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6-05-06
- 帖子
- 6,725
- 反馈评分
- 3
- 点数
- 61
古墓隐于乱草中藏秘密 金姓余姓为成吉思汗后裔 热 ★★★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69 更新时间:2006-9-5 文章录入:nana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成吉思汗,凭借蒙古铁骑踏遍欧亚大陆。然而记者昨日(20日)在重庆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采访中偶然发现,一块清代咸丰年间的墓碑,记录了成吉思汗后裔在泸州风锦桥家族分散,一支逃至重庆丰都,改姓为金、余的故事。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记者为此探了个究竟。
古墓隐藏于乱草丛中
昨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在当地村民景应忠的带领下,来到位于三面环山的成吉思汗的后裔余宗权的墓前。隐于乱草树木中间的墓地已经是墙倒碑斜,如不注意是很难发现的。
60多岁的景应忠告诉记者,在飞仙洞村,很少有人知道这6座古墓就是成吉思汗后裔的墓地。由于年代久远,从自己记事起,就没见过有人来扫过墓。不过,成吉思汗的后人的确葬于此地,一块咸丰十一年的墓碑,对这段家族历史乃至元末明初的历史作了详尽记载。此外,这几座有“皇清”字样的古墓中,有两座是双墓,之所以选择三山环抱,有左青龙、右白虎,且坟前可见三座山,这可证明坟墓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内忧外患终结显赫家族
三山环抱的6座古墓,原来的墓园围墙已倒塌,被周围残枝枯树掩盖,只有当年的墓碑散落于枯树之中,墓室上雕刻精美的石制装饰品也散落在树枝中。
研究元末历史多年的退休干部黄朝相告诉记者,元末农民起义后,红巾军攻下了元大都,元朝宰相铁木健的族人远走四川。为了躲避起义军,铁木健家族的族人们沿长江而下,在四川泸州风锦桥依锦乡,发誓效忠祖先,并在桥边插上柳枝后分散逃亡,一支来到丰都县包鸾镇改名换姓隐居山林。
一个曾经显赫的帝王家族,就这样藏于深山之中不为人知。
皇族后裔改名换姓隐居山野
分手之时,家族的人预感到朝代更迭会有灭门之灾,于是在泸州分手之时,相约改姓。包鸾镇镇长周泽告诉记者,墓地上这块咸丰十一年的墓碑中提到,逃往四川后,“改铁为金,金有相似又改为余,余氏而万代不改铁木真义出焉,此余姓氏之所由肪乎。故一行来自泸州,奈人多影大难以一路,原在风锦桥依锦乡誓祖遣散。”这6座余氏古墓和这块咸丰十一年的墓碑就是最好的证据。
景应忠认为,在明代,成吉思汗家族是朱氏王朝的追杀对象,没有人敢冒险对家族历史进行记述。直到清代,他的后人们才敢将这段祖先的历史记述在墓碑之上。
祖训:余金两姓族人不得通婚
元代因为起源于草原游牧部落,流传下来的史料相对较少,史学界对元代历史研究也缺乏真实史料,因此这块墓碑的发现对元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黄朝相告诉记者,他在走访大量余氏、金氏族人后发现,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包鸾镇企业办一位余姓干部也称,虽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但在他们的祖训里,金、余两家是不能通婚的。
包鸾镇镇长周泽介绍,包鸾镇姓金姓余的家谱有300多个,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这两个姓氏与成吉思汗有关,但是他们准备进一步对这些家谱进行研究,并希望泸州等地金姓余姓的人能向当地政府提供相关证据,对史学界研究元末历史提供实物证据。
修于咸丰十一年的墓碑记述:“我祖铁木健,封王爵两平取妻张氏洪氏,一生五子一生四子,一婿姓金作为侍郎,十人由科各中进士,赫赫称极盛焉,不意红巾贼乱,又被奸臣诽谤,我祖铁木健虽属勋旧,亦将奈之何哉!于是惧祸窃负而逃四川”。
以上记叙准确表明,成吉思汗的后裔铁木健的族人被赶出元大都逃往四川后,在泸州恐怕被红巾军追杀,因为家族人口太多,目标太大,怕被义军追杀,于是全族人决定分散逃命,并起誓效忠祖先,并插下柳枝为记,盼族人再次相见。
来源:《重庆时报》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69 更新时间:2006-9-5 文章录入:nana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成吉思汗,凭借蒙古铁骑踏遍欧亚大陆。然而记者昨日(20日)在重庆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采访中偶然发现,一块清代咸丰年间的墓碑,记录了成吉思汗后裔在泸州风锦桥家族分散,一支逃至重庆丰都,改姓为金、余的故事。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记者为此探了个究竟。
古墓隐藏于乱草丛中
昨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在当地村民景应忠的带领下,来到位于三面环山的成吉思汗的后裔余宗权的墓前。隐于乱草树木中间的墓地已经是墙倒碑斜,如不注意是很难发现的。
60多岁的景应忠告诉记者,在飞仙洞村,很少有人知道这6座古墓就是成吉思汗后裔的墓地。由于年代久远,从自己记事起,就没见过有人来扫过墓。不过,成吉思汗的后人的确葬于此地,一块咸丰十一年的墓碑,对这段家族历史乃至元末明初的历史作了详尽记载。此外,这几座有“皇清”字样的古墓中,有两座是双墓,之所以选择三山环抱,有左青龙、右白虎,且坟前可见三座山,这可证明坟墓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内忧外患终结显赫家族
三山环抱的6座古墓,原来的墓园围墙已倒塌,被周围残枝枯树掩盖,只有当年的墓碑散落于枯树之中,墓室上雕刻精美的石制装饰品也散落在树枝中。
研究元末历史多年的退休干部黄朝相告诉记者,元末农民起义后,红巾军攻下了元大都,元朝宰相铁木健的族人远走四川。为了躲避起义军,铁木健家族的族人们沿长江而下,在四川泸州风锦桥依锦乡,发誓效忠祖先,并在桥边插上柳枝后分散逃亡,一支来到丰都县包鸾镇改名换姓隐居山林。
一个曾经显赫的帝王家族,就这样藏于深山之中不为人知。
皇族后裔改名换姓隐居山野
分手之时,家族的人预感到朝代更迭会有灭门之灾,于是在泸州分手之时,相约改姓。包鸾镇镇长周泽告诉记者,墓地上这块咸丰十一年的墓碑中提到,逃往四川后,“改铁为金,金有相似又改为余,余氏而万代不改铁木真义出焉,此余姓氏之所由肪乎。故一行来自泸州,奈人多影大难以一路,原在风锦桥依锦乡誓祖遣散。”这6座余氏古墓和这块咸丰十一年的墓碑就是最好的证据。
景应忠认为,在明代,成吉思汗家族是朱氏王朝的追杀对象,没有人敢冒险对家族历史进行记述。直到清代,他的后人们才敢将这段祖先的历史记述在墓碑之上。
祖训:余金两姓族人不得通婚
元代因为起源于草原游牧部落,流传下来的史料相对较少,史学界对元代历史研究也缺乏真实史料,因此这块墓碑的发现对元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黄朝相告诉记者,他在走访大量余氏、金氏族人后发现,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包鸾镇企业办一位余姓干部也称,虽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但在他们的祖训里,金、余两家是不能通婚的。
包鸾镇镇长周泽介绍,包鸾镇姓金姓余的家谱有300多个,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这两个姓氏与成吉思汗有关,但是他们准备进一步对这些家谱进行研究,并希望泸州等地金姓余姓的人能向当地政府提供相关证据,对史学界研究元末历史提供实物证据。
修于咸丰十一年的墓碑记述:“我祖铁木健,封王爵两平取妻张氏洪氏,一生五子一生四子,一婿姓金作为侍郎,十人由科各中进士,赫赫称极盛焉,不意红巾贼乱,又被奸臣诽谤,我祖铁木健虽属勋旧,亦将奈之何哉!于是惧祸窃负而逃四川”。
以上记叙准确表明,成吉思汗的后裔铁木健的族人被赶出元大都逃往四川后,在泸州恐怕被红巾军追杀,因为家族人口太多,目标太大,怕被义军追杀,于是全族人决定分散逃命,并起誓效忠祖先,并插下柳枝为记,盼族人再次相见。
来源:《重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