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总是一脸愁容? (1人在浏览)

qwe2012

大学四年级
注册
2012-02-03
帖子
948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绝大部分中国人好像总是不快乐,学生抱怨作业多,白领抱怨工作累,妇女抱怨家务忙,官员抱怨应酬多,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人一脸愁容?

没有信仰

为什么我们周围的黑人、墨西哥人靠领救济,甚至街头要钱度日却整天乐乐呵呵?为什么这么多华人有些人事事顺意,却仍然郁郁寡欢?说到底是华人的思想意识出了问题。我们中国人,抛弃了信仰,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学,人生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驾驭快乐手段,导致很多人在幸福中选择了不快乐。我们每个人的快乐、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观念和态度。就像弥尔顿说的:“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

没有信仰就容易把价值观建立在一些外在事物上,甚至是相互比较上,仰望别人的成功,感觉自己的卑微;仰望别人的幸福,慨叹自己的不幸;比较别人的得志,愤然自己的失意;比较别人的快乐,放大自己的苦痛。

爱攀比

中国人的一生似乎都用来攀比。孩子从小就被拿来和“别人家孩子”比较,比较成绩、能力、拿的奖状多还是少,以及考上的是不是名校。等毕业出来工作,又被比较工作够不够好、薪水优不优厚、福利多不多......长期置于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比较之下,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习惯性地养成攀比的习惯:我比不比别人优秀?我的吃穿用度比不比别人好......甚至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停不住用来攀比。

攀比成习惯,自然不快乐。别人有了自己没有,于是要努力去拥有,拥有了如果能快乐固然好,最怕是拥有了之后发现别人又上了新的层次,从而又增烦恼。更别说有些东西是人穷尽一生都没办法拥有的。西方谚语说:一个人幸不幸福、快不快乐,不取决于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来自于邻居看自己的眼神。当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更幸福时,快乐就要远离我们了。

对美好的事物不感动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我们可能没有创造美的能力,但对于大自然创造的美,对于他人创造的美,我们是否去欣赏了呢?我们似乎总是脚步匆匆,对自然美、艺术美、心灵美、生活美、创造美,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浑然不觉。

如果我们能为了欣赏路边的美丽花朵而停一下匆忙的脚步,因为叶子随风摇曳飘落的美态而心头柔软,看到小孩纯真无邪的笑脸而心生喜悦......那么,我们能感受到快乐的时刻将会多很多。

不懂得施舍

宋代张商英说“乐莫乐于好善”,一个懂得付出而不是单单索要的人才会快乐。施舍不是富人的专利。向灾区捐赠几个亿是施舍,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也是施舍。

“大嘴美女”姚晨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的第三个年头,过去三年,她先后到过菲律宾、泰国和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她说:“作为公众人物,我就像大喇叭。把身处困境中的人的事情告诉别人,让更多人关注他们。每当我背起背包,到世界各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感到正能量回到了我身上,做上这份工作,有梦想成真的感觉。”

单调与规律

中国人缺少生活的热情与娱乐,生活通常是按部就班。学生的生活是三点一线,为了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而活,人生单调得似乎只有学习和书本。职场人的生活也是上班、吃饭和睡觉,宝贵的周末时光仅用来休息也不够,而难得出去郊游或娱乐。也许到了老年,才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游玩,却是身体不争气,经不起四处出游、大吃大喝了。

为什么富士康在短短的时间内会发生多起“跳楼”事件?因为人不是灰色的蚂蚁,人生过分的单调和规律会使人失去快乐。

焦虑无处不在

中国人也无时无刻不出在焦虑之中。焦虑社会不公、焦虑没钱没权、焦虑物价依然飙升、焦虑食品不安全、焦虑子女教育、焦虑环境污染......似乎总有焦虑不完的事。但是,只有无忧无虑的人才会快乐。总在忧虑,哪有时间快乐?

压力太大

中国文化一向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责任总会或多或少地赋予到中国人的身上,形成他们的压力。中国人面对的压力非常多,工作的压力、成家的压力、抚养子女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而在这些重压之下,他们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缓解这些压力,日积月累,这些压力带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不快乐,甚至伤及他们的健康。

不敢坚持做自己

《三傻大脑好莱坞》里的拉加,戴了很多戒指,每一个戒指都代表了别人对他的一个期望:妈妈的期望、爸爸的期望、姐姐的期望......中国人也同样被很多人期望着,从而不能坚持做自己。一个人要成为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儿子的好爸爸、朋友的好伙伴、同事的好搭档,唯独不能成为想要的自己,自己总和自己打架,这个人就是不协调的,自然也很难真正的快乐。

心灵的封闭

早在1979年,美国有个学者就写过一本书,The Closingof theAmerican Mind(《美国人心灵的封闭》),书中说美国人的心灵都关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年美国青年人没有了远大的理想,只是热衷于眼前繁华的物质世界,疲于奔命于琐碎的日常生活。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是不是也将自己的心灵关闭了呢?要知道,即使在最穷困、最危险的境地,只要你能打开心灵,也总是可以发现使自己快乐的东西。
 
中国的民主、自由度不高。怕说错话、做错事。
 
我以一言蔽之:压抑。
我很喜欢看人的脸。
到香港看看就知道,外国人没有我们中国的压抑。
 
祖国未统一……心情很郁闷……
 
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假如有人突然作弄吓唬路人,那路人一定是哈哈大笑的。但在我国,遇到这种事,路人一定是大骂:你神经病了?你他妈找死?
 
从脸就可以看出这个民族有无创造力了。
这么压抑的一个民族,创造力、想象力都给压抑了,这个民族怎么可能腾飞吗?
对于孩子,首先要保护的是他的创造力。
一天到晚都压抑他们的个性,不想他们做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让他们顺从家长的意志,做永远做不完的题目,这些孩子啊,可以考到好的成绩,但他有创造力吗?我很怀疑。
我确实看过有创造力的孩子,他们读书也很努力,但是他们乐观、积极,也喜欢参与一些校园活动。进入大学后,埋头于实验室,我觉得他们很阳光,心态也很正常。
但很多孩子读书时很认真,进入大学后对学习反而应付了事。
 
QUOTE(水东学生 @ 2014年07月10日 Thursday, 10:44 PM)
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假如有人突然作弄吓唬路人,那路人一定是哈哈大笑的。但在我国,遇到这种事,路人一定是大骂:你神经病了?你他妈找死?
[snapback]3668457[/snapback]​


这个的确是文化的差异了。
欧美人这个反应说明他们是以正向看问题。
我在香港,帮助路人拉下旅行袋,他们觉得很自然。
如果在深圳,我要是想这样做,路人会恐怖地绕远远的,以为你要抢劫呢!
 
在这里,我想论坛名人的孩子。
我有时会想,这个孩子的个性是不是给压抑了?
 
看人的脸,很有意思的,从其脸中,可以读到很多信息。
我最关心的是其心态。
在2002年左右,有逃港的麻岗人带家人回来做清明。我随朋友去看了他们,特别注意到他们中有一个女人,这个是不是电白人,看着她的脸,真的,当然我相当震惊!她的脸,似乎没有一点压抑!
那时候,我见的人太少,应该算是首次看到和我们完全不同神色的脸。
这是第一个让我吃应该的脸。

2004年,我首次去香港,一个人在地铁口犯了傻,刷了卡没有走出去,结果出不了。
一个管理员过来问原因,带我去检查我的八达卡,然后开门给我出去。
这个女人的脸,同样让我觉得她非富即贵,但是她对人的随和态度,等于给我上了一节课!这是我去香港看到的第一张让我震惊的脸。
其实我后来想,这种人在香港也许是非常平常的。
那次我在香港问路二三十次,除了有二三个人不知道以外,其他的香港都非常热情地告诉我,甚至有人提醒我搭车要注意方向,香港车和大陆是不一样。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