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小子.
KVB昆???H金融服?
- 注册
- 2006-09-29
- 帖子
- 1,559
- 反馈评分
- 0
- 点数
- 0
- 年龄
- 45
随着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已庄重地摆在国人面前。如何构建?中央党校教授、党建专家叶笃初谈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不断深化认识,防止“急性病”和“慢性病”,把握好力度、进度和尺度。(见新华社2006年10月12日电)提出防止“急性病”与“慢性病”,无疑是清醒之言。
“急性病”与“慢性病”是某些官员常忌的“政治病症”。
“急性病”的特点是急字当头,匆匆决定,急实施,以图个急见效。急,尽管有着雷厉风行的优点,然而却有着不顾实际,不考虑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强硬推开的隐患,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在急匆匆中把一些办事基本原则丢掉了,把很多群众得罪了,把问题搞僵了,把事情搞砸了。因此,“急性病”也是一种“妄撞病”、主观主义疾病。而今,反映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一些官员就希祈通过一纸决定,通过一两个较有影响的动作以图迅速走上社会和谐的“路径图”。而实际情况则往往与某些官员的初衷相悖。
就以一些地方建设新农村为例。报载:在沿海某省,早些时候,各城市相争发展城市经济,盲目跟风,借乡镇撤并机会,竞相将各自的镇村都变成街道、社区,辖区内农民也像城市居民一样全部集中拆迁,搬迁社区。农民原本以农为主的身份突然变成了城市居民。(见《市场报》2006年7月13日)事后却演变成一场乱局。地方官的“镇变街”也许是出于好心,想快点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待遇,但“好心办坏事”的结局在告诉人们,在改制问题上,涉及广大群众的利益急不得,需要慎重,需要经过周密思考调查研究,做过细的工作,不能凭官员主观意气决策。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提出防止“急性病”是头脑清醒的体现。
“慢性病”的特征则是表面看有点与“急性病”相反。其“慢”更多不是慢在工作方法上,而是表现在对事关广大群众利益问题上。比如,对反腐倡廉的重要性认识方面,对医疗、卫生、教育等出现已明显的不公正不公平问题上;对一些“特殊利益集团”明显的掠夺国家财产、人民利益行为和对一些地方官为着政绩光环,不惜违法违规征占耕地上污染项目问题上;对一些地方因党风不正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问题上表现有犹豫不决和“慢慢来”等等。比如,上海高档别墅区内违法搭建的现象非常严重,不少非官即富的业主依靠官员关系豁免拆违。其中以剑桥景苑的情况最为严重。剑桥景苑的违法搭建持续了4年,一场拆违拉锯战持续了4年。其间,小区更换了八九届物业经理;即使在有市领导提出要认真清查,拆违工作组入驻小区的情况下,违法搭建依旧时有发生。至今年3月底,剑桥景苑所有319家住户中,近200户业主先后自行搭建了违法建筑,小区的英伦风格几乎丧失。但即使清拆工作人员进驻该区5个多月,亦只能顺利拆卸3家的非法建筑。(见人民网2006年10月13日电)。可见,这类“慢性病”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危害也是可想而知的。如同“急性病”容易引发人的休克危险一样,“慢性病”同样会逐渐造成肌体损害。危害之处是对群众造成误导,疏间干群关系。更严重的是,由于“慢性病”往往没有引发人们高度关注,一遇气候,就会迅速恶化,变成可致使危险的“突发病”。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防止“慢性病”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实,“急性病”与“慢性病”都是同一个性质的两种症状。其共同原因则是不能正确把握“力度、进度和尺度”,也就是说,头脑中少了辩证法,少了全局观念,少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不言而喻,“急性病”与“慢性病”都是“病”,都要切实防止。防“病”是为着健康稳步发展。在构建社会和谐之中,防止“急性病”与“慢性病”的良方就是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的“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方针和陈云那句“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名言,注重调查研究,把握群众情绪和社会动向。而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头脑需树立“情为民所系”、“以人为本”的理念,绐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编辑:东雪)
“急性病”与“慢性病”是某些官员常忌的“政治病症”。
“急性病”的特点是急字当头,匆匆决定,急实施,以图个急见效。急,尽管有着雷厉风行的优点,然而却有着不顾实际,不考虑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强硬推开的隐患,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在急匆匆中把一些办事基本原则丢掉了,把很多群众得罪了,把问题搞僵了,把事情搞砸了。因此,“急性病”也是一种“妄撞病”、主观主义疾病。而今,反映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一些官员就希祈通过一纸决定,通过一两个较有影响的动作以图迅速走上社会和谐的“路径图”。而实际情况则往往与某些官员的初衷相悖。
就以一些地方建设新农村为例。报载:在沿海某省,早些时候,各城市相争发展城市经济,盲目跟风,借乡镇撤并机会,竞相将各自的镇村都变成街道、社区,辖区内农民也像城市居民一样全部集中拆迁,搬迁社区。农民原本以农为主的身份突然变成了城市居民。(见《市场报》2006年7月13日)事后却演变成一场乱局。地方官的“镇变街”也许是出于好心,想快点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待遇,但“好心办坏事”的结局在告诉人们,在改制问题上,涉及广大群众的利益急不得,需要慎重,需要经过周密思考调查研究,做过细的工作,不能凭官员主观意气决策。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提出防止“急性病”是头脑清醒的体现。
“慢性病”的特征则是表面看有点与“急性病”相反。其“慢”更多不是慢在工作方法上,而是表现在对事关广大群众利益问题上。比如,对反腐倡廉的重要性认识方面,对医疗、卫生、教育等出现已明显的不公正不公平问题上;对一些“特殊利益集团”明显的掠夺国家财产、人民利益行为和对一些地方官为着政绩光环,不惜违法违规征占耕地上污染项目问题上;对一些地方因党风不正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问题上表现有犹豫不决和“慢慢来”等等。比如,上海高档别墅区内违法搭建的现象非常严重,不少非官即富的业主依靠官员关系豁免拆违。其中以剑桥景苑的情况最为严重。剑桥景苑的违法搭建持续了4年,一场拆违拉锯战持续了4年。其间,小区更换了八九届物业经理;即使在有市领导提出要认真清查,拆违工作组入驻小区的情况下,违法搭建依旧时有发生。至今年3月底,剑桥景苑所有319家住户中,近200户业主先后自行搭建了违法建筑,小区的英伦风格几乎丧失。但即使清拆工作人员进驻该区5个多月,亦只能顺利拆卸3家的非法建筑。(见人民网2006年10月13日电)。可见,这类“慢性病”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危害也是可想而知的。如同“急性病”容易引发人的休克危险一样,“慢性病”同样会逐渐造成肌体损害。危害之处是对群众造成误导,疏间干群关系。更严重的是,由于“慢性病”往往没有引发人们高度关注,一遇气候,就会迅速恶化,变成可致使危险的“突发病”。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防止“慢性病”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实,“急性病”与“慢性病”都是同一个性质的两种症状。其共同原因则是不能正确把握“力度、进度和尺度”,也就是说,头脑中少了辩证法,少了全局观念,少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不言而喻,“急性病”与“慢性病”都是“病”,都要切实防止。防“病”是为着健康稳步发展。在构建社会和谐之中,防止“急性病”与“慢性病”的良方就是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的“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方针和陈云那句“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名言,注重调查研究,把握群众情绪和社会动向。而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头脑需树立“情为民所系”、“以人为本”的理念,绐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编辑: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