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共识,不是常识,何来官商勾结一词?何来官商一家之说?
你那么了解马斯克吗?还不是从报道上看来的,不明白什么叫资本寻租可以去百度下!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你认知等同小学生,不信中国人信老外,相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人讲的东西,呵呵,弱智加幼稚。
如果官商是一家还要勾结吗?
中国的仁义道德的历史信得过吗?
历史是什么?鲁迅说从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横七竖八的两个字
·2020-04-04 21:382020年04月04日
中国历朝历代经过艰苦创业后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在立储问题上都特别谨慎,小心。打江山不容易,开国皇帝往往珍惜这千辛万苦挣来的家业,费尽心机地订立制度,留下祖训,不厌其烦地将一切认为关系江山社稷的大事考虑得细致周到,传授给子孙,恨不得自己能真的活上千万年,替子子孙孙守好这大好江山。
活千万年显然是不可能,人只能活百年,百年之后,人去了,祖训、制度、规定还在,祖圣如律,子孙遵循即可。一代又一代的开国皇帝都做着江山千万年的美梦,祖训也一代比一代详细和厚实。
可是,没有一个一姓江山能超过千年,过了五百年的也只有周朝,这还把混乱的春秋战国给算进去了。坐稳江山已经很不容易了,传承江山那就是难上加难,而这难上加难第一大难就是储君制度,也就是太子的选立。
至尊至贵的皇权对任何人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对于皇权皇位的贪恋使得人世间的一切感情显得无力而苍白,甚至于父子、母女、叔侄之间如斗红眼的公鸡,势不两立,最终以一方取胜、一方失败而告终,演出了一幕又一幕人间悲剧。所以,迅哥儿感叹道:从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里,看到了歪歪扭扭、横七竖八地写着两个字:吃人。
确实,一部中国王朝史,尽是帝王将相事,而里面的核心就是血腥与权谋。
二十四史实际上就是围绕着皇权和各种权力争夺抢掠的历史,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历史也是如此,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
西周是中国建立了完备制度的礼法统治的封建时代。西周是周武王姬发继承其父文王姬昌的遗志,联合庸、蜀、羌、户、彭等族,推翻商王朝统治,建立的一个崭新的王朝,定都于镐,成为中国封建礼教的滥觞之王朝。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姬诵即位,为周成王。姬诵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旦一生兢兢业业,小心辅佐成王。他率师东征西讨,平息叛乱;分封诸侯,营建东都;制礼作乐,名垂千古,成为被后世君臣所称道的天下第一贤相。其实,真切的历史远不是正史所记述的那般纯洁。拂开尘封已久的历史,就会发现神圣、肃穆的神情下掩饰了一颗贪恋权位的野心:周公旦欺侄子年幼,很早就想取而代之而入主大位,成为哥哥武王姬发之后的周朝君主。周公之所以不敢轻举妄动,是顾忌反对他的人实在太多。周王朝的大臣们有着强烈的正统观念,不允许嫡长世袭制遭到玷污。这些大臣是王朝的栋梁,掌握着军政大权,其中包括分封在殷都一带的他的弟弟管叔姬鲜、蔡叔姬度。史称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并檄文天下,公开地起兵反对周公排挤成王而独揽大权;朝臣系统中以召康公爽为代表的辅弼大臣也都信誓旦旦,誓死效忠于文王、武王开创的王朝大业,维护正统的父子嫡长递承制度。周公审时度势,明哲保身,放弃了人主大位的初衷,拥侄子姬诵为帝,但自己仍以国君之尊无名有实地统治着天下,掌管王朝军政大权。令圣人孔子津津乐道的礼法制度完备的西周尚且如此可怕,令万世敬仰的周公尚不能不恋权位。后世对于皇权的争夺和太子的废立闹腾得不可开交便可以理解,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是历史发展的顺理成章的必然。
看看秦始皇的太子,汉武帝的太子,李渊的太子,赵匡胤的太子,康熙的太子,一幕幕夺嫡大战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