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怀念博贺渔民文化宫 (2人在浏览)

五毛写的。
 
QUOTE(tianya @ 2014年06月29日 Sunday, 01:40 PM)
-----------------------------------------------------------------------------------------

黎石多才多艺,但因为跟博贺镇党委关系搞得不好,有一段时间电白文化局好像是委任沙琅人杨光国去做文化站长。
[snapback]3663156[/snapback]​


天涯老师知道很多内幕啊
ha.gif
 
QUOTE(东澳夕照 @ 2014年06月29日 Sunday, 02:12 PM)
还可以
[snapback]3663172[/snapback]​


face3.gif
 
QUOTE(广州卖手机大哥 @ 2014年06月28日 Saturday, 02:13 PM)
[attachmentid=329102]
[snapback]3662702[/snapback]​


多谢!
 
QUOTE(牛精英雄 @ 2014年06月29日 Sunday, 05:14 PM)
五毛写的。
[snapback]3663236[/snapback]​


不知你是赞还弹,但来都是客,欢迎欢迎
tongue.gif
 
在建的演出舞台。
 

附件

  • IMG_20140701_090004.jpg
    IMG_20140701_090004.jpg
    777.7 KB · 查看: 212
所谓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的景象。
 

附件

  • IMG_20140701_090014.jpg
    IMG_20140701_090014.jpg
    815.7 KB · 查看: 220
QUOTE(zhou @ 2014年06月28日 Saturday, 02:17 PM)
印象中黎石任博贺文化站站长文化站搞得很好。
现任文化站梁站长也是位多才多艺之人,只可惜上级领导不重视、缺乏资金来源、无法开展工作、才艺难予发挥。
[snapback]3662704[/snapback]​




博贺文化站搞得有声有色是吴鹏任站长时期, 文化宣传很活跃,尤其是是把渔民文化特色及博贺渔家俚歌(咏叹调)介绍到粤西地区乃至省城,受到省民间文学艺术家的重视和好评, 此举县艺术家陈明心先生功不可没.黎石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任职,也算不错.后来不怎样了,到如今名存实亡.不谈也罢.
 
以前博贺镇渔民文化宫是博贺镇群众的文化综合场所,做大戏、放电影、演歌舞、开晚会、搞宣传、渔民开会、搞展览、都在演出大堂进行。前楼三层分别为图书室,音乐曲艺室、乒乓球室、摄影展览室、博贺林带和博贺渔港风情图片展览室等。最令我难忘的是周总理亲笔签名的一幅奖状,是表彰博贺三八林场造林事绩的,挂在二楼梯口对面墙上,如今已无踪影。还有文化宫门口那对大石狮子,雕刻传神,老辈人说是镇港之宝,现也不见了(前十几二十年尚有人见过,近几年吾找寻过,均无发现)。
 
QUOTE(一篱秋梦 @ 2014年07月01日 Tuesday, 10:28 PM)
博贺文化站搞得有声有色是吴鹏任站长时期, 文化宣传很活跃,尤其是是把渔民文化特色及博贺渔家俚歌(咏叹调)介绍到粤西地区乃至省城,受到省民间文学艺术家的重视和好评, 此举县艺术家陈明心先生功不可没.黎石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任职,也算不错.后来不怎样了,到如今名存实亡.不谈也罢.
[snapback]3664191[/snapback]​


我是60后的,吴站长的事我们没什么印象。年纪比我辈大的可能比较了解。至于陈明心本人认识。据他说他在渔改时就在博贺工作了,对博贺的人和事十分了解,是个热情随和而责任特别强的领导。他任县文联副主席时电白文联(文化界)就有很多活动,他退休后继任一界比不上一界了。
 
QUOTE(一篱秋梦 @ 2014年07月01日 Tuesday, 10:51 PM)
以前博贺镇渔民文化宫是博贺镇群众的文化综合场所,做大戏、放电影、演歌舞、开晚会、搞宣传、渔民开会、搞展览、都在演出大堂进行。前楼三层分别为图书室,音乐曲艺室、乒乓球室、摄影展览室、博贺林带和博贺渔港风情图片展览室等。最令我难忘的是周总理亲笔签名的一幅奖状,是表彰博贺三八林场造林事绩的,挂在二楼梯口对面墙上,如今已无踪影。还有文化宫门口那对大石狮子,雕刻传神,老辈人说是镇港之宝,现也不见了(前十几二十年尚有人见过,近几年吾找寻过,均无发现)。
[snapback]3664220[/snapback]​


秋梦是个博贺通,请多说点博贺的故事给后辈听听。
多谢您关注本贴并补充那么详细的内容
face3.gif
 
QUOTE(zhou @ 2014年07月01日 Tuesday, 06:06 PM)
所谓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的景象。
[snapback]3664068[/snapback]​


富甲茂名的博贺镇这样的文化活动中心好像比不上一些乡村的舞台与广场畅宽美观
kun.gif
 
QUOTE(zhou @ 2014年07月02日 Wednesday, 01:15 AM)
富甲茂名的博贺镇这样的文化活动中心好像比不上一些乡村的舞台与广场畅宽美观
kun.gif

[snapback]3664343[/snapback]​
 

附件

  • IMG_20140701_090028.jpg
    IMG_20140701_090028.jpg
    1.4 MB · 查看: 204
  • IMG_20140701_090058.jpg
    IMG_20140701_090058.jpg
    872.9 KB · 查看: 192
QUOTE(湖海山人 @ 2014年06月26日 Thursday, 12:03 PM)
从小小的的文化宫的命运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文章写出一代或几代的心声,读罢全文,不禁感慨万千。
文风朴实无华,叙述详实,渗透着作者的一片真情。
不过,后部分对主题的挖掘仍显不够。
这是征文以来第一篇如此贴近生活又有深度的作品,怕是第一篇,从这个角度来看,山人决定给这篇文章以AAAA四星通过。
[snapback]3661483[/snapback]​




预计送达时间:
2014年7月10日星期四 晚 8:00 之前
 
QUOTE(水区国际新闻发言人 @ 2014年07月05日 Saturday, 11:35 PM)
预计送达时间:
2014年7月10日星期四 晚 8:00 之前
[snapback]3666098[/snapback]​


多谢!
刚才未看到,在笔友那个贴发了询问,不好意思。
 
QUOTE(天狗 @ 2014年07月02日 Wednesday, 01:16 AM)
恭喜!
[snapback]3664345[/snapback]​


多谢天狗网友,我会回复及上传图都是你教会的呢。
 
当年博贺渔民文化宫门口的影像。此图是在自由主义《文革的零星记忆》一文复制过来的,在此多谢自由主义及幸存图片的朋友。
 

附件

  • post-72566-1358685941_thumb[1].jpg
    post-72566-1358685941_thumb[1].jpg
    43.6 KB · 查看: 181
图片很珍贵 顺带也看了自由主义前辈的回忆,很不错的史料,那个逝去的时代,多谢你们的讲述哈。
 
图片中三人合照左后立者叫郑明,前蹲者叫杨明,两人尚健在,右后立者倒也认识只是忘记姓名了.图片中文化宫门前一过往客车, 60年代至70年代博贺无客车站,往返上落均在与文化宫同一街道不远(相距50米左右)原人民旅行社门口,售票处设在原人民旅行社门口大堂,每天往返水东两班车.
 
QUOTE(一篱秋梦 @ 2014年07月06日 Sunday, 02:16 PM)
图片中三人合照左后立者叫郑明,前蹲者叫杨明,两人尚健在,右后立者倒也认识只是忘记姓名了.图片中文化宫门前一过往客车, 60年代至70年代博贺无客车站,往返上落均在与文化宫同一街道不远(相距50米左右)原人民旅行社门口,售票处设在原人民旅行社门口大堂,每天往返水东两班车.
[snapback]3666317[/snapback]​


从图片看也没见那对大石狮子了,可能很早就不见了吧。你说杨明那个家是不是在旧市场边的,我有个同学就叫杨明,现在有五十多岁了,不知是不是他,记不清楚。
 
我对渔民文化宫还有份特别感触,那就是文化宫首层北面在文革时期是博贺镇监护的场所。当时全镇被监护的干部都在这里看守,大门有民兵守护。我老爸被监护时也在这里,那些日子,几岁的我一天二餐给老爸送饭。看护的民兵看到我们给亲人送饭,很随和给我们开门,并不是象其他人说的民兵都是凶神恶煞一样。
 
石狮子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破四旧"扔掉了,图片中显示文化宫门前不是有块方形石礅,那是石狮子底座.图片应是70年代初摄影的.其时文化宫后部分已经成为电影院, 君不见门前的电影海报吗?

此杨明非彼杨明,图片中杨明如今应66至68岁左右.
 
QUOTE(水区国际新闻发言人 @ 2014年07月05日 Saturday, 11:35 PM)
预计送达时间:
2014年7月10日星期四 晚 8:00 之前
[snapback]3666098[/snapback]​


礼品书《中国在梁庄》今天已收到,多谢!
 
QUOTE(一篱秋梦 @ 2014年07月08日 Tuesday, 01:50 PM)
石狮子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破四旧"扔掉了,图片中显示文化宫门前不是有块方形石礅,那是石狮子底座.图片应是70年代初摄影的.其时文化宫后部分已经成为电影院, 君不见门前的电影海报吗?

此杨明非彼杨明,图片中杨明如今应66至68岁左右.
[snapback]3667430[/snapback]​


不只知道那是海报,有时回部新电影没机会看,整日在文化宫前电影宣传栏看内容简介、图片过瘾。
我那个同学杨明您也应该认识。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