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代课教师问题专贴 (1人在浏览)

白色孔布

博士生
注册
2006-03-29
帖子
1,226
反馈评分
1
点数
61
按时间先后顺序:


甘肃一村校代课教师集体辞职
发布时间: 2007-3-14 19:31:32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春季开学后,甘肃省皋兰县一所农村小学的学生高高兴兴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然而代课教师却集体辞职,全校60多个孩子一时无课可上。
据代课教师们反映,他们之所以辞职,不仅是因为工资待遇低,更是因为付出很多却不被理解,让他们伤心失望。
3月8日上午,记者在皋兰县忠和镇水源村邵家堂小学看到,有十几名学生家长站在校园内看护无课可上的孩子,有四五十名孩子正在校园里和学校门前的操场上嬉戏玩耍。
一位名叫张燕的家长告诉记者,开学至今已有一个多星期了,学校还没有开过一节课,家长们的心里都十分着急。一些家长说,邵家堂小学的5名代课教师在3月5日集体辞职,如今这所小学只剩下校长一个人,孩子们不能上课只好“放了羊”。
邵家堂小学校长王吉川说,学校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设1个班,共有63名学生,原来有6名教师,只有他一人是公办教师。代课教师辞职后,由于一时难找到新教师,这几天只能让学生们自由活动。
记者从各方面了解到,3月5日早上,邵家堂小学安排课程表时,一名朱姓代课教师突然提出辞职,学校于是召集部分家长开会,说明情况。而个别家长在会上情绪失控,说了一些“代课教师素质不高”“耽误孩子前程”等过头话,引起代课教师们的强烈不满,当场就决定集体辞职。
据家长们反映,邵家堂小学的代课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有的嫌待遇低外出打工了,有的女老师因出嫁而离开了,每个学期都会有一段时间无人代课,个别家长这才会发牢骚。家长们还说,其实这并不是针对老师的,而是责怪学校留不住人。
记者了解到,在5名辞职的代课教师中,有3名从教超过10年。代课教师们反映,尽管工资待遇微薄,他们平时也颇有微词,但从未想到会在3月5日那天辞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被理解。
王翠霞是辞职的代课教师中,从教时间最长、获得证书最多的人。从1992年8月在邵家堂小学任教以来,她先后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证和普通话测试等级证等证书。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尽管有这些证书,由于不是公办教师,她的待遇很低,每月只有200元,心中当然有情绪,但决不会把情绪带到课堂上。
王翠霞的丈夫魏孔平说,王翠霞为教师这个职业付出了太多,仅为获得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证书,进修2年就花了近2000元,这是当时一年多的工资。而平时为了让她安心教学,家里的农活自己一个人全包了。□据新华社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575




保卫代课教师最后的尊严
发布时间: 2007-3-26 19:30:33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辛工民(本报评论员)

代课教师曾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曾覆盖中国农村最为贫瘠的土地,他们从来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但无法脱离的农民身份却注定了他们的弱势地位和尴尬处境。去年教育部突然宣布将逐渐清退全国44.8万中小学代课教师,而按照广东省的规划,2007年底他们将被全部清退。大限将至,如何确保他们有尊严地退出历史舞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如果暂且撇开人道主义的评价,我们应当看到,随着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完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适逢其时,这是我国在2010年前实行全面义务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当我们为此深怀憧憬时,却也无法对“清退”这个充满歧视的字眼漠然视之。工人失业叫“下岗”,企业精简叫“裁员”,乡镇机构减人叫“分流”,可到了代课教师这里却成了“清退”――既然叫“清”,那是大范围的、甚至是一个不留的辞退;既然叫“退”,那说明代课教师最好“哪里来的还回哪里去”,不管“最后的晚餐”如何安排,他们都只能无条件接受。
据有关数据表明:全国九年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约2.5亿,2亿在农村;全国共800万农村教师,44.8万是代课教师;中国政府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完成了占世界19.81%的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仅仅用“清退”来打发他们,却绝口不提“补偿”,这显然违背了社会公正的原则。更值得一提的,教育部门在宣布清退之时,竟然没有任何的听证程序。难道这也符合政府孜孜以求的“依法行政”原则?数十万的代课教师就这样集体失语了,他们成了“沉默的羔羊”,似乎没有人记得他们的权益也是受宪法保护的。其实在清退之前,劳动法与教师法中最基本的“同工同酬”原则对他们而言也是遥不可及的,各种社会保险更无从沾边。
许多乐于“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人们往往“理性”地认为,对代课教师权益保护的缺失,与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的“剪刀差”一样,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不可避免的代价。古语云,往日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那么今天的中国农村是否真的就不再需要代课教师了?据有关部门统计,西部地区代课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20%,而在广东的偏远山区,即使有更高的工资,许多公办教师也不愿意去。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所谓“清退”的过程必须尽量避免“一刀切”,摒弃“学历崇拜”,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和教师资格要求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让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水平也不逊色、仅仅只是缺乏执教资质的代课教师们执教“合法化”。这是维持“清退”前后教学稳定的需要,也是从农村教育现状出发的现实选择。而作为“二次上岗”的教师,在待遇上一定要将其与公办教师“等同视之”,保证其享有劳动法与教师法中确认的各种权益。
他们曾因历史需要而上场,如今又因历史需要而谢幕。对代课教师来说,建立公正的遴选机制和公平的补偿机制尤为重要。鉴于地方财政的不足,中央财政应对此安排专项开支,根据代课教师的教龄,通过给付足额养老金、代缴养老保险或给予退休教师待遇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方足以体现对代课教师历史贡献的尊重,也才足以保卫他们最后的师道尊严。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711




为代课教师说实话 发布时间: 2007-5-23 20:37:19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彭上士(揭西县五云镇)

我曾任小学校长多年,请允许我对代课老师的教学能力,说点实话。
代课教师,每学年的工资只发到8月份,每年一聘,如果能力不行,下一学年就不会受聘。所以能多年连任的代课老师,一般是有能力的。我经手换聘过2名不够理想的代课老师。经调整的代课老师所教的班科,在全镇统考中,成绩优异,进入全镇前十名都不少,还有5个学生数学考试得满分,这是代课教师的功劳。
公办教师中能力一般的,为数也不少。因为他们是公办教师,不会被解聘。而历经多年筛选的代课老师,绝大多数都能成为教学骨干。主观地认为代课教师的能力不够理想,与事实不符。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1228




返聘代课教师的烦恼
发布时间: 2007-8-24 19:39:35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惠东县农村青年小方

编辑同志:
我有个朋友从1993年就开始在本县一所农村小学任代课教师,持有中师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他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良好,多次被评为镇级先进教师,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曾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辅导员”。然而,因省教育厅在1993年春一个文件以“1993年3月27日”前后入队的界限,他被划为“代课教师”,在本世纪初被清退出校门。直到2004年8月,本县农村中小学又出现紧缺教师的情况,他又被本镇中心小学聘回任教。
最近,本县搞代课教师转为国家正式职工考试,规定参加考试的代课教师的条件是:1.要有中师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的现职代课教师;2.最后一段任教的教龄要连续有5年以上。按这样的规定,我朋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任教差不多有10年的教龄被一笔钩销。这样一来,他的教龄则不足五年,因此被取消了参加“转正”的考试资格。这样看待这些代课教师的教龄合理吗? 惠东县农村青年小方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2153




代课教师问题应在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视野下考量
发布时间: 2008-9-8 18:53:32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冀者

今年的教师节,由于省委书记汪洋的特别关注,代课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代课教师问题由来已久,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对民办教师实行“关、转、招、辞、退”政策以来,各地代课教师数量激增。近年来,每每有代课教师的报道见诸报端,总能撩拨起公众脆弱的神经。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切,一方面是基于对公平正义的本能追求,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凋敝的乡村教育的忧虑与不安。
代课教师扎根农村坚守三尺讲台,忍受着微薄的待遇和身份的歧视,在为自己讨生活的同时,也在为贫困农村的孩子赢未来。从表面上看,代课教师的出现是在农村教育领域以失范的市场手段对政府失灵行为的纠偏。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理论上讲,应该由政府财政负担。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大多数边远山区的麻雀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执掌教鞭。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由学校和学生出资雇请代课教师勉强支撑。2006年起,全国开始大规模清退代课教师,按照教育部发言人的讲法,“在很短时间内,要把44.8万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这使得代课教师的境遇雪上加霜,高压的清退政策与乡村缺乏师资的窘迫现实圈定了他们逼仄的生存空间,原来的“以工代教”到此时已经沦为不受国家政策法律保护的“打黑工”行为。近些年,最低工资标准、新劳动合同法等改善劳工待遇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但遗憾的是,代课教师却因身份特殊成了阳光普照下的“黑色死角”,他们“血淋淋”的呼吁始终没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正面回应。
而更进一步地分析,代课教师之所以存在,实际上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剪刀差不断拉大的必然结果。“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供养体制和分税制后财权不断上移的财政政策,足以令贫困县的“吃饭财政”不堪重负,进而陷入“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尴尬境地。为改善贫困农村师资匮乏的现状,国家先后出台免费师范生、优秀教师支教等激励政策,但实施效果总体不尽如人意。我们必须承认,现时农村依旧存在诸多限制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因素,这些因素短期内还很难彻底消除,这就意味着很难让优秀的外部人才自觉进入农村,这也决定了代课教师短期内难以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教师编制政策也成为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一大阻力。编制成为套在代课教师身上的绳索,是体制内外人员权利鸿沟的根源。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甚至暗箱操纵教师编制,个别地区为了挤占教育经费或减少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宁愿空编而聘请代课教师。
事实证明,期望以一劳永逸的“清退政策”来化解代课教师问题,只是掩耳盗铃的鸵鸟策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代课教师群体的关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应该指出的是,改善代课教师待遇不能仅仅是对付教师节的应景“大礼包”,而应在改善贫困农村教育现状的大视野下从长计议。
平心而论,代课教师群体确实存在学历不高、知识老化、文化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与国家刚性标准对合格教师的要求尚存一定差距。如何在国家理想与乡村现实之间寻找突破口,采取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农村实际的政策,至为关键。
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自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与治本之策。而冲破个别地区公权力对教师编制的暗箱操作,消灭空编聘请代课教师、行政人员过量挤占编制的现象,让具备资格的优秀代课教师及时“转正”,则是最易也应是最先采取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全省代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公开招考,使有志于服务农村的“草根教育人才”提高水平,争取早日进入体制序列之内。对那些完全不具资格,无法胜任现时岗位的代课教师,为农村教育长远发展计,则应依据相关劳动政策法规给予补偿、予以清退;而更加深刻的变革应该指向教师编制制度,对教师“同工不同酬”的身份歧视是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的产物,在农村教育领域首先应开启以“养事不养人”为宗旨的人事编制制度改革,进而探索以其他手段减少财政支出的替代政策。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4674




五华代课教师:省府礼包几时到?
发布时间: 2008-9-10 20:20:57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本报记者 付伟 李秀林

该县缺少配套资金执行省有关方案,盼上级加大财政转移力度

9月9日,我省发布《广东省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等文件,送出20多亿元的“大礼包”,旨在解决包括代课教师问题在内的教师问题。对此,拥有近2000名代课教师的五华县最关心的可能是:“礼包”内的礼金到底由谁支付?如果由县级支付的比例超过它的承受能力,那么,时刻威胁农村基础教育的“堰塞湖”,决堤的风险反而会增大――最近五华代课教师被突击清退已显露迹相。

省政府礼包一:
“代转公”招录考试
  明后两年,在各地编制限额内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对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代课教师组织“代转公”招录考试,考试合格的录用为公办教师。

五华现状:
对转正考试已灰心
7月22日,《五华县2008年临代教师选招公办教师通告》出现在该县人民政府公众网上。
对于五华的代课教师来说,他们已经是第4次看到类似措辞的通告了。2005年暑假,五华举行了新世纪后第一场教师转正考试。“这是县里制定的土办法,主要是为了解决代课教师的出路问题,让他们看到一些希望,好安心工作”。
尽管那年县里只拿出了20个转正名额,尽管“鱼跃龙门”的几率为百里挑一,但全县仍有近半数代课教师趋之若鹜,投身其中,1000多的参考人数也创下了这项考试迄今为止的最高纪录。“因为人数太多,许多学校都包车送老师参加考试。”一位亲历者如此描绘四年前的盛况。
奇怪的是,尽管此后转正名额由20人(2006年)增至30人(2007年),今年则达到35人,但参考代课教师的人数却逐年走低:2006年为600多人,2007年400多人,今年这个数字估计会更少。
对此,五华县一位相关官员解释,“虽然录取率高了,但竞争仍然非常激烈,加之考试内容很难,一些老师便打了退堂鼓。”
然而,记者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
现在珠三角某地学校工作的王女士,是今年五华教师转正考试的一名“枪手”(替考者)。在她眼里,一些考场之外的力量往往成为左右最终结果的决定因素,“大家都灰心了,谁还会再花100块钱去陪别人考试?”
五华县政府公众网的留言板上,一位考生因怀疑自己的成绩被掉包,要求查询试卷,但留言至今没得到任何回复。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代课教师中,70%以上未取得教师资格证,95%以上未取得教师职称。五华天意小学代课教师朱登科曾参加了2次转正考试,他想知道的是:以五华的财力,还能拿出多少“代转公”名额?以前转正考试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以后能否销声匿迹呢?

省政府礼包二:
免费培训 转岗安置
对首次未通过“代转公”招录考试但须暂时留在教师岗位工作的代课教师提供一次免费培训。
对参加“代转公”招录考试不合格,但适合在非教学岗位(含不占事业编制的后勤服务岗位)工作的代课教师,参加转岗考试,考核合格的转录为非教学人员。

五华现状:
自掏七千进修大专
20多岁的天意小学老师小周,高中毕业后曾在外“闯荡”了数年,去年回乡成了一名代课老师。“打工是吃‘青春饭’,总有手脚不灵活被淘汰的一天。”美丽的小周说:“希望政府能为我们提供学习的平台。我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这是做老师最需要的知识。”对于县里的代课教师转正考试,她也是摩拳擦掌,但她的教龄、特别是学历没有达标,所以至今连入场券还没拿到。在小周眼中,一张大专学历比一个加薪的“红包”更加诱人。
同在天意小学,9年教龄的文老师每年自掏腰包7000多元进修函授大专课程,这个花费超过了她的全年收入。在五华,各种形式的学历进修培训层出不穷,参加者中不乏代课教师的身影。
在广东《方案》里,免费培训成为对首次未通过“代转公”招录考试者的一种救济手段,但并未提及培训的具体内容、形式及出资主体。如果这种免费培训是学历培训,并且培训资金来自上级拨款的话,那么,不论是代课教师,还是五华政府部门,都要乐得合不拢嘴了。
转岗,是《方案》祭出的“四大法宝”之一,也是包括五华在内的广东各地政府部门都未曾尝试过的解决途径。代课教师转什么岗,怎么转岗,都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天意小学,为了节省办公经费,诸如为留校学生做午饭之类的杂工,都是由本校老师兼职,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专职后勤工作人员。

省政府礼包三:
辞退须给经济补偿
2010年,对于参加“代转公”招录考试和转岗考试、考核不合格的代课教师予以辞退。对于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所需的经费,经济发达地区自行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由省财政按一定因素分档给予适当补助。对被辞退的代课教师,由各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经济补偿,所需经费由县统筹解决,省财政对财力困难的县(市、区)给予适当补助。对被辞退代课教师的社会保险问题,劳动保障、财政、教育等部门要积极研究妥善解决。

五华现状:
无力承担清退费用
据了解,广东省核定分配给各地的教师编制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省财政直接拨款,一种则主要由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一级自筹。而后一种编制,如果地方无力承担,就会成为只有一个编制壳子的“空编”。
具体到五华,2006年下达的中小学编制为15430人,目前在编实有10926人,空编达4504人。因此形成了这样的怪状:一边是上千代课教师为有朝一日能够转正而望眼欲穿;而另一边,大量闲置的公办教师编制名额在政府办公室睡大觉。
比照《方案》中的各种条件,能够参加“代转公”招录考试并顺利通过的只可能是少数;而且,转岗考试中,究竟能有多少岗位可以提供,现在也不容乐观。一旦这两条路都走不通,那些代课教师就只剩下被淘汰的命运了。

对五华来说,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笔数额庞大的被辞退教师经济补偿金,需要由县统筹解决。将来的这笔钱从何而来,五华官员一脸茫然。
该县接近13000人的师资队伍中,有近1/6至今未摆脱代课教师的身份。而在龙村、硝芳这些更为偏远的山区镇,这一比例更高达60%-80%。不少学校,除校长外,其余是清一色的“代课娘子军”。全部清退代课教师,无疑将给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带来灭顶之灾。

梅州自制礼包:
代课教师加薪三百
8月,梅州市制订了《关于解决代课教师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初稿)。《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加代课教师补助,从代课教师中聘请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的临时专任教师,尝试建立针对代课教师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实行离任补偿、增加招考录用名额等。

五华现状:
突击清退代课教师
9月5日,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梅州市教育局见到了这份《意见》。
其中,除上述前两项属于定量的硬性措施外,其余几项大多为允许下级政府“量力而行”的指导性意见。最让人心动的,是一项每月300元的代课教师加薪计划,主要由县级财政负担。
对这个《意见》,五华县提出了长达3页的修改意见,“主要是因为钱的问题”。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上级政府许诺给代课教师改善待遇,同时又不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那么,原有代课教师人数越多的地方,需要当地财政出的“血”也就越多。
五华县估计,按照《意见》实施,县财政每年要增加支出近3000万。在此情况下,“丢车保帅”――突击清退代课教师,无疑是上策。
8月31日,署名“张艳兰”的网友在梅州市政府网上发了一个名为“代课教师何去何从”的帖子,披露:“今年,在五华辞退了大量的代课教师。在这些教师中,有的是只教了一两年的,有的是二十多年的……而现在,一个被告知被辞退的电话就把他们打发走了……甚至连这个暑假的工资也拿不到。叫他们以后怎么生活?”
记者从梅州市教育局了解到,该局此前掌握的2008年五华代课教师数量为2080人,但在9月2日五华上报的一份材料中,这个数字下降到了1710人。二者相差的370人因何“蒸发”,至今仍是一个谜。
9月9日,五华县委、县政府在县党政大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2008年教师节既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动员大会”,根据五华县政府公众网发表的新闻稿,县委书记黎健平在讲话中对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只字未提。(以上学校、教师均为化名)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4700




三剂良方两年“消化”千名代课教师 发布时间: 2008-9-12 21:45:29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本报记者 付伟

――河源解决代课教师问题路线图

“我们完全有信心按期彻底解决代课教师问题!”9月11日,从东源县副县长邓卓文和河源市教育局局长苏晖口中,记者两次听到这样掷地有声的表白。坐在对面的两位官员,胸有成竹,神态自若。
进入9月,在代课教师问题骤然升温的背景下,河源短短几日之内也名声大噪。9月3日,河源被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列为“已经基本没有代课教师”的地市之一;9月9日,在全省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工作会议上,省长黄华华指出,对河源“应予表扬”。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河源究竟有何诀窍?

开创转岗免费培训先河
曾几何时,山区市河源也被代课教师的沉重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2006年,尚有约1800名代课教师分布于河源五县一区,但到了今年,这个队伍的规模只剩下800多人。短短2年,1000名代课教师被成功“消化”。仅从数字上判断,这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奇迹。
河源官员将这种剧变首先归功于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不过,细细分析,河源市代课教师消化功能的突然增强,以下三剂良方也许起到了更为重要的催化作用。
第一剂良药是对“代转公”招录考试的科学组织。
东源县在今年招聘新教师过程中,首创“两条腿走路”的办法。除拿出20个编制专门招录代课教师外,还允许取得教师资格、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代课教师,参加主要面向大学毕业生的招录考试。“哪个岗位录取比例高,我就参加哪种考试。”一位代课教师说。如此一来,代课教师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据估计,2006年以来,河源全市大概有300名代课教师通过招录转正。
在最容易被“公关”的招录面试环节,“评委库制度”保证了公正性――只有在面试前一天晚上,随机抽取的评委名单才会出炉,评委主要是近几年来在东源任教的外地人。“没有出现一个投诉电话,一封举报信。”邓卓文副县长一脸自豪地说。
对代课教师进行转岗、培训,是这次省里方案提出的新途径,却早已成为河源消化代课教师的第二剂良方。
河源允许学校在全员编制10%以内,专门划出教辅和后勤岗位,供代课教师转岗之用。图书室、实验室管理员、食堂采购员和宿舍生活老师,这些“杂七杂八”的岗位吸纳了一批不适合一线教学的代课教师。“这些人也进编。”该市教育局局长苏晖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代转公”。
同时,提升代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一点点被纳入政府视野。今年暑假,东源部分小学英语代课教师就从山沟里走进县城,接受了一次免费培训,“请客埋单”的是东源县政府。
第三剂良药则是加大“麻雀学校”的撤并力度。整个河源,200多所“麻雀学校”在几年内销声匿迹。伴随着这一进程,代课教师的数量逐渐减少。
记者点评: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类似代课教师转正这种考试,程序上的公正性非常重要。在一道道“防火墙”的保护下,河源的代课教师们得以在阳光下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相比之下,那些至今仍然关起门来搞一套,甚至把考试当作谋利工具的地方,是不是应该进行一番反思呢?

最小学校折射编制难题
在河源教育系统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龙川县某处不知名的深山里,孤零零地住着一户人家,他拒绝搬迁,又不愿让唯一的孩子去寄宿;无奈之下,龙川县教育部门只好为这个小孩派去一名教师,成全了这个“教育钉子户”。
围绕这个足可以收入吉尼斯纪录的“史上最小学校”,教育部门指责“学生家长的觉悟太差,冥顽不灵”;但市教育局局长苏晖却认为,这个小过“麻雀学校”的“蚂蚁学校”,折射了教师编制核定方法不科学的问题。若不改弦更张,在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新一轮努力中,部分农村中小学可能因此出现新的缺编。
目前,我省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仍采用固定师生比这种简单的算法,而此法是以学生人数相对集中为前提的。但在河源等山区,这种算法并不合适。
苏局长举例说,假设一所小学有80个学生,若按目前的师生比计算,教师编制不足4个,但“6个年级,4个老师怎么教”?由此造成的岗位缺额,只能聘请代课教师来填补。因此,“对这些地区的教师编制,绝对不能用师生比来简单计算”。
苏局长表示,“即使省里面不给编制,我们也会把自然减员空出来的编制优先用于消化代课教师。”而每年新聘大学毕业生的编制增额,将由市财政负责解决。
记者点评:“一个学生+一个老师=一所学校”,这个故事很幽默,也很苦涩。除了财政状况,编制分配不合理其实也是代课教师出现的根源之一,而这些又与学校撤并等盘根错节。用邓副县长的话说,“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是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河源是个欠发达山区,它所提的优先消化代课教师的想法,理应得到其他山区市的响应。

代课教师饭碗不会被抢
2008年,河源发生了另一件轰动全省的教育新闻。
3月17日,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率领阵容庞大的“招贤团”,携带829个招聘职位,前往华南师范大学,诚挚邀请华南师大河源籍学子投身家乡教育事业。
壮举源于雄心。据介绍,从2007年起,河源市将用5年时间,注入28亿元资金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力争使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的全省平均水平。
苏晖局长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这些大学生一般都是进入市直学校或各县重点高中,对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的代课教师基本没有影响,更不会因为吸引高级人才而减少“代转公”名额。“大学生不会抢代课教师的饭碗”。
河源将于明年启动“建设全省教育强市”计划,由于解决代课教师问题与之在时间上有重叠,因此,代课教师问题很有希望被纳入这个整体布局中,成为一颗重要棋子。“我们甚至考虑,如果哪个县到2010年不能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在教育强市建设中就要被一票否决。”苏局长说。
记者点评:也许,高中教育比小学教育更能出政绩,但我们希望,这不会成为代课教师被忽视的理由。我们也希望,到2010年,当代课教师们告别这个称谓的时候,会有人向他们道一声“你们是教育的有功之臣”。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4726




山村代课教师难离三尺讲台
发布时间: 2008-9-17 19:25:09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CFP供图

贫穷考验着乡村代课教师的尊严和人格。代课多年的湖南凤凰县禾库镇龙玉满本来打算今年不再教书了,3月17日,在村民的苦苦哀求下,她又重新拿起了教鞭,为偏僻山村的孩子传授知识。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4755




代课教师转公办 招考下月初报名 发布时间: 2008-11-7 18:05:23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南日)



本报讯 广东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再有实质性举措出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中首次招录公办教师。
6日发布的《关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中首次招录公办教师的通知》规定:招录工作在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凡2008年9月1日前,在本县域内(对因行政区划调整改变的县区可沿用原县域范围,下同)公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校连续代课一学年及以上,现仍在教学岗位上代课的代课教师均可报考,考试时间为2009年1月10日。
此外,报考者还须具有相应教师资格。暂未取得教师资格和未通过首次招录考试的代课教师,可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免费培训,并参加下一次全省统一组织的“代转公”招录考试或各地组织的转岗考试(考核)。
据了解,综合考虑各种实际情况后,此次“代转公”的招考也有“照顾政策”:对在代课期间获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的个人荣誉称号(包括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的代课教师,可免试招录。
此外,对在边远地区农村学校代课、代课时间长、工作表现优秀的中小学代课教师在“代转公”招录考试成绩基础上予以适当加分。
市、县(市、区)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按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三个类别合理确定“代转公”教师招录名额,并于2008年11月25日前公布招录名额。
有关市、县(市、区)教育局,将于2008年12月1日-5日组织所辖中小学校符合招录考试条件的代课教师的报名工作。
通知明确: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参加全省招录公办教师考试,个人不需缴纳与考试有关的任何费用。

■链接
  统一考试:2009年1月10日上午9:00-11:30和下午2:00-4:30组织考试,考试科目为《教育教学基础》和《教育教学技能》,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公布成绩:1月21日,省教育厅、省人事厅将分别在其官方网站(省教育厅:www.gdhed.edu.cn,省人事厅:www.gdrst.gov.cn)上公布考试成绩和最低控制分数线。
  张榜录取:1月23日,市、县(市、区)教育局根据招录名额,对考试成绩(不含加分)达到全省最低控制分数线的代课教师,分小学、初中和高中,按考试成绩(含加分)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体检人员名单(含符合免试条件的代课教师),并张榜公布。同时,按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组织体检,凡体检合格人员均为拟招录教师。
  缺额补录:对因体检不合格或其它原因取消资格出现的缺额,根据考试成绩(含加分)分小学、初中和高中,由高分到低分递补,递补的代课教师考试成绩(不含加分)也必须达到全省最低控制分数线。
  招考范围:汕头、韶关、湛江、肇庆、茂名、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潮州、揭阳、云浮14个市及江门恩平市的市、县(市、区)
  加分条件:9月1日前,在边远地区农村(指乡镇以下,不含乡镇)学校连续代课年限满2年的加0.5分,连续代课年限超过2年的,每增加1年累加0.5分,在边远地区农村学校连续代课年限加分最多不超过10分。
  9月1日前,连续代课年限满5年的加1分,连续代课年限超过5年的,每增加1年累加1分,连续代课年限加分最多不超过10分。
  对在代课期间获县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的个人荣誉称号的代课教师,加5分;获市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的个人荣誉称号的,加10分。表彰奖励加分不累加,以代课教师曾获得的最高个人荣誉称号计算。
  以上3类加分可以累加,加分总计最多不超过30分。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5147




尊重代课教师历史贡献方显政策深意 发布时间: 2008-11-17 19:00:25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冀者



从9月中旬起,南雄市代课教师摸底调查工作如期展开。在很多人看来,挤进此次普查的名单就等于获得了参加全省“代转公”考试的资格,也就意味着挤进了国家供养体制。和所有惠民政策在向下传导过程中会在各种力量作用下发生扭曲和变异一样,围绕这次简单的代课教师摸底调查,发生了数番权力的较量,一张由多人织就的关系网悄然撒落在此次摸底调查的一份份公示名单上……(据11月13日《南方农村报》第18版)
这种较量或者可以做两个层次的解读:
一方面,这是权利与权力的博弈。在不受约束的权力狂风之下,代课教师的权利犹如水中的浮萍一般风雨飘摇,难以得到保证。由沈细妹两个月内教职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的特殊经历可以看到,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小人物们的命运在权力之手翻手云覆手雨的操作之下会突然转向,他们在谋求向上层社会流动的过程中,能力、业绩、贡献等等个体的素质与权力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在主张自身权利的时候,凭借对社会有限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即可轻易判断在权力体系内寻找资源是最为有效的。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南雄市代课教师摸底调查中,我们才得以看到幕布背后,村主任、小学校长、县教育局领导各色人等世间百态式的精彩表演。
这也就有了第二个层次的较量,即权力与权力的较量。同一个权力体系之内,权力亦分等级,权力大小不同能够动用资源的多少也不同。只是在权力普遍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有被上一级权力剥夺的可能,进而所有人都会产生被剥夺和不公正的感觉。同为老“代课”的沈细妹与钟凡云,只因钟的丈夫是水口镇中心小学里的某中层领导,而沈细妹的关系网最高能触碰到的只是一个小小村官,这一在权力体系内的阶序很有可能导致两人未来人生轨迹的迥异。而很多连村主任都无法动用的更为低层的代课教师,恐怕早在数年前就已经被清退,自动退出了此次“代转公”的竞争。
在悲剧中找寻乐观的因子。与权力的合谋相比,权力的较量也是一种无奈的次优选择。沈细妹等为自己争取权利的同时――且不论台面上与台面下动用了何种资源、拿出何种说辞――也是在维护政策的公平与公正。正是在代课教师们不懈主张自身权利的强大压力之下,荒谬的调查结果不断被纠偏,“特殊人物”或知难而退或在上级的监督下从公示名单中消失。
按照省政府的规定,此次调查摸底的对象简单而明确,即2008年9月1日前在公办普通全日制中小学(含小学、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不含学前班)教学岗位上代课且现仍在岗的代课教师。以2008年9月1日为统一限期,看似公平公正。但现实比设想更丰富、更复杂,如果把这一规定放在广阔的历史场景中,当我们面对像沈细妹、张天华这样拥有20余年教龄,只因9月1日前某些特殊变故而暂不在岗的代科教师时,所谓的“公平”就显得极为苍白而缺乏说服力。
这其中所涉及的更深层次的追问是,广东省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政策主旨是什么?是着眼当下,甩掉历史包袱,仅将现有代课教师纳入体制,还是尊重历史,对代课教师曾经的贡献予以肯定和补偿?省政府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整体方案尚未确定,但笔者认为,以前者为宗旨,问题固然容易解决,但以后者为依归,则更显政策的深意。尊重、正视代课教师的权利和贡献,就是尊重历史、尊重未来、尊重社会的良心,这一政策本身也是对全体公民的一次启蒙。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5241




高要代课教师10年支教换转正
发布时间: 2009-1-8 10:30:51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这一自定土政策被指涉嫌歧视

□文/图 本报记者 付伟


  再过两天,广东代课教师转公办教师招录考试,将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14个地市同时鸣铃开考。

  然而,对于高要市的55位考生来说,他们坚定的步伐中又多几分沉重,自信的目光里恐添几丝游离。2008年11月25日,高要市教育局发出《关于做好2009年首次代课教师转公办教师招录考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在代课教师欣喜于问题解决已经进入真正实施阶段的时候,隐藏在这则通知冗长文本中的一句不起眼表述,却让代课教师们的笑声戛然而止。《通知》第二部分明确规定:“录用的代课教师转公办教师要服务山区镇教学工作不少于10年”。两个多月来,这句话已然幻化成许多高要市代课教师心中的一个巨大阴影。

  而金利镇,由于经济较为发达,距离西北部山区最远,因此对于这项规定,当地代课教师反弹也最为强烈。

转正考试犹如鸡肋

代课教师无心复习

  李连琴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硕大的日历牌上快速撕下刚刚过去的一天。但过完2009年元旦,这个已经熟练的动作,却显得一天比一天迟缓。“越来越害怕那一天到来”。

  李连琴,高要市金利镇金玉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那一天,就是全省举行“代转公”考试的2009年1月10日。几个月前,当省政府代课教师问题解决方案出台的时候,她对这场考试的期待,就像儿时等待过年红包一样迫不及待;而当得知这个“礼物”竟然要用10年的山区支教生涯才能换取时,李连琴终于明白了“悲喜交集”是一种怎样复杂的人生体悟。

  每天早上,李连琴都会骑30分钟的单车,从金利镇碾过坑坑洼洼的水泥路,来到离家8公里的金玉小学。伴随着车轮的上下颠簸,挂在车把上的皮包也摇摇晃晃。过去的一个月里,皮包里的物件,除了上课的教案、学生的作业之外,还多了一份“代转公”考试的《考试大纲》,加上自己四处淘来的答案和其他零零碎碎的复习资料。

  两男三女,挤在金玉小学唯一的办公室里。5个年级的繁重教学任务,加之步步逼近的期末考试,使得这间办公室经常空空荡荡。

  虽然李连琴从其他学校刚刚调来金玉小学,不过短短一个学期,但她很快和同办公室的其他两个女老师打成一片。不仅仅是因为三人有着共同的身份标签――代课教师,还因为生活境遇也大致类似:家住金利镇上;代课10年以上;40岁左右的年纪,上有年迈双亲,下有子女尚未成年;按照生命周期,也都处于家庭事业的巅峰时期。

  因其他两人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所以三人中,只有李连琴跻身“代转公”考试的准考名单。“马前卒”的角色,并未给李连琴带来多少荣耀。面对近在咫尺的考试,她似乎显得心不在焉。

  1月5日,李连琴如期拿到了《准考证》。按照《准考证》的指示,1月10日的肇庆端州中学将为她的梦想留出一张课桌。而对于这所赫赫有名的学校位于何处,她至今茫然不知。“到时候再说吧,找不到也没办法。”

  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严重影响着李连琴的复习热情。她既希望这次考试能够为她赢得一份稳定的体面工作,同时又对转正有着莫名的恐惧。一旦转正,就意味着必须要去高要西北部的边远山区学校执教至少10年。10年,对于已经42岁的她来说,是一段让人不寒而栗的漫长岁月。“我从山区回来已经52岁了”,而之后再过3年,李连琴也将迎来她的法定退休年龄。

  准备明年再向转正冲刺的另一位秦老师插嘴道:“我儿子正在读高中,等我10年支教回来,恐怕我这个妈妈都要熬成奶奶了”。

代课教师被迫支教

公办教师镇内流动

  “考得过可以,考不过也行”。李连琴已经不是第一次以如此“洒脱”的心态面对考试了。时光倒退一年半,2007年暑假,高要市举行了2004年后的连续第4次代课教师转正考试。而“录用的代课教师转公办教师要服务山区镇教学工作不少于10年”的字眼也已经赫然出现在招考简章中。

  同时,这一规定被渗透到考试组织的各个环节上。招录名额按镇区划分并集中在山区各镇,而代课教师在报名时,必须明确自己“志愿”服务的山区镇。

  支教10年的规定浇灭了李连琴炽热的感情,索性没有进行任何复习,徒手上阵。结果可想而知。

  金玉小学常兴天老师的好友陈陶华就是通过去年那次转正考试去了水南镇,由于丈夫早逝,陈陶华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了这个北部的山区镇,开始履行她至少为期10年的承诺。在常兴天看来,陈陶华的选择应该是最好的归宿。“应该是把家安在那里了”,常兴天说,他们已经很久未曾谋面。

  与转正代课教师这种形同发配的远距离强行调动不同,高要市公办教师一般只在镇内流动。即使在镇际,运动趋向也是从山区镇向平原镇,从平原镇向市区学校。常天兴1991年转成公办教师之后,已经站过至少3所学校的讲台。每所学校长则8年,短则3年。除了第一次是因被排挤外,其他几次都是自愿流动。而高要市教育局向记者提供的城区教师下乡支教的零星案例,也大多属于“基层锻炼”的性质。

  另据了解,2008年,高要市共引进300多名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这股新鲜血液,则大多径直被注入城区学校。即使遭到“外放”,也都进入各镇初中或条件较好的中心学校。至于散布山间的众多小学,则主要等待转正后的代课教师们去填补。

土政策推行四年

山区师资仍匮乏

  高要边远镇区巨大的教师缺口,犹如一个无底洞。2004-2007年,连续4次转正考试消化的520多名代课教师,被毫无例外地安排上山支教8-10年。加上本次高要市初步确定的35名“代转公”名额,这个数字已经逼近600人。但在高要市教育局人事股邓股长眼中,这支庞大的队伍,仍不能让几个山区镇完全“吃饱”。

  在经济指挥棒的作用下,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状,也将高要市的教育发展拖入了一个难以挣脱的泥潭。

  自2002年,高要师范学校被撤并之后,边远山区已经很少能够迎来本地生源回乡执教。而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数以百计的代课教师,为了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大多被迫告别生活几十年的故土,钻进边远深山。高要教师夫妻两地分居比率,呈逐年上升态势。

  每年寒暑假,要求调动工作的申请,像雪片一样飞到高要市教育局领导的案头。在高要,教师调动是一项极为敏感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避免引发支教教师“返乡潮”,高要市对教师流动的审核把关,日趋严格。“城区学校想进一个人,都要经过市委书记亲笔签字”,高要市教育局人事股一位梁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异地执教造成的人心不稳,也让高要市慢慢学会了用经济杠杆来舒缓老师们的怨气。例如对于前往边远镇区的转正代课教师,凡在镇府所在地方圆5公里范围以外的学校执教者,由高要市财政分别给予每月150-200元不等的津贴。

  至于转正代课教师在当地的衣食住行是否得到了妥善安置,高要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则所知甚少。“支教教师的后勤工作,一般由当地镇村根据自身实际加以安排。”

  支教10年的“土政策”在部分代课教师中引起争议,邓股长表示已在意料之中。但他坚持认为,这项政策虽然并不来自全省“代转公”考试公告,但“符合高要实际”却是其最大生命力所在。“本来也没有这一条,后来有的部门提出意见,才添加上去”。代课教师转正须支教,已经不折不扣地执行了4年。如果这次“代转公”考试,突然将“枷锁”撤掉,“前几批转正的代课老师肯定会心怀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10年只是转正代课教师服务山区的最低年限。支教教师究竟归期何日,服务期满如何安置?这些问题在高要市教育局看来尚较为渺远,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些代课教师们能够安心教学。”一切以稳定教师队伍为重。

  (文中金玉小学及教师为化名)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5859




廖国良:广东最老的代课教师 发布时间: 2009-2-9 22:32:50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本报记者 付伟 南方日报记者 胡念飞

――中国代课教师制度的一个人物标本

从严格意义上说,代课教师诞生于现代教育制度在中国植根之后,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初,官方试图在短时期内大范围提升数亿农民文化素质的背景之下。虽然史家已经无从考究,中国抑或是广东的第一位代课教师究竟出现于何时何地。但是,当时代跨越到21世纪,这项已经成长发育几十年的制度已经颓态毕现,至少不能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了。
当教育成为一种国家的垄断资源时,生存于公办学校中,作为师资资源一部分的代课教师是唯一的“私产”,却承担着与公办教师完全相同甚至更重的教学任务。数十度春秋更替,这个队伍中的许多“老代课”已经雪染双鬓,常年教学经历使其完全同化于学校。这些已经被斩断了其他谋生手段,而只会教书的人们,却不得不面临尴尬身份衍生出的两种威胁:一是随时随地可能被扫地出门,二是公共财政体系对代课教师的相对供给在被不断挤压。于是2008年的富省广东,代课教师也会“突然”成为一个话题。
以下几千字的文本,为您勾勒的,是中国代课教师制度的一个标本式人物――紫金县中坝镇富坑小学旧塘教学点(简称“旧塘小学”)代课教师廖国良的生命轨迹。本文无意为这个古稀老人博取社会公众的同情眼泪,而是在代课制度进入博物馆前,希望读者能循着这位广东最老代课教师的人生足迹,对这一制度本身进行一番反思。那些曾经走过的弯路,在目前仍在进行的问题解决中,是否依旧被可怕地延续着?

□本报记者 付伟
南方日报记者 胡念飞

文化人廖国良
“宁愿去外面乞讨,也不能让别人看到我种田”――他固执地认为。

套上棕色夹克,穿上蓝裤子,蹬上灰尘满布的一双皮鞋;头上已经日渐稀疏的头发,在梳子的引领中,听话地成绺排列;枯槁的右手蘸着些许的凉水,从前额顺着头顶一抹到后脑。
一连串熟练的动作完成之后,一个穿着利落、梳着背头的老人,就站在了面前。
置身于做了一辈子地道农民的老兄老弟中间,廖国良老师的造型显得有些突兀。不过,旧塘村的乡邻们并不以为怪,“廖老师怎么说也是个文化人”。
廖国良特别看重自己的“文化人”身份,“宁愿去外面乞讨,也不能让别人看到我种田”――他固执地认为。
在乡村社会的交往圈中,一个老人的话语权势的获得,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子女的财富和地位。而在旧塘,廖国良是个例外。当曾经的学生们伴随着春运大潮,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回到这个小山村时,省亲之余前来拜望廖国良老师,仍是许多人的必修功课。
“我教了旧塘三代人,现在一些做公公(爷爷)的都教过。”旧塘小学走出的20多个大学生里,廖国良是其中绝大多数人的启蒙老师。其中最有出息的一个,当属目前在省财政厅工作的一位学生。
廖国良非常看重这种荣耀。除此之外,廖国良再无其他“宝贵的财产”。背顶着代课教师的身份,廖国良早已成为村里最穷的人。
按照镇里的规定,作为代课教师,每教一个学生,每学期可拿100多块钱。这样算下来,在学生人数最少的2003年下学期,4个学生只为廖国良带来了约600元收入,平均每月只有100元。到2008年,学生人数的的增加虽然让廖国良的薪水翻了几番,但平均每月算下来也不过550元。
苦命人廖国良
40年前,妻子出走;10年前,父亲亡故;8年前,老母归天;2年前,儿子疯癫……

在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廖国良是一个孤独的老头。
老人算得上是“生于忧患”。1939年,在抗日烽火中,他出生在一个还算殷实的农民家庭。1949年,随着新生政权的建立,富农出身的廖国良,在成分划分和一次次政治运动之后,家道中落。
一落千丈后的贫寒生活,让廖国良的学生生涯只维持到了1958年。这一年,刚刚成为高中一年级新生的廖国良,被迫辍学。
不过同年,他却意外重新走进另一个校园,19岁的他成了旧塘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在当时,民办教师是人人眼中的“香饽饽”――既不用下地劳动,又可以拿到公分,还有每月6块钱的工资。
青春岁月中的单调和痛苦,总是能够被飞扬的激情所稀释。1959年,一个漂亮的姑娘,成了廖国良的新娘。其后几年,廖国良膝下又多了一双儿女。
1966年,“文革”开始。廖国良的富农出身,让他深陷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1969年,就在阶级斗争的口号响彻云霄之际,妻子因不堪忍受贫困生活和舆论压力,悄悄离开了这个家庭。一个好端端的4口之家,从此不再圆满。
妻子离开后,廖国良无意也无力续弦。他的祈愿只有一个,就是想办法将尚在年幼的儿女养大成人,但现实的打击却让他未能尽到亲自抚养的责任。
1973年,廖国良被勒令退出学校,另一位民办女教师站上了旧塘小学的讲台。“富农分子,怎么能够去教贫下中农的孩子读书?”――这就是廖国良第一次被清退的理由。
断绝了生活来源的廖国良,将两个孩子托付给家中亲友,自己只身北上,开始了长达18年的漂泊与奋斗。
在江西,他挥臂砍伐井冈翠竹;在浙江,他铲土建造公路桥梁。
在经历苦行僧般的辛酸生活后,他开始收获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成就。在他的操办下,两个儿女都在距离紫金不远的惠东县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儿子做的是上门女婿,嫁入农家的女儿过的也只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艰辛生活。因此,早已迈入老年的廖国良,从来不曾奢求儿女的接济。
40年前,妻子出走;10年前,廖国良的父亲去世;8年前,与自己相依为命的老母也撒手人寰。廖国良的世界越来越清静。
2年前,儿子疯癫,他的世界又嘈杂起来。2007年的下半年,一个赤身裸体的男子,突然出现在在旧塘村里横冲直撞、大喊大叫,这就是廖国良的儿子。由于从小缺乏母爱,老人的儿子脾气暴躁,酗酒成性。2007年,离婚的打击,让他的神经完全崩溃。
“现在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叠皱皱巴巴的纸张中,廖国良不断呼吁有关部门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为了我人生的最后一程,念我勤勤恳恳从事教育工作,请求上级根据我的实际情况,给予生活上的补助。”
失败者廖国良
“我太失败了,早知今日,就算卖了房子,也要转正”

1月21日,是全省“代转公”考试放榜的日子,多少代课教师完成了“鱼跃龙门”的关键一跳。而对于这支队伍中的一位“老前辈”――50年前就已经披上民办(代课)教师身份的廖国良来说,这一天只是普通的一天。
虽然教学成绩没有丝毫逊色,但“民办”这个身份,却成为这位70岁的老人心中永远的痛。
作为历史遗留问题,进入1980年代,解决民办教师身份及待遇,渐次被纳入各级政府的施政视野。
1991年,1973年后顶替廖国良任教的女教师成功转正,这也是旧塘小学迄今“培养”出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公办教师。与旧塘小学多年的缘分,并没有挽留住这位女教师离开的心。而此时愿意填补空荡讲台的人,只有阔别校园已久的廖国良。
如今,与1991级18个学生的合影,被廖国良小心地珍藏着。这是他生命中的一块里程碑。照片上一张张稚嫩可爱的面孔,如今都已为人父母。
在重新回到旧塘小学2年之后的1993年,又一场转正考试,向包括廖国良在内的紫金县众多民办教师敞开了大门。然而,考试中的种种“潜规则”,却让廖国良希望结束体制外生活的努力再次失败,他与这次触手可及的天赐良机擦身而过。
晚景凄凉的廖国良把当时的“不识时务”之举,视为他一生中最为错误的决定,“我太失败了,早知今日,就算卖了房子,也要转正”。
他静静地等待着下一次转正机会的降临。但是命运与廖国良之间的玩笑却仍在继续。1998年,中坝镇教办一纸命令,再次将廖国良请出了旧塘小学。一个被政策照顾的台胞亲属,从廖的手中接过了旧塘小学的接力棒。
现在,面对广东省为实现两年内解决代课教师问题而正在稳步推进的种种举措,廖国良已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悠闲的“看客”。“年纪大了,考上了也没用。”
轰轰烈烈的代转公考试,已难以在这位古稀老人的心中再碰撞出任何梦想的火花。
成功者廖国良
2004年至现在,旧塘小学学生人数从4个激增到22个

离开了廖国良的旧塘小学似乎成了丧失灵魂的躯壳。
1998年至2003年间的5年,旧塘小学的发展陷入低谷。那位台胞亲属并未能如愿通过转正考试,离开成了她很“自然”的选择。
其后,又有廖永光、陈志华等人来到旧塘小学任教。然而,多则两三年,少则一个学期,摇摇欲坠的校舍和偏远闭塞的交通,就会让他们继续教下去的耐心完全丧失。
5年之内,连换3位教师。到2003年下学期,当第3任教师离开旧塘小学的时候,由于教学质量急剧下滑,两间课室中,只剩下4个孩子还坚持在这所破烂学校里读书。
村民希望教师安心教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当旧塘小学的师资再次面临“断档”之时,人们又想起了“为旧塘小学而生”的廖国良。
而此时的廖国良却身在惠州。第二次被逐出旧塘小学之后,廖国良栖身于惠东县一间月租只有20元钱的破旧瓦房,以捡拾废品为生。
当再次听到来自家乡旧塘小学的声声呼唤时,64岁的廖国良又一次踏上了返乡旅程。
而他为这个决定付出的代价是,月收入水平从捡拾废品时的600元直降到100元。此时的旧塘小学,已经被教育部门宣判了“死刑”。在该县的教学点撤并名录中,旧塘小学榜上有名。
廖国良希望能够以自己的第三次任教,让旧塘小学50多年的“香火”得以延续,也让孩子们免受寄宿富坑小学的思亲之痛。
被判了“死刑”的旧塘小学,不仅在廖国良的手中得以起死回生,似乎还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
由于廖国良安心教学,经验丰富,许多学生家长又把送出去读书的孩子接了回了来。2004年至现在,旧塘小学学生人数从4个激增到22个。显然,这得益于廖国良这块磁石。如果没有公办教师愿意来旧塘,我愿意接着教下去,直到80岁!”
距离旧塘小学不远的车角塘,原本也有一个教学点。几年前,该教学点被撤销。在强迫一个木材商贩将车角塘和旧塘的道路打通之后,廖国良把车角塘的大部分学生也接到了旧塘小学。旧塘小学的学区覆盖范围得以突破旧塘、新塘两个村小组,实现了建校以来的首次扩张。赢得村民信任的,只是廖国良的一句诺言:“保证教学质量,不让一个孩子落在后面”。
每当风雨交加的日子,崇山峻岭中,一个60多岁老人领着身后的几个孩子,艰难跋涉在旧塘至车角塘的2公里泥泞山路上,成为了山雨迷蒙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刮风下雨,把孩子送到家”,这也是廖国良对车角塘学生家长的又一项承诺。
5年多来,日渐破败的校舍和年事已高的现实,逼迫着廖国良必须筹集更多的资金,以加速改变旧塘小学的面貌。
两年前,廖老师趁着暑假,像游方僧人一样,到处去“化缘”,只为凑够做15套新桌椅的钱。募资的对象就是曾经教过的那些学生,每人50块钱。
廖老师至今不能忘记,在深圳打工的学生廖锦雄,将当时身上仅剩的50元车费,全部给了自己。为此,廖国良回去后大哭一场。
当然,廖国良最大的愿望还是能够让破旧的校舍焕然一新。“旧塘小学不重建,我就绝不退休”。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在本报等新闻媒体的呼吁下,旧塘小学这个被网友称为“广东最破烂的学校”已被拆掉重建(详情见本报1月6、22、24、2月5日报道),廖老师这个梦想的实现已经指日可待。
“我只是希望孩子们长大之后能够有名誉”,廖国良说,这是他在旧塘小学几出几进之后的依然“倾心向教”的原动力所在。
我们不知道,在廖老师的语言世界中,“名誉”这个词,有着怎样的多重含义――财富、地位,还是尊严?但对于一辈子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廖国良来说,他由衷的希望,这些孩子能够获得与他不一样的人生。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6135




国家要为代课教师提供平权计划
发布时间: 2009-2-17 10:49:43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宋志标

备受媒体关注的紫金富坑小学旧塘教学点近日如期开学,而在这所破烂学校执教的广东最年老代课教师廖国良的生计问题也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代课教师的问题横亘了半个多世纪,如鲠在喉,但始终缺乏根本的解决之道。在去年底的广东,这个问题因一位代课教师的“网络上书”引起主政者的关注,从而在行政架构内引发对这一问题的再审视。由此,部分地区扩大了民办教师转正的规模。即便这样,仍有相当数量的代课教师面临下岗的危险,生计和希望受到双重打击。虽然在紫金教育部门的关怀下,廖国良老人有望被纳入低保,从而为风雨飘摇的老年生活增添一重保障(据2月12日《南方农村报》第3版)。但与廖老师类似,曾经或正在为乡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却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转正的这部分代课教师的前途寄予何处,这是沉重的追问。

  代课教师制度产生于特有的教育国情,既是历史问题的纠结,更映衬出行政现实的无力感。在制度持续释放出负面影响的背后,隐藏着代课教师欲说还休的窘困生活,以及他们无法被优化的人生。他们是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从存在致命缺陷的制度中获得职业荣誉,同时忍受这种制度带来的经济困顿、身份尴尬。最大的矛盾是,他们依赖于代课教师制度,却也为其所奴役。

  在现有的代课教师制度下,他们面临三种选择:一是争取转正机遇,跻身于受到国家统一庇护的正式教师队伍;二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自动离开讲台,为后来者提供继续忍受的岗位;三是在既无可能转正又无法割舍的状况下,苦捱死守,用有限的生命等待幸运之神的眷顾。显然,对代课教师来说,任何一种选择都不容易,都要经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无一幸免。

  必须要研判代课教师转正的考试制度。这是一种带有制度救济性质的办法,试图为代课教师向上流动提供空间。然而,由于在录取数量上有着严格限制,转正名额成了稀缺资源,吸引权势、金钱等教师资格以外的力量参与角逐,反而对绝大多数代课教师造成更深的压力。更严重的后果是,教育当局更可能将其当作野蛮清理代课教师的合法依据,从而造成代课教师更广泛的不幸。

  代课教师的待遇和公正问题存在数十年,对其改革的政策决心迟迟不见,行政干预的不作为与转正的考试制度密切相关。选拔考试制造了解决问题的假象,让教育当局背过脸去,实际上代课教师普遍恶化的经济和心理处境始终没被照顾到,甚至无人问津。因此,若想一揽子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以国家的名义和义务推行“平权计划”,为代课教师开辟平等的出路。

  为代课教师施行“平权计划”,宗旨就是填补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各种权益差别,整体上将这一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权利鸿沟填充起来,令代课教师获得与其功能及贡献相称的权利安排,包括经济收益权、社会评价权、以及持久的尊严。平权计划当由国家出面组织,属于国家统筹,统领省市县乡村等五级统筹。当前迫切要做的是投入充分的国家资金,用国家财政为代课教师细化养老等社保专有帐户。

  目前对代课教师的资金统筹层级很低,甚至是由村小组来决定,这样零散、随意、差异悬殊的统筹格局将代课教师统一的权益冲击得四分五散,现在是到了国家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了,并且要付诸行动,为省市县乡村统筹注入后劲。代课教师的窘境,即为国家的伤痛。代课教师在最偏僻的村落里履行教育责任,他们期盼国家尽到保护义务,任何回避的理由都站不住脚。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6208




黄启彬:代课教师问题不能再拖
发布时间: 2009-3-2 20:37:43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紫金县人民医院院长黄启彬尽管已两鬓斑白,但嗓门大、中气足,一种敢言敢当的气势是他留给周围人的第一印象。
作为紫金县80万人口40多年来的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他坦言任重而道远,“农民的心声我都记在心里呢。”由于行程安排紧凑,他在南方农村报仅呆了1个半小时,但接了12个农民的热线电话。
翁源县的陈女士来电表示由于没有教师资格证,当地教育局不给她参加广东省“代转公”考试。黄启彬建议她到韶关市教育局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当陈女士介绍自己代课了7-8年、每个月只拿350元工资时,黄启彬开始激动起来,“350元?这应该是广东省最低的工资了,这样做不行的,国家重视教育至少应该在这方面体现。”他详细询问了陈女士的情况,得知陈女士既无医保也无社保时,他坐不住了,“不行,这个情况我一定要向有关部门反映。”
晚上9:00,晚饭过后,记者试探地问他,接下来会不会关注下午热线电话中提到的代课教师待遇问题,这个年近六旬的人大代表坚定地回答:解决代课教师待遇不能再拖了,回去做个调研,了解全面的情况后,将和其它代表联名提交建议。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6363





代课教师制度应该恢复
发布时间: 2009-3-13 17:02:21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朱永新(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这么大,各地的情况这么复杂,我们需要允许局部地区灵活安排各种形式的教育师资。在此前提下,国家要做的也很简单,就是为这些编制外的教师们提供最基本的公平保障。
在条件落后的山区,生活的不便利和信息的闭塞是公办教师招聘难的一个现实因素,那些本乡本土的代课教师才更容易留得住、干得好、干得久。在教师编制紧张的农村地区,一名正式教师,在日常上课、备课的同时,无论是生病、休产假、事假,或者参加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种培训等,都有可能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一旦教师离岗,就只能在有限的编制内由其他老师兼课。每个教师的工作已经比较繁重,额外增加的代课任务使他们的工作难度大增,教学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在此情况下,适当雇用一小部分代课教师,对教学工作将形成重要的补充。
因此,我建议:
一,以《劳动合同法》为依据,在全国普遍推行规范的农村代课教师聘任制度,尽快督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同当地现在在岗的农村代课教师签署劳动合同。代课教师的工资应不低于该地区的最低工资保障数额,同时必须在合同期内为代课教师办理“三险”。应予以代课教师与正式教师一样的培训、学习机会,将其纳入当地教师培训计划,提升代课教师素质。对连续在岗10年以上的代课教师,应根据《劳动合同法》与之签署无固定期限合同,并享受相应的退休工资及相关待遇。
二,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国家应设立教师工资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切实保障教师工资不受地方财力影响。在2―3年的过渡期内,各地方政府必须补足当地农村的正式教师编制,不得以任何理由压缩教师待遇。在补足编制的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将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转为正式编制。
三,国家编办、教育部要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调整2001年的编制办法,拿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编制比例来,以期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在调整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农村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寄宿学生需要生活教师等因素,对农村教师编制给予适当倾斜。
四,对现年50岁以上、可查教龄在15年以上,而因政策原因被清退的代课教师,可由地方政府每月发放不低于200元的生活保障费用,并授予荣誉称号。
当前国家正在酝酿事业单位社保制度改革,教育部应借此东风,尽快征求各方意见,通过在西部、中部地区进行小范围试点来调整并确定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机制,早日为代课教师群体落实相关政策,莫使那些默默为基础教育奉献青春的代课教师再受生计与身份之苦,直至“白发空余恨”。

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6502
 
我觉得不是社会国家不重视代课教师...是代课教师本身看不起自己!!

现在摩托佬都可以赚大几十到一百每天,"生意"好时一百多两百...你去U车.少一块钱..人家还不理你呢!

幼儿园的幼师都大几百到一千左右....

现在经济时代..你觉得自己的劳动力值多少钱.就做多少钱的工作...别叫穷搏同情了!
 
领导说,你要好好干,三百纸的工很多人争着来做的。
 
现在有不少这样的情况:一部分人在2008年9月前在岗,有的甚至做了十几年代课教师,刚一想着出去外面打工,就出现可以考试转正的政策,想再回来时,已经“大门”紧闭!而个别有“人脚”的还是搞到了“在岗”,参加考试。一些没“后台”,只能自怨!是否公平?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