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在我们的知识体系里,太阳系一直是九大行星。然而随着一个比冥王星更远,更大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在九大行星中位置的去留成了天文界近期讨论的焦点。
冥王星质量不是很大,比地球的卫星月球还小。最近几年,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发现了不少比冥王星个头更大的天体,包括2002年的夸瓦尔和2004年的塞德娜,但都未获得行星资格,因此冥王星的第九大行星地位愈发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一份草案中,天文学家们将太阳系行星分成三级,冥王星被排除在八大行星之外,列为第二级。如果该草案通过,冥王星将失去行星的称号。另一份草案中,行星增加到12名成员,除了目前熟知的九大行星外,谷神星、曾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被称为“齐娜”的天体。
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将于24日就有关行星新定义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由于与会的天文学家们对16日提交的一份行星定义草案争论不休,草案制定方在再三修改后,于22日再次提交了一份新草案。冥王星能否保住“行星”称号成为焦点。
冥王星被提议降级
在22日提交的新草案中,天文学家们建议将太阳系行星家族分成三级,冥王星被排除在八大行星之外,列为第二级。也就是说,如果这份草案通过,冥王星将失去行星的称号。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交的草案,太阳系的行星家族增加到12名成员,除了目前熟知的九大行星外,谷神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又被称为齐娜)的天体。
然而,这份草案一经提出便引起巨大争议。反对者们在会上提出自己对于行星定义的草案,建议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降级”。
该草案建议将太阳系行星家族成员分成三级:第一级是除冥王星之外的8个传统太阳系行星;第二级是一群矮行星,包括冥王星、谷神星和太阳系外围一些其他的冰球状天体;第三级是数千颗“更小些的太阳系天体”,比如彗星和小行星。
因此,在经过修改后,22日提交的这份草案建议,行星必须是其“局部天体群”(指穿越或者靠近所考虑天体轨道的天体的集合中体积最大)。草案还规定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而且不会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
按照这些天文学家的草案,冥王星显然就应该被排除在八大传统太阳系行星之外了。因为冥王星和谷神星在其“局部天体群”中没有占主导地位,它们的轨道偏离黄道平面较远,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而“齐娜”则是在“柯伊伯带”(指海王星以外的冰块星体区)中沿轨道飞行的。至于谷神星,它则在小行星带里飞行。因此,只有在1900年之前发现的、接近黄道平面、以近圆形轨道运转的8颗行星才符合标准。
冥王星降级后将有新名字
对于第二份草案建议“剥夺”冥王星行星的地位,美国威廉斯学院博士杰伊・帕萨乔费在接受《纽约时报》电邮采访时颇为伤感地写道:“我认为今天(8月22日)应该被历史铭记,因为‘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冥王星’。”
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定义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天文学家欧文・金格里奇介绍,这个新定义的底线是“冥王星不再是行星”。
按计划,天文学家们将在当地时间周四对行星的定义做出表决,但目前看来,他们之间的分歧恐怕难以消除。一些天文学家愤怒地指责说,某些人“孤立地”修订行星原始定义,只给与会者一周的时间来讨论商订。另一些人则继续质疑说,现在就从根本上制定行星的定义是否有那么重要。还有一些天文学家则认为,新定义放弃了其适用于太阳系外其他行星体系的主张。
金格里奇说,冥王星在被排除在8大行星之外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也许会考虑为冥王星、“齐娜”等其他矮行星制订一个特别的名称。他认为,在所有先前提出的名称里,“普路托尼亚”(plutonians)这个名称看起来更有可能。此前,天文界曾考虑使用“普路托”(plutons)这个术语,但地质学家们抗议说,这个词已在地球科学中使用,意思是指“深层岩体”,因此它不该再被天文界使用。北京时间2006年8月23日下午5点,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上,就我国清华大学张双南教授代表中国天文学会提交了于2012年8月在北京申办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代表大会的申请报告进行了表决。目前投票结果刚刚出来,结果是中国成功申办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代表大会。据悉,投票结果将在24日下午大会闭幕时正式宣布。
冥王星质量不是很大,比地球的卫星月球还小。最近几年,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发现了不少比冥王星个头更大的天体,包括2002年的夸瓦尔和2004年的塞德娜,但都未获得行星资格,因此冥王星的第九大行星地位愈发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一份草案中,天文学家们将太阳系行星分成三级,冥王星被排除在八大行星之外,列为第二级。如果该草案通过,冥王星将失去行星的称号。另一份草案中,行星增加到12名成员,除了目前熟知的九大行星外,谷神星、曾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被称为“齐娜”的天体。
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将于24日就有关行星新定义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由于与会的天文学家们对16日提交的一份行星定义草案争论不休,草案制定方在再三修改后,于22日再次提交了一份新草案。冥王星能否保住“行星”称号成为焦点。
冥王星被提议降级
在22日提交的新草案中,天文学家们建议将太阳系行星家族分成三级,冥王星被排除在八大行星之外,列为第二级。也就是说,如果这份草案通过,冥王星将失去行星的称号。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交的草案,太阳系的行星家族增加到12名成员,除了目前熟知的九大行星外,谷神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又被称为齐娜)的天体。
然而,这份草案一经提出便引起巨大争议。反对者们在会上提出自己对于行星定义的草案,建议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降级”。
该草案建议将太阳系行星家族成员分成三级:第一级是除冥王星之外的8个传统太阳系行星;第二级是一群矮行星,包括冥王星、谷神星和太阳系外围一些其他的冰球状天体;第三级是数千颗“更小些的太阳系天体”,比如彗星和小行星。
因此,在经过修改后,22日提交的这份草案建议,行星必须是其“局部天体群”(指穿越或者靠近所考虑天体轨道的天体的集合中体积最大)。草案还规定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而且不会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
按照这些天文学家的草案,冥王星显然就应该被排除在八大传统太阳系行星之外了。因为冥王星和谷神星在其“局部天体群”中没有占主导地位,它们的轨道偏离黄道平面较远,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而“齐娜”则是在“柯伊伯带”(指海王星以外的冰块星体区)中沿轨道飞行的。至于谷神星,它则在小行星带里飞行。因此,只有在1900年之前发现的、接近黄道平面、以近圆形轨道运转的8颗行星才符合标准。
冥王星降级后将有新名字
对于第二份草案建议“剥夺”冥王星行星的地位,美国威廉斯学院博士杰伊・帕萨乔费在接受《纽约时报》电邮采访时颇为伤感地写道:“我认为今天(8月22日)应该被历史铭记,因为‘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冥王星’。”
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定义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天文学家欧文・金格里奇介绍,这个新定义的底线是“冥王星不再是行星”。
按计划,天文学家们将在当地时间周四对行星的定义做出表决,但目前看来,他们之间的分歧恐怕难以消除。一些天文学家愤怒地指责说,某些人“孤立地”修订行星原始定义,只给与会者一周的时间来讨论商订。另一些人则继续质疑说,现在就从根本上制定行星的定义是否有那么重要。还有一些天文学家则认为,新定义放弃了其适用于太阳系外其他行星体系的主张。
金格里奇说,冥王星在被排除在8大行星之外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也许会考虑为冥王星、“齐娜”等其他矮行星制订一个特别的名称。他认为,在所有先前提出的名称里,“普路托尼亚”(plutonians)这个名称看起来更有可能。此前,天文界曾考虑使用“普路托”(plutons)这个术语,但地质学家们抗议说,这个词已在地球科学中使用,意思是指“深层岩体”,因此它不该再被天文界使用。北京时间2006年8月23日下午5点,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上,就我国清华大学张双南教授代表中国天文学会提交了于2012年8月在北京申办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代表大会的申请报告进行了表决。目前投票结果刚刚出来,结果是中国成功申办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代表大会。据悉,投票结果将在24日下午大会闭幕时正式宣布。