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茂名地区福佬民系与广府民系交错居住区的情况 (1人在浏览)

蜜蜂

NULL
版主
注册
2004-10-07
帖子
2,082
反馈评分
5
点数
61
茂名地区福佬民系与广府民系交错居住区的情况

我写这个题目,是因为我有一个思考了很长时间的问题:我心中确立这个思想,茂名地区的居民,并非根据族谱所记载的大部分源流于福建,而是土著占据了其中重要的部分。

我以前根据茂名地区的族谱资料,也曾经认为,茂名人大多源于福建,然而,族谱给我们带来的谬误结论,是非常有害的。这个问题,我在本网站的其它文章也有论述。我为什么对这个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来阐述,是因为这个问题的回答,对茂名(包括高州)的文化源流的研究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广府民系在茂名地区的形成,是在隋唐时期,是冯冼氏势力统治这里的时期。当时形成广府民系主要是俚越土著,这个问题不容置疑。广府民系那个时候主要聚居地会是在土地比较肥沃、地势比较平缓、水源丰富的地方,主要是茂名的鉴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即今吴川,化州南部和中部,高州中部、西部、北部和南部等、信宜南部。茂名附近则是阳江、恩平、开平、台山、新会、南海、顺德等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地区,在广府民系形成的时候,福佬民系也在唐朝中后期开始由福建、广东东部进入茂名、湛江,由于是他们后来者,则选择了广府民系居住人数比较少的地方居住,为比较干旱的沿海平原地区,这在今天福佬民系的分布上可以窥见,为电白、湛江市区、雷州、徐闻、遂溪等地。福佬民系进入的时候,当时这些地区的人口还是比较稀疏,他们大规模的进入,能够形成整片连接的居住地,甚至融合同化了这些地域的土著居民。我们不能否认福佬民系中有其他血缘系统的存在,这在闽南语言的变化、姓氏、地名、风俗等方面可以体现。

而在茂南区、茂港区,是一片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交错居住的地区,我们研究这一地区的这种情况,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福佬民系与广府民系交错居住区主要以袂花江及其支流为自然分界线,分布在这一流域的周围,上游为电白县沙琅、林头、霞洞等地是客家民系与福佬民系的分界交错居住区,中下游由茂港区羊角、坡心、七迳,茂南区的袂花、鳌头,吴川的兰石而止,其后兰石以下至海边,有茂港区的小良、沙院与吴川的交界线是广府民系和福佬民系的交错居住区。我们可以看到,袂花江以东的原电白县地域,地理环境上河流比较稀少,土地干旱,是当时俚越民族居住人数比较少的地区(俚越居民及其形成的广府民系是水稻稻作民族,需要有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当然也因为当时土著居民人口密度比较稀疏,他们有条件去选择具有优良居住环境的地方居住),当闽南移民到来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原住民人口比较稀少的地方居住,当他们的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原住民人口数量的时候,他们的文化包括语言、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就会把原住民的文化消灭而同化,这是电白县福佬文化区形成的原因。电白是粤西地区闽南语系的方言岛,闽南移民沿海而迁徙,遇人少之地而居住,而并非是一种墨渍式移民所能带来这种情形。当然在融合过程中,电白福佬文化也吸收了原俚越民族及广府民系的文化,这在语言、风俗习惯、地名、宗教信仰、姓氏上都是有所体现的。比如电白的黎话(雷话或俚话,闽南语系)、海话(闽南语系)与福建的闽南语有了较大的区别,有很多的古越语成份,而与再西迁福佬民系的湛江雷州话、海南话(亦闽南语系)也存在不同的差异。

在茂南区、茂港区的广府民系与福佬民系的交错居住区,则形成有另外一种情形,这是与福佬民系的扩张有关系,这种情形是一种墨渍式移民或渗透式移民。我认为,原来这一居住区较早前仍然是广府民系的居住区,到了明代及清代,福佬民系居民人数增长,加上大量新来的福建移民,于是向外扩展居住地,水源丰富但土地并不太肥沃的袂花江地区原来就居住不少广府民系居民,不过他们居住并不密集,于是福佬民系居民就可以渗透进来,形成这一地区福佬民系居民与广府民系居民交错居住的情况,而且这一地区发展至后来的人口密度非常高,人均土地较少,同时也体现到这一地区的人经商意识非常强,特别是这一地区的福佬民系居民,他们的土地缺乏,加上他们的经商传统,就走上经商之路。另外这一地区的人习武风气也较浓厚,不管是福佬民系还是广府民系,这是福佬民系在扩张时期导致的械斗在所难免。为什么主要是福佬民系在向广府民系居住地扩张,主要是福佬民系的扩展性格造成的,他们性格刚强、勇于冒险、好强斗勇、凝聚力强、内部团结,有迁移的传统。

我在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形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资料,并进行了一些调查,尽可能做到客观。在以下会列举一些调查和分析,不足之处由大家共同研究纠正。

(1)方言情形: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的交错居住区,主要是以方言来区分民系,方言是区别福佬人或广府人的标志。虽然在这个区域,福佬民系也通用广府话,但他们的语言以黎话为主,福佬民系区域内的交际语言为黎话。其实在这个区域,广府民系与福佬民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广府民系一般不通晓黎话的。毕竟福佬民系在电白、茂南区、茂港区形成的一个方言岛,在整个地区他们是一个较弱势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只有广府文化对他们的文化影响大,而他们的文化对广府文化影响弱,表现在语言上,由于广府话、北方官话(普通话)做为社会的交际语言,而黎话只作为福佬民系方言岛的交际语言,他们的语言会逐步弱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还有一种情形,就是福佬人已经广府化的情况,在这个区域普遍存在,他们的原来方言已经淡化,主要或完全操持广府方言,那么我也认为他们已经属于广府民系而存在,这些情况也将在下面分析。

(2)村落形态:在茂南区、茂港区的两个民系的交错居住区,主要是袂花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区,土地并不太肥沃,这两个区大片土地贫脊,历史上水、旱、风、虫灾害十分严重,是有名的灾区。茂南土瘦地干,开发较晚。乾隆年间,皇帝有鉴于高州各属曾下诏垦荒,允以免税。当时茂南一带村落稀疏,现在市郊区的村落,大多是近二三百年才发展起来的。市区许多村庄,也是清中叶以来,由于人口繁衍,农业发展,逐步形成聚落的。这也有清朝康熙禁海迁界的影响。对于袂花江流域,由于有水源的优势,自然是发展居住地的首选。我认为,俚越族汉化为广府民系后,袂花江流域也是广府民系的一个主要居住区域,这是为什么袂花江形成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交错居住区和自然分界线的原因。古代茂南区人烟稀疏,也为福佬民系的扩张带来机会。在近代,这一地区由于人口增多,可耕种土地减少,迁移的情况逐步减速,村落的基本固定,村落规模形态开始发展。处在平原地区,村落规模比较大,但是又基于土地的贫脊,又限制了村落规模的发展。福佬民系的村落相对较大,他们由于自身的凝聚力强、团结、宗族观念强,为了对抗外力,他们喜欢聚族而居,同时土地并不是限制他们聚族而居的因素,他们经商能力强,可以有向外界发展的余地。

(3)姓氏状况:这一区域,存在不少的大姓独姓村落,福佬民系以独姓村落、主姓村落占比较大比例,而广府民系独姓村落、主姓村落的比例比福佬民系小,杂姓村落有不小比例。这是因为广府民系形成与福佬民系不同,广府是土著民系,有较长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宗族观念也没有福佬民系强烈,杂姓村落易于形成和发展。福佬民系是后来者,他们有强烈的宗族观念,他们的在迁移开拓中易于形成独姓村落。福佬民系的大姓有郑、陈、吴、刘、李、杨、林、倪、梁等,广府民系的大姓有黄、李、梁、许、柯、陈、张、徐、邓等姓。广府民系有的姓氏却也是由闽南移民而形成的,象许、柯、杨、陈、吴等姓氏,福佬民系也有从广府民系演变过来的姓氏,典型的有古俚族大姓冼、冯、陈等姓氏。从姓氏族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区一些民系变换的状况。典型的是吴姓,吴姓在鳌头是福佬民系的大姓,吴姓在西移的过程中,却演变为广府民系,这是分布在镇盛的几条村庄如彭村、乌石等的吴姓,他们已经基本上以广府话为主了。这种从福佬民系演变为广府民系的情况在后期是比较普遍的,而由广府民系演变为福佬民系的情况也有,如茂港区羊角和坡心的冼姓、陈姓居民是讲黎话的,但在后期这种情况则变得罕有,这仍然是福佬民系文化占弱势的结果。另外是福佬民系有主动扩张的情形,而广府民系向福佬民系居住地扩张的情况则少,这是福佬民系的个性所然,因为福佬民系凝聚力强,对外来民系有抗拒力,他们形成了局部的集团优势,广府民系是很难进入他们的地盘的。吴姓的演变可以说明这种情形,他们进入广府民系的居住地,周围是讲广府话的居民,逐渐他们也忘记了原来的方言,主要以广府话为主了。福佬民系的扩张性可以从古越地名来研究,在福佬民系居住的区域,存在许多古越地名,如羊角的那邹、潭禄、三桥、博罗、禄段、罗浮,坡心的潭陂、潭莲,七迳的那螺、那艮、那增、那楼,袂花的罗禄,沙院的米稔、那澳、那读、那碌、那赖、那兴、禄蓬,小良的覃黎、覃利、那房头、那兴仔、那庄、调美、覃底、覃社、那覃等等,说明这些原来是汉化的俚越居民居住地,后来为福佬民系占据或同化了。茂港区七迳的文贡村还有古俚族生活的遗迹存在,而在广府民系所在的区域亦存在很多古越地名。

(4)习武风气:尚武习武的风气是这一区域的特色。福佬民系传承了闽南福建人的尚武传统,福建地狭人稠,居民以好狠斗勇为能,福建的宗族村落的械斗是十分厉害的。沿习而来,明清闽南移民也存在着这种传统。在整个茂名地区的福佬民系居住区,尚武的风气主要是在与广府民系的交错居住区。这一地区的福佬人较迟从闽南迁来,他们到来时,有扩张的需求,这样武艺是很有用的手段,而电白县较早期的闽南移民尚武的风气则不浓厚。我们知道鳌头、镇盛地区的习武风气都很浓厚,习武人数很多,其武术流派主要都是传承于福建。同时,这一区域在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将军,著名者有中将邓龙光(镇盛白沙)、中将陈沛(袂花坡仔)、中将梁仲江(袂花宋村)、中将邓鄂(镇盛白沙)、中将李以粒ㄆ滦恼村)、少将倪鼎桓(袂花华谷村)、少将梁文(鳌头白鹤坡村)、少将陈赓桃(袂花椰子村)、少将郑武(鳌头飞马村)、少将李庆文(镇盛联塘)等,占据了民国茂名地区将军的比例很高,这并不是偶然的。

(5)经商意识:经商并不一定是他们的天赋,而是在于土地因素和迁徙因素的影响,人口的扩张和迁移使他们走上经商之路,从而形成他们经商的传统。他们未必十分聪明,未必是他们很有经商天赋,而他们胜在专业性,加上勤恳努力有冲劲,有传统的经商意识。这在茂名的商业状况可以看出,大企业未必是福佬民系做的,他们专注于精细专业的商业传统,把一个看似很不为人注意的小生意经营到极好极致,是非常成功的一个群体。

(6)土地状况:福佬民系的人口扩张十分快,这也是造成他们不断向外移民的情况。人口的扩张,土地就会紧张,土地不足以养活人口,会出现很多的状况:一是向外移民;二是为了土地,械斗严重;三是改变只是经营土地的情况,就是去经商,去读书,去当兵。福建省本身就是这种情况。而处在这个交错居住区,近代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所以也出现了以上几种状况。这个区域,土地并不肥沃,山地也不多,但处在平原,人口增长的速度比山区更为严重。在古代中国这个以农业为重的社会里,没有土地就意味着无法生存。这一地区解放前的大地主也特别多,家族势力作大,如许氏、邓氏、陈氏地主官僚,土地主要集中在这些大地主手中,更加剧土地的紧张。

(7)文化人才:过去这一地区文化教育并不比茂名其他地区发达,这可以从高考的上线人数和高分人数来观察,是不是因为民系之间的磨合,还有经济上的落后,以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有关系呢?加上这里尚武风气经商风气浓厚过读书风气,小农小商又一时不足以致富,造成整体的落后。但是这一地区的福佬民系或广府民系缘于他们敢做敢为、讲求义气、精明能干、精诚团结,在现代社会中涌现愈来愈多的精英人才,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经济上亦有所成就。

(7)宗教宗祠:福佬民系带来浓重的宗族文化,这里的宗族寺庙十分多,保存又非常完好,比如茂南区文物保护单位袂花石浪墟的广福庙、袂花扶提庙、袂花椰子村陈氏宗祠、袂花墟的白帝庙、鳌头文武庙等,广福庙与杨氏有关,扶提庙是吴氏宗庙,陈氏宗祠更不用说是陈氏的,他们都属福佬民系的家族宗庙,这些庙宇与高州等广府民系居住区的庙宇不同,它们很少祀奉冼夫人,多祀奉观音关帝玄武等神祗。所以文化形态上属于闽南文化的成份占多数。

(8)风俗节日:年例这个茂名地区特有的节日,在交错居住区是十分盛行的,而远离交错居住区的电白福佬民系居住区,年例节日就不算太兴盛了。茂名地区年例最盛的是茂南区,还有以前属茂名地区的吴川市,这个节日应该是源于广府民系,当然从这个节日在茂名地区三个民系都盛行的情况,也说明三者在文化上的融合。

处在这一区域的福佬民系,较电白县东部沿海的福佬民系迁移迟,可以在语言上区别,在交错居住区及周围的水东、南海、陈村、沙院、小良、七迳、坡心、林头、霞洞、袂花、鳌头、兰石流行方言为黎话,而电白东部沿海的电城、岭门、树仔、博贺、麻岗、旦场、马踏等流行海话,虽然同为闽南语系,但已经有不少差异。电白县东部沿海福佬移民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开始迁移过来定居(即使如此,电白县也存在为数不少的古越地名,如电白县、博贺镇、麻岗镇、罗坑镇、那霍镇、麻茂村、禄岳村、那村等),而交错区的福佬移民甚至有的是清朝才从福建迁移过来,加上是与广府民系的交错居住,他们与较早来的福建移民在文化个性上有不少的差别。茂名地区的福佬民系和广府民系的交错居住区,不是福佬文化的核心区,也不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两者在这里形成交汇和冲突,最终是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方向是向广府文化融合。广府文化是茂名地区的主流文化,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广府文化、福佬文化也向着大中国的汉文化趋同,自己的特色越来越弱。这个区域福佬民系及其文化的存在,也说明最早之前,这里主要是广府民系的文化区域,而福佬民系是后来者,虽然他们和电白县形成了福佬文化区域及其方言岛,但他们处在广府文化的包围之中,很大程度他们已经向广府文化靠近,吸收了很多的广府文化,无论是语言(通晓广府方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与广府文化有了较大的相似相同性,可以说两者间除开语言的重大区别外,大部分是相近的。当然他们在语言(闽南语)、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亦保持有自己的特色,形成广东汉族文化一个次文化层。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我十分不满足,觉得自己的观点幼稚或者甚至有些可能是错误的,我始终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我仍然在没有充分的田野调查前把它写了出来。我在肆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没有精力和能力去进行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但事物的形态都有着自身的规律,我可以按照这种可能的规律去叙述某种可能的观点。我希望有机会去进行田野调查,来证明或反证自己的观点,也让大家去证明或反证自己的观点,便是我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参考资料:

张国雄 刘兴邦 张运华 等《五邑文化源流》

《电白县志》(2000年版)

《茂名文史》(第十一辑、第七辑)

何炜明《油城春秋》

梁华《电白风采》

《电白民俗大观》

《茂名市志》(1997年版)

《冼夫人魂》冼夫人文化研讨会筹备组编(2001年)

2003年12月23日完成,2004年9月5日修改

摘自:
http://xiang2000.51.net/gz-fengqing-i.htm
 
这是我看过的有关问题最全面的分析,只是没有看到相关观点的历史物证.
读过这篇文章,再看看旧电白县地图,产生一些联想:看电白县县界,东面、北面县界大多按自然地貌分界(或河流或分水岭),唯西面没有按自然地貌分界。界域确定为便于管理,沿河、沿分水岭为界无疑是便于管理,但西面却不是,我想,在这里应该还有比自然地貌更重要的因素在影响着管理的难易,这因素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族群,也就是界域内的族群有别于界域外的族群,这也就是楼主说到的问题。
 
通观作者的整篇文章,作者是站在广府人的立场去说话的,以一种主体文化对外来文化,一种主人对客人的心态在说话.正如作者自己本人所说的一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至少闽人在自己的来沿问题上是不容致疑的,族谱上是福建人现实上也是.作者虽然整篇文章在说各民系的融合,但隐藏在其中的却是对自己广府文化在茂名地区的一种自卑感,也羞于承认闽南人的经商天赋.作者把电白地区的语言差异拿出来说事,不知道有什么用心?众所周知,地区性的方言都是有差异的,电白有,难道茂名地区的广府话就没有??还有,作者左一个"福佬"右一个"福佬"(领南广府人对外来闽南人的一种蔑称),不知作者安的是什么心???
不过,目前电白闽南语系前景却令人担忧,特别是水东地区,现有太多的原闽语系人在教自己的后代讲一种不东不客的"广府话",长此以往,闽南语系将会被广府文化所"融合"!
 
附:
首先,“福佬话”中的“福佬”一词,是用于自称多呢,还是别人对于福建移民的称呼多?我们来看一看来自台湾朱真一先生(北美客家台痴Z文基金)原d太平洋r 4/18/02 及 客家sI 上对于“福佬”一词的解释:
  Holo之h字有S多法,有些人榱宋昝Holo人用「貉獠」。最常用的h字是福佬一~。Holo到了V|人及客家人成Hoklo,Hok表示入字,@Hoklo一字十九世o中~就出F於外人的文I中。h字就出F有福佬(老)、河佬、Q佬、W佬等用法。我一向用「老」不用「佬」,因椤咐小故敲锓Q,「老」是尊Q。用福老意指碜愿=ǎHok-kien)的人。
  佬字,一般用于指某地人,并且带有一点蔑视的态度,从这一点看,“福佬”不可能是福建移民的自称,应该是原住民或者周边的住民对于福建来的移民的一种称呼。

Holo-lang正字是"貉獠z", 是X南人Τ鄙钦娜}南Z民系的蔑Q
Eskimo猿终名Inuit, Lapps改名Samis,
只有台秤腥四妹锓Q作自Q, 也算台称孥
 
通篇都是作者在意淫,根本没有任何的凭据,纯粹是作者的凭空想象
 
这在今天福佬民系的分布上可以窥见,为电白、湛江市区、雷州、徐闻、遂溪等地。

----------------------------

听说吴川佬也大部分是从福建搬过来的,至于他们为何丢失了自己原来的语言,可能是因为地处鉴江下游,被同处一条水系带的广府白话同化了.
 
蜜蜂搜集的资料很齐全,值得参考。电白文化博大精深,望后人好好研究。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