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也谈电白人的祖先 (2人在浏览)

分析得很有情理,支持!
我也想问肥哥兄一个问题:1950年电白县城是出于什么原因才从电城搬到水东的?
 
听前一辈人说,祖先是从福建迁到潮汕一带,再迁到电白的,与楼主所说的一致。
 
“但你到处被闽人鄙视倒是很有可能的,先撩者贱,看你的帖子知道你的性格。”

我有先撩你吗?如果还是以前的脾气,我早BS你!路有不平,仗义而言,也是先撩人。你有没脑子进水?不会再理会你!闽人中的极品。
 
好贴!
face3.gif

县相关办公室有更多资料,欢迎来查
 
QUOTE(狼啸月 @ 2005年08月20日 Saturday, 11:45 AM)
回19楼txn兄,“那”为古越语地名,“水田”之义。汉人入粤西后,直接用汉语“那”音译了这个地名。这也说明粤西地区古时水稻种植技术及面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此外粤西还有“麻”的地名,如电白的“麻岗”,湛江的麻章、麻弄,阳江的麻良等。以“麻”字作词首的地名,是古越语地名词,为“村寨”、“城寨”之义。“麻岗”本身就是“城寨”的意思。
顺便说说,“电白”也是古越语,与闪电无关。“电”在古越语中为“足”、“脚”之义;“白”是古越语中较常见的地名词,为“石山”之义。“电白”一词按表面译成汉语是“脚石山”,但在古越语语法中,其定语是在中心词之后,因此译为汉语时要把语序调转过来,也即“石山脚”。这就是说“电白”这个城池是在石山脚下的。(旧电白城所在地不远确实是有一座石山,为“瘦狗岭”。)
[snapback]610780[/snapback]​





广州也有一个地方叫“瘦狗岭
 
引用:“历史上忧国忧民,有民族气节的大人物多为哎人,如孙中山、文天祥等。闽人则不多见。”

孙中山居然被人当作成了“哎人”。可笑呀。

另外,有人如果拿着以上这些东西来分化广东人、中国人,这不知是什么居心。
 
QUOTE(狼啸月 @ 2005年08月20日 Saturday, 11:45 AM)
回19楼txn兄,“那”为古越语地名,“水田”之义。汉人入粤西后,直接用汉语“那”音译了这个地名。这也说明粤西地区古时水稻种植技术及面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此外粤西还有“麻”的地名,如电白的“麻岗”,湛江的麻章、麻弄,阳江的麻良等。以“麻”字作词首的地名,是古越语地名词,为“村寨”、“城寨”之义。“麻岗”本身就是“城寨”的意思。
顺便说说,“电白”也是古越语,与闪电无关。“电”在古越语中为“足”、“脚”之义;“白”是古越语中较常见的地名词,为“石山”之义。“电白”一词按表面译成汉语是“脚石山”,但在古越语语法中,其定语是在中心词之后,因此译为汉语时要把语序调转过来,也即“石山脚”。这就是说“电白”这个城池是在石山脚下的。(旧电白城所在地不远确实是有一座石山,为“瘦狗岭”。)
[snapback]610780[/snapback]​


新石器时代,电白县境已有人类活动。

唐(尧)虞(舜)时为南交地。

三代(夏、商、周)时是扬州之南裔。

春秋战国时为百越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打败西瓯、骆越等部落,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时电白地为南海郡之西境。秦末,赵佗盘踞粤地,自封南越王,电白县为其辖境。

汉朝,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粤,始设交州合浦郡,电白属合浦郡高凉县地。

三国(魏、蜀、吴)时,地属吴国。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吴析合浦郡,置高凉郡(《晋书・地理志》载:桓帝分立高兴郡、灵帝改曰高凉);吴黄武五年(226)分交州的南海、苍梧、高凉、郁林四郡,设置广州,交广分治于吴大帝黄武五年,但只实行一年就取消,直至景帝永安七年(264)才成为定制。

两晋时所属与三国同。

南、北朝时,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从高凉郡析置海昌郡。海昌郡辖地在今电白树仔镇、电城镇北部。这是在电白境内设置行政区之始。梁大通中(528)析高凉郡置电白郡、南巴郡、连江郡等12郡,兼置高州,统辖各郡。这是以电白为郡名之始。今电白县境时属高州之电白郡、海昌郡、南巴郡、连江郡地。

隋朝,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省电白、海昌、二郡置电白县,电白自此以县称。同时废南巴郡为南巴县,废连江郡为连江县。大业二年(606)省南巴县入连江县。三年(607)废高州,复设高凉郡(《中国历史地名词典》载:大业二年,废高州,复设高凉郡)。电白县先后隶高州、高凉都。

唐朝,地属岭南道。武德四年(621),废高凉郡,电白县和连江县隶广州。五年(622),析连江县复置南巴县;良德县自泷州改隶高州。六年(623),复置高州,州治在高凉,电白、连江、南巴、良德等县同隶高州。贞观二十三年(649),高州徙称治良德县;开元五年(717),移治连江县。连江县改名保安县。天宝元年(742),高州改称高凉郡;乾元元年(758)复称高州。时,保安县仍为高州、高凉郡治所。至德二年(757),保安县改名为保宁县。大历十一年(776),高州徙治电白县。电白、良德、保宁隶高州。

五代十国时,县名不变,属南汉国土。

宋朝,隶广南西路。开宝五年(972),保宁、良德两县划入电白县。南巴县划入茂名县。景德元年(1004),高州废,电白县改隶窦州。三年(1006),复置高州,电白县仍为该州治所。

元朝,隶湖广行中书省海北南道高州路。至元十七年(1280),高州改称高州路,路治在电白县;大德八年(1304)路治徙茂名县,以旧州址为电白县城;正十五年(1355),还治电白县。

明朝,隶广东布政使司高州府。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为高州府;七年(1374)十一月降为州,九年(1376)四月复为府。成化三年(1467)九月,电白县移治于神电卫(今电城镇),割附郭、朗肆、地安、怀德等6乡以属茂名县。茂名县下博乡地(原良德县部分地和南巴县地面划入电白县。同时府治也从电白县迁茂名县。

清仍明制,隶广东省高雷道(后改高雷阳道)、高州军政分府、广东省政府高州绥靖处、广东省高雷道、广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QUOTE(想伸张正义 @ 2006年09月16日 Saturday, 04:10 PM)
看了此贴,我终于解开了我小脚甲有点小分岔的原因了。以前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的脚甲长得畸形,还耻于让别人知道,现在才知这个就是我是正宗华夏后裔的证明,心中顿时释然!
[snapback]1478731[/snapback]​


死啦,我的好好的,各位大师指点一下,我不是石头嘣出来的吧
 
电白人的祖先应该也爱吃白切鸡吧?
 
QUOTE(狼啸月 @ 2005年08月18日 Thursday, 05:38 PM)
与肥哥兄等高人商榷一下,说说小弟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闽人入主粤西我想主要是为了谋生而不是巩固边防、抵御海蔻,因为这种族群的迁移是自发性的而不是政府有目的的组织。当时电白雷州等地是一块土地肥沃,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俚僚为当地的土著居民。闽人是海上居民,福建一些流民、破产农民为了寻找更好生路,凭借自身纯熟的航海技术,在同一时期从海路出发迁移到台湾、广东沿海、包括潮汕、粤西、广西等沿海平原地区,少部分散落到东南亚甚至太平洋群岛等国家。闽人迁到一个新地方后,往往会陆续带来一大群乡俚,这也保证了迁移到异地的闽人能完好的保证闽文化的承传。外迁的闽人宗族观念十分强烈,古时闽人民风强悍,迁到外面因土地等原因宗族与宗族之间进行械斗常有发生。
闽人入粤西自宋开始,止于明末清初。开始时是少数流民迁入粤西,与当地俚人混居通婚同化(开始主要是汉人被同化),此群人逐渐汉化,但仍自称俚人,因此被称为“熟俚”,所说的是一种闽俚混杂的“俚话”,此后大量闽人从海路“入侵”,由于习俗的原因,他们与“熟俚”混居一起,“熟俚”终于也变成闽人群体,他们所说的“俚话”中的俚僚语言成分不断稀释,变成了粤西特色的闽语,但“黎话”这个名称还是保留到至今。粤西闽语(“黎话”)与其他地方的闽语具有非常鲜明区别的一个特征是独有一个特殊字母( ),如“死”、“四”、“三”、“想”等字的字母,这是其他地方闽语没有的(粤西广西的粤语也保留这个字母,广西壮语也有这个字母),这是俚僚语言在电白黎话中留下的一丝信息。
当闽人在人数上逐渐压过当地俚僚,更重要的是在强大的汉文化的入侵下,这些当地主人的命运注定要被改变。过多的闽人的迁入,首先与当地土著产生了土地的纠纷问题,而无论是什么纠纷,汉人官员都是偏袒汉人,无论在人数势力上还是在政治势力上,俚僚都处于劣势。于是他们所面临选择是:要么离开,要么留下被同化。一部分离开去了广西、海南,剩下一部分留下来的,淹没在汉人的海洋里了。所以今天的电白人身上多多少少有点俚僚的血缘。
在闽人大量迁入电白的同时,另外一个族群――客家人来从北部陆续迁入电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来自中原的客家人(由于客家人来自北方,非南人,习俗等与南方人相异颇大,因此被南方人蔑为“客家”。“客家”本为南方人对这个群体的一个侮辱性的称呼,但后来倒成为这个群体的正式称呼。)流落到广东、江西、福建交界的山区里,与当地的畲族混居通婚一段时期后,开始了新的迁移。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是广东闽人大都是居住在沿海平原地区,而客家人大多是居住在山区里。目前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因为闽人最先进入广东,所以占据了沿海平原地区,而客家人后来才进来,所以只能居住在山区。本人认为也应该从这两个族群的习性分析:闽人习海,客家人习山,客家人这个族群是在三省交界的山区中形成的,他们更适应山区的生存方式,因此聚山而居;同理,闽人善海,自然生活在沿海地区,大家各取所需,这也是历史没有出现闽人与客家人发生较大型的土地纠纷事件。电白的客家人并不自称为“客家”,而是“艾人”――其实这也是其他族群给他们的一个蔑称。由于艾人(客家人)较独特的风俗加上居住山区信息较为闭塞,经济较为落后,历史上一直受到其他族群的歧视。当然现在没有了。现在电白地区主要有三大民系:闽南系、客家系、粤系。此外还有一个自身特征越来越不明显的蛋家民系(我一直都猜测博贺操独特“咸水白”话的就是上了岸的蛋家人。)上千年来,这几大民系相互通婚融洽杂居,早已不分你我了!
所以说到电白人的祖先,追其源头,有闽南系(大概占到70%)、客家系、粤系,当然还有当地的土著俚僚越族。
[snapback]607187[/snapback]​



"闽南系(大概占到70%)"
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寻祖问根,来龙去脉

好贴。顶给大家了解下
 
要了解我们电白人的历史,还可以从一些姓氏的始祖墓碑铭文、族谱来寻找一些蛛丝马迹的。
 
QUOTE(肥哥 @ 2005年08月18日 Thursday, 06:30 PM)
-----------------------------
自发来是有得,但只是一部分,被政府强制迁移下来的占很大一部分。在下曾经听老人们说过小良一些村子的起源,说法很多,但都有共同之处:
1、各村的祖先大多是被绑着押下来的。(这是他们被强制迁移证据)
2、来到这里之后,先人们都可以任意地挑选地方作为自己和后人生活的地盘,说明当时这里是地广人稀的。(这也说明自主搬下来的人当时并不多)
至于其他的,手头资料有限,就不多说了
[snapback]607426[/snapback]​


“各村的祖先大多是被绑着押下来的”可能确有事,和一部分谈过,他们都说他们的先祖是被绑着过来的,所以才遗传着我们喜欢背负手的习惯---因为先祖们当年就是这样双手在背后被绑着从山重水远的地方过来的,这段迁移历史在他们心灵深处是刻骨铭心的----当然这种说法是没科学证实的。呵呵
 
我想知道当地的俚族是什么血型?
 
QUOTE(肥哥 @ 2005年08月18日 Thursday, 06:33 PM)
电白客家人住山区,应该是来迟的缘故,因为在珠海、惠州的客家人是住在海边的。
还有,蛋家人是古越人后裔。
[snapback]607439[/snapback]​


据考证,现在居住在山区的一部分人才是电白的原住民(俚人后代),因不堪倭寇骚扰,明代,海边的俚人往山区迁徙,而同时,从福建过来的人,占据了俚人遗弃的村落。福建人的陆续到来,汉族人人多势众,一些坚守海边的俚人也被迫内迁山区(明清的县志都有记载)。
 
QUOTE(肥哥 @ 2005年08月19日 Friday, 09:31 PM)
呵呵,老人的说法虽然不正确,但他们也说对了一样东西-----------从福建来的人的后代大都是多一片脚趾甲的。因为从福建来的大都是汉人,正宗的华夏后裔都是多一片脚趾甲的,这是我们的华夏远祖遗传下来的基因所特有的。俚獠的祖先应该属于百越甚至三苗的系统,在血缘上和汉人比较远,所以没有这个特点。
在下只是个历史爱好者,所学有限,这个帖子使我受益非浅,希望各位继续不吝赐教!
[snapback]610148[/snapback]​


我只知道我的祖先是唐代西平王,西平王的后代李栋入粤,先落居珠三角,再分居四方。元末明初,红花李氏祖先迁徙来电。后分居旦场、陈村、麻岗、树仔、电城、马踏、水东,,,
 
从族谱可以看出电白老祖宗多由北方迁移过来。
 
看了资料说,我祖先属于赢氏皇族后裔,原来是老秦人呀。。。泪奔。。。
 
本人致函福建宗长查询有关祖先迁移的事项,得到函复如下:
 

附件

  • IMG_20140731_103210.jpg
    IMG_20140731_103210.jpg
    138.1 KB · 查看: 266
  • IMG_20140731_103225.jpg
    IMG_20140731_103225.jpg
    198.4 KB · 查看: 252
  • IMG_20140731_103243.jpg
    IMG_20140731_103243.jpg
    218.6 KB · 查看: 232
  • IMG_20140731_103256.jpg
    IMG_20140731_103256.jpg
    249.8 KB · 查看: 245
霞洞以前也不错。属于高州良德霞洞堡,晏公庙说明了不少的问题

传说中的高力士如果真的是霞洞人的话,那说明了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个故事还真有真实的背景


----------------------------------------------------------
现在就是不知道我们大部分人是否有俚人的血统成分,毕竟我们很多人说的是黎话(山话),而说海话的相对少一些,是否这部分人就是俚人+闽人血统?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