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李钟琴:半小时学会诗词的格律 (1人在浏览)

湖海山人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6-09-25
帖子
25,094
反馈评分
766
点数
191
半小时学会诗词格律
李钟琴

许多不懂诗词格律的朋友总以为格律很复杂,视作畏途。有人在写教科书时也将格律写得艰深古奥,令人退避三舍。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只要用心,半小时即可掌握。兹简要说明之。
先说平仄

众所周知,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按现代汉语音韵的划分来看,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古代又有入声字,入声也为仄。如“衣”、“移”为平声,“倚”、“意”为仄声,“一”为入声字,属仄韵。

入声字都是一些发音较急促的字,有许多衍化成现代汉语的平声,但在格律诗中应用作仄声。这是最令当代写格律诗的人头疼的事。不过,这样的入声字数量有限,常用的也就三百多个,如“急”、“竹”、“族”、“逐”、“读”、“俗”、“出”、“觉”、“局”、“节”、“舌”、“石”、“敌”、“乏”、“得”、“识”、“国”、“一”、“七”、“八”、“十”……掌握并不难。

格律诗多见七言与五言,分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长诗通篇用律诗句式者称为排律,六言诗较少见。

学格律诗,只要弄懂七律即可,其余可依次类推。
七言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初学者不妨先从这句口诀入手。

七律每句共七个字,第七个字或押韵或不押韵,押韵为平,不押韵为仄。第一、三、五字可不用管,即可平可仄(初学时姑且先这么认为);第二、四、六字要求较严,平仄分明。其中有规律可供掌握。

兹以鲁迅一首七律为例看其规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敢翻身已碰头。仄仄平平仄仄平

破帽遮颜过闹市,仄仄平平平仄仄

漏船载酒泛中流。仄平仄仄仄平平

横眉冷对千夫指,平平仄仄平平仄

俯首甘为孺子牛。仄仄平平仄仄平

躲进小楼成一统,仄仄仄平平仄仄

管他冬夏与春秋。仄平平仄仄平平

(其中“过”可平可仄,“一”为入声,属仄)

两句为一联,首联中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如果第一句押韵,则为平;第二句必须押韵,平;之后是隔句押韵。韵脚必须是个平声字,不押韵必须是个仄声字。

去掉可平可仄的第一、三、五字,和平仄已定的第七字,剩下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如下: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这样一看,平仄的规律就很明显了。

第一个特点是每句中总是两平夹一仄或两仄夹一平,这叫相间;

第二个特点是每联总是平仄相对,上联是平仄平,下联必为仄平仄;或上联为仄平仄,下联必为平仄平。这叫相对。



第三个特点是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同,这叫相粘。



如果你打算写首七律,决定第一句押韵,只要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定了,那么整首诗的平仄便可依次类推。


当然,所谓一三五不论,也不是绝对不论,通常第三字与第五字还是要论的。

首先要避免“孤平”。所谓孤平,指“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除最后一字外只有一字为平。如果在这个句式中,第三字用了仄声,那么就犯了孤平。如果是五言诗,那么“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字就必须是平声,否则也犯孤平。这是格律诗的大忌,前辈诗人都很注意这一点。据说有人曾统计过《全唐诗》,近五万首诗中,仅有区区数首诗犯孤平。所以,作格律诗,应尽量避免孤平。


其次,还要避免“三平调”、“三仄调”(每句后三字全平或全仄,又称“三连平”、“三连仄”)等诗病。在古风中,经常有三连平、三连仄的句子,但在格律诗中,应尽量避免。


不合“正格”的律句,古人称为“拗句”,意思是拗口的句子。出现拗句,主要是诗人不愿因律害意,不得不偶尔出一下轨,这与不讲格律不能同日而语。“拗”得最厉害、也最著名的律诗,当属崔颢的《黄鹤楼》,前四句简直就是古风,后四句却是严谨的律句。昔人评之曰:“古人兴到笔随,偶弄狡狯,竟传诵千古,究竟不可为法。”

一句中的后三字也有“平仄平”、“仄平仄”的情况,属于轻微的“拗句”,这种轻微犯规,是不需要“救”的。而有些严重犯规的拗句,是需要“救”的。有本句自救、对句相救之说,比如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那么就犯了孤平,第五字必须要改为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此乃本句自救。对句相救较复杂,大体是上句该用平的地方如果用了仄字,那么对句该用仄的地方应换成平声字。对于初学者,可不必管拗救,待入门后再去探讨。

还需要说明两点:一是七律中还有一个特殊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比较特殊,属于拗句,正格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将第五、六字平仄互换,仍然合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二是古人重对不重粘,偶尔联与联失粘是可以的,称为折腰体。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再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联与联之间失粘,跟腰断了一样,所以名之为“折腰体”,有人还因为王维的《渭城曲》而名之为“阳关体”。不仅七绝,唐人七律中失粘的情况也有不少,但宋代以后,失粘的情况就很少了。

七律弄懂了,五律就容易了。将七律的头两字去掉,便是五律的格律。

七律的前四句和后四句,便是七绝的格律;五律的前四句和后四句,便是五绝的格律。

为什么诗句中要讲究平仄?这主要是吟诵的需要。试想,如果七个字全是平声字或仄声字,朗诵起来就很难听;而平仄有机地转换,就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因此,一句中的前四字,每两个字就要转换一下平仄。后三字要避免“三连调”。前四字与后三字的平仄一结合,就是这一句的平仄“正格”。有时除了第一字可平可仄,后面六个字每一字都有定式,入门后的学诗者就会知道,“一三五不论”是很不严格的说法。

如果不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入手,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供入门:一句中,前四字为一组,后三字为一组。四字中,前两个字为平,后两个字则为仄,反之亦然。如“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四字句的基本句式。在填词时,这种句式最常见。最后三字的平仄一般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如最后一字是押韵的平声字,那么此句后三字的平仄只有“仄仄平”、“仄平平”两种情况。若前四字是“平平仄仄”,那么,这一句的平仄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前四字是“仄仄平平”,那么这一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再说对仗

对仗可以体现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对联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七律、五律一般要求中间两联是对仗句。

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对仗的学问较深,有工对、流水对、借对、本句自对、隔句相对等等。对仗的水平,能够展现格律诗独特的语言魅力,代表了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三说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将其所编韵书称为“平水韵”。之后,金代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把平水韵的107韵部改为106韵部,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写律、绝,须压平水韵中的平声韵(包括上平、下平两部)。


《平水韵》上平声、下平声部分为:


上平声为: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为: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可见,平水韵与现代汉语音韵大为不同,今天“东”、“冬”是押韵的,但写格律诗就不能通押;“来”、“回”在今天是不押韵的,但在平水韵里属同一韵部。最麻烦的就是“十三元”和“十灰”,好多现在看来不押韵的字,却在同一韵部,这可能是古今发音的不同所致。古今音韵不同,不仅今人搞不明白,古人也深受困扰。清朝有个书生,在两次考试时因诗题限押十三元韵,而误用了别的韵部的字,结果两次都被列为四等,不及格。湖南名士王]运撰联调侃道:“二年双四等,该死十三元。”


格律诗改革,我认为首先应该改革韵部,按现代汉语发音重新划分。或者,允许压平水韵中韵母相同的韵部,前辈诗人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如毛泽东的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三江七阳韵通压。


四说古风



如果不想受格律的束缚,但写的又不是白话诗,那您完全可以说自己写的是“古风”或“古绝”。因为古风对平仄、对仗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非常自由。但是要记住一点,古风在压韵方面还是有要求的。古风既可压平韵,也可压仄韵,更可以换韵,但不能平仄混压!如网上有这样一首“诗”:“程途漫漫情相绊,君似孤狼月亦寒。望穿天涯紫泪干,难如朝凤依日暖。”“绊”是去声,“寒”是平声,“暖”是上声,这就是典型的平仄混压。不仅格律诗不能平仄混压,连最自由的古风也不允许。如果在诗中出现平仄混压的情况,只能说明作者对诗一窍不通。



五说填词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作词就是按照曲谱填上歌词。曲谱叫做“词调”或“词牌”,但词牌的乐谱基本上已经失传,宋代以后的文人们填词,只不过借助于词牌的形式罢了。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每段叫“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其实填词难于赋诗,因为词的平仄要求比格律诗更严,有的词牌,每一个字的平仄都有定式,不得乱填。很少有人能记住各种词牌的格律,只能按照词牌的平仄、字句格式填写。词的句式,以四言、五言、七言较为常见,其平仄也有规律可循,五言、七言的平仄,一如格律诗五言、七言的平仄格式;四言多见“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二种格式。词韵则比格律诗宽泛得多,如平水韵中的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可通押。网上有《白香词谱》、《词林正韵》等资料可供下载,此处不再一一举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0ebff01009zs3.html
 
李钟琴,原山东作协会员,2008年因汶川地震后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发表“羡鬼”诗,李钟琴羞与王某为伍毅然宣布脱离鲁作协。
 
对联的格律和近体诗(律诗绝句)的格律相似,一通百通。
但是并非学会了格律就能写出好诗了,这好似学会了26个字母并不等于会英语一样。诗歌除了音乐美(格律――平仄、对粘、押韵),建筑美(句子的排列)外,还有的形象美,精练美。而后两者尤为难。
所以说诗歌易学难精。
 
因为有朋友需要这些内容,所以我转过来。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能凑几首诗词,不足为难,我也教过中学生写诗填词,而且写得不错。
掌握格律后,能不能写好诗词,大概得看天赋和后天的学习了。
 
李钟琴:诗词格律问题之我见
735 次点击
11 个回复一家村主 于 2009/3/25 18:57:2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诗词格律问题之我见

李钟琴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这也是一道准入门槛,不能打着自由的旗号乱来。如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平仄和谐。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那就是两句话,与对联毫无关系。如果有人将不符合对联要求的两句话当作对联,肯定会贻笑大方。

同样,诗词格律,是诗词这一艺术形式在语言美、音韵美等方面的内在需要,也是从事这一艺术的人必须要迈过的门槛。有人认为这一门槛限制了人们的创作自由,倡导写自由诗,很好,能写好自由诗也不错,但不能因此便否定旧体诗,因为旧体诗依旧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新诗并不冲突。不懂格律不要紧,可以写自由诗,但不能披着格律诗的外衣写不合格律的东西。



现代有个因为写旧体诗词独领风骚的人曾说:“新诗数十年来迄无成功。”

为什么没有成功?他没作解释。

我认为,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新诗失去了诗词的对仗、音韵、语言等形式之美。任何诗词名句,“翻译”成白话后,肯定变得索然寡味。

而且,白话诗取消了一种艺术形式所必要的准入门槛――只要会说话,就会吟诗。结果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人人都可以写诗,近百年过去了,为人们认可的新诗却如凤毛麟角。人们耳熟能详的、在文章中常常引用的,往往还是旧体诗词。



那个自己大写旧体诗词、却反对年轻人写旧体诗的人曾说:格律能束缚年轻人的思想。

他怎么不怕束缚自己的思想?他大加赞赏的鲁迅先生也写格律诗,而且格律非常谨严,他不是还称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吗?难道诗词格律没把鲁迅先生的思想束缚死?

其实,诗词格律与束缚思想毫无关系。古今优秀的诗词,其作者没有不懂格律的。而不懂格律的人,绝不会写出优秀的诗词作品。

谓予不信,谁能举一不懂格律却成为诗词名家的人或作品出来?



当然,有些名家的作品也不讲格律,如李白,他既能写格律严谨的律绝,也能写气势磅礴的古风。他是进得去,出得来,与不懂格律的人不能相提并论。

有的诗人学诗时不懂,但后来懂了,从此严守格律,如陈毅。他的《梅岭三章》格律合度,被传颂一时。而他早年写的新诗,人们一首也记不住。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懂格律之后,想让他写出不合格律的诗词来,也是不好办的。因为他构思时便兼顾到了格律。如果不讲格律,诗人很难体会到吟咏之乐。



有人可能说了:我没说我写的是七(五)律、七(五)绝,所以我可以不讲格律。

我认为,如果你在唐朝以前写这种诗体是可以的,因为那个时候格律尚不规范。但当律、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约定俗成之后,你只要写四句七言诗,便是七绝的格式;写八句七言诗,就是七律的格式。人们自然会拿七绝、七律的要求来衡量这首诗。正如你在大门两边各贴了一句字数相等的话,虽然没注明是“对联”,人们也会当作对联来品评。这两句话不符合对联的要求,招来批评与嘲笑是很正常的。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只要懂格律,写四句七言诗,肯定按七绝的要求来写;如果不讲格律,说明他不知道格律诗除了字数要求还有音韵、对仗等方面的要求。如果知道这些,肯定会注意的。



有人可能说了:我写的是四句打油诗。打油诗不必讲格律吧?

其实打油诗比格律诗还难写!古往今来,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打油诗并不多见。

打油诗源自唐朝的张打油,其代表作是《咏雪》诗:“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貌似粗俗,实则意趣盎然。即使张宗昌的打油诗:“远看泰山黑乎乎,上面细来下面粗。有朝一日倒过来,下面细来上面粗。”也令人忍俊不禁,并非谁都能写得出来的。

最怕的是句句都一本正经、却不合格律的所谓打油诗。毫无趣味、读起来不朗朗上口的诗,不能叫作打油诗。

打油诗倒是不必讲究格律,但它更讲究趣味性。常有人自谦说:“我写的是打油诗。”殊不知要想写好打油诗,也是不容易的。



勿庸讳言,诗词格律也有过于严苛、过于迂腐之处,加上古今字音的演变,更有许多不合时宜的地方。

诗词若想在当代普及与发展,在格律方面进行改革也是必需的。如韵部重新划分问题、入声字的处理问题,都需要进行探索、改革。

但是,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诗词格律也是约定俗成的,诗词格律改革也需要有一个名家倡导、众多诗人认可并约定俗成的过程。

前些年有诗家就根据现代汉语的音韵重新划分过韵部,有些诗家也常用“新韵”写诗词。为了区别平水韵部,也为了免得招来不懂声律之讥,他们一般都特意标上“新韵”二字。对此,我是赞成的。

格律诗之所以讲究平仄,是为了朗诵起来有抑扬顿挫之美。而由于古今韵韵的演变,平仄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所以,对于平仄,我也赞成适当放宽。

但是,不守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写格律诗词,该讲究的地方还是应该讲究,如押韵为平、不押韵为仄,该对仗的地方应该用对对仗句等,我就认为必须遵守。即使古风、歌行,韵脚的平仄也不能混押。因为平仄混押,虽然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读起来也不朗朗上口。没有起码的规范,诗词便没有其独特的美感与韵味。

一家村:http://blog.sina.com.cn/lizhongqin
 
古人说平仄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我认为前句不严谨,应该说“一三五灵活,二四六分明”,并非“不论”,实际上古人要避孤平孤仄――据说现在的楹联通则不再强调孤平和孤仄。
 
再说一句,掌握近体诗、词的格律后,如何展开思路呢?
古人还有四字诀窍:




当年,老先生拿他的一首绝句,提到这四个字,我就领悟了写诗的方法(我当时已有格律基础)。在我的体会中,这四个字打开了我写诗歌的思路。
重复说一句,我说这个不是为了卖耗,只是一种心得交流。
我会写诗,但并不等我能写出好诗。
 
没见过湖海山人的诗(古体),不妨贴出几首欣赏.汪洋大海的诗连门都未入,要加把劲啊,要掌握"起、承、转、合”啊。良言刺语,勿怪为是。
 
不小心打错字了,是“刺耳”,改正。歉意。
 
李钟琴真厉害!
用最简洁的语言,将能讲的格律知识都清楚了,什么孤平孤仄,什么三平三仄,无一遗漏!
打出来还不满四页纸!
 
QUOTE(一篱秋梦 @ 2013年04月18日 Thursday, 10:49 AM)
没见过湖海山人的诗(古体),不妨贴出几首欣赏.汪洋大海的诗连门都未入,要加把劲啊,要掌握"起、承、转、合”啊。良言刺语,勿怪为是。
[snapback]3530120[/snapback]​


老汪有一首描写木棉树的诗意象不错。
 
在书香门第那里有一些,为你转来,都是我凑句的。

辛亥百年祭
琼花败尽遍哀声,
风雨如磐浪打萍。
一自黄花南岭发,
茫茫汉水漫清廷。


地理生物园行

三面雕栏树雅园,
书声浇灌菜瓜繁。
北斗游身疑汉在,
拱桥却是小江南。
注:园分南北,北为地理园,南为生物园。地理园有亭,亭里悬北斗星模型。生物园种满瓜菜,南部有小池,上有拱桥。

春 思
一犁春雨一犁风,
大地一时皆郁葱。
曾怨冰霜何凛冽,
人间换了乐融融。

浣溪沙
(曾题“读辛词写意”)
几度风霜几度秋,哀鸿偶过叫魂忧。天涯望断水悠悠。
夙愿无情随水去,此身有日与污流。鹧鸪会意唤时休。


和网友的《闻笛》
(2011-10-07 22:41:46) 分类: 文学芳草地

和《闻笛》

怀绪寻空去;山枫晚更红。

三秋风落叶,残照落飞鸿。

江送烟波淡,霜临寂寞浓。

心霾闻笛起,独坐对湖东。

附网友原诗:
闻笛(五律)

向晚寻秋去,枫林叶渐红。

空山过寒雨,远水接飞鸿。

徙倚层岩下,行吟孤径中。

归途人不识,长笛落湖东。


琼花赋
(为学生戏作)
玉树琼枝雅爱怜,飞来白雪妙妆成。
春来喜看冰霜尽,更演银株入画屏。

忆旧居

舍前竹子树苍苍,
四季薯禾换锦妆。
一带清泉滋沃野,
直将生气贯东荒。

注:旧居前是一带平畴,其中一渠向东流入大海。
 
感觉不必要掌握技巧,领悟意境就行。还是多学学现代诗歌好。一种被淘汰的表达艺术,毕竟对社会的推进已成为历史,现代诗歌对现代汉语才有更大的推进作用。如果把掌握古诗词看作是才学的标志会被看成孔乙己。
 
在传业授道解惑方面主任比汪老好太多了
 
山人是诗协的还是作协的??
 
QUOTE(wdfb @ 2013年04月19日 Friday, 11:55 AM)
山人是诗协的还是作协的??
[snapback]3530723[/snapback]​


数年前被人介绍加入茂名市诗词学会,后无联系过。
我数年前被网友介绍加入衡阳船山文艺社,也久未联系了。
 
QUOTE(我想去桂林 @ 2013年04月19日 Friday, 08:43 AM)
感觉不必要掌握技巧,领悟意境就行。还是多学学现代诗歌好。一种被淘汰的表达艺术,毕竟对社会的推进已成为历史,现代诗歌对现代汉语才有更大的推进作用。如果把掌握古诗词看作是才学的标志会被看成孔乙己。
[snapback]3530632[/snapback]​


同乡论坛的书香门第中有我发过几首现代诗。
 
QUOTE(我想去桂林 @ 2013年04月19日 Friday, 08:43 AM)
感觉不必要掌握技巧,领悟意境就行。还是多学学现代诗歌好。一种被淘汰的表达艺术,毕竟对社会的推进已成为历史,现代诗歌对现代汉语才有更大的推进作用。如果把掌握古诗词看作是才学的标志会被看成孔乙己。
[snapback]3530632[/snapback]​


古体诗词精致,现代诗和汉译诗显得散。冰心译泰戈尔的诗,我觉得太淡了,如加了味的开水,远如中国古诗耐诗。
 
这么容易?可普及了!
 
QUOTE(我想去桂林 @ 2013年04月19日 Friday, 08:43 AM)
感觉不必要掌握技巧,领悟意境就行。还是多学学现代诗歌好。一种被淘汰的表达艺术,毕竟对社会的推进已成为历史,现代诗歌对现代汉语才有更大的推进作用。如果把掌握古诗词看作是才学的标志会被看成孔乙己。
[snapback]3530632[/snapback]​


此言偏陂了.古体诗是中华国粹啊,世界独一无二,老祖宗的精华要靠我们大力宏扬的.
 
论近体诗,我们只能仰望唐人。
 
古诗有意境,读了往往能在脑海中浮现一副诗画。。。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