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广东姓氏、族群与族谱 (2人在浏览)

jizun

初中二年级
注册
2005-11-22
帖子
485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年龄
38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 骆伟

姓氏是指个人或群体的标识符号,具有辨别性、差异性和血缘性;族群是指一地或多地同一姓氏的群体,具有同源性、认同性和民族性;族谱是指同一姓氏群体的宗族历史,具有真实性、连续性和虚拟性。姓氏、族群与族谱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姓氏才能衍生族群,族群繁盛方可修族谱。我国历来是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族谱为炎黄子孙的团结与和谐起了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作用。

一、广东族群的起源

广东地处祖国南疆,北靠五岭,南临南海,东依闽福,西向桂水,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因此,广东古称“南越(粤)”、“岭南”,这里曾有“百越”族先民的耕耘,并形成一些氏族部落,如“仓吾”、“乌浒”、“南瓯”、“骆越”、“雕题”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的百越族已逐渐消失、迁徙,或与中原南下的汉族同化。如西汉时,骆越族被迫北上迁移到湖北汉水中游的中卢县(今襄阳市),而水族则沿江西上迁到贵州三都县(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只有极个别民族留存下来。所以,清初屈大均曾说:“真粤人,则今之徭、僮、黎、岐、蛋诸族是也。”广东为移民省份,从秦汉以来,由于军事、社会、政治、商贸等多种因素,中原氏族陆续迁徙广东,继而繁衍后代,成为广东永久居住氏族。如秦代两次发兵数十万进攻南越,有十多万将士和妇女留驻,赵佗成为南越王,皇位传了四代。而跟随赵佗南征的冼氏、韦氏、霍氏,也成为后来广东的望族。西汉为平定吕嘉叛乱,汉武帝派伏波将军和杨仆率20万大军平定了叛乱,东汉又派马援征交趾。这两次军事行动,将士大多留守广东,成为当地移民,如庾胜镇守南雄,庾氏遂落籍南越。魏晋南北朝时发生了“八王之乱”,中原士民,为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时称“流人”,如新会冯氏、徐闻阮氏、兴宁廖氏、温氏,蕉岭赖氏,嘉应刘氏,花县江氏,宝安张氏等,都是这批“流人”进入广东。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又有东莞何氏,宝安洪氏、廖氏、刘氏等,也是为避战乱从中原迁来的。宋代两次战争,大批中原氏族南迁,如东莞容氏、大埔范氏、宝安邓氏、番禺苏氏等,就是这个时代进入广东。而跟随南宋皇帝赵m南逃的名臣文天祥和陆秀夫的后人,也落籍广东。其中最大一次迁徙为南宋末南雄珠玑巷氏族南迁,涉及140多个姓氏(注:迁移姓氏有多种说法),现珠江三角洲不少族谱,都记载来自珠玑巷,香港许多居民也为珠玑后裔。如陈姓是广东大家族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广信(今封开县)陈钦、陈元父子。他们既是朝臣,又是学者。随后历代都有陈姓入迁广东。其中,最具影响的当推汉代陈(实),原为河南许昌人,后裔陈世兴、陈世道在宋代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足迹遍布珠江三角洲一带,如明代理学家、礼部侍郎陈琏,刑部侍郎陈鼎等,都是他们的后代。陈氏在广东分布最广,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族人发起在省城兴建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响应者有72县,公推始祖为汉代陈实,我们从院内几副楹联,看出广东陈氏先祖的源由、名士、关系、族规和分布:

发祥溯东汉之年,文范炳千秋,仰征士风高,郡贤星聚;
启宇在南天而外,秀灵钟百粤,看石门返照,珠海迥澜。

衍绪溯胡公,历周秦汉晋以迄至今,代有伟人,门闾大启;
敬宗详戴记,绕远近亲疏而系之姓,谊关一本,畛域何分。

大德溯虞宾,自陶渔耕稼至垂裳,位禄寿名衍百世,馨香令绪;
贻徽沿颍长,化乡邻里党成美俗,文范士则启一堂,雍睦休风。

有关珠玑巷氏族南迁的史实,目前仍有不同说法,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广东历史上开发较晚,土地荒芜,历来为政治贬谪流放之地,据阮元《广东通志》记载,我国从汉代到明代,谪臣共120多人,如汉代张由、虞翻、楼元,晋代谢灵运、沈怀远,唐代张柬之、李邕、韩愈、刘禹锡、李德裕、沈俭期、宋之问,宋代寇准、姚铉、张浚、苏轼、李纲、李光、胡寅、赵鼎、秦观、胡铨等,明代汤显祖、周浈、程文德、江伯儿等。其中,被贬海南(原属广东)最多,约有9O多人。上述名臣被贬不一定都落籍广东,但仍有选择定居者,如宋代宰相赵鼎,山西闻喜人,力主抗金,被秦桧相害,罢谪海南,后裔遂定居崖州(今三亚市);又如香山黄佐,其先祖黄宪昭,曾官宋西台御史,以直谏驰声朝野,终被奸臣所害被贬广东,其子从简遂初居番禺西濠(今广州),再迁香山,明代产生了黄瑜、黄畿、黄佐等名人,成为当地望族;再如珠三角的关氏(山西解州关羽后裔)、丰顺丁氏(晋国公后裔)等。都因被贬而定居广东。

因经商迁粤者也不少,如南海伍氏,原籍福建晋江县,其祖伍灿廷于明崇祯赴粤经商,传至第四代伍长源,才有较大发展。后裔伍秉鉴,把商号“元顺行”改为“怡和行”,成为广州十三行总商,获清廷赏三品顶戴,外国行商称他为“伍浩官”(HOWGUA),后由伍崇曜管理,使怡和行成为广东最具影响商家之一。又如番禺郭氏,谱称其先人自明初由闽泉州入粤,主要经营茶叶而定居,是广东省有名茶商之一。

此外,还有因灾荒、游寓、人口过密而迁居广东,他们带来了内地先进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结合广东自然条件,创造了饮食、服饰、习俗及建筑等特色,形成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海南文化和港澳文化,展现了岭南文化的魅力。

二、广东族群的分布

一个家族的发展,需要经历几代十几代甚至数百年时间,才能形成族群。因为家族久居一地,至一定阶段,便枝繁叶茂,为寻求发展空间,自然会分支移居,远播四方,这是一个极具动态性的现象,也是社会平衡的一种方式。

广东族群分布和其他省比较,具有相对的地域性、稳定性和外延性,如操粤语的家族,主要以广州为中心,分布在省、港、澳和珠江三角洲一带;操客家语的家族,主要以梅州为中心,分布在粤东北、西北一带;操闽南语的家族,主要以潮州为中心,分布在粤东一带;操琼语的家族,主要以琼州为中心,分布在海南岛全岛,这是一个十分明确而又固定的族群位置。据《中华民族姓氏大典》记载,我国有11969个姓氏,广东姓氏,虽无精确统计数字,笔者初步估计,总数约为1500―2000姓(包括少数民族),如中山市有502姓,乐昌有479姓,三水有439姓,新会有259姓,潮阳有246姓。肇庆有245姓,花都有228姓,廉江有212姓。有的地区,某一姓人口所占比例特重,如花都以江、黄两姓最多,各有2万人以上;新会和中山,以李、梁、陈、赵、黄为五大姓,人口都超过5万以上。佛山姓氏多而复杂,原被称为“佛山土著四大姓”(即鸡、田、布、老),据1985年人口普查,鸡姓已绝,其余三姓人口寥寥无几,近年发现三水有一妇女姓鸡,是从越南回国的,这是广东唯一的鸡姓。此外,佛山至今还存有笪、沓、庹、柒、乡、郜等稀姓。潮阳以陈、郑、林为三大姓,人口都在2O万以上。而旅居港、澳、台及华侨有210万人,移居国内各地有211万人。因此,人称国内外有“三个潮阳”。清末民初赖际熙太史编辑《崇正同人系谱》,记载广东客家分布的36个县,136姓氏源流、氏族、语言、礼俗、人物、艺文、丛谈等,把广东客家分布的地域、名人、婚丧、习俗等,做了翔实考证。而无名氏编辑《南海氏族》,记载居住南海的144姓的居地、男丁、捐输等情况。广东有些全国稀姓,如邝、冼、简、区、莫、麦等,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如《明清进士题名录》,收录全国31名冼姓和24名区姓进士,百分之九十五为广东珠江三角洲人。有些姓氏为地区专姓,如海南的符、云,增城的湛,台山的邝,宝安的文,南海的招,东莞的祁及南、番、顺的区等。氏族的外延姓,不仅表现在散居内地,生根开花,繁衍后代,也反映在远播海外,如美国华侨多为四邑(即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人,泰国华侨多为潮州人,而客家人遍布海内外。俗语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据说我国和世界现有近亿客家人,有190多个姓氏,他们自中原河南南迁粤、闽、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广东还有一些原有或外来的少数民族,如瑶族主要分布于粤北山区。畲族则散布粤东和增城、惠州、东莞一带。满族则主要集中在广州,是原清朝旗人的后裔。此外,广东还有蒙古族蒲氏,回族萨氏,鲜卑族源氏、慕容氏以及西亚阿拉伯蒲氏等等。

综上所述,族群是以姓氏的血缘关系和父亲(男性)世系作为支撑点,聚集一地(村)或数地同姓宗亲构成的社会群体,它是国家或社会的基础组织。也是历史发展连续性和承传性不可缺少的坐标轴。

三、广东的族谱

广东作为华南一个省区,在地域方面历史上曾有多次嬗递。明清、民国和现在地域范围都有所不同,但岭南这个概念比较固定和为人们所认同。广东族谱自然与姓氏紧密相连,因为族谱的编纂是以姓氏为基础,但一个单独家庭,很难编成谱,就是有,内容也很单薄。只有家族繁衍发展了,形成一村一姓,或同宗分处多地,不管多远。人们也会寻根问祖,上联下挂,取得宗系确认后。才进行修谱。同时,在修谱之后,一般要隔几代才续修。传统做法为30年一修,这已成为我国民间约定俗成的惯例。当然,这只能在太平盛世的环境下才能成为现实,如果遭遇战乱、自然灾害以及经济欠佳、宗族不和等内外因素,修谱之事自然被搁置,造成年久失修而资料匮乏、断缺的状况,给将来重修带来很多困难,这在现存的族谱中常表现为失序、世系不连接的现象。

广东上世纪30年代以前编印的族谱,现存数量不多,约有近千种,而明代及清初的族谱,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多次战乱中遗失、焚毁或保管不善等诸多因素造成,据不完全统计,当今广东及海内外公藏200多姓3000种族谱。排在前5位谱姓,分别为陈、李、刘、张、黄族谱所在地主要集中在广州、珠江三角洲和粤东梅、汕地区,如新会籍有族谱180多种,南海籍120种,番禺籍(含广州)100种。中山(香山)籍100种,顺德籍80种,而粤北、粤西、海南则较少,这虽是广东族谱的一小部分,但都反映了广东望族的基本梗概。如隋代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隋唐名臣冯盎,著名唐相张九龄,宋皇室魏王赵匡美、北宋名臣余靖、南宋状元张镇孙、探花李昴英、南宋珠玑巷氏族南迁领头人罗贵,明代学者黄佐、陈献章、湛若水,状元林大钦,刚直不阿的清官海瑞。潮州名贤薛侃、翁万达、林熙春,名臣梁储、霍韬、何维柏,明代“南园后五子”欧大任、梁有誉。明末“广东三忠”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清初学者梁佩兰,状元林召棠、梁耀枢,诗人张维屏,学者梁廷楠,思想家、教育家朱士琦、陈澧、梁鼎芬,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晚清名臣骆秉章、丁日昌、李文田,实业家郑观应。清末学者简朝亮,富商伍崇曜、潘仕成,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清末工程师中国铁路先驱者詹天佑,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近现代名人许崇清、饶锷、邹鲁、容庚、陈济棠、薛岳、冯景堂、邬庆时、关颂声等等,岭南历代精英,十之八九,已入其中。广东民间私藏族谱,仍有一定数量,仅增城、从化,就各有200多种,据初步估计,广东民间留存新旧族谱不少于一万种。尤其是近几十年国泰民安,经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民间编修族谱的发展。但这种活动主要集中在农村。而城市则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平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乡村姓氏聚居在一起的较多,如有的一村一姓,互相都有血缘关系,村里建有宗祠,这为农副业生产管理、经济开发以及节庆、婚嫁、团聚提供了条件,产生了浓浓的亲情、乡情氛围,这是城市居民难以见到的。

综上所述,姓氏是族群的基本元素,人口繁衍茂盛才能成为群,有了族群才可修族谱,一个人或几口之家是形不成族群更谈不上修谱,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清代著名史志学者章学诚说过:“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因此,史、志、谱历来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三大支柱。族谱是我国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传统的中国社会是由宗族系统构成,而中华文化之源也是由不同的宗族文化汇聚而成。因此,族谱可起追先祖的功业,志世系的源流,纪宗支的派衍,思根念祖,报本追远和清源明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明・黄佐・百粤姓氏考略.《南华月刊》第一集第四卷
②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③钟用和・粤省民族考原.民国十年(1921)石印本
④骆伟,岭南族谱撷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⑤蒋祖缘、方志钦,简明广东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⑥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附件

  • 广东姓氏、族群与族谱.pdf
    267.3 KB · 查看: 824
热烈祝贺我县红花李氏追本溯源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正本清源,确认了始祖妣罗氏携二子徙居电白的历史真面目,红花李氏先祖可逐代追溯到唐西平王李晟!要在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星罗棋布的李氏宗祠寻找物证,又要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资料相互印证,这是一项多么繁浩的工程啊!这是我县历史文化、民族发展史研究的积极成果,可喜可贺!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