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七迳镇十大自然村 (1人在浏览)

广东地方志

学前班
注册
2009-01-08
帖子
88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马鹿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8公里。属七迳镇。人口540。原叫六马,后改为马鹿。是七迳镇十大自然村之一。聚落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60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芋头、黄豆等。有简易公路通此。
 
山岚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南8公里,香女河下游。属七迳镇。人口900。此村原是一片森林,得名山林村,后雅易为山岚村。是七迳十大自然村之一。聚落在香女河边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8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作物有水稻、花生、薯类等。种植甘蔗历史悠久,占全村总收入的35%。有公路可通汽车。
 
柏坡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8公里。属七迳镇。人口600多。原名北坡村,后谐音改为柏坡村。是七迳镇十大自然村之一。聚落沿大人河呈带状分布。建筑多砖木结构平房。耕地58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黄豆等。有古代俚族遗址。有公路可通汽车。
 
新屋仔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8公里。属七迳镇。人口900多。相传村民先祖于宋朝从福建省搬迁山岚,再从山岚分一房至此建新屋居住,故名新屋仔村。是七迳镇十大自然村之一。聚落沿大人河呈扇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72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
生、黄豆、番薯等。有完全小学。有公路可通汽车。
 
袂稔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8公里。属七迳镇。人口1000多。相传村民先祖从阳春搬迁至此。由于祖公只带一子,分袂祖婆,恰好住在叫稔山,把“袂”与“稔”连在一起,叫袂稔村。是七迳镇十大自然村之一。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90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番薯等。种萝卜历史悠久,远销全国,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5%。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河林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8公里。属七迳镇。人口700。古时林木茂密,为白鹤及其它雀鸟栖息处,故称鹤林,后谐音改为河林。是七迳镇十大自然村之一。聚落在河岸,为庄园式村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875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等。培植蔬菜种籽历史悠久,远销省内外,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40%。有小学。有支线公路可通汽车。
 
文禄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8公里。属七迳镇。人口800多。由于村民先祖叫。文”,原地是300余亩的绿草坡,村民把文与“绿”联为一体,定名为文禄村。是七迳镇十大自然村之一。聚落沿袂花江南岸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70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芋头、黄豆等。种植“腊蔗”(果蔗)历史悠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45%。有水陆路可通船只和汽车。
 
官屋地
在电白县水东镇北10公里的七迳至那霍公路西面。属七迳镇。人口675。相传村民于明朝从福建莆田搬迁至此。由于原村址为卜磔地坡。后因有一村民官运亨通,故改为官屋地。聚落沿公路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53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
生、番薯、黄豆等。种植尖椒历史悠久,其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35%。
 
木等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12公里。属七迳镇。人口820。古时村边有棵大榕树,其气根弯成木凳似的,供村民乘凉。取名为木等村。是七迳十大自然村之一。聚落呈圆形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73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甘蔗、木薯等。种植荔
枝历史悠久,其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
35%。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尼乔
在电白县水东镇北8公里。属七迳镇。人13 1700。由于村南入口有水塘相隔,就在塘上用泥木架设简易小桥,初名泥桥。后谐音改为尼乔。是七迳十大自然村之一。聚落沿公路而建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136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蔬菜、木薯等。种植芝麻历史悠久,其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35%。有简易公路通此。
 
蓝田坡
在电白县水东镇北10公里。属七迳镇。人口670。从前村
边是一带海水盐田,取名“盐田坡”。解放后改盐田为耕地,改名蓝田坡。是七迳镇
十大自然村之一。聚落呈椭圆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536.亩,主要
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糖蔗、葛薯、木薯等。有简易公路通此。
 
下陂
管理区名。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8公里的十二马水利站南面。属七迳镇。人口1080。由于村边有个蓄水的陂头,取名下陂村。是七迳镇十大自然村之一。村庄聚落沿田踊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86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糖蔗、番薯、木薯
等。有简易公路通此。
 
靖村
在电白县水东镇西8公里。属七迳镇。人口600。是七迳镇十大自然村之一。聚落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50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木薯、胡椒等。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张屋
管理区名。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8公里的沙琅江南岸。属七迳镇。人口6000。因早期村民全部姓张,取名张屋村。是七迳镇十大自然村之一。聚落沿江边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80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甘蔗、水
果等。有水陆路可通船只、汽车。
 
很好,如果记载上各村的姓氏、风俗就更好。
 
都是强人,赞一个。。。
 
smile.gif
请问楼主:香女河在哪个位置?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
 
QUOTE(yuka @ 2011年06月03日 Friday, 09:02 AM)
smile.gif
请问楼主:香女河在哪个位置?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
[snapback]3154539[/snapback]​


香女河,《电白县水利志》 附录一 民间传说 有相关记载,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民间传说,不知真假。

http://www.docin.com/p-208931050.html 第182页
 
好像有些数据挺陈旧了,蓝田坡目前也是属于水东镇的了
 
QUOTE(匹夫 @ 2011年06月03日 Friday, 11:49 PM)
好像有些数据挺陈旧了,蓝田坡目前也是属于水东镇的了
[snapback]3154944[/snapback]​



资料截止日期1989年12月,当时整个电白真的很穷,到处是泥砖屋、茅草房,人口也少,也没什么经济,也没什么好道路。其时电白还是完整的电白,七迳也是完整的七迳。
 
安乐
在电白县水东镇东北8公里。属七迳镇。人口3420。早先福建移民到此定居,认为比较稳妥,取名安乐村。聚落呈椭圆块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3850亩,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番薯等。简易公路通此。
 
米粮
管理区名。在电白县水东镇西北9公里。属七迳镇。人口3400。辖1圩5村。聚落在河边呈圆形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属平原地区。耕地1639亩,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等。有小学、合作社、食品站、卫生所各1间。简易公路通此。
 
田头屋
在电白县水东镇北8公里,沙琅江南岸。属七迳镇。人口800。相传村民远祖于宋朝从福建莆田迁来米粮,在沙琅江边一带耕种较远,便在田头搭间屋仔避雨,煲午饭,后发展成村。故名田头屋。聚落沿江边呈带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耕地700亩,主要农
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黄豆等,种植花生历史悠久,占全村总收入的30%左右。有水陆路可通船只、汽车。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