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茂名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人在浏览)

yake

博士生
注册
2009-11-15
帖子
1,404
反馈评分
30
点数
71
所在地
香港
(2015年12月14日中国GCD茂名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向“两个一百年”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我市厚植发展基础、加快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制定符合我市发展阶段、契合发展需求、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ZG茂名市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结合茂名实际,就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牢牢扭住加快发展要务,着力建成小康社会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征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系列重大事件冲击等困难挑战,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决贯彻落实全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滨海发展战略,推动“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加快发展的势头形成。“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7%,2015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2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40000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加快发展的格局拉开。对外交通高速化框架初具雏形,深茂铁路、包茂高速、汕湛高速、博贺新港等建成或开工;对内交通快速化加快推进,“两区两市”半小时生活圈已实现。产业园区承载力大幅提升,5个园区被纳入省产业转移园管理。原茂港区、电白县成功合并设立电白区,三大平台实现港业城联动发展。加快发展的成果明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创建教育强市顺利推进,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全面发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发展的信心增强。在省对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评估考核中,我市连续两年获得第一名。全市上下苦干实干,办成了一系列难事、办好了一系列实事,极大增强了全市干部群众的信心。“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取得的一系列新成就,为“十三五”时期继续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国、我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态势没有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我市加快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我市接续推进“三大抓手”和新区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我省着眼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着力补齐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短板作为重点来突破;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转型升级先行一步,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立体化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加快发展的硬环境逐步优化;城市发展框架的拉开,为做大城市规模提供了空间保障;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带来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我省也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攻坚的深度调整,我市发展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同时,因发展阶段和发展基础不同,我市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交通瓶颈仍然突出,城建基础仍然薄弱,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增收节支压力大,“高税低财”局面尚未改观。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历史欠账多。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各地谋求突破、争先恐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强化责任担当,不甘落后、只争朝夕,一项一项工作抓落实,加快茂名振兴发展。
  (三)“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落实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决策部署,按照“一体两翼三大抓手”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做大经济总量、做大主导产业、做大城市规模,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各项工作,加强法治茂名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市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与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衔接,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进展明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基本建成粤西重要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重大铁路、公路、港口码头项目,力争到2020年建成粤西重要交通枢纽,进一步突显茂名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建设重大交通建设项目连接线、出入口,以交通融合带动城市融合、经济融合。
  ――基本建立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以做大产业规模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培育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一批重点企业和传统产业完成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各区(县级市)省级园区初步建成1-2个大型主导产业。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依托北、中、南、东四大城市组团,建成人口规模100万以上大城市;依托县级城区,建设2-3个人口规模接近50万的中等城市;培育若干服务中心城区、特色鲜明的中心镇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教育、就业、社保、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完成省下达的扶贫开发任务。
  ――改革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完成省委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加快地方立法工作。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发展各层次创新平台。力争高新区早日跻身国家级高新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环境污染治理和监管全面加强。小东江、白沙河、水东湾等重点河流海湾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标准稳定达标,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全省中等水平。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五)“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按照中央、省委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切换,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实现改革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协调发展新局面。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茂名。全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绿色美丽茂名。
  坚持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外经贸转型,加强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拓展互利合作新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市发展的根本遵循。要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紧紧扭住加快发展这个主旋律不放松,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工作全过程。



 
  二、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环节的改革创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企业组建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形成若干专业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机构。
  (二)提升创新平台发展水平。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重大研发和检测平台落户茂名。加强国家危险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茂名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茂名高新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等科技创新载体的应用。发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优势。促进高新区与先进地区产业技术合作,培育高新企业,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抓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加快高新区国信创谷、圆梦园电商孵化园、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等孵化基地发展。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科技资源投入机制,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改革科研立项机制,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主动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确定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完善创新人才和科研成果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策机制。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建设完善网上办事大厅。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重组,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农垦改革发展。鼓励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方式,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管理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四套预算,逐步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规划管理。落实和完善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制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管理。推进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公共资源开发利用竞争性配置。大力发展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支持金融改革创新,构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新型金融主体,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企业、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增强保险业服务便捷性,引进证券公司新设分支机构,培养期货交易市场主体,打造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培育企业上市,到2020年,力争上市公司达到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筛选“茂名市后备上市企业”达到30家。

  三、构建粤西重要交通枢纽,完善能源水利保障体系
  加强与华南、西南及珠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对接,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构建粤西重要交通枢纽。加快现代能源和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城乡防灾减灾能力。
  (一)完善“四横两纵”铁路网。建成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加快博贺疏港铁路等通道建设。完成黎湛铁路河茂支线电气化改造,推进广茂铁路电气化建设。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以洛湛、深茂、广茂、茂湛、河茂、疏港等“四横两纵”铁路网络。
  (二)建成“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网。建成云湛高速公路茂名段、罗定至信宜高速公路,推动沈海高速“四改八”扩建工程。“十三五”时期,全市新增高速公路里程235公里,总里程达到435公里。基本形成由沈海、汕湛及支线、罗信、包茂等“三横三纵”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
  (三)打造区域性综合深水大港。重点建设博贺新港区,优化建设水东港区,启动吉达港区建设。加快博贺新港区东西防波堤、15万吨级航道建设,推进煤炭码头、通用码头、LNG码头、散货码头、化工码头等工程建设。完成水东港区3万吨级航道、3万吨综合码头工程,提升水东港既有码头能力。加快完善港口贸易、物流、保税、信息服务等功能,博贺新港区建设初具规模。优化茂名口岸功能规划布局,加快茂名电子口岸建设。
  (四)完善提升主干公路网。以提高路网技术等级为重点,以提高路面质量为中心,加快推进玉林至茂名(化州)一级公路和国道G207线化州段绕线工程、省道S291线公馆油库至七迳段等路面改造工程,加快县道升级改造。
  (五)推进城市组团交通一体化。加快四大组团之间交通建设,实现组团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西部快线、悦民大道、工业大道、博贺湾大桥、博贺湾大道、高新大道等城市快线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缓解交通拥堵状况。规划建设组团间BRT公交系统,逐步完善茂名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系统。
  (六)建设现代客货站场。规划建设城市客运一体化站场,重点推进茂名综合客运枢纽、林头客运站、化州客运枢纽站、滨海新区客运站、水东湾新城客运站建设,完善农村客运站场,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重点建设现代铁路货场(电白)、公馆铁路货场(扩建)、信宜和高州铁路货场,形成较完善的枢纽站场体系。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公水联运、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加快货物、海关、金融、信息、商业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无缝衔接”的一体化货运系统。
  (七)构建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加快粤电博贺电厂建设,启动茂名热电厂8号机组前期工作,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学规划推进风电开发,积极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的规模和比重。加快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提升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安全性。加快粤西LNG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煤炭、石油、成品油、LNG等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打造广东重要能源原材料物流基地。
  (八)着力建设现代水利保障体系。进一步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推进大中型骨干灌区改造和小农水工程、高州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二期工程和高州、电白水利示范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茂名滨海新区供水工程、水东湾新城引罗供水工程、化州城区引水保安工程、高州水库至名湖水库全封闭供水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等工程建设,构筑截流沟、隔离带、前置库体系,保障饮水安全。全面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加快高州水库恢复89米正常蓄水位淹没处理项目建设;加强鉴江、袂花江等主要干流及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开展高州水库、尚垌湖、小东江流域等综合整治,保障水生态安全;推进农村重点易涝区整治,新建中型水库,加快大中型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海堤达标加固项目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

  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及经济新增长点,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创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建质量强市。
  (一)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壮大和培育石油化工、矿产资源及建材、新型金属加工、特色轻纺、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做强石油化工产业。按照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的目标,做强做优石化产业。加快推进20万吨/年环氧乙烷、40万吨/年苯乙烯建设。改造“老三套”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装置,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能力提高到100万吨/年,汽柴油全部达到国Ⅵ标准。加快产业集聚化、链条化发展,形成高质量的石化中下游产业链。高新区重点建设中德(茂名)精细化工园,拓展碳系列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化工中间体和芳烃产业链,以及液蜡、溶剂油、特种油等油品深加工产业链。茂南石化园重点发展炼油石化产业链后加工业。博贺临港工业区启动丙烷脱氢、甲醇制烯烃装置及下游产业链项目前期工作。
  提升矿产资源及建材产业。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开采和资源利用效益,编制并实施茂名盆地高岭土开发利用与保护等专项规划,组建或引进大型产业集团,有序开发高岭土和瓷土。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增加终端产品比例,拓展国外市场,打造全国最大的造纸高岭土生产基地。科学有序发展稀土综合利用产业,推进稀土新材料研发应用。提升金、银、锡、铜等矿产资源开采利用水平。壮大传统玉石、碳酸钙加工业,促进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装饰产业,开发新型建筑装饰制品、塑料建材、家具、人造板和智能家居产品。
  壮大新型金属加工业。以不锈钢制品和铸铁为主导,加强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搭建好产品检测、技术服务、市场监管三大平台,规划建设市级不锈钢金属表层处理中心、检测中心、研发中心等平台,推动建设化州、高州金属制品加工区、信宜不锈钢加工产业园区,打造粤西主要金属制品加工基地。
  提升特色轻工纺织产业。发展电子电器、竹器编织、制衣及毛纺织业、皮革制造产业等特色轻纺产业,打造特色轻工纺织业整体品牌。加快信宜、化州、电白电子电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家电产业集群。全面开拓信宜、高州竹器编织产品市场,培育统一品牌。加快信宜、高州、电白制衣及毛纺织业转型升级。推进高州、茂南皮革制造产业入园集聚发展,强化污染治理,提高产品竞争力。发展壮大信宜、电白珠宝、玉制品加工业。
  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加快水海产品加工、水果加工产业集聚发展。电白形成广东重要的“渔港+产业”海产品加工基地,茂南、化州建成罗非鱼生产及加工产业集聚区,打造全球最大罗非鱼加工基地。规划建设水果加工集聚区,培育干果、饮料、罐头、果酒、香精香料产业集群,开发龙眼干果、百香果饮料、荔枝酒等名优特产。发展肉类、大米精深加工产业,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品牌。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区大力发展高、中端大型成套石化装备制造业,推动重大石油炼制设备、石化后加工设备、电力设备制造业项目落户建设。推动智能汽车、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装备业发展。发挥港口优势,规划建设博贺装备制造区,积极引进石化装备、港口成套装备、海工装备、特种船舶修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
  着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药材种植标准化,加强技术研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品牌。扩大化橘红、沉香等南药种植和加工规模,加强对化橘红、沉香等系列产品研发扶持力度,打造全国最大的化橘红、沉香加工基地。支持采用新技术生产鱼鳞明胶、胶原蛋白肽,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高新区健康产业园、水东湾医药物流园、化州医药物流园建设,构建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二)大力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项目集中入园、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集聚优势。到2020年,力争建成1个以上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大型产业园区和2个以上年产值达到300亿元的产业园区,全市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比2013年翻两番。
  高新区作为示范产业园,重点建设西南片区、北片区和物流园区,大力吸引国内外石化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化工、仓储物流等产业,成为华南地区影响力较大的石化园区。
  加快建设博贺临港工业区,打造粤西特色临港产业基地。依托港口优势,配套建设10万吨级化工码头、油库区及港口至茂名石化公司化工厂区的输送管线,启动丙烷脱氢、甲醇制烯烃装置及下游产业链项目前期工作。
  推动各区(县级市)产业园区成为县域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平台。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承接珠三角地区和国内外项目集聚入园,着力打造县域工业化的主要载体。
  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机制。扩大产业园区经济管理权限。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继续实行用地指标向工业园区倾斜政策。完善园区规划布局,编制园区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坚守环保和效益两条底线,严控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进入园区,建设完善环保基础设施。严格落实招商项目准入条件,提高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税收水平,提升产业园区经济效益。
  (三)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引入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供应链管理等先进制造技术装备和管理服务。推动石化、电力、建材等产业实施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技术改造。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鼓励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支持中小微企业多元发展。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航运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电白铁路物流园、化州空港物流园、市民片区综合物流园、博贺新港区物流园、茂名火车站片区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粤西物流集聚园区。积极申报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探索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业态。完善网络销售渠道,建设电商产业园和村(居)级电商示范点。建设“茂名特色馆”、“茂名产业带”等综合性电商平台。规划建设商务集聚区,集中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
  (五)加快发展多元化旅游业。以打造广东旅游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大力发展滨海游、休闲观光游、乡村游和农家乐等新业态旅游。依托包茂高速,强化与沿线城市合作,打造包茂高速旅游线路,构建“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包茂高速旅游经济走廊”。抓住环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契机,整合旅游线路,积极引客入茂。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等特点和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六)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落实“宽带广东”战略部署,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扩容升级互联网骨干网和城域网,提升全市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全面推进4G网络建设,积极谋划5G网络布局。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广电、电信双向业务商用化进程。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高地智慧城信息产业园、中科云粤西产业园、电白中润工业园建设。建设政务信息安全监管平台,增强基础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五、建设粤西组团式中心城市,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按照建设粤西组团式中心城市目标,实施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战略,推进“北优、中联、南拓、东进”四大城市组团建设,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实现联动协调发展。
  (一)优化发展现主城区(北组团)。强化北组团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实施北组团优化提升行动计划,以“净化、美化、亮化、绿化”为目标,建设文体商务设施,改造城市道路,修复整治城市生态,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东北五小区、油城十路片区、站南片区、西城片区等城市板块开发,拓展城市空间。完成主干道路升级改造,延伸拓展文明、西粤、大园、站前、高凉等主干道路;完成站前、高凉、文明、江东路等道路沥青罩面改造,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推进城市亮化工程,升级改造城市公园、广场、游乐场,完善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官渡公园及若干街头公园。完成新湖公园、春苑公园和人民广场等公园引水治理工程,完善主干路网绿景。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建设露天矿生态公园。推进小东江综合整治,建设小东江生态休闲公园。加快河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提高城市公共安全。
  (二)中联发展市民高新片区(中组团)。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以高新区产城融合为抓手,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科研文化、会展及生活配套产业。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完善基础的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娱乐休闲设施,建设体育公园、学校、医院,实现生产、生活相融合。打造物流商贸集聚区。推进综合性和专业型市场建设,搭建物流调配体系,承载周边工业品和农产品仓储、运输、贸易等功能。拓展科技研发空间。面向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吸引科研院所入驻,重点建设产学研合作园、创客空间、专业孵化器、专业交易市场等创新创业载体,承载科教研发、创业孵化、产学研合作、交易展示等功能。
  (三)南拓发展水东湾城区(南组团)。重点建设水东、南海、高地、旦场片区,形成滨海发展带,建设绿色走廊,打造南海首湾、海韵绿城、智慧新城。提升优化水东片区。加快推进湿地、海洋等五公园,跨海、登步两桥,油地码头、海堤绿道、迎宾北路建设。打造生态宜游的南海旅游岛。完善南海片区周边区域及交通旅游发展环境,推进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和建设,促进泛旅游产业集聚,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宜居宜业的高地智慧城。加快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科技职业学院滨海校区、市中心医院、智城大道、海洋大道、水质净化厂、歌美海公园建设。规划布局行政、商务中心,发展科研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创意、电子信息及都市制造业。塑造多元共生的美丽水东湾。完成水东湾综合整治,建设水东湾大桥,盘活水东湾及周边资源。推进历史街巷保护与更新,打造高雷文化街区、忠良文化步行街,塑造美丽水东湾。
  (四)东进建设博贺湾片区(东组团)。重点建设庄山、电城、博贺片区,构建港业城互动发展格局。完善组团内路网,建设博贺湾大桥、博贺湾大道、滨海大道等主干路网。发展旅游商贸、房地产、商务运营、海产品交易、远洋补给,成为与水东湾新城功能互补、互动发展的城市新区。打造现代化滨海新城。建设保利大都会,打造高端中央商务区、高尚住宅区和滨海旅游区等功能区,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构建广东对东盟的开放合作平台。紧抓“一带一路”重要发展战略,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合作规模和水平,谋划创建与东盟产业投资合作平台。
  (五)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完善城市供电、供水、气、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网,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加强城区停车泊位建设,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

  六、坚持协调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县域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步伐,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茂名特色美丽乡村。
  (一)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建设广东现代生态农业强市、打造全国南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和北运菜生产基地为目标,强化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农业装备、金融支撑,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严格落实市县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提高粮食产能,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辖区粮食安全。
  建设一批全国“单项冠军”农产品基地,建设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培育和引进推广新品种,提升南亚热带特色水果和蔬菜种植水平,加强特色水果和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建设农业专业镇,打造特色农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科学发展畜牧、水产养殖,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逐步推行肥药双控、水肥一体化。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科技推广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经济。
  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健全覆盖县镇村的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体系。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创新效率。
  (二)全力推进县域产业发展。以推进电白(江高)、信宜(大朗)、高州金山、化州杨梅、茂南公馆等产业园区为重点,统筹各类园区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县域产业规模。到2020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项目建设的载体、城镇发展的新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整合各地园区资源。结合产业功能定位和发展实际,重点培育1-2个主导产业,培育壮大2-3家行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信宜市主要发展电子元件生产和矿产资源加工业;高州市重点打造不锈钢制品及皮革加工基地;化州市大力发展金属制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茂南区做大做强石化、粮食生产加工及云计算产业;电白区着重发展水海产品加工、香精香料产业。加大对县域新一轮技术改造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
  (三)构建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全面落实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突出抓好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等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发展。
  优化城镇规划布局和发展形态。信宜市围绕“广东生态休闲美丽山城”的发展定位,实施城区“东扩、南拓、西进、北延”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城东站前片区、城西行政中心区、城南一河两岸商住区、达北线物流商贸新区建设。联动建设镇隆、怀乡、合水等城乡发展副中心。高州市围绕“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发展定位,按照“优化老城,东拓新区,北跨鉴江,南联金山”发展思路,形成“一城多区”的城市格局,打通永青大道,承接茂名优化北组团的经济辐射。加快建设石鼓、大井、长坡、分界等城区副中心。化州市围绕“建设茂湛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定位,构建“一城、两江、六组团”的城市格局,拓展橘州新城居住商贸片区、城南金融商贸片区、迎宾路物流商业片区、城东行政文体片区。联动建设平定、合江、同庆等城乡发展副中心。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推进“三旧”改造、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加强城乡结合部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建设和服务。
  (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编制完善县级市全域城乡建设规划,提高村庄规划覆盖率,强化规划的执行率。加快市级生态示范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垃圾处理、农村污水排放等建设和整治,建设具有茂名特色的美丽乡村。推进名镇名村和幸福村居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居和传统村落保护。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区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农村普惠金融试点县创建工作,实施普惠金融村村通工程。继续引进设立村镇银行,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进“政银保”信用合作贷款。

  七、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茂名建设
  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茂名。
  (一)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格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人口、经济合理分布,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强化主体功能区分区管控,严格执行差别化的政策措施。推动重点开发区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多规合一”和空间“一张图”管理。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革环保管理体制,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制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污水处理率和达标率。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严格土壤环境监管,大力推进县域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茂名市循环经济示范中心等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水平。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对工业源、尾气、扬尘的治理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推行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实现污水有效处理、达标排放,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三)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优先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严格落实生态控制线、林业生态红线、陆域生态红线管理。大力推进露天矿、高岭土矿场、采石场、工业园区生态恢复。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高州水库集水区生态公益林全覆盖。实施新一轮绿化茂名大行动,加强生态景观林带、乡村绿化带和森林进城围城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电白区沿海防风林带、红树林以及河口湿地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加强水生态保护,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系统整治小东江、白沙河、泗水河等重点河段,提升鉴江、袂花江、沙琅河和高州水库、罗坑水库等主要水体质量。加快推进小东江彭村湖生态修复湿地工程(首期)。
  开展蓝色海湾江河整治行动。加强海岛生态保护和有序开发,强化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管控,科学适度开发围填海,构建蓝色生态屏障,开展海岸、海岛综合整治修复,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落实省碳强度年度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技术,强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企业循环化生产、产业循环化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管控。加强生产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五)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矿标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六)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创建低碳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倡导低碳出行、绿色居住,探索推进碳普惠制试点。积极推广使用绿色低碳产品,列入政府优先采购目录。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中央、省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改革政绩评价考核机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严格生态执法,规范生态执法程序,建立多方联动执法机制。落实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深化殡葬改革。

  八、坚持开放发展,拓展互利合作新局面
  紧紧把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大开放力度,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一)推进外经贸发展转型升级。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积极培育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外贸服务平台,发挥罗非鱼、海产品基地等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带动效应。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委托设计制造和自主品牌制造一体化转型。推进产品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建设基地出口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提高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重要物资、关键设备、先进技术进口,积极推进进口交易中心建设。
  (二)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依托重大平台和重点产业园区,实施现代农业、石化、海洋等产业集群招商。加大项目挖掘、包装、储备力度,建立招商项目储备库。利用广交会、农博会、国际博览会等平台主动招商,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充分发挥茂侨、茂商、归国人员搭桥招商作用,抓好回归工程招商。加强对世界500强企业、央企、知名企业的重大项目招商。
  (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建设广东对东盟开放的重要基地为目标,积极推进落实广东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以经贸合作为重点,鼓励支持企业扩大对沿线国家特色产品进出口。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在产业投资、贸易和能源资源等领域合作。以茂名港和洛湛铁路、包茂高速南北大动脉为依托,形成巨大的吞吐能力和疏解能力,辐射桂、湘、鄂、渝等地区,建设华南地区重要出海口。依托茂名港做大油气、煤炭等能源保税物流,打造南海油气能源新通道和后方基地,争取把茂名港建成综合保税港区。深化与港澳台在投资、金融、商贸、科技、高新产业等领域合作。开拓与欧美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经济体合作。加强与东南亚等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拓展产业、学术教育、医疗服务领域合作。
  (四)深化区域互利合作。积极推进包茂高速沿线城市、两广毗邻城市和环北部湾城市群产业、旅游、商贸合作。推进湛茂阳协调发展,共同打造粤西沿海经济带。主动谋划跨省跨区通道,探索茂名港与华南港口、北部湾港口的分工合作,推进港口协同发展和口岸通关合作。主动对接珠三角地区,务实推进产业投资、商务贸易、旅游、农业、人力资源、科教文化、金融等重点领域合作。

  九、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坚守民生底线,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促进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创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完善创业优惠政策,建设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探索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落实中央、省关于脱贫工作部署,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建立减贫目标责任制。完善财政扶贫资金增长机制。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办好扶贫济困日等社会扶贫活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
  (三)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加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广东第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筹)、广东农林科技职业学院(筹)、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滨海校区等“一本五专”院校建设,建成粤西重要职业教育基地。推进普通高中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义务教育,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差距。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加强老年教育的规划与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并轨,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完善救助管理服务体系,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全面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加快茂名颐年苑、高州苍松颐养院、高州人民医院养老院建设。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发展福利慈善事业,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健全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工服务体系。
  (五)强化人民健康保障。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基本医保、药品保障、监督管理等重点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推进水东湾茂名中心医院、高州人民医院滨海分院、市民片区医院建设。理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破除以药补医,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建立医疗责任保险机制,依法化解医患矛盾。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依法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各类公共文体设施和服务资源,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打造文艺精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壮大文化骨干龙头企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七)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重点领域矛盾纠纷专项治理。深入推进平安茂名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创新惩防犯罪工作机制。深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建立健全常态化公共安全监管机制,努力创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平安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做强主流舆论阵地。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构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工作格局,提升维护网络安全能力。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落实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改革,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为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落实从严管党治党各项措施,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各级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完成“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化能力和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和保证这些机构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齐心协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加强各级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规定,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加强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基层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完善实践锻炼制度。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积极实施“扬帆计划”。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健全市人大主导立法工作机制,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突出青少年普法。全面推进镇、村(居)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保持城乡社会治理基本架构的稳定,坚持党组织对其他基层组织的领导,提高依法服务和管理水平。落实镇(街道)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和“两代表一委员”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制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工作。
  (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大纪律审查力度,加强党内监督,推进派驻监督全覆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健全督促检查、绩效考核和监督问责制度,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GCD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完成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任务,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我看做好几点就是好领导:一,降猪肉价,二,农村偏僻地区公交车,三,严抓治安,包括飞车,醉驾,抢劫。四,修路。五,电白城区太窄。六,电白教育。七,最重要一点,严打腐败。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