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自由战士。。。。。。。。。。阿拉法特・传奇的一生
阿拉法特波澜壮阔的一生,既是一部个人传奇史,也是一代人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奋战不息的战斗史,也正因为如此,他被视为“近代中东的最后一个传奇”……
顽强的巴勒斯坦斗士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童年丧母 10岁即显露超凡能力
1929年8月4日,在圣城耶路撒冷一座由13块巨石砌成的大房子里,传出一个婴儿响亮的啼哭。这个婴儿就是阿拉法特,他出生的那座房子,距犹太人的“哭墙”和穆斯林的阿克萨清真寺不远。这个充满浓厚象征意义的地点,似乎预示着新生婴儿注定要经历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
阿拉法特的父亲阿卜杜拉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母亲扎赫瓦出身圣城耶路撒冷名门望族,据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代。阿拉法特的母亲在他刚刚4岁时就离开了人世,大姐伊娜姆担负起了抚养弟弟的责任。据伊娜姆回忆,阿拉法特10岁起就显示出了强烈的独立精神和超乎常人的组织能力:“不论在玩的方面,还是在感情方面,阿拉法特都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二战爆发后不久,他把我们那个地区的阿拉伯孩子组织起来,分组进行操练。他手执棍棒,敲打那些不服从他命令的人。”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长于乱世 打响反以斗争第一枪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法特的父亲不幸死于这场战争,年仅19岁的阿拉法特也随父兄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斗争。
1956年,阿拉法特从开罗大学毕业,进入埃及军事学院学习。苏伊士运河战争时,他在埃及军队中服役,任工兵少尉,曾在塞得港排除过未爆炸的炸弹。青年阿拉法特曾将巴勒斯坦复国大计寄望于纳赛尔的埃及政权,当时,他以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的身份给纳赛尔写下一封血书:“不要忘记巴勒斯坦。”但现实却让他大为失望,两次中东战争证明,依靠阿拉伯国家的帮助来实现巴勒斯坦人重返家园的梦想根本实现不了。
1957年,阿拉法特化名“阿布・阿马尔”,开始筹建秘密小组也就是法塔赫的前身。1965年1月1日,在阿拉法特的领导下,巴勒斯坦游击队打响了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武装斗争第一枪,巴勒斯坦革命由此爆发。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流亡他乡 屡遭“兄弟国”驱逐出境
1969年6月,阿拉法特当选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成为巴解放事业的最高统帅。巴游击队在约旦活动期间,约旦为维护王权,将巴游击队从约旦土地上发起的对以色列的袭击视为非法。阿拉法特尽管对此表示接受,但却缺乏有效措施,以致约巴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引发1970年“黑九月”事件,巴游击队丧失了在约旦的基地,巴解总部无奈之下撤出约旦。
这是阿拉法特1969年10月在黎巴嫩的资料照片。亚西尔・阿拉法特1929年8月4日生于耶路撒冷,1948年以色列占领他的家乡,他随家人逃亡埃及。他于20世纪60年代组织了“法塔赫”秘密组织,并打响了反以斗争的第一枪。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1974年11月13日,45岁阿拉法特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大会上,进行著名的演讲,世界了解了阿拉法特,也了解了巴勒斯坦民族。腰挎手枪的阿拉法特在联大会议厅中高声喊道:“我今天来到你们之中。我一手拿着橄榄枝,一手握着革命的枪。你们不要看着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滑落!”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随后,阿拉法特进入黎巴嫩。但1982年8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阿拉法特再流亡,在突尼斯建立了巴解总部,然后前往叙利亚。1983年6月与叙利亚决裂后,叙方将阿拉法特驱逐出境。
战斗的洗礼与流亡生活,使阿拉法特意识到,争取民族解放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阿拉法特曾说:“巴勒斯坦革命的道路并非是铺满玫瑰花的平坦之途,返回家园的胜利成果也不是金盘中的礼物,需要巴勒斯坦人民进行长期的、艰巨的斗争。”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1982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在黎巴嫩南部。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1983年11月6日,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黎巴嫩北部的黎波里接受记者采访。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1982年6月14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阿拉法特(中)视察贝鲁特市内和南郊的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军队的阵地。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1982年7月8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左)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和两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交谈。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1982年7月10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抱着一名巴勒斯坦儿童在黎巴嫩贝鲁特西区视察他的部队。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1982年7月12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中)在黎巴嫩贝鲁特机场附近一个阵地上听取指挥官汇报军事形势。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1982年7月1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中)视察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东区的夏蒂拉难民营。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1983年10月9日,阿拉法特在黎巴嫩北部被叙利亚部队包围的巴勒斯坦难民营中,同巴解组织武装人员握手,他表示他将和忠于他的战士们坚守在这个地区。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1983年10月6日,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黎巴嫩北部特里波利的巴勒斯坦难民营里。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1982年8月6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左一)和他的战友们,视察黎巴嫩
艰难谈判 与宿敌同获诺贝尔奖
经过多年武装抗以斗争,阿拉法特领导巴解组织从1991年开始,与以色列进行了艰难的谈判。
橄榄枝第一次胜过枪支,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右)在美国白宫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签定和平协议后握手致意,他们中间是美国总统克林顿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阿拉法特与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加沙和杰里科地区的巴勒斯坦人于1994年5月开始实行自治。之后,阿拉法特着戎装,与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一起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阿拉法特(左)、以色列前外长佩雷斯(中)、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右)在奥斯陆领取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7月1日,对阿拉法特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日子:阔别27年后重返巴勒斯坦领土。进入加沙时,数百名巴群众夹道欢迎,阿拉法特热泪盈眶,双膝跪地,深情亲吻着巴勒斯坦大地。
2000年3月21日,以色列正式向巴勒斯坦转交了约旦河西岸6.1%的领土。经过多年的斗争之后,巴勒斯坦人终于获得了自己近40%的国土。
为了实现建国梦,阿拉法特在这期间四处奔波。有人戏称他是世界上空中飞行最多的领袖,是一位“空中总统”。阿拉法特如此回答:“我这一辈子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在地面上的还多。因此,飞机既是我的祖国,又是我的坟墓。”
暮年遭禁 内忧外患中心如止水
中东和平进程因2000年巴以戴维营会议破裂而中断。2000年9月,在以反对派领导人沙龙访问阿克萨清真寺后,巴以再次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2001年12月,以军队入侵拉姆安拉,将阿拉法特围困在官邸中。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2002年,以色列境内发生多起自杀式爆炸事件,以****视阿拉法特为“敌人”,再次围困阿拉法特官邸,并采取了断水、断电及摧毁官邸内建筑物等极端手段。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随后近三年中,“空中总统”失去了行动自由。但阿拉法特坦然面对困境,他每天清晨4时起床,先诵读《古兰经》,再看阿拉伯文和英文报纸;坚持锻炼身体,由于条件所限,只在狭小的室内活动活动手脚,骑会儿自行车;在以色列围困放松的情况下,还可以在警卫的保护下走出办公楼,坐在以军炮弹打击后的废墟中晒晒太阳。
在被囚禁的这段日子里,阿拉法特可谓内忧外困,似乎正在脱离巴权力的中心。对内,无法控制巴解组织内的激进派别,人体炸弹等极端手段时常出现;对外,美国不断施加“巴勒斯坦必须更换领导层”压力。今年8月4日,阿拉法特75岁生日,在到处堆满沙包、遍布弹痕,钢筋、碎砖翻露的官邸中,没有任何庆祝活动,仅有一些巴官员送来了鲜花。
今年10月底,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病倒,这才离开了被困三年的官邸。上飞机前,他说:“我会回来的。”没想到,这竟成了他留在巴勒斯坦土地上最后的声音。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阿拉法特(穿蓝色睡衣者)出发赴法国治病前与医生合影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阿拉法特(中)出发赴法国治病,登机前和支持者告别
阿拉法特与各国政要
(screen.width*0.8-70)) this.width=(screen.width*0.8-70)'>
阿拉法特波澜壮阔的一生,既是一部个人传奇史,也是一代人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奋战不息的战斗史,也正因为如此,他被视为“近代中东的最后一个传奇”……
顽强的巴勒斯坦斗士
童年丧母 10岁即显露超凡能力
1929年8月4日,在圣城耶路撒冷一座由13块巨石砌成的大房子里,传出一个婴儿响亮的啼哭。这个婴儿就是阿拉法特,他出生的那座房子,距犹太人的“哭墙”和穆斯林的阿克萨清真寺不远。这个充满浓厚象征意义的地点,似乎预示着新生婴儿注定要经历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
阿拉法特的父亲阿卜杜拉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母亲扎赫瓦出身圣城耶路撒冷名门望族,据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代。阿拉法特的母亲在他刚刚4岁时就离开了人世,大姐伊娜姆担负起了抚养弟弟的责任。据伊娜姆回忆,阿拉法特10岁起就显示出了强烈的独立精神和超乎常人的组织能力:“不论在玩的方面,还是在感情方面,阿拉法特都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二战爆发后不久,他把我们那个地区的阿拉伯孩子组织起来,分组进行操练。他手执棍棒,敲打那些不服从他命令的人。”
长于乱世 打响反以斗争第一枪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法特的父亲不幸死于这场战争,年仅19岁的阿拉法特也随父兄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斗争。
1956年,阿拉法特从开罗大学毕业,进入埃及军事学院学习。苏伊士运河战争时,他在埃及军队中服役,任工兵少尉,曾在塞得港排除过未爆炸的炸弹。青年阿拉法特曾将巴勒斯坦复国大计寄望于纳赛尔的埃及政权,当时,他以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的身份给纳赛尔写下一封血书:“不要忘记巴勒斯坦。”但现实却让他大为失望,两次中东战争证明,依靠阿拉伯国家的帮助来实现巴勒斯坦人重返家园的梦想根本实现不了。
1957年,阿拉法特化名“阿布・阿马尔”,开始筹建秘密小组也就是法塔赫的前身。1965年1月1日,在阿拉法特的领导下,巴勒斯坦游击队打响了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武装斗争第一枪,巴勒斯坦革命由此爆发。
流亡他乡 屡遭“兄弟国”驱逐出境
1969年6月,阿拉法特当选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成为巴解放事业的最高统帅。巴游击队在约旦活动期间,约旦为维护王权,将巴游击队从约旦土地上发起的对以色列的袭击视为非法。阿拉法特尽管对此表示接受,但却缺乏有效措施,以致约巴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引发1970年“黑九月”事件,巴游击队丧失了在约旦的基地,巴解总部无奈之下撤出约旦。
这是阿拉法特1969年10月在黎巴嫩的资料照片。亚西尔・阿拉法特1929年8月4日生于耶路撒冷,1948年以色列占领他的家乡,他随家人逃亡埃及。他于20世纪60年代组织了“法塔赫”秘密组织,并打响了反以斗争的第一枪。
1974年11月13日,45岁阿拉法特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大会上,进行著名的演讲,世界了解了阿拉法特,也了解了巴勒斯坦民族。腰挎手枪的阿拉法特在联大会议厅中高声喊道:“我今天来到你们之中。我一手拿着橄榄枝,一手握着革命的枪。你们不要看着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滑落!”
随后,阿拉法特进入黎巴嫩。但1982年8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阿拉法特再流亡,在突尼斯建立了巴解总部,然后前往叙利亚。1983年6月与叙利亚决裂后,叙方将阿拉法特驱逐出境。
战斗的洗礼与流亡生活,使阿拉法特意识到,争取民族解放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阿拉法特曾说:“巴勒斯坦革命的道路并非是铺满玫瑰花的平坦之途,返回家园的胜利成果也不是金盘中的礼物,需要巴勒斯坦人民进行长期的、艰巨的斗争。”
1982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在黎巴嫩南部。
1983年11月6日,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黎巴嫩北部的黎波里接受记者采访。
1982年6月14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阿拉法特(中)视察贝鲁特市内和南郊的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军队的阵地。
1982年7月8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左)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和两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交谈。
1982年7月10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抱着一名巴勒斯坦儿童在黎巴嫩贝鲁特西区视察他的部队。
1982年7月12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中)在黎巴嫩贝鲁特机场附近一个阵地上听取指挥官汇报军事形势。
1982年7月1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中)视察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东区的夏蒂拉难民营。
1983年10月9日,阿拉法特在黎巴嫩北部被叙利亚部队包围的巴勒斯坦难民营中,同巴解组织武装人员握手,他表示他将和忠于他的战士们坚守在这个地区。
1983年10月6日,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黎巴嫩北部特里波利的巴勒斯坦难民营里。
1982年8月6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左一)和他的战友们,视察黎巴嫩
艰难谈判 与宿敌同获诺贝尔奖
经过多年武装抗以斗争,阿拉法特领导巴解组织从1991年开始,与以色列进行了艰难的谈判。
橄榄枝第一次胜过枪支,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右)在美国白宫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签定和平协议后握手致意,他们中间是美国总统克林顿
阿拉法特与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加沙和杰里科地区的巴勒斯坦人于1994年5月开始实行自治。之后,阿拉法特着戎装,与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一起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
阿拉法特(左)、以色列前外长佩雷斯(中)、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右)在奥斯陆领取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7月1日,对阿拉法特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日子:阔别27年后重返巴勒斯坦领土。进入加沙时,数百名巴群众夹道欢迎,阿拉法特热泪盈眶,双膝跪地,深情亲吻着巴勒斯坦大地。
2000年3月21日,以色列正式向巴勒斯坦转交了约旦河西岸6.1%的领土。经过多年的斗争之后,巴勒斯坦人终于获得了自己近40%的国土。
为了实现建国梦,阿拉法特在这期间四处奔波。有人戏称他是世界上空中飞行最多的领袖,是一位“空中总统”。阿拉法特如此回答:“我这一辈子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在地面上的还多。因此,飞机既是我的祖国,又是我的坟墓。”
暮年遭禁 内忧外患中心如止水
中东和平进程因2000年巴以戴维营会议破裂而中断。2000年9月,在以反对派领导人沙龙访问阿克萨清真寺后,巴以再次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2001年12月,以军队入侵拉姆安拉,将阿拉法特围困在官邸中。
2002年,以色列境内发生多起自杀式爆炸事件,以****视阿拉法特为“敌人”,再次围困阿拉法特官邸,并采取了断水、断电及摧毁官邸内建筑物等极端手段。
随后近三年中,“空中总统”失去了行动自由。但阿拉法特坦然面对困境,他每天清晨4时起床,先诵读《古兰经》,再看阿拉伯文和英文报纸;坚持锻炼身体,由于条件所限,只在狭小的室内活动活动手脚,骑会儿自行车;在以色列围困放松的情况下,还可以在警卫的保护下走出办公楼,坐在以军炮弹打击后的废墟中晒晒太阳。
在被囚禁的这段日子里,阿拉法特可谓内忧外困,似乎正在脱离巴权力的中心。对内,无法控制巴解组织内的激进派别,人体炸弹等极端手段时常出现;对外,美国不断施加“巴勒斯坦必须更换领导层”压力。今年8月4日,阿拉法特75岁生日,在到处堆满沙包、遍布弹痕,钢筋、碎砖翻露的官邸中,没有任何庆祝活动,仅有一些巴官员送来了鲜花。
今年10月底,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病倒,这才离开了被困三年的官邸。上飞机前,他说:“我会回来的。”没想到,这竟成了他留在巴勒斯坦土地上最后的声音。
阿拉法特(穿蓝色睡衣者)出发赴法国治病前与医生合影
阿拉法特(中)出发赴法国治病,登机前和支持者告别
阿拉法特与各国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