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分享 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唐诗?《静夜思》唐宋时无人称赞 (1人在浏览)

agony

学前班
注册
2017-09-27
帖子
36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dcc93ba9f8efe8bd4fd0dadf0c0a9232.jpeg


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几首唐诗,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教他们背唐诗。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诗词类节目的热播,更是掀起了学唐诗的热潮。然而,我们现在所读的唐诗都是真的唐诗吗?它们的艺术性如何?我们是否读懂了?

唐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尚君,多年来以老吏断案般的严酷考证清理明代以来累叠的唐诗文本。他发现:唐诗流传千年,歧互传误的情况非常严重。比如,李白《静夜思》的通行文本是经过明代李攀龙修改的;《登鹳雀楼》几乎可以确认不是王之涣所写;“清明时节雨纷纷”到南宋才出现,作者缺名,也难说是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唐诗求是》汇集了陈尚君多年在重编全唐诗及其研究过程中的重大创获,似乎在询问今天的读者: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唐诗?

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并非最初的文本面貌

陈尚君在书中指出,今人所见唐诗文本,一般引用康熙朝编定的《全唐诗》。这部九百卷的大书,由十位江南在籍翰林用一年半时间编完。《全唐诗》虽然带动了其后三百年的唐诗研究,但成书仓促,对所收录的唐诗未充分考证鉴别。据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唐代的诗篇》的统计:《全唐诗》收诗为49403首1555句。迄今发现的该书以外的唐五代佚诗,已经超过8000首;而该书已收诗中,误收唐以前和宋以后的诗,已知超过1200首;分别见于两人或更多人名下之互见诗,据统计有6800首。至于作者小传之缺误,诗歌录文之讹误,更是所在多有,不胜枚举。

dcc93ba9f8efe8bd4fd0dadf0c0a9232.jpeg


以“姑苏城外寒山寺”这篇为例,现在一般认为题目是《枫桥夜泊》,但该诗最早记录的《中兴间气集》之武进费氏影宋本,题目是《夜宿松江》。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在保存孟集初貌的宋本中的题目是《春晚绝句》。

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代研究不可谓不多,尚且如此。一般作品和其作者的传误情况更为严重。比如花蕊夫人,《全唐诗》收录花蕊宫词156首,其中伪作近60首。

后世诗歌流传中,题目是变动最多的部分。许多诗歌最早见于史书、笔记、诗话的本事记录中,并没有题目,明清编录总集时,为了称引的方便,分别代为拟写题目。譬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由明代杨慎拟题。此类改题、拟题的诗作,在全部唐诗中大约占五分之一以上,而半数以上的唐诗都会有几个繁简不同或内容有差异的诗题。

据考证,唐诗的传误,在唐诗写成并流布社会后就开始了。陈尚君认为,一首诗存在大量异文,或有完整残缺的记录,原因很复杂。必须考虑作者本人修改和作者诗意重复的因素。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何尝不是所有诗人的写照。杜牧《张好好诗》真迹和《樊川文集》收录本的文字差异,并非流传造成,应该是真迹和他写给外甥裴延翰并编入文集的文本的差异。即便率性作诗的李白,也可找到确切本人改诗,乃至将原诗改得几乎完全不同的记录。至于作者本人之诗意重复,原因在于才情有限而应酬不断。“就此而言,杜甫在人生困境中大量写诗,句意很少重复,实在难得。”

备受推崇的李白《静夜思》,唐宋时几乎无人称赞

而撇开真伪,我们所常见的是艺术性最好的唐诗吗?陈尚君表示,诗歌艺术之优劣高下,见仁见智,但唐宋人和明清人阅读兴趣已经有很大不同却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如今备受推崇的李白《静夜思》,唐宋时几乎无人称赞,那时更欣赏的是他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时人认为,相较《静夜思》的直奔主题、晓畅明白,《玉阶怨》则朦胧精致,晶莹富丽,对环境之渲染、对情绪的表达,意境高雅,让人想象无穷。而陈子昂的代表作,唐宋人推重的是《感遇》和《蓟丘览古》,“前不见古人”到明末方被提出。

至于诗意的理解,也是今时不同往日。譬如,今天很少人理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的主旨是伤春。韩翃《寒食》中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如今不少人认为具有讽刺意味。其实,此诗曾获德宗皇帝赞赏,是很高妙的颂德。

“阅读唐诗,应该理解唐诗为何而作,诗人要在诗里表达什么。”陈尚君说,中国诗歌的主流传统,是表达诗人对国家社会的强烈责任,唐诗也是如此。李白、杜甫的胸襟气象,自是不必多言。即便平和如孟浩然,他的《晩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也是力度十足,感情充沛,将对庐山的礼敬,对慧远大师的向往,强烈写出,末句“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更是余味悠远。

作者:李婷

编辑:钱好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语文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今年的统编版语文教材:
最后一句是“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只能叹息一声!
现在人教版那帮人究竟是什么人?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听说竺可桢考证后,他说末句应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
改了两个字,这个诗就废了。
 
床前明月光,其中的 床,是指卧榻吗?

这一欺骗大众千年的字语。

而今各专家持不同见解,尚末有定论。
 
果然换了几个字,读起来意境就不同了。原诗的意境更贴切。
 
床前明月光,其中的 床,是指卧榻吗?

这一欺骗大众千年的字语。

而今各专家持不同见解,尚末有定论。
这个床好像是板凳吧,过去将床直理解为床,读这诗总觉得怪怪的。如果是板凳,则一个人坐张小板凳,天寒了,看着地上的月光更冷,再看看头上的明月,凄凉之意油然而生。
 
据专家考证,“床前明月光”的“床”是胡床,即椅子。
 
真正的意义唯有把李白从下面“请出来”考究了。
 
现代的人,总喜欢把李白的诗往“歪里”吟。这样的意境…………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首思故乡。
床:胡床。月:山月。作者夜宿山村,月寂夜冷,乡愁更浓!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首思故乡。
床:胡床。月:山月。作者夜宿山村,月寂夜冷,乡愁更浓!
应该是这样。冷冷月光下,山乡寂静,思乡情起,没人诉处,又没手机可刷屏,唯寄情纸墨。此情此景,非身处其境而不能感知。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