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2008年4月11日电四中八三届同学相聚北京 (1人在浏览)

QUOTE(千年高丽 @ 2008年04月25日 Friday, 01:34 AM)
到了长城也不一定是好汉!
[snapback]2208346[/snapback]​




哦,这是八达岭长城,旅游旺季的时候,此位置超级拥挤!!
 
QUOTE(紫色{壳壳} @ 2008年04月25日 Friday, 10:16 AM)
我真遗憾今天才看到这个贴子。如果早知道的话,身在北京的我虽然不是四中的师生,但一定很乐意去见识见识其雄风!

后悔莫及!!!
[snapback]2208471[/snapback]​


我们这次去北京是住在北京西二环的茶宫茶叶批发市场附近的京石宾馆。
茂名中旅出的团也应该住在该京石宾馆。
 
post-20064-1209049935_thumb.jpg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QUOTE(EEE @ 2008年04月26日 Saturday, 09:01 AM)
post-20064-1209049935_thumb.jpg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snapback]2209678[/snapback]​


北京大学三角地,几十年来中国历次政治风潮的策源地之一。本来这是一个张贴各种学术讲座的海报的地方,但也曾经贴过有名的大字报的。现在,研究生和托付考试补习班的广告占了大半。


潜夫:别了,北大三角地
2007-11-07 09:56: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陈刚   发表评论 共0条  进入论坛>>
  作者:潜夫 

  我是从一位朋友的电话中得知三角地被拆的消息的,说实话,当时我没有感到丝毫惊讶。在今天的北京大学,这并不违反逻辑。就算有人告诉我,博雅塔被拆了,未名湖给填了,我或许也只是淡淡问一句:“是吗?”然后推着自行车走开。没办法,在这座园子里呆得太久了,废墟、告别和葬礼这些年也见得不少了。再少一个三角地,不过是新添一个名字罢了,对我的心灵已经没有任何冲击力。

  大约五六年前,曾流传过北大要拆毁东墙,将未名湖与中关村连成一体的消息。那时还算年轻的我,激于一时意气,曾在网上留下一些文字,见证我所经历的北大,伤悼那些逝去的青春岁月。老讲堂、柿子林、小南门、老虎洞、未名湖边的石板路、成府的雕刻时光和万圣书园、老图书馆223室的大书库……这一连串的校园风景,在我下笔的时候,都已成为历史,深埋在那一代学生的记忆里。

  然而在此之后,校园还是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在我们的周围不断地涌起废墟和新楼。本科时住过的38楼,直到43楼,南墙外的餐饮一条街,朗润园、镜春园的老房子,最近刚刚消失的北招待所和27楼……“逝者”的名单在迅速扩大,甚至不留给人一点“伤逝”的时间。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的心肠也不由得慢慢变硬。

  今天轮到了三角地,这没有什么可奇怪――既然如许多美丽的风景、有意义的建筑都可以为了现实的种种“需要”而永远消失,那么为了迎接重大检查,拆掉几块破破烂烂的铁牌子又有什么可惜的呢?何况根据校方的说法,这只是几块“不再具有思想交流意义”、且贴满商业小广告、“严重影响校容”的广告牌。学校半夜拆了,学生总不能在白天建起来,只能接受既成事实。最多是有几个人心灵受伤害,在BBS上发发牢骚,过得几天,把帖子一删,就一样地太平无事了。根据我的经验,这些年来的事情,大抵如此。

  我有幸见识过“尚有思想交流意义”的三角地。在我入学的时候,三角地的旁边还是老讲堂、老学三食堂和柿子林,那时的三角地是由学三南墙的信息栏和南面的两块信息栏组成的,形状和现在不太一样。老学三被拆除,其上矗立起新大讲堂之后,三角地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当时网络尚未普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来源,大部分都要从三角地获得,其中当然少不了买卖自行车、租房、转让物品等广告。不过那时三角地的主角仍然是各种讲座以及各个社团的宣传海报,只要在上面注明“保留几日,请勿覆盖”,一般都能得到尊重。为了一张海报,几个人蹲在地上满头大汗地又写又画,是当时宿舍里常见的景象,所以学生中也特多书法美术高手。每天下课经过三角地,总要挤在人丛中看看海报,了解一下今晚有什么讲座,心中盘算着听哪一场好。在看海报,听讲座,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圈子”。因此,那时的三角地是名符其实的北大生活的中心,多数人的大学生活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说三角地是民主的象征,在我看来未免空泛,不如说它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温床。它作为一个平台,将思想的火花汇聚到一起,把平日各行其是的北大人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独特的校园文化,才是维系北大生命常新的鲜活血液。

  三角地最显著的变化,是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后。首先是各种讲座,尤其是人文学科讲座的海报急剧减少。然后是商业宣传日渐增加,甚至一年一度的“百团大战”(学生社团招新活动),也逐渐脱去了学生朴素稚气的影子,变得越来越像大商场门前的促销活动。慢慢地,小广告像雨后的毒菌一样蔓延开来,威胁着业已越来越少的海报。学生张贴的海报往往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被撕毁,但是对于大量张贴小广告的人,保卫部却无能为力。这种完全一边倒的竞争,其结果可想而知。加上此时校园网开始普及,“未名”和“一塌糊涂”两个BBS相继成立,很多社团和“圈子”的活动转移到了网上,消息也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传递。于是三角地迅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就在短短几年之内变成了“严重影响校容”的垃圾广告集散地。

  然而文化一旦形成,自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只要其依附的物质媒介尚存,一遇时机就有回光返照的可能。三角地的两次短暂“复活”就是如此突然而热烈,完全超越了人们的想象。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时,一夜之间,三角地完全被五颜六色的海报覆盖,就连对面的“官方”宣传栏也贴满了学生的海报。大多数海报用所能想到的一切辞藻尽情发泄着胸中的愤激,然而其中偶尔也能见到冷静的思考。我认识的几个朋友,有感于一些人盲目排外的极端情绪,在深夜写了一张表达反对意见的海报贴到三角地,第二天去看时,竟然没有被覆盖,上面还有不少人留言表示支持。这件事情所体现的北大曾经自由、宽容和平等争论的精神,使他们深受感动。虽然三天之后,所有海报如蒸发一般集体消失,但毕竟让上世纪90年代末的学生们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三角地的影子。而当次年初夏,为悼念遇害的大一女生邱庆枫,万点烛光映红三角地的时候,我想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这块地方的伟大意义:它让青年人不计利害地汇聚到一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三角地衰落的同时,校园BBS却利用短暂的宽松时期蓬勃发展起来。BBS的“留言板”形式,其公开展示、集体参与、即时回应的特点,本身就与三角地有极大的相似性。而网络传递信息的方便快捷,又远非三角地可比。于是在短短三四年间,“未名”和“一塌糊涂”成为中国高校较大的两个BBS站点,其信息容量、辐射面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当年的三角地。那些年里,如果一个北大人说他从来不上BBS,那就像上世纪80年代说自己从来不看三角地一样,会被大家当做外星人。BBS不仅承担了三角地的实用功能,而且继承了三角地的精神宗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正如老校长蔡元培所言:“凡一种学说,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皆任其自由发展。”在这个平台上,传统的北大校园文化仍在延续,可以说三角地是“形亡而实存”。

  然而“一塌糊涂”的突然终止,让人们意识到了高技术时代网络空间的虚拟和脆弱。一夜之间,北大的校园生活似乎被压缩了大半,很多人顿时感到无所事事、无家可归。此时他们或许会怀念起三角地的海报,现实的空间毕竟比虚拟的空间更实在,更容易把握。不过三角地虽然仍在,习惯了网络生活的孩子们却未必能回得去了。他们会继续坐在各自的电脑前面上网、聊天、打游戏,但未必会与一个从未谋面的人为了某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他们或许比原先的北大人更加桀骜不驯,但是不再能像先辈们那样为了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经营起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我看来,三角地的灵魂就是在此时最后离开了北大。在它走后,北大人再也没有建立起那么强大的公共活动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北大校园文化也不复存在了。

  很多怀念三角地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后来的三角地只剩下一具躯壳。然而躯壳亦自有其存在的意义。这就是美术史家所说的“纪念碑性”,面对断壁残垣,发思古之幽情,人类的集体记忆正是凭借这些古董代代相传。何况三角地离开我们还并不远,许多记忆仍然是鲜活的。就算它破破烂烂,做不了华表,装点不了门面,做一块墓碑总是可以的吧?一块墓碑也可以提醒路过的人们,此人曾经活过,人是会死的,死亡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然而现在它被迫不及待地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这是因为我们缺乏面对墓碑的勇气吗?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被拆除的北招待所。这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位于朗润园北墙内,这里游人罕至,学生们也不常来。如果在北大校园内做一个调查,大概很少有人能说出它的来历。可在30多年前,北招却是一度叱咤风云的“北大清华两校大批判组”(笔名“梁效”)驻地。提起“梁效”,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恐怕很少有不知道的。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里一直是外国访问学者短期居住的招待所。今年初夏时节,北招忽然变得一片狼藉,先是说要装修,后来竟然拆成白地。虽然它安安静静地僻处校园一角,并不“影响校容”,但还是拆了。如果将来我们要回头了解那一段历史,就只能从照片里去找北招的影像了。也许对北大来说,那段历史并不光彩,却是不容回避的一页,北大的学生有权知道也应该知道。然而这一历史见证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抹去了,也不告诉大家理由,大家也并不关心。与三角地相比,北招之死更让我感到凄凉。

  北大的风景之美,离不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也离不开北大人的爱恨悲欢,聚散离合。如果没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没有那些遥远的歌声,流传的故事,湖光塔影再美,也不过是一片枯寂的园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记忆,无数代人的记忆层叠沉积起来,那便是历史,便是传统。没有记忆的人形同白痴,没有历史的民族也无法存在。今天的北大,可谓当下这个大时代的缩影,“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要发展就会有牺牲”,于是一切必须为发展让路。每盖起一座新楼,就会有一片旧房倒下,而它们所承载的几代人的记忆也随之烟消云散。环视四周,能够保留我大学记忆(那仅仅只是10年以前的事啊!)的建筑已所剩不多了。当我们轻易抛弃前人的记忆时,应该想到后人也会同样抛弃我们。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再知道柿子林、小南门,将来的学生也会不知道三角地为何物。这样下去,总有一天,北大会变成一座没有记忆的学校,燕园也将是一座没有风景的校园。

  三角地也许就这样永远地消逝了,如同已经消逝的那些北大风景一样,我并不指望它们能够回来。我也不打算特别地悼念它,因为悼念它的人已经够多,这样对于其他的逝者是不公平的。在这个一切皆归于速朽的时代,死亡的意义也仅止于此吧。
 

附件

  • IMG_0151.jpg
    IMG_0151.jpg
    193.9 KB · 查看: 247
  • 00j20066714329.jpg
    00j20066714329.jpg
    104 KB · 查看: 251
  • 001193862705505_1193862705505_r.jpg
    001193862705505_1193862705505_r.jpg
    14.3 KB · 查看: 217
  • 1.jpg
    1.jpg
    45.4 KB · 查看: 203
  • 3.jpg
    3.jpg
    61.1 KB · 查看: 248
  • 4.jpg
    4.jpg
    50.4 KB · 查看: 215
  • 5.jpg
    5.jpg
    49 KB · 查看: 194
  • 6.jpg
    6.jpg
    53 KB · 查看: 197
  • 7.jpg
    7.jpg
    63.2 KB · 查看: 199
  • 9.jpg
    9.jpg
    48 KB · 查看: 196
  • 14.jpg
    14.jpg
    40.3 KB · 查看: 185
  • 13.jpg
    13.jpg
    46 KB · 查看: 150
  • 11.jpg
    11.jpg
    42.4 KB · 查看: 143
  • 10.jpg
    10.jpg
    44.8 KB · 查看: 168
  • 8.jpg
    8.jpg
    59.4 KB · 查看: 215
南方周末:北大“三角地”的现实与记忆


作者:潘晓凌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07-11-8 11:24:45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北大很像它所处的北京,将老的旧的痕迹,慢慢地抹去,新的、被认为更“现代化”的建筑迅速崛起


以上为“三角地”的历史照片(资料图)

11月4日10∶00,北大“三角地”海报栏被拆除后的第四天。

两名电焊工正给这一小块呈三角形状的绿地安装铁栅栏,焊接枪的火花沿着绿地外围,一截截齐整地吞噬前方一道约5公分深的泥沟。这里可能会出现一个电子公告牌。“三角地”北侧的百年大讲堂,巨型电子幕墙显示,距奥运会开幕还有278天。西侧的新华书店,两名店员好奇地探头张望,来往赶早自习的学生,在电火光的烟雾与滋滋声中,下意识加快脚步。

北大“三角地”海报栏已拆除,一切似乎很平静,而在“三角地”之外,人们则在缅怀,纪念和评论文章充斥互联网。这个具有共同历史记忆的海报栏的拆除,牵动了很多人的复杂感情。

“激情岁月”

对很多人来说,“北大三角地”更是精神记忆,比如钱理群。当谈到“拆除”时,68岁的钱猛地从沙发上站起来,“那以后所有消息都得先通过学校审批了?”未及回答,重又靠回原位,“那就不再是‘三角地’了。”

在1980年代初,北大人在“三角地”旁,因选海淀区人大代表而激情演讲,钱把选票投给了主张言论自由的人。因此他担心,“三角地”海报栏拆除后,电子屏幕放出的信息将被筛选才能发出。

确实,钱的立场和一段段“光辉岁月”直接相关,而很多年轻北大人并不一定知道那些岁月,以及岁月在钱的身上留下的印痕,更无法体会这种印痕所积聚的情感。

“三角地”的过去,被认为和一个个灿烂的词汇连接在一起,比如“自由”、“民主”。钱理群,这个中国特殊年代的见证者,1955年初进燕园,次年,就目睹了一段历史,当时仅18岁。

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精神的鼓舞下,北大学生激情爆发,以张元勋和沈泽宜的诗歌《是时候了》为导火索,学生们没日没夜地贴大字报,争论、质疑、拥护。

在钱理群的回忆里,“主战场在大饭厅的民主墙上,居其西南向的‘三角地’因场地太小,只是一个配角。”而这个“配角”在以后漫长历史中渐成“主角”。

中文系二年级的钱,对民主墙上迸发的思想似懂非懂,但仍颇有兴致地把这些大字报作为文学作品细细欣赏。“那时,任何人都可以站在民主墙前发表言论,旁听者可以随时提出质疑,加入辩论。”

此后,反右开始,激情消退。大饭厅与“三角地”也渐渐恢复往日平静。

钱理群二进燕园读研究生时,时光已淌过动荡十年,1978年9月,与他同批入校的新生,大多已青春不再。这些下过乡,当过钳工、清洁工的中青年学子,如久旱遇甘霖,不分昼夜地读书。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西川1981年考入北大时,发现周围的同学“只要是字,都会凑过去看”。当年的北大,每幢宿舍楼有一个电视机房,报纸杂志很少,地处学生上下学必经之路的“三角地”,理所当然成为校园生活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每次路过“三角地”,这位校园诗人总会跳下车,把破单车一架,凑近布告牌,搜索最新人文讲座、社团信息与学术争鸣。从大饭厅打完饭的学生,许多端着饭盆,径直走到布告牌前,边看边吃。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三角地”开始进一步确立它的价值,渐渐成为北大精神的象征。

有评论说,包括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的一代代优秀毕业生,他们在未名湖畔的沉吟、南门宿舍里的辩论,思想的火花最终汇聚在“三角地”。这样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大学的灵魂的象征,从历史的意义上说,也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这所大学里的人曾经对国家的感情和对民主自由精神的传承。

1980年,中央开展基层民主改革实验,允许各高校学生自由竞选海淀区人大代表。几十年间历经政治风云的北大“三角地”,议政热情重又沸腾起来。

钱理群说,候选人各自在“三角地”前,发表竞选宣言、改革纲要,拥有竞选班子,还召开选民答辩会,做民意调查。

由于参与者上千,选民答辩会移至“三角地”旁边的老讲堂。候选人讨论的议题,远非区人大代表所涉工作,从“文革”、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到论证中国改革之路,再到探讨人性解放问题。

如前所述,权衡再三,钱理群把选票投给了一位主张言论自由的学生。这一主张,正是当年在北大学生中最有市场的诉求。最终,这名候选人以3647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上世纪80年代,“三角地”似乎更多地和“政治”联结在一起。

除了“政治”,让西川至今印象深刻的是,1980年代中期,“三角地”上演了中国首场行为艺术。

那天中午,几个年轻人从长梯子爬上“三角地”旁的学三食堂,在一块木板后,开始往下面扔衣服。他与驻足的学生都看呆了,衣服扔完后,几人往外走,女生都低下了头,只有男生看见,他们穿着泳裤。随即,这几个前卫的文艺青年“晕菜”了,食堂的师傅不知什么原因,已把长梯子搬走了。

世俗化的记忆

北大知名青年教师麦戈(化名),1991年考入中文系,初到“三角地”,便被“五四”文学社的招新海报所吸引。一张牛皮纸上,踩了几个42码的黑墨水鞋印,旁边刷了几句海子的诗,很“愤怒青年的调调”。

后来,他不但当上文学社社长,还陆续创办了几个社团,几乎每天都去“三角地”张贴海报。

而他感触最深的则是越来越多的商业海报开始与社团争夺“三角地”的地盘。各种考研信息、GRE与TOFEL培训班铺天盖地。他们只好轮流到“三角地”盯梢,遇上夹着一卷纸,提一桶浆糊的,就上前轰走,好几次还用上了“肢体语言”。

那些“不一样”的海报则代表了一段历史,1990年代初,北大学生社团离政治渐行渐远。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理想,他们开始变得现实起来,决定走出国门。出国,开始成为浪潮,北大亦不例外。这股潮流绵延至今。

李折(化名)1994年在北大攻读研究生,如今在南方某报任职,李的回忆印证了这段历史,当年的校园氛围变化很大,考研、出国的学生越来越多,再往后,网络、网游、盗版碟,开始风行校园。

“‘三角地’自然慢慢地淡出大家视野了。”李折说。同样的海报栏,很少有往昔的“政治”味道。

而被一部分北大人视为生命一部分的记忆,在另一部分更年轻的北大人眼里,已经模糊。

“三角地”广告栏被拆除后,麦戈问几个学生有何看法,年轻的大学生边吃菜边回答,“三角地”上的商业广告乱七八糟的,的确影响校容,拆了好。

“我当时一下子怔住了,想跳起来骂人,”但麦戈又平静下来,“我感伤,是因为留有我青春的记忆。”

钱理群称,能理解这些孩子,生长在和平、衣食无忧的年代,从小接受应试教育,除了学习什么都不需要操心。但钱相信,他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消退,只是隐伏下来。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北约轰炸驻南联盟大使馆,北大学子率先发出抗议书,在“三角地”前设置灵堂,悼念无辜的逝者。看到一张张充满愤怒的年轻面孔,当年58岁的钱理群恍惚中,仿佛时光倒流数十载。

那场轰轰烈烈的抗议,也给李折留下深刻印象。不过,对这位已供职媒体的“进步青年”来说,他的理想主义和对现实的关切已被网络所承载,其时,网络刚在校园普及,大家在网上设虚拟灵堂,点烛、献花,商讨游行路线。

“三角地信息发布与交流的功能,至此很快被网络取代了。”

“三角地”的背影

2001年入学的田雨(化名),只有两种情况会去“三角地”,一是每天上下学例行路过,二是带同学参观北大时,也会例行到此,她向来者讲述“三角地”的过去。

“如今,它只剩象征意义。”校园的社团海报、讲座信息基本都发布在BBS上了,留在“三角地”上的,没有1980年代的政治,也没有1990年代的先锋艺术,几乎全是各种考试培训、宿舍铺位转让信息,甚至还有寻找高考、四六级枪手之类的“牛皮癣”。

此前与“三角地”紧紧相伴的柿子林、大饭厅,在北大筹备百年校庆时,因形貌老旧而拆除。北大很像他所处的北京,将老的旧的痕迹,慢慢地抹去,新的、被认为更“现代化”的建筑迅速崛起。

这里还将和奥运会结缘。在百年大讲堂、建设中的奥运会乒乓球馆、马拉松跑道北大段的包抄下,“三角地”那花花绿绿的海报栏,越发显得突兀。

因向往五四精神而考入北大的田雨,入学不久便“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长。从他们的口中和开的书单中,慢慢了解了“三角地”的过去。“这些话题,很圈子化,我很少跟班上同学讨论。”

田雨说,她在同龄人中,属于“小众”,大部分同学不了解,也并不关心它的过去。“我们这代人,活在虚拟世界中。书籍、电影、新闻、娱乐、论文,统统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考研、出国、求职,占据着我们大部分时间,有谁关心过去?”

11月4日,供职于北京某媒体的田雨特地回母校,给“三角地”献上一束白玫瑰。

很少有人目睹“三角地”公告牌拆除过程。一个网名为peaceyoa的北大学生说,10月31日早上七点,带着讲座海报赶到“三角地”时,才发现那里已空空如也。他只好把海报贴在了一根电线杆上。

匆匆赶去上课的学生,很少有人注意“三角地”的变化和这张怪异的海报。他们赶着按时到达课堂。10月31日起,北大校方要求全体学生务必携带学生证或校园卡前往教学楼上课。无学生证或校园卡,将不能进入教学楼。11月5日起,教学楼大门将于每天早上8∶00准时关闭。

这几天,北大未名BBS上,许多学生发贴讨论,每日十大热门帖充满“三角地”的名字,而空荡荡的“三角地”则平安无事。田雨献花不久,另一个网友也去献花,却看到一个迅速拾起花束,匆匆离开的工作人员的背影。
 

附件

  • 00200711811263459.jpg
    00200711811263459.jpg
    38.4 KB · 查看: 161
跟旅游团来北京游,导游会安排个免费参观项目给你-----那就是北京的后主线---钟鼓楼。记住,导游是在经过北京的金融街时,会告诉你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为何有三根旗杆,而没有红旗,为何是青蓝色的外观等等。
当你来到钟鼓楼时,门口有很多提示,不准喧哗、不准照相等。。。。
在这里面是有奥秘的。
讲解人带你看貔貅,他会告诉你,貔貅时何动物-----只吃不拉的守财神。教如何摸它、如何拜它,介绍它是如何避邪等,再者,在看墙上的三个图片,一个是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一个是深圳的中银大厦等,风水先生如何。
最后是出招推销 ---请君入网----- 推销-----镇财之物------貔貅破解。
 

附件

  • IMG_0142.jpg
    IMG_0142.jpg
    119.8 KB · 查看: 186
  • IMG_0141.jpg
    IMG_0141.jpg
    143.3 KB · 查看: 196
  • IMG_0140.jpg
    IMG_0140.jpg
    105.5 KB · 查看: 173
  • IMG_0137.jpg
    IMG_0137.jpg
    121.9 KB · 查看: 177
  • IMG_0138.jpg
    IMG_0138.jpg
    109.9 KB · 查看: 153
  • IMG_0143.jpg
    IMG_0143.jpg
    110.3 KB · 查看: 196
  • 111jshyh.jpg
    111jshyh.jpg
    28.8 KB · 查看: 170
QUOTE(四中乐叔 @ 2008年04月26日 Saturday, 05:18 PM)
跟旅游团来北京游,导游会安排个免费参观项目给你-----那就是北京的后主线---钟鼓楼。记住,导游是在经过北京的金融街时,会告诉你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为何有三根旗杆,而没有红旗,为何是青蓝色的外观等等。
当你来到钟鼓楼时,门口有很多提示,不准喧哗、不准照相等。。。。
在这里面是有奥秘的。
讲解人带你看貔貅,他会告诉你,貔貅时何动物-----只吃不拉的守财神。教如何摸它、如何拜它,介绍它是如何避邪等,再者,在看墙上的三个图片,一个是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一个是深圳的中银大厦等,风水先生如何。
最后是出招推销 ---请君入网----- 推销-----镇财之物------貔貅破解。
[snapback]2210194[/snapback]​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为何有三根旗杆,而没有红旗,为何是青蓝色的外观等等。
 

附件

  • 111jshyh.jpg
    111jshyh.jpg
    28.8 KB · 查看: 176
乐叔:中间不是有红旗吗?
 

附件

  • post-20064-1209201543.jpg
    post-20064-1209201543.jpg
    28.8 KB · 查看: 167
QUOTE(爱群 @ 2008年04月27日 Sunday, 03:42 AM)
乐叔:中间不是有红旗吗?
[snapback]2211259[/snapback]​


这是在钟鼓楼的风水先生说的,前面的三根旗杆不挂红旗,国庆时红旗挂在屋顶上,是三根香,吸天地人和。实际上,我在网上搜索到以前的图片,它是挂过红旗的,钟鼓楼的简介员这样说,他在忽悠大家入局,买他的貔貅。
 
face3.gif
 

附件

  • IMG_0254.jpg
    IMG_0254.jpg
    201.8 KB · 查看: 169
  • IMG_0260.jpg
    IMG_0260.jpg
    129.4 KB · 查看: 185
靠啊.....
有价值!!!!!
有钱才这样吧........
 
QUOTE(四中乐叔 @ 2008年04月27日 Sunday, 08:35 AM)
这是在钟鼓楼的风水先生说的,前面的三根旗杆不挂红旗,国庆时红旗挂在屋顶上,是三根香,吸天地人和。实际上,我在网上搜索到以前的图片,它是挂过红旗的,钟鼓楼的简介员这样说,他在忽悠大家入局,买他的貔貅。
[snapback]2211383[/snapback]​


貔貅。

请教乐叔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QUOTE(玫瑰党 @ 2008年04月28日 Monday, 12:39 AM)
貔貅。

请教乐叔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snapback]2212491[/snapback]​


貔貅(音皮休)是一种瑞兽,和龙、麒麟一样皆不存在於现世间。在传说中;曾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古代除舞龙、舞狮外,亦有舞貔貅。在道教「请神宝诰」文中,谓有一神只名讳为「先天辖落灵官王天君」,在上天除负有雷神之职,更统有百万「貔貅神将」,负责天上巡视工作,类似人间纠察工作,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睛,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摄毒伏群魔,防备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扰乱天庭。

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传说貔貅是龙生九子的第九子.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相传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龙生九子,神通不一。其子貔貅,胜父千倍,长大嘴,貌似金蟾,披鳞,甲形如麒麟,取而兽之优,有嘴无屁股,吞万物而不泻。可招八方财,可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传貔貅因为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许吃不许拉。所以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肚子是个聚财囊,同时催官运。

另据大熊猫专浓家张和民教授称在古籍中,大熊猫被称为貔貅(pixiu)。《史记・.五帝本纪》中,叙述了中国“五帝”之首的黄帝,他的国号为“有熊氏”,不仅尊重熊这种野生动物,而且能将熊(黑熊)、罴(棕熊)、貔貅(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明确区分开来。

史记还追述了一个故事:4000多年前,黄帝指挥驯养过虎豹、熊、罴、貔貅等猛兽的部落,在坂泉(河北涿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的首领蚩尤。由于板泉之战比较著名,所以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将它加以记载。除了《史记》外,中国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尚书》,在《牧誓》篇中也曾叙述,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的部队“如虎如貔”,在牧野大败商纣五的军队,一直到后代,还用貔貅比喻勇猛的军士,战无不胜。在佛教中,貔貅还被用为地藏菩萨的坐骑,但是被称为“谛听”,但是从造型上看与貔貅无异。

二、貔貅的造型

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是如凤凰、麒麟一样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但现在流传下来都没有分为雌雄的了。还有古时貔貅是分为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致于“天禄”则较为少人用以称这类瑞兽,还有些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像”等。

貔貅的造型很多,难以细分。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龙头、马身、麟脚,额下有长须,两肋有翅膀,会飞,且凶猛威武,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到现在常见到、较为流行的形状是头上有一角,全身有长鬃卷起,有些是有双翼的,尾毛卷须。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此兽无肛门,只进不出,比喻为招财进宝。

三、貔貅的功用

因此貔貅在风水上用来驱邪、挡煞、镇宅其威力是无庸置疑的。相传貔貅喜爱金银财宝的味道,常咬回金银财宝来讨主人的欢心,故有言此乃招财之物。因而貔貅另有旺财的功用。貔貅在五行风水中带火性,能招来大量的金钱,使世间财源自此打开。

在家宅或工作地点的适当位置放置貔貅,可收旺财之效。一般做偏行的人都认为“貔貅”会旺偏财的,所以他们都会在公司或营业地方摆放一只貔貅,属偏行的行业有外汇、股票、金融、赛马、期货等等。貔貅与麒麟有所不同,貔貅是凶狠的瑞兽,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古代还用它来镇墓,是墓穴的守护兽,一般古墓的墓前都可以看到,可知其杀气的勇猛。

貔貅可摆放在风水的吉位上,很多地理师都认为有催财作用,而在八个不同的方位上,一般摆放玉质制造的貔貅,催财力量会很强。其实貔貅对于正财或偏财都会有利的,所以貔貅像在近年有流行起来的迹象;不过,利用貔貅来催财,总带点宗教色彩,故在玄空大卦的正神日贵神时或鸟兔太阳吉时,开光的貔貅催财力量是最强的,不论工作属于正行或偏行。但有一点要留意,作奸犯科的人,貔貅未必有催财之力,这便是灵兽的特性。貔貅在风水上的作用,可分以下几点说明:

1、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将已开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中的运转好,好运加强,赶走邪气,有镇宅之功效,成为家中的守护神,保合家的平安。

2、有趋财旺财的作用,尤对偏行、收入浮动者有奇效,例如销售、经商、外汇、股票、金融、彩马、期货、赌场等等。除助偏财之外,对正财也有帮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

从质地上看,要以以下二种质地的为佳:

铜貔貅:古代瑞兽,有独角、双角之形,短翼、卷尾、鬃须,是最强之催财风水用具,尤对偏行、收入浮动者有奇效,例如销售、经商、外汇、股票、金融、彩马、期货、赌场等等。

玉貔貅:貔貅尤其以玉制的催财力最强。对催财、改运、避邪、护身有特效。特制成对的玉貔貅尤其适合夫妻、情侣佩带。因为没有一模一样的玉,因此每对玉貔貅都是独一无二的。
 

附件

  • 33333333333333333_yfLIr6Ms4mYJ.jpg
    33333333333333333_yfLIr6Ms4mYJ.jpg
    53.4 KB · 查看: 183
  • DSCN6078_kVAYPY8ng5BU.jpg
    DSCN6078_kVAYPY8ng5BU.jpg
    73.6 KB · 查看: 189
  • 20060715165306284827.jpg
    20060715165306284827.jpg
    17.2 KB · 查看: 154
  • px061103.jpg
    px061103.jpg
    4.1 KB · 查看: 148
QUOTE(caizhuoru @ 2008年04月27日 Sunday, 05:03 PM)
靠啊.....
有价值!!!!!
有钱才这样吧........
[snapback]2212155[/snapback]​


钱多聚好一点,钱少也得聚聚,做餐饭吃喝杯酒卿卿往事回忆美好时光。。。
 
请教楼主二个问题,我曾经在电白四中读过一个星期书算不算你的校友?另外一个问题是,请问电四中建校有多少周年?
 
QUOTE(千年高丽 @ 2008年04月28日 Monday, 01:04 PM)
请教楼主二个问题,我曾经在电白四中读过一个星期书算不算你的校友?另外一个问题是,请问电四中建校有多少周年?
[snapback]2212891[/snapback]​


捐赠百十万到四中,弄个荣誉校友。。。
 
QUOTE(千年高丽 @ 2008年04月28日 Monday, 01:04 PM)
请教楼主二个问题,我曾经在电白四中读过一个星期书算不算你的校友?另外一个问题是,请问电四中建校有多少周年?
[snapback]2212891[/snapback]​


在四中学习、工作、生活过的,都应算是校友。
电四中的前身在民国时期是电白县县立初级中学、电白县中学。
其在清朝是电阳试院。
电白县第四中学
治学严谨 人才辈出

电白四中坐落于电白县沿海中心镇电城镇的东街,学校的前身是电白县第一中学,起源于清朝时的电阳试院,是电白教育的摇篮。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原华南师大中文系主任唐启运教授均是该校校友。
学校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新建的五层套间学生宿舍楼已落成并投入使用。现有教职员工142人,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99%,高级教师15人,一级教师36人。有34个教学班,其中高中22个班,初中12个班,在校学生2300多人。学校有良好的育人环境,绿树掩映,花果飘香。学校教学、运动、生活三区分明,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科学。各种功能室齐全,建有电教平台的多媒体电教室1个,电脑室2个,拥有电脑130多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中考、学科竞赛连年创佳绩。九十年代以来,培养出广东高考政治科状元1人,正式考上清华大学2人;2002年至2004年初一级抽考、初二级和初三级参加“3+综合”学科竞赛均获县一等奖;2004年学生参加全国高中物理、化学竞赛均获得全县最高奖,学生参加省生物竞赛获得省一等奖,参加初中化学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004年高考上本科线43人,其中全国重点线7人,省专线以上达249人。教师教研成果多项获国家、省、市、县各级的奖励。学校连年被上级评为“德育先进单位”、“先进教工之家”、“教学质量优秀奖单位”。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民主治校,造就一支敬业爱岗、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团结协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该校已成为附近十多个乡镇的群众和学生向往的学校。
 
QUOTE(千年高丽 @ 2008年04月28日 Monday, 01:04 PM)
请教楼主二个问题,我曾经在电白四中读过一个星期书算不算你的校友?另外一个问题是,请问电四中建校有多少周年?
[snapback]2212891[/snapback]​


电白四中历史沿革、校名变更及各届领导一览表
校名 时间 校长 副校长 书记 校 址
"电白县立初级中学
(简称""电中"")" 1914-1917 王善一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原清朝电阳试院)"
"电白县立初级中学
(简称""电中"")" 1918-1930 邵鸿藻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
"电白县立初级中学
(简称""电中"")" 1931-1932 廖迪嘉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
"电白县立初级中学
(简称""电中"")" 1933-1934 李滋大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
"电白县立初级中学
(简称""电中"")" 1935-1941 崔亚基 因日寇入侵,1938年迁至下洞大村
"电白县立初级中学
(简称""电中"")" 1941-1944 陈作新 1942年分设下洞、羊角、电城分教处
"电白县立初级中学
(简称""电中"")" 1944-1946 王汝坤 有下洞、羊角、电城分教处
"电白县立初级中学
(简称""电中"")" 1946下半年 蔡守棠 有下洞、羊角、电城分教处
"电白县立初级中学
(简称""电中"")" 1947上半年 谭文炯 有下洞、羊角、电城分教处
"电白县立初级中学
(简称""电中"")" 1947下半年 邵桐孙 迁回电城原址
"电白县立初级中学
(简称""电中"")" 1948-1949 许炳忠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解放后称电白一中 1949-1950 高川若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1951年一中随县政府迁往水东,
本校称电白第四中学" 1950-1951 蔡守棠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白第四中学 1951-1968 邵维祥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城镇中学 1968-1971 郭瑞章 郭瑞章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城镇中学 1972-1978 张继贤 张继贤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城镇中学 1979-1980 崔锦生 崔锦生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城镇中学 1980-1982 周流森 周流森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城镇中学 1982-1984 蔡应勋 崔朝尊 徐林钧 蔡应勋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白第四中学 1984-1986 崔朝尊 徐林钧 赖宏子 崔朝尊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白第四中学 1986-1989 崔万权 梁学琛 崔万权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白第四中学 1989-1990 杨广藻 杨广藻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白第四中学 1990-1992 李广潮 冯金星 李广潮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白第四中学 1992-1994 冯金星 赖宏子 冯金星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白第四中学 1994-1997 汪致祥 廖坤望 陈炳文 汪子凡 吴超成 汪致祥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白第四中学 1997-2002 冼伟勋 吴超成 汪子凡 冼伟勋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电白第四中学 20002--2007 吴超成 汪子凡 许郁荣 吴超成 电城镇东街中学巷
 
QUOTE(wavo @ 2008年04月29日 Tuesday, 02:17 AM)
无贴好顶了。
[snapback]2214555[/snapback]​


谢谢,你也这么晚。。
 
北大未名湖
 

附件

  • IMG_0172.jpg
    IMG_0172.jpg
    192.1 KB · 查看: 190
  • IMG_0220.jpg
    IMG_0220.jpg
    167.7 KB · 查看: 181
  • IMG_0221.jpg
    IMG_0221.jpg
    157.9 KB · 查看: 174
  • IMG_0222.jpg
    IMG_0222.jpg
    163.1 KB · 查看: 188
  • IMG_0223.jpg
    IMG_0223.jpg
    158.3 KB · 查看: 174
  • IMG_0224.jpg
    IMG_0224.jpg
    153.4 KB · 查看: 205
上次去旅行有珠宝经理推荐貔貅。
说打麻将的时候放在另外3家看不到的地方,比如裤袋里面。
口对3方。手摸貔貅的屁股摸到热再摸牌。大杀3家。
当场想和经理来一盘看他怎么杀三方
 
上世纪30年代(李政道,杨振宁同批)的留美学人中就有四中(电阳书院)学子,邵姓树仔人.
如有可能,四中应恢复电阳书院的旧名,才能与一中一争天下.

QUOTE(四中乐叔 @ 2008年04月29日 Tuesday, 02:10 AM)
在四中学习、工作、生活过的,都应算是校友。
电四中的前身在民国时期是电白县县立初级中学、电白县中学。
其在清朝是电阳试院。
电白县第四中学
治学严谨 人才辈出

电白四中坐落于电白县沿海中心镇电城镇的东街,学校的前身是电白县第一中学,起源于清朝时的电阳试院,是电白教育的摇篮。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原华南师大中文系主任唐启运教授均是该校校友。
学校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新建的五层套间学生宿舍楼已落成并投入使用。现有教职员工142人,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99%,高级教师15人,一级教师36人。有34个教学班,其中高中22个班,初中12个班,在校学生2300多人。学校有良好的育人环境,绿树掩映,花果飘香。学校教学、运动、生活三区分明,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科学。各种功能室齐全,建有电教平台的多媒体电教室1个,电脑室2个,拥有电脑130多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中考、学科竞赛连年创佳绩。九十年代以来,培养出广东高考政治科状元1人,正式考上清华大学2人;2002年至2004年初一级抽考、初二级和初三级参加“3+综合”学科竞赛均获县一等奖;2004年学生参加全国高中物理、化学竞赛均获得全县最高奖,学生参加省生物竞赛获得省一等奖,参加初中化学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004年高考上本科线43人,其中全国重点线7人,省专线以上达249人。教师教研成果多项获国家、省、市、县各级的奖励。学校连年被上级评为“德育先进单位”、“先进教工之家”、“教学质量优秀奖单位”。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民主治校,造就一支敬业爱岗、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团结协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该校已成为附近十多个乡镇的群众和学生向往的学校。
[snapback]2214549[/snapback]​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