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既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细的操作技术,又要有正确的指导理论和思想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将走许多弯路,甚至真理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也会视而不见。德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李比希(Liebig,U.1803-1873)在研究工作中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在发现溴的前几年,李比希接受了一家制盐工厂的请求,考察母液中含有什么东西?再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淀粉碘化物过夜以后变成黄色。他再将母液通入氯气进行蒸馏,得到一种黄色的液体,没有分析研究就判断是氯化碘,并把装液体的瓶子贴上氯化碘的标签。殊不知这种黄色物质并不是氯化碘而是溴。其实溴的化学性质和氯的化合物很不相同,他却勉强加以解释。后来他听说发现了溴,李比希知道自己错了,他将贴氯化碘标签的瓶子特别保存起来,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教训。并且他常把这个瓶子给朋友看,以表明不加分析研究、不讲论证,而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来对待科学,往往让很大的发现在眼前错过。李比希在自传中写道:“自此以后,除非有绝对实验来赞助和证实,他不自造学理了。”李比希这种勇于反省、勇于承认自己缺点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法国化学家巴拉尔(Balard,A.J.1802-1876),1842年在研究盐湖中植物的时候,将从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采集到的黑角菜燃烧成灰,然后用浸泡的方法得到一种灰黑色的浸取液。他往浸取液中加入氯水和淀粉,溶液即分为两层:下层显蓝色,这是由于淀粉与溶液中的碘生成了化合物;上层显棕黄色,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经巴拉尔的研究,认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氯与溶液中的碘形成新的氯化碘,这种化合物使溶呈棕黄色;二是氯把溶液中的新元素置换出来了,因而使上层溶液呈棕黄色。于是巴拉尔想了些办法,试图把新的化合物分开,但都没有成功。巴拉尔分析这可能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与氯、碘相似的新元素。他用乙醚将棕黄色的物质提出,再加苛性钾,则棕黄色褪掉,加热蒸发至干,剩下的物质象氯化钾一样。然后把剩下的物质与硫酸、二氧化锰共热,则产生红棕色的有恶臭的气体,冷凝为棕黄色液体。巴拉尔判断,这是与氯和碘相似的一种新元素。法国科学院于1826年8月14日,由化学家孚克劳(F-ourcroy,A.F.1755-1809)、泰纳、盖・吕萨克共同审查巴拉尔的新发现。他们认为:“关于溴是否是一种极简单的单体,今日我们更有知道的必要,我们已经做过的不多几次的实验也许还不足以证明它确实是极简单的个体,然而我们认为至少是很有可能的。巴拉尔先生的报告作得很好,即使将来证明溴并不是一种单体,他所罗列的种种结果还是能够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的。总之溴的发现在化学上实为一种重要的收获,它给巴拉尔在科学事业上一个光荣的地位。”但他们不赞成巴拉尔的命名,把它改称为溴,含义是恶臭。
1825年德国海德堡大学学生罗威(Lowig,L.1803-1890)把家乡克罗次纳的一种矿泉水通入氯气,产生一种红综色的物质。这种物质用乙醚提出,再将乙醚蒸发,则得到红综色的液溴。所以他也是独立发现溴的化学家。
法国化学家巴拉尔(Balard,A.J.1802-1876),1842年在研究盐湖中植物的时候,将从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采集到的黑角菜燃烧成灰,然后用浸泡的方法得到一种灰黑色的浸取液。他往浸取液中加入氯水和淀粉,溶液即分为两层:下层显蓝色,这是由于淀粉与溶液中的碘生成了化合物;上层显棕黄色,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经巴拉尔的研究,认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氯与溶液中的碘形成新的氯化碘,这种化合物使溶呈棕黄色;二是氯把溶液中的新元素置换出来了,因而使上层溶液呈棕黄色。于是巴拉尔想了些办法,试图把新的化合物分开,但都没有成功。巴拉尔分析这可能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与氯、碘相似的新元素。他用乙醚将棕黄色的物质提出,再加苛性钾,则棕黄色褪掉,加热蒸发至干,剩下的物质象氯化钾一样。然后把剩下的物质与硫酸、二氧化锰共热,则产生红棕色的有恶臭的气体,冷凝为棕黄色液体。巴拉尔判断,这是与氯和碘相似的一种新元素。法国科学院于1826年8月14日,由化学家孚克劳(F-ourcroy,A.F.1755-1809)、泰纳、盖・吕萨克共同审查巴拉尔的新发现。他们认为:“关于溴是否是一种极简单的单体,今日我们更有知道的必要,我们已经做过的不多几次的实验也许还不足以证明它确实是极简单的个体,然而我们认为至少是很有可能的。巴拉尔先生的报告作得很好,即使将来证明溴并不是一种单体,他所罗列的种种结果还是能够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的。总之溴的发现在化学上实为一种重要的收获,它给巴拉尔在科学事业上一个光荣的地位。”但他们不赞成巴拉尔的命名,把它改称为溴,含义是恶臭。
1825年德国海德堡大学学生罗威(Lowig,L.1803-1890)把家乡克罗次纳的一种矿泉水通入氯气,产生一种红综色的物质。这种物质用乙醚提出,再将乙醚蒸发,则得到红综色的液溴。所以他也是独立发现溴的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