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胜
大学三年级
- 注册
- 2008-10-14
- 帖子
- 802
- 反馈评分
- 10
- 点数
- 1
电白一学校教师月薪不足200元!
来源:南方农村报 2008-11-03 14:25:59 作者:朱雄慧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漫画:陶丫
因土地证移交地方受阻,老师生活困苦,教学质量下降
几个十来岁的小孩在四年级的课室里打闹,破旧的讲台上,只放着两条破布捆成的黑板擦,连粉笔头都没有。这是记者9月27日在电白县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以下简称子弟学校)看到的情景。
1998年到现在,10年来,这所学校过着数米下锅的生活。最近两年,教师每个月的全部收入不足200元,而当地公办小学的教师每月有1000多元工资。
“实在活不下去了,我一个人在学校住,老婆在附近的村里卖菜。”教五、六两个年级数学课的周巍老师对记者说。初中停办前,他还兼初三的数学教师,他也是全校仅有的两名大专学历教师之一。
1998年之前,水泥厂是县办国有企业,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按照国有企业职工编制办学,一度风光无限。1998年水泥厂转制之后,学校成了自生自灭的孤儿,教学质量也不断走下坡路。
2006年,该校本有机会移交给地方政府,但因土地证、房产证不齐全,移交方案一拖再拖。
一年用不起一盒粉笔
1976年,位于该县黄岭镇的水泥厂创办了这所职工子弟学校。“90年代初的时候,子弟学校教师的月工资300多元,而周围学校的民办教师只有几十元。差别很大。”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郑世江说。
优厚的报酬吸引了很多教学经验丰富、学历较高的教师。肖锦龙和周巍都是被“看上去很美”的条件给吸引来的。“当时来水泥厂教书算是水泥厂的职工,家属找不到工作还可以安排,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肖说。肖来之前已经在地方教了26年书。
可是,工厂不久开始效益越来越差,学校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1998年,工厂开始转制,按该厂行政厂长李森的说法,叫“租赁制”,即水泥厂所有权不变,经营权租给私人,每月租金10万元。
自此,该厂出现了两个厂长,一个管行政,一个管经营。管行政的县派厂长每个月用10万元租金支付6名行政人员的工资和上缴县经贸局的社保费用,管经营的私人厂长负责生产和生产车间工人的工资,自负盈亏。
然而,子弟学校被水泥厂遗弃,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无人认领。
1998年-2006年,学校靠学生交的学杂费和财政返还的办公费给教师发工资。子弟学校因此有了扩招想法,因为多招一个人,就能多得一点学杂费和办公费。2003年,该校招生规模一度达到380人。回忆那段时间,罗宜江脸上有了光彩,“那时每个月有500-600元工资呢”。
“每个学生每学期收210元左右,140元上缴教育局,所剩其实不多的,用这么一点钱来支付20多名教师的工资,只能算是给了个基本生活保障。”校长祝锦龙说,“也不敢收多,收多了他们都会转到附近的学校去。”
据了解,水泥厂附近的东华村和上平山管区都有小学,学生选择来这里上学主要是因为这里“师资比较好”。1998年后,这个比较好的师资也在不断流失,因为“年轻的、有点前途的教师都离职谋生去了”。
2006年后,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子弟学校唯一的收入是财政补偿每个学生140元办公费用。2007年,子弟学校只招收到72名学生和10个学前班学生,只有2.4万元补助。这些钱用来支付14名教师一年的工资和一年的办公费用,平均每人每个月工资不足100元。
“能省的我们都省了,一个教师一年用不到一盒粉笔,连粉笔头都用来板书,有时粉笔头用完了,整个子弟学校跑遍了也找不到一盒粉笔。”周巍老师说。
“食不饱,力不足,教学质量肯定有所下降。”校长说。
土地证阻碍移交
2006年,子弟学校收到一份文件:省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妥善解决我省国有企业办中小学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国有企业办中小学可以移交地方政府管理,自此,他们开始了漫长的“回归”之路。
2006年4月20号,他们第一次提交材料给县政府,12月12日,县政府组织教育局、经贸局、水泥厂等相关部门到学校召开联席会议。按照当时的会议纪要,县里承认7名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子弟学校可办完整小学,但要停办中学;同时校产要无偿移交,无偿移交的校产包括地皮证、房产证和设备设施等。
但是,学校没有独立的地皮证,子弟学校的地皮证和房产证都归在水泥厂的大证里,而水泥厂的地皮证抵押在电白县的建设银行里。
原来,水泥厂已经负债累累,1996年领导班子换届的时候,水泥厂已经负债8600万,地皮证抵押在银行里。
第一次联席会议的解决方案因为没有地皮证流产了。
子弟学校的面积其实只占工厂总面积的很小比例,李森厂长表示,整个工厂的面积是64万平方米,而子弟学校的面积仅3000平方米。
2007年3月,考虑到学校的窘境,水泥厂开始给每个教师每月100元的补贴,教师月薪涨到了近200元。教师反映,占他们一半收入的100元补贴,总不能按时拿到手。
“厂里也很困难,每个月要等着10万的租金来支付各种费用,经营方有时也不会准时给钱,迟点给教师补助是正常的,但是厂里总是确保足额支付,我们几天前还通过了今年9月份开始给每个教师250元补贴的决定。”李森解释道。
水泥厂也在考虑把子弟学校的地皮剥离出来,交给学校。李森认为,理论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学校的面积只占工厂的小部分,但具体要同国土局协调,还要与银行研究解决方法。
“厂里也希望子弟学校能移交出去,就像穷家长嫁女儿,总是希望能有个好归宿。”他说。
“厂方想把学校的地皮证取出来很难,水泥厂没有还任何债务,也没有新的资产抵押,想空手套白狼,不容易。”县委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地方不愿整体接收学校
2007年10月30日,不堪困苦的教师自发到省里信访,他们找到省人大、省国资委等部门反映问题。很快,这些信访资料被发回茂名市。2008年5月23日,电白县又在子弟学校组织了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建议按照学生人数来确定教师编制。
“按照学校的办学规模配备教师,水泥厂职工子弟子弟学校只能配备4名教师,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争取给他们配备6-8个教师。”县教育局副局长杨旭飞说,“不过前提是能够完成校产的移交。”
按照水泥厂和子弟学校的构思,是学校将教师和学生整体移交给教育局,但是,电白县的两次解决方案,都没有将教师全盘接收的打算。
“如果不是整体移交,接收几个人,剩下的几名教师怎么办?”祝锦龙说。
今年8月27日,电白县专门就解决水泥厂移交问题召开了会议。会议决定: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要把校产全部移交给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才能接受学生和教师,接收教师6-8名;或者按照省里的规定,接收2003年底参加工作并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如果校产移交不完整,只能接受学生,不接受老师。
“他们本来就是工厂的职工,县里的财政也不宽裕,每接收一名教师,县财政每年要增加1.5万的支出,接收6-8人,教育局已经尽了很大的力了,剩下的人员希望厂方能吸收。”杨旭飞表示
协商期间,水泥厂和子弟学校都提出其它解决方案,包括全体教师盖手印签合约书等,但因为不合法规,被县里驳回。
“我们希望教育局能全盘接收,多接收几个人,也不见得会增加财政多少负担。”李森表示,万一剩下几个,厂里只能让他们到工厂上班做工人,每个月有700元左右,如果他们做不了工,我们只能做下岗职工处理,厂里负责给他们交社保和每个月给予60元的生活费。
不过,工人多是50岁退休,很多教师都已经接近50岁或者超过50岁,怎么转做工人?对于教师的疑问,李森表示,这只是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来源:南方农村报 2008-11-03 14:25:59 作者:朱雄慧
□漫画:陶丫
因土地证移交地方受阻,老师生活困苦,教学质量下降
几个十来岁的小孩在四年级的课室里打闹,破旧的讲台上,只放着两条破布捆成的黑板擦,连粉笔头都没有。这是记者9月27日在电白县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以下简称子弟学校)看到的情景。
1998年到现在,10年来,这所学校过着数米下锅的生活。最近两年,教师每个月的全部收入不足200元,而当地公办小学的教师每月有1000多元工资。
“实在活不下去了,我一个人在学校住,老婆在附近的村里卖菜。”教五、六两个年级数学课的周巍老师对记者说。初中停办前,他还兼初三的数学教师,他也是全校仅有的两名大专学历教师之一。
1998年之前,水泥厂是县办国有企业,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按照国有企业职工编制办学,一度风光无限。1998年水泥厂转制之后,学校成了自生自灭的孤儿,教学质量也不断走下坡路。
2006年,该校本有机会移交给地方政府,但因土地证、房产证不齐全,移交方案一拖再拖。
一年用不起一盒粉笔
1976年,位于该县黄岭镇的水泥厂创办了这所职工子弟学校。“90年代初的时候,子弟学校教师的月工资300多元,而周围学校的民办教师只有几十元。差别很大。”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郑世江说。
优厚的报酬吸引了很多教学经验丰富、学历较高的教师。肖锦龙和周巍都是被“看上去很美”的条件给吸引来的。“当时来水泥厂教书算是水泥厂的职工,家属找不到工作还可以安排,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肖说。肖来之前已经在地方教了26年书。
可是,工厂不久开始效益越来越差,学校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1998年,工厂开始转制,按该厂行政厂长李森的说法,叫“租赁制”,即水泥厂所有权不变,经营权租给私人,每月租金10万元。
自此,该厂出现了两个厂长,一个管行政,一个管经营。管行政的县派厂长每个月用10万元租金支付6名行政人员的工资和上缴县经贸局的社保费用,管经营的私人厂长负责生产和生产车间工人的工资,自负盈亏。
然而,子弟学校被水泥厂遗弃,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无人认领。
1998年-2006年,学校靠学生交的学杂费和财政返还的办公费给教师发工资。子弟学校因此有了扩招想法,因为多招一个人,就能多得一点学杂费和办公费。2003年,该校招生规模一度达到380人。回忆那段时间,罗宜江脸上有了光彩,“那时每个月有500-600元工资呢”。
“每个学生每学期收210元左右,140元上缴教育局,所剩其实不多的,用这么一点钱来支付20多名教师的工资,只能算是给了个基本生活保障。”校长祝锦龙说,“也不敢收多,收多了他们都会转到附近的学校去。”
据了解,水泥厂附近的东华村和上平山管区都有小学,学生选择来这里上学主要是因为这里“师资比较好”。1998年后,这个比较好的师资也在不断流失,因为“年轻的、有点前途的教师都离职谋生去了”。
2006年后,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子弟学校唯一的收入是财政补偿每个学生140元办公费用。2007年,子弟学校只招收到72名学生和10个学前班学生,只有2.4万元补助。这些钱用来支付14名教师一年的工资和一年的办公费用,平均每人每个月工资不足100元。
“能省的我们都省了,一个教师一年用不到一盒粉笔,连粉笔头都用来板书,有时粉笔头用完了,整个子弟学校跑遍了也找不到一盒粉笔。”周巍老师说。
“食不饱,力不足,教学质量肯定有所下降。”校长说。
土地证阻碍移交
2006年,子弟学校收到一份文件:省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妥善解决我省国有企业办中小学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国有企业办中小学可以移交地方政府管理,自此,他们开始了漫长的“回归”之路。
2006年4月20号,他们第一次提交材料给县政府,12月12日,县政府组织教育局、经贸局、水泥厂等相关部门到学校召开联席会议。按照当时的会议纪要,县里承认7名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子弟学校可办完整小学,但要停办中学;同时校产要无偿移交,无偿移交的校产包括地皮证、房产证和设备设施等。
但是,学校没有独立的地皮证,子弟学校的地皮证和房产证都归在水泥厂的大证里,而水泥厂的地皮证抵押在电白县的建设银行里。
原来,水泥厂已经负债累累,1996年领导班子换届的时候,水泥厂已经负债8600万,地皮证抵押在银行里。
第一次联席会议的解决方案因为没有地皮证流产了。
子弟学校的面积其实只占工厂总面积的很小比例,李森厂长表示,整个工厂的面积是64万平方米,而子弟学校的面积仅3000平方米。
2007年3月,考虑到学校的窘境,水泥厂开始给每个教师每月100元的补贴,教师月薪涨到了近200元。教师反映,占他们一半收入的100元补贴,总不能按时拿到手。
“厂里也很困难,每个月要等着10万的租金来支付各种费用,经营方有时也不会准时给钱,迟点给教师补助是正常的,但是厂里总是确保足额支付,我们几天前还通过了今年9月份开始给每个教师250元补贴的决定。”李森解释道。
水泥厂也在考虑把子弟学校的地皮剥离出来,交给学校。李森认为,理论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学校的面积只占工厂的小部分,但具体要同国土局协调,还要与银行研究解决方法。
“厂里也希望子弟学校能移交出去,就像穷家长嫁女儿,总是希望能有个好归宿。”他说。
“厂方想把学校的地皮证取出来很难,水泥厂没有还任何债务,也没有新的资产抵押,想空手套白狼,不容易。”县委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地方不愿整体接收学校
2007年10月30日,不堪困苦的教师自发到省里信访,他们找到省人大、省国资委等部门反映问题。很快,这些信访资料被发回茂名市。2008年5月23日,电白县又在子弟学校组织了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建议按照学生人数来确定教师编制。
“按照学校的办学规模配备教师,水泥厂职工子弟子弟学校只能配备4名教师,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争取给他们配备6-8个教师。”县教育局副局长杨旭飞说,“不过前提是能够完成校产的移交。”
按照水泥厂和子弟学校的构思,是学校将教师和学生整体移交给教育局,但是,电白县的两次解决方案,都没有将教师全盘接收的打算。
“如果不是整体移交,接收几个人,剩下的几名教师怎么办?”祝锦龙说。
今年8月27日,电白县专门就解决水泥厂移交问题召开了会议。会议决定: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要把校产全部移交给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才能接受学生和教师,接收教师6-8名;或者按照省里的规定,接收2003年底参加工作并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如果校产移交不完整,只能接受学生,不接受老师。
“他们本来就是工厂的职工,县里的财政也不宽裕,每接收一名教师,县财政每年要增加1.5万的支出,接收6-8人,教育局已经尽了很大的力了,剩下的人员希望厂方能吸收。”杨旭飞表示
协商期间,水泥厂和子弟学校都提出其它解决方案,包括全体教师盖手印签合约书等,但因为不合法规,被县里驳回。
“我们希望教育局能全盘接收,多接收几个人,也不见得会增加财政多少负担。”李森表示,万一剩下几个,厂里只能让他们到工厂上班做工人,每个月有700元左右,如果他们做不了工,我们只能做下岗职工处理,厂里负责给他们交社保和每个月给予60元的生活费。
不过,工人多是50岁退休,很多教师都已经接近50岁或者超过50岁,怎么转做工人?对于教师的疑问,李森表示,这只是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