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明代都御史-----黄子平 (2人在浏览)

徐长卿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6-05-12
帖子
5,746
反馈评分
6
点数
61
黄子平(1351―1424)字逢熙,号观澜,元朝末仁宗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出生于电白县,亦渔亦农的海滨家庭。因中了进士的他有一支后代迁住茂名县鳌头乡落籍,日久天长,在那里的裔孙繁衍众多,所以旧的《茂名县志》记他为茂名县进士,茂名县学宫的乡贤祠亦祀有黄子平。今《茂名市志》已核定他是明朝的电白县人,并记入新市志。
黄子平幼年在其祖父自办的私塾读书,性聪颖,且勤奋,学业成绩优良,长山村黄氏及附近各村群众都交称赞他是黄氏很有出息的后代,将来定会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甲子(1384),黄子平在乡试(省试)中考取经魁,单科第一。次年乙丑(1385),与兄长黄子太为同榜进士,名列二甲二十六名,赐进士出身,粤西上下轰动一时。黄子平初官监察御史(正七品),洪武二十四年辛未(1391)升山东御史,兼山东、云南、京畿三道监察御史(从五品)。
六年后,于洪武三十年丁丑(1397)擢升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的副都御史,为明朝正三品朝官,属于副部级的都察院副长官,成了电白县在封建社会里在朝当官的最大的官员。
都察院为明代所创设,与前代的御史台之制不尽相袭。明初,废侍御史和殿中侍御史,仅设监察御史,故遂废御史台之名,改称都察院,以总领各道(全国十三道)监察御史,而以都御史(从一品)、副都御史(正三品)为其长官。都察院是监察部门之总汇,它不在行政系统之内,而是自成监察系统,对君主得进行规谏,对政务得进行评论,对大小官吏均得进行纠弹。其职掌是:专劾百司,辩明冤枉,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明代,御史所充任的职务,远比前代为繁重。
明朝初年,天下甫定,百废待兴。一些武将功臣恃势横行,甚至对自己的部下,对州县中的州官佐吏,往往无理鞭挞侮辱,弄成怨声四起。黄子平任京畿御史期间,对一些恃势欺人者、无理取闹者,一律予以坚决抵制或弹劾,以匡扶正气,让百姓稍得安宁。擢升副都御史后,他目睹了一些元朝降将在攻克两粤地区中战功显赫,后又受命伐蜀,屡立奇功,所向披靡,很被朱元璋皇帝器重,他们以功臣自居,意气骄横,多为不法。黄子平在行使权力中阻力很大。他因此多次如实面谏和上书直谏,深得朱元璋皇帝的赞赏和称誉,曾多次在众位公卿大臣的面前,称赞黄子平为名副其实的都御史。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肃清逆党后,在授勋会上,又大赞黄子平为“真御史”,许多人都钦羡不己,为之刮目。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倭寇攻宁海,黄子平积极配合支前工作,指挥陶铎很快便把倭寇击败。当年夏天,朱元璋崩于西宫。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举兵南下,南京内外乱作一团。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黄子平遭权臣李景隆之妒,受到诸多的压制、排挤和阻挠。黄子平审时度势,遂称病归退于林下,回到乡间渔农度日。
在二十余年的晚年乡间生活中,黄子平积极和地方良吏、百姓一起兴修学舍,修筑海堤,致力于移风易俗,发展农桑,和海尾乡民一道做好抗击倭寇骚扰沿海一带的斗争。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八月十六日,黄子平寿终于乡间,享年七十四岁,葬于电白县电城镇庄山大岗岭之阳。黄子平生前娶有两房妻子,生有四子。潘、梁二氏死后,明王室诰赠其为二品夫人,并与黄子平一道合葬于庄山大岗岭黄公墓中。后来,他的子孙重修该墓,在他的碑文的正中一行落款时,大楷写黄子平为山东、云南、京畿三道监察御史,而把他升迁后的最高职务――副都御史,小楷写在碑文行状的右方。可惜识小不识大,轻重倒置了。
高雷旅港同乡会出版的《高雷文献》,载有黄子平写的《潘氏三贤记》,旧《电白县志》也收有此文和立有他的小传,而他生前一本重要著作《忠贤纪行》则已失传了。


是我县不可多得的历史名人,可惜被遗忘了!
 
说明政府宣传缺失!
 
电白的骄傲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