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您赞成严刑峻法吗? (1人在浏览)

飘落的黄叶

论坛荣誉主席
注册
2008-11-24
帖子
9,250
反馈评分
70
点数
71
刑乱世,用重典。严刑峻法对当下社会适用吗,原因何在?
 
不赞成,因为这些东西最后都会用到P民身上.
官是免疫的.
 
问题是轻法宽刑最终也只能用在官身上啊,如干部挽救说,就是没有平民挽救说。还有牢房也是分级别的吧,局级什么牢房,厅级什么房,部级又是什么牢房,至于小儿科的科级,就忽略不计好了。
 
重典和轻典之争,在中国不知始于何时。宣传媒体里面一直是宣扬重典的。主张用重典的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都以正面形象出现在教科书和影视文艺作品里面,个人接触到轻典思想,最早来源于香港影视。
 
QUOTE(华恶崇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08:39 AM)
这些东西最后都会用到P民身上.
官是免疫的.
[snapback]3167483[/snapback]​
 
QUOTE(飘落的黄叶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11:31 AM)
重典和轻典之争,在中国不知始于何时。宣传媒体里面一直是宣扬重典的。主张用重典的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都以正面形象出现在教科书和影视文艺作品里面,个人接触到轻典思想,最早来源于香港影视。
[snapback]3167567[/snapback]​


商鞅就死在自己的峻法上,张居正死后来全家抄斩,王安石的结局也不光彩。
峻法,只有诸葛亮留美名,民受峻法而无怨,不过他也不能寿终正寝,而是陨星五丈原。
 
朱F基好象主张重典,毛泽东就彻头彻尾的重典吧。电白论坛也有不少主张重典的,有闲暇的都来说说
 
QUOTE(你为谁说话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11:53 AM)
商鞅就死在自己的峻法上,张居正死后来全家抄斩,王安石的结局也不光彩。
峻法,只有诸葛亮留美名,民受峻法而无怨,不过他也不能寿终正寝,而是陨星五丈原。
[snapback]3167585[/snapback]​



看来只有峻法留名青史,宋襄公留下的只有笑柄了,哎。
 
QUOTE(飘落的黄叶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08:30 AM)
刑乱世,用重典。严刑峻法对当下社会适用吗,原因何在?
[snapback]3167479[/snapback]​


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意义,等有了言论自由,政治民主的时候我们再来讨论.
 
QUOTE(liang2004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12:33 PM)
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意义,等有了言论自由,政治民主的时候我们再来讨论.
[snapback]3167606[/snapback]​



smile.gif
smile.gif
smile.gif
严刑峻法思想治下和宽刑轻典思想治下,哪一个更容易出现言论自由和政治民主,哪一个更具包容性呢?
 
QUOTE(飘落的黄叶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12:38 PM)
smile.gif
smile.gif
smile.gif
严刑峻法思想治下和宽刑轻典思想治下,哪一个更容易出现言论自由和政治民主,哪一个更具包容性呢?
[snapback]3167610[/snapback]​


答案很明显,但黄叶兄以为有用吗?我对这个专制独裁的政党已彻底绝望.
 
已不相信任何的改革与改良,它的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已足够惨重.
 
QUOTE(liang2004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12:53 PM)
答案很明显,但黄叶兄以为有用吗?我对这个专制独裁的政党已彻底绝望.
[snapback]3167616[/snapback]​




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在历朝历代,都是争议非常大的人物,唯有红色时代,他们三位才获一致好评。然后这片红土地发生的一切,似乎都跟这种评价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如前所说,个人接触轻典思想,是从香港影视作品开始滴。而历史上,重典和轻典的直接较量,我看要数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王安石、苏轼(三苏代表)、司马光三家之争最为经典。苏轼一生的荣辱浮沉,都与重典之争有关。

有没有用不知,希望这样的讨论,可以对部分参与者正本清源吧。
 
QUOTE(飘落的黄叶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01:27 PM)
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在历朝历代,都是争议非常大的人物,唯有红色时代,他们三位才获一致好评。然后这片红土地发生的一切,似乎都跟这种评价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如前所说,个人接触轻典思想,是从香港影视作品开始滴。而历史上,重典和轻典的直接较量,我看来数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王安石、苏轼(三苏代表)、司马光。苏轼一生的荣辱浮沉,都与重典之争有关。

有没有用不知,希望这样的讨论,可以对部分参与者正本清源吧。
[snapback]3167634[/snapback]​


苏联,柬甫寨,东德,朝鲜等历史上都没有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请问黄叶兄,当如何理解此种现象?
 
苏轼应进士试时,论述的就是轻典思想。当时的进士,在文官制度下的北宋,正是国家柱石,而进士试时的题目,可管窥一个国家的治理观念。

苏轼应进士试的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附文均源于网络:

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1]
 
QUOTE(liang2004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01:30 PM)
苏联,柬甫寨,东德,朝鲜等历史上都没有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请问黄叶兄,当如何理解此种现象?
[snapback]3167636[/snapback]​




解释不了,兄请留意,苏俄原来是不是农奴制?东德其实受制于苏俄,柬埔寨、朝鲜都可称得“儒家”文化圈。苏俄和中国历史上都有一个共性:潜意识里面都将人当器物。
 
最好把死刑规范化,如刑法规定贪污受贿超十万可判极刑,但好多贪官超5000万才判死缓,而有些一两千万就判处极刑,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对危害公共安全的加重处罚,对民间娱乐的小赌博应放宽。这一切都没用,权大于法的社会由掌权的官员说了算,重中之重必须司法独立。
 
赏疑从与,罚疑从去,属传统儒家的轻典思想,与当今无罪推断论法理思想一致。
 
QUOTE(飘落的黄叶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01:37 PM)
解释不了,兄请留意,苏俄原来是不是农奴制?东德其实受制于苏俄,柬埔寨、朝鲜都可称得“儒家”文化圈。苏俄和中国历史上都有一个共性:潜意识里面都将人当器物。
[snapback]3167638[/snapback]​


我只留意全球的共产政权多一点.
 
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注释:

⑴吁俞:吁,疑怪声;俞,应词也。   ⑵欢休:和善也。   ⑶惨戚:悲哀也。   ⑷吕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   ⑸祥刑:刑而谓之祥者,即刑期无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⑹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   ⑺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   ⑻士:狱官也。   ⑼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   ⑽鲧: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   ⑾方命:逆名也。   ⑿圯族:犹言败类也。   ⒀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⒁祉:犹喜也。   ⒂遄:速也。   ⒃沮:止也。[1]


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人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2]



来源:网络
 
QUOTE(东澳夕照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01:39 PM)
最好把死刑规范化,如刑法规定贪污受贿超十万可判极刑,但好多贪官超5000万才判死缓,而有些一两千万就判处极刑,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对危害公共安全的加重处罚,对民间娱乐的小赌博应放宽。这一切都没用,权大于法的社会由掌权的官员说了算,重中之重必须司法独立。
[snapback]3167641[/snapback]​




法理和具体法律有点差别。法理真实反映的是一种治理思想一种框架。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入之于忍人。苏轼的话,今天听来,仍掷地有声,醍醐灌顶。
 
QUOTE(飘落的黄叶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01:37 PM)
解释不了,兄请留意,苏俄原来是不是农奴制?东德其实受制于苏俄,柬埔寨、朝鲜都可称得“儒家”文化圈。苏俄和中国历史上都有一个共性:潜意识里面都将人当器物。
[snapback]3167638[/snapback]​




补充:这片土地不仅仅有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也有苏轼、范希文,我的意思是红色中国将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一概褒扬招致国人大多数认同重典思想的后果(重典思想的前提是将人当器物),其实并不是宣传导致重典的结果,而是预设了重典的前提,再从历史上找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作重典的法理支撑。表达不到位,惭愧
kun.gif
kun.gif
kun.gif
 
QUOTE(飘落的黄叶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01:45 PM)
法理和具体法律有点差别。法理真实反映的是一种治理思想一种框架。
[snapback]3167647[/snapback]​


兄弟你的意思俺明白。而今中国这社会连基本的道德观都已丧失,谈何法理呢!何况咱们社会主义的法律不需要讲法理。
 
QUOTE(东澳夕照 @ 2011年06月24日 Friday, 02:12 PM)
兄弟你的意思俺明白。而今中国这社会连基本的道德观都已丧失,谈何法理呢!何况咱们社会主义的法律不需要讲法理。
[snapback]3167653[/snapback]​




鹦鹉学舌一下:正因为现实太骨感,理想才更要丰满。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