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的一位“博学流浪汉”火了,他叫沈巍。
衣衫褴褛,须发板结,一副标准“流浪汉”的模样,可他随身携带的除了捡废品的包之外,还有书,大量的书。
他读《战国策》《左转》《了凡四训》《聊斋》《诗经》......
他畅谈古今,企业治理,各地掌故,思维清晰,思维层次甚至比许多“正常人”都还要深刻。
他拒绝路人的资金帮助,他说:我不是乞丐。
没错,他确实不是。根据他的自述,我们能还原他的前半生:
他是上海本地人,从小和外婆生活,和父亲的关系不好。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历史,可是父亲对此却深恶痛绝。
为了能买有关历史的书籍,他从小就会捡垃圾去卖,然后买书偷偷的藏在衣服里带回家,不被父亲看到。
读大学时,他想选择的是中文系或者国际政治研究,可是他的父亲却逼着他选择了审计专业。毕业后,他也顺利进入了上海某区的审计局,可他很遗憾。
“这辈子,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很遗憾。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选择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和文化挂钩,而不是数字。”
审计局工作为什么最后沦为“流浪汉”?其实这和他从小就“喜欢捡垃圾”有关。
小时候为了读书,他就一直在捡垃圾,那时,他经常被同学们笑话,但是他很纳闷:为什么讨饭的没付出劳动大家都同情他,而他付出了劳动,却会被讥笑?
刚进单位的第一天,他发现了垃圾桶里扔了许多纸,有报纸有只印了一面的纸。他觉得这是浪费就捡了起来。就在他捡了几年之后,有人投诉他在单位捡垃圾,大家觉得他“脑子不正常”,就让他长休病假回家待岗了。
也因为这个,他和家人闹翻了,一个人在外租房,可还是因为爱捡垃圾被邻居投诉,再次被赶了出去。就这样从2002年开始,他开始流落街头。
直到现在,他都想不明白,捡垃圾到底有什么错?
尤其是纸,很多纸都可以继续用,他捡回来的纸,他都会在上写写画画不能再利用后才会转手卖掉。
在他看来,想要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源头治理,但在一个提倡垃圾分类的社会,为什么从小捡垃圾分类垃圾的他,反被嘲笑?
2。
虽然他流落街头了,可是他真的不缺钱。
这26年来,他的原单位一直在给他发工资,每月2000多元(合理合法)。他的卡里还有父亲的遗产,拆迁时他还分到了十多万。而他孤身一人,自己有手,即使没有也不需要任何金钱物质帮助。
现在他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两件事:捡垃圾和读书
捡完垃圾后分类,分类完了之后就去附近地铁站里看书,看不懂的地方就用之前在网上买的500元二手手机连着附近商家WiFi查资料。他喜欢画画,就下载很多名画照片......
他说他崇拜甘地,他愿意主动过苦行僧的生活,因为他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
而对于突如其来的成名,他是慌乱的,坦言:我不想红,喜欢宁静的生活。
是啊,他的成名来的太快,也成为了许多“正常人”“体面人”拿来炒作的道具。现在的上海一堆人到处搜寻,为了能“抓住沈巍”。一堆网红冲过去找他拍照拍视频,只为增多点击率。
他被团团围绕在中间,却感慨:
“这不能改变我的命运,我一辈子没想过成名,人要实至名归,做到了自然就出名了。”
“读书人一辈子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