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普九,广东某村四成学生初中流失 (2人在浏览)

徐长卿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6-05-12
帖子
5,746
反馈评分
6
点数
61
尽管学费可以全免,尽管再读一年就初中毕业,15岁的谢景铭还是决定“不念了,出去打工”。

“成绩好又怎么样?我就是考得上大学,家里也送不起。”他老练地对父母讲。3月13日下午,他母亲――42岁的梁昌球站在四季豆架下,回忆起半年前的这一幕,心里“有些不舒服”,握着镰刀的手微微发抖。

谢景铭过年回家呆了十几天,正月初八又跟姨父去了贵州。但梁昌球不知道具体地址,好像是家金矿,很偏僻,要成天开着庞大的挖掘机。他去年一个月赚300元,今年加到600元――这多少让梁昌球感到一丝欣慰。

谢景铭家住电白县望夫镇丰乐村黄竹塘自然村(村小组)。黄竹塘村内,与他同一届小学毕业的有5人,如今只有一人还在读书。其余的全部流失。

《南方农村报》记者胡亚柱 广东电白报道


黄竹塘村是一个典型的粤西山村。600多人口,不大不小;从电白地图上看,地理位置居中,不大便利,也不算太偏,离县城水东镇55公里,离望夫镇14公里,离沙琅镇11公里,一条硬化不彻底的马路联接外界;地形属于丘陵地貌,农房依山而建,村内绿竹环绕,打工的回来过年热闹,但几天后便少人走动,很安静。

黄竹塘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格局,与邻近多数村庄近似,与经济、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因素大有关系。

村里谢姓农户占七成,其余为陈、钟两姓,口音均为粤西客家话。多年来,村庄保持客家传统,崇尚耕读,注重礼仪。晚清年间,村里“出过一位县官,是读书读出来的,能说会写”――这是令村人自豪的历史人物。

恢复高考以来,黄竹塘村先后出过10来个大学生,包括考上中山大学此类名牌。较之邻近几个自然村,算是多的。每当有人接到录取通知书,家长便喜形于色,大摆酒席;受到邀请的亲朋好友,虽破费礼金,也觉面上有光。该大学生很快就会声名远扬。

然而,村内高中生并不多见。功利心支配着村庄,只上高中而考不上大学,被大多数村民认为“划不来”、“没有多大价值”。类似观念还影响着初中,村里读过初中但未毕业的很多。初中生与初中毕业生这两个概念,在村民眼里几乎等同,全是“读过初中”,“文化基本够用”的意思。村民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期限并不十分清楚。

当然,启蒙教育已在村内普及。小孩全部上过学,基本消灭了纯文盲。有的人虽读书不多,但因粗通文墨,加上头脑、运气,也会因打工、经商取得不小成就。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发财。还有村民喜谈政治,在村口,一村民拦住我们问:“‘两会’召开,农村政策有没有大的变化?”

适龄儿童上的是村委会唯一一家小学:丰乐小学。丰乐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小学规模不算小,多年前即有学前班,如今学生总数已过350人:每个年级都组成一个50多人的班,形成7个阶梯。

因为方便、费用较低,大多数小孩能顺利读完小学。初中是一道门槛。丰乐村没有中学,大家多就近选择,比如沙琅镇的电白二中、沙琅中学,或者望夫镇的望夫中学。只有极少数有经济能力的家长让小孩上县城读书。近年来,只要成绩不会差得太离谱,考沙琅中学、望夫中学基本等同于直升。这样一来,继续读初中者超过九成。

需要注意的是,大面积的学生流失接着开始!在初中读过一、两年后,一些孩子尝过中学滋味,就能含含糊糊,但理直气壮顶着“中学生”的帽子,走向社会。

近三年来,流失四成左右的初中生名单,让黄竹塘村的基础教育格局过早地形成一个金字塔顶。此间原因复杂。

看不到希望的慢班

两年前,谢长新还不满15岁,没读完初二就辍学回家。他父亲解释说家里穷,可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家里一直鼓励我读。可是一分到慢班,我就觉得没有希望读下去了。谁都这样!”他说。

进入初中后分快、慢班,不仅是电白,而且是粤西地区半公开的教育传统。一般来说,初一、初二分班并不严格,常见形式是理出一、两个快班;但到了初三,快、慢班的界限就变得鲜明。部分讲究的中学甚至设立“火箭班”,即超级快班。我们曾在晚自习时暗访电白二中、沙琅中学、望夫中学,发现快班纪律很好,鸦雀无声,学生专注课本;而在慢班,教室闹闹哄哄,安静的学生则在看一些口袋书。

“没有进快班,我肯定考不上高中,更不可能上大学。晚点回家,还不如早点回。”谢长新冷静地分析。他还有点感慨,虽然学校热闹,寄宿生活却清苦无聊,一周回家一次,带咸菜吃,开水有时都没得喝。还有来自妹妹的压力,妹妹比他低一级,却是全校尖子生,学校为稳固生源,曾给她减免50元学杂费。

校方重视成绩,管理方法有时却不得当。一年前,阿军(化名)差点在初一辍学。他原本是名上进、老实的孩子,成绩也不错。一天,因嫌自己寝室太吵,跑到邻班寝室睡,结果被老师发现,被罚扫校园。内心受伤的阿军,成天躲在屋后竹林,无论如何都不肯回校。还是后来,读过大学、见过世面的堂兄,帮他找人转学到另一家中学。这才减少了一名流失生。

可是,学生厌学全怪学校吗?一名教学多年的中学老师说“并不尽然”,“不能怪分快、慢班”。“为什么一到初二,辍学的就多?这与课程设置有关系。几何、物理知识量在加大,学习方法要求走向逻辑推理。有人跨不过这道坎,就萌生了厌学心理。”

厌学者一旦走上社会,重返校园的概率几乎为零。谢长新不再是当年那个规规矩矩穿着校服的初中生了。他变成了一名时髦的小青年,留着林俊杰式的长碎,套着字母T恤,穿着毛边乞丐牛仔裤,熟练地骑着嘉陵摩托。他载着两袋四季豆,朝村外6里的收购点驶去,见到我们,轻快刹车,以单脚潇洒点地。

“这么小就帮家里干活,阿新很懂事!”村民望着他再次绝尘而去的背影,纷纷点头。但是,没有谁评论他的辍学――这种情况在村内已十分常见。

孩子读书是小问题


13日中午,村民谢景安、王亚梅夫妇赤着脚,在自家房前的空地上,吃力地搅拌着水泥。他们正在建房,为节约小工,亲自上阵。房子只简单地盖了一层,未加粉刷的内壁显得很粗糙。

他们的女儿、16岁的谢秀意,一个半月前还在望夫中学读初三,但元宵刚过,就去了东莞一家电子厂打工。我们问谢秀意的情况,瘦小的王亚梅想了想,哭了。谢景安觉得她不该在生人面前失态,想劝劝她,可最后也跟着眼泪涟涟。我们岔开话题说“你们家房子建得不错啊”,他们哭得更凶了。

“女儿……初三都没读完,就去打工。就是……因为它!”一句话被王亚梅哭成几个断句。

说起来是天灾。去年8月,“碧利斯”台风狂扫电白,吹倒了他们家的泥瓦房。“还好,没出人命。只有二儿子在家,听到墙裂,以为是老鼠。后来没命地逃出来!”他们指着一堆木床架残骸,心有余悸。

当时,全省上下都很重视。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上面来了人,还拍了照片。领导关切地问:“年底可以把地脚梁打好吗?如果能,将得到8000元补助。”夫妇俩信以为真,向亲朋好友借了个遍,终于凑足两万多,年前打好地脚梁。可正月都快过完了,这笔钱也没补。女儿懂事,除夕当晚说“出去打工”;最近又来电话,说月收入600元。

女儿成绩尚可,夫妇俩本想让她读到毕业,甚至高中。但是,中学必须寄宿,寄宿费、餐费虽不多,却构成这个家庭的障碍。更何况,现在造房子急需钱!

“家里每人5分耕地,只够口粮。我没有特长,又过了50岁,当小工都爬不上架。”谢景安说。邻居谢家新给我们找出一个本子,上面贴着“安居工程”的剪报:“当时这是民心工程,还真让人振奋。可现在,建房不仅拖垮了一个家,也断了小孩的求学之路。”

村小组长正好要找记者。他也赶上了王亚梅的哭泣,但没作声――孩子读书是小问题,他没兴趣。他更愿意记者帮村里呼吁解决一些大问题。比如,“催催县里,修村道的专项资金为什么迟迟不到位?”村口,村民们正在铺村道涵洞,后续资金才是眼下最迫切的事。
 
“两免”政策难挡辍学潮

初中生流失症,正如一种特殊的传染病,在亲友、同学中扩散,“防流控辍”很难奏效

天气晴和。谢元志夫妇忙着在地里育秧。洒谷、拌泥、平地、抹秧盘,一切有条不紊。黄竹塘村人均耕地4分多,不精耕细作不行。谢元志停下活计,同我们聊。半小时内,聚拢六、七名乡亲,一只由可乐瓶改装的水烟筒传来递去,聊天气氛因讨论而热烈。

“两免”政策改观了什么


农村教育收费“两免”给大家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小学生家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只要72元,杂费50元、书本作业本费12元、人身保险费10元;吃在家、穿在家、用在家,很好做计划。”村民谢武雄的小孩,原来在东莞读小学,“两免”政策一出台,便转学回家。

读中学的要麻烦一些。因为学校远,只能寄宿,要交寄宿费、早餐费、交通费、杂费、校服费等。“‘两免’前,每学期要交近700元;现在免了200多,还要交450多元,也不少哇”,“大人在家里种田,送一个小孩读书比较合适,送两个就很困难”。

怎样从地里刨钱?村民心里都有个类似算盘:先种两季稻谷,再在年前赶种四季豆――这是一种近年引进、经济价值很高的蔬菜,让人看到了希望。据传,村民阿豪包了别人的地种豆,去年纯赚3万多。当然,阿豪是那种敢于风险投资的人,多数人家藉此的年收入不会超过3000元。

“两免”政策之后,收费更加透明,乱收费很容易引起村民的警觉。

比如,学前班大有文章:“小学虽然交钱很少,但学前班却要300多元。可气的是,如果不上学前班,上小学就不能注册”;有的中学,“要收15元的注册费”;有的中学,“收了交通费派车难”。阿年(化名)的儿子在望夫中学读初中,每周回家一次,坐两趟中巴。让阿年担心的是,学校派出的中巴只有20多个位置,却要一次性装60多个学生,“要使命挤才能挤上去”。阿年向校方反映过这种危险的乘车方式,但校方答复:没法派出更多的车辆。

而农村教育收费“两免”后,农村学生流失是否就此打住?受调查的黄竹塘村村民,大多数认为:“‘两免’政策的确起了很大作用。但学生的厌学情绪并不会因此改变,家庭贫困也不会因此得到根本改善。”

电白县教育局则对“防流控辍”的前景估计乐观。“虽然我们暂时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调研,但积极作用肯定很明显。不少农村学校反映,现在很少有学生流失了,复学的还不少。”一名负责人微笑着说。

然而,一位镇中学老师则仍然忧心:“千万不要以为一免费,学生就一定来读书!如果一心想打工赚钱,谁也不会在乎一个学期免掉的那200多块!”

黄竹塘村的现实状况是:“两免”之后,仍有初中生陆续辍学,流失现象未有明显改观。

谁来根治流失传染症


这个新学期,冯老师(化名)过得并不轻松。

按学校要求,他要承包自己所在村的学生“防流控辍”工作。大年初五,他就“未雨绸缪”,个个电话叮嘱“要打工,读初中”。可到了开学,有两名学生还是不见了。他上门找,可连家长都不知道子女确切的打工地点。

“当然难找!到了外面就四处流,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步去哪里。”“资深”流失生谢长新听说此事,呵呵一笑。他现在老实地呆在家里,只因为要照顾身体欠佳的母亲。

流失生大多数流向珠三角的建筑工地、生产车间。有些眼光的家长,则会让小孩学个开车之类的手艺。一年之中的流失高潮通常出现在春节过后,也就是下学期之初,伴随着外出打工潮不可遏制。另外,一种“暗流”现象也悄然出现:学生保留学籍,参加或请人进行毕业考试,便可领取初中毕业证。

谢长新的妹妹,几天前收到好几个同学从珠三角打来的电话,“全都是附近村的,年后走的”。初中生流失症,正如一种特殊的传染病,在亲友、同学的传、帮、带之中扩散,在村村、镇镇、校校之间大肆流行。

“学生厌学,与家长目光短浅有关,‘读书无用’、‘走得快,好世界’的思想仍在一部分人中流行。学生厌学,还跟学风有关。现在的农村中学,不是绝缘体,又不允许搞封闭式管理。那么小的学生,禁不起外面的诱惑。”冯老师这样认为。

据闻,电白县农村中学“防流控辍”的工作方法,不外乎“包干常抓、调查摸底、广泛宣传、及时汇总”这几类。但面对坚决、主动的流失生,仅仅依靠校方做工作,很难奏效。

去年,谢长新在深圳龙岗一家电子厂当过闹钟装配工。枯燥的流水线、超过12小时的加班、低廉的薪水,让他记忆深刻。同时,他还记住了与他同组的另一名工友的高中学历。

“现在不收学杂费,你还想不想回到学校读书?”我们问。

“怎么可能啊?都出来了这么多年!还有,读了高中还不是打工?”他认为我们在开玩笑,一边回答,一边露出灿烂的笑容。
 
一幅真实的农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写照
 
一、初中就出来打工,工资比你去读完大学再找工时高。。。

二、放眼电白这么多大老板,有几个是正儿八经读书出来的?

很多连大字都不识多个,但人家就是人民币多,你吹咩。。。。
 
QUOTE(_水东仔 @ 2007年03月27日 Tuesday, 10:38 PM)
一、初中就出来打工,工资比你去读完大学再找工时高。。。

二、放眼电白这么多大老板,有几个是正儿八经读书出来的?

很多连大字都不识多个,但人家就是人民币多,你吹咩。。。。
[snapback]1711224[/snapback]​




树仔登楼林国文老板就是最好的例子!
face3.gif
 
教育问题不解决好,电白本地永无发展之日。
 
知识改变命运~~~~~~~~~~有钱人不代表是有素质的人,没文化何来素质。看下外国是怎样说中国人的素质的。这类的新闻已经说不少了。
 
QUOTE(wdfb @ 2007年03月27日 Tuesday, 10:56 PM)
知识改变命运~~~~~~~~~~有钱人不代表是有素质的人,没文化何来素质。看下外国是怎样说中国人的素质的。这类的新闻已经说不少了。
[snapback]1711233[/snapback]​




知识不再改变命运!
niu.gif
 
"知识无用论"又在悄悄兴起......................
 
决定人的命运只有两个字:性格!
 
反对
没知识,没文化,没技术
难道靠运气?
靠老板提携你?你凭什么?有这种关系的是及少数~!就如运动员,千万人之中,能成为运动员的是少数,运动员中,能出名的又是少数。
足球运动中,能成文真正运动员的有多少,在真正运动员中能有名气的又有多少?
 
条件允许的话,还是读多点书好,起码日后发展前途会好点..
 
推动社会发展的毕竟还是靠知识分子,大老板(资本家)都是想办法榨取普通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而已,有的人有了金钱最多也是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条件而无法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贡献,留给他人的仅仅是羡慕而已。人的价值观是仅仅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培养人才尊重人才、树立人人平等观念建设法制社会开放舆论方能让社会健康发展。
说句不谦虚的话:有人捐几百万给电白政府,而电白还是毫无进步;我花几万元创办这个论坛却多多少少促进电白的社会进步。
有时候金钱不是万能的,不可过分强调金钱=地位。
 
看了上面的报道,心情很沉重,知识的普遍提高,代表一个社会的进步,一时的成功,助长了读书无用论,殊不知,干大事业,非知识不可,中国历朝历代,多以黄河流域统一中国,皆因那里一直是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这一点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广东开改革开放之先河,但现在却逐渐让中原地区赶上,最后摘取改革开放最大果实的,绝不是广东,这里,虽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但文化底蕴的差异注定了双方的结局.
 
国家实行二免,但收费还很贵:50元书费,5元薄费,保俭10元,早餐130元,资料费30元,班会费25元,暑假期作业费用15元.报刊费5元,校服费57元.一个学期327元,比末免还要多123元,你说不免还好过免,有关部门确实要管一下了.
 
QUOTE(雷公戴 @ 2007年03月27日 Tuesday, 11:20 PM)
决定人的命运只有两个字:性格!
[snapback]1711264[/snapback]​




如果你有知识又拥有长袖善舞的性格的话,那你的成功之路会更加顺畅。就算你有性格,没有知识在这个讹虞我诈的商业社会生存,吃亏的还是你自己。也许有人真的是没文化,没知识,就是靠着一股拼劲起家的。我想他成功后还是会在文化上自我增值的,就算他没时间学习,我想他聘请的工作人员也一定要有知识和文化的。
 
QUOTE(半个人 @ 2007年03月28日 Wednesday, 12:27 AM)
推动社会发展的毕竟还是靠知识分子,大老板(资本家)都是想办法榨取普通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而已,有的人有了金钱最多也是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条件而无法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贡献,留给他人的仅仅是羡慕而已。人的价值观是仅仅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培养人才尊重人才、树立人人平等观念建设法制社会开放舆论方能让社会健康发展。
说句不谦虚的话:有人捐几百万给电白政府,而电白还是毫无进步;我花几万元创办这个论坛却多多少少促进电白的社会进步。
有时候金钱不是万能的,不可过分强调金钱=地位。
[snapback]1711308[/snapback]​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凤凰城出了"沈从文"和"黄永玉",就让凤凰飞向全世界,请不要忽视文化的巨大作用和效应...............
 
中国的大学扩招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
 
QUOTE(闭上一只眼看 @ 2007年03月28日 Wednesday, 12:50 PM)
中国的大学扩招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
[snapback]1711501[/snapback]​





现在大学负债累累,不扩招的话,怎么还清那笔无底债。
 
QUOTE(半个人 @ 2007年03月28日 Wednesday, 12:27 AM)
推动社会发展的毕竟还是靠知识分子,大老板(资本家)都是想办法榨取普通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而已,有的人有了金钱最多也是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条件而无法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贡献,留给他人的仅仅是羡慕而已。人的价值观是仅仅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培养人才尊重人才、树立人人平等观念建设法制社会开放舆论方能让社会健康发展。
说句不谦虚的话:有人捐几百万给电白政府,而电白还是毫无进步;我花几万元创办这个论坛却多多少少促进电白的社会进步。
有时候金钱不是万能的,不可过分强调金钱=地位。
[snapback]1711308[/snapback]​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看看白的教育,跟以往相比,真是有所不被重了. . . . . . . .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