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不同民系如何界定,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不同民系以文化特征为认同的标志已见前述。本章着重从田野调查出发,考察一下民众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究竟如何认同民系的事实。
经验常常表明,一些也许令学者们绞尽脑汁的问题而在民众看来却是理所当然明晰的事实。在调查中,当我们用“你主要根据什么特征来确认自己和别人是广府人或潮汕人或客家人?”这个问题进行询问时,有64.29%的广府人、62.73%的潮汕人和62.24%的客家人认为主要是根据方言来确认同族人的;另有 17.14%的广府人、14.55%的潮汕人和13.29%的客家人则是根据血缘关系来认同的,还有10.0%的广府人,11.81%的潮汕人和11.89%的客家人是根据其居住地来认同的,有8.57%的广府人、13.64%的潮汕人和10.49%的客家人是根据其体格特点来区别的。由此可见,在民系认同标准中,文化方言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血缘关系(裔承与体格),地缘关系是第三位的。依据这种世俗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不具有客家文化的烙印,即使他的祖先曾经是流浪于粤土的中原人,也算不上是一个客家人;相反,一个人若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客家家庭,从小受到客家文化的濡化,即使长期居住在潮州,会讲流利的潮汕话,仍会被认同为客家人。客家有谚云:“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最生动贴切地表达了方言在族群认同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方言不仅是民系认同的主要外观标志,而且是一个表达与维系群体情感的纽带。
所以说语言是代表着一种家乡认同感,个人支持:那里人就应该讲那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