地区,如临高、定安、澄迈、万宁、永安、汕头、苍梧、长乐、建宁、邵武、顺昌、将乐、泰宁、萍乡、吉水、郴州、宜章等市县以及散布于浙江、安微等省少数市县的客方言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了解。 在海外,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以及美洲、非洲等地的华侨、华裔也有不少是说客家话的。


此外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微等省的一些地区的畲族有36万多人,大多也操客家话。

客家话分布的地区如此广大,如此分散,恐怕是跟客家人千百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迁徙流亡有很大的关系。客家人虽然屡遭战乱、饥荒、械斗等劫难,但他们仍然勇往直前,兴家立业。客家人一般以家庭、氏族为单位聚族而居,保持着客家人的文化风俗习惯等优秀传统,发扬勤劳朴素、勇于开拓、团结奋进的客家人精神。客家人经常外出谋生,四处闯荡。他们身处异乡,势薄力单,必须加强内部的团结,而客家话就是维护内部团结的最好手段。正如客家祖训所说:“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客家人把不讲客家话看成是忘本叛祖的行为。客家婚姻习俗,往往以是否会讲客家话作为讲得来的前提,语言对联姻起了“鹊桥”作用。正是这个习俗,使客家人的后裔顽强地保留客家话而世代相传,越是侨居国外,就越被强化,即使十代八代,前高祖已迁离客家地区,到了海外或国内非客家地区,其后裔亦能讲客家话。如孙中山的上祖本是广东紫金客家人,后迁增城,最后迁到中山县翠亨村,待孙中山出生时,已隔七代。孙中山出生在广府话地区,讲广府话为主,但也不忘客家话。在革命年代,他遇到广州人来访,讲广府话;遇到客家人来访,就用客家话会话。这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 家史家话与客家民系

一个民族或一个民系的形成一般认为有四要素:地域,社群,语言以及文化风情。其中共同的语言是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客家话、探讨它的形成对于客家民系的确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客家话何时形成,近代以至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作了很多探讨,其说不一。最近有位汀州连城籍(现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任职)年轻学者邓晓华先生对客家方言的形成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邓先生从占有的当今客话材料里归纳若干主要特点,把现今客话音韵与晚唐五代、宋北方语音进行历史比较,粗略地勾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客家方言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脉络。这里介引几个主要的论点,以见一斑。

现今客家话轻唇声母字普遍存在文白异读。白读保留双唇音念法,例如古非母字“斧、分”今念[P-],古敷母字“孵、蜂”今念[P‘-],古奉母字“吠、缚”今念[P‘-],古微母字“巫、望”今念[m-],它反映客家话保留了唐朝以前的读音。据考证,客家先民从中原第一次迁徙开始于东晋末年,那时中原轻唇化现象还没发生,所以非母念[P-],敷母念[P‘-],不混;而现今文读非、敷、奉母字则念[f-],微母字念[V-],这是唐宋以后的读音,那时中原汉语已经产生轻唇音。这些现象可能反映出客家先民大量的从北方南迁发生在唐末宋初,因此早期客家话字音存在文白异读,它们分别代表了客家话里的两个音韵层次。

据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研究,晚唐五代还保留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到宋代浊声全部清化,规律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客家话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大都读为相应的送气音。例如,“步、别”念[P‘-],“头、道”念[t‘-],“舅、旧”念[K’-]或[t∫‘-]。客家话和中原汉语在浊音变化上的这种不致,可能是客家话和中原汉语沿首各自不同道路清化。

客家话里古次浊上声字有些白读音今念阴平,例如“马、有、忍”,文读则念上声。这是现今客家方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最重要的特征。它可能是在脱离中原汉祖语后,客家话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历史音变现象。

据王力先生研究,晚唐五代时,晓、匣母,清浊对立,到了宋代,全浊声母全部消失,匣母并入晓母。客家话凡晓、匣合口的字,由于受圆唇元音的影响,已由喉音[h-]、[h-]变为唇齿音[f-]、[v-],有一部分匣母合口字还保留浊音,没有并入晓母,例如“话、滑”念[V-],有一部分匣母合口字已和晓母合并,念[f-],例如“湖、护”。并入晓母的符合宋代中原汉语的发展规律,保留浊音的是宋代以前的现象,由喉音变为齿音则是客家话的独立发展。

邓先生指出,客家话的许多音韵特征与晚唐五代、宋代音韵相符,音韵格局介于唐末至《中原音韵》之间,从而推论,客家方言基本上是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从中原汉祖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上述关于客家话形成的推论,看来是比较科学的。说唐末宋初“从中原汉祖语分离出来”,而且“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没有敲死一定形成于唐末宋初。这就给客家话的形成以至客家民系的形成问题的讨论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看来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比方,客家话形成的讨论不仅要探讨语音问题,还要进一步对客家民系的形成问题,不仅要历史地作古今对应古今贯通的探讨,还要进一步把客家先民的支派跟迁徙的时间、空间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的考察。总之,客家话的讨论初步做出些成绩,客家学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我们要多做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工作,把客家学的研究稳步地向前推进。

以上载自http://www.sc-overseasinfo.net/other/nlkjr/kjyy.htm
 
QUOTE(lsh0668 @ 2006年03月02日 Thursday, 09:29 PM)
楼主是那里的
[snapback]984908[/snapback]​




呵呵,秘密!

楼上是崖佬吗?
 
受教了,原以为华裔就是华人的后代,现在才知道是不是华人而具有华人血统的人.
 
QUOTE(用户已消失 @ 2006年03月02日 Thursday, 11:57 PM)
闽南系和客家系是兄弟
[snapback]984991[/snapback]​



说得好,强烈支持!要团结,不要矛盾!
 
QUOTE(txn @ 2006年03月03日 Friday, 12:10 AM)
受教了,原以为华裔就是华人的后代,现在才知道是不是华人而具有华人血统的人.
[snapback]984994[/snapback]​




客气了,那是一些客家研究者对客家人的定义。用在华裔身上不一定合适。赞成这种说法:华人、客家人等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定义。
 
崖沙系崖佬按系客家佬?


搞无明.
 
QUOTE(朱米米 @ 2006年03月19日 Sunday, 01:08 PM)
崖沙系崖佬按系客家佬?
搞无明.
[snapback]1004928[/snapback]​




有学人将客家人入粤方式分为山、水、海一种客家人,而最惨、最迟进入岭南的是海客家(粤西客家,即今天所说的崖佬),他们无后方依托,要逃避元军的追杀,又要防避广府族群的排挤。他们是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带去保护宋朝小皇帝的最后一支部队约60万人(其中有11万是文天祥北返与元朝谈判时在粤北招募的义军),崖山一战,宋朝灭亡。这批客家人小部分在今台山的赤溪安置下来。大部流散江湖,沿海边向粤西、广西、海南、越南流散。

为纪念崖山一战,因此他们将他们的语言称作“崖话”。西方史学称“崖山战役”为“东方滑铁卢”中国文明进程在“崖山战役”后逆转!
 
[
cx.gif
 
QUOTE(山区崖佬 @ 2006年04月10日 Monday, 10:25 AM)

为纪念崖山一战,因此他们将他们的语言称作“崖话”。西方史学称“崖山战役”为“东方滑铁卢”中国文明进程在“崖山战役”后逆转!
[snapback]1066899[/snapback]​




如果“崖话”真因纪念“崖山战役”而得名,涯话得名比“客家话”早。

崖山战役发生公元1278年,“客家人”“客家话”的称谓起始于明代中末叶,流行于有清一代。
 
QUOTE(山区崖佬 @ 2006年04月10日 Monday, 10:38 AM)
如果“崖话”真因纪念“崖山战役”而得名,涯话得名比“客家话”早。

崖山战役发生公元1278年,“客家人”“客家话”的称谓起始于明代中末叶,流行于有清一代。
[snapback]1066981[/snapback]​




“客家人”的称谓广客家人自身及学术界所知,始于惠州丰湖书院徐旭曾先生的<<丰湖杂记>>现摘寻部分文章于下,供网友参考:




  “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徽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而从之,寄居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浙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沿途据险,与元兵战,或徒手与元兵搏,全家覆灭,全族覆灭者,殆如恒河沙数。天不祚宋,崖门滔海,国运遂终,其随帝南来历万死而一生之遗民,固犹到处是也;虽痛国亡家破,然不甘为田横岛五百人之自杀,犹存生聚教训复仇雪耻之心,一因风俗语言之不同,而烟瘴潮湿,又多生疾病,雅不俗与土人混处,欲择距内省稍近之地而居之;一因同属患难余生,不应东西离散,应同居一地,声气既无间隔,休戚始可相关,其忠义之心,可谓不因地而殊,不因时而异矣。当时元兵残暴,所过成圩,粤之土人,亦争相向海滨各县逃避,其闽、赣、湘、粤边境,毗连千数百里之地,常有数十里无人烟者,于是遂相率迁居该地焉。西起大庚,东至闽汀,纵横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也。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所居既定,各就其地,各治其事,披荆斩棘,筑室垦田,种之植之,耕之获之,兴利除害,休养生息,曾几何时,遂别成一种风气矣。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亦自称为客人。……嘉应宋芷湾检讨、又曲江周慎轩学博,尝为余言,嘉应汀州韶州之客人,尚有自东晋后迁来者,但为数无多也。”

<<丰湖杂记>>--徐旭曾
 
呵呵 现在什么年代了 我们崖老和黎老早就和得的不德了了 我是崖老 但我的好朋友基本上都是黎老的 怎么样
 
  客家人传统婚嫁习俗

  2006-02-24 点击: 873  编辑:未名扁舟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山区崖佬 2006年03月02日 Thursday, 09:07 PM 发表于: #1
  >..........同为电白人,讲崖的和黎的历史上曾有隔阂。近年随相互了解的加深,融洽了。崖佬来自何处,黎佬又是源自何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误会和分岐。是我一直想了解的,希望各位高人大虾多多指教!
  ........
  --------------------
  道听途说,当不得真,风而已!

  据我所知,讲黎话的兄弟是电白沿海的土著居民(俚族),当然还有壮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讲涯话的客家人,当时是新移民。那时因战争逃难在电白落居,新移民带来新的民风和习俗,对于当地土著居民也许会受到冲击!正因为风俗不同而都选择山区居住,拓荒!免得和沿海的土著居民发生冲突。
  当然几百上千年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原因引起的争执。争抢经济资源,生存空间,习俗等等。俚族当时是排挤从远处移居而来的客家人的,当然也有开明人士容纳了新移民。
  后来大家都互相来往,互相通婚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外公和阿公打交,外孙站在中间,能打得成吗?有仇不过三代!最多五代!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