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人生,闪亮的足迹
――记电白县卫生局长郑会
在举国欢庆元宵佳节时,我有幸采访电白县卫生局长郑会先生。郑会先生衣着朴素,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在余下的三个小时采访中,我被郑会先生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所感染,被他当官为民的工作理念及孝敬双亲的高尚人格所感动。
多才多艺多磨砺
郑会出生于原电白县坡心镇农村,由于家境贫穷,他幼小的心灵就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更加懂得生活的艰辛。因此,无论他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都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多一点心眼。俗话说,贫穷是一种磨砺,经历是一种财富。正因为少年时代贫穷的生活环境让他学会了多门谋生的手艺。他懂得裁缝、泥水活、打铁、木工等谋生手艺;难得可贵的是,他的女儿十三岁前所穿的衣服全部都出自他的手,是他亲自到市场买回布料,然后一针一线地裁缝的,就连他自己结婚时所用的家具,也是他亲自打造的。提起这些陈年往事,郑会的脸上都呈现一种自豪和幸福感。
早在读书时,郑会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在校期间先后担任过学校宣传队长、足球队长等。在宣传队期间,他看到一些同学都有几件心仪的乐器,而自己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但他并没有因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他从山里砍来青竹自己制造横笛,他剥开苦楝树皮制成二胡弦丝,由于他有这双巧手,同学们不但没有讥笑他和嫌弃他,反而更加喜欢他、拥护他。
郑会先生跟我谈起童年往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曾用一双幼稚的肩膀担起建房造屋的重任。那时他才刚上初中一年级。由于日晒雨淋,祖传下来的居所早已摇摇欲坠了。每当回家,看到那残破不堪的房子让他的心头一阵阵难过。此刻,家里吃饭都是个问题,盖房子谈何容易。向亲朋戚友借钱,那个时候谁的手中也没几个闲钱。想到这些,郑会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就是停学打泥砖盖房子,盖好房子再上学。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也被他的举动惊呆了。班主任得知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个“荒唐”的举动后,立即从学校赶到他的家里,可是无论老师和亲人怎样软硬兼施的劝说,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定。从此,人们就看见一位少年扛着泥砖的模具,在田垌里用那双嫩白的手脚在“玩弄”着田泥。当一个个金黄金黄的泥砖制成后,人们便对这位少年投来一道道赞赏的目光。要知道,打造泥砖这种繁重又细致的活,许多大人都未必能胜任,但它们却出自一位少年之手,其中的艰辛和劳累就可想而知。当泥砖在田垌里晒干后,郑会找来“双轮车”,一个泥砖、一个泥砖搬上去,然后把泥砖拉回去叠好。就这样,盖房子所用的几千个泥砖在郑会幼小又辛勤的小手中顺利完成。更让人吃惊的是,在第二学期返校的期中考试中,郑会的学习成绩竟然进入年级十名之内。原来,郑会在停学期间仍坚持自学,他把课本带在身边,利用工余、晚上等时间来学习,他的学业因此并没有因停学而荒废,反而更上一层楼。
投身军旅为家国
1976年2月,郑会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他的部队所在地在湖南长沙。入伍半年他就当副班长,一年后为班长。俗话说得好:“是金子,终会闪亮。”郑会为人老实、肯干,又勤于钻研业务,入伍不久他的军事知识和业务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所撰写的军事论文有7篇被广州军区评为全军优秀论文,2篇获得二等奖。1977年底,解放军总参谋部抽调他到北京,参加兵种教材的编写工作。
1978年,在苏联政府的教唆下,越南政府不顾往日的情义,频频在我国边境制造流血事件。1978年10月1日,郑会所在的部队已在肇庆集结完毕。当天晚上,团长召集郑会及侦察排的10名侦察兵开会,团长说:“现在祖国有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要你们去完成……”团长的话刚落,眼眶里热泪满眶。郑会当即意识到任务的重要性,并肯定与越南战事有关,结果证实他的推测。在生死考验的面前,郑会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欣然领命,带领10多名侦察兵多次进入越南境内,对敌方的各种道路、江河、桥梁、工事、雷场都作了详细的绘图、记录和拍照,掌握了第一手军事资料和情报,为我军大反攻提供了正确、可靠的依据。任务完成后,各级领导对郑会的才干大为赞赏和肯定,在对越战争前夕,他被破格提干。这是当时电白籍300多名新兵中,他是唯一一名被提干的。战争前夜,郑会奉命在中越边境河边引导坦克渡河。这时,周围人声吵嘈、机器隆隆,从天空中不时飞来敌方的炮弹,有的炮弹在远处炸开,有的在近处响起,但是所有人对此视而不见,毫无惧色。因为此刻他们的心中有一股热血在澎湃,有一种坚强的信念在支撑着。郑会和他来自山东的战友正引导一辆坦克渡河时,一枚来自越南的炮弹从天而降。“嗳哎”,这位高大威猛的山东汉子应声而倒,他的脚面被炮弹砸得肿起一个大包。好险啊!幸亏这是一枚哑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郑会和战友距离不足三尺,他看到战友被砸伤后,马上通知附近的战友过来帮忙,他二话不说就背着战友向卫生所跑去。战争结束后,我军前线部队陆续从前线撤回。但作为侦察兵,郑会和他的侦察排再次冒着生命危险返回越南,对敌方存在的工事目标进行如实推毁。
1979年4月,对越战争全面撤军后,郑会被广州军区司令部抽调到广州参与作训战例编写工作,这是他军旅生活中的又一页光辉史。1982年9月部队推荐郑会到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学习。在校学习期间,郑会仍保持着勤劳好学的优良作风,学习成绩十分突出,入学第二学期被全班同学一举推荐为班长。对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爱戴,郑会没有令他们失望。郑会的毕业成绩:27门课程门门90分以上,并被评为当时全校唯一一名优等生,打破学院十七年来无优等生的历史。从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毕业后,郑会返回原部队。1984年2月,郑会被部队推荐到广州军区参加全军业务尖子大比武。由于郑会平时业务基础扎实,又肯钻研好学,在这次业务竞赛中,他将平时积累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取得参谋业务尖子竞赛第一名。
一片丹心事双亲
尊老敬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郑会的身上,时刻都保持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
也许是少年贫穷的生活环境确立了他的人生取向,少年的磨砺让他更加明白亲情的珍贵。郑会上有姐姐,下有弟弟,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很小就懂得帮助家里排忧解难。1975年高中毕业不久,郑会看到家中生活用水紧缺,每天看见父母蹒跚的步子从很远的地方把吃用水挑回来,好几次郑会从父母的手中抢过挑担,一口气把家中的吃水挑满,可第二天父亲的身影又出现在挑水的路途。他非常心痛,因为他知道,挑水吃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之前没有谁改变过这事实,要改变自家挑水吃这事实,唯一的办法是把井建在自家的家口。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郑会找来工具,亲自在家门口挖起井来,并建成当地唯一的手摇式中密封水井。当白花花的井水从水泵里流出,年迈的父亲激动得泪流满脸,这是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事啊!连附近的乡邻也沾了光,再也不用提着水桶到外面挑水了。
1976年1月入伍前,郑会为了解决家里燃柴紧缺,他拉着“双轮车”和弟弟从坡心步行到羊角捡油页岩。油页岩是一种低燃度且烟又大的劣质煤,当地人对这种燃煤也不感兴趣,但在郑会的眼中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坡心地处平原地带,周边没有大山岭,没有多余可用的柴火,农村生活用火燃料大都是禾杆草。这双年轻的兄弟在煤场周围捡满一车油页岩就往家里拉,饿了就啃着随身所带的几条红薯,渴了就到溪边捧起溪水就喝,累了就在路边树荫下稍微休息,如此反复多次,当油页岩堆满两大柴间后,郑会才依依不舍穿上军装走上军旅之路。
得知部队即将开赴越南前线作战后,郑会第一时间想起的是远在家乡年迈的父母,这也是他心中唯一放心不下的。出发前夕,郑会写一信长达7页纸的家书给姐夫。在信中他叮嘱姐夫要照顾好父母,并要求姐夫不要将他赴战场一事告诉姐姐,以免她担忧。随信中郑会还将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聚下来的150多元及一只心爱的手表寄回。后来,此事最终被他姐姐和父母知道了。他父亲每当捧起郑会写的家信就忍不住流泪。在对越战争期间,每当有阵亡的战士背包寄回坡心邮政所,他父亲立即放下手中的农活赶到坡心邮政所,当他父亲看到背包上没有儿子的名字后,又是高兴又是担心。
转业后,郑会在电白县委机关工作,可他仍忘记不了在农村的父母欠缺柴火。每次取回煤气,他都要倒灌半瓶煤气送回农村,让父母用上煤气,过上城里人的日子。有一次郑会像往常一样,在卫生间里倒灌煤气,由于煤气管漏气,在他开启开关的刹那间大火迅速燃烧起来,在这危急关头,郑会临危不惧,保持着军人的本质。他一个箭步冲入火场,将正喷射火舌的气瓶关住。关住气阀后,他转身飞般冲入卧室,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拉着妻子逃出火场。出来后,郑会才发觉自己被大火严重烧伤。郑会的孝心感动了不少县领导,李喜气书记得知此事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要不惜一切的代价也要把他治好。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在郑会的身上起不到作用。在父母患病期间,郑会三年如一日事奉双亲。他父亲患病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长期便秘;郑会不弃不离,亲自动手帮助父亲掏粪便。在他的言行身教下,亲属们也养成了这种优良的美德。在母亲患病住院期间,郑会的妻子日夜守护在床前,还经常打来热水为老人擦身,两人的言行动作犹像一对母女,连为他母亲看病的医生、护士大呼看走眼了。
当官为民造福一方
1999年8月,郑会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派,出任观珠镇委书记。临上任前,县领导找他谈话时说道:“观珠是一个大镇,你到任后一定要把当地的社会治安形势扭转。”听完县领导的话,郑会刹时觉得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事前他亲自到观珠做过摸底调查。当时观珠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有“和平”、“河垌”、“观珠”、“严坑”、“葛山”五大带黑社会性质团伙为祸观珠。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大白天在大街上停放摩托车也不放心。听到这样的话,郑会的心里不是滋味,他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不惜代价也要把观珠的治安局面扭转过来。上任后,郑会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各基层单位之间,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切实了解各团伙的具体情况。摸清各团伙的情况后,郑会亲自组织人员进行布控,当线人将“河垌”帮团伙在观珠某地聚会的消息告诉他后,他立即指令观珠派出所前往缉拿,此役共擒获“河垌”团伙成员6人,此事在观珠成为一大美谈,也有力地震慑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其他团伙也警方的大力打击下迅速瓦解,其团伙成员或被警方缉拿归案,或远走他乡。观珠的治安形势在短短三两个月内大为好转。随后,郑会把化解社会矛盾、建和谐观珠为目标,他组织镇司法所、派出所、民政办及驻村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定期下乡,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并把这形成一项工作任务,这种做法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省人大依法治省会议在深圳举行期间,在有关材料刊登和推广观珠的做法。
文化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作为观珠镇的文化核心――文化大楼,却是一栋残旧不堪的危楼,被当地群众戏称为“腐化楼”。当时文化楼也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功能,楼下有人开麻将馆,有人开OK歌舞厅,把好端端的文化楼搞得乌烟漳气。有人向郑会提议在文化大楼原址建礼堂,有人建议改建文化室,正当各种意见争议纷纷之际,一件意外的事件彻底改变他的看法。原来,为了庆祝建国50周年,观珠镇党委、镇政府在文化大楼里举行文艺汇演。演出结束当晚,观珠镇的群众犹兴未尽,自发组织,并派出代表找到郑会,要求他出面挽留演出团多留一晚,而且演出经费由群众自筹。看到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郑会大受感动。是啊!像观珠这样的大镇不能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场所。第二天,郑会马上组织人员开会进行研究,最后决定卖掉旧的文化大楼,再在观珠开发区建设一个功能齐全,占地 10 亩的文化广场。就在文化广场开工建设期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观珠镇卖掉文化大楼一事告到省市两级文化部门。省市两级文化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到观珠镇作实地调查时也表示怀疑,某中市某部门领导对郑会说:“郑书记,你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经济环境,你们观珠镇连职工的工资也发不出,你有能力搞好文化广场这个项目吗?不要再搞这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知道领导意图后,郑会并不气馁,他拍着胸口对该领导说:“我不管什么环境,反正我有我的办法,盖不起文化广场,我自动辞职”。听到郑会拍胸保证后,该领导也不好发难了。一年后,观珠镇文化广场顺利竣工,一些从外地回来的老板看到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感慨万分。有的老板打电话给郑会,感谢他为观珠镇人民做了一件福泽子孙千秋万代的好事。
郑会在观珠镇工作期间,为观珠镇人民办的实事太多了。其中他力排众议,改造观珠旧城区二条街道,使新旧城区融为一体,整个观珠镇的面貌全新。连许多机关单位办公用地都是他拍板决定,由镇政府无偿提供土地;对于经费欠缺单位,郑会主动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筹集资金。其中观珠镇畜牧站的改建工作中,郑会亲自出马,几次跑广州和省农业厅沟通,为畜牧站争取120多万元的专项拨款。
务实求真创新章
2006年因工作需要,郑会出任电白县卫生局长。这是一个崭新的工作岗位,也是一项新的挑战,之前他对卫生系统一无所知,一个门外汉来担任具有专业性很强的卫生局长,不光是领导在看着他,连属下的职工干部也在望着他。为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郑会千方百计找来资料,利用节假日及工作之余自行充电;遇上难题就不耻下问,千方百计向业务骨干讨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郑会的勤奋和努力,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行家,来找他汇报工作的下属见他对业务了如指掌,说起来头头是道,他们惊呼道:“郑局不是当年的吴下亚蒙,你们千万不要蒙他。”
有句俗话说的很中肯:“不和亚婆睡,不知亚婆的席烂透。”郑会到任后,发现全县卫生系统经费非常紧张、困难,整个系统内的职工干部仅发四成工资。如电城镇卫生院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不时有干部职工到卫生局里上访。下面各级镇卫生院的办公楼残旧不堪,设备落后,病人严重流失。面对这样的一个残局,郑会没有选择退缩和逃避,他想道:既然领导相信他,才把他安排在这个重要的位置上,无论如何也要把工作做好,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下定决心后,郑会深入各地详细调查了解,他发现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长期偏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乡镇卫生院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缺乏一种锐意创新、敢冲敢拼的精神。摸清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差的症结所在后,郑会密锣紧鼓地物色和引进年轻有为的人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这招一出,立即起了立竿见影的功效。如他千方百计从高州新垌卫生院把张汉波“挖”回来,委任为那霍卫生院院长。张汉波上任后果然不负郑会所托,一年后那霍卫生院的业务收入从原来的100多万元飚升为438万元,是原来的3倍,那霍卫生院职工福利待遇是全县卫生系统中最好的。电城卫生院长更换后,当年的业务收入从原来的600多万元上升为1500多万元,该卫生院不但发齐拖欠的职工工资,还偿还200多万元的旧债。当这批年轻有为的卫生院长奔赴各地后,全县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收入迅速好转,其中沙琅、下垌、马踏、旦场、博贺、龙山、树仔、望夫等卫生院的业务收入从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一翻。截止目前,沙琅、电城等卫生院无论是业务收入或服务质量、技术水平、人才队伍等在全市乡镇卫生院中均列前茅。
买社保,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也是郑会出任卫生局长后的亮点之一。他出任卫生局长之初,许多乡镇卫生院的干部职工老远跑到卫生局找他,要求他出面帮助解决社保问题。面对下属这种正当又合理的要求,郑会高度重视,但解决问题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卫生局本身经费紧张,不可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资金。经过一番苦思后,郑会决定采取变通的办法,所有参保职工的参保资金由自己先行垫付,其所在单位逐月退还部分参保资金,直到清还为止。此举一出,困扰着职工参保问题就迎刃而解。职工在参保过程中,还发生了动人的一幕。大衙卫生院某女职工,她丈夫也是大衙卫生院的职工,因丈夫久病用尽家中积蓄,丈夫去世后,她再也拿不出钱为自己参保。郑会得知该女职工的情况后,立即与市红十字会联系,为该名女职工争取到5000元,他自己掏出2000元递给该职工,还疏通关系顺利为她参保。到目前为止,全县卫生系统的职工参保率为95%以上。
对乡镇卫生院的病房改建、设备添置等项目,郑会都极力支持。一方面由卫生局出面争取上级拨款,另一方面鼓励各乡镇卫生院引进民间资金为己用。其中那霍卫生院院长张汉波向其亲属借资40多万元,为那霍卫生院添置一批设置及改建病房,该款为无息借款,由那霍卫生院分期逐月退还……
写到这里,已是灯火阑珊时,郑会先生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时而像一道道闪电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让我的心头久久难以平静,如果我们的社会有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肯定会更加安宁,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就用心中酝酿已久的一首小诗作为全文的结束语吧!
少年磨砺苦难多,凌云壮志好逐波。
双亲病卧儿心孝,品德高尚美如歌。
――记电白县卫生局长郑会
在举国欢庆元宵佳节时,我有幸采访电白县卫生局长郑会先生。郑会先生衣着朴素,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在余下的三个小时采访中,我被郑会先生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所感染,被他当官为民的工作理念及孝敬双亲的高尚人格所感动。
多才多艺多磨砺
郑会出生于原电白县坡心镇农村,由于家境贫穷,他幼小的心灵就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更加懂得生活的艰辛。因此,无论他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都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多一点心眼。俗话说,贫穷是一种磨砺,经历是一种财富。正因为少年时代贫穷的生活环境让他学会了多门谋生的手艺。他懂得裁缝、泥水活、打铁、木工等谋生手艺;难得可贵的是,他的女儿十三岁前所穿的衣服全部都出自他的手,是他亲自到市场买回布料,然后一针一线地裁缝的,就连他自己结婚时所用的家具,也是他亲自打造的。提起这些陈年往事,郑会的脸上都呈现一种自豪和幸福感。
早在读书时,郑会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在校期间先后担任过学校宣传队长、足球队长等。在宣传队期间,他看到一些同学都有几件心仪的乐器,而自己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但他并没有因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他从山里砍来青竹自己制造横笛,他剥开苦楝树皮制成二胡弦丝,由于他有这双巧手,同学们不但没有讥笑他和嫌弃他,反而更加喜欢他、拥护他。
郑会先生跟我谈起童年往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曾用一双幼稚的肩膀担起建房造屋的重任。那时他才刚上初中一年级。由于日晒雨淋,祖传下来的居所早已摇摇欲坠了。每当回家,看到那残破不堪的房子让他的心头一阵阵难过。此刻,家里吃饭都是个问题,盖房子谈何容易。向亲朋戚友借钱,那个时候谁的手中也没几个闲钱。想到这些,郑会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就是停学打泥砖盖房子,盖好房子再上学。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也被他的举动惊呆了。班主任得知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个“荒唐”的举动后,立即从学校赶到他的家里,可是无论老师和亲人怎样软硬兼施的劝说,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定。从此,人们就看见一位少年扛着泥砖的模具,在田垌里用那双嫩白的手脚在“玩弄”着田泥。当一个个金黄金黄的泥砖制成后,人们便对这位少年投来一道道赞赏的目光。要知道,打造泥砖这种繁重又细致的活,许多大人都未必能胜任,但它们却出自一位少年之手,其中的艰辛和劳累就可想而知。当泥砖在田垌里晒干后,郑会找来“双轮车”,一个泥砖、一个泥砖搬上去,然后把泥砖拉回去叠好。就这样,盖房子所用的几千个泥砖在郑会幼小又辛勤的小手中顺利完成。更让人吃惊的是,在第二学期返校的期中考试中,郑会的学习成绩竟然进入年级十名之内。原来,郑会在停学期间仍坚持自学,他把课本带在身边,利用工余、晚上等时间来学习,他的学业因此并没有因停学而荒废,反而更上一层楼。
投身军旅为家国
1976年2月,郑会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他的部队所在地在湖南长沙。入伍半年他就当副班长,一年后为班长。俗话说得好:“是金子,终会闪亮。”郑会为人老实、肯干,又勤于钻研业务,入伍不久他的军事知识和业务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所撰写的军事论文有7篇被广州军区评为全军优秀论文,2篇获得二等奖。1977年底,解放军总参谋部抽调他到北京,参加兵种教材的编写工作。
1978年,在苏联政府的教唆下,越南政府不顾往日的情义,频频在我国边境制造流血事件。1978年10月1日,郑会所在的部队已在肇庆集结完毕。当天晚上,团长召集郑会及侦察排的10名侦察兵开会,团长说:“现在祖国有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要你们去完成……”团长的话刚落,眼眶里热泪满眶。郑会当即意识到任务的重要性,并肯定与越南战事有关,结果证实他的推测。在生死考验的面前,郑会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欣然领命,带领10多名侦察兵多次进入越南境内,对敌方的各种道路、江河、桥梁、工事、雷场都作了详细的绘图、记录和拍照,掌握了第一手军事资料和情报,为我军大反攻提供了正确、可靠的依据。任务完成后,各级领导对郑会的才干大为赞赏和肯定,在对越战争前夕,他被破格提干。这是当时电白籍300多名新兵中,他是唯一一名被提干的。战争前夜,郑会奉命在中越边境河边引导坦克渡河。这时,周围人声吵嘈、机器隆隆,从天空中不时飞来敌方的炮弹,有的炮弹在远处炸开,有的在近处响起,但是所有人对此视而不见,毫无惧色。因为此刻他们的心中有一股热血在澎湃,有一种坚强的信念在支撑着。郑会和他来自山东的战友正引导一辆坦克渡河时,一枚来自越南的炮弹从天而降。“嗳哎”,这位高大威猛的山东汉子应声而倒,他的脚面被炮弹砸得肿起一个大包。好险啊!幸亏这是一枚哑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郑会和战友距离不足三尺,他看到战友被砸伤后,马上通知附近的战友过来帮忙,他二话不说就背着战友向卫生所跑去。战争结束后,我军前线部队陆续从前线撤回。但作为侦察兵,郑会和他的侦察排再次冒着生命危险返回越南,对敌方存在的工事目标进行如实推毁。
1979年4月,对越战争全面撤军后,郑会被广州军区司令部抽调到广州参与作训战例编写工作,这是他军旅生活中的又一页光辉史。1982年9月部队推荐郑会到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学习。在校学习期间,郑会仍保持着勤劳好学的优良作风,学习成绩十分突出,入学第二学期被全班同学一举推荐为班长。对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爱戴,郑会没有令他们失望。郑会的毕业成绩:27门课程门门90分以上,并被评为当时全校唯一一名优等生,打破学院十七年来无优等生的历史。从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毕业后,郑会返回原部队。1984年2月,郑会被部队推荐到广州军区参加全军业务尖子大比武。由于郑会平时业务基础扎实,又肯钻研好学,在这次业务竞赛中,他将平时积累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取得参谋业务尖子竞赛第一名。
一片丹心事双亲
尊老敬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郑会的身上,时刻都保持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
也许是少年贫穷的生活环境确立了他的人生取向,少年的磨砺让他更加明白亲情的珍贵。郑会上有姐姐,下有弟弟,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很小就懂得帮助家里排忧解难。1975年高中毕业不久,郑会看到家中生活用水紧缺,每天看见父母蹒跚的步子从很远的地方把吃用水挑回来,好几次郑会从父母的手中抢过挑担,一口气把家中的吃水挑满,可第二天父亲的身影又出现在挑水的路途。他非常心痛,因为他知道,挑水吃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之前没有谁改变过这事实,要改变自家挑水吃这事实,唯一的办法是把井建在自家的家口。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郑会找来工具,亲自在家门口挖起井来,并建成当地唯一的手摇式中密封水井。当白花花的井水从水泵里流出,年迈的父亲激动得泪流满脸,这是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事啊!连附近的乡邻也沾了光,再也不用提着水桶到外面挑水了。
1976年1月入伍前,郑会为了解决家里燃柴紧缺,他拉着“双轮车”和弟弟从坡心步行到羊角捡油页岩。油页岩是一种低燃度且烟又大的劣质煤,当地人对这种燃煤也不感兴趣,但在郑会的眼中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坡心地处平原地带,周边没有大山岭,没有多余可用的柴火,农村生活用火燃料大都是禾杆草。这双年轻的兄弟在煤场周围捡满一车油页岩就往家里拉,饿了就啃着随身所带的几条红薯,渴了就到溪边捧起溪水就喝,累了就在路边树荫下稍微休息,如此反复多次,当油页岩堆满两大柴间后,郑会才依依不舍穿上军装走上军旅之路。
得知部队即将开赴越南前线作战后,郑会第一时间想起的是远在家乡年迈的父母,这也是他心中唯一放心不下的。出发前夕,郑会写一信长达7页纸的家书给姐夫。在信中他叮嘱姐夫要照顾好父母,并要求姐夫不要将他赴战场一事告诉姐姐,以免她担忧。随信中郑会还将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聚下来的150多元及一只心爱的手表寄回。后来,此事最终被他姐姐和父母知道了。他父亲每当捧起郑会写的家信就忍不住流泪。在对越战争期间,每当有阵亡的战士背包寄回坡心邮政所,他父亲立即放下手中的农活赶到坡心邮政所,当他父亲看到背包上没有儿子的名字后,又是高兴又是担心。
转业后,郑会在电白县委机关工作,可他仍忘记不了在农村的父母欠缺柴火。每次取回煤气,他都要倒灌半瓶煤气送回农村,让父母用上煤气,过上城里人的日子。有一次郑会像往常一样,在卫生间里倒灌煤气,由于煤气管漏气,在他开启开关的刹那间大火迅速燃烧起来,在这危急关头,郑会临危不惧,保持着军人的本质。他一个箭步冲入火场,将正喷射火舌的气瓶关住。关住气阀后,他转身飞般冲入卧室,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拉着妻子逃出火场。出来后,郑会才发觉自己被大火严重烧伤。郑会的孝心感动了不少县领导,李喜气书记得知此事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要不惜一切的代价也要把他治好。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在郑会的身上起不到作用。在父母患病期间,郑会三年如一日事奉双亲。他父亲患病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长期便秘;郑会不弃不离,亲自动手帮助父亲掏粪便。在他的言行身教下,亲属们也养成了这种优良的美德。在母亲患病住院期间,郑会的妻子日夜守护在床前,还经常打来热水为老人擦身,两人的言行动作犹像一对母女,连为他母亲看病的医生、护士大呼看走眼了。
当官为民造福一方
1999年8月,郑会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派,出任观珠镇委书记。临上任前,县领导找他谈话时说道:“观珠是一个大镇,你到任后一定要把当地的社会治安形势扭转。”听完县领导的话,郑会刹时觉得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事前他亲自到观珠做过摸底调查。当时观珠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有“和平”、“河垌”、“观珠”、“严坑”、“葛山”五大带黑社会性质团伙为祸观珠。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大白天在大街上停放摩托车也不放心。听到这样的话,郑会的心里不是滋味,他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不惜代价也要把观珠的治安局面扭转过来。上任后,郑会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各基层单位之间,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切实了解各团伙的具体情况。摸清各团伙的情况后,郑会亲自组织人员进行布控,当线人将“河垌”帮团伙在观珠某地聚会的消息告诉他后,他立即指令观珠派出所前往缉拿,此役共擒获“河垌”团伙成员6人,此事在观珠成为一大美谈,也有力地震慑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其他团伙也警方的大力打击下迅速瓦解,其团伙成员或被警方缉拿归案,或远走他乡。观珠的治安形势在短短三两个月内大为好转。随后,郑会把化解社会矛盾、建和谐观珠为目标,他组织镇司法所、派出所、民政办及驻村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定期下乡,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并把这形成一项工作任务,这种做法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省人大依法治省会议在深圳举行期间,在有关材料刊登和推广观珠的做法。
文化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作为观珠镇的文化核心――文化大楼,却是一栋残旧不堪的危楼,被当地群众戏称为“腐化楼”。当时文化楼也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功能,楼下有人开麻将馆,有人开OK歌舞厅,把好端端的文化楼搞得乌烟漳气。有人向郑会提议在文化大楼原址建礼堂,有人建议改建文化室,正当各种意见争议纷纷之际,一件意外的事件彻底改变他的看法。原来,为了庆祝建国50周年,观珠镇党委、镇政府在文化大楼里举行文艺汇演。演出结束当晚,观珠镇的群众犹兴未尽,自发组织,并派出代表找到郑会,要求他出面挽留演出团多留一晚,而且演出经费由群众自筹。看到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郑会大受感动。是啊!像观珠这样的大镇不能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场所。第二天,郑会马上组织人员开会进行研究,最后决定卖掉旧的文化大楼,再在观珠开发区建设一个功能齐全,占地 10 亩的文化广场。就在文化广场开工建设期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观珠镇卖掉文化大楼一事告到省市两级文化部门。省市两级文化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到观珠镇作实地调查时也表示怀疑,某中市某部门领导对郑会说:“郑书记,你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经济环境,你们观珠镇连职工的工资也发不出,你有能力搞好文化广场这个项目吗?不要再搞这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知道领导意图后,郑会并不气馁,他拍着胸口对该领导说:“我不管什么环境,反正我有我的办法,盖不起文化广场,我自动辞职”。听到郑会拍胸保证后,该领导也不好发难了。一年后,观珠镇文化广场顺利竣工,一些从外地回来的老板看到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感慨万分。有的老板打电话给郑会,感谢他为观珠镇人民做了一件福泽子孙千秋万代的好事。
郑会在观珠镇工作期间,为观珠镇人民办的实事太多了。其中他力排众议,改造观珠旧城区二条街道,使新旧城区融为一体,整个观珠镇的面貌全新。连许多机关单位办公用地都是他拍板决定,由镇政府无偿提供土地;对于经费欠缺单位,郑会主动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筹集资金。其中观珠镇畜牧站的改建工作中,郑会亲自出马,几次跑广州和省农业厅沟通,为畜牧站争取120多万元的专项拨款。
务实求真创新章
2006年因工作需要,郑会出任电白县卫生局长。这是一个崭新的工作岗位,也是一项新的挑战,之前他对卫生系统一无所知,一个门外汉来担任具有专业性很强的卫生局长,不光是领导在看着他,连属下的职工干部也在望着他。为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郑会千方百计找来资料,利用节假日及工作之余自行充电;遇上难题就不耻下问,千方百计向业务骨干讨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郑会的勤奋和努力,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行家,来找他汇报工作的下属见他对业务了如指掌,说起来头头是道,他们惊呼道:“郑局不是当年的吴下亚蒙,你们千万不要蒙他。”
有句俗话说的很中肯:“不和亚婆睡,不知亚婆的席烂透。”郑会到任后,发现全县卫生系统经费非常紧张、困难,整个系统内的职工干部仅发四成工资。如电城镇卫生院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不时有干部职工到卫生局里上访。下面各级镇卫生院的办公楼残旧不堪,设备落后,病人严重流失。面对这样的一个残局,郑会没有选择退缩和逃避,他想道:既然领导相信他,才把他安排在这个重要的位置上,无论如何也要把工作做好,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下定决心后,郑会深入各地详细调查了解,他发现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长期偏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乡镇卫生院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缺乏一种锐意创新、敢冲敢拼的精神。摸清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差的症结所在后,郑会密锣紧鼓地物色和引进年轻有为的人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这招一出,立即起了立竿见影的功效。如他千方百计从高州新垌卫生院把张汉波“挖”回来,委任为那霍卫生院院长。张汉波上任后果然不负郑会所托,一年后那霍卫生院的业务收入从原来的100多万元飚升为438万元,是原来的3倍,那霍卫生院职工福利待遇是全县卫生系统中最好的。电城卫生院长更换后,当年的业务收入从原来的600多万元上升为1500多万元,该卫生院不但发齐拖欠的职工工资,还偿还200多万元的旧债。当这批年轻有为的卫生院长奔赴各地后,全县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收入迅速好转,其中沙琅、下垌、马踏、旦场、博贺、龙山、树仔、望夫等卫生院的业务收入从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一翻。截止目前,沙琅、电城等卫生院无论是业务收入或服务质量、技术水平、人才队伍等在全市乡镇卫生院中均列前茅。
买社保,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也是郑会出任卫生局长后的亮点之一。他出任卫生局长之初,许多乡镇卫生院的干部职工老远跑到卫生局找他,要求他出面帮助解决社保问题。面对下属这种正当又合理的要求,郑会高度重视,但解决问题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卫生局本身经费紧张,不可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资金。经过一番苦思后,郑会决定采取变通的办法,所有参保职工的参保资金由自己先行垫付,其所在单位逐月退还部分参保资金,直到清还为止。此举一出,困扰着职工参保问题就迎刃而解。职工在参保过程中,还发生了动人的一幕。大衙卫生院某女职工,她丈夫也是大衙卫生院的职工,因丈夫久病用尽家中积蓄,丈夫去世后,她再也拿不出钱为自己参保。郑会得知该女职工的情况后,立即与市红十字会联系,为该名女职工争取到5000元,他自己掏出2000元递给该职工,还疏通关系顺利为她参保。到目前为止,全县卫生系统的职工参保率为95%以上。
对乡镇卫生院的病房改建、设备添置等项目,郑会都极力支持。一方面由卫生局出面争取上级拨款,另一方面鼓励各乡镇卫生院引进民间资金为己用。其中那霍卫生院院长张汉波向其亲属借资40多万元,为那霍卫生院添置一批设置及改建病房,该款为无息借款,由那霍卫生院分期逐月退还……
写到这里,已是灯火阑珊时,郑会先生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时而像一道道闪电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让我的心头久久难以平静,如果我们的社会有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肯定会更加安宁,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就用心中酝酿已久的一首小诗作为全文的结束语吧!
少年磨砺苦难多,凌云壮志好逐波。
双亲病卧儿心孝,品德高尚美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