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7-10-02
- 帖子
- 2,904
- 反馈评分
- 0
- 点数
- 0
--------------------------------------------------------------------------------
2008年03月27日 14:2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
“两会期间我一直在上网。广大网民向我提问题、提建议,甚至为我分忧,多达数百万
条,参与的恐怕有上亿人。”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
上的这番谈话,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昨天,《人民日报》就此发表专题报道,对网络为
普通公民和各级官员搭建互动渠道,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更大空间等课题进行了综
合分析。
温家宝总理连续四年在全国人大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互联网,谈到广大网民热情关
注两会、关心政府工作给他带来的感动、鼓励和鞭策,这本身也令广大网民和普通群众深受
感动、鼓励和鞭策。温总理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既是对广大网民关注两会、关心政府工
作的积极回应,也为当前社会转型条件下官员的“网络化生存”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现在,越来越多的官员正在逐渐习惯并倚重于“网络化生存”,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官
员博客作为一种十足个性化的互动方式出现在网络上,大大方便了官员与公众的“网络面对
面”交流。今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发布《致
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认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使我们之间的
直接对话、平等沟通成为可能”,表示愿意和网民一起“灌水”,也欢迎网民“拍砖”(2
月14日《人民日报》)。青海省委书记强卫也强调,互联网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
要新兴媒体,各级领导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应当养成上网的“第五习
惯”;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2月
27日《人民日报》)。
近几年来,互联网表现出了非凡的社会影响力、公众认可度以及对重大事件、重大问题
的辐射整合能力,网络所具有的很强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公共性,以及极大的包容度、延伸
度和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和传统的信息传送渠道的不足。在此条件下,对
网络抱什么样的态度―――是像温总理等官员那样,积极借助网络之力以开阔视野、高瞻远
瞩,还是像某些故步自封的官员那样,视网络言论特别是网上的批评声音如洪水猛兽,以至
于无限深情地怀念“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就成为检验官员为政意识和为政能力之
高下的一块试金石。
与一些传统的信息传送渠道习惯于“报喜不报忧”有所不同,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传
送渠道,通过让官员与民间直接对话、平等沟通,会更多地向官员传递一些原生态的、“报
忧”的信息。这些不那么悦耳动听甚至刺耳难听的声音,即便不是直接对官员提出的批评,
往往也会让官员脸上很不好看,并给他们施加上有形无形的压力。这就要求接触到这些“报
忧”信息的官员,第一要有直面现实、正视问题的勇气,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
第二,要自觉将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努力开拓新的工作局面,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相反,
一个官员如果不主动与网络结缘,不利用网络广阔视听,虽然他不会接触到诸多“报忧”的
信息,耳根会清静许多,心神也会平和许多,能够深切体会到“没有网络的时候”的万般
“好处”,然而,他也就相当于主动放弃了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必将陷于
越来越盲目被动的境地。
“要么在上网,要么在准备上网”,一个官员“网络化生存”的时代正在来临,在这一
场无声胜有声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将有助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领制高点。传统的信息壁垒
和沟通障碍既已排除,官员与民众直接交流的渠道已然畅通,如果有官员仍然不能免于“网
络恐惧症”,恐怕就不只是他的为政意识和为政能力有问题,而是他在网络时代的生存能力
也大有问题了。(潘洪其)
2008年03月27日 14:2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
“两会期间我一直在上网。广大网民向我提问题、提建议,甚至为我分忧,多达数百万
条,参与的恐怕有上亿人。”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
上的这番谈话,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昨天,《人民日报》就此发表专题报道,对网络为
普通公民和各级官员搭建互动渠道,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更大空间等课题进行了综
合分析。
温家宝总理连续四年在全国人大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互联网,谈到广大网民热情关
注两会、关心政府工作给他带来的感动、鼓励和鞭策,这本身也令广大网民和普通群众深受
感动、鼓励和鞭策。温总理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既是对广大网民关注两会、关心政府工
作的积极回应,也为当前社会转型条件下官员的“网络化生存”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现在,越来越多的官员正在逐渐习惯并倚重于“网络化生存”,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官
员博客作为一种十足个性化的互动方式出现在网络上,大大方便了官员与公众的“网络面对
面”交流。今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发布《致
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认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使我们之间的
直接对话、平等沟通成为可能”,表示愿意和网民一起“灌水”,也欢迎网民“拍砖”(2
月14日《人民日报》)。青海省委书记强卫也强调,互联网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
要新兴媒体,各级领导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应当养成上网的“第五习
惯”;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2月
27日《人民日报》)。
近几年来,互联网表现出了非凡的社会影响力、公众认可度以及对重大事件、重大问题
的辐射整合能力,网络所具有的很强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公共性,以及极大的包容度、延伸
度和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和传统的信息传送渠道的不足。在此条件下,对
网络抱什么样的态度―――是像温总理等官员那样,积极借助网络之力以开阔视野、高瞻远
瞩,还是像某些故步自封的官员那样,视网络言论特别是网上的批评声音如洪水猛兽,以至
于无限深情地怀念“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就成为检验官员为政意识和为政能力之
高下的一块试金石。
与一些传统的信息传送渠道习惯于“报喜不报忧”有所不同,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传
送渠道,通过让官员与民间直接对话、平等沟通,会更多地向官员传递一些原生态的、“报
忧”的信息。这些不那么悦耳动听甚至刺耳难听的声音,即便不是直接对官员提出的批评,
往往也会让官员脸上很不好看,并给他们施加上有形无形的压力。这就要求接触到这些“报
忧”信息的官员,第一要有直面现实、正视问题的勇气,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
第二,要自觉将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努力开拓新的工作局面,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相反,
一个官员如果不主动与网络结缘,不利用网络广阔视听,虽然他不会接触到诸多“报忧”的
信息,耳根会清静许多,心神也会平和许多,能够深切体会到“没有网络的时候”的万般
“好处”,然而,他也就相当于主动放弃了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必将陷于
越来越盲目被动的境地。
“要么在上网,要么在准备上网”,一个官员“网络化生存”的时代正在来临,在这一
场无声胜有声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将有助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领制高点。传统的信息壁垒
和沟通障碍既已排除,官员与民众直接交流的渠道已然畅通,如果有官员仍然不能免于“网
络恐惧症”,恐怕就不只是他的为政意识和为政能力有问题,而是他在网络时代的生存能力
也大有问题了。(潘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