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了一下主贴,最后一段,似乎不写更好。点睛的东西是村长加粗那句,又或者没有点睛就是点睛。文章确实有点沈从文的味道,我指生活态度、社会感知和乡土气息。
沈从文先生不朽的地方,是以纯真的心去感受生活并记录生活,而不是去作价值判断。文学是对生活的感知,而批评则是对价值的判断,鲁迅注定是做不出沈从文式的文章来的,而沈从文也做不成鲁迅的批评。中共建政后,沈从文再也写不出那种性灵的文字就是最好的注脚。
大树老师那种散淡而不失敬意的积极生活态度,是吸引我眼球的亮点。作为老师,以这个为支点生发开去就是我心中认可的教育,那种以功利为前提的老师,顶多是教书,不能称为教育。教育是教书育人,功利性强的教学方法我看来就是教书或者讲培训,学生学到知识,但不一定学到文化。 大树老师的生活态度,让我想起陈果情商课里面讲的“和敬清寂”,失去和敬,是很难做到清寂的。
以家长的身份为大树老师打分,我打85分,95分是我能给的最高分,还有5分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留下的余地,分数越高则越难拿,呵呵。
原文链接
大树上的猴子原文
今天的计划本来很是理想,起床后出去发个快件顺便吃一顿凉拌河粉,下午去河里钓钓鱼。但这些都是没睡醒时的幻想而已,然后睁开眼睛看到窗外已经阴雨绵绵,偶尔“哗啦”几下的风真是让人心都碎了。
正事还得去做,下雨天出去会感觉很麻烦,水,潮湿,泥泞总让人感觉生活的艰难。风吹得一阵阵,车慢慢开,一路上没带雨具的人们仓惶地赶着路。过了大桥,我便看到一个很熟悉的身影,一顶又破又黑的草帽,矮小的身材且有点驼背的身子挑着两个半满的箩筐,箩筐里错放着各类的废品。衣服似乎是湿透了,脚步很积极又难免蹒跚,风大起来的时候,帽子给吹到背后,我看到了他满头的白发。车子超越他的时候确定前面没有车过来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下,满脸的雨水下也掩饰不了那个沧桑的面孔,哎时间真的好快!
这个人我认识,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大家都叫他做“歪手明”,因为他左手是残疾且向后拐着,然后他的名字好像就叫阿明。虽然是孩子们的恶作剧,可他也无法避免地要去接受这个的名字,或者他根本没想过要去计较。他就住在我小学同学的家附近,一个人独居,我小时候去同学家玩的时候有接近过,听人说他小时候得过什么病,除了左手的残迹,脑子也不是很正常。虽然脑子不正常,我也从来没见过和听过他对孩子或大人有攻击性的行为,反而孩子和大人都会经常逗他来玩。我印象里有过一次,他去学校的垃圾池里捡垃圾,被那些大一点孩子拖着他的箩筐满校园跑,他去抢回箩筐的时候被校长看见了,那些大人就出来将他赶走。
我小学毕业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捡他的破烂,每天还是挑着担子走着去镇里,从来没搭过车••••••。上初中了,因为不经常在家,但偶尔也会在路上遇到过,每次看见的时候我总会感到惊奇,因为他居然以这杨的生活方式活了这么久。接下来,高中,大学,以致现在工作了两年,我今天还会在路上遇见他。我算了算6年,3年,3年,4年,2年――18年了他竟然还可以一如既往地,坚持不懈地以18年前的那种生活方式活到了现在,每天都走同一条路,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捡破烂)。
贫困潦倒,疾病,身体的残疾,低贱的社会地位这些让多少人生活面临绝望的东西,似乎对于这个“歪手明”来说也不过如此,因为他用18年证明了这一切都无法打倒他。有些人说他命太贱,这样活法也死不去,可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这些所谓正常人的生活常态。日子过得太艰难了,于是把生命终止了;病痛太磨人了,于是把生命终止了;感情太痛苦了,于是从楼顶跳下。当然不能把这些结束生命的人归为常人,可也不至于结束生命吧。歪手明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生活其实也会无可避免会遇到与我们一样的问题,他是怎样做的,他内心又是怎样想,我也不得而知了。我只是知道,在18年后的今天,我还是会在半路上遇上他,。
或者再过18年••••
下雨天出去赶集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场景:
一个妈妈背上背着一个孩子,后面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孩子怀里紧抱着一堆妈妈给买的好吃的零食,雨水打湿了头发。
一个老人穿着补了好几回的雨衣,由于风太大,只有推着自行车前行,车上挂了许多红色白色的塑料袋子,估计买了不少东西,或者今晚有点好菜下酒。
超市门口站满很多躲雨的人,卷着裤管,偶尔摆弄一下被淋湿的衣服,时而看看天。
忘记带雨衣了,那么坐在摩托车后面的孩子只有紧紧地抱着父亲,给雨水淋得有慌忙,然后路过泥泞的道路还是把脚放下来显得小心翼翼。
三轮车的司机还在招呼着路人,路边的小贩们做了一些防雨措施后还继续在摆摊。
以前看到这些景象,总会有一种悲凉且心酸的感觉,因为生活会因为一场雨更显露它的艰辛。但换一个角度想,或者他们并不认为因为下雨天的狼狈造成他们的生活的艰辛 ,甚至在生活里许多人并不认识艰辛这个词。就像歪手明那样,不管我现在在这里如何评价他,他还是他,他明天还是会想着去哪里能捡到破烂。
生活中的真的英雄,值得佩服的人无处不在,或者我也是别人佩服中的一员,哈哈!!
沈从文先生不朽的地方,是以纯真的心去感受生活并记录生活,而不是去作价值判断。文学是对生活的感知,而批评则是对价值的判断,鲁迅注定是做不出沈从文式的文章来的,而沈从文也做不成鲁迅的批评。中共建政后,沈从文再也写不出那种性灵的文字就是最好的注脚。
大树老师那种散淡而不失敬意的积极生活态度,是吸引我眼球的亮点。作为老师,以这个为支点生发开去就是我心中认可的教育,那种以功利为前提的老师,顶多是教书,不能称为教育。教育是教书育人,功利性强的教学方法我看来就是教书或者讲培训,学生学到知识,但不一定学到文化。 大树老师的生活态度,让我想起陈果情商课里面讲的“和敬清寂”,失去和敬,是很难做到清寂的。
以家长的身份为大树老师打分,我打85分,95分是我能给的最高分,还有5分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留下的余地,分数越高则越难拿,呵呵。
原文链接
大树上的猴子原文
今天的计划本来很是理想,起床后出去发个快件顺便吃一顿凉拌河粉,下午去河里钓钓鱼。但这些都是没睡醒时的幻想而已,然后睁开眼睛看到窗外已经阴雨绵绵,偶尔“哗啦”几下的风真是让人心都碎了。
正事还得去做,下雨天出去会感觉很麻烦,水,潮湿,泥泞总让人感觉生活的艰难。风吹得一阵阵,车慢慢开,一路上没带雨具的人们仓惶地赶着路。过了大桥,我便看到一个很熟悉的身影,一顶又破又黑的草帽,矮小的身材且有点驼背的身子挑着两个半满的箩筐,箩筐里错放着各类的废品。衣服似乎是湿透了,脚步很积极又难免蹒跚,风大起来的时候,帽子给吹到背后,我看到了他满头的白发。车子超越他的时候确定前面没有车过来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下,满脸的雨水下也掩饰不了那个沧桑的面孔,哎时间真的好快!
这个人我认识,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大家都叫他做“歪手明”,因为他左手是残疾且向后拐着,然后他的名字好像就叫阿明。虽然是孩子们的恶作剧,可他也无法避免地要去接受这个的名字,或者他根本没想过要去计较。他就住在我小学同学的家附近,一个人独居,我小时候去同学家玩的时候有接近过,听人说他小时候得过什么病,除了左手的残迹,脑子也不是很正常。虽然脑子不正常,我也从来没见过和听过他对孩子或大人有攻击性的行为,反而孩子和大人都会经常逗他来玩。我印象里有过一次,他去学校的垃圾池里捡垃圾,被那些大一点孩子拖着他的箩筐满校园跑,他去抢回箩筐的时候被校长看见了,那些大人就出来将他赶走。
我小学毕业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捡他的破烂,每天还是挑着担子走着去镇里,从来没搭过车••••••。上初中了,因为不经常在家,但偶尔也会在路上遇到过,每次看见的时候我总会感到惊奇,因为他居然以这杨的生活方式活了这么久。接下来,高中,大学,以致现在工作了两年,我今天还会在路上遇见他。我算了算6年,3年,3年,4年,2年――18年了他竟然还可以一如既往地,坚持不懈地以18年前的那种生活方式活到了现在,每天都走同一条路,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捡破烂)。
贫困潦倒,疾病,身体的残疾,低贱的社会地位这些让多少人生活面临绝望的东西,似乎对于这个“歪手明”来说也不过如此,因为他用18年证明了这一切都无法打倒他。有些人说他命太贱,这样活法也死不去,可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这些所谓正常人的生活常态。日子过得太艰难了,于是把生命终止了;病痛太磨人了,于是把生命终止了;感情太痛苦了,于是从楼顶跳下。当然不能把这些结束生命的人归为常人,可也不至于结束生命吧。歪手明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生活其实也会无可避免会遇到与我们一样的问题,他是怎样做的,他内心又是怎样想,我也不得而知了。我只是知道,在18年后的今天,我还是会在半路上遇上他,。
或者再过18年••••
下雨天出去赶集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场景:
一个妈妈背上背着一个孩子,后面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孩子怀里紧抱着一堆妈妈给买的好吃的零食,雨水打湿了头发。
一个老人穿着补了好几回的雨衣,由于风太大,只有推着自行车前行,车上挂了许多红色白色的塑料袋子,估计买了不少东西,或者今晚有点好菜下酒。
超市门口站满很多躲雨的人,卷着裤管,偶尔摆弄一下被淋湿的衣服,时而看看天。
忘记带雨衣了,那么坐在摩托车后面的孩子只有紧紧地抱着父亲,给雨水淋得有慌忙,然后路过泥泞的道路还是把脚放下来显得小心翼翼。
三轮车的司机还在招呼着路人,路边的小贩们做了一些防雨措施后还继续在摆摊。
以前看到这些景象,总会有一种悲凉且心酸的感觉,因为生活会因为一场雨更显露它的艰辛。但换一个角度想,或者他们并不认为因为下雨天的狼狈造成他们的生活的艰辛 ,甚至在生活里许多人并不认识艰辛这个词。就像歪手明那样,不管我现在在这里如何评价他,他还是他,他明天还是会想着去哪里能捡到破烂。
生活中的真的英雄,值得佩服的人无处不在,或者我也是别人佩服中的一员,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