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民国老教材70年后走红 拷问现行教育体系 (1人在浏览)

异乡飘零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9-02-08
帖子
5,476
反馈评分
202
点数
101
近日,一套上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家长热捧,以至于卖断货。同时,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诸如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问题。他们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民国老教材70年后突然走红

近日,一本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了广泛关注。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媒体引发热议……这本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在时隔70多年后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它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还有对语文学习最本真的一种期待。

藏书楼里翻出的旧藏

引起社会关注的这本《开明国语课本》最早出版于1932年。5年前,它作为“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系列图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印。

作为上海图书馆旗下的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馆藏书籍的整理推广。在社长赵炬的记忆里,最早发现这本老课本是在上海徐家汇的藏书楼里,与之同时发现的还有1917版《商务国语教科书》和1930版的《世界书局国语课本》。这三套共6本书作为“老课本”被收录进了馆藏拂尘书目中,每本书各印了8000本。

在这三套书中,当属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最为著名,这套书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当时教育部的批语说:“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是为特色。”

“我们看到这本书时也被吸引了”,赵炬说,在当时关于选择哪些教材进入“老课本”时,参与编辑的同事们曾有过不少争论,这套书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内容上都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课本篇目简单,虽然话不多,却朗朗上口贴近生活,加上丰子恺的配图,构成了一幅幅意象优美的儿童田园诗。

由于课本使用的是繁体字,为便于现在的孩子理解,再版时,除了将原来课本用影印方式呈现外,每篇课文都在下面用简体字做了对照。
 

附件

  • rd_or_0ca8e4a46cf5c83842993bf61451dc31.jpg
    rd_or_0ca8e4a46cf5c83842993bf61451dc31.jpg
    29.7 KB · 查看: 35
  • W020101130267554165009.jpg
    W020101130267554165009.jpg
    91.8 KB · 查看: 27
  • W020101130267554446051.jpg
    W020101130267554446051.jpg
    122.6 KB · 查看: 47
销售火爆近期将加印

老课本出版后,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销售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2008年,销售突然呈现上扬的趋势,其中更以《开明国语课本》销量最火,终于在去年脱销。

出版社发行部主任王明海介绍,当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后来,来自全国各地要求订购《开明国语课本》的电话越来越多,以江浙沪地区最多,也有安徽、东北等地的一些书店和学校。有的学校甚至提出要一次订购几百本。近期,随着这本书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增订的电话量更多了,发行部对外公布的3个电话号码每天都能接到几十个全国各地的求购电话。

“这是我们完全没想到的。”赵炬社长坦言,从出版规律来看,一本书出版两年多后才断货基本不会考虑重印问题,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征订电话让他们备受鼓舞,考虑到市场需求,出版社已决定近期再加印《开明国语课本》(上、下)5000册。

面对如此旺盛的市场需求,为何只印5000册?对于这一颇为保守的印数,赵炬说出了他的考虑:老课本毕竟不是学生们当下使用的教辅教材,不具备普及性,它只能作为一种课外阅读的补充,并不是人人必备的读物。

在他看来,开明版课本的“火”一方面与当下热议的教改有关,公众对现有语文教材的诸多不满,让这本70多年前的老书重新回到人们视野。“还有个原因就是逐渐兴起的国学热”,书中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教育也是现在的少儿读物中缺失的,而这些问题并非一本老课本所能解决。
 
■专家谈
小学语文应增加国学比重

人大国学院 李林林
“中国孩子教材中关于国学的内容太少”,人大国学院专家李林林毫不客气地指出。据他介绍,学者们曾对中、日、韩三国小学语文教材进行过对比,最后发现,日本、韩国小学生语文教材中有关国学的内容比中国学生要多出2―3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国学的内容是三个国家中最少的。

“国学教育在中国曾一度出现断档”,李林林说,现在的孩子父母都以70后、80后为主,接受国学教育不多,不如上一辈有基础,国学教育缺失与其使用的课本有关。在调查中,现在孩子的小学教材中,有关国学的内容只有13课,而日本韩国一般都在30―40篇左右。

李林林说,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人们追求金钱,对信仰缺失,国学热也是对信仰的一种回归。尤其在现代家庭,孩子习惯了家长倾其所有的奉献、付出,很少有分享、谦让、合作等体验,国学中所蕴含的一些诚信、孝义等理念恰好能给予弥补。

李林林认为,应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国学的比重,至少比现有篇目再增多4―5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可以不必从高深的理论入手,把语文作为一种载体,应将国学融入其中。

针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应注重:能有效地把国学内容体现出来,不要太生涩,让孩子不易理解。应选择孩子易于接受的形式,如针对幼儿应采取玩游戏,讲故事为主;小学生应采用一些与孩子日常生活贴近的内容,如吃饭、与邻居打招呼等,注重日常习惯培养。开明版课本正是使用通俗的白话文,将一些传统理念渗透其中,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不失为国学启蒙教材的一个范本。
 
教材应有明确的主题

北京十五中校长 邰亚臣

北京十五中校长邰亚臣对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代表的老课本重受追捧现象很关注,谈到这些课本带给他的感受时,他用了一个词:温暖。

在他看来,这些跨越了70余年的老教材为何还能散发魅力,就是因为它的编写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教材中渗透着公平、正义、自由、爱与被爱等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处处体现生命间的微妙关系,展示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而反观现在的教材,为何屡遭批判?看似有标准实则没有标准。一会儿这个主题,一会儿那个主题,标准多了反而不知道遵循哪一条。作品间相互呼应的东西太少,专注于方法技巧的应试教育。

“教材也是书,第一要务就是要吸引人,让孩子喜欢读,能理解。”邰亚臣认为,教材不是正襟危坐,现在一提到教材就想到规范、权威等字眼,教材是一种标准,但又过于神圣化了。教材的编写应该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文章选择一定要有意义、有趣、真实。不用把所有问题都讲透,应留给教师发挥的空间。
 
■业内点评

妙文佳作让我爱不释手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教材》主编 徐根荣

这套老课本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一篇篇地翻阅下去,精彩的篇目令我目不暇接。有些课文我品味再三,不愿意翻过,真有点爱不释手……在课本中还有一些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趣闻、历史传说和儿童歌谣,好多课文都是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符合儿童阅读口味的妙文佳作。

当然,老课本文白交加的语言和一些久远的生活内容,可能会让今天的学生感到陌生,但它丰富的取材、有趣的内容、活泼的文体、规范的语言和精美的插图,一定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各方反应

老师

学生一读便成诵

开明等三套老课本再版后,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学、上海师大第一附属小学作为课外读本。“几乎不用教,孩子们一读就能成诵。”一位老师举出佐证,如《绿衣邮差上门来》一文:“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简短的几句话,充满童趣,也让孩子们对信的认识变得鲜活起来。

家长
给孩子做国学启蒙

一些家长将这本书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某购书网上,关于此书的评论不下40条。一位家长经常在睡前给孩子朗读课本里的内容,在她看来,里面的内容非常好,许多胜于现在用的小学课本。有些文章看后引人一笑,又不失儿童的天真。丰子恺先生的配图,形象又生动,讲解内容时,配上图,儿童非常易理解。

教育工作者

老课本看出编者真心

一位教育工作者坦言,从这本老课本中,看出了两位名家为孩子教育投入的真心。而反观现在,“看看我们现在的老师出教材,一本比一本快,可是里面有多少真情实感?”

出版方

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贴近小孩子的心理,似乎是那个年代小学课本编写的一个共识。作为编者的叶圣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他看来,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不仅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要注重孩子幼小心灵陶冶、熏陶。赵炬说,这本书正是将传统文化中宣扬真善美的一些东西渗透其中,散发出弥久的馨香。

他表示,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度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此后一段时间里,语文教材中多渗透着共产主义接班人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文章,所选择的内容也是高高在上,与现实生活脱离,很少有关于传统礼仪的教育。随着近年来国学热兴起,人们逐渐对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大家发现传统文化中仍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借鉴的。
 
教师观点

我们很无奈但没有办法

某重点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课本的批评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社会上提到的种种问题,在现行课文中确实存在。我们身为一线语文教师也感到很无奈。但也得按照教学大纲教,又有什么办法呢?”

小学语文课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违背科学,不尊重科学,比如从宇宙飞船上可以看到万里长城等;二是胡乱改编艺术作品,课文中有许多选编的外国童话,比如《巨人的花园》,可改编之后,完全失去了王尔德作品之美了;三是有些课文已经与现实脱节,孩子不易理解。

实际教学中,孩子没有向老师提出过质疑,可能他们意识里还没有这个概念吧,有时候家长反映说,孩子觉得课文“没有意思”。教材编撰者的本意是好的,但他们可能把孩子的理解力想得太过简单。语文这门学科的标准很难设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批评的声音年年有,教材也时常做变动,但总是不能令各方满意。

理想教材“文为学生而作”

首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郑晓龙

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是非常难得的一个版本,文学大家悉心编写,又非常适合小孩子的口味,大家怎么会不喜欢?不过,现在很难做到这一点了。

最好的教材是“文为学生而作”,是写出来的,不是编出来的。现行教材的编写者水平参差不齐,内容失实、错误、编排漏洞等问题确实是存在的,社会上各种批评现行语文课本的声音也不足为奇了。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既有选编的文章又有作者自己写的故事,课本的整体格调、思想都是规范的,但单元与单元之间缺少连贯性,而且编写者喜欢的故事学生并不一定喜欢,所以没办法和叶圣陶先生一字一句撰写的课本相比。

现行教材中的问题多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中学教材因以选取名家文本、经典为主,没有改编,所以问题较少。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经验丰富、成熟的教师不会根据教参所谓“标准答案”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学生,一般来说,只要言之有物、合乎情理,老师就会给予鼓励、加以引导。遇到课文和现实情况有所脱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引导学生向现实过渡。
 
业内说法
质疑精神和求证难能可贵

长年活跃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圈的《读写月报・新教育》主编李玉龙表示,现在教材中虚假的东西很多,找不到出处,根本就是胡编乱造。把教材中的问题收集起来看,可以说让人触目惊心。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郭初阳们”的质疑精神和求证努力难能可贵,对教材编写和出版部门的提醒警示作用不言而喻。

教材存在成人本位问题

语文出版社一名专家称,现有的教材的确存在成人本位的问题,条条框框过多,限制了孩子们张扬的天性,没能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语言创造力,但也不是不能理解。“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家长与教材编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教师和家长关注的是如何从儿童出发,而教材编者可能更需要关注客观的语文知识体系以及其他诸多非语文、非教育的因素。一些教材的编写非常严格,规定每篇文章字数不允许超过多少,甚至连在哪篇课文中必须出现哪几个生字都有规定。要考虑语文教学的生字、词语、造句,难易度、字频等一系列问题,有时候就不得不删改修订,再好的文章慢慢也就走样了,可能改编者也很无奈。”该专家称。

教材修订等待新课标出台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正在按教育部的进度进行,在等待新课程标准出台,目前,他们正在做一些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对国内外教材进行比较,结合语文教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做好编写前理论准备工作。小学语文编辑室的工作人员还深入到教材实验区进行调研,倾听一线教师的建议。
 
举例

“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认为,在三套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错误:
1.《晚上的太阳》(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爱迪生用智慧救母亲的故事,因为广为流传,没有人想到要去考证其真伪。但该书的研究结论让人们大跌眼镜:“最早的急性阑尾炎手术是在19世纪末,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他已经是一个39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他得了急性阑尾炎的妈妈做了这个紧急手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2.《陈毅探母》(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为了探求《陈毅探母》的真相,郭初阳称自己阅读了《陈毅大事记》、《陈毅年表》,还把所有关于陈毅元帅的书翻了个遍,最后认为这一广为流传的故事从时间到地点都是虚构的。
3.《云雀的心愿》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文中有“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的描述,研究小组认为鸟类没有汗腺,哪有什么汗水?

4.《乌鸦反哺》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研究小组认为,生物学已经证明乌鸦没有反哺的习性,可是这篇习作却是以目击证人的方式在讲述反哺的故事。

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检阅》

研究小组认为,文章中说的是临近7月,波兰准备国庆节。但事实上,1989年底,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而1991年4月5日,波兰国庆的时间由7月22日改为5月3日。

6.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研究小组认为,2002年5月、2003年5月印刷的课本都是这样写的,但是1989年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

2004年6月印刷的课本,课文开头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研究小组认为,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确地震了,6.6级的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然而地震当地时间是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研究小组认为怎么会有学生?
2005年6月印刷的课本,课文开头改成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中国的造假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
 
民国老教材受热捧拷问现行教育体系

最近,一套上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家长热捧,以至于卖断货。而其他一些重印的解放前小学教材也在网上广受好评。大家喜欢这些老教材的理由是简单、通俗易懂,内容纯真充满意趣。

老教材的受欢迎,其实只反映了人们对现行教材的不满和无奈。长期以来,国内中小学教科书、教学标准、教学要求是全国统一的,这些“大一统”的教科书只是向学生们灌输意识形态观念和大人们思想理念的工具。近年来虽然教材不再全国统一,但僵化教条的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和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教科书中的内容都是教育者想要学生们了解的,而不是学生们想了解或者是应该了解的,这样的教科书自然很难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国内有人将现今中小学教科书的问题归结为四个缺失: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可谓是说到了要害处。

西方有人说:“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是一打开书本,你会发现你有了翅膀。”教科书是用来教学的范本,但却失去了大众的信任。如果功利性的教育理念、官僚主义的教育体制和僵化呆板的教学方式不改变,就不可避免地会把学生当成被动的受教者,把教材看做成人意志的传声筒。这种情况下不可能编写出孩子们喜欢的教材,四大缺失也不可能填补。就算真有好的教科书,如果按照应试教育体制下“大一统”的教学方式去教,学生一样感受不到其中的真善美,一样无法喜欢,也很难从中收获教益。

我们需要的是叶圣陶那样把孩子当做平等对话主体的理念,那种对孩子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而不仅仅是叶圣陶的教科书。叶圣陶等人的教科书固然是经典,但是却不是解决当代教科书问题的出路。如果不能直面现实,逐步解决中国教育的系统性问题,只寄希望于过去的经典教材,指望前人帮我们解决问题,只能是缘木求鱼。

最后,想起一个美国的故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会将“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也许,只有我们的每位家长、教师和教材编写者都能像这位美国妈妈一样,真正从为孩子发展负责的角度出发,采取切实的行动来关心、参与孩子的教育,我们的教科书才不会成为问题。 ☆黄杨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