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当我走到博贺镇XX大酒店门口时,耳边总是经常起往日伙伴的叫声:“图书室又有很多新杂志啦,快去看啊。”“今晚放《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打白骨精镜头很精彩呢。”“电白粤剧团演出的《十五贯》连续演了十场,场场爆棚。”这些声音令人们回想起了昔日博贺渔民文化宫、电影院的辉煌……
上世纪五十年代,博贺镇党委镇政府带领全镇渔民,用卖鱼汁鱼肥一分一角攒起来的钱,在镇中心地带建起了一座“渔民文化宫”。文化宫后座是博贺电影院,电影院可容纳近千多人观看电影。逢年过节的文化活动或文艺演出都是在渔民文化宫、电影院进行,博贺渔民文化宫、电影院是博贺人民群众名富其实的文化娱乐中心。
回想起电影的趣味事,更令人难忘。当时电影院是博贺人民娱乐最好去处,每逢有新片上影都是一票求,就是日夜轮影几场,购票都要提前排队。但儿童没钱买票只好想方设法进场,有的在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成年人没带小孩时,在进入验票门口一时刻,上前牵着成年人的手,一般成年人都不拒绝小孩的举动带着入场。而守门员也经常开“绿灯”让小孩入场。而有的少年买了票,在入场时想法不被守门员撕破票,入场后到电影院后门把票递给在外面等候的伙伴,实现一票多人看电影的梦想。现在大家聚会时说起这些往事觉得当时既聪明又感到无奈。
渔民文化宫有三层楼房,在六七八十年代,一二层都是博贺镇文化站的阵地。一楼是图书阅览室,二楼是租书室、书画展览室。逢年过节,在文化站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有乒乓球、象棋比赛,有书法展览及游园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很多邻镇的群众都慕名而来观看。
对文化宫我们还有种特别的感情。读小学时,镇一小学校负责镇政府附近的卫生,我们班负责文化宫的打扫。大家都喜欢扫一楼,二楼三楼没人愿意扫。原因是文革时期,文化宫发生过两派枪战,打死了一人,所以大家都怕闹鬼。有次我们几人上到三楼扫地时,扫二楼的同学在二楼对着木楼梯用脚“啪啪”几声,大喊“鬼来了,快走啊!”我们几人听了急忙从三楼又奔又走下来,有个同学还跌伤了脸,事后搞恶作剧的同学被老师罚站堂才了事。
图书阅览室是免费开放的。读小学时,放学后我经常跟同学来这里阅览。因年纪小,我们只看有图的杂志,如《广东民兵》、《画报》及小人书等。有次回了一期新《画报》,我们几个同学争着翻看。谁知咝声撕破了一页,大家心情紧张起来:“是你”、“都是你。”大家互相埋怨着。吵说声引来了图书室管理人员,她知道原因后说“大家不要急,一人看完再给一人看,对公共财物我们都要爱护。不过你们今天不是故意的,我用香糊粘好可以了,记得下次大家别犯错了。”我们几人象鸡啄米一样点头答应“嗯、嗯……”从此以后,我们到图书室观看图书都小心翼翼的。直到读初中高中,到图书室借书回家看,大家都十分爱护图书,我看书看到那里也不折角,只用书签作标记。
虽然当时的书籍杂志比较单一,多数是革命书籍。但是博贺镇文化站为博贺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粮食。博贺渔民文化宫为博贺人民提供了学习文化、陶治情操的好地方。
但是,在九十年代初期,精明的商人瞄准了这繁荣地带,竟然把博贺人民文化绿洲之地“渔民文化宫”拆掉建起了一幢酒楼,随后电影院也成了酒楼老板纳财场地。为博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粮食之地的“博贺文化站”被迫搬到了博美村委会大楼四楼。但由于经费不足,领导不重视、管理不到位,图书缺少,文化站成了无人问津的地方,甚志连文化站在那里,很多博贺人都不知道。现在博贺连一个像样的文化场所都没有,真正由原来闻名电白的文化绿洲变成了文化沙漠地带,真令人惋惜。
现在当听到酒楼那喝酒喝彩声时人们自然想到了昔日“渔民文化宫”里那啷啷读书声。正是广大人民群众都十分怀念“渔民文化宫”,所以最近才在博贺街头才出现了对“渔民文化宫”维权的呐喊篇章。不管这呐喊能否感动上帝,维权能否成功,但这也是人们怀念“渔民文化宫”的一种写照……
上世纪五十年代,博贺镇党委镇政府带领全镇渔民,用卖鱼汁鱼肥一分一角攒起来的钱,在镇中心地带建起了一座“渔民文化宫”。文化宫后座是博贺电影院,电影院可容纳近千多人观看电影。逢年过节的文化活动或文艺演出都是在渔民文化宫、电影院进行,博贺渔民文化宫、电影院是博贺人民群众名富其实的文化娱乐中心。
回想起电影的趣味事,更令人难忘。当时电影院是博贺人民娱乐最好去处,每逢有新片上影都是一票求,就是日夜轮影几场,购票都要提前排队。但儿童没钱买票只好想方设法进场,有的在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成年人没带小孩时,在进入验票门口一时刻,上前牵着成年人的手,一般成年人都不拒绝小孩的举动带着入场。而守门员也经常开“绿灯”让小孩入场。而有的少年买了票,在入场时想法不被守门员撕破票,入场后到电影院后门把票递给在外面等候的伙伴,实现一票多人看电影的梦想。现在大家聚会时说起这些往事觉得当时既聪明又感到无奈。
渔民文化宫有三层楼房,在六七八十年代,一二层都是博贺镇文化站的阵地。一楼是图书阅览室,二楼是租书室、书画展览室。逢年过节,在文化站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有乒乓球、象棋比赛,有书法展览及游园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很多邻镇的群众都慕名而来观看。
对文化宫我们还有种特别的感情。读小学时,镇一小学校负责镇政府附近的卫生,我们班负责文化宫的打扫。大家都喜欢扫一楼,二楼三楼没人愿意扫。原因是文革时期,文化宫发生过两派枪战,打死了一人,所以大家都怕闹鬼。有次我们几人上到三楼扫地时,扫二楼的同学在二楼对着木楼梯用脚“啪啪”几声,大喊“鬼来了,快走啊!”我们几人听了急忙从三楼又奔又走下来,有个同学还跌伤了脸,事后搞恶作剧的同学被老师罚站堂才了事。
图书阅览室是免费开放的。读小学时,放学后我经常跟同学来这里阅览。因年纪小,我们只看有图的杂志,如《广东民兵》、《画报》及小人书等。有次回了一期新《画报》,我们几个同学争着翻看。谁知咝声撕破了一页,大家心情紧张起来:“是你”、“都是你。”大家互相埋怨着。吵说声引来了图书室管理人员,她知道原因后说“大家不要急,一人看完再给一人看,对公共财物我们都要爱护。不过你们今天不是故意的,我用香糊粘好可以了,记得下次大家别犯错了。”我们几人象鸡啄米一样点头答应“嗯、嗯……”从此以后,我们到图书室观看图书都小心翼翼的。直到读初中高中,到图书室借书回家看,大家都十分爱护图书,我看书看到那里也不折角,只用书签作标记。
虽然当时的书籍杂志比较单一,多数是革命书籍。但是博贺镇文化站为博贺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粮食。博贺渔民文化宫为博贺人民提供了学习文化、陶治情操的好地方。
但是,在九十年代初期,精明的商人瞄准了这繁荣地带,竟然把博贺人民文化绿洲之地“渔民文化宫”拆掉建起了一幢酒楼,随后电影院也成了酒楼老板纳财场地。为博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粮食之地的“博贺文化站”被迫搬到了博美村委会大楼四楼。但由于经费不足,领导不重视、管理不到位,图书缺少,文化站成了无人问津的地方,甚志连文化站在那里,很多博贺人都不知道。现在博贺连一个像样的文化场所都没有,真正由原来闻名电白的文化绿洲变成了文化沙漠地带,真令人惋惜。
现在当听到酒楼那喝酒喝彩声时人们自然想到了昔日“渔民文化宫”里那啷啷读书声。正是广大人民群众都十分怀念“渔民文化宫”,所以最近才在博贺街头才出现了对“渔民文化宫”维权的呐喊篇章。不管这呐喊能否感动上帝,维权能否成功,但这也是人们怀念“渔民文化宫”的一种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