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茅于轼: 《大国空巢》序言 (2人在浏览)

四中乐叔

版主
版主
注册
2006-05-06
帖子
6,725
反馈评分
3
点数
61
茅于轼: 《大国空巢》序言

● 茅于轼

人口对于经济的作用始终是一个谜。有人说地球上的资源有限,现在的人口已经超过地球资源所能够容纳的水平。所以人口增加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是从微观一点的层面来看却正相反。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像日本,香港,台湾,还有欧洲的许多国家,人口都非常密集,而人均收入又都很高。可见资源问题并没有成为制约因素。再具体到城市的层面看,大家都在争人口。十几年前我研究美国人口的流动时发现人口流入的地方都是欣欣向荣,而人口流出的地方都是破落败坏。各个地方当局都在争人口。不但美国这样一个相对地广人稀的国家如此,连我国这个土地资源极其紧张的国家也都在争人口。城市边缘的开发区最着急的是人口太稀少,不少高楼大厦虽然都卖出去了,可是真正入住的很少,人少繁荣不起来,房地产的价钱也就上不去。每有一户人家来到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过去大城市的户口控制极严,近年来情况大有改变。主管当局越来越明白,繁荣靠人口,抵制人口对自己并不有利,因此大大地放松了对户口的管制。我国农村经济的停滞和城市的发展也与人口的大规模拥向城市有关。当然,人口密集而又贫困的地方也很多,像孟加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总起来看,似乎二者没有什么确切的关系。因此人口和经济的关系成为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特殊值得研究的课题。 ( http://www.tecn.cn )
如果从人类发展的长远历史看,人口数量在近二百年间发生了爆涨。据历史学家估计在公元零年时全球人口为2.3亿,到1820年增加到10.4亿,平均年增长率为0.08%。而近180年来人口从10.4亿增加到65亿,平均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最近的全球人口年增长率1975-2003间平均为1.6%; 2003-2005为1.1%),比过去的两千年加快了12倍。拿更远的史前发展看,人类从非洲走出后的六万多年才增加到两亿多,其增长速度跟蜗牛爬行差不多。现在的人类学家想方设法寻找远古时代的人类化石,但是所得非常稀少。原因是那时候的人类总数大概超不过百万,分布在全球1.33亿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起来每一百平方公里才有一个人。找起来当然不容易。这样看起来人口数量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而到了上个世纪进入到了一个爆炸阶段。人口的增加远远超过了其他生物的增加。人口成了独霸地球的超级物种,把其他生物的栖息地统统都占领了,破坏了,导致其他物种的大量灭绝。现在的环境破坏和大气变暖,轮到人类自己灭绝自己的时候了。幸亏事物有自己的规律,近年来生活提高,教育普及以后人类的生育率正在迅速下降。可以预见,将来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人类太多,而是孩子太少。这一现象已经在发达国家看到。中国不久也会走上这条路。经常出国的人或许会注意到,相比之下在中国公园里很难看到小孩,在公交车上很少看到孕妇。中国的人口危机已经现出征兆。 ( http://www.tecn.cn )
过去以为如果人类不控制自己,照过去的轨迹发展下去,不出二三百年,因人口过剩而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结果将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舆论发出了紧急呼吁,要控制人口,要保护环境。现在快半个世纪过去了,此间发生了些什么重要的变化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件事:经济增长加速,相应的环境负担加重,还有人口的增加和增速的减慢。这三件事中国都在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中国的变化相当典型地说明了全球在这个时期的变化。 ( http://www.tecn.cn )
易富贤先生的这本书是讨论人口的。让我们来看看,在全球总体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人口究竟处于什么状态。看了这本书我们才知道,这里存在着巨大的观点分歧。观点是政策的基础,不同的观点导致不同的政策,如果观点错误,后果将是严重的。尤其是人口政策的结果会产生几十年的持续影响。所以弄清楚我国的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是一件重大事情。 ( http://www.tecn.cn )
现在全球人口是65亿,其中中国占了19.5%。中国人口在全球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因为其他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超过中国。特别是中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在直线下降。从1988年年增1700万人降到2005年年增7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差不多60万人。这样推算到2016年中国的人口年增为零。再往后,人口增长变成负数,人口总数一年比一年减少。因此中国人口的峰值应该发生在2016年。从1988到2005的17年看,易富贤的曲线和事实拟合得相当精确,拿来推测未来11年的增长是相当可信的。(见本书图15.1)易富贤得到的结论是调整人口政策,取消对生育的控制。这一点和国家计生委的看法有很大不同。按照计生委的意见,计划生育丝毫放松不得,不但在现在的五年计划里如此,下一个五年计划还不可以放松。 ( http://www.tecn.cn )
我不是人口学家,对上述两种意见的是非曲直没有发言权。作为经济学家可以从经济方面做一些分析。如上所说,人口和经济的关系非常复杂,但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近二百多年的人口增长确实是爆炸性的,其后果是环境和资源的不可持续性。这一点意见是比较一致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的话,我们希望人口增加,还是人口减少?或者不增不减?鉴于人口资源的矛盾,减少人口应该是合理的策略。 ( http://www.tecn.cn )
但是这是从很长远的发展看。从政策的角度看可能是不同的。因为这里有一个如何从人口增加变到人口减少的适应过程。变得太快社会不能适应,会遇到一代人的生活困难,造成巨大的社会痛苦。具体的问题就是人口忽然减少,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降低,导致生产下降,全社会入不敷出,经济衰败。这样的经验教训已经在不少人口减少的国家里发生过。尤其在我国,因为二十多年实施强制性的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人口发生过急刹车。将来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比哪个国家都快,可能造成的问题也特别大。这一点是我国大多数人口学家都同意的。一胎化政策对当前的经济有很大的好处,降低了家庭的负担,提高了社会的储蓄率。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但是这一份红利是寅吃卯粮得来的,将来老龄化社会降临时劳动力供给不足,欠帐是要归还的。 ( http://www.tecn.cn )
一胎化政策导致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严重的性别失调。根据公布的人口统计,现在0-4岁的性别比达到了1.23。这个年龄段的人有将近五分之一的男性将会找不到老婆。性别比的失调一年比一年严重。拿每五年作一个段落,性别比依次是1.23,1.19,1.14,1.08等等。可见这个问题在日趋恶化。当然,性别比失调的原因很复杂,但肯定和管制生育有关。在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之前性别比没有扭曲。 ( http://www.tecn.cn )
由于这些原因,继续执行严格的违反自然的一胎化生育政策是大可怀疑的。易富贤先生的这本书对当前政策提出质疑是有必要的。有这样质疑的人远不止易富贤一人,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信息流通受阻碍的环境中,这方面的意见不能充分表达。所以他的看法特别值得大家注意。 ( http://www.tecn.cn )
按理说,国家计生委应该对这样的意见最关心,最欢迎。可是事实上恰好是计生委不欢迎不同的意见。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是生怕自己制定的政策被不同意见干扰,得不到贯彻;更由于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的考虑。如果计划生育不需要了,国家计生委也就要解散了,自己这份官也当不下去了。相反,愈是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自己手中的权也愈大。很明显,什么样的政策对这些官员有利。这是问题的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难解决的部分。 ( http://www.tecn.cn )
懂得政策如何联系到官员们的个人利益,就能够解释一系列的政策偏差。类似的问题有不少。其中首先是中国的粮食问题。主管粮食的官员特意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无中生有地制造粮食危机论,迷惑老百姓,制造紧张气氛,甚至哄骗最高领导人,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其次是保护耕地的政策和冻结农用地的政策。这些政策有明显的错误,但是得以不断加强,靠的是扼杀不同意见,严格控制言论,让社会和领导只能听到他们一家之言。2007年3月1日报载国家计生委的负责人宣布要制定新的生育控制政策,对社会上的名人富人超生,要严加处罚。不但罚款(有的罚到几十万元)还要计入档案,不得参加社会各种评奖活动。这种法外加刑的做法根据何在?名人富人是社会的精英,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为什么要仇视他们。计生委的人自己承认,名人富人超生是极个别的事,并不构成对人口控制的威胁。为什么要专门针对名人富人提出特殊政策?如果是借机敲诈勒索,就完全失去了政府应有的公正执法的原则;如果是想煽动贫富人群之间的对立情绪,破坏和谐社会,居心就更可怕了。 ( http://www.tecn.cn )
仇视精英是文革的做法。计生委被有文革遗风的人所控制,倒是值得担忧的。其实,对超生罚款已经是过去的做法。现在不叫罚款了。先是改称为计划外生育费,现在又改称社会扶养费。超生已经是一个中性的行为,并不认为是什么错误。这些官员曲解有关规定,把它当作打击社会精英的手段,挑拨普通群众和精英分子之间的对立,破坏社会和谐。同时又随意扩大自己手中的权限,增加自己的威风。这种出格的做法难免引起大家对计生委此种政策出发点的怀疑。 ( http://www.tecn.cn )
以上猜测政策因为官员们的个人利益而被扭曲,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因为法律意义上的证据是很难得到的。人家心里是怎么想的何来证据呢?但是我是研究制度理论的,懂得所谓“屁股决定脑袋”的道理。再加上政策中明显的片面性,怀疑就产生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主管官员都有这种心态,但是起主要作用的负责人是难辞其咎的。官员们否认我的指责的最有力的回答就是开放反对的声音,让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有充分发表的机会。否则怎么否认也是枉然。 ( http://www.tecn.cn )
 
《大国空巢》,反思中国人口政策!
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2007-04-26 11:43 - 阅读:657 - 评论:8

《大国空巢》内容摘要导读-全面反思中国人口政策

裸奔的雀雀,本文综合此书概述和其他网络文章,本文代表本人观点,全文四万五千字。

《大国空巢》即将由香港大风出版社出版,敬请关注。大风出版社是南怀瑾老先生支持、王小强先生(原国家体改所常务副所长)主持的出版社,其宗旨是正面利用香港的言自由,⑴c烂CJ真的思想交流,追求真理是一摸索碰撞的^程。



《大国空巢》内容摘要导读
作者:易富贤

1、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在目前发达国家的寿命和死亡情况下,妇女平均得生育2.1个孩子。而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应该在2.3以上。考虑到不孕不育症、单身、丁克等人群,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两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孩子。要是一个国家的主流家庭不愿意生或者养不起三个孩子,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人口有其内在调控机制。在古代通过“左手”(瘟疫、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等)调控人口。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美洲新大陆高产作物的引入旧大陆,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粮食数倍增加;加上牛痘接种和青霉素等的推广使得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过去20多岁延长到现在的60多岁,导致人口激增。但是工业化通过“右手”压迫人口,降低生育意愿、养育能力和生育能力。这种“两手”调控机制使得人口呈S形变化,数千年的低水平平稳期,三百年左右的急剧上升期,然后是人口高水平平稳期或者下降期。计划生育使得中国放弃了数千年一遇的人口发展机遇。中国要是1970年代就不实行计划生育的话,随着人类发展指数(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的提高,生育率也会自发直线下滑,人口不会无限增加,中国2005年底人口也只有15亿左右;即使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那么2005年人口也只有14亿左右人口,但是人口结构就更为合理,更有利于国家的持续发展。

3、中国人口增加不是因为毛泽东鼓励生育,主要是寿命延长,是“死的太少”,而不是“生的太多”。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1980年的68岁,同期人口从5.5亿增加到10亿。毛泽东时期的人口政策遏止了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下降的趋势(从19世纪初的占世界40%下降到1949年的22%),1949年中国人口占世界22%,1980年仍然是22%。要是依照马寅初人口论,从1959年1979年少生3亿(实际上4.57亿),意味着1959年以后出生的人口的近2/3是不能出生的,现在中国可能已经因为老年化而崩溃,已经沦落为一个毫无生气、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家。中国1950年代到1970年代繁衍的人口成为现在的劳动力,才是目前真正的“人口红利”。现在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是“吃祖宗的饭”,但现在的计划生育却是“断子孙的根”。

4、人类几千年人口数量波动在低水平,生活质量也没有大的变化。近300年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人口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人口增加,对现有的资源消耗只是“加法”地增加;但更重要的却是使目前的“非资源”(如氮气、太阳光)变为新的资源(氮肥、太阳能),这种新资源的增加却是“乘法”地增加的,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人口不断增加,而生活水平反而不断提高的原因。说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成长远远比人口增长快。何况现在人口增长已经减缓(停止计划生育都难以防止中国人口锐减),科技的进步却还在加速,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中国人口减少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悲剧。

5、中国的人口过多只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谎言。中国所有资源总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农用地面积全球第一,国土面积、矿产资源全球第三,森林面积全球第五,淡水资源全球第六。由于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世界平均”意义不大,低于“世界平均”并不意味资源不够。前苏联、大洋洲、美国、加拿大、蒙古国这五个地区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陆地面积超过全球39%。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占全球13.7%,但却拥有全球36%的耕地。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南美洲、大洋洲、刚果这六个地区占全球人口14.5%,但却拥有全球65.7%的森林面积。南美洲、俄罗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美国、大洋洲、缅甸、刚果这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8.8%,但却拥有全球64%的水资源。大洋洲、南美洲、美国、前苏联、蒙古人口不到全球14%,但却占有全球草原面积的48%。前苏联、美国、南非、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德国、英国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3%,但却拥有全球62.3%的矿产资源。除了资源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外,中国人均资源并不处劣势,比如,除中国以外,全球40.9%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多,59.1%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少;全球16%的人口人均矿产资源是中国的8倍,但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却是另外84%的人口的1.56倍。中国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农用地面积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积是印度的73.5%,人均长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积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面积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淡水资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矿产资源是印度的3.55倍。中国绝对算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也不错”,中国 “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农业政策和人口结构而不是耕地。比较资源丰富和资源贫乏的国家,发现经济水平并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资源决定的,因为人口资源才是第一资源,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资源。人是“本”(能够将“非资源”变为“资源”),自然资源是“末”,想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是舍本逐末。

6、由于人口的负面影响是直接的,抱怨人口过多、建议控制人口的“有识之士”历代不乏其人。现在不少人口学家声称要将中国人口降低到7亿、5亿或者3亿。2005年中国人口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7亿,1978年以后出生的5亿,1988年以后出生的3亿。现在一个孩子都不生,今后平均寿命为76岁的话,中国人口也要到2046年、2054年、2064年才能分别降低到7亿、5亿、3亿,但那个时候最年轻的妇女也已经有41岁、49岁、59岁了,基本都丧失生育能力了,然后在2085年左右中华民族基本灭绝。以急剧压缩人口规模、催生畸形人口结构为代价提高生活水平,和过把瘾就死没什么区别。一票否决制否决的是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并且不用说中国人口减少到7亿,即使3亿甚至几千万,要想保证现有的生活质量,现有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不过是**持几十年、上百年罢了。要从全球化角度看待资源,即使中国一个孩子都不生,民族自杀,留着资源给其他国家,也不过多用几十年。因此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只有一条路可走:依赖于科技进步开发新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节流不如开源,而科技进步依赖于足够数量、合理结构的高素质人口。

7、从全球看,环境污染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自1990年代起也不断改善。但是中国城市环境确实在恶化,一方面是因为粗放式发展模式,更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现在二、三亿青壮年农民工只是序曲,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工地,这个过程必然伴随城市环境的恶化(现代科技可以确保中国将环境恶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不会发生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烟雾”事件)。即使现在一个孩子都不生,光将目前人口城市化,环境问题同样严重。计划生育无助于改善自然环境,但是却严重污染人文环境。

8、计划生育政策出台是非常草率的,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当年的所有预测全部落空。中国在人口学家的恐吓中莫名其妙减少了数亿人口。计划生育没有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任何贡献,无功于当代,却有害于千秋:诱使中国走“以物为本”的畸形粗放型发展模式,削弱物资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抬高养育成本,降低生育意愿,使得中国提前进入养不起孩子的时代,削弱人口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人口老化,导致“未富先老”,使得中国难以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中国目前是9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老年人口,只有城市的4000万老人享受社会养老金;今后是2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老年人口,三四亿老年人口都得指望退休金),并使得城市化滞后,降低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腰斩依托于健全家庭结构的传统文化;彻底改变世界和中国民族结构(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从1980年的22%下降到2005年的19%,不久将降低到15%,然后继续快速下降,李小平等人口学家认为应该继续降低到占世界3%;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期间中国新增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2%);增加出生性别比;降低人口素质;增高家庭风险;降低国防潜力,威胁中国边界安全;激化了干群矛盾;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将威胁社会稳定。恶梦醒来是早晨,但是中国人口恶梦醒来却将是漫长的黑夜。

9、计划生育导致家庭结构畸形,家庭缩小,只需要比较少的收入就可以维持家庭基本消费,导致工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使得行政成本(从1978年到2004年增加100倍)、垄断企业与资本三者拿走了GDP的绝大部分,中国工资收入占GDP比例不断下降,现在只占GDP的12%(其他国家占54%-65%),居民收入只占GDP的22%。在这种“寄生经济”的模式下,必然压制正常消费,增加腐败的空间,贫富差别增加,也给房地产、教育、医疗产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导致消费萎缩,产品廉价外销(全球都在享受中国的“人口红利”,中国老百姓却享受不到),国内需求不足引起就业不振,老百姓生活压力加大。要是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家庭需求底线提高,工资占GDP的比例被迫成倍提高,虽然孩子增多,妇女劳动参与率降低(也能缓解就业压力;而目前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高居全球第17位),但是家庭生活水平反而比现在高,消费和生产的关系趋于合理,大大增加就业容量;多出生的人口中只有1980年代初出生的大约三千多万(不可能超过五千万)进入劳动市场的,相对于目前9亿多的劳动人口来说比例不高,对现在的就业影响不大,而且现在缺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就是说20岁的人口基本并不与50岁的人口抢工作。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由于大学扩招,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到2006年增加5倍,如此大跃进,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就业压力的。不顾人口结构的扩招并且将使得今后很多高校因为生源短缺而破产。

10、因为涉及利益和权力,计划生育就像是穿上着了魔法的红舞鞋,停不下来了,计生委靠编造数据来维持其存在的理由,将每年出生人口多计算50%左右,从而将客观调查的1.2-1.3的生育率修正成1.8。中国人口迷雾是“人工迷雾”。中国2005年底实际人口只有12.5亿左右,而没有国家统计局宣称的13.07亿。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建议下,中国人口政策还纹丝不动, 《报告》预测在现有政策下中国人口将于2033年达到15亿,根据这种预测,2006年人口需要增加1300万以上,但是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只增加692万(实际上可能只增加两三百万),可见《报告》一两年的预测就与实际相差甚远,遑论今后了。目前每年出生1200万左右,死亡1000万左右,随着老年人口的堆积,死亡人口将急剧增加,中国人口已经接近负增长,继续现行人口政策,中国人口高峰连13亿都难以达到,不可能达到14亿,更不会达到计生委和主流人口学家所宣称的16亿。

11、各民族的博弈归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中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得益于传统生育文化(家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有大的道理。现在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不就是国家和民族意义的传香火吗?家族的香火传不下去,难道国家和民族的香火传得下去?依照现在“科学”的标准,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有很多缺陷,但却成功延续了我们的民族的文明和人口(而其他很多文明却相继消亡);在古代那种生产力条件下,人类繁衍相当于紧急避险,要是采纳现在“完善而公平”的文化和制度,连人口都不可能延续下来,更别说其它的了。但是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动摇了中华生育文化的两个支柱(祖宗文化和礼教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圈的地区(台湾、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的生育率为全球最低。比较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生育率随着社会发展而下降的趋势,中国大陆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率也只能在1.8左右(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中华文化圈的其他地区没有刻意破坏生育文化,生育文化是遭到被动破坏的;而中国大陆的传统生育文化遭到三重破坏:A、现在的物质生产至上的经济制度和家庭模式对中华文化圈的打击;B、与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曾经主动打击传统的生育文化;C、几十年计划生育的片面宣传刻意破坏生育文化,人口上限和超低政策生育率形成生育心理的“爬蚤效应”。因此中国即使停止计划生育也将达不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中国目前发展水平时的生育率,多次生育意愿调查也证实这一点。人口问题已经是火烧眉毛,容不得继续延误时机,中国人口政策需要方向性的改变,而不是“二孩晚育”这样的微调。重建生育文化、鼓励生育的任务将非常艰巨。

12、健全的人口结构是经济起飞、国家崛起、合理养老金制度的建立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畸形的人口结构却是经济衰退的充分条件。近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已经下降到1200万左右(数量还远不如1940年代),其中女孩不到600万;印度每年出生人口2400多万,其中女孩1200万左右。意味着今后印度的物质再生产能力(劳动力)和人口再生产能力(育龄妇女)都是中国的两倍。现在在鼓励生育的情况下,香港每个妇女只生育0.95个,台湾、韩国1.1个孩子(这些地区发展水平比中国大陆早20多年)。要是光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中国现在每年出生的这500多万女孩(扣除不生育人群后,生育妇女不到500万)到时候每人平均只生育1.2个孩子的话,那么每年出生人口只有600多万,而其时每年死亡人口近2000万,而2040年左右每年死亡人口2500多万(1960年代中期每年出生人口2500万以上),每年人口减少1000多万--大国空巢!



《大国空巢》目录
第1章、财丁不能两旺――神秘的人口“两手”自控规律 18
1.1、人口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支柱 18
1.2、调控人口的“两只手”使得人口增长呈S形变化 19
第2章、从罗马帝国的灭亡看中国人口问题和世界未来 31
2.1、从罗马帝国的灭亡看欧洲的未来 31
2.2、中国正在走欧洲的老路 34
2.3、边界是暂时的,人口是长久的 37
第3章、历史和现实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 43
3.1、问题的提出 43
3.2、人口迷雾的透视器――以人为本的HDI发展观 44
3.3、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解放初中国的高生育率 47
3.4、中国人口“过剩”是因为毛泽东鼓励生育吗? 48
3.5、解放后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社会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 49
3.6、要是当年采纳马寅初人口论会怎么样? 51
第4章、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 62
4.1、1980年决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时代背景 62
4.2、计划生育是调控人口的“第三只手” 67
4.3、以中国的发展水平推测没有计划生育情况下中国的生育率 69
4.4、1971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共减少2.3亿人口 74
4.5、没有计划生育的话,现在中国人口会达到16亿、18亿、20亿吗? 75
4.6、将中国人口降低到7亿、5亿、3亿会怎么样? 76
4.7、1980年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共减少1.3亿人口 77
4.8、1980年以后不同生育方案的后果分析 78
第5章、中国人口过多是个流传已广的谣言-――中国的人均资源真的不足? 87
5.1、从“地大物博”到“人均资源不足”的宣传演变 87
5.2、人口密度和农用地面积 87
5.3、森林资源 91
5.4、淡水资源 93
5.5、矿产资源 94
5.6、中国和印度自然资源的比较 96
5.7、人力资源才是第一资源 96
5.8、中国“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 97
第6章、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 102
6.1、近两百年来人类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102
6.2、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个名人 102
6.3、哥伦布发现美洲对全球和中国人口的影响 107
6.4、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 111
第7章、大国崛起的人口因素 117
7.1、 为什么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而不是法国? 117
7.2、英国工业革命给中国的启示 123
7.3. 大国崛起的人口因素 125
7.4、1800年以来中国、法国、英国、德国应对人口压力的几种方式 129
7.5、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可以在欧洲历史上找到痕迹 131
第8章、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 134
8.1、谁曾断言中国人口上限? 134
8.2、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农业政策和人口结构而不是耕地 137
8.3、中国人口上限究竟是多少? 141
8.4、要用全球化眼光看待农业分工 146
8.5、被夸大了的环境危机 147
第9章、人口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 152
9.1、人口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 152
9.2、美国人口优势 156
9.3、中印崛起的人口因素 158
第10章、计划生育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吗? 161
10.1、“省养儿女的钱”是省不出来的 161
10.2、对“计划生育贡献论”算法的剖析 162
10.3、中印比较:计划生育没有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任何贡献 164
10.4、通过降低人口分母能够提高人均GDP吗? 167
第11章、谁挥霍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少生孩子节省的钱到哪里去了? 171
11.1、本末倒置的“人口红利”理论 171
11.2、“人口红利”到哪里去了? 173
11.3、“超生”家庭多占用了社会资源吗? 181
第12章、现在养小孩为什么这么贵? 185
12.1、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比例之低居全世界第一 185
12.2、教育产业化 186
12.3、住房 189
12.4、医疗产业化 190
12.5、消费阶层化使中国人普遍感到穷 193
12.6、消费率持续走低 194
第13章、计划生育所致的畸形家庭消费结构是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源 198
13.1、目前经济问题的根源――寄生经济 198
13.2、计划生育代表的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 203
13.3、医疗、教育、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层次 207
第14章、计划生育政策严重威胁中国的持续发展 210
14.1、老有所养,谁来养? 210
14.2、计划生育改变中国和世界的民族结构 217
14.3、中国治理性别比失衡“诊错了病根下错了药” 220
14.4、计划生育增高家庭风险 228
14.5、“优生优育”还是“鳏寡孤独皆有所养”? 229
14.6、计划生育威胁社会稳定 233
14.7、计划生育使得城市化进程滞后 235
14.8、计划生育有悖多项宪法条款 236
14.9、总结:都是计划生育惹的祸 241
第15章、人工迷雾下可怕的人口现实――令人胆战心惊的人口数据 246
15.1、磨拭“解剖刀” 246
15.2、中国人口真的能达到16亿? 247
15.3、一个数据就足以推翻《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50
15.4、迟来的13亿人口日 256
15.5、现在中国人口有13亿吗? 260
15.6、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严重吗? 262
15.7、“超生”超得过统计吗?――网友反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情况 268
15.8、中国能有1.8的生育率吗? 271
15.9、中国人口早在1980年代就出问题? 280
15.10、用“封存”法破解中国人口迷雾--斩断“修正”人口的黑手 281
15.11、1990年以来的死亡人口是否被低估? 287
15.12、不同生育方案下每年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的比较 290
第16章、从2002-2005年电力短缺看今后劳动力短缺和学校破产 297
16.1、1997年后的“8%经济增长率”导致现在的电力短缺 297
16.2、不同资料来源的每年出生人口数量 299
16.3、“1.8的生育率”将导致今后劳动力严重短缺 301
16.4、“1.8的生育率”将导致今后学校生源短缺、高校破产 303
第17章、中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是古代先贤精心策划的结果 313
17.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有大的道理 313
17.2、古人谈人口与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关系 316
17.3、多子多福、早婚早育的时代背景 317
17.4、现在西方国家鼓励生育的力度还比不上中国古代 318
17.5、古老的哲学往往露出年轻的微笑 320
第18章、 从全国易氏繁衍历史看人口繁衍的艰难和民族结构改变 325
第19章、谈性说爱论人口 335
19.1、对性的控制程度反映了一个文明的水平 335
19.2、中国传统家庭模式体现了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和谐 336
19.3、从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性命运看传统婚姻的重要性 337
19.4、从古今结婚年龄的差别看现代的低生育率 339
19.5、从现在各国生育率下降看“万恶淫为首” 341
19.6、不将人口再生产当生产是现在生育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344
19.7、无性时代已经来临? 349
第20章、各民族的博弈归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 351
20.1、美国生育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奥秘 351
20.2、社会主义国家生育率普遍偏低 357
20.3、中华文化圈生育率低下的原因 360
20.4、在生育上面,我们还算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吗? 364
20.5、各民族的博弈归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 369
第21章、停止计划生育也难防止今后中国人口锐减 373
21.1、中国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定位 373
21.2、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人口变化趋势看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中国能有多少生育率 375
21.3、停止计划生育中国也将达不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中国目前发展水平时的生育率 379
21.4、既把农民不当人,又把农民当超人 382
21.5、从越南的计划生育看中国的人口现状 383
21.6、“超生挑战中国16亿人口上限”是个大笑话 384
21.7、“二孩晚育软着陆”是错误的 390
第22章、停止计划生育后出生堆积高峰越高越好 394
22.1、战后美国婴儿潮、日本“团块世代”对经济的影响 394
22.2、从人口结构看中印龟兔赛跑 396
22.3、从人口结构看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的综合国力 397
22.4、中国三次出生高峰的原因 399
22.5、国家计生委阻止人口政策调整的两大理由不成立 400
22.6、政策调整后出生堆积高峰越高越好 404
第23章、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 407
23.1、尊重人口的内在规律――无条件恢复常态 407
23.2、全面看待人口意义,解除计生委和人口学界对人口政策的垄断 410
23.3、用“奥康姆剃刀”来解开人口问题这个“哥顿神结” 414
23.4、治大国如烹小鲜――该翻就得翻 416
23.5、挖掘传统文化,重建新型生育文化 418
23.6、归去来兮――停止计划生育并出台适度鼓励生育政策刻不容缓 420
23.7、人口政策调整成功的标准:主流家庭愿意生并养得起三个孩子 425




网络援引: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一)



  甲:中国人口太多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的数量和提高人口的素质。

乙:首先,你说"中国人口太多了",这句话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是的,中国现在有1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从人口密度来看,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韩国为470人/平方公里,日本为336人/平方公里,德国为235人/平方公里,英国为245人/平方公里,可见,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国大,那么,你能不能说"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的人口太多了"?



  甲:但是中国的西部有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等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你算中国的人口密度时应该把这些地方去掉再算。

乙:是的,中国的西部有许多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然而日本等其它国家也同样有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现在假定日本和韩国的全部国土都适宜人居住,中国只有一半国土适宜人居住,即使这样算,日本和韩国的人口密度还是高于中国。



  甲:看一个国家的人口,不能单看人口密度,还要看人口总量!韩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虽然比中国大,但人口总量并不大。中国有13亿人口,实在是太多了!

乙:你如果一定要看人口总量,那么假设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合并成一个"外国",人口总量就有50亿,岂不是比13亿更多?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是河南省,人口也不过一亿左右,比不上日本的人口多。既然你说日本的人口总量不大,那么河南省的人口总量也不大了。如果中国的每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都不是太多,那么合起来的中国人口又怎会"太多"了?这就好比,如果欧洲联盟的各个成员国的人口都不算太多,那么合起来的欧洲联盟人口又怎会"太多"了?



  甲:不管怎么说,中国的人口都是太多了。你看这张上海市区的照片,街道上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你说中国的人口是不是太多了?

乙:仅凭这张上海的照片你就断言中国的人口太多了?我曾看过一张澳大利亚悉尼市区的照片,上面显示黑压压一大片人群,如果仅凭这张悉尼的照片就下结论说"澳大利亚人口太多了!"岂不是太荒谬了?悉尼人口密度大不等于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大;同样道理,上海的人口密度也代表不了中国的人口密度。如果你看到一张新疆天山草原的照片,你能不能说:"中国人口太少了"?



  甲:现在中国有很多人失业,这不证明中国确实存在"人口过剩"这种现象吗?

乙:如果说存在失业是因为"人口过剩",那么俄罗斯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应该不存在"人口过剩"这种现象,为什么俄罗斯也存在失业现象?



  甲:现在中国还很贫穷,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了。你看,中国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如果按人口平均,就可能排倒数第几位了,这难道不是由于中国人口太多吗?如果中国人口减少一半,那么人均自然资源就会比现在多一倍,人均GDP也会比现在高一倍。

乙:在1960年,中国的人口确实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半,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不但没有富裕起来,反而还饿死了那么多人?你以为人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就会富裕吗?非洲国家的人均自然资源比欧洲国家和日本丰富得多,为什么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很贫穷?



  甲: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也应该控制中国的人口。你看中国的西北部,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了,黄河都变黄了。人口越多,对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也应该控制人口的增长。

乙: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人口越少,对环境的破坏就越少?然而黄河可是黄了几千年了,要知道几千年前,中国人口只有几千万。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原本是森林,也没有人为破坏,但它就那么一点一点的变成了沙漠。澳大利亚的中部几乎渺无人烟,照样有大片大片的沙漠。又如,中国的人口密度是135人/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只有16%;日本的人口密度达336人/平方公里,然而森林覆盖率高达66%。可见,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性因素不是人口的多少,而是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是否注意保护环境。



  甲: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增长,那么将来中国的人口增长到20亿、30亿、50亿、100亿怎么办?

  乙:你以为人口像孙悟空的毫毛,吹一下就能变出成千上万个吗?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其它国家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难道他们都"人口爆炸"了?事实上,人口的增长是有内控机制的。一般来说,农村人口出生率比城市人口出生率高,穷国的人口比富国的人口增长快。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时,人们的生育率就会下降。欧洲国家和日本过去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甚至现在还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但现在他们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都很低甚至负增长。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二)



  甲:中国人口在1900年只有4亿,在1950年只有5亿,到了1980年增长到将近10亿,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是第一人口大国,不实行计划生育是不行的。

乙: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人口增长迅速,但同时世界人口也迅速增长。中国并不是现在才成为第一人口大国的,早在西汉时,中国就是第一人口大国了。从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来看,十九世纪初,中国人口有4亿,世界人口是12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到了二十世纪初,由于长期战乱,中国人口仍然是4亿左右,而世界人口增长到16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现在中国人口为13亿,而世界人口已达64亿,中国人口只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见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下降。



  甲: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少生了三亿人,大大缓解了人口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环境压力。

乙:是的,计划生育成功地控制了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但却造成了人口结构的恶化:人口性别比失衡和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的误区,就是只重视控制人口数量而忽视人口结构。



  甲:人口性别比失衡不是由于计划生育造成的,而是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造成的。

乙: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几千年以来就一直存在。在1980年以前,中国还没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性别比失衡并不严重。"一胎化"政策是从1980年开始推行的,从那以后,人口性别比就开始攀升。20年间就从1981年的108上升至2000年的117,即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地出生了117名男婴,大大偏离了103至107的正常范围,其中海南、广东等省更高达130以上,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达到的比例。



  甲:计划生育怎么会影响到人口性别比失衡呢?

乙: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中国许多农村都实行这种计划生育政策: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就不许生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就可以生第二胎。这种政策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一结合,男多女少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专家们认为,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原因主要是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普及和选择性别的引产。据统计,在2000年,中国第一胎的出生性别比为100:107.1,到第二胎就猛升到100:151.9。这不说明是B超人工选择又是什么?为什么第一胎与第二胎之间相差这么多?不是计生政策造成的又是什么?失调的性别比将大大引发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



  甲:那么人口老龄化应该与计划生育无关,因为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现在不是也进入老龄化社会了吗?

乙:是的,一个国家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生育率下降而进入老龄化社会。但计划生育大大加快了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原因很简单:计划生育只能减少小孩的数量而不可能把老、中、青、幼的人口同时按比例地减少。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少生了三亿人。我们假设当初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国就会增加三亿人口,这三亿人现在的年龄是0到20多岁。可见,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现在减少了三亿年龄从0到20多岁的人,但老人的数量并不因计划生育而减少。因此,老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就上升了。怎能说"人口老龄化与计划生育无关"?



  甲:老人不是由小孩变成的吗?既然计划生育减少了小孩的数量,那么当然也就减少了老人的数量。

乙:老人当然是由小孩变成的,然而,小孩要到几十年以后才会变成老人,因此,中国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并没有一个老人的减少是直接由于计划生育引起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不允许为了计划生育而杀害老人。如果一个国家坚持几十年实行"一胎化"的计划生育,那么小孩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必定会越来越少,人口老龄化必定会越来越严重。



  甲:现在发达国家不是也进入老龄化了吗?老龄化有什么可怕的?

乙:发达国家由于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他们的普遍规律是: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00美元。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就有能力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在本世纪初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也会大受影响。



  甲: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什么问题?

  乙:首先就是工作的人少了,领养老金的人多了。你知道许多国营企业是怎么垮的吗?一个五百名员工的企业如果有两千名退休员工领退休金,这样的企业能有多少活力?还能支撑多久?从宏观上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人口远远少于领养老金的人口,这样全社会的劳动人口还能不能供养整个国家?中国的社保养老金目前是现支现付,都已经入不敷出,随着老龄化的持续发展,整个社保体系就有可能崩溃!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三)



  甲:现在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了,即使实行计划生育会带来人口结构的恶化,也不能放松计划生育,因为中国只能养活16亿人口,如果放松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就有可能突破16亿这个上限,就会给中国带来灭顶之灾。

乙:我知道中国有一些专家"论证"过:中国只能养活16亿人口,并认为如果我国人口超过16亿,社会就会崩溃,所以计划生育必须抓紧,不能松。这种悲观的论点纯属杞人忧天!按照这些专家的论点,日本早就应该崩溃了,因为日本的人口密度是336人/平方公里,中国的人口密度是135人/平方公里,而且日本的自然资源极为缺乏。类似的悲观论点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1850年,当时清朝的人口为4.3亿,达到空前的高峰。被一些人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的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在汪士铎看来,中国能养活的人口似乎不会超过6亿;而在今天,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口,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准比汪士铎时代不知提高了多少!因此,现在来谈论几十年以后的中国能养活多少人口,制定人口上限,无异于画地为牢、自我禁闭!这些专家的错误在于,他们只看到局部历史,根据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人口数据总结出一个规律,然后再无限地预测未来。



  甲:那么你认为中国能养活多少人?而且,人不同于一般动物,除了要维持基本的生活,还要有其它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说的"养活多少人",应该是指能维持正常生活这种"养活"。

乙:是的,我们所说的"养活多少人",当然不是指像养猪那样"养活",而是指能维持正常生活这种"养活"。然而,似乎你认为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人们的生活质量比较低?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较大,如日本、德国、荷兰、比利时。就中国来说,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生活水平往往也比较高。我认为在不同的时代,中国能养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可以肯定的是,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养活20亿人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按照中国现在的人口结构、生育率和生育愿望来计算,即使现在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中国人口在100年内也不可能达到20亿。所以中国根本没有必要为人口太多而担忧。



  甲:你说中国能养活20亿人口?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我还是倾向于认为中国只能养活16亿人。

乙:我举一个例子来反驳16亿这个所谓的"上限":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距离16亿这个所谓"上限"还有3亿,即中国不能比现有的人口多出30%。平均来说,中国的每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都不能比现有人口多出30%。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中国最大的两个海岛:台湾岛和海南岛。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这两个海岛的面积和自然条件都差不多,能养活的人口应该也差不多。台湾岛现有人口2300万,仍没有突破人口上限(因为台湾现在仍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海南岛现有人口750万,有谁会相信,海南岛的人口如果比现在增加30%(即达到1000万),海南岛就会面临灭顶之灾?不要说1000万,就算海南岛的人口比现在增加一倍,达到1500万,海南岛也不会面临灭顶之灾,否则台湾早就崩溃了,或至少也要实行"一胎化"政策了。而且,现在海南岛的人口密度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甲:不管怎么说,现在中国人口仍在增长,所以计划生育仍然要常抓不懈。只有当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时,才能放松计划生育。

乙:一个国家的人口要保持稳定(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2.1个孩子,这就是人口学上的世代更替水平。中国的生育率在九十年代初就已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口仍在增长?那是因为现在的出生人数多于死亡人数,而死亡的是70岁、80岁的老人,这些老人出生那时中国才四亿人,你要现在就人口负增长,那么就是要现在出生的人口少于那时候四亿人的出生人口,那人口结构就出大问题了。



  甲:现在中国的就业形势仍很严峻,如果现在放松计划生育,就会有更多的人口出生,就会增加就业压力。

乙:你担心现在出生的婴儿会抢你的工作吗?婴儿不是刚出生就能成为劳动力的,至少要过十几年、二十年才能工作。二十年之后,由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老龄化日趋严重,中国有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现在出生的婴儿到那时正好能成为劳动力。而且,现在出生的婴儿多一些,反而有利于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因为至少可以刺激与此有关的乳品、医疗、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家政、幼儿教育、游乐等等行业的发展。



  甲: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毛泽东时代不搞计划生育,造成中国人口迅速膨胀。中国在1980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是"亡羊补牢"。

乙:所谓"毛泽东时代不搞计划生育"其实是很多人的误解。确切地说,中国是从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当然,你说"中国在1980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也没有完全说错,因为"一胎化"政策是从1980年开始推行的。七十年代推行的"晚、稀、少"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群众容易接受,执行效果很好。"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1970年总和生育率为5.8,1977年降到3.0,到1979年则降为2.75。但八十年代初推行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却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群众不易接受,因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于是乎从1984年开始不得不"开小口子",以减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力。



  甲:中国为什么要从1980年开始推行"一胎化"政策?

  乙:这是因为,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一千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中国当时认为:人口每增加一点,都是对"四个现代化"的冲击,以致于得出结论:"唯一的出路就是少生"。定下了这样一个"宏伟目标"之后,中国的人口政策在1980年骤然收紧,即从"晚、稀、少"迅速转变为"一胎化"。其标志是1980年9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其主要内容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如果不是因为要把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这个奋斗目标,中国在八十年代也许会沿袭七十年代推行的比较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而不是"一胎化"政策。这样中国的人口性别比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就不会像今天这么严重。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四)



  甲: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他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由于几何级数增长的速度要远远大于算术级数增长的速度,因此战争、瘟疫、饥荒等天灾人祸将伴随着人类。1968年,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保罗・恩里希在他的畅销书《人口爆炸》中宣布,鉴于世界人口可以预见的爆炸性增长,地球终将不能养活人类,"为养活人类而进行的战斗已经结束了,70年代,世界将经历一场高比例的饥荒--上百万人会被饿死。"可见,人口的警钟时时敲响,计划生育千万不能放松!

乙:然而,马尔萨斯、恩里希等悲观主义者的预言都失败了。2001年,世界人口已经跨过60亿大关,人类的生活水平反而提高了。根据联合国的材料,自从1961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农业产量已增加了52%。现在,全球饥荒受害者在不断减少,人类平均寿命从100年前的30岁延长到现在的67岁。马尔萨斯等人只看到人类的繁殖能力,而看不到人口的增长有着内在的自控规律: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时,人口的出生率就会下降,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才(财)丁不能两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球各地的人们,生育越来越少,生育率自1972年以来下降了一半,由每名女性生育6个子女跌至2.9个,而人口学家表示,生育率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地球面临的新威胁不是人口过剩而是人口减少,而生活富裕正是出生率剧降的原因之一。



  甲:如果中国人口真的能减少,那肯定是一件好事。美国的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当,人口只有3亿,所以美国的人均收入那么高。中国如果能通过计划生育把人口减少到3亿,中国人民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了。

乙:你希望通过计划生育把中国的人口减少,然而,计划生育难道有能力把现有的13亿在保持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变的情况如刀切蛋糕般降到3亿吗?计划生育只能减少小孩的数量而不可能把老、中、青、幼的人口同时按比例地减少。通过计划生育减少人口与因为天灾人祸导致的人口减少,这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计划生育还会伴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恶化,老人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小孩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少。



  甲:现在生活费用那么高,要养育一个孩子都不容易了,生两个怎么养得起?

乙: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要维持人口的稳定,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2.1个孩子。如果你现在养不起两个小孩,那么将来你的小孩养得起四个老人吗?



  甲:"养儿防老"是封建思想。我不靠孩子养老,我在年轻时多挣一点钱缴纳社会养老金,将来年老了就有养老金了。

乙:养老金制度不过是社会化意义上的"养儿防老"。然而,当你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创造财富的年轻人比领取养老金的人还少得多的话,那么你的养老金就会贬值了!养老金换来的是商品,而商品是由当时的人创造的,可不是在你缴纳养老金的时候创造的。也就是说,钱本身并不等于物质财富,养老金所购买的消费品或服务也需要当时的年轻劳动人口提供。如果钱本身就等于物质财富的话,那么一个国家什么都不用干,就专门印钞票好了!



  甲:老龄化有这么严重吗?连我的养老金也会贬值?

乙:我举日本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据外电报道,现在日本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经降到战后最低的1.34,远低于维持人口平衡所需的临界生育率2.1。一个老龄化的日本,面临无人养老送终的残酷现实,缴纳养老金已经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因为没有足够的服务可供购买以至于等自己老了时养老金会贬得一文不值。连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都开始欠缴养老金了,你说问题严不严重?日本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是"先富后老",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是"未富先老"。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比任何国家都更严重!



  甲:实行计划生育,会加速老龄化进程;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又会反弹。这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中国在五十年代采纳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而实行计划生育就好了!真是"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啊!

  乙:如果中国在五十年代就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是更好吗?这样中国在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就会赶上当时韩国的水平了,这样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哪里还用得着实行计划生育?中国之所以在七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建国后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才产生了"人口过剩"的现象。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其原因不外有两种:一是为建国后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失误寻找"替罪羊",二是在特定年代下"病急乱投医"的产物。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五)



  甲:我看到一份统计数据说,现在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比很多发达国家还高,因此现在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应该不是很严重。

乙:事实上,单看出生率是看不出老龄化问题的,只有生育率才密切影响老龄化。出生率和生育率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在于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区别在于生育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的关系(育龄妇女一般指年龄在15~49岁的妇女),而出生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全体人口的关系。出生率是指某年每1000人对应的活产数。对于人口结构来说,最重要的指标是生育率而不是出生率。



  甲:出生率越高,人口的年龄结构就越年轻,怎能说"单看出生率是看不出老龄化问题的"?为什么你说"只有生育率才密切影响老龄化"?

  乙:我举例来说明这一点:

  假设有A、B两个国家现有人口都为200人并且男女比例都为1:1,出生孩子都为100人,那么这两个国家的出生率是相同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国家的生育率:

  A、B两个国家的三代人状况分别是(父母辈、年轻辈、孩子辈):

  (1)A国父母辈100人,年轻辈100人,生出的孩子100人,则年轻辈母亲生育率为2.0。

  (2)B国父母辈50人,年轻辈150人,生出的孩子100人,

  则,父母辈,母亲生育率为6.0。(女性25人生出150人)

则,年轻辈,母亲生育率为1.33。(女性75人生出100人)





  甲:上面A、B两个国家的出生率相同,但年轻辈的生育率却不同:A国为2.0,B国为1.33,这两者对老龄化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乙:从这两个国家的生育率可以看出:A国的生育率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人口增长平衡,人口结构比较合理,社会新劳动力补充没有根本变化,现在的就业问题不严重,今后老龄化问题也不严重;而B国以前生育率高(高达6.0),现在生育率低(只有1.33),现在就业问题严重,但将来工作人口减少,老龄化问题严重。A国就相当于美国的人口结构,B国就相当于中国的人口结构。



  甲:那么中国现在的生育率是多少?

乙:中国在九十年代以前的生育率数据比较可信,没有引起大的争论,例如1970年总和生育率为5.81,1977年降到3.0,到1979年则降为2.75;八十年代后,总和生育率从1980的2.24回升到1982年的2.86;1985年下降到2.20之后,到1987年再次回升至2.59;而到1989年又回落到2.35。人口学家公认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31的总和生育率是准确的。但在九十年代以后,生育率数据竟然变得扑朔迷离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当时总和生育率只有1.22,但计生委认为这个数据不可信。一般认为,中国在九十年代初的生育率就已开始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2.1,现在的生育率更是远远低于这个水平了。



  甲:生育率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意味着什么?

乙:生育率远远低于2.1,意味着人口持续老化,并且从长远来看,人口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现在中国的人口虽然仍在增长,但等我们的父母辈到了七、八十岁开始去世的时候,人口将会一下子负增长,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



  甲:即使中国将来出现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人口减少的现象,到时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不就行了吗?

乙:你以为人口的再生产是像电源开关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开就开、想关就关的吗?中国从1980年开始推行"一胎化"政策,采取了许多严厉的计划生育措施才把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大幅度降下来。如果说要控制人口数量是一项不容易的工作的话,那么,要鼓励生育就更不容易做到了!许多发达国家都为生育率下降伤透了脑筋,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生育,但仍然无法挽回其一路下滑的生育率。因为一个国家富裕后,人们抚养小孩的成本增加了,人们的生育愿望降低了。许多发达国家如果不引进外国移民,人口早就负增长了。



  甲:既然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已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说,即使从短期来看人口仍在增长,但从长远来看,中国人口的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中国仍在推行"一胎化"政策?

  乙: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我推测中国现在仍在推行"一胎化"政策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中国某些专家认为,中国只能养活16亿人,所以害怕放松计划生育后,中国人口会突破16亿这个所谓的上限。我在前面已驳斥过这种论调。第二,中国现在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许多中国人都被"人口第一大国"这个表面现象蒙蔽了眼睛,看不到人口结构恶化的严重性,仍然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其实,如果1947年印巴不分治,现在印度人口就已经超过中国了,而印度的国土面积远远不及中国的一半。中国现在的人口形势与二十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现在仍在推行二十多年前制定的"一胎化"政策,真令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六)



  甲:中国从1980年开始推行"一胎化"政策(即独生子女政策),二十多年来,正是由于中国的不懈努力,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被推迟了四年。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

乙:然而,"一胎化"政策在实施以前,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严重低估了迫使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代价。例如,当时估计老龄化现象最快也得在40年以后才会出现,即2020年才会出现老龄化现象;事实则不然,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10月已经宣布中国进入了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另外一个没有充分估计到的影响是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持续偏高上。当时的估计是"解放以来,我国历年人口统计都表明,男女性别比的比例大体上差不多,男孩稍为多一点。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来,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对头胎生育的孩子的性别比例做了调查。结果也是男孩比女孩稍为多一点。"后来的事实却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估计。



  甲:你总是说人口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问题有多么严重,但为什么我感觉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乙:这是因为,人口政策最大的影响不是现在,而是若干年以后才知道结果。可以说,到2020年,计划生育的负面效应将全面暴露出来。以人口性别比失衡来说,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性别比为119),到2020年,中国将有四千万光棍找不到对象。以老龄化问题来说,由于老人越来越多,有可能出现退休人员工资无法发放的问题,这将引发社会的动荡。



  甲: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减缓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问题?

乙:办法很简单,就是取消计划生育,使生育率回升到2.0左右。这样不但有利于减缓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问题,还可以减轻2020年前的就业压力,并且有利于缓解2020年以后的劳动力缺口问题。因此,停止计划生育是一举两得: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和今后的老龄化压力。事实上,按照现在的生育率和生育愿望,取消计划生育以后,中国的生育率也达不到2.0。只要生育率低于2.1,那么从长远来看,中国人口的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甲:取消计划生育?这不会造成人口膨胀吗?

乙:你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计划生育本来就是权宜之计而不是长久之计。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前一年(1970年),生育率高达5.8,而现在中国的生育率已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2.1,还有必要实行计划生育吗?现在中国生育率最低的地方并不是计划生育搞得最好的地方,而是不实行计划生育的地方--香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今后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老龄化而不是人口过多。几十年后,中国将与发达国家一样,为生育率下滑而伤透脑筋。不要以为中华民族特别喜欢多生孩子,事实上,海外华人几乎是所有种族中生育率最低的。过去中国人的生育率之所以比较高,是因为中国人很穷。在18世纪,中国和欧洲都比现在穷得多,那时中国每对夫妇平均生育6个孩子,而欧洲妇女则平均生育8个孩子,中国人要比欧洲人少生2个孩子。"越穷越生"是人口增长的规律,也就是说,穷国的生育率都比富国的生育率高(例如现在非洲国家比欧洲国家的生育率高)。



  甲:是啊!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乙:且慢!"越穷越生"与"越生越穷"这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越穷越生"虽然是人口增长的规律,但"越生越穷"这句话却是不符合事实的!二战后一直到六十年代,日本和美国的出生率都很高,但这两国的经济在那期间都高速发展,怎能说是"越生越穷"?导致一个国家贫穷的原因很多,天灾、人祸、政策、地理条件……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无法与多生孩子扯上关系。当然,说"越生越富"也是同样错误的!



  甲:即使取消计划生育后中国人口也不会突破上限,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离这个上限这么近呢?留有余地不好吗?就像我有20间闲房,为什么不能就让房子闲着,非要生20个人去住呢?

乙:问题是:中国现在的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问题已比较严重,如果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以降低生育率,这两个问题必然进一步恶化。取消计划生育是减缓性别比失衡和老龄化问题的唯一途径。就像你家来了15个客人,而你又有20间闲房,为什么你一定要让这20间房子闲着而不让你的客人住宿呢?



  甲:即使取消计划生育后也不会出现人口膨胀,我还是认为没有必要取消计划生育。我问你,计划生育为什么就不能搞?

乙:你这样问就好比问:"我为什么就不能吃药?"一个人是因为有病才需要吃药的,如果你没有病,难道你还需要吃药吗?计划生育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但现在中国已不存在"人口增长过快"这个前提条件,那么计划生育就是多余的。



  甲:但计划生育除了"控制人口数量"以外,还有一个目标是"提高人口素质",所以还需要保留计划生育。

乙:从计划生育的实践来看,计划生育一直都是只重视"控制人口数量"而忽视人口结构的。提高人口素质主要依靠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



  甲:我认为,计划生育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计划生育工作中有失误的地方需要改进。我们需要的是改进计划生育,而不是取消计划生育。

  乙:按照你的逻辑,你同样可以说:"计划经济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计划经济工作中有失误的地方需要改进。我们需要的是改进计划经济,而不是取消计划经济。"然而,中国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结果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计划生育其实也是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产物。不尊重自然规律,不尊重市场机制,事事都想"计划",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规律,是不可能不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的。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七)



  甲:人口老龄化是现在很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既然人的寿命延长了,那么相应地延长退休年龄不就可以减缓老龄化的压力了吗?比如现在是60岁退休,以后退休年龄可延长到65岁。

乙:是的,人的寿命延长,工作时间也会稍有延长,但不会成比例地延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疾病发生率在不断增加(很多是所谓的富贵病),虽然寿命仍然会有所延长,但延长寿命所需要的社会成本会非常昂贵(比如医疗成本),远非延长工作时间所能弥补(现在有些工厂就已经被老年人医药费拖得半死不活了)。在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时代,老龄劳动力人口在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比青年劳动力要处于劣势,对新产业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弱一些。当人口平均寿命只有60岁时,只在生病时候需要抚养;如果平均寿命延长到80岁,至少有十几年需要抚养。因此寿命延长,工作年龄并没有相应延长,养老负担更重。这就是老龄化的实质!



  甲: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要靠多生孩子来缓解老龄化,那么几十年之后,现在出生的孩子就会变成老人,那时老人的数量就会更多了,到时又要靠生更多的孩子来缓解老龄化,那样不是陷入恶性循环了吗?

乙:一个国家合理的人口结构是保持生育率在2.1左右,也就是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2.1个孩子。这样就不会出现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为什么说中国现在的老龄化问题可以通过多生一些孩子来缓解?这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生育率远远低于2.1的正常值。当未来中国的生育率保持在2.1左右的时候,人口结构就是良性循环而不是恶性循环了。



  甲:照你这么说,根本没有必要取消计划生育,只需把"一胎化"政策改为"二胎化"政策就行了。这样每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就保持在2.0了。

乙:"二胎化"政策当然比"一胎化"政策合理得多。然而,不要以为政策允许生二胎,每对夫妇就都生二胎了。这就好比,虽然法律允许离婚,但不见得人人都会离婚一样。事实上,即使放开二胎,有相当一部分夫妇也只愿生一胎。在这种情况下,有少部分夫妇生三胎,才会使生育率保持在2.0左右。



  甲:但是,实行"二胎化"政策以后,肯定还是会有一些人超生的,这样就抵消了只生一胎的情况,平均来说还是二胎。

乙:根据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取消计划生育后,只生一胎的夫妇肯定比生三胎及三胎以上的夫妇多。而且,考虑到男女性别比失衡、不孕症、单身人口等因素,即使有将近一半的夫妇生三胎,中国的生育率也不会超过2.1。事实上生三胎的比例肯定不会那么大。



  甲:不过,我还是担心取消计划生育会引起生育率有较大的反弹,万一生育率超过2.1怎么办?

乙:取消计划生育,不等于说国家不需要人口政策了。相反,国家应该用软性的手段来调节生育率。中国以前推行计划生育,主要是依靠行政的强制手段。取消计划生育,就是放弃用行政的强制手段来实施人口政策。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其它国家都没有采取强制手段,照样做到了使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如泰国、斯里兰卡等国的生育率就降到了2.0的水平。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教育普及、尤其是妇女扫盲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会直接导致生育率迅速下降。中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的,生育率只有1.2的水平。



  甲:现在农村人口仍占中国人口的多数,而农村的生育率又是高于城市的,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农村的生育率肯定会有较大反弹。

乙:是的,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不论是否实行计划生育,农村的生育率都是高于城市的生育率。现在中国城市的多数家庭都是只生一个。如果中国的大部分人口都是城市居民,那么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中国人口的生育率也仍然会很低。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最大障碍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目的,是限制农民进城;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然而,这两项政策的效果是互相冲突的,城乡分离政策的一个副效应是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甲: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不但应该取消计划生育,而且也应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乙: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既不是按人的出生地、也不是按人的居住地进行登记管理,而是一种身份世袭制度,一个人出生时的户口身份是根据其父母的身份确定的,并限制其自由迁徙,使得全国各地区的居民缺少平等分配国家资源以及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而且,户籍制度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无论是从人权的角度来看,或是从控制人口增长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有利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都应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八)



  甲:人类与动物不同,动物的繁殖是没有计划的,人类应该比动物更有理性,应该实行计划生育。

乙:你这种观点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计划经济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当这一矛盾的发展达到一定的尖锐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一个国家如果不实行计划经济,任由市场调节,岂不是乱了套了?然而,中国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已经宣告了计划经济理论的破产,中国也已经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与此相似,计划生育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任由人口自然发展,岂不是人口爆炸了?计划经济不相信市场机制,计划生育也不相信人口有其自身的调控机制。



  甲:人口自身怎么会有调控机制?

乙:众所周知,富裕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远远低于贫穷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但富裕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降低,并不是由于他们实行了计划生育。事实上,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这些富裕国家都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中国社会学家潘光旦很早就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才(财)丁不能两旺。他说,在一个社会中,上层社会总是慢慢地生殖能力就减弱,而中下层家庭却热衷于生孩子,也就是越穷越生。放大了来看,在中国,总是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生育率高于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在世界范围,也是富裕的发达国家生育率逐步下降,而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



  甲:那么,穷国生育率高,富国生育率低,这种人口的自身调控机制是好事还是坏事?

乙:在一定程度内,穷国生育率高是穷国变富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穷国生育率低,富国生育率高,其结果必然是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穷国生育率高,才能有大量的劳动力来发展经济,才能赶上富国。而富国由于劳动力不足,不得不引进大量的外部移民,这有利于缩小穷国与富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因此,如果经济政策正确,穷国人口增长快本来是件好事。例如,亚洲四小龙成功地在人口红利时期由穷变富。然而,由于中国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推行错误的计划经济政策,导致中国在七十年代出现了人口过剩的现象,这样人口增长快就变成坏事了。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过早地在2020年结束,在那以后,中国将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而到那时中国还没有成为发达国家。



  甲:什么叫"人口红利"?

乙:如果一个国家在特定阶段,人口的年龄结构中适龄劳动力比较多,就会给经济增长带来好处,这就是人口红利。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情况是金字塔型,社会需要抚养的未成年人比较多,而老年人比例较少;另一种情况是倒金字塔型,老年人比较多,而小孩比较少。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如果在社会中占的比重太大,经济就不可能分享到人口带来的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橄榄型,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是1000万,比较富余,经济就会从中受益。



  甲:不管怎么说,一个家庭如果只生一个孩子,那么一方面可以节省一笔抚养小孩的费用,另一方面母亲可以减少养育小孩的误工时间,用这个时间工作可以增加社会财富。因此,我还是认为"只生一个好"。

乙:你这种观点是非常短视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到将来的利益。现在的孩子少了,就意味着将来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少了,就会加重将来的负担。这无异于寅吃卯粮。打个比方说,如果你的月工资是1000元,每月一号发工资,你在上半个月就花掉了900元,当然你会认为生活得不错,但下半个月你就只有100元生活费了。你说"只生一个好",就是只看到"上半个月"的生活,却看不到"下半个月"的生活。一个国家如果几代人都是"只生一个好",那么人口结构就会4:2:1地恶化下去,哪怕原来有20亿人口,几代人之后,人口就不到1亿了,而且老人占了其中很大的份额。



  甲:但现在不是规定,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允许生两胎吗?所以人口结构应该是4:2:2了。

乙:你总是以为,凡是法律允许的,大部分人就会去做。如果是这样的话,发达国家就不用为老龄化发愁了!因为发达国家不但允许生两胎,而且还允许生三胎四胎,但事实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低于2.0,也就是说,多数夫妇都只愿生一胎。发达国家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他们的生育愿望尚且如此之低;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的负面宣传,已经使许多中国人认为"只生一个好"是天经地义的,生两胎或两胎以上是落后的生育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加上抚养小孩成本的提高,大部分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仍然会选择只生一个。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九)



  甲: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口不断增长,自然资源总有用完的时候。所以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来控制人口的增长!

乙:是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也没有能力移民到其它星球。不过,如果你说实行计划生育的理由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这种理由是不能成立的!这是因为:第一,即使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也只能减少中国的人口,其它国家是不会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减少本国人口的,他们是不会响应你"要减少大家一起来减少"的号召的。第二,即使全世界只剩下一亿人,地球资源也总有用完的时候,那时候怎么办?总不成大家都自杀了吧?



  甲:那你说地球资源用完了之后怎么办?

乙:一般来说,面对生存压力,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比方说,有甲、乙两个国家,他们的粮食生产都不足以养活本国人口。于是,甲国采取的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以减少本国人口;乙国采取的措施是:想方设法提高粮食产量,并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面对生存压力,甲国选择了向内:企图改造自身来适应环境,结果只能走上退化的道路;而乙国选择了向外:改造生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民族,结果越来越富裕。



  甲:我知道粮食产量可以提高,可是像石油这些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的石油只会越用越少,而且没办法生产出来,所以必须节约使用!

乙:我再举甲、乙两个国家为例子:当地球上的石油差不多用完的时候,甲国通过一项法律,禁止私人拥有小轿车,以节省汽油;乙国则千方百计研究能代替汽油的新能源,结果研制出使用电池作为能源的汽车,并行销全世界。



  甲:你的意思是说:当地球上一种资源快用完的时候,应该寻找另一种替代资源?

乙:是的,地球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资源也都有其替代的资源。所以,我们根本不必担忧某种资源用完了怎么办?而且,究竟什么是资源?石油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上百万年了,可真正大规模开发利用才100多年,200年前的人类会认为石油是资源吗?当然不会,所以说资源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人类之所以数量越来越多,人均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生活反而越来越富裕,就是不断战胜生存压力的结果,而不是实行计划生育的结果。



  甲:现在中国的许多种人均自然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6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所以只有把中国的人口降下来,才能提高人均自然资源的拥有量。

乙:为什么一定要提高人均自然资源的拥有量?一个国家的人均自然资源丰富不等于这个国家富裕。以人均水资源而言,以色列是600万人,它的土地60%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占了50%,水资源人均才260立方米。中国人均水资源是2600立方米,正好是以色列的10倍,但中国的人均收入远远不及以色列。以色列作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他并不实行计划生育以减少以色列的人口,相反,他发展出世界上最节水的灌溉技术。





  甲:人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消耗其它动物或植物才能生存。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消费者。

乙:是的,人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其它动物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必须消耗其它动物或植物才能生存。你只看到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却看不到人作为创造者的一面。一个人的一生中,所创造的价值完全可以大于他(或她)所消费的价值。也就是说,人一生中所创造的价值减去消费的价值是正数而不是负数,否则人类社会就不会越来越进步了。现在有些城市出台的这项规定是非常荒唐的:不允许城市居民生第二胎,却允许城市居民养宠物(例如狗)。养一个宠物的花费往往比养一个小孩的花费更大,而且宠物不能创造出有益于人类的价值。



  甲:我很喜欢大自然的美丽风景,我常常梦想: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一亿人,那么地球上就会到处莺歌燕舞,山花烂漫,郁郁葱葱。

  乙:你是不是认为:人类是破坏大自然环境的罪魁祸首?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认为人是万恶之源,他在"七杀碑"上写道:"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由于张献忠在四川进行空前的烧杀破坏,加上连年混战、天灾、瘟疫、饥饿等原因,结果四川人口急剧减少,终于出现了你所梦想的情景:"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一望丘墟,依山逼水者,豺狼昼游"。现在的四川人大多数是"湖广填四川"的湖广省(当时包括湖南、湖北省)移民后裔,还有一些是江西、广东的移民。幸亏当时西边有青藏高原,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不能移民过来,否则四川现在是不是中国的领土还很难说。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十)



  甲:我看到新闻报道说,日本现在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我对此感到很奇怪,因为日本的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得多,日本为335人/平方公里,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

乙:你只知道静态地看人口问题,而不懂得动态地看人口问题。在1960年代,当日本的人口突破1亿时,日本举国上下都在为人口快速增长而担忧,并曾一度计划将人口收缩到8000万左右(幸亏没有实施)。现在日本人口是1.27亿,但日本人反而为人口减少而发愁。为什么当人口1亿的时候担心人口太多,而当人口1.27亿的时候反而担心人口减少?这是因为,人口结构比人口数量更重要。日本人口1亿的时候,生育率是高于2.1的;人口1.27亿的时候,生育率是低于2.1的。现在日本的生育率与中国差不多,都是1.4左右。到21世纪中叶日本人口将不到1亿,并且一路下滑,到21世纪末,日本人口将仅相当于现在的一半。现在中国有一些反日狂热人士说日本计划在某某年灭亡中国。实际上,如果日本的生育率持续降低,日本将自身难保,根本威胁不了中国。如果日本的生育率高于2.1,中国就必须警惕日本。



  甲:你说现在日本的生育率与中国差不多,都是1.4左右。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今后也会像日本一样,人口数量一路下滑?

乙:是的,中国的人口现在是低惯性增长。为什么中国现在的生育率这么低,人口仍在增长?这是因为几十年前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仍在世,通俗地说,就是现在婴儿出生时,婴儿的爷爷奶奶还没有去世,所以显得人口数量有增加。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人口峰值15亿,随着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陆续去世,中国的人口数量将无可挽回地急剧下降。当中国人口从15亿回落到13亿时,中国即使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也仍将止不住人口一路下滑的趋势,并且有可能一直降到10亿、7亿甚至3亿以下。



  甲:当中国人口从15亿回落到13亿时,如果中国真的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为什么仍将止不住人口数量一路下滑的趋势?

乙:原因很简单,看看现在的日本和欧洲国家就知道了,大多数夫妇都只愿生一个,不愿多生。生育越多的孩子,抚养成本越高,生活水平越高成本也越高。这里的成本不仅指财力,还有闲暇时间、精力等诸多影响现代人生活水平的因素。因为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日本和欧洲国家有着很高的生育奖励却偏偏少有人去领。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每对夫妇都只生一个,那么只需两三代人的时间,人口数量就只剩下3亿了。



  甲:但那是日本和欧洲国家的情况,中国的情况是不同的。

乙:是的,中国的情况是不同的,因为日本和欧洲国家都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没有经历过多年来的计划生育的负面宣传,所以将来中国的生育率和生育愿望将比日本和欧洲国家更低!



  甲:我不相信将来中国的生育率和生育愿望比日本和欧洲国家更低!

乙:看看海外华人就知道了,现在海外华人的生育率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种族中最低的。你再看看香港,香港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然而生育率只有1.0左右,比日本和欧洲国家的生育率都低得多。香港有大陆移民,生育率再低也问题不大,然而将来当中国的生育率只相当于香港现在的水平时,中国有能力吸引大量的外国移民吗?要知道几十年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对于外国移民来说,中国的吸引力显然比不上美国和欧洲国家。



  甲:但中国为什么要吸引外国移民?即使中国人口只剩下3亿,也仍然相当于现在的美国人口,经济也仍然能发展。

乙:说了半天,你还是只懂得人口数量而不懂人口结构!不过也不能怪你,因为计划生育的宣传一直都是只关注人口数量而忽视人口结构的。你要知道,如果中国人口是从2亿增长到3亿的,那么人口的年龄结构就是很年轻的,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然而,当中国人口从13亿降到3亿时,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严重老化了,当老年人占了一个国家人口的大部分,怎么发展?



  甲:刚才你说到人口结构比人口数量更重要,我还是不大明白其中的道理。

乙:我举例来说明这一点:在1980年,中国有10亿人口;而到了2030年左右,中国将有15亿人口。我说1980年的10亿人口比2030年的15亿人口更多!为什么?因为1980年的10亿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即使从1980年开始,每对夫妇都只生一个孩子,此后的30年(即从1980年至2010年)中国的人口仍会不断增长,这是因为出生人数大于死亡人数。而2030年的15亿人口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即使从2030年开始,每对夫妇都生两个孩子,中国人口也会不断地减少下去,这是因为死亡人数大于出生人数,几十年以后,中国人口就不到10亿了。这样看来,你说1980年的10亿人口是不是比2030年的15亿人口更多?



  甲:你的意思是说,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以后,就不应该再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增长了?

乙:是的,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以后,即使人口仍在增长,也不过是强弩之末罢了,这个国家的人口迟早要进入负增长的,根本不应该再担心人口过多。相反,更应该担心的是生育率持续下降会带来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1999年10月就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了,并且老龄化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与其将来鼓励生育(而且收效甚微),不如现在立即停止计划生育。



  甲:中国现在仍实行计划生育,他们为什么不害怕将来中国人口会减少?

  乙:这是因为,支持计划生育的人是在假定几十年以后的中国人生育愿望仍与过去一样不变。他们始终不懂得或不相信这一基本规律:当生活水平提高时,人们的生育率就会下降。他们以为,将来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时,只要放松计划生育,然后生育率就会又回升了。他们总是以为,人口的增长是像电源开关一样想开就开、想关就关的。这其实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搞计划经济,结果失败了;又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搞计划生育,同样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他们的思维模式失败不要紧,可惜的是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几代人也难以弥补的损失!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十一)



  甲:一谈到"计划生育",人们就会想到"独生子女政策"(即"一胎化政策")。按照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全国大部分家庭都应该是独生子女家庭。

乙:是的,按照计生政策,现在全国大部分家庭都应该是独生子女家庭。不论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或是从社会人文的角度,还是从家庭利益的角度,独生子女政策都是弊多利少的。因为这项政策破坏了人口自控机制,在短时期内就使生育率远离更替水平,破坏了人口结构,后患无穷。



  甲:如果独生子女政策是弊多利少的,那么为什么中国在1980年开始大力推行这项政策?

乙:我在前面已经说了,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一千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实际上,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12亿以内这个奋斗目标定得过紧,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中国人口在1995年还是"突破"了12亿。但这个过紧的奋斗目标就导致了"一胎化"政策的出台。在推行"一胎化"政策之前,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严重低估了"一胎化"政策的负面影响。例如,当时对于老龄化何时来到中国都严重估计错误,更遑论其它?



  甲:那么,具体来说,独生子女政策有什么弊病?

乙:前面已说过,独生子女政策是导致人口性别比失衡和加速老龄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从军事上来说,当独生子女参军入伍后,谁来支撑那些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家庭?一旦有战事,谁还能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若有所伤亡时,那些破碎的无法挽救的家庭又由谁来埋单?"独生"意味着惟一,而惟一是经不起伤害、更经不起毁灭的。独生子女一旦罹难,就有可能造成这个家庭的断子绝孙。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独柴难烧、独子难教",古有明训。由于父母的爱过分聚焦、期望过高、养教方式不甚科学等原因,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深深受到成材问题的困扰。一个孩子并不能绝对保证成材,如果孩子不成器,就可能成为大问题:老无所靠反成其累。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来看,"兄弟姐妹"等传统词语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甲:我感到奇怪,"一胎化"政策既然有这么多弊病,难道人口学专家们看不出来吗?

乙:事实上,中国有许多人口学专家也是头脑清醒的,他们也看出"一胎化"政策的弊病,例如,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司长于学军不久前在一个场合作了"一个家庭两个孩子的政策更合适"的表示。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片面的过度宣传,"只生一个好"已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思维惯性,这不,于学军刚做出上述表示,网上立刻有人攻击他,甚至要他下台。许多中国人都习惯于当"事后诸葛亮",却嘲笑那些先知先觉的人。



  甲:如果中国在1980年推行的不是"一胎化"而是"两胎化",这样是不是更好?

乙:是的,当时中国如果推行"两胎化",那么带来的人口增长也是暂时的,最终达到人口数量平衡和减少。而且与急剧老龄化的增长速度相比,"两胎化"使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要缓慢。这样,人口经过暂时增长以后,就是比较缓慢的减少趋势,绝不会因此造成人口数量上升,而且大量的老年人还是按同样的时间死去。接着人口从平衡点,就进入衰减期,这也是短痛的一种方式。为何当时中国不采纳"两胎化"?归根结底,当时中国还是缺乏科学的民主决策制度。



  甲:如果中国真的是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那么这种人口结构确实值得担忧。不过,我听说在农村有很多超生现象,因此中国的人口结构不会是4:2:1这样恶化的。

乙:你的意思是不是说:"超生者改善了中国的人口结构"?如果是这样,那么超生者就是对中华民族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可是为什么计生部门还要对超生者进行罚款或征收"社会抚养费"呢?这不是惩善扬恶吗?社会公正何在?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居然要靠"违法"(违反《人口与计划生育
 
易富贤:《大国空巢》一书后记

作者:易富贤 文章来源:大风网站 点击数:369 更新时间:2007-9-28


后 记

  我的家乡在湖南农村,小时候目睹了一些计划生育粗暴执法的事例,对计划生育产生过怀疑,但是当时认为国家的政策应该是经过充分论证的,应该是利大于弊的。由于几十年的舆论灌输,我1999年出国之前也认为国情不同,其它国家可以不实行计划生育,但中国人喜欢生孩子,应该适当限制生育。出国之后,发现华人其实是最不愿意生孩子的种族,美国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而我周围的华人都只愿意生育两个或者一个孩子(并且年轻一代只愿意生一个孩子的越来越多,有些连一个都不想生),罕有生育三个孩子的。感觉到中国的计划生育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中国单独控制人口,实际上是为全世界作出牺牲(现在看来中国计划生育其实对全世界都没有好处)。后面看到美国拉美裔移民的高生育率导致西班牙语的兴起,而曾经辉煌的法语却日渐没落,感觉到人口是文明的载体。2000~2002年从人口与语言、文明的角度零星地写过一些短文,反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张贴在网上,但没有引起什么关注,也没有留下多少痕迹。2002年进入妇产科领域后,发现不育不孕是一个大问题,将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不育不孕症发病率增加了十倍,在这么高的不育不孕率之下,中国现行的、过激的计划生育政策根本没有必要,从此开始系统研究中国的人口问题。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对此长期以来被要求「不争论」,中国人口学研究长期为计划生育服务。近几年网络掀起激烈讨论之后,计生委才改口说「学术无禁区,表达有纪律」,但是学者的研究是需要发表的(涉及到学者的晋升、基金申请),如果不能表达,还怎么研究?众所周知,在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研究是有潜规则的。凡是计生部门委托的课题,未经计生部门批准,课题承担者对研究结果必须严格保密,必须遵守「纪律」。有些「不听话」的学者,随时有可能被清除出局。这也是为什么计生部门的人口专家一边倒「支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之一。很多学者(并不是全部学者)养成了「学术爬蚤心理」,自我设限,缺乏思想独立,或主动或被动为现行政策辩护,常常异口同声得出相同的结论(比如都认为中国的人口上限是16亿,都认为现在中国有1.8的生育率)。这种现象在其它学科也很普遍,以至于决策层无法相信下属的汇报,温家宝总理都需要「绕道」才能获取真实情况。从整体来说,中国人口学科是不尽责的,甚至可以说是助纣为虐;但从个体来说,还有一大批有良知的学者,他们在中国人口学如此贫瘠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绿洲,实属不易,他们值得尊重和感谢!

  各民族传统的生育文化都是经过上千年的摸索才建立起来的。而工业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模式和家庭模式,动摇了各民族生育文化的根基。欧洲和日本生育率低下,但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似乎都茫然失措。韩国想提高生育率、治理出生性别比,但是生育率却不断下降,十几年耗费巨大的工程事实上却造成上百万人口的损失。由于理论上的缺陷,联合国从来没有准确预测过人口,除了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都没能成功鼓励生育。而美国的生育率能够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主要还是因为近年传统宗教信仰的回归。可以说现代人口学理论还是在婴儿阶段,还无力指导政府建立起维持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生育制度和文化。而中国人口学科又是建立在马尔萨斯和马寅初错误理论的基础上的。因此我并不想跟着别人的理论走。在一些专业人口学家的眼里,我的观点是异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我不是人口学科班出身,我不钻进计生委和一些人口学家的理论套路,反而更容易看出计划生育政策的荒谬性。

  我的兴趣比较广泛,小时候,我父亲就骂我是「十不全」,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但是人口的意义非常全面,研究人口恰恰需要「十不全」。我来自农村,经历了中国从农业社会逐步工业化的过程;在中国各个阶层都有亲朋,现在每周都给国内亲朋打电话,知道他们生育心理和扶养能力的转变;博士毕业后我到工业化层次最高的美国工作数年,认识了来自多种生育文化圈的朋友,特意了解各种生育文化下的生育情况,深刻体会到中华生育文化的衰败。从中国到美国,我经历了工业化的各个阶段,而工业化过程恰恰是「生产力压迫人口」的过程,是人类生育率降低的过程。

  由于研究领域与人类生育相关,掌握了一些人类生育生理和病理学知识。在明尼苏达大学药理系做博士后期间研究的是鸦片成瘾机制,因为研究毒品,从而对毒品、性解放、同性恋等社会问题感兴趣;这一年多时间在学术上没有什么成就,但是这段经历对于后来研究美国生育文化转型却大有裨益。基于医学专业背景,我采用了一些医学思维方式研究人口问题:用人类发展指数「诊断」生育率;用「数据手术刀」一层一层解剖中国人口迷雾;将公认(「无菌」)数据(人口普查数据)与争论(「污染」)数据(近年新增人口)隔离,「外科无菌操作」破解中国人口迷雾。根据全国多地家谱研究了易氏家族两千多年的繁衍史,对人类繁衍史和中华生育文化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马尔萨斯32岁建立他的人口理论,但38岁结婚后却「食言」而养育三个孩子;我开始研究人口问题的时候年龄与马尔萨斯当年相仿,我以身作则,依照自己的理论而育有三个孩子,知道工业化社会普通家庭养育孩子的艰辛,切身体会到「生产力压迫人口」,也知道普通百姓养孩子的心理感受。虽然我的学术背景比较杂,但是都是研究「人」(生理、病理、药理、心理,以及人的历史),不是研究昆虫繁衍(《人口爆炸》的作者Paul Ehrlich研究昆虫),也不是研究导弹控制(宋健是将导弹控制论应用为人口控制)。我的「十不全」的「人」的知识、「十不全」的经历对研究人口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全面」的。

  海涅说过:「我相信妨碍大多数德国学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论述宗教和哲学的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缺乏才能。我相信他们不敢把自己思维的种种结果告诉人民,是由于他们对这些结果有所顾虑。至于我,却是没有这些顾虑的,因为我不是学者,我本身是人民。我不是学者,我并不在德国七百贤人的行列里。我和广大群众站在他们的智慧宝库门口,只要那里走漏出任何一点真理,并且落到我的手上,那就行了―我用好看的字母把它写在纸上,然后交给排字工人;他把它用铅字排出来交给印刷工人;印刷工人把它印出来,它就属于全世界了。」

  我的想法也一样,我不是人口学家(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李小平教授嘲笑我是「非人口学者、非人口经济学者、非人口社会学者、非环境专家」),我试图用一种平民化的语言来构建一个平民人口理论。人口问题不像其它问题,只有老百姓看得懂,才能影响他们的生育意愿,理论才能有效。我在网络上辛辛苦苦摆地摊多年,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尽量用通俗但不流俗的方式论述人口问题,张贴到网上,以期雅俗共赏,目前我的文章可能已经有数千万人次的网络读者。大众型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使得我的研究结果更加接近事实,我的预测一次次「不幸言中」(而国家统计局、国家计生委、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多家机构这几年对中国人口的预测,都与事实相差甚远)。

  一些人口学家说人口问题一直存在争论。但是面对这一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战略决策失误,他们的争论却只局限于几个学者之间(似乎还只是争论是否放开二胎),就像两口子的私房话一样,上不能影响决策,下不能引导民意,宝贵的时间就这么白白流逝,而古代还有以死相争的谏臣。辛弃疾感叹:「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一个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扩大影响,还不如农民的种树书有用。因此我利用一切途径宣传我的观点(有时借用「炒作」的标题)。作为一个民间人士,质疑的是基本国策,面对的是权力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在那里专职造谣,并且掌握影响决策的渠道,其影响力远非我们民间人士可比),没有掌握主流媒体,只是在网络论坛上摆地摊(还得看「工商」和「城管」的眼色),不吆喝几句是没有人关注的。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反对者不乏其人(我谈不上先知先觉),出现了不少「超生游击队」(其中部分人以生命为代价)。但是全面而系统化地从理论角度反思中国人口政策,我可以算是第一人。最开始遭到一面倒的反对,现在网络民意基本逆转,已经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组成了不少「人口学网络游击队」,网络地摊已经变成连锁店了。人口学的开明学者也认为我们在网上的宣传给人口学讨论带来了一股春风,改变了人口学讨论气氛。

  计生委对网络反思计划生育的观点不但不主动吸纳,反而利用自己的特权压制网络观点,并对我进行报复。独生子女总设计师宋健1980年预测中国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中(21世纪初的20~30年)不用担心老年化问题,但是中国1999年就进入老年社会。明明预测是错误的,但是现在人口学界却说老年化不可怕,是「中国的福音」,是「为富先老」。当初实行计划生育是担心人口过度增长,现在看来即便停止计划生育都难以防止中国人口锐减,但是人口学界却说就是要减少人口,要将中国人口减少到七亿、五亿、三亿。计生委和主流人口学界是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的,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置中华民族持续发展于不顾,他们将「计划生育委员会」改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知道「计生委」是不能长期生存的,为自己留下「人口」后路),就是不愿意调整人口政策。2004年成立国家人口战略组,我曾经对这个战略组抱有幻想,我只是委婉地提出「计划生育要适可而止」,并违心地「奉承」过战略组领导,希望他们以此为台阶,主动提出人口政策调整建议,但是由于贪得无厌,这次战略研究报告变成了为计划生育的辩护报告(其实非常拙劣),再次延误人口政策调整时机。可以说计划生育是始于草率,行于暴力,终于搪塞和掩饰。计划生育是「空前」(彻底否定传统生育文化)「绝后」(减少后代)。

  有人说我的观点太尖锐,让人受不了。其实我向来与人为善,只是人命关天,人口问题事关国运,怎可漠视?每延误一年,就多损失数百万人命。要是我也畏畏缩缩,那么也会形成「爬蚤」心理。我不敢保证我的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但是主要观点是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的。

  虽然人口的正面意义远远大于负面意义,但是由于人口的负面影响是急性的、直接的、局部的、每个老百姓都能感受得到的,而正面影响却是慢性的、间接的、宏观的(人口不是灵丹妙药,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而只是经济发展中很多必要条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口学永远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从夏商周时期到清朝初年中国人口一直波动在数千万的水平,但是包括韩非子、徐光启等「有识之士」都抱怨人口太多。在1800~1950年期间,其它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而中国人口的增长却非常缓慢,仅仅是从四亿增加到5.5亿,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下降差不多一半,但是汪士铎、陶行知、马寅初等知识精英还是认为中国人口太多。即便今后证明我的主要观点都是正确的,相信仍然会有不少人反对我的观点。

  这几年我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人口研究上(注:工作时间还是尽责的),周末、节假日常常通宵达旦,对个人和家庭利益都有影响,但是良心使我欲罢不能。我特别要感谢我太太对我全方面的支持(包括生育三个孩子)。不断收到一些海外网友的邮件,他们在我的理论的影响下多生育了一两个孩子(我周围就有好些华人家庭和美国人家庭因为我的理论而多生育孩子),国内也有不少人因为我的理论而准备「超生」。看到网友发来的孩子可爱的相片,让我感到我的理论还是有意义的,我牺牲了个人利益,但是换来了很多生命,并且这些生命将世代相传。

  以下是我关于人口问题的研究历程。

  由于讨论计划生育的文章不可能在中国大陆论坛上出现,我最开始只能在海外论坛打游击,遭到网友一面倒的反对,骂声一片,文章不能收入精华文库,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的宣传、辩论,海外论坛的舆论开始逆转,2003年底文章被收入精华区(天下论坛精华区收录我关于计划生育的第一篇文章是2003年11月上贴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应适可而止〉,其实这篇文章早在此前几个月就已经完成),万维网的天下论坛和多维新闻网是我在海外宣传的主要阵地。我关于计划生育的文章「登陆」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网站是人民网强国论坛(强国论坛1999年刚建立的时候我就注册了),我一直尝试将反思计划生育的文章发到强国论坛,但文章一直未被放出来,2003年中期强国论坛开始零星地「漏放出」我的一些文章,最开始也是反对一片,但舆论逐渐逆转,成为国内群众基础最好的论坛。2004年初在大陆的主阵地还是强国论坛,主要是宣传我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应适可而止」系列文章,但是其它论坛开始转载我在强国论坛的文章,我自己也在国家计生委的人口信息网上帖文章〔但是2005年之后人口信息网禁止我发文章,并在2006年后将过去的文章大多删除,只在精华区保留了2004年5月15日上贴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应适可而止(修正稿)〉〕。

  2004年7月完成〈不停止计划生育,中国还在等什么?〉(又名〈计划生育何去何从,攸关中国持续发展〉)一文,这篇文章被海内外很多中文网站转载(7月开始在新华网被讨论数月,近两万点击率),并被修改、浓缩后以〈计划生育政策攸关中国持续发展〉(里面有一处笔误:将「生育率」说成「出生率」)为题发表在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10月15日第118期)。该文算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民间反思计划生育思潮的兴起。

  2004年7月之后扩大在中国大陆网络论坛的宣传力度,2004年7月29日以「水寒」为笔名在中国法院网法治论坛注册,大多数文章被置顶推荐,得到广大法律工作者一面倒的支持。

  2004年8月4日以「中山水寒」为笔名在天涯注册,讨论比较激烈,最开始反对者居多,大量文章被删,2006年之后情况才有改观。

  2004年8月28日网友帮我以「水寒中山王」为笔名在新华网发展论坛注册(后面又注册「中山水寒」),此后发展论坛成为主要宣传和辐射阵地,多篇文章点击率达到四五万,有一篇文章点击率达到15万(在新华网很罕见);但是在2006年11月30日中央召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会议之后,我的两个笔名被封,2006年12月17日重新注册「中山水寒」。

  2004年10月1日以「中山水寒」为笔名在凯迪注册,此后凯迪的猫眼看人论坛成为又一个主要宣传和辐射阵地(还是有大量文章被删),上10万点击率的有好几篇,单篇文章最高点击率近20万。在猫眼看人论坛上与李小平教授进行了长期辩论。但是2006年6月凯迪封了我的ID,引起多位网友抗议,值班编辑解释说:「与编辑无关,确实。」此后网友仍然偶尔可以转发我的文章到凯迪。

  2004年10月10日以「水寒」为笔名在中国改革论坛注册,后并被邀请为网络专家。

  从点击率角度看,网易效果最好,单篇文章点击率超过130万,点击率上50万的文章有好几篇。

  此外还在其它一些论坛注册宣传。

  2004年9月12日接受新华社《t望东方周刊》上海站记者采访,2004年10月19日接受《t望东方周刊》北京站记者采访。但是该周刊最终没有刊发我的文章。后面将〈不停止计划生育,更待何时?〉总结文章交给两位记者,委托他们转交有关部门。

  2004年9月29日、10月3日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刊发我六篇文章,并将我列为特约研究员。仲大军先生并将我的〈老有所养,谁来养?〉推荐发表在2004年11月1日的《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该文被「网易财经」评为2004年11月份中国财经新闻“TOP-10”第八,光「网易财经」一个月浏览量就超过80万。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此后,大军中心刊发了我几十篇文章。

  2004年10月24日受邀在人民网主持节目讨论计划生育政策。

  2004年10月光明网《光明观察》周刊开始发表我的文章,11月16日刊发我的9万字的总结文章〈不停止计划生育,更待何时?―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人口问题〉(后将题目改成〈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人口问题〉),该文被广为转载(比如2004年11月22日的《中国报道》周刊全文转载),并于2005年2月23日被「新华报业网」收录为「精粹」。2004年11月16日「光明观察」给我创立个人文集(「光明观察」的文章本身点击率并不高,但是由于「官方」性质,辐射性好),从此成为我的文章的主要辐射地,多篇文章被成千上万网络媒体(包括网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在线等官方媒体)和论坛转载。可惜光明网服务器在2006年7月遭到损坏,「光明观察」过去的文章无法恢复,8月份之后重新上载了部分老文章。

  2004年11月27日收到中国人口学会会刊《人口研究》副主编来函,说是很多人告诉他关于我在网上刊发的文章,他对我的文章很感兴趣,希望我将文章送交给他,他将在人口学界进行一些辩论。但是后面没有反馈意见。

  从2004年11月起,定期将我的文章送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组。

  2004年12月5日,在美华学社(Society of Chinese American Professors & Scientists)芝加哥分会成立会上,我报告了我的人口观点,中国驻芝加哥领事馆官员听取了我的汇报,并答应将我的九万字的总结文章送交中国有关部门。

  近年每年都与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2005年委托全国人大代表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对计生委进行违宪审查的建议。

  美华学社首届国际学术大会于2005年4月23~24日在芝加哥举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中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为大会发来贺电,美国农业部华裔副部长Joseph Jen博士、198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Leon M. Lederman博士、中国驻芝加哥副总领事等在会上发表了演说。我在会上介绍了我的观点,很多教授对我的观点感到shocked(震惊)。接受中国之星电视台的采访。中国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的一位成员出席了该次会议,听取了我的介绍,并拿走了我的幻灯片。

  2005年3月《解放日报》的《新闻晚报》刊发我的文章〈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中国的人口过多是个流传很广的谎言〉。

  2006年10月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会刊《社会科学论坛》刊发我的文章〈中国:人口过多?人均资源不足?〉。

  2006年底旅美科协的会刊《海外学人》分两期刊发了我的两篇人口数据分析文章。

  2006年以来,先后接受《人民日报》《国际金融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北京晨报》、《新青年》、《权衡杂志》等媒体的采访。国家发改委的《改革内参》、国家税务总局的《香港传真》、北京大学的《研究报告》等几家内参发表或连载我的文章。美国、英国、法国的一些媒体曾经要求采访。

  总体来说,中国民间论坛比较谨慎,很多帖子不敢放行。我将文章先在「光明观察」发表或者在强国论坛、发展论坛、法治论坛这些官方论坛贴出,将网站保存,转贴到其它论坛,其它论坛看到是来自官方网站和论坛,也就能够「网开一面」,网络媒体慢慢被打开。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即便是网络媒体有所松动,讨论还是有底线的,但是这个底线需要人来突破。这几年我们就是一再改变这个底线。我对「光明观察」说,我凭良心写作,您们根据规则决定是否放行。因此我的很多文章不能在「光明观察」刊发,甚至我的博客文章都被删除很多篇。我不能过于屈就于规则,不能过于「折衷」,否则就像主流人口学家一样形成爬蚤心理,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的观点「中和」下,等于人口政策还得坚持不动摇。经过我们的坚持「脱敏」,2004年的禁忌话题,2006年变成了公开话题,宣传空间被不断拓宽。

  中国很多事情可以自下而上,从地方媒体开始。但是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地方媒体还没有这个胆量,只能是从上而下。南方报业集团以「敢言」而著称,但是在计划生育方面却反而不如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刊物。从媒体关于人口政策讨论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来看,近年中国网络媒体能够宽容反对计划生育的观点,主要是得益于决策层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由于发展思路的转变,人口问题讨论空间才得以放宽,才能在网络媒体形成反思计划生育的思潮。真理越辩越明,如果像以前那样「不争论」,少数几位学者可以「挟国策以令全国」,那么中国人口问题永远是迷雾。

  可以说沐浴了「以人为本」的春风和网络的雨露,才有《大国空巢》的诞生。如果将《大国空巢》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2000~2002年算是准备土壤、萌芽阶段,2003年是幼苗时期,2004年是开花、结果时期,2006年是收获阶段(书稿完成于2006年底,2007年只是进行一些校稿)。希望能够突破阻力,尽快上「餐桌」。

  我的研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网友的鼓励和支持。感谢王小强先生将我的多篇文章刊发在《香港传真》上,并鼓励、支持我将近几年观点系统化整理此书在大风出版社出版;感谢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的仲大军先生多年的支持;感谢「光明观察」传播我的观点。感谢茅于轼、血健轩辕(网名)、杨支柱(杨支柱先生1998年在其《计划生育与法治》里就认为强制计划生育无法律依据)、梁中堂(梁中堂先生从1980年开始就反对宋健的独生子女政策,他在山西翼城县的「二胎」试点是中国计划生育的一个孤岛)、曹观法、李寒秋等社会贤达人士的支持。感谢王鑫海、如风两位网友帮忙校稿,并提出很多修改意见。

  尤其要感谢广大网友的支持,由于大家共同的努力,反思计划生育才能形成思潮。其中何亚福先生2004年9月19日与我联系(他在2003年写过〈中国人口的相对量在减少〉,与我算是殊途同归),之后我们并肩作战,活跃在各个网站,他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写了大量文章,破解人们在人口问题上的思想误区。防风(黄华斌)分析人口数据,质疑计生委的生育率数据。王鑫海探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并将有专著出版。舟木从资源角度、阿蚌从基层干部的角度质疑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加拿大的张雷是我早期在海外论坛的支持者,给我提了很多建议。Henanyanling从人口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等多个角度质疑计划生育。徐胜、自自强、水寒火热、韦东生(嘉恒)、Kulturo、xiaoyu61611、杜杨、马典(攀枝花)、李雷(石家庄)、wuyannian1、陈开斌、王岩、王建霞、王心明、胡国鑫、汉博士、江南有丹柚、bin1997kk等网友活跃在各网站,进行了大量的宣传。Xiangjiang Ma、Wei Zhao、Hua Li、Julian Qian、仰天长啸等大量北美网友除了对我表示支持、声援外,有些还以身作则,响应我的理论多生育一两个孩子。越来越多的人在反思计划生育,活跃在各个网站,呼吁调整人口政策,如新华网:心软、忧买表、无弃人、刘老太爷、常山赵子龙之剑、家庭计划、有点热血、新华呢佳、看刀耕火种、人口如棋、whymay等;法治论坛:高手寂寞、wczh、吾思吾行、fanguozhi、童光灿、淼城人、tiefa7559、天涯芳草等众多网友;凯迪小区:爱看美女、murki、喧寂斋、llll8888001、西岸听海、MATRIX、小米的步枪、国家栋梁、yide1、两个小乖乖、骆驼祥子、陈剑平、郑幼容、陈雨弘、蔡正强(浙江海宁)、徐晓黎、千里烟云等;人民网: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崔树桢、徐二峨、舣洋、远山飞云等;中国改革论坛:jifengwang、大思想家、zhongwei等;天涯小区:fesel、快乐的声音、孙聚民、LegendX、天为人纲、来往变常、adamwang2006、国人002、重新来过不、阿飞和他的女人、秋燕饵、以道佐人、文辰水、岳扩旺、隆后、fslzy、cpeiying、黎光寿、熊志明、高阳裔、a12b12、retinoscopy、你要查我的ID、永兴屯、无愁天子、我行我素、gavinchvris2004、华夏之痛、ithind、灌水拍砖、七下八上、佚名过客、简单虫子、gu1umufox7、海角老狼、虾之小者等;网易:zhangqingk、南山、xyzxyz-007、qqwweerr1997、grubnow、陈祯清、张玉武、杨汝辉、刘武平、1juexing等;天益:我是天龙、韩定宏等。(注:排名不分先后。)

  呼吁调整人口政策的网友和社会贤达很多,很多网友给我提出了有益的建议,难以一一列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暂时也不便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孔子曰:「礼失求诸野。」现在中国的主流人口学家们基本上已经无「礼」可言,人口问题一团迷雾;国家不妨「求诸野」,听听我们这些草根的看法。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风萧萧兮易水寒,计划生育一去不复返!

  易富贤人口专栏、专题:

  光明网「光明观察」周刊易富贤文集:http://guancha.gmw.cn/author.aspx?id=265

  易富贤博客专栏:http://vip.bokee.com/name/fuxianyi
 
《大国空巢》序 仲大军 刊发时间:2007-09-29 14:35:43 光明观察 访问量:229   易富贤先生投入大量的研究精力写出了《大国空巢》这本书,里面既有详实的人口学研究数据,又有大量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虽然我没有完全看,但知道此书的主要目的还是批评我国过度计划生育的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义无返顾地投入到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的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少生了几
亿人口,使这一时期的中国抚养率大大降低了。如果没有严厉的计划生育措施,中国的人口今天可能达到16亿人,如果真是这样,今天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看看今天社会上的就业情况,大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批四五十岁的下岗待业,五十多岁的人就早早退休回家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劳动力过剩最严重的时代。这还是在计划生育了的情况下发生的。假如不计划生育,其情形会更加严峻。

  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和独生子女政策的确是够狠的,象一把大剪子,在三十多年间剪掉了即将出生的几亿人口,并且在今后半个世纪里使人口从增长变为下降,到2050年中国人口可能从最高峰降到13.5亿(世界银行统计的数字是14亿多一点)。

  计划生育给中国带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自80年代以来,由于只生一个孩子,城市家庭的子女抚养成本较低,使中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中国今天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输出国家,国内资金富裕得无处可去,只有投向国外。

  总起来看,30多年计划生育肯定有它的正面意义,它大大减轻了我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人口负担,从而减轻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负担。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为什么易富贤先生又对计划生育工作大张挞伐呢?关键是易先生看到了下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的因计划生育而造成的困境。

  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计划生育既有好的一面,也伴随着弊端,并且,其弊端往往隐藏在后面,等人们清醒地发现它时就晚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对未来的前景提出警告,就象清晨的公鸡打鸣一样,会给昏昏沉沉的国家和社会带来警醒作用。易先生的《大国空巢》一书就带有这种作用。它会成为中国的第一声鸡鸣,由此唤醒沉睡了多年的中国社会。

  不用讲多少大道理,就以我最近参加的一个亲人追悼会为案例,就可以看出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对我国的家庭传宗接代有多大的杀伤力。不久前我一个87岁的堂叔在去世了,在八宝山举行告别仪式之后,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亲戚们聚坐一堂,谈论起仲氏家族的人丁变化。

  先从我的曾祖父谈起,他于1910至1920年之间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即我的爷爷、大爷爷、大姑婆和小姑婆,他们四个(加上他们的配偶共8人)又生了16个子女,这是我的父亲和姑姑辈,父姑辈又生了大约36个孩子,就是我们这一辈,到了我们这一辈,人口的增长就打住了,后代只有44个。这44个仲氏后裔里,仲姓的男孩子只有5个,他们生的孩子里男孩只有一个。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家仲氏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最后只剩下一根仲姓独苗,如果这个男孩再生一个女儿,我们这一门仲氏就完全断根了。

  话谈到这里,大家不禁有唏嘘之感:计划生育对我国的家庭人口简直是断子绝宗。想我仲姓一族,自春秋时期先祖仲由(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在公元前542年诞生那一天起,繁衍到今天已有将近80代人。2500年间,仲姓家族已经繁衍成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大约20-30万人。

  我是子路的第75代孙。打开祖谱《仲里志》,各地仲氏族人分布情况历历在目。仲氏家族与孔氏家族都一样,都有一部传承完整的家志。孔氏家族叫《阙里志》,仲氏家族叫《仲里志》。

  今天遭计划生育这一围剿,估计到2050年仲姓人士将减少数万人,2100年或者到2200年,仲姓这一小姓氏是否还能在中国存在,《仲里志》是否还有人续写已经是个大问号。所以,计划生育所影响的不仅有经济问题,也有社会和历史文化的问题。

  这使我想起看唐代历史剧《贞观长歌》中的独孤家族,这是一门武将之家,后周时期赫赫有名,但到今天独孤一姓早已不见踪影。在如此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社会,小姓氏的灭绝也是这样容易,不要说在今天如此倡导独生子女的时代了。随着计划生育继续下去,可以想象中国的许多小姓氏会迅速消失。

  计划生育所产生的影响更会显现在今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里。在那次送别堂叔的告别聚会上,我对堂婶安慰地说,今天还有这么多后代前来送别,要是等到我们这一代去世时,可能就没有今天这几十人的场面了,可能只有几个孤苦伶仃的独生子女。

  由此我对大家说,中国人口红利期正在过去,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相当冷酷老年社会。计划生育这柄双刃剑所带来的痛苦很快就将在一二十年之后显现出来。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当我们正在庆幸计划生育减少了人口负担压力时,老年社会的困苦将接踵而至。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年轻一代要承担起沉重的养老负担。

  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要做绝了,不能走极端,今天看来好的事情,到将来不一定好。今天看来坏的事情,到明天看不一定坏。有一次我在网易做节目,就告诫现在的独生子女这一代,你们要有心理准备,不要认为从小娇生惯养,到大了还会有福享,这一代人的命运是小时幸福,大时辛苦。

  这就是我对计划生育的评价和态度。我不会完全否定它,但也不会绝对痛斥它。这是因为我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命运。计划生育之所以在这个国家诞生,就说明有它的存在意义。因为这个国家已经没有能力再抚养更多的人口。5000年来的开采垦伐和生态环境资源破坏,已经使这个国家的国力消耗殆尽。人类今天对自己的残酷,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应。

  上天的意志要遏制人口,人类能不顺应吗?因此,痛斥也好,哀叹也好,我们还要看到天命。人类的意志不能违背天命,中国人必须承受天命所赋予的一切酸甜苦辣。易富贤先生是否也应该从这一角度重新思考一些问题。

  如果中国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估计21世纪末,中国人口可能下降到12亿。可以断定,整个21世纪将是中国最痛苦的人口结构调整时期。中国人要有心理准备,迎接这场人口变化带来的经济变化、社会变化以及文化变化。

  这就是我对《大国空巢》一书观点的平衡。我们应该思想得全面一些,既要积极行动,又要宽容理解。既要享受好处,也要迎接苦难。特别是我们50-60岁这一代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易富贤的书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谢谢易富贤先生!

  仲大军, 2007年3月22日,于北京西城区温家街2号

  作者系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人口的增加情况并没有减少太多 官方数据总是保守的
而这样的基本矛盾不能抓住
来谈老龄化 性别失衡的问题
岂不是本末倒置

所谓的“人口红利” 是资本所有者的红利 实质上是为资本家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实际的生活情况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善

所以说“人口红利”是属于资本主义的说法
要真正发展经济应该是和谐发展经济和科技
 
太长了...没心看...
 
QUOTE(一线 @ 2007年10月01日 Monday, 12:45 AM)
太长了...没心看...
[snapback]1948973[/snapback]​


用心读就不长了。
谢谢你对我们人类的关注。
 
明天买这书好好看!感谢推荐!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总算看完了,一句话:恶梦醒来是早晨,但是中国人口恶梦醒来却将是漫长的黑夜。
关于计生的书,我坚决不看,不光花钱不看,就是白看的,也不会去看!除非卖书者倒贴给我钱!因为现在的农村事实上仍然平均生育两胎以上,两三个孩子的家庭占了不少。
家庭空巢是由于经济不平衡和没有社会保障引起的人口外出,以及对老人能力的轻视,与计生无关。那种移花接木,无视现实中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和事实,把由于别样原因引起的问题,戴到计生问题上的别有用心者,让他们自己去意淫去,他们有权自己意淫。
计生问题虽然也是人权问题,但是,中国人口从四五十年代的四点五亿,增加到目前十三四亿,只用了几十年时间,事实上人口基数在毛时期的光荣妈妈下几年时间,人口基数就爆炸增长了,后来实行计生以后,人口仍然猛增增到十三亿,如果继续以这样的速度猛增增下去,人口会继续发生爆炸性增长。在十三亿基数上发生人口猛增,不用五十年,三代人,一对生两个,人口增长弱二倍,就会猛增到三十多亿。
计生问题是一个翘翘板,人们不喜欢,我也不喜欢,特别是那血淋淋的执行过程更是让人不忍目睹。但是,当人们从自私角度跳出来后,就会不得不加以支持。那种整天担心人口太少了,自身养老问题的,基本都是出自于自私和狭隘,甚至没有看到问题所在。
 
我以为作者没有到农村调查研究过,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每3年要增加一个教室,不要说没有资金,地皮也没有,农村因为人口过快增长,现在占用农田建房子了.经济还没有高速发展,人民的生育观念不会改变的.如果取消了计划生育,人口会快速增长.我们不能和发达的国家相比.每年的人口增长要消耗国家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四叔怎么老是逆潮流而行,在这段敏感日子,发些敏感帖子。
这样会让论坛好难为哦。

你老德高望重,热心桑梓,管理拉不下面子删或移你的帖,但终归对论坛影响不好。

跟你素不相识,说话就直接点拉:)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